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变形监测及结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4.41 KB
- 文档页数:3
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深基坑工程是现代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项技术挑战,它涉及到深埋地下的巨大土体开挖和支护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土体的变形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们则需要通过变形监测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深基坑工程中,变形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土体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
变形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测量支护墙体的变形、测量土体的沉降和位移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倾斜度传感器、沉降计、位移计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变形监测的关键步骤。
工程师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判断土体的变形情况,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通过人工统计和计算,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处理变形监测数据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变形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次,他们需要考虑土体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此外,他们还需要关注时间因素,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土体的变形速度和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处理变形监测数据时,工程师还可以借助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和决策。
他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类似工程的经验,判断当前工程的安全性,并根据情况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
此外,他们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地质和土力学知识,对土体的特性和变形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建议。
除了变形监测和处理,深基坑工程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安全措施。
例如,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调查,了解地下水位、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等。
此外,在开挖和支护过程中,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以减少土体的渗透和水压。
总之,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靠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准确的数据处理,工程师可以及时发现土体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深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变形及内外力监测技术一、深基坑围护结构及其位移变形1.地铁深基坑特点地铁施工中,通常在地铁车站处采用明挖法进行,必然产生比较深的深基坑,对于有多条地铁线路相交的换乘枢纽站来说,其深度更大,。
相对于一般基础工程而言,地铁深基坑工程具有许多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深度大。
通常在十米以上,对于有线路交叉的换乘车站其深度会更大开挖面积大,长度与宽度有的达数百米给支撑系统的设计、施工和安全保障带来较大的困难。
(2)地铁往往修建在大型城市,而我国绝大部分大型城市位于沿海或滨江地带,这些区域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很差,且施工期受地表交通影响非常严重,在软弱的地层、高水位及其它复杂场地条件下开挖深基坑,极有可能会产生土体滑移、深基坑失稳、桩体变位、坑底隆起、支挡结构严重漏水、流土以至破损等病害,对深基坑工程自身及周边建筑物、地卜构筑物、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线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3)施工周期长,且场地受限制多。
地铁深基坑沿线往往有大量已建或正在建的高层建筑、市政管线等,进行深基坑施工时除保障其本身的工程安全外,还需严格控制变形值,保障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
(4)因地而异。
不同城市、不同地点的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施工环境及气象也各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影响深基坑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安全。
(5)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广。
地铁深基坑工程牵涉到土力学、岩石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的设计及施工监测技术,必须选择合理的设计及施工参数、方法来组织施工及安全防护。
(6)施工与设计相互关联。
地铁深基坑工程对技术要求高,施工与设计必须相互协调,在设计时就要对施工工艺、支护方法、支护结构变形及受力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以施工影响设计。
(7)对深基坑的支护技术要求高、方法多,深基坑支护的方法主要有、地下连续墙、预制桩、深层搅拌桩、钢木支撑、拉锚、抗滑桩、注浆、喷锚网支护法、人工挖孔桩、各种桩墙、板、管、撑同锚杆联合支护法和土钉墙法等,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方法非常关键。
深基坑变形监测的分析与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物深基坑开挖的深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保证周边建筑物及深基坑施工安全,深基坑施工中的变形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深基坑施工变形的检测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检测控制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变形监测;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引言在岩土工程界,如何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同时减低基坑施工对周围设施和建筑的影响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因此,对深基坑施工过程和周围建筑的变形进行监测,了解和掌握变形规律,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深基坑围护结构,消除深基坑施工对周围结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深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深基坑施工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由于基坑开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同时需要修筑基坑维护设施,会造成基坑四周土体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以及市政管线等的有效使用;2、结构和工程桩若采用挤土桩或部分挤土桩,施工过程中挤土效应将对邻近建(构)筑物及市政管线产生不良影响;二、深基坑施工变形分析1、基坑底部土体膨胀变形分析基坑底部土体膨胀变形主要是由于基坑开挖的卸载效应造成的,坑底回弹及隆起是土体竖向卸载效应改变了坑底土体初始应力状态的反应。
当基坑开挖深度不大时,坑底土体在卸载后产生竖向弹性回弹,坑底弹性回弹的特征是坑底中部隆起较高,当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基坑内外的高差不断增大,基坑内外高差所形成的加载条件和各种地面超载作用,就会使围护结构和坑外的土体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向坑内移动,进一步对坑内土体产生侧向推挤,从而使坑内土体产生向上的塑性隆起,同时在基坑周边产生较大的塑性区,引起地面沉降。
2、基坑外围土体变形分析基坑外围土体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土体的沉降变化。
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因降水导致墙外土层固结和次固结沉降,以上几种原因是在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必然会造成坑外土体沉降的原因。
浅谈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技术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是指通过使用测斜仪,全面监测基坑挖掘、公路地基、坝体等工程土体内部位移变化情况,这对实时掌握工程质量、保证安全施工可发挥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某工程实例为背景,简述基坑监测中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原理以及误差分析。
标签:基坑监测;深层水平位移;测斜仪;原理;误差分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深基坑工程在地铁、立体交通、人防工程、超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大型构筑物建设中越来越常见。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成为众多深大基坑施工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监测项目。
本文主要论证测斜仪在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中的应用,通过对观测原理的介绍,分析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时产生误差的原因及测斜管变形成因。
0概述基坑监测主要由桩(坡)顶水平位移、锚杆(索)拉力地下水位、深层水平位移及支撑轴力等几部分检测工作组成,其中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工作以反映基坑变化为主要监测目的。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测试项目,在挖掘基坑过程中,开展围护结构及其周边环境变化的监测工作,获取监测结果可在施工期间作为评价支护结构工程安全性和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可及时准确地预测危害环境安全的隐患,以便针对性开展预防工作,避免事故发生。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测斜仪来监测。
测斜仪可分为四个部分:探头、导管、电缆、读数仪。
1测斜仪测斜原理测斜仪是一种伺服加速器式测斜器,主要通过对仪器与铅垂线之间倾角θ的变化值进行精准测量,并以此计算出基坑支护监测点垂直水平位移。
测斜仪以准确测定解构桩(墙)体倾斜值为主要观测方式。
测斜仪是由可以连续多点测量的滑动式仪器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滑动式仪器由测斜管、探头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选用伺服加速度计作为探头的敏感元件,作为一种力平衡式伺服系统,在重力影响下,其可以将传感器探头和地球重心方向产生的倾斜角θ为基础,向铅垂做出一个角度的摆动,并通过高灵敏度换能器转换为一个信号,待完成信号分析后,监测点水平位移值ΔXi会直接计算出来,并显示于液晶屏。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深基坑开挖对于项目工程十分重要,但深基坑开挖会对周边建筑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深基坑开挖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及现场监测分析两方面进行深析阐述,大量实践表明,深基坑开挖引起地表沉降变形及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基地的回弹隆起以及降水引起周边地层沉降,为有效预防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带来更大的影响,应在开挖过程中,做好监测分析,保障施工安全。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变形;影响因素引言:近年来,随着施工工程的不断发展,施工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施工环境愈加严峻,基坑工程出现事故几率也越来越大。
基坑开挖的过程伴随着应力释放,而应力释放则会导致围护结构产生巨大压力差,极易引起周边地表沉降变形,地表沉降将影响周边环境的安全。
因此,深析基坑开挖导致周边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以及合理运用好现场监测数据,进而研讨出有效的控制方案,对预防灾害、保障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深基坑开挖导致周边地表沉降变形影响因素1.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1.1.1围护结构刚度影响基坑围护结构刚度对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影响很大,通过增加围护结构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围护结构自身水平位移引起的地面沉降。
经过大量基坑工程实践验证,当围护结构刚度由较小的值逐渐增大时,基坑外地表沉降量不断减少。
基坑内可架设支架,特别是多道支架架设后,可有效控制围护结构的变形。
适当增加地下支架刚度可以有效抑制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面沉降,这是由于地下支架刚度的加强,可以增强围护结构的侧移刚度以及围护结构的抗变形能力,从而限制地表土体的沉降。
但当支护刚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抑制变形的效果会显著降低,因此,不能盲目加大内支架的刚度,徒增支护成本。
1.1.2维护结构入土深度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关乎着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
实践表明,随着围护结构入土深度不断增加,基坑底部对围护结构的约束力越强,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越小,可以有效减少围护结构的位移[1]。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深基坑监测监测成果报告篇一:深基坑监测报告京盛大厦II期工程深基坑监测报告1.1.1 前言岩土工程现场监测的重要性岩土工程是指修建在岩体土体中以及其为依托的工程,例如隧道、地下洞室、边坡、采矿场、坝基、桥梁道路基础、建筑物基础等。
一般来说,设计岩土工程前都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物理力学参数的测定。
由于绝大多数岩土体在形成过程中经历过造岩运动、构造运动以及非构造运动,其结构构造体系是极其复杂的,物理力学参数很难测定而且不确定。
岩土体是非均质、非弹性、非连续并且具有初始应力。
因此,无论调查工作多么细致,也不可能完全描述岩土体的结构构造;科学试验如何精确,也不足以准确测定其物理力学参数。
即使作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比较详细的地质资料和大量的参数,在设计计算中还必须作各种假设和简化,这些简化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几何方面的,另一类是物理方面的,在几何方面的简化以建立计算剖面和计算模型,在这类简化中可能失去了天然岩土体在边界条件方面和空间分布形式方面的客观信息;在物理方面的简化首先失去许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方面的真实性,其次在物理模型或本构关系的描述上与实际岩土体相差千里。
由于岩土材料和结构是自然赋存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从而辨识参数(岩土力学参数、地质条件参数等)非唯一、(力学和数学)模型非唯一、决策方法非唯一、施工方案非唯一,这也反映了地下工程系统的运动是目标可接近、信息可补充、方案可完善、关系可协调、思维可多向、认识可深化、轨迹可优化的特点。
在勘察、测试和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岩土工程的设计不可能是最优的,而只能是最合理的。
这种合理性只能通过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监测来保证施工安全,验证设计合理性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设计和施工方法。
深基坑监测方案深基坑监测是建设工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目的是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下面给出了一个深基坑监测方案的示例,以供参考。
一、监测目标:1. 监测基坑变形和沉降情况,包括水平位移、垂直变形和沉降速度等参数。
2. 监测基坑周边的地面沉降情况,包括径向沉降和破坏区域的扩展情况。
3. 监测基坑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确保安全运营。
二、监测方法:1. 使用水平位移监测仪器对基坑周边的地面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并分析监测数据,发现任何异常变化。
2. 使用测斜仪对基坑内部的土体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3. 使用沉降观测点和标高测量方法来监测基坑和周边地面的沉降情况。
4. 使用全站仪对基坑周边的建筑物进行定期监测,记录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5. 使用地下雷达和超声波探测仪对基坑周边地下管线进行定期监测,确保管线的完整性。
三、监测频率:1. 地面监测:每日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2. 测斜监测:每周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3. 沉降监测:每周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4. 建筑物监测:每月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5. 管线监测:每季度监测一次,记录并分析数据。
四、监测报告:1. 每次监测后,需要生成监测报告,记录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2. 每周整理一次监测报告,总结监测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五、紧急预警和应急响应:1. 如果监测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2. 监测人员需要有相应的培训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应急响应。
六、监测人员:1. 由专业的监测公司派遣监测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2. 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监测仪器设备,并能准确分析监测数据。
七、监测费用:1. 监测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包括监测仪器设备的购买和维护,以及监测人员的人力成本。
2. 监测费用应计入工程造价。
以上是一个深基坑监测方案的示例,具体实施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深基坑变形监测实例分析陈 娟,李夕兵,顾开运(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长沙 410083)摘 要:以广州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对其支护结构的变形展开监测分析,在统计研究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基坑开挖及开挖完成后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顶部沉降、深层水平位移(测斜)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探索变形机理和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改善变形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沉降,水平位移,测斜中图分类号:T U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152(2009)01-0026-031 引言近20年来,由于城市建筑物向高空和地下两个方向发展,深基坑工程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我国深基坑工程事故也频频发生[1]。
大量事实说明,深基坑虽为临时性工程,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进行信息化施工,实时监测已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同[2~5]。
广州某深基坑工程,周边环境复杂,四周均为道路,其中一条为主干道。
有效控制基坑变形、防止基坑对周边建筑物和市政道路造成不良影响,意义重大。
本文结合该工程实例,重点分析开挖过程后期及开挖完成后2个月的变形成因及规律。
2 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广州增城新塘镇新塘大道北侧与新星路东侧交汇处,用地面积7332.9m2,拟建楼高14层,设置地下停车库2层,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
局部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为市政道路,且基坑开挖较深(8.2m,局部为9.8m),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及坑底下卧地层分布有深厚的中砂层、全风化砂砾岩层等透水层,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帷幕止水效果要求较高。
基坑四周为正在使用的市政道路,须重点保护,其中南面新塘大道为主干道,因而对支护结构的变形要求高。
基坑周边建筑物如图1所示。
3 方案选择为节约施工空间,保护邻近构筑物和地下设施,减小基底回弹,利用支护结构进行地下水控制,需选择有效的支护方式[7]。
根据广州地区近年基坑支护工程的经验,该基坑已超过复合锚喷墙支护的一般基坑深度(保证基坑开挖安全和控制周边变形的基坑深度)。
第1篇一、引言基坑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常见的一种施工形式,其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施工监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我国某一线城市,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包含住宅、商业、办公等多种业态。
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2米,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采用钢支撑。
工程周边环境复杂,邻近既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等。
二、监测目的1. 确保基坑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2. 控制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形,避免对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造成影响;3. 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确保施工质量。
三、监测内容1. 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倾斜度等;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包括地表沉降、沉降速率等;3. 建筑物沉降监测:包括沉降、沉降速率等;4.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包括沉降、沉降速率等;5. 支撑结构内力监测:包括支撑轴力、支撑反力等;6. 地下水位监测:包括地下水位变化、水位升降速率等。
四、监测方法1. 围护结构变形监测:采用全站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倾斜度等监测;2.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地表沉降、沉降速率等监测;3. 建筑物沉降监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沉降、沉降速率等监测;4.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进行沉降、沉降速率等监测;5. 支撑结构内力监测:采用应变片、传感器等监测仪器,进行支撑轴力、支撑反力等监测;6. 地下水位监测:采用水位计、水位仪等监测仪器,进行地下水位变化、水位升降速率等监测。
五、监测方案1. 监测点位布设:根据基坑工程特点,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2. 监测频率:根据工程特点、监测项目等因素,确定监测频率,确保监测数据的时效性;3. 监测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措施;4. 监测结果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为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3/21(3)一0459—05 广西大学地铁车站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黄钟晖杨磊 (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530021)
摘 要本文以南宁市地铁1号线试验车站广西大学站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对基坑工程施工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 了广西大学站地铁车站深基坑的连续墙变形及周围地表沉降变形特征。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大学站基坑开挖引 起的地表沉降量值比较小,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0~2H(H为基坑开挖深度),产生最大沉降值的位置约为墙后0.5~0.7H,沉 降变形影响最远延伸至距基坑边缘约为4H处;并可依此变形特征规律给出圆砾层地区基坑地表沉降预估曲线与环境保护等 级的划分。 关键词 圆砾地层深基坑监测数据变性特征沉降预估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DATA FRoM DEEP EXCAVATIoN FoR GUANGXI UNIVERSITY SUB、ⅣAY STATIoN
HUA G Zhonghui YANG Lei (Nanning Rail Transit Co.,Ltd.,Nanning 530021) Abstract卟e background of this paper is the excavation at Guangxi University Station for Nanning Orbit Transit Line 1.It analyzes the dynamic monitoring data during construction.It summarizes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diaphragm wall and surrounding surface subsidence.The data shows that the subsidence due to excav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and its main influence range is 0 to 2H(H is the excavation depth).The position of the maximum settlement value is at 0.5 H to 0.7 H away from the diaphragm wal1.The influence range of subsidence deformation is extended to 4H away from the edge of excavation.According to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the subsidence estimation curv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egree division to excavations in gravel area ale obtained. Key words Gravel ground,Deep excavation,Monitoring data,Deformation behavior,Subsidence est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