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
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题资料带详解(北师大版)

简述《大学》的三纲领与八条目的基本内容

三纲领:

1.明明德

首先明德是指个人禀受于天的,至灵洁而不被尘世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之间想通。

明明德在于将人的这种天然的自性善性发扬光大,使其达到道德自律,行善避恶,这并非社会施加于人的义务,它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与天然本性,说明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明明德之后,我们要帮助别人将这种善性的天性发掘并发扬光大,推己及人,帮助别人去除“旧染之污”,“抚起至新之民”,以身作则,教化万民。3.止于至善

前两者的目标,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至善指的是心灵上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之间的相和谐统一,以此为目标,是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也等于永无止境的期许,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升华。

八条目:

格物致知:被视为“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要求解决认识的问题,学习伦物与正理

“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这是对先秦儒家的学习起点与知识来源思想的概括与追求。

【1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2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正心修身

【1.诚意】指人的意念诚实,动机纯正。让人在求知与做人的道路上,做到“慎独”并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2.正心】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对人认知与道德活动的影响,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3.修身】就是要求人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在与别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在认识,要求和提高自我。做到提高自我,养成人的综合品质。所以说它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这是八条目中的核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齐家治国平天下

推己及人,一方面具有明显的政治烙印,另一方面它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至善)。

【1.齐家】是一个施教的过程,既成为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分化,只有教化好自己家庭的人员,才能教化人民。【2治国】就是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实行德治,是齐家水平上的扩大与深化。

这要求统治者要以仁、敬、孝、慈、信去教化人民,使仁爱之风充满全国。

【3平天下】是最高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这是治国的深化与扩大。

总:由浅至深,循序渐进,互相衔接,对儒家传统为学之道的概括。

2.简析《中庸》关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道,修道之谓教”思想。

此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

A.性是天所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循着这种性前行就是道,修治此道就是教。教育的本质就是遵循天命之性加以修养,使之合于道的过程。

B.指出了人的“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率性”即循性而行就揭示了人的这种天赋秉性具有趋向性(是趋于善的意图的)。教育的作用则是在于“率性”,顺着先天的的善性发展,尽量把天赋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体现出来。C.“道”即人性的保存与发扬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即是教育。因此先验的善需要经验的学,而善又是学的一种自我实践过程。即是我人的这种善性的保持与发扬,是有待于教育的作用的。

3.孔子创办私学的历史意义

历史潮流:私学的兴起,适应了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新思想,新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为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化传播:私学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局面,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局部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将掌握文化的权力下放到了民间,这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育对象:孔子首倡的“有教无类”。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得到长足发展,从传统的“六艺”以及针对贵族子弟的军事政治教育发展扩大为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与新的知识技能。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更具有灵活性,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基础,教学相长。

教育理论:造就了大批的教育思想家,形成了古代教育思想的一次高潮,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

总结:孔子虽然并未第一个创办私学之人,但他所创办的私学,弟子三千,是当时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家,促进了后世私学的盛行。

4. 稷下学宫及其历史特点与作用。

(1)总: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

(2)稷下学宫的性质:

①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学校。

理解:稷下学宫的初创是出于田齐政权“招致贤人”的目的。学宫的主要特色是容纳百家、思想自由。

②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咨议作用:稷下学宫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咨政议政机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3)稷下学宫的特点:

①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另外,容纳百家是学术自由的一种表现,而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是平等的。相互争鸣和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又一种表现。

②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其中,“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的政治待遇。另外,待遇优厚还表现在物质待遇上。

3.学无常师

4.自由辩论

5.学生管理上,制度上史上首创了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历史意义和作用

①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当时各国都展开了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但都不如稷下如此集中。

②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稷下之学标志着中国古代士人的黄金时代。他们不仅不用向王侯臣服,还受到师友之待,他们的议论自由还受到制度化的保障,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知识阶层作为整体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游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对后代官学与私学(如书院)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4、比较孔子与荀子论教师

孔子:

孔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a.教师的自我要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看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不断进取,认

真负责的态度。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己而言,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必须

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活到老学到老。二是对待学生方面,应该孜孜不倦,认真负责。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谨言慎行。知行合一。

3.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

索创新。

b.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忠于教职,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

勿诲乎?”强调教学相长的重要性,重视年青一代的发展,寄予很大希望,提出后生可畏。。

c.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d.教师地位: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荀子:

荀子最提倡尊师,对教师问题的论述也最系统、详明。

A.教师的自我要求:认为当教师应具备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B.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子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c.教师的地位荀子认为,教师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教师是传授“礼”的,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D.教学方法:“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壹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5.比较孔子与《学记》论启发教学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A.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

B.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为前提。

C.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举一反三。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叩其两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记》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A.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B.教师中心,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继其志“。

C.“道(导)而弗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

D.“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

E.“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

6、比较孔子和孟子的人性论与教育作用思想

孔子:a.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因此,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特别要重视教育。

B.孔子提出:性三品论。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社会大多数人是中人,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对众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

C.人性论缺陷: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

孟子:a.性善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他认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人性是人类独有的,是异于禽兽的道德属性。人性的善是人类学习的的结果,是人类缓慢进化的结果。

B.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主观能动性。

C.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教育之道无它,求其善导而已矣。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D.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个人到社会)

教育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善教得民心(社会功能)

荀子:

性恶论。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及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化性起伪:(1)是美育的功能之一。(2)荀子以“化性起伪”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

化,于是产生了礼仪、法度和艺术等。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说:“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孟荀教育思想比较

(一)论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孟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善教得民心(2)荀子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明礼法

(2)教育的个体功能

孟子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荀子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性恶》)

(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1、孟子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明人伦

大丈夫

2、荀子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大儒

(三)论教育教学原则

?孟子: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四)论教师

1、孟子论教师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教亦多术

2、荀子论教师

?教师地位

?教师作用

?教师条件

7、比较孔子论因材施教、道家论“以不救救人”和《学记》“长善救失”思想

(1)孔子“因材施教”

①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这样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②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③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道家论“不教而教”

①顺应自然的教育活动不仅应当从人的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而且应当把保持和发展人的个体差异性确立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②“不教而教”即不以扭曲人的本性去教育发展人。道家认为保持和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不仅是对于教育对象之个体性的尊重,而且也是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利于每一个体去充分实现其独特的社会价值。

(3)《学记》“长善救失”

“长善救失”在《学记》中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掌握心理差异,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8.简析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改变汉初那种“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学术混乱局面。绝其道并不一定要取缔各种学术,而是不给它们以发展的条件。通过大力尊崇儒学,给予培养和作官的前途,自然成为大多数士人的追求方向,其他学派也就难以与之“并进”了。

2.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实行有为政治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其中存在的一个弊端是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因此,董仲舒提出了设立太学的主张。他建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从而达到“教化行而习俗美”的目标。就是说,通过地方办学,来推广社会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对于稳定统治来说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另一个弊端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因此,董仲舒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他建议选举贤良,实行“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董仲舒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汉代察举制的创立。

9.简述唐代官学的基本类型。

唐代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

A.中央官学

1)中央专设的学校:贞观元年,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成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实际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六学属于中央专设学习,直属于国子监,长官为国子祭酒,六学包括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于专科性质。

2)中央附设的学校:唐代还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

二馆是指崇文馆和弘问馆,属于旁系,弘文馆属于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另外,

还有部分实科学校,医药学校就是较有代表性的实科学校。

B.地方官学

在地方上,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县内又有市学和镇学,所有府州县市各学校统属直系,由长史掌管。地方办理的学校,性质类似于中小学。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

10.试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皆独立而并举,相辅相成,关系相当密切。

学校教育对科举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学校不断地输送人才供科举考试选拔,是科举赖以发展的基础。科举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其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开辟了政治出路,是下层阶级向上层阶级流动的一个必经的过渡点。

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要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一切受科举考试的直接支配。科举对学校教育一方面发挥着导向调控的作用如“培养目标,考试方法,教学内容。”等,另一方面科举考试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科举影响着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并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考试方法。

总:从统治集团的立场来看,学校与科举,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政治工具。但随着皇朝政权的稳固,政治形势转入和平发展时期。此时,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居于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受轻视,居于次要地位。

A唐代:既重视办学校,又重视科举的作用。二者独立并举,相辅相成。

B宋:北宋初期出于人才的需要重科轻学,人才培养选拔完全割裂,一切以名利为主。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试图扭转畸形的关系,取得一定的效果

C元朝停滞不前。长期没有科举制度,这跟蒙古贵族保持既得利益的需要和民族偏见有关,也跟程朱理学信奉者的反对有关。

D明朝:二者紧密结合,极为紧密,学校的目的只为科举,科举的途径只由学校来。一方面科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被逐渐纳入科举的体系中,逐渐成为附庸。

E清朝:学校以科举为目的,内容空疏无物,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独立性并日益衰败,名存实亡。

11、试述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总:书院是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新型、特殊、高层次的私学

历史阶段

第一,起源阶段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以及民间私人设立的读书治学讲学之所,也称为书院。此时的书院规模小,不普遍,未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可以说尚在萌芽阶段。

第二,繁盛阶段总:宋代书院达到鼎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陆九渊等都在书院有过教学活动

北宋:北宋官学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书院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出现了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南宋:兴盛阶段。南宋理学发展成熟,各派积极的创设书院,加上统治者的热心帮助,书院发展极盛。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是书院历史上首个纲领性学规。特点:书院作为教育制度被确立下来,促进了理学与科举的发展文化繁荣,官学化倾向出现。

第三官学化阶段元代书院逐渐官学化,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提倡,扶植和加强控制的政策,以笼络知识分子,缓和阶级矛盾,加强统治。数量上的较大发展,统治者的意志形态越来越浓,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完全被纳入官学体系,成为科举的附庸。

第四,衰落时期经过“沉寂-勃兴-禁毁”的阶段。明初书院极不发达,成化年间才逐渐发展,书院与科举制关系更加密切,和地方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也读四书五经,明末官方“焚毁书院”,书院教育走向衰落。这时的书院受统治阶级的文教政策与内部矛盾化的影响极深。

第五,消亡阶段前期由沉寂转为复苏,后期积极提倡但加强控制,官学化倾向严重,已经成为官学的一种形式。

书院的教学特点

第一,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第二,南宋后书院盛行“讲会”制,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第三,实行“开放式”教学,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而自由听讲;

第四,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

学生的思维;

第五,书院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之间情意深厚

总述第一,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主持人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第二,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第四,书院讲学实行“门户开放”,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第五,书院比较重视生徒自学,提倡独立研讨,课程也较灵活,允许各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成绩考核多重平时表现,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

第六,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主讲书院的名师学识渊博,品德过人,并且献身教席,热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学生是慕名师而来,能够虚心求教,立志成人,尊重教师。因此,中国教育史上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体现得十分突出。

第七,书院的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常常组织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经费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杂项费用所占比重甚低

12、北宋三次兴学中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

(1)庆历兴学范仲淹针对不重教育只重科举提出内容有三:令州县立学、改革太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2)熙宁兴学王安石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状况提出

主导思想是“教之,养之,取之

①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其中包括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创立“太学

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②恢复和发展整顿州县地方学校。

③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择才而教,教以实用之学,文武兼备,主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3)崇宁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年间主持

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③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④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⑤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13.试述韩愈《师说》的师道观。

1.教师的必要性: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韩愈“生而非知”的观点与儒家“生而知之”的观点有出入,这样子就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就需要有老师的指导,因此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是社会的必需。

2.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求师的标准:学无常师。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4.师生关系:提倡“相师”,确立民主式的师生关系,他将师生的关系看成是可转化的,这种辩证式的民主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深,以学问的多寡作为师生关系的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师生关系。

14.试论朱熹的心性论与读书法思想

心性论:a。“性”分为气度之性与天命之性。

1.气度之性是每个人的个体人性,是“天命之理”在不同的气度中的具体表征。它有好有坏。

2.天命之性普遍的人性,是禀受于“天理”的,浑厚且至善至美的。

B.性即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之理,是仁义礼智的封建道德规范,理则被认为是宇宙的本源,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客观唯心主义,)

C.变化气度以复性。指出了教育的作用。“气度之性”受气度之偏加上物欲的蒙蔽而污秽不纯,就要通过教育的手段重新显现人性的本善。

D.存天理灭人欲。以“人心”“道心”的道统论为基础,强调立义度利,立公

度私,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读书法

循序渐进。强调读书要按一定次序。

熟读精思。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住。

虚心涵泳。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切宝贝己体察。不可过分迷恋先贤,要有自己的主见。

着紧用力。读书要抓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居敬持志。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

15.试析王阳明“致良知”说的思想内涵

A.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将孟子的良知与《大学》中的致知相嵌套起来的。

B.良知是心的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是伦理道德的观念,良知是人人都具有的,不管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它也会由于受到物欲的引诱,以致于受蒙蔽。因此致良知(致:有扩充与扩充极致之意思)也就是需要通过教育的作用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蒙蔽。

C.强调人人可受与应收教育,突出教育的作用,强调人主观能动地活动知识。

D.其教育作用的实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封建道德体制的顺民,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16.试析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及壬戌学制的主要内容及历史特点。

(1)癸卯学制:张之洞,张百熙中国近代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推行的系统学制,1904年颁布。

1)主要内容: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除了直系学堂外,另有实业涫与师范馆两个系统。

2)历史特点: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旧式中国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影响较大。

(2)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颁布

1)主要内容:纵向划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两级共7年。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但专为女子设立女子中学校。高等教育段不分级,设立大学。横向还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2)历史特点: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学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色。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1.缩短了学制年限,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利。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的保人制度

4.大学中不设立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

5.实业教育得到增强

(3)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

1)主要内容: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学制分三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

育。划分大致以儿童身心发展时期为根据,童年时期(6-12岁)初,少年时期(12-18岁)中,成年时期(18-22岁)为高。

2)历史特点:

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②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③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

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

⑤改革师范教育制度。

⑥在高等教育阶段,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不在担任普通教育的任务,这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7.注重天才教育与特殊教育

局限性:

虽短了小学年限,延长了中学年限,取消了大学预科,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过度

模仿美国学制,脱离中国实际。

17、试述梁启超《新民说》中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教育应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优缺点有所分析抉择,并广泛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它应包括德育、体育、智育三个要素。务使受教育者能“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在《新民说》中,他称这种理想的国民称为“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18试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中学也称“旧学”,重点是其中的纲常名教。西学也称“新学”,重点是指西方的技术工艺。张之洞对于中、西学的关系,概言之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2)张之洞认为,通“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祖国文明的情感,是保国、保种、保教的前提。

(3)中学强调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因此,学者必须在通中学的基础上,“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通过学习西学补全自己的不足。

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中体西用的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基础上创办的一些新式学堂与实施的留学教育为僵化的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它作为中西方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它并没有客服中西学之间内在的固有矛盾,这样贸然的直接嫁接,必然会有不适应,发生排斥。

19.试述蔡元培主要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中国近代(现代)教育史上的主要贡献及其启示。(1)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2)1912年,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3)1916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改变学生观念,报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③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4)是教育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他提出教育活动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维护教育的基本生存。

(5)总:它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民主、科学、自由、个性的追求,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他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不屈从压力、锐意改革、坚守信念的品质。

20.试分析评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1)内容:

1)“生活即教育”

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随时随地的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人生始终。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因此通过生活来教育,生活和教育要高度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一方面,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的进步。

2)社会即学校

a.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鼓励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这种说法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与作用,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扩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还可以使被学校拒于门外的劳苦大众可以接受起码的教育,贯穿了一种普爱的思想。

3)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①求“在劳力上劳心”教劳力者劳心劳心者劳力,手脑并用。

②“行是知之始”

③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④否定注入式教学法

(2)评价

①生活教育具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

②生活教育理论正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

③“生活即教育”尽管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

1、试述三代教育之特点

(1)夏代的教育:

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帮助理解:

1)由国家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2)夏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均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因此,军队起了决定性作用。夏朝“为政尚武”,为适应这种政治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3)教育内容上:重视军事训练。还有就是宗教教育,这种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为中心。人伦道德也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2)商代的教育:

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商代,贵族的教育也得到发展。商代的文字趋于成熟,并成为了有效的教育手段。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成为设立不同层次教育组织的依据,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已具备了“六艺教育”的形貌。商代教育是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西周就是在此历史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

帮助理解:

1)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

2)商代的学校: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3)西周的教育:

1)奴隶主根据维护贵族专政的需要确定的教育目的,是要把贵族子弟培养成为具有贵族政治道德思想和军事技能的未来统治者,他们必须受礼、乐、射、御、书、数等所谓“六艺”的专门训练。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

2)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小学教育、大学教育。另外还设有乡学。

3)拥有严格系统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官师合一。

4)教育内容为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它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东西方文化哲学

这本书是梁为抗衡当时中国出现的“全盘西化”思潮的所著所思。

他在书中将西方,中国,印度的文化概括为类比人生的三条道路

西方文化走的是向前的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

中国文化走的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路向。

印度文化走的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路向。

他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发展最终是要从第一路向改变为第二路向的。因为“住世思想之最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他的观点对当时“全盘反传统”的现象起到了很大的震撼作用,对现代的新儒学起到了唤醒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题目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 一、填空题 1.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历史特征是(),其学校系统包括()和()。 2.西周的教育系统包括()、()和()。 3.西周的国学分成()和()。 4.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小学或大学,都以()为基本学科。 5.起源于夏代的六艺教育分别是()、()、()、()、()、()。 6.孔子编撰册定的六种教材分别是(《》)、(《》)、(《》)、(《》)、(《》)、(《》)。 7.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 8.私学始于()而盛于()。 9.战国时期的诸多学派在教育方面颇有造诣的是()、()、()、()诸家。 10.()是()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历时约()年。 11.战国时代齐国的()是一所由()举办()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历时约()年。 12.墨翟提出了(),以()和()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13.墨家的()、()、()、()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 14.孟子教育理论的人性论基础是(),他认为教育是扩充()的过程。 15.孟轲对他所追求的()的理想人格的描述是“()、()、()” 16.()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批评孟子的人性论,主张()的人性观。 17.《大学》提出的()、()、()被称之为“三纲领”。 18.《大学》以为人的完善是一个过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步骤:()、()、()、()、()、()、()、(),即“八条目”。 19.被朱熹合称为“四书”的著作是(《》)、(《》)、(《》)、(《》)。 20.《中庸》中的“()、()、()、()、()”把学习过程概括为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21.《学记》的作者一般认为是(),甚至可以具体说是孟轲的学生()。 22.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3.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和()两类。 24.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中的所谓“王道三纲”是指“()、()、()。” 24“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指()、()、()、()、()。 25.王充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和()。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中国教育简史》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____”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____,____,____” 3.汉代太学教师称为____,学生称____。 4.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写的《____》是一部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 5.韩愈的《_____》,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教师的名作。 6.北宋庆历兴学时,采用胡瑗的___为太学法度,以改进太学教学及规章体制。 7.王守仁提出___的教育目的和___的道德修养原则。 8.《劝学篇》是___所著,其中内篇宗旨是___,外篇宗旨是___ 9.中国最早的近代技术学校是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的___。 10.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引进了___和___两种影响较大的教学方法。 11.1927年,国民党政府决定进行教育行政改革,试行___制。 12.杨贤江的两部主要教育著作是___和___。 1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___、___、活泼”。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18分) 1.三大文教政策 2.“三、百、千、千” 3.生活教育理论 三、简答(每题l0分,共30分) 1.王安石关于造就人才的纲领有哪些内容? 2.简述科举制的废除及意义。 3.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点的? 四、回答(每题30分。可以二选一) 1.试述孔子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 2.试评述l922年学制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学在官府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黄帝 B.启 C.汤 D.周武王 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 A.兄弟相宗制 B.嫡庶继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父死子继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5.依律发布反对或推翻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 A.以古非今罪 B.妄言罪 C.非所宜言罪 D.怨望诽谤政治罪 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 A.《开皇律》 B.《贞观律》 C.《武德律》 D.《永徽律》 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 A.屯田制 B.限田制 C.均田法 D.公田法 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 A.《户令·应分条》 B.《户绝法》 C.《丧葬令》 D.《户绝条贯》 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 A.《大札撒》 B.《条画五章》 C.《至元新格》 D.《大元通制》 10.元代死刑定制为( ) A.绞、斩二等 B.斩、陵迟二等 C.绞、斩、陵迟三等 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 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元典章》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经世大典》 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 A.洪武元年 B.洪武七年 C.洪武二十二年 D.洪武三十年 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 ) A.《吏律》 B.《刑律》 C.《礼律》 D.《名例律》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教育史试题样卷(华东版)

南阳师范学院 学年第学期年级教育学 专业中国教育史课程(本)期终考试卷(样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起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 祭祀、养老的场所。 2.稷下学宫给予教师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曾经三任“祭酒”。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的形式。 4.魏晋玄学教育中的‘三玄’指《老子》、《庄子》和______。 5.隋炀帝大业三年设“”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 6.元朝第一所书院为。 7.明朝科举制度不仅规定了考试程式,而且将______固定为考试 文体。 8.强调“”教学法,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 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即最重要的主张。 9.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 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的中国人。 10.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 模式的第一人。 二、判断题(正确项在括号里打“√”,错误项在括号里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 ()11.史载夏代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校”是国学。 ()12.儒家教育思想在战国后期形成的《礼记》中实现了第一次理论提炼。()13.魏的“五经课试法”是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这是魏与东汉的相同之处。 ()14.书院产生于唐,发展于宋,完善于明。 ()15.朱熹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以“教理”为主。 ()16.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17.清代乡试取中者被称为举人。 ()18.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的联合组织是益智书会。 ()19.1898年,康有为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学,以实际行动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 ()20.中国近代史上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三、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在横线处,每小题1 分,共10分) 21.古籍记载,我国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 A.庠 B.成均 C.泮宫 D.瞽宗 22.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23.下列不是汉朝学校系统中中央官学的一项。 A.鸿都门学 B.太学 C.宫邸学 D.郡国学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分数 得分 评卷人得分评卷人 得分评卷 人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中国教育史期中考试题目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2.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 (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 (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 (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 (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 (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1)基本内容: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六艺”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三大文教政策 (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有助于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中国教育史》2015年春期末A卷及答案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学期 2013级小学教育本科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前7题每题1分,后5题每题2分,共17分)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 《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6.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 7.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 8.孟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11.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2.晏阳初针对当时我国农村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题1分,共30分) 1、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有:()、()、()、()、(). 2、“六艺”是指:()、()、()、()、()、(). 3、晏阳初的“四大教育”是指:()、()、()、(). 4、《中庸》把学习过程分为:()、()、()、()、(). 5、北宋“理学三先生”是指:()、()、(). 6、西周小学学程是:() 7、宋元的书院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 2、壬寅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 4、洋务学堂: 5、东林书院:

三、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试述1922年新学制的特点? 2、如何评价“性相近、习相远” 3、试述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之关系? 4、试述私学的历史特点? 5、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3、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价值。 中国教育史试题答案111 一、填空(每题2分,共18分) 1. 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军事训练 2. 礼、乐、射、御、书、数 3.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4. 学、问、思、辩、行 5. 胡瑗、孙复、石介 6. 7 年 7.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3、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特点是:a、缩短了学制年限。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 4、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的“西文”与“西艺”为主。 5、东林书院: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⑴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中央电大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参考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20XX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 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B.菱里)”。 2.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D.孔子)。4.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A.城旦)。5.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主导是(C.儒家思想)。 6.“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8.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B.折杖法)。9.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C.《大明律》)o 10.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B.《十九信条》)。 二、多项选择题 1.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 )。 A.明德慎罚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2.商鞅第二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ABCD )。 A.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B.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 C.除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地主私有制D.统一度量衡制度 3.秦朝规定选择官吏要符合以下条件(ABCD )。A.具备胜任该职位的能力B.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质 C.必须忠君D.必须通晓法律 4.古代封建官吏犯罪可以利用“杂抵罪”减免罪刑,可以用来抵罪的有( )。 A.夺爵B.除名 C.免官 5.元朝先后颁布的法典或编纂的法律文献有(ABCD )。A.《至元新格》B.《风宪宏纲》 C.《大元通制》D.《元典章》 6.明清时期的会审有( )。 A.九卿会审B.小三法司会审 C.大三法司会审 7.《大清民律草案》的亲属和继承两篇由两个部门共同起草,这两个部门分别是( ). C.修订法律馆D.礼学馆 8.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ABCD )。 A.龙凤合挥 B.圣库制度 C.保升奏贬制度 D.保举制度9.《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有( )。A.基本上采用总统制共和政体 B.中央国家机关权力分配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C.采取一院制的议会政体体制,参议院是国家立法机关 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ABCD )。 A.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B.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 C.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D.中华民族完全自由独立,不承认不平等条约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 1.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是《__甘誓__》。 2.正式规定“八议”的封建法典是《(曹)魏律一》。 3.在“天津教案”中,法国等列强企图利用司法特权“__领事裁判权__”参与审理,但最终还是中国官员按照中国法律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廷的尊严。 4.南京国民政府将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商事法、诉讼法等汇编起来,统称为 “-----六法全书-----”。 5.《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土地剥削的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制度。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九刑是西周的九种刑罚,分别是墨刑、劓刑、剩刑、宫刑、大辟、赎刑、鞭刑、扑刑、流刑。 2.官当是指官员若犯徒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或爵位抵罪的制度。最早规定在北魏律和南朝陈律里。 3.“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4.《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迫于内外政治压力于光绪三十四年颁布的,由宪政编查馆制订,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首部具有近代宪法意义的法律文件。大纲共23条.,由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组成。五、简答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2分,第3小题8分。共30分) 1.“七去”的内容。 (1)无子(2分)(2)淫佚(2分) (3)不事舅姑(不顺父母)(2分) (4)口舌(多言)(1分) (5)盗窃(1分) (6)妒忌(1分)(7)恶疾(1分) 2.《唐律疏议》的篇目内容。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1分)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 授课地点——院内 一、选择题 1.古代教育起源于 B 。 A.与人类同步产生 B.生产劳动 C.生产关系 2.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 A 。 A.科学技术教育 B.政治道德教育 C.生产劳动教育 3.“六艺”中除了《诗》、《书》、《礼》、《乐》和《春秋》外,还有 B 。A.《中庸》 B.《易》 C.《论语》 4.《学记》中提出了“预、时、孙、摩”的施教原则,其中,“孙”指的是 A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因材施教 5.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是 A 。 A.“性三品” B.“性本恶” C.“性本善” 6.洋务派在创办企业的同时,招聘外国教习,兴办外语学堂,当时也叫“方言教育”。在1862年创设了 B 。 A.上海广方言馆 B.京师同文馆 C.天津水师学堂 7.张之洞的教育代表作是 A 。 A.《劝学篇》 B.《大同书》C.《师说》 8.癸卯学制于 B 公布实行。 A.1903年 B.1904年 C.1905年 9.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的代表作是 B 。 A.《颜氏家训》 B.《新教育大纲》 C.《家庭教育》 10.“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 C 改革北京大学时提出的办学方针。 A.陶行知 B.黄炎培 C.蔡元培 11.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 B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A.墨子 B.孔子 C.荀子 12.《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的是 B 原则。 A.长善救失 B.教学相长 C.启发诱导 13.唐代采取了 A 的文教政策。 A.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中体西用 14.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A 。 A.《师说》 B.《春秋繁露》 C.《劝学篇》 15.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是 B 。 A.中国教育会 B.中华教育会 C.全国教育联合会 16.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 B 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A.1861年 B.1862年 C.1864年 17.时务学堂的主持人是 C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18.《大同书》的作者是 A 。 A.康有为 B.张之洞 C.梁启超

中国教育史期末知识复习

教育史绪论 教育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演变。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思想史为主线,将制度史融合于其中。 古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及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产婆术(问答法),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一)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2教育过程 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母之子” 7岁-18岁:国家教育机构、“国之子”、五项竞技、窃物欺敌 18岁-30岁:埃弗比(Ephebia)军事教育、秘密服役 3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崇尚军事教育 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 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制度 1.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教仆、四艺:Arithmetic (算术) Geometry (几何) Astronomy(天文) Music(音乐) 中等教育:体操学校(The Palaestra)(13-15岁):五项竞技/体育馆(Gym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三艺:grammar(文法) rhetoric(修辞) logic(辩证法) 高等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埃弗比(Ephebia)(18-20岁) 2. 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三)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1.哲学思想: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2.美德的化身:智慧、公正、节制、勇敢、谦虚等; 3.“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4.教育方式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批判智者、诡辩家为“智慧的出卖者”。 教育目的: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认识你自己”,格老孔 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 5. 产婆术步骤:Socratic Irony 讥讽Definition 定义the Maieutic 助产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评价: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专科《中国教育简史》历年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6年7月至2014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11 课程代码:03124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教育管理;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50%;终考:网考、比例50%)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孔子所用的教材,主要是《诗》《》《》、《易》、《乐》、《春秋》六种,即后世所称的“”。书礼六经 2.“教育”、“学校”的概念最早都是出于一书。《孟子》 3.“”、“”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三纲五常 4.主持和推进熙宁兴学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学者。王安石 5.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是。八股文取士 6.元代除普通国子学外,还有国子学和国子学。蒙古回回 7.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即人性是“”的。一成不变日生日成 8.中国第一所官方举办的近代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9.张之洞所著的,其中内篇宗旨是,外篇宗旨是。《劝学篇》正人心(或中学为体)开风气(或西学为用) 10.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________”。癸卯学制 11.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 12.梁漱溟的“”实验,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农村教育。乡村建设 13.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迁往陕西的,成立。固城西北联合大学 14.抗大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二、名词解释 15.豫时孙摩:是《学记》中提出的四个教育原则。“豫”是预防,即在不良行为尚未出现时就要加以预防。“时”是及时,即要抓住最适宜的时机进行相应教育。“孙”是循序,即要依照一定次序开展教育。“摩”是观摩,即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16.六学二馆: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后三学似属于专科性质,归国子监统领。此外,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17.民国元年教育方针:1912年7月10日,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讨论通过,于9月2日由教育部颁布实行。其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三、简答题 18.九品中正制对教育有何影响? 曹魏初期,多数中正符合“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东汉以来州郡名士操纵舆论、左右选举的局面,中央加强了对选举权的控制,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九品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