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刘勇陆宏博摘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近三年来最为热门的研究话题,受到政治学、法学和公共管理学以及文化、信息化和民主政治等多学科和多领域的不少学者关注。
现有的研究不仅使学术界的理论成果更加全面,同时也推进了改革实践。
本文主要选择梳理近三年不同学科领域和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其现有的理论成果,挖振其研究空间,并对以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研究”(15BKS109)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构建及当代启示研究”(20BDJ024)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2020-12-15作者简介:刘勇,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陆宏博,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江苏徐州,221116)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1)01-0022-08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概念内涵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近三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解释和扩充。
(一)“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内涵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涵,学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讨论视角:第一个是从“制度论”的角度去阐释“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第二个是从係统论”的角度去解释其概念。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学理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8)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10)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10)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2)2.4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比较 (13)三、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 (14)3.1 全球化进程加速 (15)3.2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17)3.3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 (19)3.4 环境约束与可持续发展 (20)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理研究 (21)4.1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23)4.2 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力理论的研究进展 (24)4.3 国内学者对新质生产力的探讨 (25)4.4 新兴科技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27)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探索 (29)5.1 国家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 (30)5.2 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31)5.3 产学研合作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32)5.4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 (33)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34)6.1 面临的主要挑战 (36)6.2 对策与建议 (37)6.3 未来展望 (38)七、结论与展望 (39)7.1 研究结论 (40)7.2 研究不足与局限 (41)7.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2)一、内容概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及其学理研究,以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我们将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型生产力。
它具有高度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市场需求变化等挑战。
江苏省业余无线电中继频率表江苏省是我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为了方便大家进行无线电通联,本文将介绍江苏省的一些常用业余无线电中继频率。
1、438.500 MHz这个频率是江苏省内广泛使用的中继频率之一,主要在苏南地区使用。
该频率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2、433.0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苏北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另一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也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3、439.5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南京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三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的通联和应急通信。
4、444.0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无锡、常州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四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5、450.5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南通、盐城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五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的通联和应急通信。
6、467.5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徐州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六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7、474.0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苏州、昆山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七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内的通联和应急通信。
8、479.500 MHz这个频率主要在连云港、淮安地区使用,是江苏省内第八个常用的中继频率。
它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以上是江苏省内一些常用的业余无线电中继频率,每个频率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特点。
在使用时,请务必遵守当地的无线电管理规定和通联礼仪。
江苏省业余无线电中继频率表江苏省是我国业余无线电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拥有大量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
为了方便大家进行无线电通联,本文将介绍江苏省的一些常用业余无线电中继频率。
1、438.500 MHz这个频率是江苏省内广泛使用的中继频率之一,主要在苏南地区使用。
该频率被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联和应急通信。
八段锦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文献综述八段锦是一种千年流传的传统健身方法,其源于我国古代。
八段锦一般是练习八个动作,每个动作的重复次数为9个,在每个动作之间要休息一段时间。
因此,八段锦是一种既能调理身体又能保持身心平衡的健身方式,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第一、调理呼吸系统八段锦中,一些动作可以帮助调理呼吸系统。
例如:二、三、五、七动作都是可以改善呼吸和气血循环的。
二、三动作帮助打通肺部血管,增强肺部的功能,同时改善呼吸困难;五动作则可以扩张胸部骨骼,增加肺活量,改善气喘病;七动作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焦虑,减轻呼吸负担,使身体更加健康。
第二、强化肌肉骨骼系统八段锦通过多次玩法来刺激人体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发展,使身体强化并增加耐力。
动作一和动作二强化了手臂和腕部肌肉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增强耐力;动作三可以帮助增加股四头肌和核心肌肉的发展,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动作四有助于增强骨盆的胯骨肌肉,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动作六和动作七可以帮助驱散颈部和肩膀部分的压迫感,增加身体的灵活性。
第三、增强消化系统八段锦中有几个动作,如动作一和动作三都有助于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动作一有助于增加肝肾血流,改善肝脏功能,有益于消化吸收。
动作三可以刺激肠壁的肌肉运动,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
第四、降低血压因为八段锦中的许多动作都能够有效地练习身体的核心力量,并帮助身体更好地平衡,所以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增强心脏功能,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第五、抗衰老八段锦有助于帮助人体处于健康的状态,从而抵御身体的老化。
八段锦让身体保持灵活性和稳定性,帮助身体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使人体能够更加健康和活力。
此举可从早期防止提前衰老的问题,从而我们能够拥有更长的寿命和更健康的生活。
综上所述,八段锦对人体健康具有诸多促进作用,这是一种健康的运动和锻炼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我们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以及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要想从中获得健身效果,需要注意密切配合身体锻炼和恰当的饮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从中获益。
知德共生:教师胜任力发展研究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胜任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发展。
那么,什么是教师胜任力?为何它如此重要?又如何提升教师的胜任力呢?本文将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必备的技能和素质,包括教学策略、课堂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
这些技能和素质是教师履行职责、取得优异教育成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旨在揭示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为教师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提升教师胜任力的有效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胜任力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的挑战。
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家长和同事沟通交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针对如何提升教师胜任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的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我们应该重视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加强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培训、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培训和学习活动、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胜任力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关键问题与解决策略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问题的日益,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胜任力问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本文将阐述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胜任力。
当前,幼儿园教师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研究综述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一、理想信念的内涵1.理想信念,指的是一个人对未来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明确的意义和诉求;2.理想信念通过促进价值结构的建立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形成,调动学习者对知识、对学习、对自我管理、对周边能力、对社会和文化的兴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3.理想信念是营造良好氛围,培养社会文明素养,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人类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1.从针对正义观念的熏陶上来看,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培养年轻学生正义观念,减少犯罪并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从现代文明角度看,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观念,增加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的理想发展;3.从交流的角度看,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交流理念,降低社会摩擦,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1.缺乏长效的规范体系:教育部要求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应将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常态化,但是现阶段仍缺乏一套长效的规范体系;2.缺乏有效的教材:理想信念教育教材缺乏系统性,学校可能并不能提供有效的教材;3.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理想信念教育较多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现有效的教学法,促使学生理解和消化理想信念。
四、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1.建立规范体系:增强教学的目的意识,完善理想信念的教学过程和反思机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结合教学特点,建立有效的规范体系;2.出版课本:针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出版系统、规范的教材,为学校使用提供依托;3.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将理论付诸实践,对理想信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理念的植入。
五、结论理想信念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能够促进人们良好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正义观念、文明观念和社会参与意识,有助于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然而,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建立规范体系,出版课本,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Economic&Trade UpdateSum.NO.244June2012
社区工作胜任力研究综述 许琦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组织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才具备与岗位要求及组织目标相匹配的胜任能力。社区工作者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核心力量,只有充分分析社区工作者 的岗位胜任力,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本文阐述了当前胜任力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主要过程,并对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及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单 位体制的日趋瓦解,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原来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承担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社区管理人员作为社区工作的主
体,在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社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随着我国城市社区的规模和功能的不断扩展,社区管理的难 度和复杂性曰益加大,这对社区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当前,较多地区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发展需求,在 进行社区管理人员选拔过程中提高了学历要求,注重了专业对口 率,希望能引入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但是,一个组织的发展不仅 仅需要依靠人才作支撑,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才应具备与岗位要求及 组织目标相匹配的胜任能力。因此,充分分析社区工作者的岗位胜 任力对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胜任力内涵
有关“胜任力”问题的研究最早在泰勒(Tayor)对企业生产 效率和劳动者潜能发挥的实验分析工作中就有所体现。他发现生产 效率高的工人和生产效率低的工人在工作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并且通过实验证明若管理者使用一些标准化的程序来系统地选拔、 培训能够胜任的工人,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最早提出 “胜任力”这一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McClelland(1973)。他带 领他的团队经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对工作者卓越绩效的原因进行 了深刻地探讨,引发了一场关于“胜任力运动”的革命。他认为 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 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 ]。 近几年来,胜任力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因此在学术 界关于胜任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BoyatiziS(1982, 1994)把胜任力界定为一个人具有的潜在特征,这些潜在特征造成 了个体在工作中的优秀成绩,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 象或社会角色,或者知识_3]。Spencer等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将某一 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庸者显著区分开来 的个体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者价值观、 知识、认知和行为技能等。他还将胜任力分为两大类:基准性胜 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是对任职者的基本要求,而 鉴别性胜任力是高绩效者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岗 位的核心胜任耍求,是组织招聘的关键所在。Spencer对胜任力的 定义基本上是BoyatiZiS的延续,他们都认为胜任力和卓越的绩效 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而且胜任力是独立于情景之外的比较稳定的 个人特征。但Spencer的定义更加突出了可以预测工作绩效的胜 任特征H]。除此之外,Prahalad和Hamel提出了核心胜任力(core competency)的概念,一个核心的胜任力通常具备三个元素:能 够提供应对多变的市场的潜在方法;对消费者的利益和终端产品 有显著共享;竞争者很难模仿[ 。 组织中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相对应的胜任力水平和内容是不 同的,因此在胜任力的各项研究中,对胜任力的理解可能存在较 大差异,但综合来看上述研究均体现了胜任力的三个重要特征: (1)胜任力强调员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个性等特 征,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2)胜任力与工作任务相联系,具有动态性; (3)胜任力能够 区分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承担某个特定的职业角色的工作者为了达到优 秀绩效的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组合,是针对特定职位的胜 任特征的详细描述,目前关于胜任力的理论模型主要以下凡种: 1、Spencer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图1),主要包含了五种 类型的胜任力: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特征、知识和技巧。冰山 模型中,技巧和知识代表能被看见且易改变的胜任特征,而自我 概念、特质和动机属于隐性的个性特征,不易发现且较难改变, 但这些内隐的胜任特征却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4]。 2、洋葱模型(图2)主要包括知识、技巧、自我概念、态度、 价值观、特质和动机等几部分。技巧和知识位于最表层,属于最基本 且易发展的特征,态度、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处于中间层级,而特质 和动机则处于最深层,属于核心的人格特征且相当不容易发展 。 眷樽 藿 魏 褒瓣 相点骞 图1 图2 发黑 3、中国胜任力模型相较于国外的胜任力研究起步较晚,且 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企业与高校领域,研究面较窄,得出的胜任 力模型无法满足研究各个职业胜任特征的需求。时堪、王继承等 (2002)对全国各地的通信业高层管理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了调 查研究,建立了中国企业通信业高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该 模型包括l0项胜任特征:影响力、组织承诺、信息寻求、成就 欲、团队领导、人际洞察力、主动性、客户服务意识、自信和发 展他人_7]。王重鸣、陈民科(2002)对220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了正副职管理者的岗位胜任力特征。研究 结果显示管理胜任力特征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构成。 正职管理素质维度包括价值倾向、诚信正直、责任意识及权力取 向,管理技能维度包含了协调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 挥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特征要素。副职的管理素质维度则由价 值倾向、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3个要素构成,而管理技能维度 由经营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等构成【8j。徐建 平、张厚粲(2006)对不同绩效教师的胜任特征的差异性进行比 较,构建了中小学教师的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项鉴别性胜 任特征和11项基准性胜任特征,包括服务特征、自我特征、成就 特征、认知特征、管理特征、个人特质等六大胜任特征群 ]。 三、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Barry Cournoyer在《社会工作技巧手册》中总结称职的社会工 作者需要包括以下基本的促进性特质:同理心、尊重、真诚,在整个 服务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职业操守:诚实、专业知识、伦理判断、终 生学习、批判性思考、了解自我、接纳他人、自我控制[1O3。 马灿(2010)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与专家论证相结合,建立了 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中最为重要 的四项要素是专业理解、资源整合、坚韧和正视困难。其中,专业理 解分为六级,包括专业兴趣、专业甄别、专业特殊性、专业远景、专 业效能和专业价值观;资源整合则根据能力的高低,分为能够使用社 会工作的制度内资源、能够利用受助对象拥有的资源、了解所有可用 资源情况、暂时性地利用制度外资源、持续获得制度外资源支持和间 接获得资源推荐等六个层级;坚韧包括信念坚定、行为坚定、克服困 难、自我激励和意志顽强等要素;而正视困难则包含了识别困难、被 动应对、主动克服和动力转换四个要素 “。 董云芳(2011)通过比较绩效优异社工与绩效一般社工的工作 表现,建立了一线社区工作者的胜任力模型。研究显示,社会工作 专业人才胜任力包括价值、能力、个性与知识四大特征要素。个性 包含态度、性格、内驱力和思维方式四个层级;能力则包括基本能 力、专业实践能力、文化能力、自我能力与创新能力等:而理论 知识、实践知识和事实知识构成了知识特征要素 。 四、社区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对社区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社区开展社区工作者的招聘与甄选工作。社区工作 者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能充分体现社区各类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 能、个性特质、动机等要求。在招聘中参照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员甄 选,能有效地招到适合该岗位的社区工作人才,(下转第166页)
核心力量研究综述
作者:宋世玲
来源:《灌篮》2019年第11期
摘要: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普遍的认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核心力量的起源、发展、定义、作用机制、训练及评测方法进行了梳理。
核心力量相关的概念已十分成熟,但是对于其训练方式以及评测标准与手段仍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力量;研究
一、前言
核心力量訓练起源于医疗康复领域,自1992年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训练以来随着在训练实践中的引入、应用、创新与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关于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测量方法等,仍然还只是采用间接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缺少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及训练体系。
二、核心力量的起源与发展
核心力量起源于医疗康复领域[1]。
1996年德国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躯干支撑力量或躯干稳定力量[2],这是关于核心力量的最早说法。
2006年Kibler首次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人竞技运动,他认为核心稳定性有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三方面功能,并且核心稳定性是核心力量的结果,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3],为核心力量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核心力量定义及作用机制探究
(一)核心区的化定
“核心”并不代表“核心区”,核心指的运动中力传导的核心位置,是运动中的发力点,而核心区更侧重于解剖学概念[4]。
国外部分学者将核心区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5]。
国内的学者大都围绕人体重心确定核心区[6],而且在不同运动项目中核心区的范围也不尽不同。
(二)核心力量定义
核心力量是在运动过程中稳定重心和身体产生位移与旋转的,与上肢、下肢力量并列的,以人体解剖部位为分类标准的力量能力,它包括稳定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4]。
(三)核心力量机制探究
1.生理层面机制分析
腰-骨盆-髋关节这一位置的肌肉,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7]。
例如,大多技术动作的完成需要脊柱和骨盆这一部位保持稳定,而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只有竖脊肌与腹肌的互相配合,脊柱和骨盆这两个位置才能保持稳定。
2.神经层面机制分析
肌肉力量的产生离不开神经的控制,神经对核心肌肉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决定了核心力量的强弱。
在运动中,核心肌群最先被动员,但它只是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为不同部位力量的传递创造通道,为四肢的发力建立支点[8]。
3.力学层面机制分析
如果把人体看做一根链条的话,躯干就是链条的核心部位,所有力的传导都需要经过这一核心部位,这就需要这一部位始终保持一个动态的稳定。
核心这一位置并没有大块骨骼提供支撑,关节结构十分复杂,运动中力量要顺畅的传递必须依靠核心部位的肌肉发力来调整姿势以及维持躯干的稳定[9]。
四、核心力量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一)核心力量作用机制仍存在疑问
核心力量训练在国内外应用十分广泛,发展出各式各样的训练方法,然而对于它的机制研究仍存在很多争论。
并且,对于“核心”的认识,很多学者之间还存在争议。
(二)尚未形成系统的训练体系
核心力量训练从被引入到竞技体育中以来,依然发展出十分丰富的训练手段及方法,但是针对不同的项目训练方式也不尽相同,如何根据不同的项目进行系统的核心力量训练目前并未有一个标准,大多数体能训练师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但这不利于核心力量训练的发展,现在十分需要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训练系统,核心力量训练体系的成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缺少科学系统的评测方法
目前核心力量的评测大多在非运动的状态下进行间接的评测,缺少在专项运动中的动态评测的方法手段,而在专项运动中的评测更能发映出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后期的训练十分重要。
如何在运动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直接的核心力量评测仍需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Dynamic Lumbar Stabilization Program[M].San Francisco:San Francisco Spine Institute,1989.
[2]Marees D E.Sport physiologies[M].ko/n:Sport and Buch Strau,1996:85.
[3]Ben Kibler W,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 (3):189-198.
[4]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3):218-220.
[5]FREDERICKSONM,MOORET.Core stabilization for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ers[J].New Stud Athl,2005 (20):25-37.
[6]韩春远,王卫星,成波锦,刘书芳.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J].天津体育学报,2012,27 (2):117-124.
[7]于红妍,王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6):509-511.
[8]《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林华,王润生,丛培信.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