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9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题是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影响,在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可以更好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课既是对前面教学内容的延伸,又是后面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承上启下,是全书的核心,因此本框题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思路】本课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悟其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民族精神。
从整体上看,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全书的核心和落脚点。
三、【教学设计理念】本课通过以社会热点背景材料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能力目标:结合我国近年来所取得各方面发展成就,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与历史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3、核心素养: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合理合法表达爱国热情。
(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公众参与)五、【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六、【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了丰富的情感经验。
第三单元第7课学科自习综合训练1(30分钟)一、选择题1.《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2. 地震、旱灾、涝灾、台风……在重大灾害面前,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错误的是( )A.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B.中华民族精神是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因素C.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D.对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在《望故乡》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 ) 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其文化角度的重要原因是( )A.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B.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C.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 D.日益增强的精神生活需要5.中华民族虽然“没有征伐的武勋,只是依照传统统一天下”,但是中华民族却有为了尊严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勇气。
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渐强盛的中国,在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下,一定能够挫败任何挑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表明( )①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④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6.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⑵伟大民族精神的作用: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2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2、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
①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
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①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域思想文化的影响。
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教学设计】第七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材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四、学情分析⑴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⑵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五、教学方法设疑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总结法等。
六、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完成预习目标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多媒体教室分配好学习小组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而中华文化的力量,又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资料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看视频资料: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于2003年10月15日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现由俄罗斯承继)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学生讨论)看了这段视频资料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看了这段视频资料之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很伟大,我是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别一方面,也为片中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所折服。
(学生讨论)在他们的身体上体现什么精神?(学生发言)介绍中国航天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出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教师总结)这些可贵的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将永远存在。
下面我们听一段鲁讯的话,来继续感受民族精神。
(展示图片)图片1:"鲁迅的画像"。
配音:"我们自古以来,就是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有'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设问:哪位同学介绍一下这段话出自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协作此文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学生发言)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去了自信了吗》。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民站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国土日益沦丧。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著文指出:又充满自信了的人存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学生讨论)鲁迅所说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是否存在这样的人物?如果存在,请举例说明,他们的具体事迹如何?(同学分组探讨,发言)"埋头苦干的人"如: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从20世纪60年初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历时20多年,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终于研究出优质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作出巨大的贡献,被评为"杂交水稻之父"。
"拼命硬干的人"如:孙中山,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19世纪末开始从事革命事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先后发动广州起义、镇南关起义等,虽然是失败,但不屈不绕,拼命硬干,最终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为民请命的人"如:康有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发动者,为变法图强,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
"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戊戌变法的主要参加者,变法失败后,为唤醒民众,毅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昆仑"的千古名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中华民族之魂以上我们一同感受了中华民族精神,感受到了这人物确实是"中国的脊梁",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之魂"。
下面我们进行一些探究和计论。
(可以前后左右分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产生、发展、发扬光大的呢?(学生归纳)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球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归纳)中华民族历沧桑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弥足精神永不泯灭,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租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那么,中华弥足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继续研究。
探究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展示图片)图片2:"土尔扈特东归",一群土尔扈特人赶着牛羊艰难前行。
图片3:"渥巴锡汗",渥巴锡骑马远眺。
设问:你知道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图片中骑马的人是谁?他是一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言)图片反映的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图片中骑马的人是土尔扈特的首领渥巴锡。
渥巴锡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杰出领袖。
公元1744年出生在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牧地,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初八(1775年1月9日)因病去世,终年31岁。
土尔扈特部落移牧于伏加河中下游无主之地140年后,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压迫,于1771年1月16日,在渥巴锡的统率下,毅然举行武装起义,带领16万人东归祖国。
途中打退了俄国军队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疾病和沙漠,行程万余里,于同年7月20日回到祖国境内,全民族仅剩6万多人。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渥巴锡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学生讨论)请你说说"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所展示的是什么精神?(教师归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团结统一。
设问: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议审议通过了一部重要的法律,你知道它的名称吗?(学生发言)《反分裂国家法》。
(展示图片)图片4:台湾民众举行反对"台独"的示威。
设问:对于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发言)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和决心。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将遭到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的反对。
(展示图片)图片5:"世纪宝鼎"(见教材第73页)设问:你知道世纪宝鼎的内涵吗?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品格?(学生发言)世纪宝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品格和值得自豪的古老历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的居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2)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之二;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好友、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更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设问:你知道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吗?(学生发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展示图片)图片6:"印度洋海啸"。
(学生讨论)图片所展示的是印度洋海啸的情景,你知道在海啸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受灾的各国人民做了哪些事情?你所在学校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中国政府向受灾国家捐款捐物,派出了医疗队。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三:勤劳勇敢。
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设问:还知道哪些反映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精神的是例吗?(学生发言略)(展示图片)图片:"大禹治水"。
设问:大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学生发言)自强不息的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四:自强不息。
设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大禹治水之外,还有很多反映自强不息精神的典故,例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你能说出来这些典故的来历吗?(学生发言略)(学生讨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归纳)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创业实践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