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肽饲料营养价值及评价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26.04 KB
- 文档页数:5
小肽在畜禽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许多研究表明,蛋白质在肠道中并非全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有很大一部分分解为小肽(一般认为是二肽、三肽),大部分二肽,少量三肽原样转运进入细胞,而大部分三肽,几乎全部三肽以上的寡肽经小肠粘膜刷状缘肽酶水解后,以自由氨基酸的形式吸收和转运。
Newwy等(1960)首先为小肽能被完整地吸收提供了证据;Hara等(1984)在小肠粘膜上发现了小肽载体。
之后,小肽的I型载体(Fei等,1994)和H型载体(Adibi,1996)分别被克隆。
至今,小肽能被完整吸收的观点才为人们所接受。
小肽(二肽、三肽)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消化产物,在氨基酸消化、吸收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1小肽的营养作用1.1提高蛋白质合成试验证明,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
大鼠肌细胞、牛乳腺表皮细胞(Pan等,1996)以及羊肌源性卫星细胞(Pan等,1998)均能有效利用含蛋氨酸的小肽作为氨基酸的来源,用于合成蛋白质和细胞增殖。
此外,肝脏、肾脏、皮肤和其他组织也能完整地利用小肽(Backwell等, 1996; Hubl等, 1994;Pierzvnowski等,1997),其中肾脏是消化循环肽和再捕获氨基酸的主要场所(Adibi,1997)o很多试验表明,以小肽形式提供部分或全部氮源时,蛋白质沉积效率高于相应的合成氨基酸日粮与完整蛋白质日粮(Boza等,1995;Backwell, 1994; Monch和Rerat, 1993;Layante,1992; Infante, 1992;Zaloga, 1991; RuUain,1989)。
乐国伟(1996)观察到,雏鸡在灌注酪蛋白水解产物小肽后,组织蛋白质合成率显著高于相应游离氨基酸混合组。
肌肉蛋白质的合成率与其动静脉氨基酸差存在相关性(Boisclair,1993)。
在吸收状态下,动静脉差值越大,蛋白质的合成率越高。
由于小肽吸收迅速、吸收峰高的原因,能快速提高动静脉的氨基酸差值,从而提高整个蛋白质的合成。
酸溶蛋白能否用来判定发酵豆粕中的小肽含量?【三】发酵豆粕含有丰富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可改善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
与豆粕相比,发酵豆粕含有丰富的小肽、氨基酸,有利于合成动物体内自身氨基酸和组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目前行业普遍用酸溶蛋白指标评估发酵豆粕中小肽含量,该指标是否能对发酵豆粕品质进行“代言”呢。
一、肽的概念定义:食品国家标准《大豆肽粉GBT 22492》2008 版将小肽的定义由检测原理:高分子蛋白质在酸性条件下易被沉淀,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水解物(酸溶蛋白质)可溶于酸性溶解液(其中包含肽及游离氨基酸)。
样品经酸化后,滤液中的酸溶蛋白质含量减去游离氨基酸含量即为肽含量。
(GB/T22492-2008大豆肽粉)二、酸溶蛋白酸溶蛋白是目前饲料行业用于检测发酵豆粕中小肽含量的一个指标,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的优点。
通常情况下,多肽链的水溶性取决于形成多肽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和氨基酸侧链和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多肽和蛋白质的离子特性和溶解性都取决于组成它的氨基酸的特性。
在受到外界不平衡条件的情况下,如物理条件(高温,紫外线,剧烈振荡等)和一些外部环境化学成分的变化(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等),会使得蛋白质的侧链带电情况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进一步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
(如图二)。
在高浓度的三氯乙酸溶液里,蛋白分子会与之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盐;同时强酸作为变性剂,会使得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较多的疏水基团,使之聚沉。
影响酸溶蛋白数值的三个因素:肽链的长度、疏水性以及低pH 下蛋白片段的带电情况。
这三个因素共同决定溶解在三氯乙酸溶液中的蛋白含量,肽链长度越长,疏水性越强,溶解度越小。
因此,发酵豆粕的酸溶蛋白含量,很大程度上的取决于发酵使用的菌株特性,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等,由于不同的菌株代谢产生的酶的种类不同,通过发酵产生出来的大豆蛋白片段长短,末端氨基酸,蛋白片段的氨基酸种类和带电性不同,使得在高浓度的三氯乙酸中溶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小肽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1. 小肽的概念肽是分子结构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一类化合物,由氨基酸组成,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片段。
含氨基酸残基超过50个的通常称为蛋白质,低于50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肽,肽中氨基酸残基低于10个的称为寡肽,含2~3个氨基酸残基的称为小肽。
按其所发挥的功能可将小肽分为两大类:功能性小肽和营养性小肽。
功能性小肽是指能参与调节动物的某些生理活动或具有某些特殊作用的小肽,如抗菌肽、免疫肽、抗氧化肽、激素肽、表皮生长因子等;营养性小肽是指不具有特殊生理调节功能,只为蛋白质合成提供氮架的小肽。
2. 小肽的吸收人和单胃动物对小肽的吸收是由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来完成的,主要在小肠中进行;而反刍动物对小肽的吸收主要是通过瓣胃、瘤胃为主的非肠系膜系统。
小肽的吸收具有速度快、耗能低、不易饱和、各种肽之间运转无竞争性与抑制性等特点。
小肽吸收具有更快更高的速度和效率,比游离氨基酸具有更多的优越性:(1) 肽中氨基酸残基吸收速度大于等量游离氨基酸吸收速度;(2) 肽吸收可避免氨基酸之间的吸收竞争;(3) 肽吸收耗能低;(4) 小肽与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是相互独立的完全不同的机制,这种生理特性可使底物对不同生理状态及日粮变化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因为小肽较易吸收,且不受氨基酸的影响,当动物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不能很好地吸收某种氨基酸时,可通过添加含有此种氨基酸的小肽来补充氨基酸,小肽的这种吸收优势具有很大的潜在营养作用。
3. 小肽对反刍动物的营养作用3.1 促进瘤胃微生物和动物细胞生长反刍动物瘤胃液中有较高浓度的肽,并可剖分为过瘤胃肽、瘤胃滞留肽、瘤胃微生物吸收肽、瘤胃壁吸收肽4 部分,其中瘤胃微生物吸收肽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所需的氮大约有2 /3 来源于肽和氨基酸。
肽是瘤胃微生物达到最大生长效率的关键因子,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小肠内氨基酸组成和微生物对粗饲料的降解都有重要影响。
体内和体外试验也显示,肽和游离氨基酸能够增加微生物的产量和发酵,而且主要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小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