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研究与设计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48
Zemax光学设计:一个胶囊内窥镜的设计实例引言:内窥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可经由人体天然孔道或手术切口进入人体,用于检查人体内部难以触及的组织结构。
内窥镜可分为硬管式内窥镜、半可屈式内窥镜、纤维内窥镜、电子内窥镜等。
医用内窥镜不仅可以加装摄像系统,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胶囊内窥镜属于电子内窥镜的一种,同一般的电子内窥镜一样,其成像依赖于CMOS或CCD 器件,且其成像效果优于纤维内窥镜,分辨率高。
胶囊内窥镜的工作系统由体内和体外两大部分组成,其中:体内部分是由摄像模块、电源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照明模块构成的内窥镜胶囊;体外部分则由影像接收仪、影像与报告处理工作站、胶囊遥控单元组成。
胶囊内窥镜通过吞服进入体内,由肠道排出,具有一次性的特点。
与传统的多次使用的内窥镜相比,胶囊内窥镜杜绝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由于胶囊内窥镜外形圆润、体积小,可以降低检查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胶囊内窥镜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传统的胶囊内窥镜由光学镜头、LED 、CMOS 图像传感器、控制电路、磁控开关、电池和发射装置组成。
物体通过胶囊前端的透明球罩成像CMOS图像传感器上,经CMOS 进行光电信号转换后,电磁信号通过发射装置传输到体外的影像接收仪上。
人类肠道最窄的幽门和小肠直径在15-25mm之间,故对胶囊内窥镜进行设计时应考虑系统的总长和像高。
若胶囊内窥镜过大,则胶囊可能会滞留于体内,需通过手术取出。
肠道结构幽深复杂,在一定的纵向深度内,清晰成像是内窥镜的重要指标。
对于像素阵列系统来说,其焦深为式中:p 为像素边长;u'为像方孔径角;NA为像方数值孔径;F 为近轴工作下的 F数。
F 数越大,焦深越大。
再由照度公式:式中:E为照度;B为发光强度;τ为成像损耗系数;D为口径;f'为焦距。
F数越大,照度越低。
故在选择F数时需要权衡。
技术指标:设计一个胶囊内窥镜,系统总长小于10mm,F数为6,视场角为0-64°。
高清晰医用电子内窥镜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电子内窥镜是一种可以在体内直接观察、拍照、录像并进行病灶切除的内窥镜。
随着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于健康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子内窥镜技术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的内窥镜产品大多具有高清晰影像采集和处理技术,以提高电子内窥镜检查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医生操作的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内窥镜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不断更新和完善,为电子内窥镜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然而,在目前的医疗市场上,高清晰医用电子内窥镜仍然面临着一些技术瓶颈,如影像采集的稳定性和精度、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速度等问题。
因此,进一步研究高清晰医用电子内窥镜的关键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电子内窥镜技术的发展,更能够为临床医疗带来更加准确和高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针对高清晰医用电子内窥镜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影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电子内窥镜影像采集过程中的光学成像、感光器件和图像传输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高影像采集的精度和稳定性,进而实现高清晰度的影像采集和传输。
2. 影像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对获得的高清晰度内窥镜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管理,包括影像分割、标注、分类和存储等方法,以提高医生对于病灶位置和特征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性。
3. 控制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通过改善电子内窥镜的操控和控制方式,提高医生对于内窥镜和器械的操作效率和精度,以及对影像显示和切换的控制操作,提高了内窥镜操作的飞速的反応能力。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研、实验分析、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电子内窥镜现有技术的不足,探究新的技术方案,设计实验测试方案,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 针对高清晰医用电子内窥镜影像采集和处理技术的研究,研发具有更高精度和更高稳定性的影像采集和传输设备,并实现高清晰度的影像采集和传输。
无线胶囊内窥镜系统设计摘要提出了胶囊内窥镜系统,基于射频芯片NRF24LE1和图像采集芯片OV7660的设计方案。
根据电磁波传播理论,计算了胶囊在人体内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穿透人体后的达到接收器时的场强值,结果表明,体外信号强度可以达到接收的要求,从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本论文在于主要介绍的是设计一种无线胶囊内窥镜诊断系统的原理与结构。
该系统主要基于采用OV7660图像传感芯片、Nordic公司的NRF24LE1射频发射芯片相结合的架构,成功实现了将体内胶囊内窥镜传输出的图像数据实时接收存储的功能。
集中探讨了人体胶囊式无线内窥镜系统设计中的结构设计,给出了体内控制的无线磁控装置设计。
系统尽可能减少外围电路,从而严格控制体内无线胶囊的体积及功耗,减少由于胶囊体积过大对人体造成的不适及满足胶囊在人体中停留足够时间以便完成对病变部位的实时图像采集传输。
关键词胶囊内窥镜无线图像传输电磁波OV7660 NRF24LE1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system designABSTRACTThe design fundamental and the wireless image transmission subsystem of the capsule endoscopy (CE) are proposed. Then a scheme based on RF chips, NRF24LE1 , is given.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scheme,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attenuation of the signal transmitted from C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ignal is still strong enough for the receiver to receive after it is absorbed by the human body tissues when the signal propogate in human body.A capsule endoscope system, based on the RF chip and image acquisition NRF24LE1 of OV7660 chip design. According to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theor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capsule in the human body's electromagnetic signal fired after penetrating the body to reach the receiver at the time of field strength valu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al strength in vitro can be achieved to receive the request, in order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gram.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s the design of a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e diagnosis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the principle. The system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V7660 image sensor chips used, Nordic's RF chip NRF24LE1 combination of structur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psule endoscope to the body of the image data transmission to receive real-time memory function. Focus on the human body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 system design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given the body control the design of wireless magnetic devices.System to minimize the external circuit, thus the body to strictly control the size of the wireless capsule and the power to reduce the capsule size as a result of too much discomfort to the human body and to meet the capsules remain in the body in order to have sufficient time to complete les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real-time image acquisition.Key words: capsule endoscopy wireless image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wave OV7660 NRF24LE1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绪论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内窥镜发展的历史 (1)1.3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2)1.4 无线胶囊内窥镜研究的意义 (2)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1.6 图像信号的无线传输主要技术难点 (4)2 系统的总体设计 (5)2.1 胶囊内窥镜的结构及设计原则 (5)2.2 可行性分析 (5)2.2.1无线频段发射功率模块的选择和评定 (5)2.2.2 解剖以色列M2A胶囊型内窥镜 (9)2.2.3 解剖金山公司的OMOM胶囊型内窥镜 (9)2.3 设计方案 (11)2.4 各个模块功能子系统的设计 (12)2.4.1 光学镜头及照明系统的设计 (12)2.4.2 图像采集和数据转换传输及外部存储部分设计 (13)2.4.3 图像传感器选型和设计 (14)2.4.4 OV7660图像传感器的配置 (14)2.4.5 图像采集和数据转换传输部分设计 (15)2.5 胶囊内系统的主要硬件 (17)2.5.1发射芯片 NRF24LE1介绍 (17)2.5.2 OV7660图像传感器介绍 (18)2.6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9)2.6.1 NRF24LE1无线通信软件流程设计 (19)2.6.2 体内发送端软件流程 (19)2.6.3 OV7660图像数据采集硬件设计的思路和要点 (21)2.6.3.1 硬件连接 (21)2.6.3.2 图像采集的工作过程 (21)2.6.3.3 CMOS图像传感器SCCB总线协议……………………………………232.7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 (25)2.7.1 体内部分软件流程图 (25)2.7.2 体外部分软件流程图 (27)2.7.3 OV7660 的SCCB配置程序 (27)2.7.4 NRF24LE1发射芯片源程序 (28)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0)3.1 系统功率分析 (30)3.2 图像信号分析 (31)4 结束语 (32)5 结论 (32)参考文献 (33)附录 (34)附录一、以色列M2A内窥镜解剖原理图 (34)附录二、NRF24LE1发射芯片资料 (35)附表三、摄像头规格说明 (37)附录四、摄像头时序控制图 (39)附录五、内窥镜设计电路原理图(添加内存模块) (41)附录六、内窥镜电路原理图 (42)附录七、SCCB配置文件 (43)附录八、NRF24LE1芯片main.c部分 (48)谢辞 (51)1 绪论1.1 选题的目的消化道疾病侵扰着全球无数的患者,目前对这种疾病的检查最常用和最直接有效的就是内窥镜检查,现有常用内窥镜系统都不得不带有引导插管,这不仅给系统的操作带来很多不便,同时还给检查病人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和痛苦,也导致内窥镜所能检查的部位受到了局限等,这些原因促使人们开始对无线内窥镜系统进行研究来减轻患者诊疗痛苦。
核辐射内窥镜仪器开发设计初探核辐射内窥镜仪器是一种用于检查核辐射泄漏情况的装置,它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用于监测核电站、核设施等核能领域的辐射情况。
本文将对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开发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首先,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对辐射源的高灵敏度检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仪器需要配备高精度的辐射测量设备,如闪烁体探测器或半导体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能够对辐射源发出的辐射进行准确的测量,并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送给仪器的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其次,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对人员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
由于核辐射的风险,仪器应具备远程操控和自动化功能,减少操作人员的直接接触。
同时,仪器还应有人机界面友好的设计,让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掌握和操作仪器,确保他们的安全。
此外,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适应性。
核能领域的工作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仪器需要具备防水、耐高温、抗辐射等特性,以保证其在恶劣环境下的正常运行。
同时,仪器的结构设计应紧凑合理,方便携带和安装,以适应不同场合的使用需求。
在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需求。
辐射测量所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判断辐射源的泄漏情况。
因此,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处理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能够迅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相应的警报和报告。
此外,在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开发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学习,仪器可以逐渐优化自身的检测算法和参数设定,提高辐射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仪器实现自主决策和自动化操作,减少对人员的依赖性。
最后,在核辐射内窥镜仪器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核能领域的辐射安全事关公众和环境安全,仪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仪器的开发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控制,并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的要求。
内窥镜可用性工程方案一、引言内窥镜是一种常用于医疗领域的诊断工具,它能够在人体内部进行探查,并通过摄像头将内部细节传输到显示屏上,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诊断。
而内窥镜的可用性工程方案是指对内窥镜进行系统的设计、测试和改进,以确保内窥镜在不同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将通过对内窥镜可用性的分析,提出一套完整的可用性工程方案,在设计、测试和改进内窥镜时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内窥镜的可用性分析内窥镜的可用性是指内窥镜的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它包括内窥镜的易用性、可靠性、效率等方面。
内窥镜在医疗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其可用性非常重要。
在进行内窥镜可用性分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易用性:内窥镜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包括操作是否简单、设备是否方便携带、是否容易清洁等。
同时,内窥镜的界面设计、控制按钮的布局等也会影响到内窥镜的易用性。
2.可靠性: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保证其稳定、可靠的性能,以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影像不清晰或者其他问题。
3.效率:内窥镜的效率包括使用时的操作时间、使用的能量消耗、以及影像传输的速度等。
提高内窥镜的效率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地对病情进行诊断。
综合以上几点,内窥镜的可用性工程方案需要从设计、测试和改进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三、内窥镜的可用性工程方案1. 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内窥镜可用性工程方案的第一步,一个好的设计可以为内窥镜的后续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设备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内窥镜的外形、按钮布局、重量等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原则,便于用户携带和操作。
2. 易清洁设计: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会接触不同的病人体液,因此内窥镜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易清洁的问题,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影像传输设计:内窥镜的影像传输是内窥镜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影像传输的稳定性和速度。
4. 可维护性设计:内窥镜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故障,因此内窥镜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维护的问题,以方便用户进行维护和维修。
内窥镜单位相对畸变参数1. 引言内窥镜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工具,通过将其插入患者体内,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和操作患者的内部器官。
然而,由于光学系统的限制,内窥镜图像中常常存在畸变现象。
为了准确地分析和诊断图像,需要对内窥镜单位的相对畸变参数进行研究和评估。
2. 相对畸变参数的定义在讨论相对畸变参数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畸变。
在光学中,畸变是指光线经过透镜或反射面后发生的形状失真。
常见的畸变类型包括球面畸变、色差、径向畸变等。
相对畸变参数是指将内窥镜图像中的物体坐标与实际物体坐标之间的关系表示为一个函数。
3. 相对畸变参数的计算方法为了计算相对畸变参数,需要进行以下步骤:3.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收集一组内窥镜图像数据,并记录每个图像上感兴趣区域(ROI)中物体的坐标。
3.2 坐标转换将采集到的物体坐标转换为像素坐标。
这可以通过内窥镜图像上已知特征点的像素坐标和实际物体坐标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3.3 畸变校正使用畸变校正算法对内窥镜图像进行校正,消除畸变引起的形状失真。
3.4 参数拟合将校正后的图像中感兴趣区域中物体的像素坐标与实际物体坐标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并通过拟合算法得到相对畸变参数。
4. 相对畸变参数的意义和应用相对畸变参数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分析和诊断内窥镜图像。
通过校正畸变,可以恢复图像中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尺寸,提高诊断准确性。
此外,相对畸变参数还可以用于内窥镜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内窥镜单位的相对畸变参数,可以选择最佳设计参数,提高系统性能。
5. 相关研究进展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针对内窥镜单位的相对畸变参数进行了探索。
其中一些研究使用了传统的畸变校正方法,如多项式拟合和透镜校正算法。
另外一些研究则尝试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来进行畸变校正和参数估计。
然而,这些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精度不高、计算复杂度高等。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
6. 结论相对畸变参数是评估内窥镜单位图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内窥镜产品设计方案模板一、产品介绍内窥镜是一种用于观察体腔内部情况的医疗器械。
它由光学系统、成像传输系统、激光系统、机械臂系统等组成。
内窥镜可以在医生的操作下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通过实时图像传输让医生观察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关诊断或治疗。
二、市场需求分析1. 市场规模:内窥镜市场需求量迅速增长,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老龄化、医疗技术进步和疾病发病率上升。
2. 市场竞争:内窥镜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竞争对手有国内外多家知名制造商,需要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来提升竞争力。
三、产品设计目标1. 创新技术:整合最新的成像传输和激光技术,提高图像分辨率和视野范围,增强医生的观察和诊断能力。
2. 操作便捷:设计轻便、灵活的机械臂系统,使医生能够简单、精确地操控内窥镜。
3. 安全可靠:保证产品的材质安全性,降低患者过敏风险;加强产品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四、产品设计要点1. 材质选择:采用医疗级不锈钢、高纯度玻璃等材料,确保产品无毒、无害,避免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2. 成像传输系统:应用高清晰度CCD芯片和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提高图像质量和分辨率。
3. 激光系统:结合激光聚焦技术,提供更精确的切割和凝固功能,可以在内窥镜操作过程中进行微创手术。
4. 机械臂系统:采用电动活塞、传感器等技术,使机械臂具备精准运动和自动稳定功能,提高内窥镜的定位精度和操控灵活度。
5. 人机界面设计:通过直观的触摸屏和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使医生能够快速上手操作内窥镜,提高工作效率。
6. 防护措施:在产品设计中加入防护装置,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风险,并降低机械故障的发生率。
五、产品测试和验证1. 样机制作: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内窥镜样机,并提供给医生进行测试。
2. 医学实验:邀请医生和专家组成小组,对内窥镜样机进行实时测试和评估,并针对性地改进设计。
3. 安全标准验证:进行相关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医疗器械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六、市场推广和销售1. 营销策略:制定全面的市场推广计划,结合线上线下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份额。
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的研究进展。
然后对无线内窥镜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介绍。
尤其详细介绍了无线内窥镜胶囊样机的图像采集模块,图像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核心控制模块。
【关键词】消化道无线内窥镜胶囊;微处理器;图像传感器由于无线内窥镜系统与传统内窥镜系统相比,其重要特点是“无创”,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使用价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多个国家都投入了资金进行无线内窥镜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有以色列的giving image公司和日本的rf实验室。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有代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主动引导式内窥镜,北京301医院的无线内窥镜,重庆大学的无线内窥镜方面的前期研究。
一、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系统组成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系统大致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其中摄像胶囊是无线内窥镜的核心。
由于篇幅的限制,下面仅就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结构和其内部各模块的设计作一简介:二、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设计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结构图如下:本设计中,根据各自功能将无线内窥镜胶囊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即由图像采集模块、图像信号的无线传输模块以及核心控制模块组成。
(1)图像采集模块。
本设计中的图像采集模块由图像传感器、光学镜头及照明系统三部分组成,下面分别介绍各部分的设计。
一是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在设计方案中,采用了纽扣电池体内供电的方式,图像传感器的功耗在无线内窥镜胶囊的整体功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合适的图像传感器的选择有利于降低功耗,延长纽扣电池的使用时间,实现设计目标。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图像传感器ov7930n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但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加工,才能满足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技术要求。
二是光学镜头及照明系统的设计。
绝大多数的无线内窥镜胶囊的光学系统都是考虑非球面设计。
本设计考虑到非球面设计难度过大,并且摄像胶囊内部的空间非常有限,光学系统采用球面镜才能放置在胶囊内部。
医学内窥镜高性能LED冷光源研究摘要:医学内窥镜的发展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内窥镜的光源是关键技术之一。
传统的内窥镜光源多采用卤素灯,但由于其光谱不连续、发热量大等缺点,逐渐被高性能LED冷光源所取代。
本文阐述了冷光源相关知识、高性能LED冷光源的设计与实现,分析了高性能LED冷光源的性能测试,并探讨了高性能LED冷光源在医学内窥镜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内窥镜、冷光源、LED、高性能、设计、实现、应用医学内窥镜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工具,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冷光源作为内窥镜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照明和图像,对于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高性能LED冷光源逐渐取代传统的冷光源,成为医学内窥镜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冷光源相关知识概述(一)冷光源的意义与作用冷光源能够提供高亮度的照明光线,使得医生能够在内窥镜操作过程中获得清晰明亮的视野。
相比传统的热光源,冷光源能够减少热量的产生,降低了对患者组织的热损伤风险,使得医生可以更加安全地进行内窥镜检查和手术。
冷光源的光线均匀性非常好,能够确保照明区域的光线分布均匀,避免了阴影和反射对病变部位的干扰。
这对于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清晰的视野才能准确观察病变的细节,从而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
冷光源还具有较长的寿命和稳定性。
传统的热光源往往寿命较短,需要频繁更换灯泡,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光线的亮度和稳定性常常会有所下降。
而冷光源采用了先进的LED技术,寿命较长,光线亮度和稳定性能够保持较高水平,减少了维护和更换的频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和维护工作量[1]。
(二)传统冷光源存在的问题传统冷光源的能耗高是由于其工作原理导致的,它们通常使用高功率的灯泡来产生光线,而这些灯泡需要大量的电能供应。
这不仅增加了使用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传统冷光源发热量大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由于灯泡的高功率工作,冷光源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可能会导致内窥镜系统的过热,影响其正常运行。
第一章绪论径,这种在2D切片豳像中构造的中心路径包食有较多的错误,结果不理想。
在3D重构的组织豳形中捆取中心潞径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过程通常是令人难以忍爱的。
当藏,追切需要一种快速、高效的中心路径抽取方法。
3、场景绘制场景绘翎是虚拟内窥镜系统静最终输出效栗,一般采用蕊绘制帮体绘髑。
面绘制实时性好,但是成像质擞差,给用户的储息量非常有限;体绘制可以提供病入特定组织病交部键爨多的信息,毽是实时缎却魄较差。
翔俺钎对纛缀内窥镜使用图像数据的特殊性,也即空腔结构组织的嘲像数据含有较多的空体索,研制相应稳适应实时娃理酌抉速算法是非常蓬要匏。
4、交互设计寝攒肉窥镜静交甄设诗燕系统豹关键,遥常毒三释方式,帮自动漫游、手动漫游和引导激游“”喇。
由于虚拟内窥镜最示的是器官内部,不熟练的操作者容易迷失方淘,不德蜀这戆瑟蕊测戆罄链。
嚣魏,霉|导漫游瓣方式蹩魄较会逶熬逸簿。
当然,控制相机的辅助工具或视图也是必要的,如采用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影像荚袋定缎等。
1.2。
3纛l茎i内窥镜技本憋液赐领域图1.3光学内窥镜那效果图图1.4虚拟内窥镜散果图.磊前虚拟内窥镳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那些其有空靛豹大器甯上。
“,翅气管、支气管、心脑瓶管、胰腺、胆}t-管、尿道、脑脊髓系统、脊椎管、大关节、上镶肠、结弱、血管、内耳帮心驻等。
图1.3为缩褥辩光学内窥镜效鬃匿,圈1.4受间一‘部位的虚拟内窥镜效累图。
虚拟内窥镜技术作为有力的辅助手段能够豁补影像成像设备在成豫上的不楚,能够为用户撵供其有窦实感豹三缭医学强豫,镬予爰户旋多角度、多屡次、多深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且使用户能够有效地参与数据的处理努季螽过程,嚣_纛广泛蘧盛潮_|二跨算穰辕韵簇学教学、舞群手术导靛、手术“翅、虚拟内窥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cT圉像灰度值图2.1人体Cr图像灰度值分布示意图图2.2CT图影像设备自身带的计算机一般是各生产厂家专用的,数据存储格式不尽相同,常见格式有DICOM、1f1FF、BMP*图像的传输方式可用磁带、光盘和网络。
内窥镜行业研究报告内窥镜行业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为内窥镜行业的研究报告,通过对内窥镜行业的市场状况、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投资者和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1. 引言内窥镜,是一种通过体内引入光源和摄像设备,实时观察人体内部病变和进行相关治疗的医疗设备。
内窥镜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为医生提供了更直观、准确的诊断手段。
2. 市场状况内窥镜行业市场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内窥镜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根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几年中,全球内窥镜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2021年市场规模已达到100亿美元。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内窥镜市场还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3. 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内窥镜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目前,内窥镜行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清晰度图像传感器的应用,提升图像质量;- 立体成像技术的发展,提高诊断准确性;- 远程控制技术的成熟应用,便于专家远程指导手术。
3.2 多学科融合内窥镜行业也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内窥镜技术已经与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内窥镜技术的综合应用。
3.3 个性化诊疗内窥镜行业正朝着个性化诊疗的方向发展。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将逐渐成为内窥镜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个性化诊疗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情,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4. 竞争格局4.1 市场集中度高内窥镜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相对集中。
全球内窥镜行业的知名企业包括奥林巴斯、泰尔茂遗传公司、美敦力等,这些企业占据了行业的大部分份额。
4.2 研发实力决定竞争优势内窥镜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方面。
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强大研发实力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
4.3 国家政策影响内窥镜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1 页 共 48 页 1 绪论 1.1 内窥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1.1 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从1980年代起,国内陆续开始自主研究,生产硬式内窥镜、光纤内窥镜,并且引进电子内窥镜技术,生产电子内窥镜系列产品。己投放市场的产品有硬式内窥镜、光纤内窥镜、电子视频内窥镜三类产品。 (l)硬式内窥镜 硬式内窥镜由成像物镜、转像透镜、导光束、目镜、外管组成。硬式内窥镜成像原理是光学物镜成像,然后利用转像系统来传输图像。因此,光学镜片的加工技术水平决定了硬式内窥镜的技术水平。目前,在成像技术上,国内与国外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在产品外部材料和外观上,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差距,但使用效果相同。 (2)光纤内窥镜 制造光纤内窥镜关键的部件是光纤传像束,它决定产品清晰度、分辨率和使用寿命。在光纤传像束直径相同的条件下,国外光纤传像束生产线生产的光纤传像束单丝为2万余根,国产生产线生产的光纤传像束单丝为1万根以内。其内窥镜制造原理一样,但是光纤材料有差别。如果采用进口光纤传像束组装内窥镜,国内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会减小。 例如:EKG一3002型光纤工业内窥镜是一种利用纤维光学、精密机械及电子技术结合而成的新型光学仪器。它利用光导纤维的传光、传像原理及其柔软弯曲性能,可以对设备中肉眼不易直接观察的隐蔽部位方便地进行直接快速的检查。既不需设备解体,也不需另外照明,只要将窥头插入孔内,内部情况便可一目了然。可直视,也可侧视。 还可手控窥头对被检查面进行连续上下左右扫描达100°。可目视,也可照相,还可录像或电视显示,为分析故障原因提供依据。是航天、军事、国防、无损检测、机械制造、发电、石化、汽车、兵器、交通、冶金、压力容器等领域中得心应手的直观高效的检测仪器。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2 页 共 48 页 EKG一3002型工业内窥镜主要技术参数: l)探头外径: Ф6.5~Ф15mm 2)探测长度:1.8~4.5m 3)工作距离:10~80mm 4)视场角:≥100° (3)电子内窥镜 国内制造商均采用进口CCD原件,组装电子工业内窥镜产品,整机主体技参数与外国产品的相接近。在航天航空行业等己基本能够满足NDT正常使用。国外产品最小直径为6mm,国内产品最小直径为8mm,只是国内产品在外观的主体材料上与国外产品有差距。
1.1.2 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l)硬管式内窥镜 硬管式内窥镜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开放式硬式内窥镜和含有光学系统的硬式内窥镜。 早在1795年,德国 Bozzine 首先提出了内窥镜的设想,他利用烛光做光源通过内窥镜看到了直肠和子宫的内腔。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爱迪生发明电灯等技术的发展,用小电珠作为内窥镜的照明光源,利用透镜、棱镜、反光镜等做光学元件,以金属管为外壳而制成硬式内窥镜。 要将这类硬直的内窥镜插到弯曲多变的管腔中去,不仅操作上相当困难,而且小电珠或钨丝灯等外部反射光源照明度低,因而有较多盲区,所以,这些内窥镜的实用性就受到限制。 硬管式内窥镜的构造如图1.1所示。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转像透镜来传送图像,并由光导光纤传光照明。为了传送清晰的图像,该内窥镜的不锈钢插入部分内设有若干光学元件的转像透镜系统。内置照明光纤把需要的光线从独立的冷光源直接送至工作位置上。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3 页 共 48 页 图1.1 硬式内窥镜 (2)半可曲式内窥镜 1932年,光学师 Wolf 和内窥镜学者Schindler共同研制成功了一种半可曲式的内窥镜(semiflexible lens gastroscope),它是由近端的硬性部和远端的软管部组成。软管部内由许多 20~30mm 长的金属管连接而成,外面再用一层薄橡皮包覆,末端装有棱镜与橡皮头,软管部装有 26 块短焦距棱镜,这样在弯曲 30 度情况下,仍可将图像传送到目镜部分。 以后,许多学者又对半可曲式内窥镜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并增加了各种附件,使之功能更加齐全、更为实用。如: 将内窥镜硬性部分进一步改细;增加目镜放大倍率,以利观察;在内窥镜操作部装上了弯角装置,使末端可作“上” “下”两个方向的弯曲,大大减少观察盲区等。 (3)光纤内窥镜 1930 年,Lamn首先采用玻璃光纤束来导光,但是,因为没有解决漏光问题,从而没有建立起实用的光纤光学系统。直到50年代初期,荷兰的Hell和美国的 Brien在光纤外面加上一层覆层,解决了光纤之间的光绝缘问题。1954年 英国的科学家Hopking及Kapany等研究了纤维丝之间的精密排列,有效地解决了光纤束的图像排列、传递问题,为光纤光学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为光纤内窥镜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957 年,美国 Hirschowitz 制成了第一台光纤内窥镜、十二指肠镜,从而使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4 页 共 48 页 内窥镜开始进入光纤光学内窥镜的阶段。当时的光纤内窥镜虽然柔软可弯,插入容易,但是还没有弯曲机构,照明还是老式的小电珠内部光源,所以观察盲点还是很多,光学质量亦比较差。 经过了 20 年的发展,随着二项重大改革:光纤内窥镜的头部弯曲机构、采用导光束外接强冷光源,才使光纤内窥镜进入了成熟完备的应用阶段。 光纤内窥镜的构造如图1.2所示。它由高品质的传像光纤束来传送图像,通过目镜直接观察。光纤内窥镜由插入部、前端部、弯曲部与柔软操作部与目镜部组成。光纤传像束、光纤传光束及调校前端摆头角度的钢丝均全部内置。并且另配有专用的冷光源。产品规格:直径2.4~12mm,长度50~6000mm。 光纤内窥镜的主体可把人眼睛的视线延深至被探测的物体内,并且可改变视线方向,这是硬性内窥镜所达不到的。 光纤内窥镜除具备硬性内窥镜的用途以外,因主体柔软、有效工作长度较长,所以扩大了检测范围。
图1.2 光纤内窥镜 光纤内窥镜以玻璃光纤代替传统的透镜、棱镜等作为导光、传像的元件,它细而柔软,加上了头部的弯曲机构以后,头部可以左右、上下转动,插入复杂内腔,操作方便,而且能够减少甚至消灭观察盲点。利用光纤束传光、传像,就能够采用外部的强冷光源,从而使传输的光量大大增强, 并可以自由调节光强而获得清晰的图像。这种光源色泽接近自然光,更增加了图像的真实感。因为光量强,所以可以采用静态摄影对检查进行记录,甚至还可以摄像和电视显示作动态的观察和记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5 页 共 48 页 录。光纤内窥镜的发展不但克服了原有内窥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不少新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检查诊断的效果。 (4)电子内窥镜 电子内窥镜是继第一代硬式内窥镜和第二代光导纤维内窥镜后的第三代内窥镜。 1983年,美国的Welch Allyn公司用微型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代替光纤内窥镜的光纤传像束,宣告了电子内窥镜的诞生,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电子内窥镜应用先进的微电子器件代替传统的纤维导像束和目镜,通过装在内窥镜先端部的电荷祸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将传送过来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经电缆传递至图像处理器,经视频处理在显示器上重现高清晰度的、色彩逼真的图像。而且分辨率高,可供多人同时观看。由于电子内窥镜的问世,在工业和医疗科研中发挥出它巨大的优势。 电子内窥镜主要有内镜(endoscope)、电视信息系统中心(video information system center)和电视监视器(television monitor)三部分组成。另外,还配备一些辅助装置,如照相机、录像机以及用来输入各种信息的键盘等。它的成像主要依赖镜身前端装备的成像物镜。CCD就是一台光电转换器件,把图像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显示在电视监视器上。电子视频内窥镜的构造原理如图1.3所示。
图1.3电子内窥镜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0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 6 页 共 48 页 电子内窥镜与光纤内窥镜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内镜检查时间,快速抓拍。 2)具有录像、储存功能,能将病变部位的图像储存起来,便于查看及连续对照观察; 3)色泽逼真,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图像经过特殊处理,可将图像放大,便于观察; 4)采用屏幕显示图像,实现1人操作多人同时观看,便于疾病会诊、诊断、教学。 同时有以下的缺点: l)除内窥镜及光源外,还要配置视频图像显示控制单元和电视监视器,不便于携带。 2)前端安装的电子元件,受使用温度范围的限制。 3)价格较高。 几种内窥镜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光学系统将被检物体成像,再经传像系统传送,以利于人眼直接观察或在显示器上显示、记录,从而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因为它们之间又有所区别,所以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场合。 下面介绍一下德国汉能SF6一1000型6mm半柔性管内窥镜。 德国汉能工业内窥镜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压力容器、电力建设、造船、汽车工业等行业中的机械设备表面及内部状况的检查、维修。其柔性光纤内窥镜高亮度,高清晰成像,焦距可调。 技术参数: l)工作长度:1000mm 2)探头直径:6mm 3)亮度:16mm处可达120000lx 4)视向:O° 5)工作距离:10mm~60mm 6)角形侧视适配器90°及110° 7)防水耐油探头 (5)胶囊式内窥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