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化填图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数字化填图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数字化填图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向中林;司荣军;王润怀;文广超

【摘要】Digital mapp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the digital l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It is necessary that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new social requirement that brings a reform demand to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digital mapping techniques.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based on the RGMAP digital mapping system platform popularized by CG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are discussed during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cluding three stages such as practice mobilization and preparation, outdoor practice and indoor data processing and mapping,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ield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in field practice teaching%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数字化填图是信息时代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需求给大学野外地质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阐述了数字化填图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地质填图方法的缺陷,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应用的RGMAP数字填图系统,从实习动员及准备,野外实践到室内资料整理与成网三个阶段,探讨了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应用过程和技术要求,为地质专业野外实习应用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年(卷),期】2011(020)004

【总页数】5页(P39-43)

【关键词】区域地质调查;RGMAP;数字填图技术

【作者】向中林;司荣军;王润怀;文广超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

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

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中的基础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地质填图方法和技术是地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战略的启动和实施[1],对地质填图[2]在内容、方法和技术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填图的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地质填图是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和观察,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上,并把相应的地质观测点及界线标绘在地形图上[3-5]。其在数据采集方式与精度、存

储方式、可利用性和使用效率上都存在着许多缺陷[6-7],极大地制约了资源信息

的充分发挥。开展地质填图数据采集与数字制图技术研究,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获取全过程的信息化,是世界技术先进国家的地质填图工作的普遍趋势。中国地质调查局进行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开发了RGMAP数字填图系统,并

于2005年开始在国内作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手段全面推广使用。为了培养适应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地学研究要求的现代化新型地学人才,在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中引入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势在必行。

地质填图是在野外实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尺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填绘在地理基础底图上构建地质图的工作过程[2]。20世纪中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为适应城市、农业、环境、军事、旅游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地质工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相应的地质信息将更加丰富,要求精度将更高,表达方式将更加多样化。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这种要求,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应运而生,即以“3S”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掌上电脑、数

码相机和GPS野外“新三件”为补充,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整理、解释,室内成果图件、报告编制和输出全过程的数字化、数据库化、标准化和集成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使用纸质地图、记录本、笔、目视定位、人工解释和制图的传统工作方式,提高地质填图工作的现代化程度。

“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统称。“3S”技术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

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8-9],是现代地球科学,也是数字地质填图最重要、

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支撑。在“3S”技术中,R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地表景物及环境的几何及物理的定性或定量数据,RS的应用使快速地质填图

成为可能,通过相应比例尺卫片、航片的地质解译,可以从宏观上识别实地难以观察的构造现象,快速指导我们设计路线和确定岩性。GIS则为地质、地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等多源地学数据提供了管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平台和工具,不仅可存储大量的遥感、定位信息和地物属性信息,同时可提供大量的统计信息,进行多元多维动态复合分析。基于GIS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也增加了成果的

表现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表示、存储与服务方式。GPS则主要用

于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目标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DEM),为快速获取路线调查

的点源空间数据并实时导航定位提供有效手段。

地质填图是一项多学科综合的调查研究工作,地质调查野外路线的地质观测及其成果需要形成有区域性、多维性和时序性的地学空间数据库,涉及地理、遥感、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生态环境等多源信息[10-12],信息量极大,如何实现这些野外第一手资料的

快速采集,是制约整个填图过程的瓶颈。20世纪末,支持野外数据采集信息化的

技术已基本成熟,掌上电脑、数码相机和GPS定位仪等已经成为野外地质工作的“新三件”(相对于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老三件”而言)。基于掌上计算机开发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是数字填图中的关键系统,实现了传统地质工作的数字化革命,即以支持非键盘输入技术(手写识别、语音识别等)的电子笔记簿取代了传统的手写记录簿,改变了传统地质调查繁琐的手工操作过程,实现了野外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和属性数据库的快速创建。系统中“3S”的集成实现了地学空间数据

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无缝连接,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野外采集数据的精度和管理方式,实现了地质相关图件的自动化生成,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质填图的效率。

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使用的RGMAP数字填图系统就是一种集GIS、GPS、RS技

术为一体的野外地质数据采集系统,已构成为中国数字地质填图的主要技术系统。其核心是数字PRB过程,即将野外数字地质路线调查过程分解为地质定点(Point,简写为P)过程、分段路线(Routing,简写为R)过程、点和点界线(Boundary,简

写为B)过程三部分[13-15],通过对野外观测的地质现象及描述进行定义、分类和归纳,分层并结构化存储在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中,实现地质路线、地质点、

产状、样品、素描、化石、地质界线等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管理和分析。其PRB数据操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地质填图实习是河南理工大学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阶段所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野外实践教学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熟

悉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工作方法和程序,学习基本的野外地质工作技能和方法,培养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数字国土”工程建设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根据数字化填图技术应用的特点,结合实习目的和要求,我们将地质填图实习分为实习动员及准备、野外实践和资料整理与成图三个阶段。其整个实习过程如图2所示。

1.实习动员及准备

在实习开始前,需要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动员,明确实习目的和要求,对实习安排进行部署和说明,对人员进行分组分工,对装备(包括“新三件”)进行配置和准备,针对新技术的应用,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为期2~3天的强化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熟悉数字化填图技术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RGMAP数字填

图系统和数字剖面测量系统,熟悉“新三件”的使用,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实际操作来模拟演练,使学生对整个数字化填图系统和过程程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此外,室内数字地形资料的准备也可以选择作为本次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选择并收集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数据或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野外手图库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对收集调查区已有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和资料进行数字化,对收集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配准、增强处理和预解译处理。对不同地球参照系和地图投影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应进行统一的与图幅地形数据相一致的坐标参照系和地图投影方式转换处理。经预处理的数据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数字地质填图的基础背景图层应用于地质填图中。时间比较紧的条件下,这一阶段的工作可以作为已有资料预先准备好,指导老师以基础背景图层的形式交给学生使用。

2.野外实践

这是野外地质实习的主体部分,根据实习内容、目的和数字化填图过程要求,将野外实践分成三个阶段:踏勘、实测剖面和填图。

(1)踏勘及电子字典库的建立。

踏勘是野外实习的第一阶段,一般由实习指导老师统一组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实习地区的地质概况,学会掌上电脑、GPS、数码相机和野外数据采集系统(RGMAP数字填图系统)的使用。我们采用的是内置GPS的Trimble系列

Juno SB掌上机,野外数据采集系统采用RGMAP5.0,本阶段学生结合实习前的

培训内容,应该能够实际操作空间定位和地质点、地层产状、采样等地质对象属性的录入建库步骤。此外,作为踏勘的重点,要求指导老师系统地讲授本地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区域地质特征,选择出露条件较好的典型地质点、地质现象和典型地质路线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学生及时记录领会。由于踏勘的性质和时间的限制,学生重点在于全局特征的掌握,野外记录一般仍采用传统记录簿的形式。

踏勘结束后,对工作区有了初步认识,为了统一地质内容及其他填图术语的描述标准,电子字典库的建立是数字填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标准术语数据库的建立,野外输入时只需通过软件界面列表的选择或适当修改编辑,节省野外记录时间,减少错误出现,提高了记录的质量和野外数据采集的效率。

(2)野外数字剖面测量及地层标准的建立。

这是野外实习的第二阶段,主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半独立完成。主要目的是掌握传统地层剖面测量的方法和技术,掌握数字化剖面测量技术的应用以及工作区标准地层的建立。野外测量过程中,用GPS确定起始点位,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实测

过程中仍沿用传统方法,按前测手、后测手、分层描述、标本采样、量产状等实习内容分工。数字剖面测量的重要区别是采用掌上机代替了野外记录簿,所有采集信息可以通过掌上机数字剖面测量软件数字化录入,借助于电子字典库建立起导线数据库、分层数据库、样本数据库、产状数据库和照片数据库等一系列剖面相关数据库。剖面完成后,在数字填图系统中,通过数据库信息抽取直接生成柱状图和剖面图,减少了传统方法中的大量计算与绘图工作。

野外剖面的选择一般要求具有代表性,剖面测量是对当前区域地层的一次精确厘定,

通过剖面的测定,使学生准确掌握工作区地层的划分标志、各地层单元的典型特征。阶段工作结束后,注意适时补充完善字典数据库。

(3)数字地质填图。

这是野外数据采集的主体内容,一般由学生独立完成,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野外独立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应用数字化填图技术解决实际地质填图任务,指导老师可以进行现场检查与辅导。

此阶段实质是观测路线地质调查的过程,即由设计路线、地质定点、路线观测、测量产状、采样、画素描和照相等过程组成。一般可按照野外手图组织、野外PRB

过程和当天路线整理三步骤安排,核心是野外PRB过程。

①PRB图幅库的建立及野外手图的组织。在接图表上选择工作图幅,拷贝基础地理、地形和遥感影像等地理底图至背景图层,生成PRB图幅库,即ROUTE.MPJ

工程文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参考其他地形地质资料,在PRB图幅库

中设计好当前观测路线,生成以路线号为工程文件的野外手图,转成掌上电脑识别的CF卡数据,拷入掌上机,即完成了野外手图的组织。

②野外PRB过程填图。这是数字地质填图的核心。根据设计路线进行野外地质路

线观测,其过程就是地质填图的数字化和附属性的过程,主要包括P(地质点)、R(分段路线)和B(点间界线)等三个基本过程。P过程是指对野外路线所通过

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等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地质观测点控制的过程。R过程是根据两个地质观测点之间的内容变化来进行分段描述记录控制的过程。B过程是对两段ROUTING之间界线进行描述记录控制的过程。该界线可以

是两个地质单元的界线、也可以是一个地质单元的内部变化界线,将作为后期地质连图的重要依据。

③当天地质路线的整理。野外PRB过程实际是地质及相关信息的空间位置及属性

建库和录入的过程,涉及地质点、分段路线、点间界线、GPS、样品、化石、产状、

素描、照片、设计路线等10项内容,条目繁多,一般需要在当天野外路线观测数据采集过程结束后,及时进行室内路线整理。将掌上机数据转为桌面填图系统数据,对野外PRB检查和补充完善、对素描加工成图、对照片入库、进行野外PRB小结,通过PRB数据质量程序检查系统后进行PRB数据入库,即转入野外手图库。

3.资料整理与成图

这是野外实习的最后部分,也是地质教学实习中的必要阶段。需要学生把野外观测的全部原始资料,在前期局部阶段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前人工作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去伪存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工作区地质客观规律,形成最终报告和图件。内容主要有地质剖面图与综合柱状图、实际材料图、最终地质编图和实习报告。

相对于传统填图模式,该阶段处理的不再是大量的野外记录本、工作手图等原始纸质资料,而是已经初步数字化的各种数据库。将野外数字剖面测量阶段初步生成的剖面图和柱状图添加地质图案、图例、图名、比例尺和责任表等修饰信息进行规范化,形成最终地质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对进入野外手图库的所有PRB过程进行

检查和补充,数据整理后转入实际材料图,依据实际材料图图层中的BOUNDARY 勾绘地质界线,并把BOUNDARY的属性通过软件附给相对应的地质界线,而把

采集图层ROUTING的属性附给地质体面图层,形成附有空间属性的实际材料图

和最终地质编图。完成全部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填图与成图工作后,学生进入实习报告的编写。

综上所述,数字填图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地质填图的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实现了多源地学信息的整合与再现;改变了传统的地质成果表现形式,创建了PRB

数字地质填图的可视化过程。在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中,传授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符合地质信息时代的要求,为学生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必将会推动地质

调查方法的发展和地质调查工作的革新。

【相关文献】

[1]王敏芳,宫勇军,何谋春,等.周口店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中高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1-33.

[2]刘凤山,胡道功.欧美国家地质填图的理念、管理与战略[J].地质通报,2009,28(10): 1405-1410.

[3]张树明,郭福生,孟显云,等.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方案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 54-56.

[4]陈骏,胡文,李成.地质学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33-139.

[5]贺文莲.浅谈数字填图技术的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09,(4): 52-54.

[6]张明华.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 11-16.

[7]李安龙,赵广涛,韩宗珠,等.数字化填图技术在地质本科教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8,(2):67-70.

[8]王功文,陈建平.“3S”技术课程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教学实践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1):54-56.

[9]赵温霞.周口店地质及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与高新技术应用[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60-172.

[10]周志广,王根厚,顾德林.本科生野外地质教学应引入数字地质填图技术[J].中国地质教育,2004,(2): 49-51.

[11]刘国生,孙世群,牛漫兰,等.巢湖基地地学实习数字化方法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5,19(1): 9-11.[12]姜作勤.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的现状与特点[J].地质通报,2008,27(7):956-963.

[13]董玉森,刘强,杨坤光,等.RGMAP数字填图系统在周口店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教育,2006,(2):92-95.

[14]于庆文,李超岭,张克信,等.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

学报,2003,28(4):370-376.

[15]李超岭,于庆文.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1-4.

希力格特镇填图地质实习报告

希力格特镇填图地质实习报告 (1)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千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花江大峡谷地区也与此类似,治理石漠化当务之急! (2)成因机理 一、花江大峡谷区域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资料显示,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0~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二、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三、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

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四、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0)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五、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人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六、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山区经常发生,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水分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 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3)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是采取砌坎培土的方式,增加土层厚度;二是采取林农混种的方式,实行以耕代抚;三是采取兴修蓄水池方式,保证林竹生长供水需要;四是采取封山禁牧的方式,禁止人畜践踏,增加林草植被;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土壤改良、施肥,促进林竹生长。四、多部门联动。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贫困山区生态环境的

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文

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范文目录 第一章:绪论............................................................. ............................................................... .. (3) 1.1目的任务............................................................. ............................................................... .. (3) 1.1.1实习目的............................................................. ............................................................31. 1.2实习任务............................................................. ............................................................31. 1.3实习时间安排............................................................. ....................................................41.1.4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 .....................................61.2实习区地理概况............................................................. ............................................................71. 3区域地质概况............................................................. (8) 1.3.1地层.............................................................

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

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 作者:张玉辉 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2期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稀缺,如何有效地找矿,详细了解矿藏区域的地质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矿产开挖,成了当前矿产发掘领域高度关注的问题,同时地质工作也越加地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地质矿产调查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发展,使得地质矿产调查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然而由于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如何进一步提升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应用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文章对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地质矿产调查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有效探讨,以期能够为提升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我国矿产调查中的应用水平提供有效参考,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地质矿产调查;应用 对于我国地质工作而言,地质矿产调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地质矿产调查是地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开展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确保调查工作保质保量地顺利进行,离不开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支撑。因此,数字地质填图在地质矿产调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加强对数字地质填图在我国地质矿产调查中的发展应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字地质填图相关概述 在地质矿产调查中,数字地质填图有着极为广泛地应用,发展至今已经成了具备较强实操性的系统,以下就数字地质填图的发展背景、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基本内容、3S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应用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1.1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发展背景 环境对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同样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也是基于一定的环境背景影响而产生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发展基础就是原有的地质填图技术,是对原有地质填图技术的优化、改进。对于地质工作而言,地质填图是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唯有有效地利用地质填图技术,才能确保地质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地质填图技术是地质工作者必须熟悉、掌握的一门技术。然而,原有的地质填图技术应用原理主要借助对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察,然后进行观测,这一技术在实施方面存在着较大难度,不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而且难以有效地确保观测结果的有效性,也存在其他方面的缺陷。所以,为提升地质工作质量,对地质填图技术进行优化、改良越加的受到人们关注。并且,随着数字地球、数字国土

数字化地质填图与传统地质填图的比较

数字化地质填图与传统地质填图的比较 摘要: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中的基础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地质填图方法和技术是地学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阐述了数字化填图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地质填图方法的缺陷,运用电子技术极大地改变和优化了传统地质填图的精度与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节省了时间。 关键词:传统地质填图;RGMap;数字填图 1 地质填图及技术要求 地质图修测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以1:5000地形图作为底图,采用路线地质调查方法进行。主要任务为大致查明区内的火山机构岩相、蚀变及矿化等分布情况,并对地质界线进行修正。填图比例尺采用1:5000。地质观测精度要求,界线点间距50~100m;构造点间距100~200m;地质观测点密度(每平方公里点数),构造简单区:60~90;构造中等区:90~120;构造复杂区:120~150。 野外地质观察应仔细,记录要整潔详实,内容包括:观察点号、位置和性质、岩性定名、岩石结构和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构造特征、蚀变特征及产状要素、标本、样品编号、照片等。填图过程中,采集岩矿石测试标本,解决岩石定名、蚀变组合划分等。 在地质图上应分出地质体,对宽度大于1M的矿(化)体,大于2M的蚀变体,以及长度大于20M的构造形迹应予以控制。 2.数字填图与传统地质填图的对比 传统的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是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上,并把相应的地质观测点及界线手绘在地形图上。一幅1∶5000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数据采集涉及的信息种类多、内容复杂、信息量大,并且获取的野外地质资料基本上处于分散的、非动态的管理现状强大地制约了资料利用和价值转化,所以传统的地质填图工作量大、人员配置多、效益低,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产业信息化,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了。 所以,开展数字填图是地质历史上不可避免的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去年学校组织我们2011级地质工程同学去巢湖实习,采用的就是传统地质填图。 在紫金集团东南地勘分公司实习期间,本人主要是跟随工作人员进行野外填图,在勘查区古石背填图中,全程都是使用RGmap系统进行数字填图。

野外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野外地质调查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的地质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搞高我们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级实际观察和动手能,使我们具有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2)实习任务 1. 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察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 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用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

调查能力。 二、本次实习的主要路线 路线一、赣州市章贡区水东地质观察路线时间一天 路线二、赣州市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 时间一天 路线三、赣县江口镇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时间一天 三、主要内容 1)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峰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东南部,由沙石镇至主峰盘山公路里程19公里。主峰海拔1046米,为章贡区最高峰,赣州七O七电视台雄踞其上。峰山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尤其是夏季无比凉爽,已成为赣州市章贡区避署旅游区。 2)峰山地层情况简介: 峰山地区了出露的地层和岩体,主要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和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以及一些脉岩,山脚下广布着白垩纪红层。 寒武系浅变质岩:为灰、浅黄褐、浅紫色变余中细粒硬砂岩和变余凝灰质砂岩、千枚状变质砂岩,紫红色千枚状页岩,顶部为条带状板岩。变质岩在与花岗岩体接触处,由于岩浆的热烘烤作用普遍发育有角岩化,斑点化等热接触变质现象。 白垩系上统赣州群:为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第一节地质填图的有关术语、比例尺及精度要求 一、地质填图与区域地质调查 有关地质填图的术语很多,许多情况下都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了同一个概念,在地质行业内叫法也不统一。归纳起来,地质填图有区域地质填图、预查或普查地质填图和矿区地质填图(详查或勘探阶段)几种情况或基本类型。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以往有两种叫法。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等国(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亦如此)称区域地质测量(简称区测)【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和西欧等国则多称区域地质填图(简称地质填图或填图)【英文为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Geological Mapping)】。实际上,北美的地质填图术语在我国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早已演化为一种区域地质调查的习惯性用语,现行的1/5万区调已演变为1/5万区域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在我国又称矿区地质测量(简称地质测量)。根据观测点定位精度细分为正规地质测量(简称正测,是在勘查工作的详查或勘探阶段采用)和地质草测(简称草测,是在勘查工作的预查或普查阶段采用)二类(按原规范,地质测量分正侧、简测和草测三类,但在实际工作中将简测和草测统归为草测,因为其观测点定位精度是相同的)。不同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程度和划分精度基本一致,仅在定位精度上有区别。预查或普查阶段作草测。除有另行规定和要求外,正测和草测的控制一般来说,详查及其以上阶段需正测,使用正测的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高精度地形图,地质观测点采用全仪器(经纬仪、高精度GPS)精确定位方法所进行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矿区正规地质测量,即正测。使用同比例尺正测或草测地形图(包括放大或其它方法形成的低精度地形图),而地质观测点采用半仪器(罗盘)或地形定位方法所填制的矿区地质填图称为地质草测。在目前,地质勘查单位(地质队)所进行的矿区地质测量很少为正测(国家地质勘查项目或业主要求的除外),多属地质草测类型(商业地质勘查项目)。 区调与矿区地质填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工作范围是按国际统一划分的规则图幅(一定的经纬间距【国境区和特殊工作目的区除外】)设定的,其宏观性、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是国土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并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普查和指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其成果是以图幅为单位向社会、国家提供印制精美的文图产品。地质测量的工作范围依矿区或矿床地表的自然分布情况而划定,其专用性强;填图单位划分更为精细,低级别填图单元(位)及非正式填图单元(位)在图中丰富多彩、往往占其主体,矿体、矿化带的产状、延伸方向等观测数据准确,成为下步工作的可靠依据,因此往往匹配一定数量的槽探或浅井等轻型山地工程配合填图工作,并侧重矿化类型、矿床地质、矿田地质特征的研究,为扩大矿床规模、增加找矿远景和找矿潜力研究,是地方部门或矿山企业为加快矿产勘查开发进程及自身发展而投资设立的。此外,二者的工作方法亦有所不同,除了沉积成因的矿区外,矿区填图往往增加了露头观测、界线追索、剖面测制及工程揭露工作量。 二、填图比例尺 区域地质填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250000和1/50000,更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大都是在1/250000和1/5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 矿区地质填图的比例尺较多,选择灵活,常与矿床类型及其规模、地质复杂程度及工作阶段等有关。其比例尺一般包括1/50000、1/25000、1/10000、1/5000、1/2000、1/1000和1/500几种,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10000,非金属矿产的填图比例尺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巢湖地区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学院(部):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4年 10 月 6 日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一.绪论 1.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交通状况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地跨东经117°00′~118°29′、北纬30°56′~32° 02′,南滨长江,怀抱巢湖,巢湖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周边与合肥、六安、安庆、滁州、南京等市接壤,隔江与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相望。地势由北而南渐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市山丘、岗台、圩畈三者之比为12.3:48.9:38.8,其中河湖水域1266.7平方公里。巢湖市地处皖江开发开放的中心地带,是安徽”金三角”的腹地。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裕、合浦、合铜、军二等高等级公路及合安、合巢芜、合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大大缩短了巢湖至江、浙、沪等沿海省市的时间;合肥机场、南京机场、芜湖外贸码头更是巢湖便捷的空中、水上外联通道;境内长江岸线长182公里,系皖江的“黄金地带。 这次我们实习的地址是合肥市下辖县级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岠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巢湖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北纬31o351-31o421,东经117o47’-117o54’之间,面积约50平方公里。 本次实习位于巢湖市北部,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成上“M“型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狮子口海拔仅20m。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中国地五大淡水湖,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数长江流域。 此外,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北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可达长江。市内公交可直达巢湖铸造厂,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

野外地质填图

野外地质填图 经过野外地质踏勘和野外实测剖面之后,在野外把各种地质、矿产现象用一定的符号勾绘在地形图上的过程。地质、矿产现象主要包括各时代的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及各种褶皱、断裂构造、矿体及各种矿化标志。 野外地质填图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路线地质调查,研究地质体的空间形态、相互关系和变化,填制地质图。由于分别以沉积岩分布为主、以岩浆岩分布为主及以变质岩分布为主的地区,其岩性特征及各种地质条件都有差异,因此,在这些地区的填图方法、内容等虽有大体相同或相似但也有所差别。 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包括了观察路线的选择和布置,观察点的标定、内容观察和描述,野外地质图的勾绘及各种标本样品的采集和整理等内容。 一、目的任务 1、1∶10000~1∶25000 地质填图(以下简称填图)的目的任务是:了解测区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扩大矿床(区)远景。 2、1∶5000~1∶1000 填图的目的任务是全面而详细研究矿床(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查明矿体分布形态、规模、产状、矿石质量、矿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了解矿体与围岩的关系及围岩蚀变等。为探矿工程布置、储量计算提供矿区基础地质资料。 二、准备工作 1、设计编写阶段的准备工作 (1)、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 收集工作区内或大一些范围内有关前人工作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应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a)测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方面的资料,如地层、岩石类型特征等。如果有包括测区的小比例尺(1∶50000~1∶250000)地质图也应收集。 b)测区内发现的矿产种类、赋存层位、矿体规模、矿物成分、矿石类型、品位等。 c)测区内褶皱、断裂的分布、形态特征、规模、性质、产状以及对岩(矿)层的破坏和影响程度的资料。 d)测区地形图(应与填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的比例尺)、测量控制点等资料。如果收集不到与矿区填图比例尺相当的地形图,可以用较小比例尺地形图放大后使用或新测地形草图。e)测区内物化探、重砂、航遥解释等资料。 (2)、确定填图比例尺 依据矿区的勘查程度及范围大小、地质复杂程度、矿体形态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矿区填图比例尺。 (3)、确定填图范围 a)1∶10000~1∶25000填图范围,一般在矿区外围有与已知矿床有地质联系的地质体及矿(化)点,找矿标志明显地段,各种找矿手段(包括地质、物化探、重砂等)发现或圈定的综合异常地段。 b)1∶1000~1∶5000填图范围,通常为矿区或矿段(局限于矿体和近矿围岩分布地段),探矿工程集中布置的地段应位于填图范围的中部。 2、填图准备工作 (1)、准备矿区地形图 矿区地形图可以收集或由专业人员实测,地形图的精度应符合矿区设计要求,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比例尺。

数字化填图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数字化填图技术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应用 向中林;司荣军;王润怀;文广超 【摘要】Digital mapp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with the digital land engineering starting. It is necessary that undergraduate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should catch up with the new social requirement that brings a reform demand to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digital mapping techniques.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based on the RGMAP digital mapping system platform popularized by CGS,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are discussed during field geol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including three stages such as practice mobilization and preparation, outdoor practice and indoor data processing and mapping,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ield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in field practice teaching%随着“数字国土”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数字化填图是信息时代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社会需求给大学野外地质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阐述了数字化填图技术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地质填图方法的缺陷,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推广应用的RGMAP数字填图系统,从实习动员及准备,野外实践到室内资料整理与成网三个阶段,探讨了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应用过程和技术要求,为地质专业野外实习应用数字地质填图技术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

prb系统应用技巧

数字填图系统在区调修测中的应用技巧 祝艳 1,柳长峰 2,沈利霞 1 1 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资源与科学学院,北京(100083) E-mail:zhuyan745450@https://www.doczj.com/doc/f519268874.html, 摘要;国内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同时也存在一些实际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国内数字填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情况,通过在内蒙古补力太、四子王旗幅 1∶25 万区调修测项目的应用实践,对基于数字填图技术的RGMAPGIS 系统应用的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并,重点论述了野外数据采集、路线剖面数据的整理以及实际材料图的制作三个阶段,并针对此三个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方法总结。关键词:数字填图,RGMAPGIS,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中图分类号:P5 1.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发达国家一直在开展资源数字采集技术的研究, 1985-1995 年, 加拿大实行了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战略,数字化仪、电脑等设备均应用于野外实验,1995 年,荷兰 ITC 大学首次采用数字填图技术进行野外地质实习,在野外观测,回到驻地进行 野外数据输入。美国地质调查局从 1997 年开始,每年都召开数字化区调填图(简称数字填图)技术会议,专门讨论数字填图技术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同,野外数据采集设备的技术革命将导致地学及其相关领域研究的重大变革[1]。中国地质调查局自 1999 年开始立项进行《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研究,在数 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四个 1∶5 万图幅及十个 1∶25 数字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4 年数字填 万图幅为试点[2],图技术在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中已全面推广应用。 本文中笔者在数字填图系统的应用实践中,总结出有关数字填图系统的应用技巧,供同 仁参考。 2. 数字填图技术概述 数字填图技术是基于 GIS、GPS、RS 技术为一体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数据和信息的数 字化获取技术,及其数字化成果的一体化组织、管理、处理和社会化服务的科学技术 [3] 。 数字填图系统是数字填图技术理论的具体开发应用,国内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GIS(区域地质填图地理信息系统)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在 MAPGIS 软件基础 上二次开发而成的。RGMAPGIS 采用了独特的 PRB 数据模型,将复杂的地质现象观测及描述工作抽象为 PRB 过程,通过 PRB 数字填图技术所获得的野外观测数据可直接形成野外实际材料图,地质点、产状、样品、素描、化石、地质界线等空间位置和属性数据能按要求直接成图和建库,任一地质点、路线和各种地质数据可从空间到属性、 从属性到空间进行检索,这样既能满足传统地质 最终形成野外原始基础地质数据库并输出地质图及各类专题图件[4]。 调查的要求,符合野外填图基本规律,又能保证地质工作者不受约束地采全、采准野外观测本课题得到内蒙古 1∶25 万补力太幅(K49C002003)、四子王旗幅(K49C003003)区调修测项目(1212010510506)的资助。 -1- https://www.doczj.com/doc/f519268874.html, 数据,并使之数字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提高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制图精度[5]。基于RGMAPGIS 系统的数字填图工作,可以分为前人资料收集利用(前期 PRB 过程)、 PRB 字典库建立(PRB 初期过程)、野外数据采集(野外 PRB 过程)、室内资料整理(室内PRB 过程)及 PRB 成果提交这五个阶段[6-7]。 3. 数字填图系统应用技巧

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运用及技术分析

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运用及技术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矿山地质测量的工作也变得愈发 重要。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在矿山地质测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矿山地质 测量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发布的一种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数字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的应用: 1.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是利用航空摄影设备对地面进行摄影,然后利用摄影测量技术对图 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得到精确的地形、地貌和地物信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航空摄影测 量技术可以实现对矿山区域地貌、地形和资源分布等情况的全面、快速、精确的获取,为 后续的地质勘探和开采提供数据支持。 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地面进行高密度、高精度的扫描,得到地形、 地貌和地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在矿山地质测量中,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矿山 工作面、坡面、隧道等复杂地形的精确测量和建模,为矿山开采设计和安全监测提供可靠 的数据基础。 3. GNSS定位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定位技术是利用卫星信号实现对地面点位的高精度定位。 在矿山地质测量中,GNSS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对地质勘探队员、勘探设备和测量点位的精确定位,保障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4. GIS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的信息系统。在矿山地质测量中,GIS可以实现对矿山地质、地貌、资源领域的空间数据管理和 分析,为矿山资源评估、地质勘探、矿产开采等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 1. 提高测量精度

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矿产测绘中的应用探究

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矿产测绘中的应用 探究 柳园古堡泉金属精选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运用现代地矿测量技术,是保证地矿测量资料准确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地矿测量工作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测绘技术工作人 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学习影像定位技术、数字化绘图技术等现 代测绘技术,并加强对各种现代测绘技术在地质矿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以对现 代测绘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从而让它在地质矿产测绘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地质矿产测绘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地质矿产测绘;应用探究 1现代地质图及其重要性 (1)最先进的测绘技术 最先进的地勘技术在地勘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地勘工作 的水平和力度。在现代测绘技术中,最重要的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技术,计 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地理信息技术。 (2)地质图的重要性 刚开始的时候,地质调查和测绘都是根据地图的方位,使用经纬仪来获得数据。由于操作比较单一,面对比较混乱的地形,经常会出现错误,导致工程项目 的顺利实施和实施。现代测绘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在地质勘查中,利用现代测绘 技术,不但可以进行有效的地质勘查与识别,而且可以对特定区域的有关地质勘 查与绘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实现现代制图方法的多样化。在实际地质制图 工作中,应充分了解地质规律和影响因素。另外,有关人员还需要对数据进行精

确的收集,以及对现代制图技术的应用。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应 加大对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力度,减少测量误差,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运用最新测绘技术对地质测绘的影响 (1)运用现代制图技术,实现对该区的整体认识,提高地质勘查的能力和质量,使工作人员对该区的地质结构有更好的认识。运用现代地学制图技术,可以 对地质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把握地学发展方向。(2)利用现代制图技术, 进行地质制图,为地质勘测分析提供有关的参考依据。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图技术,就不能保证数据的收集。利用最新的制图技术,工作人员可以对某一地区的地质 构造进行详尽、完整的分析。并能选择最先进的制图技术,保证制图资料的完整性。(3)利用地质学制图技术,为杰出提供了基础。现代地质制图不仅是一种独 立的技术,而且对地质勘查工作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遥感和卫星遥感等。 3最新测绘技术类型剖析 (1)全球定位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在保密、测量精度和抗干扰性等方面有着 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一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成图、资源利用等领域,并正逐 步应用于全天候地质成图。该系统融合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技术和 被地质测绘行业所认同并应用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卫星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器来探测、分析地层表面的物性。对于受欢迎和反馈技术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你可以 用来识别地表上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空间探测技术,在地质、水 文和气候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遥感技术与卫星遥感技术紧密结合,在地 质调查、测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各类环境与地理信息的收集与 分类。应用该软件所获得的信息也是非常精确的,它为地质勘探和测绘提供了有 用而又精确的数据资料。(3)一种全局数码摄影测量方法。全球数字摄影技术, 就是把前面所说的地舆信息技术,GPS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起来的一种综合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测绘技术向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利用环球 数码摄影技术,获得的数字照片,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进行三维建模。目前, 此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房屋地产规划,节水发电,交通疏通,地质调查,城乡 建设等领域。

3D数字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3D数字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的基础,而数字化建模技 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3D数字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幅提高勘探的效率和准确性。下面,我们将探讨3D数 字化建模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一、3D数字化建模技术的优势 3D数字化建模技术是一种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技术,可以 快速、准确地重构地质体的形态和结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地质 信息处理方法。在传统勘探中,地质实体的结构很难以准确表示,而使用3D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模拟地质实体的形态和结构,使勘 探团队能够更好地理解勘探区域的地质信息。 3D数字化建模技术的优势在于可视化和交互性。通过3D模型,勘探团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质实体的空间结构和构造特征,有 效地提高了勘探的可视性和交互性。此外,在3D模型中,可以进 行模型剖切、模型旋转等交互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勘探的效率。 二、1.地质体建模 3D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快速建立复杂地质实体的模型,为地 质勘探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对单一或多个地质体的数 字化建模,可以更好地对地下的地质实体结构进行了解。 2.数据可视化

3D数字化建模技术可以将复杂的地下地质结构以三维形式展 现在勘探团队的面前,提高勘探数据的可视性和交互性。在地下 勘探场景下,叠加地球物理勘探数据,3D地质模型可以帮助勘探 人员更直观地理解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和构造特征,进一步准确预 测油气藏。 3.沉积环境重建 3D数字化建模技术还可以用于沉积环境的重建。数字建模可 以还原沉积过程和变化,为判断不同沉积区的差异提供依据。此外,数字化的图像还可以通过沉积地质学和沉积学的知识解释沉 积环境。 三、3D数字化建模技术的应用案例 1.中海油公司在南海深水地区采用了3D数字化建模技术,对 地质体进行了准确的建模。3D模型在此次勘探中大大提高了勘探 效率,减少了盲区的存在。 2.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扎兰屯盆地的崇岗气田中,利用 3D数字化建模技术建立了精细的地质模型,发现了丰富的储量。 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在南海海域利用3D数字化建模技术,快速准确地建立了沉积环境模型,为油气储层的研究和预测提供 了有力支持。 四、总结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材料.doc

第一章绪论 一、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三、实习工作完成情况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一、地层岩性 二、区域地质构造 三、岩浆活动 四、矿产资源 第三章测区地质 一、地层岩性 二、地质构造 三、岩浆活动 四、围岩蚀变 五、矿产资源 六、地质演化史 第四章完毕语 一、实习成果、收获 二、实习建议

图1: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地质图 图2:冷水江锡矿山烈士塔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3:冷水江锡矿山独立小屋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4:冷水江锡矿山蓝田湾实测地质剖面图 图5: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A-B图切剖面图 图6: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C-D图切剖面图 图7: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综合地质柱状图 图8:冷水江锡矿山七里江地区硅质灰岩节理产状玫瑰花图 第一章绪论 本次地质填图主要是想通过实习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会对一般地质现象的观测和地质填图方法,使我们能够独立地进展地质填图工作的能力。实习以学习地质填图为主,以现场地质条件为根底,采用现象教学模式进展授课。其实习内容以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古生物学为主,同时结合了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的根本知识。 一、实习区地理概况 本次实习地位于冷水江市东北郊约16公里处的锡矿山七里江地区〔东经110°27’30〞—110°30’30〞,北纬27°44’30〞—27°48’00〞〕,区内有市内公共汽车往返,交通方便。实习住宿地方位于南矿的株木山,周边有超市、医院、餐馆,住宿区内还有乒乓球场和无线网络,大门前不远处还有广场,广场对面还有篮球场等体育锻炼场所。 冷水江市得名由来于其处资江北岸,因此江水在此处较冷,故得其名。冷水江市里1960年设立的,目前已经开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是某某省重要的能源材料基地,被誉为湘中

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和地质工程测量的发展应用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地质工程测量技术也逐步趋向智能化、数 字化、集成化。而地质工程测量技术的完善,实现了对各类地质的深入观测,能 够为工程测量人员提供全面的地质结构条件信息。为此,全面探究数字化测绘技 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质工程测量;发展应用 当前,社会生产生活对地理信息资源需求的扩张,以及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推 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地质工程测量专业领域的发展。针对此,本文将论述数字 化测绘技术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介绍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形式,预测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测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中心的数字测图系统。这种数字测图系统涉及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技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电子全站仪、 数字高程系统、数字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将这些兼具输入和输 出功能的设备安装在外部系统中,充当载体和工具,对地形、地质实行高精度测绘,以图纸的形式呈现测绘结果。 2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基本特征 2.1自动化程度高。 在过去,地质工程测量以人工干预为主。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对 地理位置坐标、面积以及距离等数据信息加以测量、记录和计算。很显然,这项 工作任务量繁重,细节繁琐,单纯依靠人工作业,难度可想而知。而且,人工作 业会存在失误。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可以实现自动化的野外 测量,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测量数据信息整合编绘成图纸,以便为测量人员匹 配对应的地质数据信息和地形图。 2.2测图精度高。 以往的地质工程测量多使用如下几种设备进行测图:半球仪、经纬仪、小平 板白纸等。但是,客观地说,这些测绘设备的使用,根本无法保证测图精确度。 根据以往积累的实践经验可知,数字测试技术在小于300米的测量范围内获得测 量数据的误差在2毫米左右,而地形点高差在18毫米左右。由此可知,数字测 绘技术能够加强地质工程测量工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3测绘结果误差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的测绘图纸中涉及的地理信息内容会与外界环境变化 形成较大的误差。此时,灵活运用数字测绘技术,既可以排除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又可以最大程度的缩小测绘图纸误差。 2.4绘制数字化地形图。 在过去,往往能够将特殊的数字地形图保存到指定的存储介质中,如存在特 殊性文字的地形图、存在特殊意义的地形图等。然而,对数字化地形图来说,其 能够快速获取地理位置信息,以便得到如下几方面信息:其一,两点的地理方位 以及两点之间的间隔距离;其二,地形占有面积;其三,点位的地理位置坐标等。由此可知,数字测绘技术既可以简化测量工作流程,又可以节省空间。 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形式 3.1在原测量图形数字化处理中的应用 地质工程测量需要以原有的测量图形为对象,对测量图形实施数字化处理。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图文借鉴)

河南宜阳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报告提交时间:

前言 第一章绪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三,前人工作 四,本次工作概况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构造 第四章岩浆岩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矿产资源概况 第七章本次工作方法及阶段 一,地质路线踏勘 二,实测地质剖面 三,地质填图方法 第八章结语

第一章绪言 一、实习目的 (1)主要内容 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基本手段,也是资源勘探的基础工作。它的目的与任务,是通过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收集各种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通过地质实习主要锻炼我们的以下能力: 通过野外现场的反复实践,培养我们描述、记录、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 使我们掌握地质填图的规范、程序和基本方法、有关地质图件的绘制方法以及地质报告的编写方法; 熟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用罗盘、识地形图等; 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热爱地质事业的工作热情。 (2)实习时间:2014年08月27日至2010年09月12日。 (3)指导老师:王恩营李猛 (4)分组情况 参加此次实习的有地质工程2012级及单招班。实习以组为单位,每组有6个人,我所在的组为地质一班的第二组,组员为:,,,,,,,,,我主要担任地质观察和记录的工作,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团结组员,圆满完成实习任务。 二、实习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 实习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李沟一带,行政区划隶属宜阳县城关镇管辖,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