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5.81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出口)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面颇有研究。
2015年我国学者陈曦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发表了硕士学位的论文《中国高
等教育服务出口的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章中作者认为世界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科学技术在不断飞速发展,服务贸
易凭借自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环保节能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各国对文化“软实力”的愈加重视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服务贸易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境外消费方面,竞争尤为激烈。
在那些典型的发达国家中,他们通过制定开放性的政策和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此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取得了很大收益。
目前,对于中国来说,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目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
中国经济社会目前步入新常态,面临着深化改革、转方式、调结构等诸多挑战,大力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强“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文章中,陈曦学者首先分析中国与美、英、澳三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的发展现状。
其次,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的三个指标,定位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的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各国竞争力。
再次,通过规范分析和以“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分析,对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在规范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依照“钻石模型”的框架提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另外在2012年,我国学者史洁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章《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史洁学者认为在当今史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愈来愈显著,货物贸易逐渐被服务贸易所取代,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
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服务贸易,自然成为各国战略发展的重点。
作为生产和创新知识、培育人力资本的产业的高等教育,不仅具有社会和政治功能,其经济功能也十分显著。
因此,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对此也有着高度的重视。
对于
中国来说,中国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国际竞争力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和中国逐渐开放教育市场,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因此研究如何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是非常适时的。
文章中,作者以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国际竞争力进行规范性和实证性分析比较,定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和明确与世界教育服务贸易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期为今后我国提升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在文章中,作者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为之后的分析提供现实基础。
其次,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三个常用指标,定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比较分析国际竞争能力。
再次,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对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最后,在上述论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发达国家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这一课题,鲁昕学者在2013年也发表过文章《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认为在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将教育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
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飞速增长,贸易结构逐渐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进出口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综合国力,还标志着该国教育服务国际化的程度,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水平和竞争力。
而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WTO有关规则,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选择以及分析,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以相关文献的研究为基础,从生产要素、政府因素等方面对高等学校生师比、普通高校毛入学率、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GDP这5个因素提出研究假设。
在假设的前提下,作者在文章中再基于1992年-2011年这20年的数据,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完善
教育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改善供需不均衡局面;优化留学生结构,发挥传统学科的比较优势和积极做好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市场营销。
总的来说我国的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都有所研究,对其影响的因素也有所研究,学者们都对这个课题有正确的认识和严谨的态度,一般是先对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是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我国高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做一个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总结出我国高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的现状,面临着那些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这对我国的高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都有重大的意义,对提高我国高等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对于国际贸易服务的竞争力,早在1984年国外的学者Hindley和Smith
认为尽管服务与货物存在显著区别,但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而有力的逻辑可以超越这些差别。
但是由于服务贸易具有某些特性,需要对现存贸易理论理论进行一些
修正。
而在1984年我国还较少有对服务贸易这一方面的课题做出研究。
早在上
个世纪的80年代,澳大利亚国家便开始广泛地招收海外的留学生,并且实施严密的“科伦城计划”,以此计划来规范和加强对教育服务贸易的管理。
美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得更早,在1966年便颁布了《国际教育法》,增强美国高校进行国际教育合作的能力。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
快速发展,相比较于其他的国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式比较快的。
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等规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法律法规相关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