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模式、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4.83 KB
- 文档页数:10
垂直农业都有哪些模式,总结一下什么是垂直农业?垂直农业是一种完全受控的作物生产方式,能控制环境的温度,光照,气体和湿度,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作物产量。
同时也能够规避风雨和气候变化。
通常用很少的土壤和水,使用精确配比的营养液支持植物生长。
垂直农业在包括城市在内的耕地稀缺的地区,是一种十分高效的食物生产方法,利用垂直堆叠的方式生产农作物,只占用很少的面积,也可以在建筑、集装箱等多种工业空间进行生产。
垂直农业能解决什么问题?先来看一组数据:全球农业生产占用了人类70%用水,每年消耗320万吨农药和2亿吨化肥,与此同时,与40年前相比,全球耕地却减少了30%……去年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上发表了一篇很有影响力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全球昆虫中40%的物种正在减少,许多物种将在几十年内灭绝,而导致这一物种危急的主因是农业生产导致的昆虫栖息地流失,特别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更是加剧了这一危机。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性,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农业才是可持续的?又如何发展可持续农业呢?垂直农业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垂直农场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资源与空间、时间的充分利用。
垂直农业节水、不用担心病虫灾害和自然灾害,一年365天可以收获,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相同面积土地的作物生产力。
有研究者这样描述垂直农业:作物产量提高390倍、用水却比一般种植少95%,无需太阳光、没有土壤、不使用农药,不会引发农业污染。
垂直农业若能普及,两类区域将受益匪浅。
一类是类似日本、新加坡这样人口密集,但土地资源极其缺乏的地方。
当然,在这些地方,垂直农业已经生根发芽,日本的植物工厂、新加坡的城市农业,都是特定模式的垂直农业体系,或另一个名称;另一类区域则是类似像中东和非洲这些高度缺水、干旱的地区,以及俄罗斯这些常年高冷、不适合种植蔬菜的地区,垂直农业结合室内种植,可以突破自然环境的不足。
垂直农业有哪些优势?垂直农业相比于传统大田,优势有许多。
农业观光园1.简介观光农业是以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活动。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在划定的范围内,以清洁、无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前提;以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基础;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相结合,融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产、展示、经营、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活动、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农业观光园也是21世纪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
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漫延,与农业紧密相结合,逐渐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
人们生活在园林化的环境中,耕作在农业化的园林中。
这对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们对农业观光园发展前景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已经认识到农业观光园是观光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规划、建设和使用它。
开发和经营中的短期意识问题、资源掠夺式开发问题、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民缺乏技术培训问题等正在逐步扭转。
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方向是产业化、科技化、国际化。
农业观光园既是城市居民的乐园,也是农村农民的公园和增加收入的市场。
因此,农业观光园是一个多产业一体化的新的产业,是2l世纪新型的生态农业形式,具有权威广阔的发展前途。
2.农业观光园的类型目前,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各地大都是结合各自的主营项目和地方特色来划分和命名的。
这里根据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特点将其分为三类:观光农园、农业公园和教育农园。
2.1观光农园以生产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茶等为主营项目,让游人参与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并可欣赏、品尝、购买的园区为观光农业园。
它又可细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圃)、观光茶园等。
如北京的朝来农艺园、河南省濮阳市的世锦花木公司等。
台湾休闲农业的案例分析与启示周 琼,曾玉荣,杨勋华(福建省台湾农业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收稿日期:2009-07-02作者简介:周琼(1969-),女,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台湾农业与动物科学研究(E -mail :z q5969@ )基金项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科技创新团队(S TIF -R01)摘 要:台湾休闲农业有很多成功的多角化经营模式,体验活动和营运项目多种多样,其构成按层次可分休闲农业区、休闲农场和乡村民宿(休闲农家)等,按产业可分为综合性农场及休闲动植物种养业、加工业等。
本文摘要介绍几个各具特色的典型案例,对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加以分析,并提出值得大陆借鉴的是台湾休闲农业的特色化、生态化、合法化、健康化和数字化。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典型案例中图分类号:F590.7;F 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617(2009)04-00-0 “台湾农业发展条例”第3条对台湾休闲农业的定义是“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
台湾的休闲农业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最初仅限于果园采摘、茶园喝茶等简单的经营形式。
1998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成立,并催生了1999年4月30日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自此,各级行政部门开始拟定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并将休闲农业正式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
2001~2004年,台湾开始推动“一乡一农业园区”的计划,休闲农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据调查,1999年“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公布之前,台湾休闲农场只有35个,1999年以后,新设立休闲农场584个;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调查,到2004年底已发展到1102个[1];200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台湾的休闲农场已经有2500多个,目前已经超过3000个[2];截止到2009年2月28日,台湾已有2629个合法民宿[3]。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62XIANGCUN KEJI 2018年9月(上)国内外乡村振兴与规划案例分析王崧庞瑞秋(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农村衰败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出现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
针对现存困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强国富民的重要抓手。
本文积极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发展经验,立足国情,在激发农村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的同时,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园区、旅居养老等新兴乡村产业,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园区[中图分类号]F323.4;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25-62-31研究背景农业是我国的根基,而农村则是孕育农业与农民的摇篮。
然而,在20世纪初都市化风潮涌现及工商蓬勃发展趋势下,人口大量往都市集中,造成农村人口外移严重,高龄者农民相对较多[1],造成农村发展相对落后。
又因过去政府对于农村人文环境等软件的建设投入较少,导致农村逐渐丧失生活及文化特色。
2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相较城市而言,农村生活步调较为缓慢,贴近自然。
农业生产活动在“大众旅游”的包装下成为新兴的体验活动,我国在城市周边地区推广休闲农业之后,将原有的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事体验、农家生活等第一产业纷纷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
农业转型成为休闲旅游,同时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3]。
乡村整合地方资源、民俗活动与历史古迹景点,传统的农村正逐渐发展为具有农村特质的乡村旅游景点。
在大城市老龄化严重这一社会背景下,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迅速发展出“旅居养老”乡村振兴模式[4-6];在“空心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发展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极具优势。
另外,发展休闲养老产业,在保持建筑材料原汁原味、地方特色延续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回流,为乡村重振提供人才资源。
3优秀案例介绍3.1乡村旅游——日本合掌村合掌村位于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山麓,其坚持采取一系列乡土文化保护措施,被称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7]。
农业结构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影响——以西安都市圈两种农业类型为例任婷婷;周忠学【摘要】研究城市化地区农业类型转变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影响,对调控都市农业发展、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提升农户福祉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都市圈两个农业类型转变的村庄为案例,通过入户调查对村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人类福祉进行测算,分析农业转型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1)农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以粮食耕种为主的马家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0年141.88×104元减少至2017年117.58× 104元(降幅为17.13%);而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火箭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727.23× 104元增长至1753.23× 104元(增幅达141.08%),其变化主要源于农业劳动力、农户行为及农业类型的影响.(2)不同农业类型下人类福祉差异明显,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火箭村人类福祉比以粮食种植为主的马家村高出89%;表明由传统粮食种植转向现代都市农业可以提高人类福祉,在各福祉指标中农业纯收入对农户福祉影响最为显著.(3)不同农业类型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关程度不同,但都与农产品供给呈正相关,与农业纯收入呈负相关.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的马家村村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较低,而转向蔬菜种植的火箭村对水质等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开始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农户福祉的提升与农业类型显著相关,因此,可通过政府引导农户规划农业用地类型以优化景观格局,从而维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39)007【总页数】13页(P2353-2365)【关键词】农业转型;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西安都市圈;相关分析【作者】任婷婷;周忠学【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西安710119;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为控制下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要素逐渐形成的提供农产品的集约化的半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及文化服务[1]。
新加坡农业:租地、高科技、垂直种植,中国农业老板如何学习我们不谈政治,只谈经济。
昨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来到中国,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有关访美之前,李显龙为何突然访问中国的原由,我们先不探究。
但,我们不禁把眼光投向新加坡农业。
新加坡,国土总面积719平方公里,比北京的通州区都要小一些。
人口553万,是一个以华人社会为主的国家。
那里土地与水资源非常有限,几乎没有农村,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极低(不到1%),所需食品的90%均需从国外进口。
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
其农业是典型的都市农业。
同时,我们还发现:新加坡人根据土地面积少的特点,在种植业结构上,大力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在产业类型上,以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等为主;在粮食结构上,主要限于鱼类、蔬菜和蛋类的生产,蔬菜仅有5%自产,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
虽然,新加坡农产品的产量虽然有限,但是却能同食品来源多样化的策略互补。
目前,新加坡有50个蔬菜农场、三个鸡蛋农场,以及126个陆地及沿海养鱼场。
遇到供应短缺时,新加坡农场的产品能提供缓冲,保障其食物供应。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农粮兽医局将制定一套“农业转型蓝图”,协助当地农场从转型,运用先进科技提高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内出产更多青菜、鸡蛋和食用鱼等农产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下,新加坡农业5大创新玩法,希望帮助中国农业老板们打开创新思路。
1、生产资料创新:租地作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时隔数十年首次提供农业用地,以便农民能够利用高技术改善新加坡食品保障。
同时,自今年8月起,新加坡将提供大约60公顷土地,用于农业用途,以期为新加坡食品供应保障提供“缓冲”。
与中国地大物博相比,农民出生都可以分得自己土地。
但新加坡的农业用地将由农民竞标获得。
竞标者可以列举自己提高生产率的方案。
除了构想,他们的出价高低也将是政府考虑的因素。
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开始现代化生产作业。
本文用湖熟现代农业园区为例,对现代农业园区进行分析,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提出参考意见。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分析技术发达且密集是现代农业园区的特质,科技研发、科技示范、科技辐射、科技推广是现代农业园区的工作内容。
南京市从2011年开始推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共有18个现代农业园区都列为现代农业示范点,每个现代农业园区都坚持了科学绿色的总体规划,很多现代农业园区都发展成了核心现代农业园区。
其中湖熟现代农业园区,在政府的领导下,紧抓现代农业建设,坚持农产品优质供给,生态环境高度保护和方便市民休闲娱乐的政策,从实际工作和区域规划出发,打造成了具有农业特点、影响深远的一级现代农业园区。
1.关于湖熟现代农业园区的SWOT 分析SWOT 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商业分析手法,用来分解项目的优劣势,相关机会威胁等综合信息,帮助分析对象了解自身资源和所处环境。
1.1湖熟现代农业园区的优势分析1.1.1地理位置好。
湖熟现代农业园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南京市仅有12千米的距离,在江苏和南京的交通网络枢纽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交通便捷,拥有水运、陆运、空运、高速、省道多种运输途径。
1.1.2自然条件舒适。
湖熟现代农业园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
1.1.3旅游资源丰富。
湖熟现代农业园区历史悠久,自然风光旖旎,气候温度舒适,绿色农业生态焕发勃勃生机,非常适合旅游观光。
1.1.4农业生态良好。
湖熟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已形成规模,畜牧、水产、蔬菜、水果各类产业形态健康发展,形成了高效率科学设施农业主导的现代农业化园区体系。
1.1.5文化内涵深厚。
长江中下游文明和吴文化重要的部分“湖熟文化”发源于近4 000多年前的商周,文化内涵深厚。
湖熟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街区,在1910年南京劝业会获得金奖的湖墅板鸭也是远近闻名。
都市农业模式、案例分析 什么是都市农业?简单地来讲,就是在城市里种地。都市农业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或将成为一座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
受疫情影响,在家种菜养鸡似乎成了英国人最爱干的事情之一。
“蜘蛛侠”的扮演者英国演员“荷兰弟”(Tom Holland)因为抢不到鸡蛋,于是灵机一动干脆买了三只母鸡,为自家提供新鲜鸡蛋。英国创作型歌手艾德·希兰(Ed Sheeran)也开始了“农场主”的生活,种植包括西红柿、卷心菜、莴苣、洋葱、草莓和土豆在内的有机蔬菜和水果,还打算在草地上养些绵羊和山羊。
据《每日邮报》报道,在封锁期间,英国民众有关堆肥和种植蔬果的咨询激增。专家表示,这可能会对都市农业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 都市农业一直是农业政策关注焦点。早在2012年,农业农村部就首次发布支持“都市农业”的政策《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意见》强调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都市农业建成城市“菜篮子”产品重要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农业多功能开发样板区、农村改革先行区。
都市农业正在全世界兴起,在中国也有望迎来都市农业的新高潮。下面一起来看一下都市农业在全球都有哪些好模式?
01新加坡都市农业 目前,都市农业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新加坡。
论自然条件,新加坡可谓是“天资贫瘠”,7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只有1%的农业用地,生产成本高于东南亚其他任何国家,90%以上的食品依赖进口。尽管如此,其都市现代高科技农业水平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都市农业在保障食物供应特别是蔬菜供应、改善城市生态、提供观光旅游等方面功不可没。
新加坡的“都市农场”,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机械化大 型家庭农场,而是小而精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园。新加坡现有6个农业科技园,总面积1465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3%。包括动物学家、微生物专家、遗传专家、昆虫专家、农业专家和蚕桑学家在内的大量科技专业人员参与其组建和管理。
新加坡的目标是到2030年,通过增加本地水果、蔬菜和肉类及鱼类蛋白的供应,实现30%的农产品自给自足。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了加快本地食品生产的新措施,其中包括一项将公共住宅区停车场屋顶改造成城市农场的计划。
02日本都市农业 日本有四分之一的农民,都是城市农民。国际化大都市东京保留了超过50万亩的农田。在这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都市农业2%的农地提供了8%的农业总产值。
日本的都市农业分为几种,有可以供市民租用的土地,承租者经营、农业所有者收取租金;有专为65岁以上的老人开辟的“银发族农园”,老人在这里体验耕种收获的乐趣;有将农产品生产消费和休闲旅游结合到一起的农业公园,公园中建有景观区、水果区、花卉区等;还有供都市人休假的农场民宿,以及观光体验农业,这些都分布于都市或者近郊。 日本某人力资源公司的都市农场大楼就矗立在东京车站繁华的街头旁。高达九层的商业办公大楼,农作物旺盛生长,结出的果实供员工餐厅烹饪。职员在富有生机的自然生态中办公,随时可走入蔬果间。
03马来西亚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在马来西亚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地城市居民很早就开始利用房屋周围的空间进行耕种。目前马来西亚已拥有约1.1万个都市农业型社区,力争到2020年创建两万个都市农业型社区。
都市农业也被称为“家庭园艺”,产品可供自己消费,或拿到市场出售。与邻居分享收成也是这种农业形式的典型特征之一。
为推行都市农业,马来西亚政府颁布了多项相关政策。其中,2011年颁布的《国家农业食品政策(2011—2020)》强调采用现代技术,使农业食品产业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城市和城郊环境等有限空间。《国家绿色技术政策(2009)》和《绿色地 球计划(2005)》强调通过技术提高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并将都市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农业实践。
为了在社区居民之间建立共享意识和责任感,马来西亚行政中心布城启动了“食用花园”和“社区花园”项目。雪兰莪州、彭亨州等地方政府近年来也积极推动“社区菜园”计划,在当地居民中获得不错的反响。
同时,马政府支持垂直农法、水培等相关技术的开发。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已经设计并开发了几种经济实惠的垂直农法,适用于有限的、不适宜耕种的城市空间。
04英国都市农业 集农场、动物园、研学于一体。
Mudchute公园及农场(Mudchute Park and Farm)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农场,位于伦敦东部的狗岛(Isle of Dogs),占地面积约32英亩,全年对公众免费开放,这里是一个集农场、动物园、户外自然教室和社区交流中心为一体的综合体。 农场里饲养很多稀有的动物和家禽,拥有包括羊、牛、马、羊驼、兔子、火鸡、鸟类等各种农场动物超过200种。大型动物在室外草场、田野上放养,小型动物比如兔子、花栗鼠、荷兰猪等,则是室内“宠物角”的主角。一旁的大型鸟屋里还有金丝雀、钻石鸽子,鹦鹉、鸳鸯等这样的小鸟儿。
农场公园同时也有大片的绿地可以野餐、滑草、活动等,拥有餐厅、马厩、定时开办陶艺课程、马术课程,提供托儿所、课后俱乐部等儿童服务……这也是农场的主要收入来源。
因为距离城市居住区只有一步之遥,农场也租借场地给市民们,用来举办生日聚会、圣诞舞会、公司团体会议等多种活动。当然,公众捐款也是农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05中国都市农业 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内一些城市在学习国外案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当地特色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1、 特色高效种养模式 该模式体现的是都市现代农业的生产性功能,主要是以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基础,向社会供应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副产品,以适应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江苏盱眙县充分发挥盱眙龙虾的品牌优势、110万亩水稻面积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级生态县的山水生态优势,大力示范推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开辟了一条绿色富民、振兴乡村的新路径,先后荣获全国生态龙虾第一县、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等称号。
稻渔综合种养,让稻田里“长出”经济价值高的虾蟹鱼鸭,不仅有效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更让农民朋友实现“大丰收”。农民纯收入是单一种植水稻的4倍以上,并且小龙虾由于不受阳光直射,品质也更好。
2、市民农园模式 该模式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其中,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也可称为市民参与合作模式或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需求,采用原生态、有机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精品农业,并通过提供产品配 送和土地租种等服务,在农场和社区居民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
北京海淀区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是国内第一家社区支持农业农场,根据信用互助体系,在配送份额服务方面,消费者需要在种植之初预先支付份额费用,还可以不定期到农场参加劳动并参与监督,农场则负责生产出绿色有机蔬菜等各种农产品,定期配送给成员家庭;在劳动份额服务方面,市民除了承租农地,还可以参与小毛驴农园的建设和经营。
3、休闲观光模式 该模式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文化资源,在城市郊区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以都市人不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活环境等为卖点,吸引游客前去采摘观赏、领略自然、住宿度假、享受田园,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观光的需要。
地处西北的宁夏贺兰县,不仅种起了水稻,而且种出了新花样——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游客在这里可以体验农耕、垂钓等,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追溯有机水 稻、有机瓜果等产品质量。目前,园区每年产出大米260万公斤,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民80余人就业。
4、产业化经营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基地、兴龙头等形式,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促进都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从而加快推动都市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有的是产加销或产加销游一体化经营模式。
比如重庆江津区,在生产上,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建设标准化富硒种植基地;在加工上,依托农产品加工园引进大型加工企业,开展鲜活农产品精深加工;在销售上,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在旅游上,利用北部休闲农业、南部生态旅游、中部高效农业资源,打造农业旅游园区。
5、高新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依靠城市在区位、科技、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集聚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产品及人才,为都市农业 发展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或者运用高科技生产高产值的农产品。
上海近年来应用高新技术构建设施农业,开展种苗工程、温室工程、生物疫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研发和建设,如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通过自控温室、连栋温室、半工厂化水产育苗、无土栽培等农业设施、设备和技术,种植的蔬菜年产量比一般传统农业种植方法要高出七八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