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趣的物理故事

有趣的物理故事

有趣的物理故事
有趣的物理故事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一、光的反射

阿基米德“光炮”是真的吗?

相传公元前3世纪,在古罗马与古希腊交战中,罗马人的舰队逼近了叙拉古。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参加了城市保卫战,他运用自己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新奇的战术。即组织了许多妇女,让她们每人手持一面镜子,站在海岸边,用镜子把阳光聚焦到罗马战舰的篷帆上,最终在入侵的敌舰靠岸之前就把他们统统烧毁了。

阿基米德的战术是真的吗?这个传说发生的年代在2300年前,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18世纪,法国科学家蒲丰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他经过计算发现,至少要有1000面镜子,每面镜子的直径起码得有10米,才能把l千米外的船帆烧着。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制作这么大的玻璃反射镜是不可能的。因此蒲丰认为阿基米德的战术是不可能成功的。

后来,在法国有人根据蒲丰的设计真的制做了一架“光炮”。它由168块玻璃反射镜组成,每块镜子长15厘米,宽20厘米。这168块镜子组成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反射面,它所聚集的太阳光能把47米远处的松木板在几分钟内点燃。但是,若要把1千米远的松木板点燃的话,整个反射面的面积要增大到1平方千米,这当然是难以办到的事。即使勉强凑到那么大,使用时还有困难,怎么使几百万块小镜子反射的阳光聚焦于一点呢?要使这么许多小镜子同步转动,那得动员多少人呢?由此更可以看出阿基米德的“光炮”在当时只是个美妙的幻想。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宇宙空间安装人造月亮或人造太阳已经成为现实。

二、光的折射

高速公路上的“海市蜃楼”

暑假里,小明同学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

一天上午,夏令营的专车从古都洛阳出发前往青岛。车子沿着连霍高速公路向东疾驰,坐在前排的小明同学发现,道路正前方不远处一片“水汪汪”,而且车走“水”也走,总是在前头。小明很纳闷:明明看到公路前方象水淋过一样,可是车子行到近前,路面上却一切正常,而且那“一汪水”一直在道路的前方。于是便向夏令营的领队老师请教,老师告诉他,这种现象同海市蜃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小明是个勤奋好学的同学,他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海市蜃楼是发生在大海边或沙漠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可现在汽车还未到郑州,离青岛海滨还有好远,前

方更没有沙漠,这两种现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物理趣味故事

热岛效应的缓解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表现。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专家测算,一个中型城市环城绿化带树苗长成浓荫后,绿化带常年涵养水源相当于一座容积为1.14×10m的中型水库,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能使城区夏季高温下降1℃以上,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水库的建立,水的增加,而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受冷受热时温度变化较小,从而使夏天的温度不会升得比过去高,冬天的温度不会下降的比过去低,使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水库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 二冲程 是指在两个行程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此期间曲轴旋转一圈。首先,当活塞在下止点时,进、排气口都开启,新鲜充量由进气口充入气缸,并扫除气缸内的废气,使之从排气口排出;随后活塞上行,将进、排气口均关闭,气缸内充量开始受到压缩,直至活塞接近上止点时点火或喷油,使气缸内可燃混合气燃烧;然后气缸内燃气膨胀,推动活塞下行作功;当活塞下行使排气口开启时,废气即由此排出活塞继续下行至下止点,即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多级火箭 由两级或两级以上的火箭组合成的火箭。有串联、并联和串并混合三种组合方式。采用多级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载荷(弹头、卫星、宇宙飞船等)的最终速度。战略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通常采用多级火箭。 热值用途 在食品化学中,表示食物能量的指标。指1g食物在体内氧化时所放出的热量。通常用热量计测定,用J/g表示。例如糖类的热值为17.16kJ/g,脂肪的热值约为38.9kJ/g,蛋白质的热值约为17.16kJ/g。在工业领域发热量主要指煤炭发热量(大卡、热值)煤炭用户企业根据发热量测定仪检验煤炭的发热量高低选择适合自己的煤炭发热量。 能及其转化 人体内的供能系统分为三个: ①高能磷酸化物系统(ATP-CP);ATP-CP供能系统单独供能的话,大概能维持7.5秒的时间,不需要氧气,也不产生乳酸,时间比较短的剧烈运动如举重、投掷等一般就是动用这个系统供能的; ②乳酸系统(无氧酵解系统);乳酸系统是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生成ATP的能量系统。如果单独供能的话,大概能持续33秒的时间。其最终产物是乳酸,所以称乳酸能系统。1 mol 的葡萄糖或糖原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可净生成2-3molATP。其过程也是不需要氧的,生成的乳酸可导致疲劳。该系统是1 min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的运动的物质基础。如200 m跑、100 m游泳等。 ③有氧系统:有氧氧化系统是糖、脂肪、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再合成ATP 的能量系统。其产物当然就是二氧化碳、水和ATP了。 电源 diàn yuán power supply;power source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因为它可以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所以我们把这种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常见的电源是干电池(直流电)与家用的110V-220V 交流电源。串、并联电路识别法 学会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是这一章的重点之一,会识别电路是学习电路连接和后面电路计算的基础。对于电路的识别要紧紧抓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而不应单从形状上去分析,下面介绍几种区分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1.定义法:若电路中的各元件是逐个顺次连接来的,则电路为串联电路,若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连”并列地连在电路两点之间,则电路就是并联电路。

英语幽默小故事

英语幽默小故事

1、New Discovery A hillbilly was visiting the big city for the first time. Entering an office building, he saw a pudgy older woman step into a small room. The doors closed, lights flashed, and after a while the door slid open and a beautiful young model stepped off the elevator. Blinking in amazement, the hillbilly drawled, "I shouldhave brought my wife!" 新发现 一个乡下人第一次到大城市游逛。他走进一座大楼,看见一个岁数很大的矮胖女人迈进一个小房间。房间的门随后关上,有几个灯在闪亮。一会儿,门开了,电梯里走出一位年青漂亮的女模特。 乡下人惊奇地眨着眼睛,慢吞吞地说:“我应该把我的老婆带来!” hillbilly n. 乡下人,乡巴佬. pudgy adj.矮胖的,矮而粗的 drawl vt, vi慢吞吞地说;拉长语调地说 2、Always Thirsty "I had an operation," said a man to his friend, "and the doctor left a sponge in me." "That's terrible!" said the friend. "Got any pain?" "No, but I am always thirsty!" 总感到口渴 一个男人对他的朋友说:“我动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医生把一块海绵忘在我的身体里了。” “真是太糟糕了!”朋友说道:“你觉得疼吗?”

物理名人故事 (精选范文)

焦耳小时候的故事 英国着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打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曾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是举世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幼年充满了辛酸,在他出生前3个月父亲便去世了,之后母亲改嫁,他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23岁毕业于着名的剑桥大学后留校工作。后因逃避伦敦流行的鼠疫来到母亲的农场里。在这里,他被一个常人熟视无睹的现象吸引住了。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着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它解释了当时所知道的天体的一切运动。同时,牛顿又完成了一 项重要的光学实验,从而证明了白光是由以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的合成光。 1687年,牛顿出版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钻研了伽利略的理论,并归纳出着名的运动三大定律。除此之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界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对光学研究的成果。牛顿61岁那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此后年年连任直至逝世。作为举世公认的、最卓越的科学巨匠,他仍谦逊地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逝世了。作为有功于国家的伟人,他被葬在了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瞻仰。 一个改变爱因斯坦的故事

初中物理 趣味故事34 失重状态下的人素材 新人教版

34 失重状态下的人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活在恒定的地心引力条件下,形成了内环境的平衡。人体的主要成分是由软组织、骨骼、体液构成的,重力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在进化中形成了这些基本成分之间的一定比例。骨骼结构的坚固性和它的功能,肌肉的主动活动、体液的分布特点,保证了对重力的对抗,使人体得以生存发展。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失重下的睡眠更为简便,用不着和地球上一样要设置床铺,只需一个睡袋,挂在舱壁,睡眠时人钻进去就行,站着睡,卧着睡都一样舒服。 在失重时,吃饭、喝水、穿衣等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失重环境不分上下,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杯子里的水不会倒出来,会悬浮在空中。喝水时最好把水装在带有管子的塑料袋中,喝时把管子含在口中,轻轻压迫水袋,水就流入口中。食用的食品要有简单的包装,一切散装的易掉屑的食物,都会在舱内飘浮。粘稠状的食物可以装在类似牙膏的软管子内,块状食物如面包球等,可在食品表面涂上可食用的蛋白膜,做成一口大小的小块,食用时方便也不掉屑,罐头食物也可食用。

初中物理 趣味故事109 偶然的发现素材 新人教版

109 偶然的发现 80多年前,美国科学家贝克兰正在研究一种新的有机物质——酚醛树脂,这是一种半透明的液体。有一次,他养的猫把瓶子打翻了,酚醛树脂流了一桌,撒在一块奶酪上面。奇怪的是,软软的奶酪竟因此变得光滑而坚硬。 对于这偶然的现象,贝克兰没有轻易放过,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终于搞清了,把酚醛树脂和奶酪,或者把酚醛树脂和松散的木粉搅和在一起,会立刻变得异常坚硬、光滑。这确实是一种还没有被人们发现的新物质,这就是今天被广泛应用的“电木”。电木不怕酸和碱的腐蚀,加热后很容易成型,便于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同时又具有另一种重要性能,就是不导电,所以,电灯灯口、开关插座、电表外壳等绝缘部位都用它。 历史上这种偶然发现还有不少,但必须碰见知识丰富的“有心人”。一是不轻易放过,二是追究它的原因,才能导致重大的发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科学的灵感,与众不同的“慧眼”,还是十分重要的。 1975年,美国费城的艾伦教授到日本访问。当他参观东京技术学院时,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种奇异的薄膜。这种薄膜又像塑料,又像金属,银光闪闪。于是便询问这是什么物质?陪同的白川教授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个外国学生做高分子聚合实验时的“废品”,这银光薄膜放在实验室里整整五年,做为不按导师指导实验而发生“事故”的见证!而艾伦教授却找到出“事故”的学生,详细询问了实验的过程:配料的比例,银光薄膜的特性。当他得知这种薄膜还具有导电性能时,一种大胆的设想油然而生——能不能发明一种能导电的塑料呢?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设想。自从1868年发明第一种塑料(赛璐珞)以后,塑料广泛用在绝缘设备上,这已成定论,不信,请看各国的字典、辞海上,都明确记载着塑料是绝缘体。 艾伦教授独具慧眼,不受旧观念束缚。他当即决定,邀请白川教授去美国宾州大学,专门研究这种银光塑料。他们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种种配方的大量实验。当有一次将少量碘加入这种塑料时,奇迹发生了!银光塑料的导电性能出现了巨大变化,导电率一下子提高了3000亿倍!这样,世界上第一种没有金属做导电介质的塑料问世了。并且从此打开了塑料在电气和电子工业上做为导电器件的大门。科学家发现导电塑料具有巨大的潜在用途。许多科学家和公司加紧研究,世界上仅在1984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达200篇。 导电塑料质量轻,便于成型,可代替金属做导线,可制成塑料电池(另一极为锂)代替沉重的铅蓄电池;还可以制造廉价的太阳电池薄膜,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通过对导电塑料的研究,科学家们受到启发,并已经开始研究如何配制各种特殊性能的塑料。这种定向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美好前景。 1

物理幽默笑话

碰撞 一次物理课上,老师提问:“什么是完全弹性碰撞?” 皮皮回答:“桌球台上定球碰撞?” “那什么是非弹性碰撞呢?” “刚才班上’’小不点’’和’’胖兄’’在教室门口的碰撞。” “那完全非弹性碰撞呢?” “溜冰场上男孩一不小心滑向女孩。” 老师怒将粉笔头扔向皮皮,喝斥: “这又是什么碰撞?” 皮皮把头一歪躲过了粉笔,答:“这是非碰撞。” 避雷针与婴儿 一天,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正在邀请人们参观他的新发明。其中一位阔太太问:”可是,它有什么用呢?”富兰克林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悄悄地收了”参观费” 爱迪生有幢避暑的别墅,他为此而感到非常自豪,喜欢陪同来访者到这里参观,向他们介绍室内各种各样的节省劳力的设备。其中有一个地方,来访者必须经过一个绕杆才能走过去,而转动绕杆要费很大力气。 一位客人问爱迪生,为什么周围都是些新的发明,而这里却摆了个这么笨重的绕杆。爱迪生回答说:”喔,你瞧,每个把绕杆转过来的人都往我屋顶上的水箱里抽入了8加仑的水。” 留声机和助听器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其中留声机的发明使他最为得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时,他说:”你在过去的24小时内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呢?” 他接着又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就绝对不会说谎。” 理论的成败与国籍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学演讲时说:“如果我的相对论证实了,德国会宣布我是个德国人,法国会称我是世界公民。但是,如果我的理论被证明是错的,那么,法国会强调我是个德国人,而德国会说我是个犹太人。” 巧妙的比喻 一天,有人问英国光学权威W·S·富兰克林:“为什么一个物体在我们视膜上的像是倒立的,而我们都不感到物体是倒立的呢?” 富兰克林想了一下回答说:“当你两耳同时听到一个婴孩啼哭时,为什么马上能肯定啼哭的不是双胞胎呢?” 请寄胸腔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1923年)在1895年发现了一种特殊射线,取名叫伦琴射线,就是我们常说的“X”光线,轰动了整个德国。 不久,伦琴收到了一封信,向他邮购X射线,伦琴在回信中幽默地说:“目前,我手头没有X 射线的存货,而且邮寄X射线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因此不能奉命。这样吧,请把胸腔给我寄来!” 捆牛的绳的段数 上大学的时侯,我带过一个初中的学生。那个暑假她父母要她好好学习迎接即将来临的初三紧张学习。我负责给她补习初二的物理课程。在讲到滑轮组时,初二物理课本上有这样一幅图如下(人教93年版P159),需要算出人要多大的力才能将牛拉起来。她做得不对。细查才知道原因:原本要数“穿过动滑轮(吊起物体)的绳”有几段,而她数的是“捆牛的绳的段数”。 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大纸篓 爱因斯坦被带到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办公室那天,有人问他需要什么工具。“我看,一张书桌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铅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他说。 “为什么要大的?”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得到了金子 德国物理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年)有一次举行讲座时指出,从太阳光谱上看到的黑线证明太阳上有金子存在。一位前来听讲座的银行家讥笑基尔霍夫说:“如果不能从太阳上得到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第一章声现象 非常导航 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3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警觉的士兵 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鱼有听觉吗? 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01伏特电池素材新人教版

101 伏特电池 几年前,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瑞典一位失明了23年的妇女,拔去几颗蛀牙以后,重见光明了。医生分析了她重见光明的原因:失明前她补过牙齿,补牙的东西里含有金和银,这两种金属和唾液作用形成了一个小“电池”。“电池”发出的微弱的电流刺激了她的神经。由于她对这种刺激特别敏感,便失明了。如今“病根”一除,便复明如初了。 因为补牙而失明当然是一种极罕见的现象。但是,两种金属遇见盐类、碱类或酸类形成一个电池,倒是千真万确的。179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看到了他的同乡伽伐尼教授介绍动物电的论文。伽伐尼发现把青蛙腿放在一块铁板上,当勾青蛙的铜丝和铁板一碰,蛙腿就收缩一下。通过实验伽伐尼得出结论:蛙腿收缩是电击的作用,青蛙的神经能产生电流。他称这种电流为“动物电”。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同意“动物电”的论点。可是,善于思索的伏特没有盲从。他进一步进行实验,用两块金属做成一个弯棒,一头放在嘴里,另一头和眼睛接触,接触的瞬间眼睛有光亮的感觉。他又用舌尖舔着一个金币和银币,当用一根导线把金币和银币接通时,舌头就会尝到苦味。由此伏特推想:电流不是青蛙的神经产生的,产生电流的本质在于不同的金属的接触,而青蛙只是电流的传导者和检验者。 为了证实他的想法,他制做了一个验电器,用来检验微小的电压。当他把一个锌制的圆片和一个铜圆片直接接触到一起以后,发现锌带正电,铜带负电。他废寝忘食地继续实验其他金属,发现许多金属都有这种性质。伏特把这种现象叫接触电位差。 但是,把两种金属片直接接触,不能产生恒定的电流。伏特又想起了伽伐尼的蛙腿实验。蛙腿中含有水,水里溶有各种物质,会不会是它们在起作用呢?于是,伏特把一张硬纸放在盐水中浸湿,然后夹在铜片和锌片之间,果真得到了比较稳定的电流。伏特高兴极了,他把许多铜片和锌片交错叠起来,中间都夹上浸有盐水的纸片。在这高高的一堆金属片上下,各引出一根导线,两根导线相互靠近时,便发出火花和爆炸的声响,甚至能把人的手臂击麻。伏特发明的电池,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稳定的电流,结束了靠摩擦起电研究电学的历史。科学家们用伏特的电池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但是,当人们把伏特发明的电池称为伏特电池时,伏特却谦虚地说:“应该叫伽伐尼电池。”所以,物理学上的伏特电池和伽伐尼电池指的是同一个东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259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谜素材新人教版

259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个谜 在我国江浙一带,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远古时代,盘古开天辟地后,天地间还是一片黑暗。一天,盘古发现了一个很亮的地方。原来是一对孪生姐妹太阳和月亮住在这里。盘古传她们上天,照亮整个世界。姐妹俩高兴地答应了,并且商量好轮流“值班”:白天是太阳妹妹,晚上是月亮姐姐。 她们是农历十月初一登上天宫的。因为妹妹有些害羞,所以白天出山以后,姐姐就陪着她,行走了好长一段路才回去。以后成了习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早晨,姐姐都要和妹妹一起出来一会儿。这个时候,站在浙江钱塘江北岸的“鹰穿顶”上,就会看到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在天空中,亲亲热热地挨在一起。这就是“日月平升”。 这个美丽的传说,流传了很多年,但是“日月平升”的奇观,却几乎没人见过,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的一位教师在古书中看到了这个天下奇观,才在当年农历十月初一赶到了“鹰穿顶”,第一次亲自目睹了太阳和月亮在清晨同时出现的美景。 据说“日月平升”时,太阳和月亮同时跃出钱塘江江面,紧紧地挨在一起,太阳显出美丽的红色或藕色的光环;有时月亮先出来,随后几乎在同一垂直线上太阳露面,太阳托住月影一起跳动;有时太阳升起后,旁边会出现一个暗灰色的月亮,一会儿,跑到太阳左边,一会儿又跑到右边,时而在太阳上面,时而又出现在太阳下面,好像忙碌的月亮姐姐在不辞辛苦地照料着太阳妹妹;有时月亮还会从太阳前面滑过,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掩,颜色变暗,周围闪现出金黄色的月牙形……真是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又和地球一起围绕着太阳旋转。月亮的直径只有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长达139万公里,相差十分悬殊。当然也不会同时出来了。其实,“日月平升”的现象也是由于天气折射造成的,也是“大气哈哈镜”的杰作。这面哈哈镜是怎么把太阳和月亮同时送上天空的呢?为什么只能在每年十月钱塘江北岸的“鹰穿顶”才能见到这一奇景呢?是因为十月空气干燥而造成的一种太阳光折射现象吗?“鹰穿顶”上有什么特殊条件,才酿成了这一天下奇观呢?这是大自然留给

10个幽默小故事,个个道理深刻

10个幽默小故事,个个道理深刻 【1】 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不到。等他出去了,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找到了表。父亲问:怎么找到的?儿子说:我就安静的坐着,一会就能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我们越是焦躁的寻找,越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有平静下来,才能听到内心的声音。 【2】 当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说:这是牛奶;当装满油的时候,人们又说:这是油。只有杯子空时,人们才看到杯子。 当我们心中装满学问、财富、权势、成就和偏见的时候,就不是自己了。往往拥有了一切,却不能拥有自己。 【3】 有一天,漂亮性感女同事的老公给她送午饭,没说话放下就走了!新来的男同事问:“那是谁?”她:“送外卖的。”问:“没给钱?”她:“不用给,晚上陪他睡一觉就好了。” 第二天,男同事为她带了四菜一汤的午饭…… 商业模式不可简单的模仿,别人的模式一定有其前置的条件和准入标准,模式复制前一定要做到信息对称。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都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互相羡慕对方。 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饥饿而死,一只忧郁而死。 有时,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是把眼睛看向别人的幸福。其实,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欣羡的。 【5】 一名士兵遭到敌军突袭后逃到了山洞。敌军在身后紧追,他躲在洞中祈祷不被敌人发现。突然胳膊被狠狠地蛰了一下,原来是只蜘蛛,他刚要捏死,突然心生怜悯,就放了它。 不料蜘蛛爬到洞口织了一张新网,敌军追到山洞见到完好的蜘蛛网,猜想洞中无人就走了。 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6】 老人对他的孩子说:“攥紧你的拳头,告诉我什么感觉?”孩子攥紧拳头:“有些累!”老人:“试着再用些力!”孩子:“更累了!有些憋气!” 老人:“那你就放开它!”孩子长出一气:“轻松多了!”老人:“当你感到累的时候,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多简单的道理,放手才轻松!

有趣的物理小故事

第一章声现象 非常导航 这是八年级物理课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有趣的声现象.小溪里流水淙淙,树林里鸟鸣啾啾,剧院里琴声悠悠,工厂里机声隆隆,流水、小鸟、钢琴、机器为什么会发声?为什么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有的十分悦耳,有的却刺耳难听?古代打仗时列兵布阵,为什么人们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知道敌军队伍的远近?现在用MP3欣赏音乐,为什么人们能一下子听出自己熟悉的乐器和喜爱的歌手的声音?蝙蝠昼伏夜出,能在黑夜里自由飞翔,为什么却从不“迷路”或者碰壁?地震发生前,为什么有些动物会有预感,并出现行为异常?这些问题都会在这一章的学习中得到解决. ……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警觉的士兵 你看过美国西部影片吗?在一部反映古代战争场面的美国西部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印第安人跪在地上,把耳朵贴近地面,倾听看不见的远处有没有敌军的骑兵在赶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里也曾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间偷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样做有道理吗?

耳朵通过地下的泥土能听到马蹄声,通过空气不是也一样能听到声音吗?是不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呢?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会明白,声音在地下传播的速度确实比在空气中快,但这里利用的并不是这一点,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比骑马的速度也要快得多.只要从空气中能听到远方敌军马队的声音,我军还是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的.这里最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声音在地下传播时,所碰到的使声音散射和衰减的障碍较少,所以能较清楚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耳朵贴近地面倾听时,敌兵相距很远时就能听到;加上牛皮箭筒对声音的放大作用(共鸣,就像二胡等弦乐器的共鸣腔一样),听得会更清楚,而在空气中直接侧耳细听的话,等到能够听清时,敌军就已经快到跟前了.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鱼有听觉吗? 鱼有听觉吗?人们谁也没有见到过鱼的耳朵,所以,鱼的听觉似乎无从谈起.但是,有一件事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德国一家大鱼场里饲养了许多鳟鱼,鱼场附近的一座教堂每天早上8时都要打钟,鱼场的饲养员则在打钟之后去喂鱼,天天如此.有一天饲养员在教堂钟声响过半小时后才去喂鱼,却见一大群鱼仍聚集在池塘边,不断把头伸出水面在等食.这件事把饲养员惊呆了,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发现鱼是有听觉的.它们在听到

300字幽默故事大全

300字幽默故事大全 为你收集了一些300字幽默故事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300字幽默故事一 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一位外宾,外宾问他怎么有毛泽东和毛润之两个名字。毛泽东幽默地笑道:我还有第三个名字,你们不知道。 毛泽东的第三个名字就是毛石山。最初这是他的乳名,当时叫石头、石三,或石三伢子,长大后,他改成同样富于象征意义的石山。 1951年2月的一天,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归来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问道:德怀呀,你的字是石穿吧?彭德怀点头:石穿。毛泽东笑道:我有个乳名你可知道?彭德怀摇头。我的乳名曰:石三伢子。彭德怀疑惑地问:我只知道毛泽民和毛泽覃是你的两个兄弟,却不知你还有两个哥哥。 我母亲生的头两个男孩子都未保住,我是她第三胎,为了保住我,外祖母领我给一块大石头磕头烧香,取名石三伢子。毛泽东深深吸了一口烟,笑道:你叫石穿,我叫石三伢子,我们同是两块石头嘛我岂敢与主席比,彭德怀大手一摆道,主席是宝石,我彭德怀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 我也是石头嘛。毛泽东一挥手道,我们两块石头,都用来打美帝国主义。我这一块扔给杜鲁门,你那一块扔给麦克阿瑟

300字幽默故事二 美国喜剧明星鲍勃.霍博擅以自嘲说笑,不但获得了观众的笑声,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爱。 当他第一次去好莱坞应征演员时,导演问他:你擅长表演什么呢? 他说: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导演就要他当场表演。 于是,鲍勃.博走到办公室门口,大声对在外等候的应征者说:你们都回去吧,公司已经录用我了! 他的机智与幽默,他顺利地踏入了演艺圈。 心得:有时候,快乐,幽默,不仅仅是一种心情,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300字幽默故事三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有多聪明,相信不用我再多费唇舌了。但私底下,爱因斯坦其实是一个谦虚、不爱张扬又充满爱心的人。以下告诉大家几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有趣小故事。 坐在姑娘旁和坐在火炉旁的感受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一般人来说很抽象,有几个充满求知欲的青年学生跑来请教他:爱因斯坦先生,什么是相对论啊? 爱因斯坦风趣地说:你在一个漂亮姑娘旁边坐了两个小时,却觉得只过了五分钟;你紧挨着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只坐了五分钟,却觉得过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当人在愉悦的氛围中时,就会觉得时间

100个经典幽默笑话段子

100个经典幽默笑话段子 1、追一女孩,结果遭遇情敌竞争:我请她吃肯德基,情敌请她吃金钱豹;我带她打车出去玩,情敌开宝马接她;我排一夜队给她买一Iphone4,情敌网上给她订购一SII;最后我终于扛不住打算放弃了,没想到情敌已经把她甩了!悲剧啊悲剧!怎么步步都比人差这么大一截!!! 2、过年,从亲戚家吃完饭,和表哥一起走回家。路上,开过一辆摩托车,上面还有两个美女,开得不是很快,由于那两个女的长得不错,我就一直盯着她们看。没想到,车上的美女居然朝我挥挥手,打了个招呼,碰到这种情况哥们我哪有不回应之理,于是我也朝她们挥了挥手。我哥转过头来,很纳闷地对我说:我同学,你挥什么手啊? 3、我跟我妈妈说了新婚姻法。我妈妈说:“骂新婚姻法不好的女人都是没本事的女人,夸新婚姻法好的男人是准备离婚的男人。正儿八经的家庭哪用得着婚姻法。 4、演唱会上,一哥们激动的拿着话筒对台上的明星说:“我是你最忠实的粉丝,我几乎参加了你的每一场演唱会,今天终于等到了机会!您能和我女朋友和张影吗?”明星觉得很感动,

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然后这哥们听了高兴的对着台下问:“太好了,那么各位美女,谁愿意当我女朋友?” 5、弟弟高考进考场做一题,需写“恩惠”两字,可“惠”字不会写,左思右想无果。。。忽惊喜!考试时带一瓶饮料进考场,瓶盖内应有“谢谢惠顾”字样,此惠应和恩惠同一字。窃喜,假装喝水逐拧开瓶盖。晕!只见盖内赫然印有“再来一瓶”! 6、地理不及格?正常!你还能不认识回家的路?政治不及格?正常!中国13亿人,轮到你当国家主席吗?物理不及格?正常!你跳楼的时候还要计算空气阻力么?英语不及格?正常!我们都是中国人。语文不及格?正常!你骂人要用修辞手法吗?数学不及格?正常!你上街买菜用的着用函数吗? 7、每一个“哦”背后都有一个“屁”,每一个“嗯”背后都有一个“切”,每一个“呵呵”背后都有一句“MLGB”,每一句“亲”背后都有一句“SB”,每一个“哈哈”背后都有一句“去你的”,每一句“给力”背后都有一句“你妹”,每一个“耶”背后都有一个“呸”,每一个“2”背后都有一个“你好可爱”。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86太阳绿光素材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86太阳绿光素材新人教版 1979年7月20日傍晚,一艘波兰船“晨星号”从旧金山经赤道,驶进萨摩亚以西的海域时,突然,一名舵手激动地喊道:“快看哪!太阳绿光!”可是,当人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时,只有落日的余辉,绿色已经消失了。 然而,太阳绿光确实存在。不过,它的出现需要一定条件。通常在空气干燥澄清,能见度好,落日处的地平线很平,而且清晰,没有树林、建筑物、烟雾等障碍物遮挡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绿光。所以,在海上或住在海边的人比较容易看见。这种神奇的太阳绿光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是一种变色光,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的。而大气层由于上下密度的不同,恰似一个棱角朝天的大“气体三棱镜”。当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就会使光线折射而发生色散,分解成七种颜色光。但是,在太阳角度比较高时,由于太阳本身的光线很强,这种因折射而引起的色散作用是不明显的。只有当太阳靠近地平线时,光线才大大减弱;色散作用大大增强,太阳光就被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红光波长最长,折射角最小,故排列在最下边,紫光波长最短,折射角最大,故排列在最上边,其余各色光依次类推,顺序排列。随着落日,红色光最先没入地平线,紧接着是橙光、黄光。这时,地平线上还有绿光、青光、蓝光和紫光。但是,由于紫、蓝、青等短波光在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之前,几乎完全被大气层所散射掉了,因此,这时唯有绿光能穿过大气层到达我们眼里。绿光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最长不超过3秒钟,最短不到1秒钟。一般纬度越高,绿光停留的时间越长。在春分和秋分时,绿光出现的时间最短;而冬至和夏至时最长。一般呈现绿光是天气晴朗的预兆。

物理趣味小故事

踢石不损反被石伤 公元1918 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老虎。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孩子,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碰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 南老虎看到,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 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手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石头说:“就是它。”南老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过去,“啊呀,我的脚断了!” 围观的村民,人人暗暗地称快。有道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思考:为何南老虎踢石头,石头不损,反而自己的脚断了? “天外之水”何处来 8 月3 日,小明家,装上了空调,晚上一睡,就睡到天亮,一起床,拉开窗帘往外看,突然看到玻璃窗外层,有许多水滴,小明感到奇怪,就大叫“爷爷,玻璃窗上有很多水。” 爷爷开门进来一看,的确是玻璃窗上有很多水,爷爷心里暗暗地想,外面没有下雨,为何有这么多的水在玻璃窗外层上,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预兆。爷爷默默无言地离开,到外村找巫婆,将自己家玻璃窗上有很多水,告诉巫婆,巫婆说:“这是…天外之水?,你家有大难临头了。”爷爷很怕地说:“怎么办?你能不能帮我避开这个灾难。” 巫婆说:“可以,但是要花二千元以上,才能搞定。”爷爷赶快说:“行,我去找儿子要钱。” 于是,爷爷赶快回家,带着小明一起到爸爸工作的单位,找到爸爸,即将自己家玻璃窗上有很多水和巫婆讲的话,告诉爸爸,爸爸一听,哈哈大笑,并将“天外之水”的原因,一清二楚的讲给爷爷和小明听,使他们恍然大悟。思考:“天外之水”的原因是什么? 你相信科学,还是相信“迷信” 中秋话风俗 我的家乡有一个传统风俗,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正中时,适龄未婚少女,每人都端来一碗满满的水,放在月光下,将一支新的缝衣针,抓住缝衣针保持水平,轻轻地放在水的表面上,缝衣针就停留在水面上,在月光照射下,谁的缝衣针在水中的影大小一样,说明谁在今年内,一定找到如意郎君,谁的缝衣针在水中的影大小不一样,说明谁在今年内,肯定找不到如意郎君,明年再来。思考:缝衣针停留在水面上,受到多少个力作用,分别是什么力?你相信缝衣针在水中的影大小一样,就能找到如意郎君吗?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物理学家的小故事 10个物理学家的故事小翔哥的空间10个物理学家的故事发布时 间:2014-12-23 10:35|日记本:10个物理学家的故事赫兹(1857-1894),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 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 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 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 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 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 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 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 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 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 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 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 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 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 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 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迭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 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 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 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 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 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 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 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 1889年在一次着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意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 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4罗伯特

44 罗伯特·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 故事发生在两百年前。 夏季的一天,美国东部的海岸边,有几个少年坐在一条小船上钓鱼。他们玩儿得太高兴了,谁也没注意到一场大风暴突然向他们袭来。狂风呼啸,巨浪汹涌,小船像一片枯叶在波峰浪谷之间挣扎。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他们费尽了力气,才把小船划到岸边,少年们终于脱险了,其中一个就是后来发明轮船的罗伯特·福尔顿。 那天晚上,福尔顿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想起白天在海上遇到的危险。他想:用木桨划又慢又费力,能不能想个办法,叫船行驶得又快又省力呢? 天刚蒙蒙亮,福尔顿又来到海边。他爬上小船,坐在船头上苦思冥想起来。他又把脚浸泡在暧和的海水里,来回踢打着浪花。不知什么时候,小船竟悄悄地离开了海岸。等到福尔顿发觉,小船已经漂出很远了。“咦,我没有划桨,船怎么自己走了这么远?”福尔顿惊奇万分。他试了又试,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脚起了桨的作用。他高兴极了,心想:要是做几个脚底板那样的木片,装在小船的左舷和右舷,把它们摇起来是不是能使船走得快些,也省力些呢?福尔顿决心试一试,真给小船装上了一对桨轮。他和朋友们一同登上小船,摇动桨轮,小船前进了,比过去快得多,而且很省力。福尔顿和朋友们都乐得闭不上嘴。 后来,福尔顿去英国伦敦求学,认识了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两个人志趣相同,成了要好的朋友。福尔顿看了瓦特的蒸汽机,他想:蒸汽机既然能开动机器,一定也能转动桨轮。给小船的桨轮装上蒸汽机,小船不就成了机器船,不必再用人摇了吗?经过17年零6个月的反复试验,福尔顿设计制造的一艘轮船,终于在法国塞纳河畔下水了。可惜,福尔顿的第一艘轮船没有来得及试航,就被一场无情的大风暴折断了船身。福尔顿一点也不气馁,他请工人把船打捞上来,重新修建。1803年,这艘轮船又出现在塞纳河畔,可是试验又失败了。福尔顿反复检查设计图,总结失败的教训,决定回美国去继续进行试验。1807年8月9日,福尔顿精心设计制造的轮船“克雷门特”号在纽约的哈德逊河上露面了。这艘轮船经过8天试航,获得了成功。福尔顿在试航成功后,又从纽约出发以每小时8公里以上的航速,完成了长距离的航行。当福尔顿与世界上第一艘轮船“克雷门特”号满载荣誉返回纽约的时候,受到了人们盛大隆重的欢迎。

幽默课堂素材

物理幽默小故事 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幽默故事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轻松谈笑中领悟物理思想,诙谐交流中增进感情。它是物理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幽默小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现将平时积累的一些小故事列举如下,与大家分享。 1、两位老太太头一回坐飞机,听说飞机的速度比声速还快,她们找到了机长,恳切地说:“机长,请飞机开的速度不要超过声速,因为我们在机上还要谈话。” 2、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轻人撞倒。漂亮女士气呼呼地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 3、上完分子运动论——扩散理论后,老师问学生:“上次作业为什么有几个同学错得一样?”学生回答:“因为扩散。” 4、两个吹牛大王坐在草坪上吹牛,一个说:“我的本事大,给我一个电筒,我能够沿着光路爬到月亮上去。”另一个说:“我的本事更大,能在千里之外遥控电筒开关,当你爬到一半,我关掉开关,让你从半空掉下,摔个粉身碎骨。” 5、奇怪的答案:老师讲牛顿第二定律应用课时,打了个比方,问学生:“一个男同学用很大的力把车往右推,另一个女同学用较小的力把车往左推,会看到什么现象?”一个学生回答:“男同学停止推车,先去教训那女同学。”另一个学生说:“那女同学找死。” 6、一位妇女因驾车超速被拦住,警察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每小时60英里!” 妇女反驳说:“先生,这是不可能的,我刚才只开了7分钟。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开车还没有1小时,怎么可能每小时走60英里呢?”“太太,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您继续像现在这样开车,在下1个小时您将开过60英里。”“这也是不可能的。”妇女接着说:“我只要再行使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再开60英里的路程。” 7、父亲对儿子讲:“凡物热则胀,冷必缩,这是自然规律。”儿子跳起来道:“唷!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昨天手被火一烫,就激起一个泡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