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范文最新推荐

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交流

市为实现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全市成为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行之地。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实现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造城乡教育“六个一体化"。

1强化政府职责,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

一是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市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市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在加强义务教育领导、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等方面对县级人民政府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促使

1 / 10

县、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统筹、教师队伍统管、教师工资统发在2006年就全部落实到位。二是明确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市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责任。2007年全市教育总经费7.1亿元,预算内教育经费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17% 81.22%。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共安排资金3852.5万元,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免学费和贫困生免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全市补助公用经费资金1173.7万元,市直义务教育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省规定的小学154元/生、初中178元/生,提高到300元、500元。三是完善党政领导教育考评制度。按照《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4〕8号)的要求,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立各级党政领导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的意见》,把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将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

况,确保教师工资、中小学公用经费、校舍建设维修改造经费等教育投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四是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

范文最新推荐

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积极化解了“普九”亿多元的债务工作,同时

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

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

一是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为缓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市委汪德和书记、市政府副市长亲临一、二、三小现场办公,当即决定投资1200万元扩建三所小学,共新建校舍面积8475平方米,增加教室、多媒体室60间。市委汪书记召开市委常务会,决定在市区新建扩建了暨阳学校、明志小学、弘德小学、四小4所,下拨300万元用于市三中搬迁到市一中老校区,市三中原校址由区政府建设四小,市西湖小学新征地10亩扩建校园。乡镇所在地逐步将规模小的中心小学合并到乡镇中学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罗坊镇投资650多万元将危房严重的草池中学、下山桥中学合并,在集镇兴建了罗坊二中。高新开发区在市十六中的原址上规划了一所能容纳四千学生的新学校。九龙山乡将危房较多的中学与乡政府所在地进

3 / 10

行互换,增加校园面积15亩,规划一所全新的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600万元。二是实施学校建设标准化。几年来,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全市共投入近亿元对农村中小学危房进行改造,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D类危房。从2006年开始,区共投入近5000 万元对农村各中小学重新进行校园规划,进行改造扩建,使全区农村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6.9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4.62 平方米,生均图书小学12.23册,初中16.22册。分宜县中小学实验教学开设率达100%,分组实验开设率达95%以上,其它教育技术装备利用率达98%以上。

3、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一是改革学校人事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权限,实行管事管人相统一。县(区)农村中小学取消级别,人事任免权归口教育部门,组织、宣传部门实行监管;校长实行聘任制,教师实行合同制,工资实行动态制,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建立一种全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把教育成果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区从2004年9月开始,全区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

范文最新推荐

招聘录用、职称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副科级以下干部任命就已全部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二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促进教师向农村流动,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我市城区学校将增加5%的机动编制,用于安排新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今后城区(含县城)学校招考教师,除特殊专业和紧缺专业外,报考教师均需具有5年以上农村教龄;城区学校新进大学毕业生均需先行安排到农村学校支教两年。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住房问题解决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公积金财政补助的缴交部分适当高于城区教师,在农村任教达15年以上的教师可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另一方面,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在确保农村教师各种政策性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基础上,从2006年9月1日起,对全市农村教师按人均月增248元的标准增加岗位津贴四是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继续教育。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利用投资近1200万元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让每位农村教师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中央电教馆的优质教学服务,节约教师外出成本进一步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

5 / 10

念,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学位层次。

4、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

一是开展了结对帮扶和支教活动。从2006年起全市组织开展了“三个一”帮扶活动,即一个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帮扶一所农村学校,一位行政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资助一位贫困学生,一所城区学校帮扶一所农村学校。2006年起全市94个市直单位帮扶了94所农村学校,498位县处级领导干部资助了509名贫困学生,城区学校结对帮扶50所农村学校,帮扶资金、达数百万元。建立了城区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2007年秋季开始,城区学校已选派了61名教师赴农村中小学支教。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既优化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又稳定了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执教。二是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6311名贫困生发放了资助金631.1万元,完成率为121.67%为普通高中贫困家庭学生数1961人,发放资助金额156.88万元,完成率为115.22%为高中生考入大学的贫

范文最新推荐

困家庭478位学生,发放资助金额达239万元。三是强化了农村教师师资培训。从2002 年起,市里每年都会举办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会,聘请北京等地专家学者为农村教师授课;举办农村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城区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市教育局组织城区中小学骨干教师面向全市农村教师上示范教学课,每年都有近万人次参与听课。组织开展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活动,每年一万节以上;提高了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四是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出台了系列中招改革措施,扩大优质高中均衡招生名额。从去年秋季起中招扩大优质高中招生名额1000名,扩大比例约30%。实施3 0% 的重点咼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招生的制

度,减少择校生招生名额,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

5、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办学行为一体化

一是妥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上学问题。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范

7 / 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