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世界战争》课件

高中历史《世界战争》课件

高中历史《世界战争》课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称为“大战争”或“世界大战”,是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的一场全球性武装冲突。这场战争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以中央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主要势力对抗。主要战场包括欧洲、中东、非洲和太平洋等地。

1. 前因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多重因素,包括民族主义、军备竞赛、帝国主义争夺、同盟体系和战略错误等。许多国家因此被卷入战争,导致庞大的军事行动和无数的人员伤亡。最终,该战争导致了帝国主义的终结,同时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2. 主要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战役。例如:

- 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德国企图快速击败法国,但最终未能实现目标。

-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法国与德国在法国北部进行激烈战斗,造成大量伤亡。

- 1917年的普拉戈和加利波利战役,奥匈帝国在这两个战役中分别与意大利和俄罗斯作战。

- 1918年的百日攻势,以及以阿尔贝特一世为首的英法联军在法国东北部的胜利,这最终导致了盟军的胜利。

这些战役在当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和平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签订和平条约来确定国际事务的新秩序。最著名的是凡尔赛条约,签订于1919年。该条约对德国施加了沉重的赔款和军事限制,并划定了欧洲的新边界。然而,德国对此非常不满,这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于1939年至1945年间爆发的一场全球性战争,涉及到世界各大洲上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轴心国(德意志国、意大利和日本)与协约国(法国、英国、苏联、美国等)之间的冲突构成。

1. 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多种复杂的原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公正和平条约、恐怖主义等的崛起、经济危机以及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的扩散。这场战争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纳粹大屠杀期间。

2. 主要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全球各个地区,但主要的战场集中在以下

几个地区:

- 欧洲:包括波兰、法国和苏联等地。

- 亚洲:主要是日本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例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

- 太平洋:以美国与日本为主要参战国,爆发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如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海战等。

3. 后果与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破坏。除

了具体的人员伤亡外,该战争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领土变动和经

济重建。同时,纳粹德国的大屠杀也使世界对种族灭绝的罪行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和警惕。这场战争结束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的建立,旨

在通过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

总结:

世界战争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是战争造成的破坏和

人员伤亡的警示,也是我们对和平的渴望与珍视的呼唤。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平与合作的重要性,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共同努力建设和平稳定的世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教材共三个子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法西斯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绥靖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二战爆发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从雅尔塔体系、成立联合国、国际格局转变三个角度阐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的要求是:“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的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历史课程已经涉及世界大战、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等内容,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尤其是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的理解,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到抽象形成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法西斯主义、绥靖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认识其危害。 2、利用地图、图片和教科书文字叙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过程,感知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危害,认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战后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理解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通过全课的学习,努力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历史使命。 四、重点与难点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教师用书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历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 右图为波黑首府萨拉热窝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普林西普 桥。在桥边立着一块石碑,上写:“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 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自由的 向往。”这块纪念碑纪念的是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的塞尔 维亚爱国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几天之内,俄、法、德、英等国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本节课我们学习《惨烈的四年战事》。 ●教法案例 1.“萨拉热窝事件”一目,在教学中要抓住五点:(1)塞尔维亚的独立;(2)奥匈帝国与俄国插手巴尔干半岛;(3)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大战火药桶;(4)萨拉热窝事件; (5)大战全面爆发。讲述时教师可结合《巴尔干形势图》分析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局势,利用教材中插图,形象还原 斐迪南大公被刺现场。同时,教师需点明斐迪南大公被刺事件只是德奥等国宣战的借口,同时应肯定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诺·普林西普行为的爱国性质。 2.“从马恩河到凡尔登”一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重点应讲清战争进程的知识线索:(1)两个战场,三条战线;(2)欧洲战场为主战场,西线为主要战线;(3)战争重心转移:西线—东线—西线;(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讲述时利用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略讲战争过程。 3.“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战争”一目是本课难点,关于美国参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几点:(1)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借口;(2)美国参战的影响。讲述时,教师应联系美国由“中立”到参战政策变化,点明美国参战实质是夺取世界霸权。关于苏俄退出战争,教师应从苏维埃政府满足人民和平愿望角度进行分析。 4.“德奥集团的战败” 一目,教师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设疑释疑“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来处理教材,在教法上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补充史料,逐层设问解疑,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4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3-新人教

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学习目标: 1.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1.重点:德国入侵波兰;法国的沦陷;不列颠之战。 2.难点:“闪电战”;法国败亡的原因。 教材整理1德国入侵波兰 1.大战的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 (1)原因 ①波军部署不当,装备落后。 ②德军使用“闪电战”,装备精良。 ③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火打劫,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 (2)影响:希特勒将战争重心转到西线,打击法国。 教材整理2法国的沦陷 1.背景: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西线。 2.进程 (1)确保侧翼:德军于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往英国。 (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 (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戴高乐流亡英国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深度点拨]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 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它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自食其果。 ②军事理论落后,消极防御,思想麻痹,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 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且前期经过周密准备。 教材整理3不列颠之战 1.背景 (1)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2)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了德国的劝降。 2.经过 (1)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大规模空袭英国本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 (2)英国军民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计划。 (3)为扭转战局,英国夜袭柏林。 3.影响 (1)德国被迫推迟“海狮计划”。 (2)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教材整理4北非战场的激战 1.起因:意大利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 2.概况 (1)英军反攻:意军接连败北,埃塞俄比亚复国后,东非意军投降。 (2)德军参战: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增援意军,与英军在北非沙漠展开拉锯战。 知识网络史论要旨

高中历史第31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案

第31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经济危机的影响 1.在亚洲,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2.在欧洲,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1)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2)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法西斯主义组织的建立 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亚洲 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 1.表现: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2.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图解历史】经济危机后各国的发展道路 (1)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制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2)历史传统: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3)经济实力:德、日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面对经济危机,只有更多地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 (4)政治危机: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空前严重,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翼丰满,日本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企图通过战争转嫁国内矛盾。 绥靖政策 (1)概念: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2)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他们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高中历史教案:世界两大战争的比较与分析

高中历史教案:世界两大战争的比较与分析世界两大战争的比较与分析 一、引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对比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竞争和复杂的联盟体系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崛起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三、战争动因与导火索对比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俄国遇刺事件和同盟体系触发全面战争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条约不公平和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导致冲突升级 四、参与国家及联盟形成之间的差异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立国军事需求和陆上阻击线防御策略 B. 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力量扩张势力范围和反法西斯同盟结成抵抗力量 五、战争规模及军事技术上的不同点对比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塹壕战和毒气等新兵器的使用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和原子弹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六、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对比分析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债务和贸易停滞导致严重的后果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重建和妇女就业机会的变化

七、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之间的异同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及联合国成立尝试维持和平与合作 B. 第二次世界大战:联合国建立在多边主义基础上,促进全球安全与发展 八、结论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是20世 纪两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冲突。两场战争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并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比较这两场战争,从背景对比、动因对比、参与国家及联盟形成之间的差异、战争规模及军事技术上的不同点、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的对比分析,以及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之间的异同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对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于帝国主义竞争和复杂的联盟体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 纪初,欧洲列强为获取殖民地地区和控制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同时,各国之间建立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其中两个主要集团是协约国(由英法等列强组成)和中央同盟(由德奥土利亚等国组成)。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纳粹德国崛起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导致的。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势力,推动了纳粹党崛起,并最终导致了希特勒上台。此外,日本也采取侵略政策,试图通过征服亚洲邻国来实现自身利益。 战争动因与导火索对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沙皇俄国遇刺事件和同盟体系触发的。1914年,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被塞尔维亚极端分子暗杀,引发了复杂的外交危机。各国之间的同盟责任和冲突升级最终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由凡尔赛条约不公平和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导致冲突升级的。凡尔赛条约将对德国的巨额赔款和领土损失加以限制,给了纳粹党崛起以合理化理由,并最终导致了希特勒上台。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高中历史教案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9.11事件”图片导入新课,恐怖事件至今让人心有余悸。有人猜测,“9.11事件”可能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此,人们开始回顾与思考前两次世界大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个历史事件的出现都有其产生的深刻的历史原因,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的背后肯定有复杂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一战的必然性(板书) 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那么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原因和表现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板书) 请看几位同学的表演,主题:《再现历史》。(具体内容见课内探究活动设计)。时间:25分钟 学生课前要充分准备,查找资料并形成简练可以讲述的文章。主要展示各国的野心和扩张计划,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历史宿怨、殖民地争端、霸权之争等等)。出现人物如下: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 奥匈:奥皇弗朗茨约瑟夫 俄国: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格雷 美国:伍德罗威尔逊 英国:爱德华七世、格雷 法国:外交部长法夫尔、总统卢贝 三、一战爆发(板书)时间:8分钟 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点燃这根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和悲痛的导火线。观看视频。教师可以适当介绍巴尔干问题,为什么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1、一战进程,用动画结合教师讲解想结合,讲解欧洲战场分为三条战线和海战过程。 教师边讲述边提问: 哪些国家被迫两线作战? 德国和奥匈帝国。这就注定他们希望战争怎么打? 接着讲述一战分为三个阶段,用图表点讲清楚各阶段的主要战役和阶段特点,以及美国参战和俄国退出战争。 讲到凡尔登绞肉机时利用课件上连接视频展示战争的残酷性。用课件演示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的图片, 2、大战结束,演示美国参战漫画,然后提问: a、大战前期美国为何么没有参战? b、美国利用中立都在干什么? c、美国放弃中立又是为什么? d、美国向谁宣战?借口是什么?对大战产生什么影响? 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打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先提出问题,学生请同学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战争唤醒了人们,战争引发了革命,俄国爆发了革命。教师提问学生解答。 俄国为什么首先出现了革命?简要内容是什么? 俄国爆发革命后面对世界大战采取什么态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将产生什么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3单元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案)

3.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何谓“慕尼黑阴谋”?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兰? 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正当不列颠之战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 3、情感态度价值观:慕尼黑会议是帝国主义大国牺牲小国,企图将祸水东引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残暴本性。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战的战争性质、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败亡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时间、重要人物、标志性事件有何不同? 2、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在建立背景和历史影响方面具有哪些共同之处? A、建立背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意、日三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对外都需要用暴力恐怖手段来巩固统治地位。对内方面,三国都需要加强镇压日益发展的革命力量。对外方面,德国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打破《凡尔赛和约》的束缚,日本统治集团不甘心于华盛顿会议所受的制约,意大利也醉心于对外扩张。 B、历史影响:它们代表垄断资本集团的利益,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恐怖专政,对外极力推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

高中历史专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材整理1 德国闪击波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依据拟订的“白色方案”,以强大的兵力突然袭击波兰。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波兰灭亡 (1)奇怪战争:英、法联军宣而不战,波兰孤军奋战。 (2)华沙保卫战:1939年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华沙军民抵抗二十多天后,华沙陷落。 (3)德国在波兰的统治:德军在波兰建立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等集中营,杀害犹太人人数超过100万。 教材整理2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背景:英、法、苏三国关于共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2)签订:1939年8月23日。 (3)内容 ①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对对方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 ②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2.“东方战线”的建立 (1)方式:出兵强占、最后通牒和战争等。

(2)表现:苏联通过各种方式把波兰等国的领土并入苏联。 (3)结果: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建立起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课中思考] 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国两面夹击、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并给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苏联利用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短暂的时间来做好战争准备。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苏德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教材整理3 德国闪击北欧、西欧 1.背景 英法对德宣战后,形成“西线无战事”和“静坐战”局面,加速了波兰的崩溃。 2.过程 (1)闪击北欧:1940年4月9日占领丹麦、挪威。 (2)闪击西欧:1940年5月,侵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3)敦刻尔克大撤退。 ①原因:德军把英法联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 ②经过:英国实施了“发电机计划”,在近10天的时间里,共撤出了约34万人。 (4)法国投降 ①1940年6月16日,主张投降的贝当组成新政府。 ②1940年6月17日,戴高乐在伦敦树起“自由法国”的旗帜。 ③1940年6月22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维希政府。 教材整理4 不列颠之战 1.背景 张伯伦政府垮台后,丘吉尔组建新政府,坚决抵抗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2.战况 1940年7月10日,德国空军执行“海狮计划”,对英国开始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开始。 3.结果 英国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重创德国空军。 4.影响 (1)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2)英国军民取得了空战的胜利,迫使希特勒取消了登陆入侵计划。

高中历史选修3 第2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_1129111058

1.材料一在希特勒进攻苏联之日当晚,丘吉尔就发表广播演说,向全世界宣称:“我们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第二天,美国代理国务卿威尔斯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在审阅这个声明时,用铅笔加上了一句结束语:“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这时美国得到种种情报表明,日本准备进攻苏联的滨海各州。对此国务院远东司提出一个备忘录,认为苏联抵抗德国的时间越长、越成功,显然就越有利于美国。因此它建议美国应公开表示要援助和同情苏联,以挫败日本的侵苏步骤。 材料二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租借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 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巴西3.19亿美元、荷兰1.78亿美元、比利时0.82亿美元、希腊0.76亿美元、挪威0.37亿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对苏联实行援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和影响。(9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希特勒进攻苏联之日当晚”可知苏德战争爆发,苏、英有了共同的敌人,根据材料一“美国得到种种情报表明,日本准备进攻苏联的滨海各州”“认为苏联抵抗德国的时间越长、越成功,显然就越有利于美国”直接叙述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受援的国家很多,可得出其广泛性,由“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希腊0.76亿美元、挪威0.37亿美元”可得出“有侧重性”;第二小问,

高中历史教案:世界战争与国际关系

高中历史教案:世界战争与国际关系 引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世界战争与国际关系。战争和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塑造着世界的格局和国家的命运。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回顾过去的世界战争,探索它们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一起开始吧! 背景 标题:战争与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战争和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利益和态度。战争的爆发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多方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国际关系则是战争发生前后国际社会的互动与博弈。 正因为其复杂性,研究战争和国际关系需要我们从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讨论几次重大的世界战争,重点探索战争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了,但问题却没有解决 标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战后的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标志性的冲突之一,也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超过1600万人丧生,无数城市被摧毁,塑造了二战和冷战的前奏。 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何爆发?它凸显了什么国际纷争?短期内,它解决了战争发生前的一系列紧张局势,但长期来看,它也埋下了后来的隐患。 战后的国际秩序凸显了盟国间的较劲和冲突。战争的胜利者试图通过《凡尔赛条约》来制定一个对德国极不利的和平协定。然而,这种平民主义的做法引发了德国的强烈不满,成为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东西分割成两个阵营 标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冰冻状态和新兴的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战争之一。它分为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涉及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包括二战前已存在的冲突和矛盾,也包括新兴的意识形态和领土争端。纳粹德国崛起、日本对亚洲的侵略以及意大利的扩张主义政策,都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 战后的国际秩序主要分为两个阵营:冷战期间的西方阵营和东方阵营。西方阵营由美国为首,强调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东方阵营由苏联为首,强调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1918年;(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4)导火线: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一粒火星”;(5)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6)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7)性质:帝国主义侵略战争;(8)影响:①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战争。②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③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一战”与拿破仑战争的比较: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 (1)状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2)后果:它们为争夺世界霸权,重新分割世界,从而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即同盟国和协约国。这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 1.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 (1)操纵国(三巨头):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 (2)战胜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的内容:领土(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独立)、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赔款和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巴黎和会的性质:分赃会议;最能体现性质的内容:殖民地问题——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4)损害中国主权的内容:德国在“中国山东”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 (5)中国外交失败的说明道理及启示:①道理:“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列强的外交政策是实力政策,半殖民地中国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权。②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素材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素材】 1.战争是残酷的,如何应对战争对赢得战争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 1939年6月18日,戴高乐将军发表著名的《告法国人民书》,内称:许多年来指挥法国武装力量的领袖们,已经成立了政府。这一政府断定我国军队失败,已经开始和敌人进行交涉,以便停止敌对行动。 但这是最终的结局吗?我们是否必须放弃一切希望呢?我们的失败是否已成定数而无法挽救了呢?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不!我是根据对事实的充分了解在说话,我说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我请求你们相信我。使我们失败的那些因素,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都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明天我将再次从伦敦广播。请回答: (1)戴高乐的这个讲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 答案:德国军队占据法国(或征服西欧大陆);法国部分将领组织新政府开始与德国媾和。(2)“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这是一场世界大战,法国不是孤立作战,背后有英国、美国等盟国的强大援助,法国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场战争的失败;德国进行的是法西斯侵略战争,必将引起各国人民的广泛反抗,法国的失败是暂时的,法国人民经过艰苦抗战定能赢得最后胜利。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在二战中的抗战活动。第(1)问,首先要注意时间信息,1939年6月22日法国投降,“6月18日”是处于法国投降前夕;第(2)问,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和战争双方力量的对比等角度分析原因。 点评:法国作为欧洲老牌强国,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国际地位受到极大冲击;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成为法国重新崛起的重要力量。结合二战前后法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综合战争史实,思考法国如何重新光复领土的历史过程。 2.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历史必修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材料,引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增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本课内容设计时,将第一目——一战爆发的原因,侧重学生对相关史料的对比和阅读,培养学生解读史料,史料史证的能力。在一战的影响这一目中,根据立德树人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让学生从一战的影响和灾难中,感受战争的危害,培养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爱护,增强爱国热情,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以大国青年的身份,肩负历史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分三目,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形势:新旧列强之间的争霸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霸战争;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及其主要战争;战争的残酷性及对世界人民伤害;战后新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议及其主要内容;国联的性质及其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局限性;一战的影响及教训。 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但殖民地却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分割完毕,因此德国同英法等国矛盾激化,促使两大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激化了所有矛盾,成为一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形成三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同时战争分为三个阶段,战争的残酷性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战争结束后,战胜后为攫取利益,重新划分殖民范围,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教训。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在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有相当的历史文本解读能力。通过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也初步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有比较好的掌握。同时,在初中课本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也有初步的学习和认识。但是在“单元专题模块”的体例影响下,学生的时空观仍然比较混乱,对历史史料的解读和史料史证的能力还比较差,对历史文本解读与探究能力需要大大加强。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还停留在历史是副科,分科后不选历史的层面上,对历史的学习要求比较低。另外,部分学生在哲学常识方面欠缺,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一些不足,增加课堂教学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新旧列强的争霸;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战的过程及主要战争;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目标导航]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重点)。 3.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难点)。 一、大战初期的状况(第一阶段1914年) 1.战线 (1)西线:从北海往南,比利时、法国北部、德法边境构成西线,英、法对德作战。 (2)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俄军对德奥军队作战。 (3)南线:巴尔干战场沿多瑙河与萨尔瓦河展开,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 (4)其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2.德国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 先集中兵力打败法国,然后再对付俄国,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3.战况 (1)西线:德军于1914年侵入比利时,并于9月初推进到巴黎城郊;法军统帅霞飞重新调配英法联军的力量,转入反攻,展开马恩河大战,挫败了德军的凌厉攻势,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施里芬计划破产。 (2)东线:俄军展开了对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的进攻。在东普鲁士,俄军的突入迫使德军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在加里西亚,俄军击败奥军。年底,东线战事转入了相持状态。 (3)南线:奥军三次侵入塞尔维亚,塞军连续击退奥军攻势,把奥军赶出塞境。 (4)其他战线:日本攻占了太平洋上的原属德国的一些岛屿,并侵入中国山东,占领青岛;俄军攻入奥斯曼帝国,进而占领伊朗的阿塞拜疆;英军攻占波斯湾,占领了中东的一些国家,又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埃及。 [思维点拨]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形成了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战线。英法的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 2.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阵地战。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相持局面。 3.正确认识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德军速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课标考点】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帝国主义之间的基本矛盾、战争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两大军事集团,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主要包括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美国参战的目的及影响、苏俄退出战争,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主要包括西欧衰弱、美日崛起、苏俄十月革命等,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考点】 1.简述为什么到20世纪初会发生世界性的大战。 (1)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两在军事集团的形成。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列强矛盾错综复杂。1879年德、奥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德、意、奥缔结了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3)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总结(重点)超详细

郑州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总结 (重点)超详细 单选题 1、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A.实行余粮收集制以解决供应问题B.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C.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D.实行粮食税并增加粮食进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可知是在1928年以后,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从1927年底开始在农业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实行粮食税,农民纳完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苏俄推行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除AD项;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排除C项。故选B项。

小提示: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下列国家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A.德国B.美国C.法国D.英国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A项正确;BCD项不属于三国同盟,排除BCD项。故选A项。 4、述及一战期间德国发动的某战役,有学者写道,德军是有险恶用心的,他们并不期望一下子拿下它,他们更希望这场战争能够拖上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它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吸引每一个法国人参加这场战斗,从而使法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达到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目的。这场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该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涉及的国家是德国与法国,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是一战时期的凡尔登战役,B项正确;AC两项是英法联军与德国的战役,排除;D项是英国与德国的海战,排除。故选B项。 5、图1、图2所示为俄国十月革命时期的两幅海报,图1中文字为“临时革命政府万岁”;图2中横幅上的文字为“土地自由”“民主与共和国”等。两幅海报反映了俄国革命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含解析)

第4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进程 知识点一爆发 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原因: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 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知识点二进程 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 2 (1)马恩河战役 ①时间:1914年. ②地位: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③结果: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凡尔登战役 ①背景: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

②目的: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③结果:法军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法军站稳脚跟。 (3)索姆河战役 ①目的:英法联军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②地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③结果: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但仍未能决出胜负. (4)日德兰海战 ①地位:1916年5月,英德海军间最大海战. ②结果: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图解历史】一战之前矛盾示意图

信息提取:德国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具有全球性,成为欧洲列强间的最主要矛盾。这些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促进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推动了一战的爆发. 【图解历史】一战中的新式武器 信息提取:新式武器的问世与应用突破战争的时空限制,扩大了战争规模,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探究1 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一战前的力量组合 (1)德奥结盟有明显反俄性质,拉拢意大利意为共同对付法国,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法俄结盟后,随着英德矛盾发展,英国调整政策,三国协约建立。 (3)示意图显示三国同盟处于协约国东西夹击之中,尤其是意大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