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 格式:docx
  • 大小:339.28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病性辨证

一,病性辨证

分析矛盾,辨别病性

二,病性辨证的内容

六淫辨证

从外入侵,指外邪(季节性/气候)

•1,风淫证:表,痒,动,走,歪

•2,寒淫证:冷,白,稀,润,静

•3,暑淫证:热,耗气伤津,口渴,暑多夹湿

•4,四淫证:重,肿胀,浊,湿疹,苔腻

•5,燥淫证:津液耗伤,干

•6,火淫证:温,热,火【实热证】热,红,稠,干,动阴阳虚损辨证

•阳虚证:阳气亏虚,温养推动无力,形寒肢冷【寒+气虚】•阴虚证:阴液亏虚,失去滋润濡养。生虚热

•亡阳证:阳气极度衰微,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阴证:汗出如油,四肢温热

气血辨证

气血的功能:

气——推动,温煦,防御

血——濡润,滋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病辨证

气虚证:元气不足,消耗太多【无力,动则益甚】

舌象:舌淡,苔白

脉:脉细,弱,虚

补气【人参,黄芪】

气陷证:气虚生举无力,反而下陷,内脏失其维系【主要是脾气虚弱,又叫中气下陷】腹部重坠,食后益甚,活动益甚。头晕,脱肛,久泻久痢【补中益气汤】

气不固证:气虚失其固摄。气虚+不固

汗口不固/二便不固/遗尿/冲任不固/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气脱: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气随血脱,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同亡阳证,阳气亡脱】

气滞证:某个局部,脏腑,气机不畅

原因:情志不遂,病邪阻滞,阴寒,脏器虚弱

表现:胀痛,痛且胀,喜太息,会因为情志波动而加重,脉弦

气逆证:气机升降失常,生发太过。【肺,胃,肝】

•肺: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恶心,呕吐,嗳气,打嗝

•肝:肝气上逆,头晕,头痛,吐血

气闭症:不通,闭阻神机。闭阻某一个脏腑,管窍,气机逆乱,情志刺激。病邪阻滞。溺水。电击。

血病辨证

血虚证:生成不足【营养不良】;消耗太过【劳心过度,寄生虫,年老体衰】

表现:面色淡

血脱证:大量出血,在出血/血虚的基础上,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心慌

血瘀证:因为淤血内阻,血行不畅,离经之血,久病入络,产生

的证。【原因:外伤/气滞/情志刺激/血寒/血热/气虚/久病入络】表现:刺痛,肿块(坚硬,固定),出血(病程长,颜色紫暗),舌脉:青紫,脉涩

止血活血药:田七

血热证:火热内盛,热迫血分。

表现:红,黄,稠,干,动。出血量比较多,比较急,颜色鲜红,粘稠。舌绛,斑疹

血寒症:血(血脉)。里实寒症(冷,白,稀,润,静),血淤,疼痛。

气血同病辨证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

•气虚—血淤——气虚血淤

•气虚—出血——气不摄血

•气滞—血淤——气滞血瘀

•出血—气随血脱

•血虚—不能化气——气虚——气血两虚

•血淤—气滞——血淤气滞

•气血两虚证——气虚【无力/动则益甚】+血虚【淡】

•气虚血淤证——气虚【无力/动则益甚】+血淤【肿块/出血/紫暗/刺痛】

•气滞血瘀证——气滞【胀痛,部位不固定】+血淤【肿块/出血/紫暗/刺痛】

•气不摄血证——气不能统摄血液,因为气虚,气不够【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

•气随血脱证——气跟着血跑了,大量出血,气无所依附。随之亡脱。病程比较急,危重症。【气少息微,大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津液辨证

津液:正常津液的总称

津液亏虚证——津液不足,失去滋润濡养。感受燥邪/汗出太过/

热病/烧伤

表现:干(燥)

痰证:痰浊停聚或流散在脏腑阻滞

“百病都因痰作祟”

•有形之痰——咳出来的痰,痰比较多。胸闷

•无形之痰——肥人多痰,【健脾理气化痰】,痰核,囊肿,瘿瘤,癫,狂

癌症——气郁痰阻从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合之”

“辛甘发散为阳”

饮证:饮邪停聚在身体部位的症状。

•支饮——心肺——出现胸闷,心悸,气喘

•悬饮——胸胁——胸胁饱满,积液

•痰饮——胃肠——胃脘痞胀,呕吐清水,枕水声

•溢饮——肌肤——水肿,尿少

水停证:水液停聚在肌肤,胸腹。

水肿:

•阳水:起病急,病程短,上半身,眼睑如卧蚕状

•阴水:腰以下部位,久陷不起

腹部胀满:移动性浊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