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动方案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活动方案之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篇一:科研创新团队实施办法】

***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草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培养拔尖科研创新人才,打造优秀科研创新群体,推动学

科和科研基地建设,提升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

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科

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是以拔尖人才和学术带头人为首席专家,以中

青年专家为骨干的优秀研究群体。

第三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1.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或横向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方

面取得新突破。

2.争取在国家级、省部级等有显示度的重大科研成果奖励上获得更

大突破。

3.争取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上取得新突破。

4.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群体,推动其进入国家级和

省部级层次的优秀人才或团队支持计划行列。

5.推动科研基地建设,与科研基地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为基地建设

提供科研支撑。

6.打造学术梯队,凝炼学科特色方向,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第四条学校重点促进和支持省部级、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鼓励各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院士工作站、特聘教授工作室、校级专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和建设,以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

科研创新团队体系。鼓励跨学科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学校设立科研创新团队专项资金,拟用3年时间资助建设15个左右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周期为三年,

原则上每年评审一次。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各层次科研创新团队申报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以河南省、教育部等上级科研主管

部门发布的相应管理办法为准。

2.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条件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研究方向:有明确的

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必须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2)团队带头人:科研创新团队必须具有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主持过单项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或主持的课题到账科研经费年均50万元以上;同时,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已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二等奖及以上1项(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奖项,单位和个人排名前五)。

社科类的创新团队标准: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或以上项目;(3)科研支撑条件:科研创新团队必须以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校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研究中心)、或博士学位授权点为依托,具有相对完备的研究条件支撑。

(4)学术梯队:科研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应在学术带头人主持研究的课题中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10),承担过具体研究内容(不包括近2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一般由10-15人构成,骨干成员以50岁以下的中青年博士教授不少于1人和40岁以下博士副教授不少于3人组成,具有合理的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校级创新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交叉。第三章遴选程序

第七条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申报与评审根据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发布的申报通知和相应管理办法适时开展,原则上在学校已批准建设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中择优推荐上报。

第八条学校将按照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科研创新团队,其遴选流程如下:

1.申请科研创新团队填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申请书》(见附件1),对照附件1第四、五部分,根据本办法第六条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经所在学院初审并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学校科技处。

2.学校科技处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复查,组织校内外专家组就符合申报条件的团队进行评审,主要评审申报团队的组建基础、建设内容、学科特色、建设目标等,专家组提出评审意见,原则上评审实行差额择优遴选。

3.专家组评审意见送校学术委员会审议,校内公示、校长办公会审

批后正式下达建设计划。最后,由主管校长与团队带头人签订任务书。

第四章团队管理

第九条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依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应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条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实行计划立项、年度考核和终期验收的“优胜劣汰”项目管理模式。

1.获准资助的科研创新团队在建设计划下达半个月内应填报《***科

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见附件3);在建设计划实施中每年

年末填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年度检查报告》(见附件4);在建设期限结束后一个月内填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总结报告》。

2.年度考核合格的科研创新团队拨付次年的资助经费。年度考核不

合格的团队将撤销建设计划,停拨资助经费,团队带头人的本年度

个人科研

考核为不合格(当年科研工作量均计零分)。对建设过程中存在严

重违纪问题的将收回已资助的经费。

第十一条科研创新团队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全面负责计划实施。团队应探索和建立运转灵活、高效有序、效率优先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团队成员责权利及利益分配、经费使用、成果个人归属等。

第十二条学校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相互交流、经验总结等团队

建设的过程管理工作。

第五章支持措施

第十三条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列入学校预算,用于省部级科研创新

团队建设配套经费和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运行经费。资助经费实

行一次核定,资助期限三年内按照40%、30%、30%的比例分年度

拨付。同时,鼓励各学院设立院级专项资金,用于院级科研创新团

队建设。

1.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按上级管理部门有关管理规定执行,每个

自然科学类科研创新团队配套总经费为15万元(不含上级拨付年度

经费),每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创新团队配套总经费为8万元

(不含上级拨付年度经费)。

2. 市厅级科技创新团队:每个自然科学类科研创新团队配套总经费

为10万元(不含上级拨付年度经费);文科5万元(不含上级拨付

年度经费);

3.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每个自然科学类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总经费为

30万元,每个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总经费为15万元。第十四条资助经费使用应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办法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由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负责统一支配,专款专用,

不得挪用。其开支范围如下:

1.研究经费,原则上不低于总经费的80%,主要包括:

(1)调研差旅费。

(2)出版物/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

(3)学术交流费。

(4)信息采集费。

(5)专家咨询费(原则上不超过10%)。

2.其他经费,原则上不超过总经费的20%,主要包括:团队成员内

部激励考核分配。原则上,三年运行期间支付不超过60%,建设期

满验收合格后支付余下40%。

第十五条学校将在申报并争取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重大

(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条件建设、成果推荐奖励、学术交流与合作、专家推荐和优秀学术著作出版等方面对科研创新团队给予政策

倾斜。

第六章目标考核

第十六条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资助期满除完成建设计划书中的考核目标外,还应争取进入上一级别的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行列。

第十七条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第一年考核以团队规范建设作为考核的重点,以“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带头人作用是否发挥、基地是否建立、机制是否健全、活动是否开展、初步成果是否明显”等作为考核

的标准。

第十八条校级科研创新团队的第二年考核以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为考核的重点,包括:争取到各级重点项目及获得科研经费到账情况;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情况;在国内外所在学科的权威期刊发表学

术论文情况;产学研合作开展情况;形成有关知识产权情况;举办

会议与学术交流情况;团队成员学术职务及学术影响的变化等,要

求至少完成附件3中“科研创新团队三年资助期满基本合格考核指标”的一半任务。

第十九条验收考核依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书进行基本合格考核,其标准见附件2中“科研创新团队三年资助期满基本合格考核指标”;对在资助期内取得高层次、大项目、大成果的团队,依据附件2中“科研

【篇二: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2010-11-16 下午 03:49:05

为切实做好学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核

心竞争力,顺利实现我校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转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学校关于加强五支团队建设的安排部署,制定如下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紧扣“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争做贡献,为地方经济社会

发展争出良策,为学校转型发展争当先锋”主题,围绕学科建设方向,搭建项目研究载体,努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科研

水平,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科研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促进我校

由教学型大学向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而努力。

二、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围绕学校转型发展,发挥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分类别分层次建设

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团队结构优、合作

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科研成果丰的科研创新团队。(二)具体目标

1、原则上,每个二级学科应组建一个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优化的科研团队。在人员组成上,适时补充新生力量、完善结构,实现相对稳定基础上的动态化,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

2、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模式创新,鼓励大胆探索,鼓励校内外联合,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5-10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跨学科、复合

型科研团队;

3、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我校学科优势,组建“资源型地区

转型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发展研究”、“晋商研究”等3-

5个特色科研团队;

4、在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成果突出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基础上,建设一批以优秀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为中坚,有关教师和研究生、本科生为成员,科研意识浓厚、科研态度严谨、科研方向稳定、科研素质优良、科研成果显著,富有团结合作、创新进取精神,具有相应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的各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在三年资助周期结束后,三分之一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五分之一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条件,力争实现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三、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科研团队建设领导组,组长由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人事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各学院院长和各科研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全校科研团队建设总体工作。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处,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处处长兼任。负责科研团队建设日常工作

2010-11-16 下午 03:49:05

(二)强化科研意识

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每年至少举办10次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讨论学术前沿问题,启发广大师生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学院及研究机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学院及研究机构间的科研竞赛;继续高质量评选“科研标兵”、“科

研贡献奖”和“科研先进集体”,树立好学校的科研标杆;进一步做好“山西经济高峰论坛”、“中青年学术论坛”、“人文大讲坛”、“每周一讲”等学校品牌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

(三)鼓励学术交流

鼓励与支持师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鼓励学院与校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咨询;鼓励我校教师利用各种媒体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观点,推进文化传播,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四)提升科研能力

进一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激励我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通过攻读

博士学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承担科研项目等

方式,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通过专家授课、以老带新、团队科研、心得交流等方式,提升全校师生的科研能力。

(五)建设科研平台

完善《山西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实施科研机构年度考核

制度,健全科研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已形成明显学术特色和

学术优势,并具有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科研团队,优先批准组建科研

机构。对科研任务完成好、科研成果突出的科研团队,学校提供办

公场所并予以资助。三年内,增加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

基地,建设成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

平台。建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以研究基地为重点的科研平台的发展。

(六)完善评价制度

进一步修订科学研究评价制度,逐步改变完全依靠数量、级别考核

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强调团队成员科研成果与团队研究方向相一致,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相结合;完善个人考核与职称

晋升、职务升迁、职级分类、收入分配相挂钩制度,科研团队考核

与学院目标责任考核相统一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科研团队,及时

进行整改或撤并;对达到省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校级科研创新团

队和达到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标准的院级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滚动资

助机制。

四、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工作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和各类型、各层次科研团队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

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与经验,制定

以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为目标的“十二五”

科研团队建设规划,组织好科研团队建设要求的各项工作。

(二)科学制定院级科研团队的管理细则

各学院及研究机构要按照《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团队管理办法》,制

定好本单位科研团队管理细则。对各科研团队的管理要把目标管理

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确保科研团队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彰显学科科研特色

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要根据历史基础、自身优势、发展态势的实际

情况,按照学校科研团队建设目标的要求,分别重点开展以创新研究、应用研究、教学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彰显学科科研特色。(四)相对稳定科研方向

各科研团队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瞄准学科建设前沿,以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与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核心,整合校内外科研

资源,凝炼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促进我校科研事业的可持

续发展。

(五)积极完成科研任务

各职能处室和教辅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科研”的意识,为科研团队

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各类科研团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针对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的难点、热点

问题,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圆满完成学校科研团队建设

目标和任务。

一直想说说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提起来团队建设,小时候感觉好

像很高深似的,现在想想小时候玩的游戏中,已经是在初步进行团

队建设了。那时候在一起玩什么,分工还好分点。为什么现在的团

队建设反而难了呢?!我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浅浅地谈谈科研团队的

建设。本人认识不足,仅仅希望能够带来点灵感。

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

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后来,又对团队与普通群体的区

别作了深入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群体强度信息共享,团队则

强调集体绩效;二是群体的作用是中性的(有时消极),而团队的

作用往往是积极的;三是群体责任个体化,而团队的责任既可能是

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四是群体的技能是随机的或不同的,而

团队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

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

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

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科研团队一样有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

科研管理是对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它不同于其他管理,科研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科研管理是对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难

以预测的。针对这些方面,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建设应该注重以

下几方面。

1 团队的发展目标:这个一般来说,科研的目标比较明确了。

2 人才的层次:一个团队绝对不仅仅是几名“最优秀”的人的简单集合,不是说都是英雄才好,一个好的科研团队除了有战略眼光的导

师和带头人外,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选

人尽量不要选错,任人唯贤唯德,选择有能力或潜力的人做同事,

录取学生加入实验室也应当如此。不然一个人搅和的团队都不好。

人才的层次好了,还应该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以利于工作的稳定性,

采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留住高素质人才,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过科研团队是知识型的团队,即使是有层次,也要建立在共享、

平等、权利淡化的基础上的。此外,还要避免一些先来者以长者自居,变相地侵占后来者的思路。

3 分工合作:为发挥科研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课题组

近期和长期的课题目标与研究任务,略微明确团队的使命及个人可

能的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

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这需要定期开会讨论。

4 团队文化建设:如果想持续发展团队的话,我觉得不管团队大小,团队文化是应该有的。即使没有一个体系的团队文化,那么融合团

队精神的几条也应该经常提起。假如项目缺乏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

工作氛围,项目成员的力量就很难合在一起,大家相互扯皮推诿指责,项目也就不可能成功。团队和谐与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团队

文化不好的,会出现很多同事之间要对重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变得

很困难,团队中出现“高度的和睦交往,低度的团结一致”的现象。

特别是科研项目中,人为的因素很多,更应该注重团队精神的作用。人是要有精神的,特别的科研中更需要精神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团

队中特别需要培养牺牲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等等。目前一些

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状况实在是不佳。

5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在科研中,会经常出现研究接口问题,往

往是导师领进门,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但是有些科研项目要结题,要审核,还会经常出现对项目研究内容的更改要求等等。在这些时候,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将导致更复杂的问题。建立成员有效沟通

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工作走向良性循环。

6 制度建设: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如果要短期的工作,那就人治;但是要是建设个好的团队,长期的公关合作,制度建设

是必不可少的。高效科研团队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高的治理标准。

2)奖惩制度公正,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一定要让其精神物质双丰收,对于出工不出力者受到相应的惩罚;

3)平等交流的制度:平等也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制定下来。很多时候,课题组一说到老师说的,那就好像是对的,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

积极性。在学术问题讨论上,要民主要平等,不做学霸不搞一言堂,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4)实验室制度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1 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团队集体活动,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意识;

2 一起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有些课题组经常在一起交流研究进展,方式有不少是可取的;

3 多交流,多鼓励:培养和鼓励成员独立作研究,让他们尽量发挥

潜力;

4 激励机制,既要在工作中让每个成员承担一定的压力,又要在生

活中多关心多照顾项目组成员,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温暖,这

对于导师就显的十分重要了。

最后一点,最好是科研人员管理科研人员,别搞太多行政,就像有

人说的那样:“在国内,外行的管理内行的,这叫风光;内行的管理

内行的,这叫权威;内行的管理外行的,这叫憋气;外行的管理外

行的,这叫混乱...

【篇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一个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保证。为提升院所的科技综合竞争能力,我院启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并制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

团队建设实施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第二条指导思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国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福建省

中长期(2006─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科技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6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大会(2006年)”,及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为

依据;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和我

院学科建设的需要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凝聚

优秀创新人才、优化资源配臵为出发点;以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中

心大楼为载体;以科学论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工作机制。

第三条基本原则。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促进合作,依靠专家、择优遴选,激励创新、引领未来,跟踪发展、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1、自主组合。根据院的统一规划及学科发展需要,由拟申报首席

专家的人员召集、组建团队。创新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术

队伍,不设行政级别。

2、开放流动。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以本院科技人员为基础,鼓励跨所联合;面向国内外吸收人才,团队成员根据考核绩效,优胜劣汰,能进能出;团队整体根据绩效验收情况,确定下轮是否列入管理。

3、项目带动。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人员优先进入团队,已承担国家计划项目的团队优先入选院科技创新团队管理,院本级以研究计

划项目资助形式推动团队建设。

4、政策激励。创新团队优先配臵科技资源、资金倾斜、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申请报奖。创新团队的成员与省和国家的各

类人才培养计划衔接,优先推荐。

5、合同约束。加强对创新团队所承担的项目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根据团队建设的目标任务书,严格年度进展报告、中期评估和终期

验收管理,规范团队成员行为。

6、目的清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臵;有利于凝炼研究方向,突出研究特色;有

利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利于融入国家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

化率和影响力;有利于理顺关系、化解矛盾;有利于开展国内外的

合作交流和有利于“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建设。

第四条建设目标。衔接院首批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协作创新、促进群体的合作

与交流,发挥团队力量,协同推进院相关学科平台与学科团队的建设,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若干农业基础

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

推广等紧密型创新研究群体,使我院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一批冲击

国内外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团队建设领导

小组),组长由现任院长担任,副组长由现任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人事处、计财处、科研处、产业处、行管处和监察室负

责人组成。负责组织实施院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工作;审定经费支持

额度;对团队申请资助的院本级研究计划项目组织论证;审定团队

终期验收情况和确定下轮建设办法等。

第六条团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办

公室(以下简称团队建设办公室),挂靠院科研管理处,负责日常

具体工作。

第七条由团队建设领导小组聘请成立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原则上由院外相关的知名专家9~15人组成。评审

委员会主要负责对拟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可行性论证,对运行

中的创新团队进行阶段性评估,对达到合同建设年限的创新团队进

行终期验收。

第八条科技创新团队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依据本暂行办法,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团队的内部考核评估等运行管理。

第九条经评审委员会论证、推荐的拟建创新团队名单,阶段性

评估及终期验收结果,送团队建设领导小组审定,报院党委研究决定。

第三章团队构成

第十条科技创新团队是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及我省“三农”发展的需求,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承担重要科研课题,

与我院的相关学科的创新平台建设紧密结合,通过自然形成或有效

合作、整合等形式形成的、具合理学术梯队的研究群体。

第十一条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队伍规模和组成结构原则上由首席专

家提出,每个创新团队设立1名首席专家,首席专家为学科带头人;设立若干名责任专家,责任专家为学术方向带头人;具若干名研究

骨干和若干名专业研究初级工作人员,形成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总数不少于10人。

第十二条首席专家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2、近5年主持国内外重大项目或获过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或已发表过sci收录的累计影响因子3.0以上论文或在本研究领域国内顶级

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的专家;

3、具有明确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有较强的战略思维、学科透视和把

握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创新团队中具

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并具有充分的时间从事创新团队的科研

和组织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责任专家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一致,原则上

主持相关研究的国内外重大、重点项目或省部级重大项目。

第十四条研究骨干须与所在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一致,主持或参加

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具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院青年拔尖人才,可优先入选

团队。

第四章遴选程序

第十六条科技创新团队按以下程序遴选:

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

群体,自然列入我院的创新团队建设。

2、院根据学科领域建设与发展需求,发布拟建科技创新团队申请指南。首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拟定为:基

础生物学、作物学、园艺学、食品科学、动物学、植物保护、资源

与环境、微生物学、农业经济与管理。

3、拟以首席专家身份参加申报的学科带头人,根据指南的要求,自

主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交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申请书。

4、拟申报组建的创新团队名称,可根据指南要求的学科领域自行拟定;提交的申请书应包括团队人员组成、结构,领域研究进展背景,拟组建团队的已有基础,研究工作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目标、承担项目目标、队伍建设目标、基地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团

队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根据自身定位和研究领域特

点制订的系统发展计划和建设措施等内容,具体格式、要求可从院

科研管理处网页上下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