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所谓远程医疗,就是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

一个远程医疗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应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检索和远程教学等几个主要部分。它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形成医学专家之间及其与患者之间的一种全新的诊疗模式。

远程医疗在国际上有telemedicine. telehealth. telecare 等提法。传统的远程医疗的定义是指对于不能前来就医的远方病人施行简单医术的特殊医疗方式。而现代是特指借助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的对于远地对象的医疗服务系统,利用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对远地对象进行检测、监护、诊断等。在未来,利用远程医疗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即操作者在相距遥远的地方通过精密电子机械设备(电子手)对患者实施手术。

远程医疗通常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闾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从功能层次上说,远程医疗系统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

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应用部分。它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实现对医学资料(包括数据、文本、图片和声像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显示及共

享。

从技术层次上说,完整的远程医疗系统要有三大环境支持。

一是软硬件系统环境。请求和提供服务的双方必须具有相同或可以互相兼容的远程医疗软件和硬件系统,如符合标准的视频会议系统,数据存储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对图像和信息进行传送、共享,远程医学管理系统等。

二是网络通信环境。网络通信环境是远程医疗系统的基础设施,它由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等网络构成,以此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信息共享。

三是协同工作环境。在远程医疗活动中,要使地理位置分布不同的成员协同高效地相互配合,进行疾病诊治、信息交流,最终完成医学任务和医疗活动,参与者和系统之间的协同进行是成功的关键。系统工作环境包括人员的协同和信息系统的协同陌个部分。

人员协同包括特供和接受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负责系统运行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络信息传输和网络通信的技求人员、医疗服务管理人员、接受服务的群体或个人、第三方机构(如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机构等)等的协同配合。信息系统系统则是指远程医学活动中涉及的各种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系统工作,保证医疗服务过程中各个系统的数据可以顺利传输、正常共享和浏览。

远程医疗系统的应用

(1)远程会诊

远程会诊主要是用于医疗工作者之间的信息、意见的交流和探讨,有时也会用于病人与医生之间的咨询或诊断。在某些情况下,病人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传递视频、音频或图片的信息让医生进行诊断,如上传检测报告、拍摄图片等。远程会诊提供的是一种“面对面-的模式,给人以亲切感和真实感。当医生或病人有难以解决的病情时,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向知名医院的专家进行询问,以得到专家或者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建议信息。

(2)远程手术

远程手术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医生亲自

对远程患者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或指导。在远程手术的时候,医生根据现场传来的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均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处'控制手术现场医疗器械的动作。手术现场安置的机器人手臂则根据远方手术医生的操作指令,精确地控制并使用手术器械完成手术操作步骤。这种远程操作手术对专家的操作技巧与相关设备的要求非常高,目前,远程手术更多的是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来进行。远程视频手术就是专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观看主刀医生对手术进行操作,并适时通过网络发布语音指令,帮助主刀医生完成手术的过程。

(3)网上医疗专家系统

网上医疗专家系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人工智能模式,一种是专家

在线模式。人工智能模式的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大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同时抽取一定的计算模式来建立运算模型,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并能对进一步的新资料(输入)进行处理,得出符合其知识结构的结论(输出)。专家在线模式则是通过网络互动的形式,由著名医生和专家在网络上实时对患者或医疗工作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

243远程监护

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远程监护可以定义为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因此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图10 -1妁一个简化的远程监护系统结构图。

根据监护对象的和监护目的不同,远端监护设备有多种类型,按用途可分为三类:一类为生理参数检测和遥测监护系统,这类设备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能帮助医生掌握监护对象的病情并提供及时的医疗指导。检测的生理信息主要包括心电图、脑电图、心率、血压、脉搏、呼吸、血气、血氧饱和度、体温、血糖等。第二类为日常活动监测设备,如监护对象的坐卧行走等活动状态和监护对象的日常生活设施使用情况,主要应用于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第三类是用于病人护理的检测设备,如瘫痪病人尿监测设备,可以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他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异地患者提供多种

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

远程监护系统的实现,缩短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不但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救助,还可以减少患者或医务人员的路途奔波。对患者的重要生理参数实施远程监护,不仅可以辅助治疗,还能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时报警,及时引导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实施远程监护,不仅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评估监护对象的

独立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此外,远程监护可以在患者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减少了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而且远程监护可以对健康状况进行监护,殁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从而达到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四信息管理四 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与实践 周彬一蔡敏芳一孙娟一童俊东一赵雪飞一庄伟 一一DOI :10.3760/cma.j . issn.1000-6672.2016.04.015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2012AA02A616) 作者单位:430022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计算机管理中心(周彬二蔡敏芳二童俊东二赵雪飞二庄伟);无锡曼荼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孙娟) 通信作者:童俊东,Email :26523875@qq .com 一一现代医学的发展, 需要构建一个全程化二多角度的区域医疗协作共同体三远程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以其 便捷二高效二质优二价廉 的服务优势,在区域 医疗协同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三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具有丰富而优秀的医疗资源三2011年8月建成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 连接了省内外近50所医疗机构, 是 武汉1+8城市圈 医疗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三2014年底,在远程医学中心的基础上,开始建设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连接省内8所 协作医院,形成省级-市州级-县级-乡镇的四级远程医疗协同服务模式,扩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内涵三 一二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建设 远程医疗通过对数据二文字二影像资料等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二传输二处理二存储和查询,实现专家与患者二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的异地咨询二会诊二教学等信息服务及其他医疗活动 [2] 三其中,患者病历对医疗协同期间 医生对病情的确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我院数据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整合分散在我院和协作医院内多种异构信息系统中的临床数据,结合标准化的公共代码字典,以患者为中心,汇总并进行梳理,从而形成标准化的数据,实现本院与协作医院之间患者临床信息的统一存储三在开展医疗协同时,根据不同的权限许可,实现协作双方对患者病历的共享浏览三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见图1三 (一)远程管床:基于远程协同平台和数据中心,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的共享,方便医务人员跨机构快速全面掌握患者的诊疗信息三我院医生在得到协作医院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协同软件模块,在本院就可以直接下达所管患者的临床处置意见,而远端的医务人员负责执行,从而达到远程管床的目的三 (二)远程会诊:会诊双方的专家通过远程信息系 统,共享上传的患者病历信息,再通过高清音视频信 号 图1一基于数据中心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框架图 面对面 地实时交流,将会诊结果(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作为参考,写入共享的电子病历会诊意见中三对于有时专家时间不充裕或邀请专家困难,不能及时开展会诊;或病情不急迫或过于简单,不需要专家到现场等情况,可以采用离线会诊功能,先由申请医生提交会诊申请和病历资料,会诊专家非实时浏览患者临床资料并写出会诊意见,申请医生再浏览会诊报告三离线式会诊不需要会诊双方同时在线,节约了彼此的时间,方便处理患者单一的疑难病情三 (三)远程预约和双向转诊:我院建立了统一的号源 池,开展通过远程中心二电话二网络二社区二银行等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业务三基于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协作医院,可以共享我院的门诊和住院资源三协作医院的医生在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遇到疑难病例时,可以直接通过平台预约我院的专家门诊和住院服务三我院的服务人员在收到上传的患者信息后,将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专家或住院科室,再通过平台反馈预约成功的信息三预约患者持身份证来我院就诊,减少了排队以及重复检验检查的负担三这种跨院预约诊疗服务,为疑难患者打造了就医的 绿色通道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患者的欢迎三 同时,通过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我院与协作医院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双向转诊机制三患者小病去协作医院就诊,若遇解决不了的病情,通过会诊后,能够迅速上转到我院;危重患者在我院进行手术或治疗病情稳定后,可转至协作医院进行后续的康复三这样既可以解决协作医院医疗资源闲置问题,也可以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从而使大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为更多二更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实现小病属地解决二疑难杂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一、总则 本规范提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框架、应当遵循的功能及安全性能,对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会诊、信息资源管理等业务功能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定义。 本规范可用于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设计、开发、部署和应用,以及相关业务应用系统的测试、验收和评价工作。 二、术语和定义 1、远程医疗信息系统 采用现代通讯、电子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查询,对异地患者实施咨询、会诊、监护、查房、协助诊断、指导检查、治疗、手术、教学、信息服务及其他特殊医疗活动的信息系统。 2、远程会诊 医疗机构之间利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平台,采用离线或在线交互方式,对患者及其病史、检查等进行分析,完成病情诊断,确定进一步诊疗方案的医疗行为,包括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重症监护等医疗服务。 3、远程心电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心电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包含高端远程实时心电监护。 4、远程影像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

人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包括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报告。 5、远程重症监护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重症病人临床资料,包括实时在线的监护信息、放射影像资料、B超影像资料以及视频资料等,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治疗指导意见。 6、远程病理诊断 基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并提供病人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由上级医疗机构出具会诊意见及诊断报告。 7、远程手术示教 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系统的远程会诊技术和视频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程诊断等。 8、远程医疗申请单 包括申请方医生姓名、职称、单位名称、医院等级、所属行政区域、申请目的与要求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 9、患者、居民和个人 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获取和接受服务的个体。(在本规范中这些术语可互换使用)。 10、远程教育 在远程医疗信息会诊系统上,授课专家通过音视频和课件等方式为基层医生提供业务培训、教学以及技术支持。 11、远程医学数字资源 上级医院收集整理的有典型意义的病例、案例分析、手术录像等资料,以及

视频系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的医疗服务。目前,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只在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行业需求分析 “看病难”已成为社会性问题,一直困恼着中国医疗服务。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以分布在大城市为多,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高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 借助于网络音视频系统,使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画、语音的综合传输,而且完成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画的沟通,实现对远程医疗就诊、远程医学学术讨论的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随着高清音视频技术的发展,高清晰的医疗影像资料都可以基于网络进行传输。因此,远程医疗会诊在医院中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部署和应用。 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AnyChat即时通讯平台”是一套跨平台的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基于先进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AAC音频编码标准与P2P技术,支持高清视频,整合了佰锐科技在音视频编码、多媒体通讯领域领先的开发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经验而设计的高质量、宽适应性、分布式、模块化的网络音视频互动平台。

区域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方案2019版

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建设方案 XXXXX有限公司 2019年11月

目录 第1章项目概述 (4) 1.1 远程医疗概述 (4) 1.2 项目背景 (4) 1.3 项目建设目标 (5) 1.4 项目建设内容 (6) 1.4.1 远程医学系统 (6) 1.4.2 远程医学教育 (7) 1.4.3 视频会议系统 (7) 1.4.4 远程医疗平台(数据中心)建设 (7) 1.4.5 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7) 1.4.6 基层医院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建设 (7) 第2章平台需求分析 (7) 2.1 中心医院 (8) 2.2 基层医院 (9) 第3章方案设计 (9) 3.1 建设原则 (10) 3.2 建设规范 (11) 3.3 参考文献 (13) 3.4 网络拓扑 (14) 3.5 业务功能规划 (15) 3.5.1 远程医疗平台 (15) 3.5.1.1 远程会诊 (16) 3.5.1.2 远程影像诊断 (17) 3.5.1.3 远程心电诊断 (18) 3.5.1.4 远程病理诊断 (19) 3.5.1.5 远程重症监护 (20) 3.5.1.6 双向转诊 (21) 3.5.1.7 远程查房 (22) 3.5.2 远程医学教育 (23) 3.5.2.1 远程医学教育 (23) 3.5.2.2 手术示教 (24) 3.5.3 视频会议系统 (25) 3.5.4 远程运维系统 (26) 3.6 主要硬件配置 (27) 3.6.1 医疗推车 (27) 3.6.2 远程会诊视讯MCU服务器 (28) 3.6.3 高清摄像头 (30) 3.6.4 全向麦克风 (31) 3.6.5 高清摄像头 (32) 3.6.6 医疗视频数据采集器 (33) 第4章安全管理 (34)

XX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方案

远程医疗系统行业解决方案AVCON-领先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提供商 华平市场部 2011-1-12 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1.概述

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需求的一项全新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技术已经从最初的电视监护、电话远程诊断发展到利用高速网络进行数字、图像、语音的综合传输,并且实现了实时的语音和高清晰图像的交流,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远程医疗使用远程通信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远程医疗按应用范围的不同可划分为: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 2.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已从灯、床、塔等基础设备的一体化向临床信息的一体化集成和内外通信发展,临床信息一体化为医生、患者、专家、学生提供了高效的医疗相关数字化信息,囊括了病人基本信息、生理体征及手术参数、医学影像和手术视频、场景视频、交互视频等。通过搭建手术室信息化平台,手术室已经从过去“封闭式”独立单元过渡到开放的信息枢纽,广泛用于手术示教、学术交流、医患交流等。 远程医疗系统采用网络1080P高清传输方式,硬件编、解码和一批计算机网络示教终端,用于互动操作的手术室示教。为了保护私密性,系统中需要进行权限管理、申请许可的方式对手术的过程进行全程实时直播和互动,并可对手术过程进行全面数字化录制及档案管理。通过该系统的部署,手术的视频教学观摩可实现观众与手术室的分离,避免手术观摩对手术过程的影响;在谈话室给病人家属以直观影像的方式告知家属病人病情,增强了医患沟通,弥补了传统的口对口叙述病情的诸多不足;同时,也可让上级医生利用PC终端实时了解经授权的手术室的实时情况。并可以实现多方手术讨论及远程手术指导和远程教学。 该项目的主要需求如下: ?数字化手术室建设中,要针对手术室视频源多而复杂的特点进行处理,要求所有音视频应基于网络传输,降低施工和维护难度,符合技术发展趋势。 ?针对导管手术室内有多个不同接口的视频源,需配备多个高、标清编码器,用于同时处理多个信号源;需在手术室吊顶下的两个角落分别固定一个半球形摄像机,用于观察手术室 人员的整体活动;另需一台一体化球机以便找到一个最佳的观察术者手势的位置。控制室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为通过信息技术得到异地专家的诊疗指导,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我院医疗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省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推进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方案。一、目标建设以省卫计委指定的三级医院为中心,连接我院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扩大覆盖面,实现远程会诊、监护、预约、手术指导、教育等远程医学活动,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医务科、信息科、各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院长为一把手,亲自抓此项工作。明确各成员职责,各司其职,积极做好远程医疗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此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成立远程医疗中心,负责远程医疗具体工作的实施。2.制定远程医疗的工作制度制定出有利于远程医疗工作开展实施的制度和流程。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远程医疗信息保密制度、远程医疗病案安全管理制度、远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远程医疗损害风险和责任分担制度、远程医疗奖惩制度等。3.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远程会诊流程。远程会诊流程患者知情同意:主管医生征得患者、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并签定“远程会诊知情同意书”申请:管床医生申请,科主任同意,医务科批准后,向远程会诊中

心提出申请预审:院远程会诊中心对资料进行预审后提出增补资料意见,并将患者病史,检查数据、心电图、医学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传送给选定的专家,专家对病例资料进行预先的了解,确定会诊时间,通知申请医生网络连接演示:在确定的会诊时间前,双方操作人员将网络接通,调节好音频、视频至最佳效果意见反馈:专家以文字形式填写会诊意见并传输给我院远程会诊中心,并由远程会诊中心转交给各申请医生实施会诊:申请医生与会诊专家利用已开通的网络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并做好记录4.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专家库,成员均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也是我院各领域带头人,业务精湛的资深专家,专业涵盖了内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及儿科。5.远程会诊室建设设置远程会诊室,完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确保远程医疗工作顺利实施。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远程医疗操作系统等。三、工作要求医院必须建立健全远程医疗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远程医疗的规定,规范医院远程医疗管理,推行远程医疗业务,以此减轻群众负担,惠及患者,全面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xx-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持续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制定本方案。一、加强重点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的建设方案 —— 一、项目的背景、目的、意义 2014年国家卫计委提出要建立健全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和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要以面向基层和偏远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通过建立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合医资金安全,达到政府满意,医务人员满意,百姓得实惠,真正体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90%大病不出县这一公立医院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医院远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授权方式与各乡镇卫生院电子病历系统、心电系统、LIS系统、Pasc系统无缝连接,各乡镇卫生院将上述系统相关信息上传××医院,通过

相关部门分诊分到相关专业科室,由专家组织人员对病历进行审核,结合各种检查结果,制定指导性诊疗意见后,通过系统返回乡镇卫生院,对病人实施诊疗,该系统建设总投资约400—500万元,由××医院投资。 风险及防范 (1)病历资料的采集是否真实可靠,此为远程医疗会诊风险的核心所在,可通过多次培训而规避,必要时通过我院医师电话问诊,现场会诊而解决。 (2)治疗过程中突发病情变化,可通过及时转院而解决。 (3)发生医疗纠纷,可通过原渠道解决(即现行处理纠纷的方式解决)。 (4)具体会诊例数需卫计局信息科统计并由卫计局拨付资金。 2、影像运程会诊中心 将××医院Pasc系统通过光纤与各乡镇卫生院DR机链接,各乡镇卫生院将病人照片后的数据、图像上传到××医院由××医院出据报告后返回乡镇卫生院。 (1)该项目需投入资金购买设备(DR系统及电脑等)预计投1500万元(27个乡镇即27个DR机,每台50万元计,同时电脑、光纤等),资金政府投入或引进第三方进行投资(2)第三方的进入,可通过竞争性谈判或公开招投标,

远程医疗系统说明书

医疗远程会诊系统V1.0.0.1 用 户 手 册

目录 目录 (2) 第一章概述 (3)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 (4) 2.1硬件环境 (4) 2.2软件环境 (4) 第三章安装说明 (5) 3.1相关配置软件的安装 (5) 3.2软件的安装 (17) 第四章服务端操作说明 (20) 4.1服务端 (20) 第五章客户端操作说明 (22) 5.1登录模块 (22) 5.2基础平台 (23) 5.3远程会诊 (31) 第六章业务流程 (39) 6.1远程管理 (39) 6.2转诊管理 (41) 6.3远程预约挂号 (44) 第七章功能列表 (47)

第一章概述 所谓远程医疗,就是借助信息及电信技术来交换相隔两地的患者的医疗临床资料及专家的意见。远程医疗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远程医疗运用计算机、通信、医疗技术与设备,通过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的远距离传送,实现专家与病人、专家与医务人员之间异地“面对面”的会诊。远程医疗不仅仅是医疗或临床问题,还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库等各方面问题,并且需要把它们集成到网络系统中。

第二章软硬件环境2.1硬件环境 1. 最低奔腾级计算机配置; 2. 至少512M内存。 2.2软件环境 1.Microsoft Windows XP/WIN7/Server2003 操作系统 2.SqlServer2005 数据库 https://www.doczj.com/doc/f718067639.html, Framework 4.0 4.Windows Media Play 播放器 5.Adobe Flash Player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 目的基于分级诊疗的远程医疗协同平台的应用。方法建立医院信息传输的硬件平台,将远程医疗平台系统应用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实现医院信息的实时化采集和移动化办公。结果对区域医联体协议医院内纵向开展医疗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远程协作、管理培训等交流合作,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互惠共赢新模式,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结论运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以远程医疗平台为基础的区域专科联盟,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 标签:分级诊疗;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平台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 Dong-fa Network Data Information Department,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04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based on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e hardware platform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as established,and the telemedicine platform was applied into the panel computer or smart phone terminal thus realizing the real-time collection and mobile office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assistance,talent training,telemedicine co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medical couplet agreement by the hospital can form an excellent long-term mechanism of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 flow,improve the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primary medical institutions,realize the new model of mutual benefits and better serve the public.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ernet plus mode,to create a Regional College Alliance to telemedicine platform based,can b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and efficient use of high-quality medical resources. [Key words] Gra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Regional specialist alliance;Telemedicine cooperative platform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作出了明确部署,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制度建设的目標,概括起来就是分两步走,两年逐步完善,初见成效;五年全面提升,成熟定型。即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资源利用效

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测试计划

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测试计划 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名称:重庆市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项目承担部门应用开发部 撰写人(签名)江丽平 完成日期2011-10-13 本文档使用部门测试实施部、应用开发部评审负责人(签名) 评审日期 版本

日期版本说明作者

目录 1 概述 (6) 1.1产品简介 (6) 1.1.1 范围 (6) 1.2限制条件 (7) 1.3参考文档 (7) 2 约定 (7) 2.1测试目标 (7) 2.2资源和工具 (8) 2.2.1 资源 (8) 2.2.2 工具 (8) 2.3编号规则 (8) 3 测试种类及测试标准 (9) 3.1测试种类 (9) 3.2测试方法及标准 (9) 3.2.1 功能测试 (9) 3.2.2 业务测试 (10) 4 测试风险及重点 (10) 4.1预测风险 (10)

4.2测试重点 (11) 4.2.1 功能测试 (11) 4.2.2 业务测试 (13) 5 暂停标准和再启动要求 (15) 6 测试任务和进度 (16) 7 测试提交物 (19)

1概述 1.1产品简介 远程医疗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低成本高效率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途径,降低医疗费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在国家试点项目的推动与要求下,重庆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拟建设我市统一的远程医疗平台,以承担国家的试点项目:①以市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节点的“基层远程会诊系统”;②以部属(管)综合医院及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部署相应的软硬件设备,选聘相关专家建立省级医院专家库,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1.1.1范围 本测试计划是针对[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内容编写的测试计划,包括: 会诊评价管理 会诊设备管理 远程教育 会诊管理 收费管理 用户管理 机构设置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用友远程医疗系统 1产品概述 系统采用B/S架构,利用Internet和VPN网络连通中心医院、协作医院和个人。具有门户网站、网络预约服务(预约挂号、特诊预约、预约检查、预约住院)、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培训、远程医疗咨询能功能。为中心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服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2产品特点 ●系统采用B/S架构,软件易部署和维护。 ●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门户网站,共享信息和资源。 ●利用Portal平台集成各个系统,整合应用,单点登录,统一入口。 ●集成先进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为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医疗咨询、远程会议、手术 直播、病历讨论等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视频和音频。视频画面清晰、细腻、流畅,色彩饱满真实,视频和音频同步。支持高效率的桌面、程序共享及协同标注。 ●集成PACS系统,实现基于DICOM的远程影像调阅,为远程会诊提供有力支持。 ●集成HIS、电子病历、体检等系统,专家会诊时可以调阅患者的检查检验报告、电子病 历、体检报告等。 ●集成心电系统,实现远程心电诊断。 ●多中心支持多个中心和多个分中心,一点对多点的教育方式。 ●多模式支持多种教育模式:实时互动的培训讲座,学员在线点播课件学习,网络专业 教学管理。 3产品功能 3.1门户网站 提供新闻公告,医疗资讯,机构、科室、专家介绍,健康知识等内容,以及内容管理。

3.2网络预约服务 3.2.1预约挂号 3.2.1.1个人预约 患者在平台上注册用户并绑定医疗卡后,可以自己预约中心医院的号。 3.2.1.2机构预约 对于没有医疗卡的患者,加入平台的机构可以替患者在平台上预约中心医院的号。3.2.1.3预约查询 查询已经预约的号,打印预约单,也可以取消预约。 3.2.1.4预约统计 统计某个时间段内各个科室的各个医生的预约数量。 3.2.2特诊预约 患者通过平台查询特诊专家,填写预约申请并提交。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专家和就诊时间。 3.2.3预约检查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检查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检查科室和检查时间。 3.2.4预约住院 协作医院或者患者填写预约住院申请,中心医院为患者安排住院科室和住院时间。

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LiveUC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云视讯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在华南、华东、西南、东北、华中等地建立十几家服务网点。并将营销网络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拥有专业而完善的云视讯产品线,主要产品包括:网动统一通信平台(Active UC?)、网动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Active Meeting?)、网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Active Eyes?)、网动远程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Active Class?)、网动全自动多媒体录播系统(Active Recorder?)等。公司推出的Live UC?云视讯服务品牌,可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统一通信的云计算服务。 北京网动网络科技股份公司是国际领先的多媒体视讯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其视讯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广泛的市场并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网动Live UC 视频会议租用平台一种基于SaaS的租用服务,租用的好处在于:彻底免除了企业对系统硬件和软件升级维护的投资;从根本上解决了自己部署系统带来的南北网络互通、多网互通的问题;省去服务器、带宽租赁、网管等多方面的成本。Live UC 视频会议从另一个角度上进一步克服了物理的距离,使得日常沟通、远程培训和文件传送变得更加顺畅和高效,大大减少了过去劳师动众的业务沟通会议、培训方式;同时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使召开会议更加便捷、费用远比自己部署更低廉。网动Live UC视频会议租用方案,用户不需要任何网络设备,只需要有可上网的电脑和摄像头、耳麦便可召开虚拟视频会议及远程医疗会诊,实现高质量、高可靠性的音视频通信、协同办公、文档共享、远程会议管理等多种会议功能,有效地节约时间和经费,提高企业的工效率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 Live UC采用服务器集群架构,在互联网的各个骨干节点均部署了通信分服务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为企业提供几十人甚至上万人的网络会议服务。与会者所需要的仅仅是一台可上网的桌面电脑和一副耳麦。 多方音视频交互

远程医疗系统

东华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方案 一、系统体系架构 (一)系统架构 东华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采用B/S模式结构,根据应用环境的不同,以网络最优化方案进行系统部署。系统在设计上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开放性,为我院大规模部署和运营提供了一个强健的、完整的应用平台。 客户端要求通过浏览器使用地址进行访问,如果客户端需要安装硬件驱动的话,可以通过浏览器页面从服务器上下载,然后安装到相应的位置即可,不需要作参数配置。 服务器端:搭建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数据库,做为数据交换中心。 (二)网络规划 院内采用虚拟防火墙,在校园网与服务器之间设置防火墙,校园网与互联网之间安装软件防火墙。 网络拓扑图如下: (三)业务流程 1、预约会诊

会诊申请方(被会诊医院)会诊运营平台(会诊医院)会诊第三方 2、会诊基本过程

被会诊医院会诊运营平台(会诊医院) 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一)系统功能说明 院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包含预约管理、会诊管理、专家管理、辅助管理、会诊系统管理五个部分。 基本功能结构图如下:

(二)模块基本功能说明 1、预约管理 预约管理模块包括日程管理、预约会诊、会议审批、会议室创建等功能。 (1)预约会诊申请 预约会诊主要是用户通过IE浏览器登录系统后,对会诊进行申请,包括会诊的具体时间、会诊专家、会诊费用(可根据会诊费用选择会诊规模、专家级别以及是否使用视频会诊(可以采用非视频会诊))及会诊室(如有诊室说法)等信息的预订,同时做会诊前期资料准备,并把基本资料传到服务器(文件上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病历内容、影像图片、检验及检查结论等根据格式上传),以便接收、审核及正式会诊中使用。 申请会诊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 远程医疗协作机制和方案1、建立有效的工作协商推动机制 (1)建立高层会商制度。建立两市政府负责同志互访制度,原则上每一年举行1次高层会晤,研究决定重大合作事项,指点和推动城市合作工作。(市政府办牵头,各相干部门配合) (2)建立两市战略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兼顾推动两市合作,调和解决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评估总结合作成果,提出推动合作的重点方向建议。联席会议由两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牵头负责,两市各相干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平常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两市发改委,负责平常合作事宜的沟通、调和等工作。(市发改委牵头, 各相干部门配合) (3)建立两市工作专题组机制。由两市对口部门根据合作领域设立专题组,专题组要加强联系,根据协议内容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积极贯彻落实领导会晤、合作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市发改委牵头,各相干部门负责具体推动落实) 2、明确扶贫协作工作重点任务 (1)加强产业合作。加强两市招商引资合作,定期展开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积极组织联合招商活动,推动两市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支持双方城市龙头企业到对方城市投资兴业,围绕高端能化、设备制造、智能终端、服务业、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动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合作双赢。构建能源供应消费共同体,应对重要能源生产消费波动,保障两市各种能源供应稳定。支持两市间产业转移,将延安建设成为“大西安”发展的资源物质储备基地、物流中心和油煤气电等能源资源供应基地。(市发改委牵头,市招商局、工信委具体负责与西安市联系对接展开定向招商,市直有关部门、

各县区配合推动落实) (2)加强园区结对合作。推动两市园区之间展开结对合作,支持互设分园或分支机构,鼓励两市园区在计划建设、产业培养、人材培养、招商引资等方面展开合作。支持西咸新区与延安新区、西安高新区与延安高新区、曲江新区与南泥湾景区之间建立结对合作关系。(市发改委牵头,延安新区、高新区、南泥湾景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县区具体推动落实) (3)加强智慧产业领域合作。携手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产业,共同推动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买通信息快速“通道”,建成连通北京、西安、延安骨干接点的高速链路。推动云计算数据中心兼顾计划布局和共建同享,西安市将延安市设为数据异地灾备基地。鼓励英雄互娱、北京云真等互联网企业或成熟产品融会发展,共同展开数据资源同享关联分析和融会利用,共同打造特点鲜明、西部领先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产业生态圈,共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两市在用地、用电、IDC数据中心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市网信办牵头,市工信委、商务局等相干部门和县区配合推动落实) (4)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两市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同享机制,推动两市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同享。加强产业技术合作,合作遴选实行1批重大攻关项目和重点利用项目,联合展开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支持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服务交换合作,推动两市联合展开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换,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材培养、交换。(市科技局牵头,市直相干部门、县区配合推动落实)

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计划单列市和各部有关直属单位: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机网络进行异地医疗咨询的活动日趋增多。由于管理尚不规范,在实施过程中露出一些问题。为保证医疗秩序,规范医疗行为,维护 医患双方权益,提高有限的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居民能得到高质量、快捷、便利的医疗咨询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配制有利于医疗费 用的控制。 1.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建设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时,要遵循“统筹规划、加强调空、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分阶段的发展”的原则。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进。远程医疗会诊必须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能得到高质量、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医疗费用的控制。 2.对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在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网 络管理中心,要报经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涉及跨省以至全国范围的网络系统及卫星专网要报卫生部主管部我部批准,任何单位所建远程医疗会诊及网络系统,均不得冠“中华”、“全国”或其它暗含跨省、区的名称。 3.远程医疗会诊是应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进行异地医疗咨询,医疗行为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内进行,各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审定入网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在能够取得准确资料的条件下,方可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工作。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管理权限,对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的行为实施进行监督管理。 各地建立的网络管理中心是为远程医疗会诊服务的机构,不得从事医疗咨询活动。有关操 作技术人员须经业务培训上岗,以确保发出的信息真实、准确。 5.开设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医疗机构要组织好专科会诊医师。具有三年以上的医疗卫生专 业技术人员方可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提供咨询。 6.医疗单位根据病人需要提出远程医疗会诊,申请前须向病人或亲属说明远程医疗会诊的 目的,并征得病人及其亲属的同意。会诊后应将远程会诊病程记录,并向病人或其亲属通报远程医疗会诊结果。远程医疗费标准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物价部门共同制定。

远程医疗系统

远程医疗系统 系统现状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和基层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群众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远程医疗是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医改对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远程医疗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由远程医疗服务、业务监管和运维服务三大体系构成。 网络医疗≠远程医疗,一些网络医疗平台仅靠患者病情描述不能准确确诊,需要谨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会更加完善便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开始推进国家远程医疗建设项目,先后发布《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的通知》、《卫生部医管司关于实施2011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实施2010年县医院能力建设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的通知》等多个重要文件。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作为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要求"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提高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平性"。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远程医疗纳入"信息惠民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为基础,开展中医远程医疗需求分析和调查研究。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医院远程医疗会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定义 远程医疗会诊是医疗机构间运用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采用网络视频、音频同步的方式,为患者完成病例分析、病情诊断和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的医疗咨询服务。规范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制度称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制度。 (三)基本要求 1.参加远程医疗会诊医师必须是取得执业证书,并在医院办理医师注册、变更或多机构备案的临床、医技科室的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具有主任医(技)师任职资格者、或由科主任指定的取得副主任医(技)师及以上任职资格者。 2.远程医疗中心由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管理,信息中心协助技术支持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接收远程会诊的申请、安排会诊时间;信息科负责设备调试、日常维护。 3.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

协调申请方、会诊(培训)专家、信息科,确定并通知远程会诊(培训)时间。 4.信息中心提供远程医疗会诊技术支持平台确保接收和发出的信息快捷、准确,会诊前提前完成与远程会诊医院的对接调试。为保证会诊流程畅通,需工程师协助至会诊结束。 5.申请会诊对象限于疑难危重病例及少见病例,并且已经经过科内或全院会诊,仍然不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佳者。 (四)具体细则 1.应邀会诊 (1)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受理外院远程医疗会诊的申请,并进行初步审核。 (2)若同意会诊申请,要求申请会诊的医院提前把病例资料(病历摘要、各种检验报告单、检查报告单、影像资料、照片、各类电生理描记图和病理图文资料)传送至远程会诊信息平台。 (3)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与相关科室确定会诊专家及会诊时间,会诊的病历资料至少在会诊前转发给会诊专家。 (4)会诊结束后,由会诊专家填写会诊记录表,医疗远程会诊中心(也可以是医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将会诊记录表留档后发送至申请医院。 2.申请会诊 (1)申请科室填写远程医疗会诊申请单及患者知情同意书,提

远程医疗系统设计方案

远程医疗系统 解 决 方 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年11月30日

目录 目录 (1) 一、远程医疗系统综述 (2) 1.1 远程医疗系统的简介 (2) 1.2 远程医疗系统的国外发展现状 (6) 1.3 远程医疗系统的国内发展现状 (9) 1.4 小结 (12) 二、远程医疗系统的技术分析 (13) 2.1 音视频终端技术 (13) 2.2 网络通信与设备接口技术 (22) 2.3 数据库处理技术 (29) 2.4 用户终端技术 (34) 三、远程医疗系统方案设计 (38)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8) 3.2 终端关键技术设计方案 (41) 3.3 远程医疗系统方案预算 (53) 四、参考文献 (54)

一、远程医疗系统综述 1.1远程医疗系统的简介 远程医疗(Telemedicine)从广义上讲,是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及环境特殊的地区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1]。从狭义上讲,远程医疗是指利用通信技术手段,通过音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诊断交互的医疗过程。 图1 远程医疗整体框架 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通过计算机显示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各种信息,并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2],这种局面已经到来。预计全球远程视频医疗将在今后不太长时间里,取得更大进展。 远程医疗的内容包括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医学教育、建立多媒体医疗保健咨询系统等。远程医疗会诊在医学专家和病人之间建立起全新的联系,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