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和主题三“能量”中的部分内容.而本节所讲的速度,属于运动学的范畴.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物理的计算题,在八上的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重.在最近两年的中考中所占分值大约2分左右.

教材的排布是先比较分析如何比较快慢,然后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讲起,用比值定义法介绍速度,最后是平均速度.

但是学生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物体快慢时,如果顺势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特例(时间都为单位时间)直接进入主题,坡度会较小,容易突破难点.而且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平均速度上分不清,这样改换顺序后,下节课把重心落在比较速度是否变化上,为下节课埋好了伏笔.至于比值定义法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总结提及亦可.

我的具体处理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容易用小学的方法得出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这个并不难,主要是要渗透这种思考研究的方法.

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学生容易从前面的方法得到启示,从而得出速度的计算,要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资源,引出速度的概念,过渡比较自然.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学生容易走入数学的模式,所以对格式的强调尤为重要.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应抓住其本质特征,从概念的得出和字面意思入手,再用练习加以强化.特别是用图像的方法,既与数学想结合,又显得简洁直观.应加强培养.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对基础知识不爱去记忆.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数学储备来达到目标,但是又要强调和突出物理的特色;对概念和公式应该当堂过关;尽量利用直观简洁的方式传达信息;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利用学生的数学思维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

四、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共三课时.第一课时: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课时: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第三课时:练习和拓展.

五、教学方法

主要有:比较法,讨论法,观察法,图像法,练习法.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讨论,学会比较快慢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速度的学习,了解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通过对速度概念的建立,培养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找出规律,把握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概念的得出和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对匀速直线运动特征的理解和描述;单位的换算.速度计算的规范.

【实践活动】

收集各种代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资料,如陆地上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海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天空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以及国内各班列车、飞机的速度等,并比较他们的快慢,从小到大排列。

活动:我走得有多快(物理书3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第二章 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含答案)

课题: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1) 设计人:审核人: 装 订 线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7-2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装置:取长约80cm、内径10mm的均匀玻璃管,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 气泡,两端密封。 2.实验原理:要测量速度,我们需要测量和,然后利用公式 ____________进行计算。 3.实验操作:倒转玻璃管,保持___________,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 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______s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 最后用_______测量,将实验数据填入以下表格中。 4.下表是是小梅和绍杰同学在实 验中测量出来的一组数据,请你帮 他们算出各阶段气泡运动的速度 并填入表格中。通过数据分析看看 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5.图像研究:还可以用_________ 来记录数据,这样易于直观了解物 理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 画图方法:在以上直角坐标系 中,描述出气泡的位置,将这些点 用连接起来,就得 到了一幅关于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关系的图像。 如图可知:这是一条____线,表示该气泡做_________运动。 [及时练习]1. (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 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知识点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29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运动,在时间内,通过 的路程_____________,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 要求: 1、先独立 思考 2、组内交 流讨论, 补充完善 3、三分钟 后小组展 示。 同学们完 成后小组 代表展 示,其他 小组质 疑,老师 完善,评 价激励

教科版2013年7月第1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导学问

八年级物理上 第二章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导学问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掌握解答物理计算题的基本格式。 3.进一步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进行平均速度的计算。 一、复习回顾 1.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有那几种? 、 、 2.速度的公式是________,变形式有 、 ,其中υ表示 : 、s 表示_________________,t 表示_______________。 二、尝试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P27页和图2-3-1、图2-3-2及所学的知识,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要知道汽车有多快和气泡的速度,必须测量那些物理量? 、 2.要测量这些物理量必要的器材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提问1.要测量气泡的速度除了上面的器材之外,还需要那些器材? 、 提问2.在测量气泡的速度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一)小组活动:《实验研究:气泡的速度》 1.各小组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列表中: 2.数据分析:计算气泡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填入上 表,看看有什么规律? 3.学生阅读教材P28页《 4.进一步研究》,按要求在图 2-2-3中描绘出“气泡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将这些点 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得到一幅“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4.图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整条连线有什么特点,是曲线还是直线? 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 (2)直线图像表示气泡做什么运动? (3曲线图像表示气泡做什么运动? ( 二)、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阅读教材P28页匀速直线运动回 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时间 /S 2 4 6 8 10 路程 /cm 速度 /(cm/s)

第二章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解读】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导航 1.通过实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3.知道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材内容全解 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实验探究:测量气泡的速度 【实验原理】t s v 。 【实验器材】一根长约80 cm 、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水,米尺,停表,一张方格纸。 【实验过程】管内注满水,留一丛!氢渔(气泡直径约5 mm),两端密封,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2 s 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米尺测量L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时,选取的小气泡的直径不能太大,气泡直径越大,记录小气泡位置的误差就越大。 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时间间隔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都是V =5cm/s ,由此可知,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 【进一步研究】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研究气泡的运动。在图2-3-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玻璃管中气泡所处的高度,描绘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观察整条图线可知,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是一条直线。它表示气泡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

—图像法。 【实验结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不变; ③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拓展 物体运动的图像 (1)s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v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例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t s v 可知,物体的( )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 .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答案:A 例2 同学们用图2-3-4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 。 (2)该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3)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4)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图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气泡在 做 运动。 (5)本实验采用气泡做研究对象进行速度的测量,因为气泡的运动速度比较 (选填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稿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本章内容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主题二“运动与相互作用”和主题三“能量”中的部分内容.而本节所讲的速度,属于运动学的范畴.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接触物理的计算题,在八上的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较重.在最近两年的中考中所占分值大约2分左右. 教材的排布是先比较分析如何比较快慢,然后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讲起,用比值定义法介绍速度,最后是平均速度. 但是学生在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比较物体快慢时,如果顺势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特例(时间都为单位时间)直接进入主题,坡度会较小,容易突破难点.而且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平均速度上分不清,这样改换顺序后,下节课把重心落在比较速度是否变化上,为下节课埋好了伏笔.至于比值定义法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总结提及亦可. 我的具体处理是: 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容易用小学的方法得出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这个并不难,主要是要渗透这种思考研究的方法. 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学生容易从前面的方法得到启示,从而得出速度的计算,要利用学生的这个思维资源,引出速度的概念,过渡比较自然.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学生容易走入数学的模式,所以对格式的强调尤为重要.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应抓住其本质特征,从概念的得出和字面意思入手,再用练习加以强化.特别是用图像的方法,既与数学想结合,又显得简洁直观.应加强培养.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而且,现在的学生普遍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对基础知识不爱去记忆.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数学储备来达到目标,但是又要强调和突出物理的特色;对概念和公式应该当堂过关;尽量利用直观简洁的方式传达信息;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教学策略.

最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案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 3.利用平均速度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 4.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三、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1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记录. 师在上述展现的情景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 生:路程、时间. 师刘翔在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

师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进行新课】 一、运动的分类 1.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 (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的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学生回答:速度大小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 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下滑的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巩固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同时让学生巩固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分析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或不同的路程段中其大小会不同。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讲解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学习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理解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2.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3.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要点诠释: 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的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②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保持不变。 ③在任意一段相等的时间内和任意一段路程内速度都是相等的。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可以由v=s/t来计算,但速度的大小与s、t无关。 要点二、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要点诠释: 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要点三、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表格: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知识梳理 (一)测量气泡运动的速度 1.测量原理:____________. 2.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泡在上升了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_____的.(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_____运动,在____________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的运动.5.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快慢______的运动. 6.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用______描述运动的快慢.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_____运动,在____________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的运动.8.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快慢______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用______描述运动的快慢. (三)速度的计算 10.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 v=______;s=_______;t=______. 二、易错分析 1.s v t 中不能说v与s成正比,也不能说v与t成反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一个定 值,即:s与t的比值是不变的; 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与t成正比(s=vt,在匀速直线运动中v是一个定值); 3.s-t图像与v-t图像,如图: 4 .平均速度总是针对某一段路程(或时间间隔)而言的.计算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必须用这

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某段路程内(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不代表其它路程段(时间段)内的运动快慢程度; 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三、达标训练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 A . 10cm/s B . 9cm/s C . 8cm/s D . 7cm/s 2.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 1、后半段路程s 2和全程s 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小车通过s 1的平均速度最大 B . 小车通过s 2的平均速度最大 C . 小车通过s 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 的平均速度 D . 小车通过s 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 的平均速度 3.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s v t 可知( ) A .v 与s 成正比 B .v 与t 成反比 C .s 与t 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4.一辆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汽车通过的路程s 与所用时间t 的关系正确的是( ) s /m s /m s /m s /m t /s t /s t /s D C B A t /s

2019年八年级物理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科书了、根据教科书安排的学生自主活动,学会比较快慢和计算速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扩展同学的知识面,了然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了解用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并会判断物体是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 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3.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能用公式进行有关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 二、教学难点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并会判断物体是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还是变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前,高速公路上不少开快车的司机总量看到洞“电子眼”后才临时减速。今天,伴随着高速公路上敬意洞设备的陆续启用,将根据距离和行驶时间计算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这就意味着,如果司机只是经过测速“电子眼”的瞬间减速,只要平均时速超过限速值,仍要受到处罚。你知道这里的“平均时速”是指的什么吗?一起进入本节的学习吧! 教学活动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通过阅课本P27,并根据实验步骤及需要经行小组内部分组,并预作实验,找出实验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经行明确分工,了解实验原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开始进行分组实验,并将数据填入表格,并算出速度。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成果,并请学生说出气泡运动的规律, 学生回答:在相同时间内,气泡通过的路程几乎相等。 为了更直观的来了解物理过程,并找出规律,我们学会用图像来记录数据,学生阅读课本P28。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像的画法,让学生将自己所得到的数据画在教材29页图上,学生完成后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画法。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误差会影响图像,让学生明白前一段时间和后面数据不同是因为在加速。 画好后要求学生回答课本P29的问题,并得出气泡的运动规律,多媒体展示。 像这样的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什么运动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倒数三个自然段。 二、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自学,学生回答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v = S/t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吗? 学生回答:无关 一物体以5 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s速度是多少?运动1km后速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生活中的运动一般速度是变的还是不变的呢? 学生回答:变的。 三、变速直线运动 请你们看看课本P29图2-3-5,观察这位同学的跑步情况,他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是一样的吗?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位同学在各个阶段的速度,比较他们速度的大小?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他的各段的速度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速度是在变化着的,

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新版)教科版 教案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问:大家看哪个动物跑得快呢?学会回答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 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 时间 路程 如果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 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知道了公式,我们还需要知道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和时间的单位合成的。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时间单位用秒,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这是速度的主单位。在交通中还有一个单位“千米/时” 读法:如汽车1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记作“10 m/s”读作10米每秒。 提问:反过来,如果知道一物体的速度是500 m/s,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这个物体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00米。 算算看:1 m/s的速度与1 km/h的速度比较哪个大? 所以1 m/s>1 km/h 提问:如果各个速度的单位不同时,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回答:换算为同样的单位比较。 【例题1】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 已知:s=50m,t=24.79s。 h km s m s m/ 6.3 3600 3600 / 1= = t s v=

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三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导学案(无答案) 教科版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备课时 间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1.能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学会用速度公式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3.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 重点测量速度,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难点学习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 预习引导【知识回顾】 运动的速度 【课前预习】 1、是匀速直线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是变速直线运动。 2、举出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问题导学〖学习过程〗 (一)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1.安装好实验装置,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2.气泡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气泡在管中运动的快慢是否变 快慢比较: 速度: 速度公式: 速度的单位:,1m/s= km/h

化? 3.下表是是小梅和绍杰同学在实验中测量出来的一组数据,请你帮他们 算出各阶段气泡运动的速度并填入表格中 时间/s 路程/cm 速度/(cm/s ) 2 10 4 20 6 30 8 40 10 50 4.以路程s 为纵坐标,以时间t 为横坐标画出s-t 图像。交流两组同学画出的s-t 图像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这说明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交流:阅读课本P28页图2-3-4自动扶梯上的情景,与同学交流:自动扶梯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 运动, 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 的。 (二)变速直线运动 观察:阅读课本P28页图2-3-5某同学百米赛跑的运动过程情景并完成下表: 0s 2s 0cm 70cm 60cm 50cm 40cm 30cm 20cm 10cm 8s 10s 4s 6s

2021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运动的速度学案2(无答案) 教科版(1)

运动的速度(二) 班级 姓名 1.能区别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会用图象法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1.在物理学中,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 。把速度不断转变的直线运动叫做 。 2.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100km ,它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什么缘故? 1.以下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火车在平直的铁轨上快慢不变地前进 B.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 C.摩托车在圆形跑道上匀速行驶 D.踢出去的足球正在空中飞行 2.有几位同窗依照匀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t s v 得出了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选项是(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刻成反比 C .速度与时刻和路程无关 D .路程与时刻成反比 3.如下图是路程—时刻的图像,其中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 A B C D 4.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速度之比为5:4,它们在相等时刻内,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___。 5.一座大桥长1.6km ,一列长200m 的火车以10m/s 的速度通过此桥,需要的时刻为( ) A .120s B .140s C .160s D .180s 6.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先以1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100m ,接着又以20m/s 的速度匀速行驶了300m ,那么该汽车在这400m 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7.通过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写出来,与同伴交流一下,看谁总结得好。

A组 1.“龟兔赛跑”新传:龟兔同时从同一地址沿同一条道路向同一目标前进,兔子半途睡了一觉,醒来时发觉龟离目标很近了,撒腿就跑,结果龟兔同时抵达终点,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全程龟和兔的平均速度相等B.前半程龟的平均速度更快 C.后半程兔子平均速度更快D.不管如何兔子都比龟快 2.小明家距学校1.5Km,一天,小明骑自行车上学,他以4m/s的速度行驶到恰好一半路程时,车胎被扎坏,他只好停下来,补胎用了5min,接着又以6m/s的速度抵达学校,那么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约为( ) A.4.8m/s B.5m/s C.2.45m/s D.4.8km/h 3.一列火车长300m,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1.2km的大桥,求:(1)车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刻?(2)车身全数在桥上的时刻是多少? B组 4.原先人们经常使用火药开山筑路,一次利用火药爆破时,利用了导火索引爆的方式进行,导火索长120cm,点燃后燃烧的速度为1cm/s,点火后点火人以6m/s向远处跑,他要跑到500m外才平安,那么他能跑到平安区吗? 5.一列火车以3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相邻的另一轨道上迎面开来一列长为300m的货车,速度为20m/s,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货车从他眼前通过的时刻是多少? 7.关于速度的计算,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教师吗?说不定你的问题也是其他同窗的问题呢。 请把它写出来吧!

(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一等奖(教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比照、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案一:故事性导入 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 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 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 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 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 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 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