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周语文教案

第六周语文教案

第六周语文教案
第六周语文教案

识字3

教学目标:

1、认识“神、州等12个生字,会写“与”等9个字;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重点:

认识神、州等12个生字,会写“与”等9个字;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

德育结合点:

感受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神、州等12个生字,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大体内容,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重点:

认识神、州等12个生字,书写“与”等5个字。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

德育结合点:

感受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

2.小组合作,认记生字,弄清生字的发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再全班交流。(1)、结合地名认字: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岛(台湾岛、海南岛),峡(三峡)(2)、与熟字比较记忆:申-----神、勇-----涌、岛-----鸟、夹-----峡。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文,思考: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讨论解决,还有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思考。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称神州”、华夏、中华?

(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都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它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地位?

(3)、台湾在哪里?为什么说“台湾大陆是一家”?

(4)、结合读读认认,说一说你都知道我国有一些什么样的民族?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

(5)我们生活在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共同拥有这美丽富饶的祖国,你想对我们的祖国表达你的心情吗?用朗读、用歌声、用舞蹈表达表达吧!

四、总结。鼓励学生通过读书了解更多祖国壮丽山川的知识。

初中语文八年级 短文两篇 教案3

爱莲说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 1.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明确]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明确]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

新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两首之《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1、古诗两首之《咏柳》 教学目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学生活 第六课 教案

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切入点开展活动,会收集、整理、拍摄、制作与本次活动相关图文资料,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明确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策划制作方案。 3.学生能够从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和班级纪念册栏目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班级纪念册,交流并展示小组制作的班级纪念册,能够对其他小组的设计制作给出评价意见,并提出修改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从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和班级纪念册栏目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重温往事 1.展示照片,重温难忘瞬间。 师:记得刚开始见到你们的时候,你们都好小好小,转眼,你们就要毕业了。看着日渐成长的你们,老师的心中有着太多的不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你们朝夕相处的一幕又一幕!

师:这是你们刚入学时照片,那时,厕所门前的香樟树刚刚种下,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 生1:这是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我们已经参加了六年。 生2:这是我们举行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前几年足球场还没铺草坪呢! 生3:这是我们的节日,那一年我们班表演的《劳动最光荣》,曾博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 生4:这是我们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敬老院孝老爱亲,在中兴公园研学赏春,在大教室举行“颁奖典礼” …… 2.学生交流,回忆往事 师:张张照片,勾起回忆,那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回忆一下,在母校生活的这些日子里,你收获了什么?最难忘的又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 二、明确主题 师总结过渡:桩桩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起来感慨万千。多希望时间能在每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静止,可岁月匆匆,那只是一种奢望。但是我们可以把把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装进班级纪念册中,让回忆成为永恒!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策划、制作班级纪念册。(板书课题:小小纪念册,依依离别情) 三、分组展示

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docx

第10 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四时、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 疏通文意 ,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 体会作者的高雅情怀。 3.感知山川之美 ,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境导入】 同学们 , 古人云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山水景物 , 曾经引起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 他们给后人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 用笔标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 , 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出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 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 ①读准字音 ; ②读准节奏 ; ③读出感情。 (2)学生展示朗读。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 , 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3)结合课文注释 , 利用工具书 , 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 疏解文字 , 并勾画出重点词句 , 提出疑难字词句。

(4) 小组内解决疑难 , 同桌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 疏通文意。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如下 : (1)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译文 :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 传来猿和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译文 : 太阳快要落山了 ,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 :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全班解决小组提出的疑难问题 , 并翻译课文 , 老师适当点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 讨论明确 :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猿鸟、游鱼。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 小组讨论 , 交流展示 , 明确 : 先仰视“高峰入云” , 再俯视“清流见底” , 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 , 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 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找春天》《笋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以“多彩的春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本组课文在此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课文中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散文、古诗,有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尽管文章体裁不同,但从内容上都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找春天》图文并茂,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笋芽儿》语言精美,角色鲜明。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教师应重点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学生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1 找春天 课前分析: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情境。】对话平台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寒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周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周教案 备课人: 1 山中访友 教材简说 这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 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能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你们久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 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 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课件)(抽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 生齐读。) 幽径(jìng)唱和(hè)玄(xuán)奥栀(zhī)子津津(jīn)乐道

清澈(chè)树冠(guān )湛(zhàn)蓝凝(níng)静 犬吠(fèi)吟(yín)咏憔(qiáo)悴禅(chán)心 2、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思考课后作业一: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怎么称呼他们?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目。 3、回答思考的问题,并提出疑难。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⑴交流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⑵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 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 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4、快速浏览说话: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朋友”?用“我喜欢……因为” 同桌说话。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精读第三段,教给学习方法: ⑴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生齐读第3自然段。) ⑵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⑶引导理解“德高望重”,说说你从哪体会到古桥的“德高望重”的? 交流明确:“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高望重”的具体体现: (引导抓住“几百年”、“多少人马”、“躬着腰”、“俯身凝望”等关键词句理解古桥为人们服务的时间之长,服务之多,真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⑷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 (引读:啊,老桥,你如……) ⑸小结: 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 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说说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方法。 讨论明确:朗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诵 读课文。 2、自学课文其他部分,并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自学提纲:(课件)山泉部分:(朗读──勾画──理解──体会──诵读。) ⑴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修辞方法。 ⑵这段文字写出了作者的哪些“朋友”?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短文两篇》(第3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佑二年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1、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散、归、趁”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板书课题:村居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4、(小黑板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创新教案

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中描绘的暮春之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了解时代背景。 2.下载古风背景音乐,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泱泱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传统节日正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咱们就一起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那里寒食节的景象吧。(板书:寒食) 简介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

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 二、学习古诗《寒食》 (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自学“宫、侯”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侯、候”,用组词法:“王侯”“时候”区分形近字。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师相机指导。 (二)知诗人,解诗题。 请学生自己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师相机补充。 提示: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1.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相机理解“春城、御柳斜、汉宫、五侯、传蜡烛”等词语,大致梳理诗歌内容。 2.展开想象悟诗情。让我们走进长安的春天,看看那里的景象吧: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御柳斜) 提示:飞花:飘扬的杨花。御柳斜: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新版)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 文教全册教案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8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 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8年月日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语文教学 班级 二年级 教科书名 称及册数 (2018年审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每周 节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180节 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 节数 实授 节数 出入 原因 第 1 2 周第一单元 课文 1古诗二首 2找春天 3开满鲜花的小路 4邓小平爷爷植树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语文园地一 快乐读书吧 2 2 2 2 2 2 2 第 3 4 周第二单元 课文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6千人糕 7一匹出色的马 语文园地二 2 2 2 2 第 5 6 周第三单元 识字 1神州谣 2传统节日 3 “贝”的故事 4中国美食 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 语文园地三 2 2 2 2 2 2 第 7 8 9 周第四单元 课文 8彩色的梦 9枫树上的喜鹊 10沙滩上的童话 11我是一只小虫子 语文园地四 2 2 2 2 2 第 10 周 期中复习期中复习及期中考试9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科目语文教学 班级 二年级 教科书 名称及 册数 (2018年审定)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每周 节数 9节 总授课 节数 180节 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 节数 实授 节数 出入原 因 第 11 12周第五单元 课文 12寓言二则 13画杨桃 14小马过河 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 语文园地五 2 2 2 2 2 第 13 14周第六单元 课文 15古诗二首 16 雷雨 17要是你在野外迷路了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语文园地六 2 2 2 2 2 第 15 16周第七单元 课文 19大象的耳朵 20 蜘蛛开店 21青蛙卖泥塘 22小毛虫 语文园地七 2 2 2 2 2 第 17 18 19周第八单元 课文 23祖先的摇篮 24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25羿射九日 语文园地八 2 2 2 2 第 20 周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及考试9 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春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备课人:复备: 项目内容二次备课 教材分析“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 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 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 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 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 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 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 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 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 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 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 合性学习自主、合作、 探究、开放的特征,抓 好策划、活动、交流、 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 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 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 生难忘的回忆。 学习目标叙写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 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用语文形式,来感受过去的六年、表达感情、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教师与学校的道理。 课程 资源 运用 课件生字卡片 评价设计 1、通过开火车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生字; 2、通过抽测,同桌互相检查,掌握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3、设计书写作业,掌握学生的书写情况。 项目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策 略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实是欲界 ..之仙都 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 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三首古诗。 3.通过诵读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4.体会故事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委婉含蓄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诗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寒食》 一、导入解答 寒食节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寒食》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是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迢迢牵牛星》 一、导入。 以四大民间爱情传说导入(《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强调民间传说对后人的滋养。 二、整体把握。 1.初读:指名读。订正字音后齐读。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织女思念牛郎) 她的思念深吗?有何为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2.二读:指名读,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把握诗作情感。 三、研读探究。 1.形象塑造。 (1)读完全诗,你觉得自己心目中的河汉女是什么形象? [提示]美丽、楚楚可怜。如“皎皎、纤纤、素手”等词语表现出的形象。 专情,深情。如“札札弄机杼、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等句表现出的形象。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诗人是怎样刻画出这样的形象的? [提示]正面的细节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 正面描写:皎皎,洁白明亮之意,言星之皎皎亦言人之洁白。纤纤,细弱的样子。素手,洁白的手。 小结:塑造人物形象其实很简单——抓细节,用映衬。 2.叠字。 你有没有发现本诗写作上的其他特色?尤其是形式上?——叠字。 请背出你所知道的运用了叠字的古诗词名句。(学生背诵) 给出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个叠字写尽了易安居士国破家亡之恨。 学生仿写。挑选一句比较有感觉的诗句仿写一句话,表达出叠字在诗词句中的作用。评价时注意:原句对作者的称谓;自己表述的简洁性、形象性。 请学生为本诗的叠字运用作小结。 (形式上: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3.三读:齐读1~2遍。尝试背诵。 四、小结。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机杼(zhù)。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mò)脉不得语。 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教案

10短文二篇 1.准确理解课文注解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下面要来考一考大家,让大家“学以致用”——请大家看大屏幕:“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注——书(shū):(1)写字;记录;书写。(2)字体。(3)装订成册的著作。(4)书信。(5)文件。 明确:本文属于书信体裁的文章。本文虽短,却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关于文章的一些知识介绍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号贞白先生,丹阳秣(mò)陵人。 (2)谢中书(500—536),即谢征,字玄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豫章王记室,因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二、合作探究 1.体会文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说说理由。 师适当地进行点拨。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山和水,并突出了山高,水清的特点。 师: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情趣盎然。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山水的特点? 调动感官:视觉仰视——俯视。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水的动,山的静。 用词准确:“入”——山的高,“见”——水的清。 巧排顺序:空间顺序:远——近。 妙用修辞:对偶。 补充:一个“入”字,突出了山的高,杜甫在《望岳》中是怎样来突出山的高?(“割”)

2020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word版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文的课题呼唤着我们——找春天去吧!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到野外去找一找。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多读书吧。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究。本站为大家带来的2019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19部编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和全册教案 一、教材简析: 新人教版编部本于2018年春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5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第1~4课为为“春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和热爱春天有关; 第5~7课为“爱心篇”,意在培养儿童的爱心; 识字1~4课为“传统文化篇”,意在宏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第8~11课为“童话篇”,意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12~14课为“道理篇”意在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15~18课为“自然科技篇”,意在21~24课为“人物篇”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关注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第19~22课为“故事篇”意在让学生学习优秀品质,感悟其中的道理; 第23~25课为“历史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新部编本教材新选入14篇课文,其中新选识字4篇:《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识字神州谣》《识字传统节日》《识字贝的故事》《识字中国美食》《枫树上的喜鹊》《我是一只小虫子》《泪水茶》《蛛蛛开店》《青蛙卖泥塘》《祖先的摇篮》《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羿射九日》等。口语交际增加了《注意说话的语气》《推荐一部动画片》等内容。 每组课文包括导语、4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包括五个栏目: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我爱阅读。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三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5.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 级上册) [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 一、激趣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 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 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 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 为了证明另一项科 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三、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讨论)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 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 大陆板 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