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dna双螺旋模型的叙述。

关于dna双螺旋模型的叙述。

关于dna双螺旋模型的叙述。

DNA双螺旋模型是由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霍金斯和罗伯特·佩里于1953年提

出的,它是一种由两条细长的碱基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它们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螺旋梯子的结构。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它揭示了生

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结构,也为研究基因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基础。

DNA双螺旋模型的结构是由两条碱基链组成的,它们缠绕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

螺旋梯子的结构。这两条碱基链是由碱基对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氢键结合形成的,这种结合是非常稳定的,使得DNA双螺旋模型的结构非常稳定。碱基对的组成是由一条碱基链上的碱基与另一条碱基链上的碱基组成的,这种组合是特定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氢键结合形成的,这种结合是非常稳定的,使得DNA双螺旋模型的结构非常稳定。

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它揭示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

本结构,也为研究基因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基础。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使得科学

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研究基因的进化和功能。此外,DNA双螺旋模型的发现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总之,DNA双螺旋模型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它揭示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

本结构,也为研究基因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基础。它的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向。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分子。在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本文将重点介绍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 DNA的构成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糖(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到一起,形成了DNA的两条链。 2. 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相缠绕的链组成,形成了一个螺旋形的结构。这两条链以反向方向排列,即一个链的5'末端与另一个链的3'末端相对应。 3. 碱基配对规则 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进行配对。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则形成三个氢键。这种碱基之间的特定配对规则保证了DNA 的稳定性和准确复制。

4. 主链和侧链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主链和侧链组成。主链是由磷酸和糖组成的连续链,而侧链则是由碱基组成的。主链和侧链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在一起。 5. 螺旋的方向 DNA的双螺旋结构呈右旋构象,即从螺旋顶端向下观察,顺时针旋转。 6. DNA的稳定性 DNA的双螺旋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碱基配对的氢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共价键能够保持DNA的结构稳定,并且能够抵抗外部的力量和化学反应。 7. DNA的复制 DNA的双螺旋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条DNA链可以作为模板,通过碱基配对规则,合成一个新的DNA链。这个过程被称为DNA复制,是细胞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8. DNA的功能 DNA不仅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参与了多种生物过程。DNA中的基因编码了蛋白质的合成,控制了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此外,DNA还参与了DNA修复、基因表达调控等重要生物过程。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及验证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及验证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始便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在以后的近50年里,分子遗传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新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奥秘从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阐明,DNA重组技术更是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DNA双螺旋结构-简介 1.1 DNA双螺旋结构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测定了DNA 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膘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膘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2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2.1 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 1953年2月,沃森、克里克通过维尔金斯看到了富兰克琳在1951年11月拍摄的一张十分漂亮的DNA晶体X射线衍射照片,这一下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他们不仅确认了DNA一定是螺旋结构,而且分析得出了螺旋参数。他们采用了富兰克琳和威尔金斯的判断,并加以补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侧构成两条多核苷酸链的骨架,方向相反;碱基在螺旋内侧,两两对应。一连几天,沃森、克里克在他们的办公室里兴高采烈地用铁皮和铁丝搭建着模型。1953年2月28日,第一个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终于诞生了。 2.2 DNA双螺旋结构的确定 2.2.1建立DNA双螺旋结构 Rosalind Franklin(1920~1958)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 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就在这时,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同事Wilkins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他把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霍金斯于1953年提 出的。它是关于DNA分子构型的一种模式,也是整个生物学研究的基础。该模型解释了DNA分子形状、功能、行为以及种类间继承信息的一切。在这一模型中,DNA是由碱基链和双螺旋结构组成的双螺旋,因此也被称为“双螺旋结构模型”。 双螺旋结构模型以节肢动物的DNA来解释它的形状和构成,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根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相互构成的双螺旋 结构,称为“旋转”,它们之间由交叉聚合物连接着,由两个脱氧核 糖核苷酸丝维分子构成一个双螺旋形式,每条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称为一个碱基链。 在双螺旋结构模型中,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根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相互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由交叉聚合物连接着,由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构成一个双螺旋形式,每条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称为一个碱基链。这种双螺旋结构的形式被称为“双螺旋模型”,它将DNA分子的碱基链折叠成两半,形成特定的轴线,使DNA分子能够呈双螺旋状,形成一个“加载”,它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此来支持DNA分子对外界有效表达信息和进行复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一种将DNA分子折叠成特定形状的一种模型。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DNA的分子构造,它的结构,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DNA的功能,以及遗传物质的传播以及继承。另外,这种模型也让研究者们更容易地研究基因的调控和表达,从而

为生物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霍金斯于1953年提出的,是一种将DNA分子折叠成特定形状的模型,由两根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相互构成的双螺旋结构,由交叉聚合物连接着,每条脱氧核糖核苷酸丝维分子称为一个碱基链。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DNA的构造,还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DNA的功能,以及遗传物质的传播以及继承,为生物和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届高考生物复习专项练习:基因的本质DNA分子的结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附答案)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课后练习(2) 1.下列关于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 B.模型要体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 C.实物模型的制作首先要考虑是否美观 D.数学模型可以用特定的公式、图表等表示 2.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拟实验证明了琼脂块体积的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成反比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 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研究氧浓度对植物细胞呼吸的影响应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 D.在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可直接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 3.下列哪项不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过的模型() A.碱基在外侧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同种碱基配对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C.碱基在外侧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D.碱基互补配对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4.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 螺旋结构模型属于() A.物理模型B.概念模型C.数学模型D.计算机模型 5.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运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将细胞中各种细胞器和化合物分离开来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C.孟德尔运用假说一演绎法发现并提出了生物的遗传定律 D.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格里菲思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6.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表列举的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所属的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B.B C.C D.D 7.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德曼推断出能量传递呈递减的特点.运用了调查和系统分析法 B.施旺和施莱登建立细胞学说.运用了观察法 C.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8.下列有关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膜上可合成A TP B.性激素的合成与生物膜有关 C.生物膜上可发生信号转换 D.流动镶嵌模型属于概念模型 9.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螺旋结构模型属于() A.物理模型B.概念模型 C.数学模型D.计算机模型 10.在生物领域的发现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进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萨顿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提出遗传两大定律和基因的概念 D.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B 解析:通过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模拟实验证明了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速率成反比A错。研究氧浓度对植物细胞呼吸的影响应只能在黑暗中进行C错。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D错。 3.答案:B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由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于 1953年提出的。他们的发现是当代生物学史上的重大突破,对于遗传 信息的传递和维持起了关键作用。以下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1. DNA是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由磷 酸基团、脱氧核糖糖分子和四种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 鸟腺嘧啶)组成。 2. 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根相互缠绕的链组成,两条链以氢键相 互连接。这两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形成。腺嘌呤与鸟嘌呤之 间形成三个氢键,胸腺嘧啶与鸟腺嘧啶之间形成两个氢键。 3. DNA的两条链是反向的,即一个链的5'末端与另一个链的3'末 端相连。这种反向排列使得DNA分子能够稳定地保存遗传信息,并在 复制过程中减少错误。 4. DNA的结构有规则的直径和螺距。直径为20埃,螺距为34埃,即相邻两个碱基之间的垂直距离。 5. DNA的双螺旋结构具有不对称性,即在一个链上的碱基序列完 全可以确定另一个链上的序列。这种互补配对意味着DNA的复制是半 保留的,即每条新的DNA分子都包含了一个原有链和一个新合成出的链。 6. 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稳定的,不易被外界因素破坏。DNA能够 包裹在具有抗腐蚀性的蛋白质(称为组蛋白)中,进一步保护其结构 和功能。 7. DNA的双螺旋结构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 了遗传信息的编码。通过DNA的转录和翻译,遗传信息可以被转化为 蛋白质,从而决定了生物的特征和功能。

8.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这一发现为后续的基因工程、遗传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9.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沃森和克里克因此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总结来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包括:DNA由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糖分子和四种碱基组成;两条链以氢键互相连接,并通过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DNA是稳定的且具有高信息密度;双螺旋结构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提供了基础。这些要点的发现对于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物化学考试题库02

A型题 1. 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正确答案:E A. 2',5'-磷酸二酯键 B. 2',3'-磷酸二酯键 C. 糖苷键 D. 肽键 E. 3',5'-磷酸二酯键 2. 下列分子量最小的RNA为╳正确答案:B A. mRNA B. tRNA C. SnRNA D. rRNA E. 16srRNA 3. 反密码子位于╳正确答案:C A. DNA B. rRNA C. tRNA D. mRNA E. 核蛋白体 4. 稀有核苷酸主要存在于下列那种核酸╳正确答案:C A. mRNA B. 线粒体DNA C. tRNA D. 核DNA E. rRNA 5. 热变性的DNA有哪一种特性╳正确答案:B A. Tm指DNA彻底变性事的温度 B. 熔解温度直接随A-T的含量改变而变化 C. 磷酸二酯键发生断裂 D. 形成三股螺旋 E. 在波长260nm处光吸收减少 6. 蛋白质和核酸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正确答案:E A. 260 nm、280 nm B. 270 nm、260 nm C. 280 nm、290 nm D. 260 nm、270 nm E. 280 nm、260 nm 7. 一B型双螺旋DNA的长度为306 nm,问该DNA约含多少个碱基对╳正确答案:E A. 560个 B. 1050个 C. 766个 D. 666个 E. 900个

8. 存在于RNA而不存在于DNA的碱基是╳正确答案:D A. 腺嘌呤 B. 鸟嘌呤 C. 胸腺嘧啶 D. 尿嘧啶 E. 胞嘧啶 9. DNA的变性是指╳正确答案:C A. DNA一级结构的破坏 B. DNA超螺旋化 C. DNA双股链解离 D. 磷酸二酯键断裂 E. DNA降解 10. 符合DNA结构的正确描述是╳正确答案:A A. 碱基对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B. 戊糖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C. 每一戊糖上有一个自由羟基 D. 两股链平行,走向相同 E. 两股螺旋链相同 11. 下列有关tRNA叙述,哪一项是错誤的╳正确答案:B A. tRNA分子中含有稀有碱基 B. 反密码环有CCA三个碱基组成的反嘧码子 C. tRNA分子中含有1个額外环 D. tRNA的二级结构含有二氢尿嘧啶环 E. tRNA二级结构是三叶草结构 12. 核酸分子中各核苷酸单位之间的主要连接键是╳正确答案:D A. 肽键 B. 氢键 C. 糖苷键 D. 磷酸二酯键 E. 二硫键 13. 关于RNA,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A A. 胞浆中只有mRNA B. mRNA中含有遗传密码 C. 有rRNA,mRNA和tRNA三种 D. rRNA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E. tRNA是最小的一种RNA 14. 在核酸中占9~11%,且可用之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是╳正确答案:A A. 磷 B. 氢 C. 氧 D. 氮 E. 碳 15. 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正确答案:B A. 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 作者:胡艳丽 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5年第10期 关键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4-0080-01 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DNA分子结构一节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按书上介绍的模型构建制作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直观,效果不理想。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隶属分子水平,无法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需要学生通过空间想象才能理解。在教这部分内容时,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才能生动、直观、形象,使学生更好地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创新设计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一、思路与方法 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高中生物課本上要求学生用纸片、牙签、曲别针等材料拼接成一个平面结构,然后双手提起旋转成双螺旋结构(见图1)。双手提起旋转成的双螺旋不稳定,而且不能摆放也很容易在连接处脱落。于是点燃我的创新制作灵性,动手制作DNA分子模型(见图2)。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此模型由塑料球、塑料泡沫、牙签、铜丝、高密度板及吸管等组成。塑料球代表磷酸,塑料泡沫割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且碱基配对的互补关系是A-T,C-G。 二、DNA的制作过程 第一阶段:实验材料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准备该项目所需的材料、用具和网上搜索有关资料。根据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的特点,选择的实验材料为塑料泡沫、塑料球、用过的笔芯、细铜丝、即时贴、高密度板、铁杆等,制作模型所需工具工笔刀、剪子、直尺等。 第二阶段:模型制作阶段 用工笔刀切割塑料泡沫,把塑料泡沫切割成五边形等。经过多次计算实验才切割出大小合适的形状,白色五边形塑料泡沫代表脱氧核糖,白色塑料球代表磷酸,4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塑料泡沫分别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蓝色塑料泡沫代表腺嘌呤(A)、白色塑料泡沫代表胸腺嘧啶(T)、红色塑料泡沫代表胞嘧啶(C)、黄色塑料泡沫代表鸟嘌呤(G)。首先把铁杆固定在高密度板上,其次4种不同的碱基通过旧笔芯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A)一定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一定与胞嘧啶(C)配对,再把碱基对打孔串到铁杆上。另外用铜丝把塑料球和五边形塑料泡沫交替穿起来,排列在外侧,经过多次试验与反反复复计算,并且中间经历了多次失败,才把DNA分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第三阶段:成果运用阶段 经过模型制作阶段后就转入了课堂生物实验教学探究实践,目的是检验该项目实际的实验教学效果和应用价值。 三、创新点 1.操作简单,取材广泛,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2.结构牢固,体现新教学手段的科学性。 3.形象、直观,提高实验探究效果。 四、研究结论 该项目在课堂上通过多次演示DNA分子的结构,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物力,演示效果良好。此模型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真实性、可探索性。在整个制作过程中,视野开阔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深感“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DNA双螺旋模型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霍金斯(JamesWatson)和爱尔兰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提出的,它首次正确地解释了DNA的结构和功能,为生物学中的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DNA双螺旋模型可以说是一种被称为“双螺旋结构”的结构。它由两条相反的、由碱基链和糖磷酸组成的双链(AT和GC)组成,两条链的碱基对在空间上排列成一种螺旋状的形状,这样就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基本结构,也是DNA的核心表征。它的两股链的不同碱基配对是DNA的主要特点,它形成的双螺旋结构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构成了DNA的复制机制,使DNA可以从一端复制到另一端,使得遗传物质可以复制并继续传递,即复制下一代。 双螺旋模型的出现揭开了DNA复制机制的谜题。它提出了DNA由一对海绵型双螺旋结构组成,从而解释了DNA的复制方式,由每条链的碱基连接成了一种特定的碱基配对,从而有助于沿着一条链的碱基把信息复制到另一条链,完成了DNA的复制。 双螺旋模型的研究也帮助科学家们了解了DNA的信息传递与启 动机制,其中碱基链的结构非常重要。DNA双螺旋模型的研究表明,当DNA的结构改变时,它可以释放出一种信息载体核苷酸,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实现DNA携带的生物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基因表达,活动和调控。

双螺旋模型的出现也改变了人们对DNA的认知,它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脉络,并为生物学中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也使得分子生物学有了新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和研究DNA,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体内的复杂机制。 总之,DNA双螺旋模型是生物学中一项重要的发现,它以它独特的结构为生物学研究奠定了基石,为细节级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型,为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体内的机制提供了帮助。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不仅与其生物功能有密切关系,还能解释DNA的重要特性棗变性与复性,这对于深入了解DNA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有重要意义。 1.DNA变性(denaturation) 指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无规则线性结构的现象。变性时维持双螺旋稳定性的氢键断裂,碱基间的堆积力遭到破坏,但不涉及到其一级结构的改变。凡能破坏双螺旋稳定性的因素,如加热、极端的pH、有机试剂甲醇、乙醇、尿素及甲酰胺等,均可引起核酸分子变性。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 溶液粘度降低。DNA双螺旋是紧密的刚性结构,变性后代之以柔软而松散的无规则单股线性结构,DNA粘度因此而明显下降。 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变性后整个DNA分子的对称性及分子局部的构性改变,使DNA溶液的旋光性发生变化。 15-8核酸的解链曲线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使DNA分子具有吸收260nm波长紫外光的特性。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藏入内侧,变性时DNA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故而产生增色效应。 对双链DNA进行加热变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高度时,DNA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度突然明显上升至最高值,随后即使温度继续升高,吸光度也不再明显变化。若以温度对DNA溶液的紫外吸光率作图,得到的典型DNA变性曲线呈S型(图158)。可见DNA变性是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解链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的融解相类似,又称融解温度(Tm,melting temperature)。在Tm时,核酸分子内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特定核酸分子的Tm值与其G +C所占总碱基数的百分比成正相关,两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Tm=69.3+0.41(%G+C) 一定条件下(相对较短的核酸分子),Tm值大小还与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另外,溶液的离子强度较低时,Tm值较低,融点范围也较宽,反之亦然,因此DNA制剂不应保存在离子强度过低的溶液中。 2.DNA复性(renaturation) 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二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它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annealing)。这一术语也用以描述杂交核酸分子的形成(见后)。DNA的复性不仅受温度影响,还受DNA自身特性等其它因素的影响: 温度和时间。一般认为比Tm低25℃左右的温度是复性的最佳条件,越远离此温度,复性速度就越慢。复性时温度下降必须是一缓慢过程,若在超过Tm的温度下迅速冷却至低温(如4℃以下),复性几乎是不可能的,核酸实验中经常以此方式保持DNA的变性(单链)状态。这说明降温时间太短以及温差大均不利于复性。 DNA浓度。溶液中DNA分子越多,相互碰撞结合的机会越大。 DNA顺序的复杂性。简单顺序的DNA分子,如多聚(A)和多聚(U)这二种单链序列复性时,互补碱基的配对较易实现。而顺序复杂的序列要实现互补,则困难得多。在核酸复性研究中,定义了一个Cot的术语,(Co为单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一种由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于1953年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它是一种双链结构,类似螺旋楼梯,由碱基对和糖磷酸脂质组成。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被研究发现,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结构,因此被认为是基因组成的核心组件。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两根双螺旋结构螺旋路径以及一个共轴螺旋路径组成,这两根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路径是绕着一个中心的另一个螺旋路径绕组成的,它们是相反方向旋转的。由于双螺旋路径的模式,DNA分子具有优越的稳定性和质子酸性,可以有效地储存遗传信息。因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在体内稳定存在的,所以遗传信息在这种结构中得以安全保存。 DNA双螺旋模型是由碱基对和糖磷酸组成,碱基对是由两种不同的六碳碱基互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是腺嘌呤(A),另一种是胞嘧啶核苷(T),它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双螺旋序列的碱基对,而糖磷酸则是dna分子的结构支撑。糖磷酸环则充当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粘合剂,将碱基对连接在一起,使得双螺旋结构稳固而完整。 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对于光合作用、基因组学、基因组编码、移植与基因工程、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它还为人类基因组的排序、克隆以及测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在DNA技术的应用中,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为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分子模型,它发掘了遗传

物质的结构,为数字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因此,它为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依据。有了这一新的理论,就可以深入研究基因的起源和作用,从而更好地探索和了解生物的复杂系统,从而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模型,它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dna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为解决遗传和免疫病症、预防疾病、防治病毒病、生物技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撑。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也为发展更多的新型技术和理论提供参考,给学术界和实际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推动生物与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物化学试题核酸化学

第二章核酸化学. 三、典型试题分析 1. 下列几种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比例不同,哪一种DNA的Tm值最低(1999年生化试题) A. DNA中A-T占15% B.DNA中G-C占25% C. DNA中G-C占40% D.DNA中A-T占80% E. DNA中G-C占55% [答案] D 2. 核酸的各基本单位之间的主要连接键是(2000年生化试题) A.二硫键 B.糖苷键 C.磷酸二酯键 D.肽键 E,氢键 [答案) C 3.DNA的二级结构是: A.α—螺旋 B.β-片层 C.β—转角 D.超螺旋结构 E,双螺旋结构 [答案) E 4. DNA的热变性特征是 A. 碱基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B.一种三股螺旋的形成 C.黏度增高 D.融解温度因G-C对的含量而异 E.在260nm处的光吸收降低 [答案] D 5. 下列关于DNA碱基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同生物来源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B,同一生物不同组织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C. 生物体碱基组成随着年龄变化而改变 D.A和C含量相等 E.A+T=G+C [答案] A 6,DNA受热变性时(士99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A. 在260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下降 B,多核苷酸链断裂成寡核苷酸链 C. 碱基对可形成氢键 D,加入互补RNA链,再冷却,可形成DNA/RNA杂交分子 E. 溶液黏度增加 [答案] D 7,在核酸中占9%"-11%,且可用之计算核酸含量的元素是(1997年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 A. 碳 B,氧 C.氮 D.氢 E.磷 [答案] E 8,下列关于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两条链方向相反 B,两股链通过碱基之间的氢键相连 C.为右手螺旋,每个螺旋为10个碱基对 D.嘌呤碱和嘧啶碱位于螺旋外侧 E.螺旋的直径为20A [答案) D

生物化学第八章 核酸组成、结构与核苷酸代谢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生物化学(本科)第八章核酸组成、结构 与核苷酸代谢 随堂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一节核酸的化学组成第二节DNA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RNA的种类及其结构与功能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第五节核苷酸代谢 1. (单选题)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 A.2’,3’-磷酸二酯键 B.3’,5’-磷酸二酯键 C.2’,5’-磷酸二酯键 D.糖苷键 E.氢键 参考答案:B 2. (单选题)符合DNA结构的正确描述是 A.两股螺旋链相同 B.两股链平行,走向相同 C.每一戊糖上有一个自由羟基

D.戊糖平面垂直于螺旋轴 E.碱基对平面平行于螺旋轴 参考答案:D 3. (单选题)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描述中哪一条不正确A.腺瞟吟的克分子数等于胸腺嘧啶的克分子数 B.同种生物体不同组织中的DNA碱基组成极为相似C.DNA双螺旋中碱基对位于外侧 D.二股多核苷酸链通过A与T或C与G之间的氢键连接E.维持双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是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参考答案:C 4. (单选题)有关DNA的变性哪条正确 A.是指DNA分子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B.是指DNA分子中糖苷键的断裂 C.是指DNA分子中碱基的水解 D.是指DNA分子中碱基间氢键的断裂 E.是指DNA分子与蛋白质间的疏水键的断裂 参考答案:D

5. (单选题)RNA和DNA彻底水解后的产物A.核糖相同,部分碱基不同 B.碱基相同,核糖不同 C.碱基不同,核糖不同 D.碱基不同,核糖相同 E.碱基相同,部分核糖不同 参考答案:C 6. (单选题)DNA和RNA共有的成分是A.D-核糖 B.D-2-脱氧核糖 C.鸟嘌呤 D.尿嘧啶 E.胸腺嘧啶 参考答案:C 7. (单选题)核酸具有紫外吸收能力的原因是A.嘌呤和嘧啶环中有共轭双键 B.嘌呤和嘧啶中有氮原子

XXX《生物化学B》平时作业1答案

XXX《生物化学B》平时作业1答案 1.正确答案是A,属于戊糖的是2-脱氧核糖。 2.正确答案是A,含有α-1,4-糖苷键的是麦芽糖。 3.正确答案是A,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是亚麻酸。 4.正确答案是A,改变氢键不会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5.正确答案是A,从组织提取液中沉淀蛋白质而又不使之变性的方法是加入硫酸铵。 6.正确答案是A,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中和蛋白质所带电荷,破坏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膜。 7.正确答案是A,DNA双螺旋模型的正确叙述是DNA两股链的走向是反向平行的。 8.正确答案是A,关于DNA的错误叙述是DNA只存在于细胞核内,其所带遗传信息由RNA携带到内质网并指导蛋白质合成。 9.正确答案是A,在转运氨基酸合成蛋白质时,氨基酸与XXX结合的是3'端。 10.正确答案是A,DNA的一级结构实质上就是DNA分子的碱基序列。 11.正确答案是D,决定酶的专一性的是催化基团。

12.Km值是指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3.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图呈矩形双曲线的条件是酶浓度不变。 14.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程度与作用时间无关,而与底物浓度、抑制剂浓度、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以及酶与抑制剂亲和力的大小有关。 15.细胞色素a3将电子直接传递给O2. 16.2,4-二硝基苯酚是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17.呼吸链的组分不包括CoA。 18.错误叙述是递电子体都是递氢体。 19.尿糖阳性并不一定是血糖过高,可能是由于肾小管不能将糖全部吸收,也可能是有糖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20.胰岛素不会促进糖异生,但会促进糖原合成、促进糖转化成脂肪、提高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以及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 21.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 22.蚕豆病与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有关。 23: 糖原合酶催化葡萄糖分子间形成α-1,4-糖苷键。 24: 类脂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生物膜及神经组织的成分。 25: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血浆脂蛋白主要是CM。 26: 不能利用酮体的是肝脏。 27: 脂肪酸活化需要CoASH。 28: 关于酮体的错误叙述是饥饿时酮体合成减少。 29: 低密度脂蛋白中的主要脂类是胆固醇酯。 30: 可转化成胆汁酸的物质是胆固醇。 31: 甘油三酯不属于类脂。 32: 高血氨症导致脑功能障碍的生化机制是氨增高会大量消耗脑中α-酮戊二酸。 33: 活性甲基供体是S-腺苷甲硫氨酸。

DNA双螺旋模型基本要点

DNA双螺旋模型基本要点: 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条中心轴相互盘曲而成; 两条链均为右手螺旋 2)链的外侧是核糖与磷酸,内侧是碱基.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3)螺旋的两条链具有互补序列;两条链由碱基对间的氢键加以稳定;其中G与C 配对;A与T配对 4)螺旋的直径约为2nm; 沿螺旋轴方向每一圈有10个碱基对,相邻两个碱基对间的夹角为36℃,双螺旋螺距为3.4nm. 5) 双螺旋表面有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之分;一般大沟 较宽,而小沟较窄.由于大沟和小沟中暴露的碱基对可供利用来形成形成氢键 的基团不同,所含有的化学信息不同.大沟一般为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位点. 6)双螺旋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不同形式存在,如B-DNA, A-DNA及Z-DNA 其中B-DNA最接近生理条件下DNA存在形式;而A-DNA结构更为紧密,一般 存在于RNA-RNA及RNA-DNA螺旋中,而Z-DNA为左手螺旋,常见于高盐 浓度条件下嘌呤嘧啶交替存在的序列中,生物学功能还不确定. DNA分子的其它性质: 1)在较高温度下或较高pH条件下,双螺旋的两条链可以分开,称为变性(denaturation); 1)变性过程是可逆的;当较高温度下变性的DNA分子逐渐冷却时,互补的两条链又可以 重新形成双螺旋,称为复性(renautration); 是核酸杂交技术(hybirdization)的基础. 3) 双螺旋DNA分子在26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度.变性过程中, DNA分子的吸光度逐 渐增加,称为增色效应(hyperchromicity); 相反,在复性过程中,由于碱基堆积效应, 吸 光度逐渐降低,称为减色效应(hypochromicity). 4) DNA分子的熔点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是一个其特征常数,与DNA分子的 G:C含量及溶液离子浓度有关, G:C含量越高及离子浓度越大, Tm越大. 5) 某些DNA分子是环状的如细菌染色体,质粒DNA(plasmid)等. DNA的一级结构: 指核酸分子中4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及其排列顺序.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 由于DNA中核苷酸彼此之间的差别仅见于碱基部分,因此DNA的一级结构又指 碱基顺序 DNA的三级结构(DNA topology): DNA双螺旋进一步盘曲而形成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 称为DNA的三级结构. 其中 以超螺旋最为常见(supercoil). DNA超螺旋可分为负超螺旋(negatively supercoiled)和正超螺旋(positively supercoiled). 由于DNA本身具有相当的柔性, 对简单线性DNA分子,由于其末端是自由的,所以较容易承受 双螺旋两条链间相互缠绕的变化; 对于一个闭合共价环状DNA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cccDNA)分子来讲,只要磷酸二酯键不被打断,则两条链间的绝对缠绕次数是不会改变的。 生理环境下,其分子参数在一定程度上主要受环境离子浓度及与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影响。从拓扑学上来说, cccDNA分子结构是受限的(constrained);

生物化学练习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生物化学练习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 1.关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LDH1在心肌含量最高 B.LDH1在肝脏含量最高 C.LDH5由4个H亚基组成 D.LDH5在骨骼肌含量最高E.LDH5在肾含量最高 正确答案:A 2.关于DNA双螺旋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的二级结构 B.双股链相互平行,走向相反 C.两条链的碱基以氢键相连 D.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外侧E.磷酸与脱氧核糖组成了双螺旋的骨架正确答案:D 3.胰岛素分子由两条肽链组成,其A链和B链的连接靠 A.肽键 B.氢键 C.二硫键 D.离子键E.疏水键 正确答案:C 4.参与构成DNA分子的单糖是 A.核糖 B.磷酸核糖 C.2-脱氧核糖 D.3-脱氧核糖E.磷酸果糖 正确答案:C 5.核酸中含量较为稳定的元素是 A.碳 B.氢 C.磷 D.氧E.氮

正确答案:C 6.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关系是 A.A=G,C≡T B.A=T,G=C C.A≡T,G=C D.A=T,G≡CE.A=U,G≡C 正确答案:D 7.关于糖异生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促进甘油的代谢 B.补充血液葡萄糖 C.促进肌糖原的生成 D.促进氨基酸转变成糖E.防止乳酸中毒 正确答案:C 8.关于DNA复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DNA加热即出现的现象 B.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 C.两条互补链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D.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E.比Tm低25℃的温度是DNA 复性的最佳条件 正确答案:A 9.金属离子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列不正确的是 A.稳定酶的构象所必须 B.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斥力 C.便于酶对底物起作用 D.在催化反应中传递电子E.决定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 正确答案:E 10.关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涉及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 B.涉及肽链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原子空间排列 C.α-螺旋和β-折叠是其主要结构形式 D.折叠是以肽键平面(肽单元)为结构单位E.不具有生物学功能 正确答案:B 11.人体内多数酶的最适温度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下列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建立在DNA以4种脱氧核苷酸(碱基为A 、T、G、C)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的基础上 B.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通过对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C.沃森和克里克曾尝试构建了多种模型,但都不科学 D.沃森和克里克最后受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的启发,构建出了科学的模型 2.1953年Watson和Crick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①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②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③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下列哪项不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过的模型( ) A.碱基在外侧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同种碱基配对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C.碱基在外侧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D.碱基互补配对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目的是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下列属于制作模型依据的是( ) A.人们观察到的DNA的空间结构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人们确认的DNA的化学成分 D.人们自行确认的DNA的分子结构 5.下列哪项不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过的模型( ) A.碱基在外侧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B.同种碱基配对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C.碱基在外侧的三螺旋结构模型 D.碱基互补配对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6.下列关于威尔金斯、沃森和克里克、富兰克林、查哥夫等人在DNA分子结构构建方面的突出贡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分子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C.查哥夫提出了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正确关系 D.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A的量等于T的量、C的量等于G的量 7.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②确定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③发现DNA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规律性④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发展到() A.分子水平 B.细胞水平 C.个体水平

2020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DNA分子结构的叙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解析)

DNA分子结构的叙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DNA指纹技术是法医物证学上进行个人认定的主要方法,DNA“指纹”是指DNA的( ) A.双螺旋结构 B.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 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多数DNA分子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为螺旋结构 B.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 C. 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A与T配对,C与G配对 D. 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 3.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4.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 ) 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 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 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 5.以下四个双链DNA分子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 A. A占25%

B. T占30% C. G占25% D. C占30% 6.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每个双链DNA分子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每个DNA分子中碱基数=磷酸数=脱氧核糖数 D.一段双链DNA分子中含有40个胞嘧啶,就会同时含有40个鸟嘌呤7.下面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A与T通过氢键连接 B.每个磷酸分子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每个磷酸分子都直接和两个脱氧核糖相连 D. DNA分子的任一条链中A=T,G=C 8.下列关于DNA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大多数DNA分子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为螺旋结构B.外侧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C. 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间以氢键相连,且A与T配对,C与G配对D. DNA中的G-C碱基对越多越稳定 9.在DNA分子的1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的连接是通过()A.氢键 B.—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C.肽键 D.—磷酸—脱氧核糖—磷酸 10.DNA分子有不变的基本骨架,其构成是(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