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位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效果分析

体位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效果分析

体位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效果分析
体位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效果分析

体位管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28T15:14:22.8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23期作者:李倩

[导读] 加强体位管理对于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亦有利于减少术后假体脱位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长沙 410015)

摘要:目的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在体位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09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假体脱位的护理中,根据是否采取体位管理进行分组;对照组53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5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体位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分级,根据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综合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级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为1.79%,显著小于对照组的7.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体位管理对于改善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亦有利于减少术后假体脱位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假体脱位;体位管理

髋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髋关节类疾病的切实可行方法,对于改善髋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均具有重要作用[1]。众所周知,术后防假体脱位作为影响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康复效果的严重并发症,且该并发症往往发生于术后早期,对患者术后康复的信心打击较大。同时,术后防假体脱位作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延长康复时间,遗留后遗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亦有研究指出,加强体位管理,包括术前手术设计、术中预防假体脱位、术后肌力训练、健康教育等,均作为提前加强康复护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减小术后防假体脱位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在体位管理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9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假体脱位的护理中,根据是否采取体位管理进行分组;对照组53例,男患24例、女患29例;年龄范围39.5~68.9岁、平均年龄(52.8±4.5)岁;类型:全髋关节置换35例、股骨头置换18例;观察组56例,男患23例、女患33例;年龄范围41.2~69.2岁、平均年龄(55.4±4.3)岁;类型:全髋关节置换36例、股骨头置换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术前讲解髋关节置换术的基础情况,严格按照医嘱给予专科护理,告知术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体位管理,包括术前手术设计,研究患者的X线片,分析使用何种假体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偏心距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术后快速康复;同时,检查患者的外展肌肌力,采取外展肌训练,以患肢主动外展为主;术中预防假体脱位,最大限度减小假体安放的角度误差,避免使用脱位内衬,严格控制假体柄前倾角,准确把握髋臼的前倾角;同时,手术结束前,应检查脱位情况,评估术后假体脱位的发生风险,并及时清除髋关节周围的增生骨质等,修复切开的关节囊;术后肌力训练,术后早期采取踝关节主动伸屈练习,股四头肌收缩运动,髋、膝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以深呼吸、咳嗽等为主,并继续开展外展肌肌力训练,如平卧位时,以主动外展训练为主,活动范围应循序渐进;术后5天左右,协助患者采取坐位,并适当延长坐位时间,为尽早下床活动作准备,持续开展外展肌肌力训练;同时进行股四头肌、臀肌锻炼,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和直腿抬高运动等;早期下床活动采取由人在患侧协助,健肢先上下床的方法,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健康教育,加强对患者进行关于髋关节功能训练的指导,明确告知正确的肌力训练方法及导致术后假体脱位的危险动作,嘱咐患者持续加强肌力训练,禁止患肢髋关节内收、外旋,并定期复诊。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分级,根据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综合评价患者的护理效果,并作对比分析[2]。

1.4 数据处理

组间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分级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肌力分级对比(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