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潘陈艳

内容摘要:淡泊超然、固穷守节是陶渊明最大的人格魅力。他极力崇尚个性的自由、淡泊功名富贵,摆脱了现实的功利和政治的束缚;身体力行地去追求、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平等关系;重视人世间一切应有的真情,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真性情;他在物我合一的诗韵里,努力地追寻着彻悟明了的心境,追寻着至情至性的艺术风采,他的诗文中许多佳品长久地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他的人格魅力更是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升华到一个新境界。平淡之极,绝妙之极,把对朋友真挚的情感隐藏在一切平常的生活之中。陶渊明一生淡泊超然,年老时贫困交加,宁苦其身也不使自己的胸志和人格受辱,立志而进行到底,这正是他美好品格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淡泊超然民本思想深情宛转忧世怀民清颜傲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久在樊笼里,复得自然返。”……听着这些耳熟的诗句,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颇具个性的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过上躬耕田园的生活,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他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被尊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一首,赋、文、赞、述等十二篇。陶渊明的诗受到后世诗人的极高推崇,他的田园诗令古今文人骚客叹为观止,望尘莫及,除了作品以外,他的为人和事迹同样为读者津津乐道。我们熟悉他的许多故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拒绝檀道济馈赠的故事、蓄无弦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和他的作品结合在一起,便共同勾勒出一个活生生的人,正是这个人连同他的作品深深的感染了我们,也使他自身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

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有其独特的为后人所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人格楷模,他的魅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试谈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一.陶渊明具有淡泊超然、固穷守节的高洁品行

淡泊超然、固穷守节是陶渊明最大的人格魅力。这一人格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因素。陶渊明是晋已故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做过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但在陶渊明幼年时便去世了,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弱年逢家乏”、“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他从小喜欢读六经,“师圣人之遗书”,对曾祖父陶侃可以说是推崇备至,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的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儒家的“用世”以及安民济世的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很深,祖辈的业绩也时时激励着他,使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积极入世,报效国门、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魏晋以来玄学盛行,除六经以外,陶渊明尤其喜欢读老、庄之书。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赋予他一种率真的豁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真胸怀,加上长期生活在宁静的田园环境中,又使他养成了爱好闲静,不慕荣利的性情。后来他离开家乡外出做官,希望有所作为。但是,东晋末年以来社会一直处于黑暗之中,各国之间战争连年,兵戈不息,东晋朝廷内部更加混乱,统治者争权夺利,你砍我杀,不顾国土沦丧,民生疾苦;官场中嫉贤妒能,贪婪成风;士大夫浮华竟奔,廉耻扫地。看到官场的污浊,陶渊明就想到家乡山水的秀美,眷恋起田园生活来,隐与仕的思想不断的在他的生命里纠集。

陶渊明一方面有强烈的政治理想,一方面要保全人格,决不同流合污,最终,他思想中“立身行己有严正”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在他任彭泽令时,一天督邮到来,县吏劝陶渊明穿戴整齐率众官前去迎接,陶渊明很讨厌官场上的繁文俗礼,觉得很屈辱,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他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归隐。“当时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是渊明最痛心的事。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

就在他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写下了《归园田居》组诗。首先诗人对他居住的环境进行了描绘,这是一幅十分迷人的田园风光图:十余亩的宅院,八九间草房,房前屋后榆柳成荫、桃李飘香、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片清雅幽静。让人一看就知道居住在这儿的一定是个远离世俗的高雅之士。“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描写做官的感受,但不写官场黑暗,只用鱼鸟作比,人虽在官场,可却像鱼鸟一样“思故渊”“念旧林”,幽雅的环境反衬官场的污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自己本来想出去做一翻讲究节义的大事,可到了官场却发现,做了官就不能保持节义,那就辞官归隐保持清操,做一个远离世俗的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身居官场就像呆在一个束缚人身心的牢笼里,如今终于可以返回自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了。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草露沾衣,日子过的很辛苦,但“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心愿,能够舒展性情,吃些苦也不觉得可惜。很多人害怕农村劳动的艰辛,走上仕途,干一些违背心愿的事,陶渊明为了保持自己的志愿,宁愿选择艰辛的乡村生活,这不正显示出其高洁的品格吗?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屡遭灾祸,晚年又疾病缠身,加上自然灾害常常影响庄稼的收成,生活越来越贫困,穷的常常挨饿,生活需要别人的资助才能维持。在这种情况下,他任然不找那些做官的朋友,也不去朝廷求官,始终不违背自己的志向,以古代的那些固穷守节的高士作为自己的楷模。《咏贫士》其一,以云鸟起兴,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三、四、五首依次写荣启期、黔娄、袁安等古代的贫士,称赞他们安贫守贱的品德,“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借咏黔娄的守贫贱,点明自己也愿“安贫守贱”;六、七两首具体提出今后固穷守节的榜样和目标。通篇七首,一气呵成,借咏古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田夫携酒找他共饮,劝他“汩其泥”。而陶渊明则态度坚决地表示:“吾驾不可回。”这是诗人最后的誓言,理想不得实现,决不与世同流合污,宁守贫贱,以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檀道济做江州刺史时,慕名去拜访他,送给他粮食和肉并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和自苦如此?”在檀道济看来现在世道很好,陶渊明却觉得他的话和自己的思想相抵牾,于是诗人傲然回答“潜也何感望贤?志不及也!”他的意思说:“你说的‘贤’,我不感企望,我也没有

你这样的胸志。”他觉得和檀道济话不投机,就让他把东西都拿回去了,表示不能因为贫穷而坏了自己的名节,固穷守节才是自己一生的志向。

陶渊明一生淡泊超然,年老时贫困交加,宁苦其身也不使自己的胸志和人格受辱,立志而进行到底,这正是他美好品格的集中体现。在那样一个朝政混乱,充满了追名逐利的年代,不求个人之荣华富贵,甘居贫困,抱穷守节的高尚人格,实属罕见,也值得当今很多人学习。

二.陶渊明具有淳真质朴、众生平等的民本思想

生命是魏晋诗人反复吟诵的一个主题,陶渊明的《杂诗其一》从生命说起,用一连串的比喻构成生命意想,体现了陶渊明另一大人格魅力,即众生平等的人生观,这种朴素的古代民本思想,在陶渊明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力,岁月不待人。”这首诗前四句是由一个具体物象所引起的对人生的思考:“尘”眼前之景,信手拈来。把人生比喻成浮尘,随风飘散,又飘落,而这粒埃尘经过风霜雨雪,早已不是刚腾起的那粒尘埃了。此四句言人生之可贵,需珍视之。后面的“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每个人都已不再是原来的自我,那么每个来到这世界上的人都可以成为兄弟,又何必去在乎所谓的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这句诗文表达的意思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人无贵贱之分”的意思相仿。换而言之,既然都是兄弟,既然人无贵贱,当然也就没有了等级制度,更无压迫和被压迫,统治被统治之念。

陶渊明的这种理念体现在他与乡邻、友人的交往中。和他交往的有“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的乡人,有“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邻居,他与乡邻融洽相处,时时沿着乡间小路,到乡邻家串串门,彼此拉拉家常,说说田里桑麻的长势。也有“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文友,和友人无拘无束,毫无保留的交心,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章。经过友人门前就高声呼喊,无须顾及士大夫间拜会延请的虚礼,态度虽略显粗野,更觉往来的随便,大呼小叫,反见情意的真率。陶渊明用一种淡然的口吻款款叙说和邻居、友人的交往,所用的语言平白如口语,却又温和高妙,看似浅显,然嚼之味醇,思之情真,悟之意远。将诗人与邻人之间淳朴的友情写到极致。

在《桃花源记并诗》中,陶渊明用一诗一文描绘了一个令人人都向往的理想境界——桃花源。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里没有君王,没有官吏,没有等级,没有压迫,没有追名逐利的种种行为,人人自耕自食不受剥削。陶渊明把血亲之爱推及邻居、乡人、朋友、甚至奴仆,把儒家的“仁”、“善”发展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平等的关系,并身体力行地去实现。陶渊明所具有的淳真质朴、众生平等的民本思想,在那姓氏门阀、等级制度森严的东晋放出熠熠神采,也使他不断地受到后人的崇拜。

三、陶渊明具有深情宛转、真挚感人的炙热情怀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陶渊明的情感始终贯穿他的诗文之中。他的笔下不仅有平淡冲和的田园风光,也多豪情之作,陶渊明在《咏古其八》中说:“少时壮且历,抚剑独行游。”宝剑象征着大丈夫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因为自己年少时也曾拥有过,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少年刚猛气概为之向往,显得慷慨激昂。“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卫、刑天坚守自己的意愿,顽强的与恶势力相斗争,死不罢休,而这也真是诗人万丈豪情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除了仗剑远游的豪情外,还有对家人的款款亲情,对朋友的殷殷真情,对爱人的绵绵深情。这三点可归纳为亲情、友情、爱情,情情连一心。陶渊明在与家人的关系中,显示出他是一个富有亲情的人,对于母亲他是个孝子,对于子女他是个慈父,对于弟妹他是个密不可分的手足。为了孝敬母亲不得以违背性本爱丘山的志愿,出仕为官;在长子刚出世时,就给他取好了学名和字号,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像先辈一样建功立业,看着儿子呀呀学语,饶膝戏耍,诗人感到莫大的欢乐“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如果没有对儿子的疼爱之情,是写不出这样深情的诗句的。陶渊明与敬远弟和程氏妹并非一母所生,但自幼相爱、感情深厚,对于他们的相继离去,悲痛不已,先后写了《祭从弟敬远之》、《祭程氏妹文》、《悲从弟敬德》抒写他们“恩爱若同生”“斯情实深,斯爱实厚”的兄妹感情以及早年共甘苦共患难的情景,句句出自肺腑,感人至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