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早期的“开民智”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85.40 KB
- 文档页数:4
2011年2月 第33卷第1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Feb,2011 Vo1.33 NO.1
论陈独秀早期的“开民智"思想
万 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安徽马鞍山243011)
摘要:19世纪末2O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救亡图存时代主题成为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 族走向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陈独秀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发现中华民族的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都比较低下,意
识到只有开通民智,才能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担负起拯救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因此,他从三个方面着手,即注重民众的文
化启蒙、培养民众的自觉意志、增强民众的参政意识,达到教育民众、唤起民众、促进中华民族的崛起。
关键词:陈独秀;早期;“开民智”思想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11)0l删0—o4
收稿日期:2010—11—07 作者简介:万师(1965一),男,安徽无为人,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哲学硕士。
所谓“开民智,是为了使人民能够符合世界潮流
的知识和眼光,因此,束缚文人达千年之久的八股文
必须废除,而另外西学开拓人民的智慧。”¨ ‘陈独秀
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领导的文化革命是彻底的反
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
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2 被誉为“皖城名
士”l3 的陈独秀从中西文化的发展对比中,特别是
从他自己对中国革命的不断实践与探索过程中,深深
地体会中国当时的实际社会现象,即“眼见得几千年
故国将亡,四万万同胞坐困。”l4】3。正是因为当时民众
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民德颓落,民智低下,造成他们的
地位长期难以提高,导致他们“不关心国事”、“听天
由命”、“缺乏抵抗力” 5 J。因此,陈独秀大力提倡开
通民智,提高民众的智力水平,从而增加中国的民众
对自由、科学、民主的理解,上下求索,不断地探究救
国救民的道理,实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伟大事业的发
展。
一、注重民众的文化启蒙
19世纪末2O世纪初,当时中国民众“缺乏爱国
的政治道德意识”、“无独立自主之道德人格”、“缺乏
抵抗力的道德精神”、“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人生
观”、“不讲诚信的道德品德”和“缺乏科学指导的伦
理生活”_6 。因此,“所谓德行,归根结蒂,就是要一
40 个人彻底去掉一身的私欲,不贪财,不盗窃,不欺诈,
不慕虚名,心地纯洁,为了诚,可以舍弃自己生命的意
思,也就是所谓的牺牲精神。” 粥同时,德行与智力
两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没有智力作为内
涵的德行,就等于没有德行。“智慧不仅能增加道德
的光辉,而且还能够保护道德,消灭罪恶。” jl 陈独
秀在注重民众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加强开通民智,
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创办报刊启民智。1903年,陈独秀在上海
与章士钊、张继一起,共同创办了《国民日13报》,当
时被誉为《苏报》第二。1904年1月,陈独秀在安徽
的芜湖市创办《安徽俗话报》,这是他独立主编的第
一份刊物,开始传播民权、自由、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是后来他创办闻名全国、对中国几代人产生巨大影响
的《新青年》作了准备,成为《新青年》的先声。这份
刊物是一份通俗性的读物,表面上是在于“懂得点学
问”、“通达些时事”、“长点见识” ,让民众不仅
能够增加知识,也能够有点觉悟,不能够就整天无所
事事、或者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地生活。它实际上配
合刊登《亡国篇》、《说国家》、《说爱国》、《恶俗篇》等
政论性文章,既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人民赤裸
裸的欺侮、侵略的事实,也批判封建社会诸种不合理
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排除迷信。它既是 犀利的战斗武器,也是~本学习文化的大众化、通俗
化的读物,对于启发民众觉醒、开启民众的智力起着
重要的作用,这是陈独秀开通民智的初级表现形式,
即在当时大多数民众多是文盲的前提下,让他们懂得
一点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其
他形式开展,它尽力做到“若能广运长舌,将众人脑
筋中爱国机关扳动。”_4_1 因此,《安徽俗话报》是“表
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 3 53。陈独秀说:
“人生在世,糊里糊涂的过去,一项学问也不懂得,一
项事体也不知道,岂不可耻吗?” 陈独秀针对当时
民众上学渎书难的问题,创办了《安徽俗话报》,这是
一份以下层民众为阅读对象的报纸,它能够提供时世
新闻,介绍浅近的知识,经济适用,通过它既传播历
史、地理知识,又增加民众的感性认识。1915年9
月,陈独秀为了教育青年、维护共和,创办《青年杂
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其主旨在于开启民
智、致力于思想启蒙,“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者以
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
其菌毒所传染也。” _1砷因此,在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下,提倡个人解放,批判旧伦理,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
序幕,有利于广大民众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广泛地传播扫清了障碍。
(二)兴办教育促民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
国社会的时代主题仍然是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道
路问题。为了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自由、民
主、独立、富强的道路,近代社会的仁人志士从器物、
制度、文化诸领域来寻找出路,提出了许多方案,企图
使中华民族摆脱危机,走向复兴。因此,启蒙与救亡
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要对当时的民众开展启蒙活
动,首先应该从教育开始,陈独秀认为,教育不仅能够
启发民众的智能,因为它是智慧的源泉,而且还能开
发民众的思想。“人的智慧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凭
借自身的智力就可理解;第二种,能够通过别人的解
释进行体会;第三种,不能凭借自己的理解,也不能通
过别人的解释来理解。” 而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就
属于这第三种,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
都很难得到满足,那里还有闲暇去就学呢?因此,通
过兴办教育来增加民众的智能就弥足珍贵了。陈独
秀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
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之关
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因此,“未受
教育的人,好象生材;已受教育的人,好象做成的器
具。” _3 1902年,陈独秀编译了《小学万国地理新
编》;1913年,他编辑了《新体英文教科书》(4卷本);
1913—1914年,他编写了《字义类例》等书,对民众的 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同时,他不仅在安徽的芜
湖、广州等地办学,还在浙江、北京大学任教、通过这
些努力,突出了学校不仅是增进知识,开发智力的场
所,也是提高民众思想觉悟的阵地,使教育与社会、实
际相结合,根据教育独特影响和民众知识机构层次差
异性,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方法,扩大了民
众接受教育的范围,为开“民智”奠定了基础。
(三)提倡“西学”励民智。陈独秀所倡导的“西
学”,它主要包括:(1)西方的学者及其观点(或论
述)。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两种道德,即独立心的贵族
道德和谦逊服从的奴隶道德;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
造进化论;法国的人权宣言;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斯
(即马克思)的资本学说;梅特尼廓甫的长生说、道德
意见;阿斯特瓦尔特的幸福公式、经历原则、效率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等,其目的在于增进我国青年的知
识积累,培养他们的自主、进步、进取等精神。(2)西
方的学说或流派。古典主义与理想主义,自然主义与
现实主义,人权说,进化论,社会主义等,这些知识从
一定层面上改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增加了民众的世界知识,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启迪了
他们的理论思维,从而为民众的智力发展开启了一面
窗口,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有机发展,也有利于民众
的思维与智能的健康发展。因此,伴随着进化论和自
由思想的传人,经过几代的启蒙思想家的努力,对当
时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
响,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西方的
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他们通过一定形式或
方式,开始学习与引进西方文化,促进了西方文化的
大量传人,更有利于民众的知识更新与思想解放。虽
然当时中国社会的沉重压力严重地减慢了前进的步
伐,但并没有阻碍中国人民继续向前的脚步。特别是
在陈独秀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所领导下的新文化运动,
要求“科学”与“民主”的呼声震撼着中华民族的大
地,这种趋势就更加锐不可挡。
二、培养民众的自觉意志
“洎乎二百年来,民智益开,教化大进,奋其智
勇,经略全球。”l9J8。当民众的智能得到发展时,他们
就自觉地运用其智能,去战胜人世间的不合理的现
象。因此,“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之价值与责任,
而自视不可卑也。” ” 也就是说,民众的自觉意识在
于发展全新的观点或理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懂得人生真义。陈独秀认为,宗教家把现
实的世界看成是虚幻的,不论是西方的基督教,还是
东方的佛教,其目的就是希望来世享乐或者升入天
堂;哲学家不论是孔孟,还是老庄,他们的目的不是把
41
做天下的道德家作为己任,就是以知足常乐、顺应自
然为目标;科学家相信自然是物质的,人类的发展是
靠世世代代的日积月累而创造的,他们的目标是着眼
于人类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生命,即使每
个个体不存在了,但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永远还存在
着,成为后来者继续前进的基础,人类就是这样一步
一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着。那么,我们当下的民众的
人生真义是什么呢?他说:“个体生存的时候,当努
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
也能够享受。” 因此,人生真义就在于,不仅每个
个人能够享受幸福,而且其他的人也同样享受着幸
福。这种幸福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一日毕生幸
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日幸福内容,以强健之身
体正当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日
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日自身幸福,应以自
立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日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
将来永久之痛苦。”_4 跖这样,“国家者,保障人民之
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 …
第二,畅想现代生活。陈独秀说:“现代生活,以
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活之
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4]232他在当时情况下,
根据欧美人民的生活状况,逐步规划着我国民众的未
来的生活情况,其动机一方面在于反对孔教,即将孔
子作为法律、政治、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主宰,完全否
定了当时民众以全新的生活标准来生存的主动权,让
孔子成为人们一切的主宰,从而剥夺了民众生活的自
主权;另一方面,通过对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的介绍,
对当时的中国民众具有开阔眼界的作用,从而有利于
民众自觉去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
步。当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陈独秀提出“现代
生活”的构想,对于下层的民众无疑不过只是画饼充
饥而已,很难达到预想的目的;不过作为思想启蒙者
的陈独秀来说,通过这种方式,为民众创造了一条了
解西方社会的途径,给衰微的社会注入了一针强心
剂,让病态的社会看到了可能被治愈的希望,引起民
众起来拯救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理想的
追求,促进人类逐步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最后取得
自身的生存状况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也
可以说,人类如果没有理想与追求,人类就不可能有
目前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的进步。因此,陈独秀关
于“现代生活”的构想,也是对当时处于灾难深重的
民众的一种激励,促使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
力。
第三,追求全新发展。民众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人
生的目的,更要知道自己的人生的归宿。这样,才能
42 有的放矢地去更好地追求自己全新的发展。这种发
展既要讲求自主的完善意识,又要追求进步的发展理
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们只有不断地求新
促变,事业才会日新月异,社会才会蒸蒸日上。因此,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严复说:“盖生民之大要
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日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
明智虑之强,三日德行仁义之强。是以西洋观化言治
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
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
也。” ” 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国家强
弱存亡依赖它。同时,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增
强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
三、增强民众的参政意识
随着民众智能的开启,民众对自觉意志的追求逐
渐增长,他们积极要求参政的意识就会增高,而真正
能够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除了智能的开启,个体意
识的增长之外,其关键还在于民众的政治觉悟的提
高。
首先,培养民众的国家观念。我国封建社会是专
制政体,“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
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 J】”由于统治者长期压
制民众政治参与意识,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处于无权的
地位,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更没有自己支配自己的权
利,其人生的权利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对国家
的事情自然漠不关心。“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
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
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
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
切与之俱亡,而民人特奴婢之易主者耳,乌有所谓长
存者乎!” 在“家天下”的专制体系中,君主就是
国家,国家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君主身兼法律、政治、
军事于一身,独揽大权于手中。“盖君主者,以一人 当阳,右准绳,左规矩,以宰治其群也。”[1。。 卜 中国
的专制统治是自秦朝开始,无上的皇权与专制的君权
相结合,君主谋求一己之私利。普通民众只知道有
家,不知道有国,对家庭、家族的事情特别关心。他们
“个个人一生的希望,不外成家立业,讨老婆,生儿
子,发财,做官这几件事。”_4 他们做官也是为了自
己升官发财,买田制地,光宗耀祖,“至于国家怎样才
能够兴旺,怎样才可以比世界各国还要强盛,怎样才
可以为民除害,怎样才可以为国兴利,这些事他们做
梦也想不到的。” 4l8h‘若和他说起国家的事,他总说
国事有皇帝官府作主,和我等小百姓何干呢!越是有
钱的世家,越发只知道保守家产,越发不关心国
事。”
因此,提高民众对“国家”概念的认识,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