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9篇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

第9篇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

第9篇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
第9篇 现代制造生产模式

自考现代制造系统名词解释整理

1.生产:利用一系列能量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每种能量的作用规定了物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的变化。P1 2.制造:广义:包括制造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规划、制造生产、质量保证、管理和营销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与运作(作业)。 狭义:指利用工具、装备或装置把原材料转换成产品/货物的生产。P1 3.机械模式:是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模式,是以机械论为主导,不承认个体的创造性和主动性。P2 4.生物模式:主张摒弃机械模式的泰勒制,实行目标管理,子提出目标和要求,注重实施者的自主性,对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明确达到的目标和验收结果。P2 5.社会模式:就是主张从系统工程的观点研究人与人和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他们执行集成系统管理,使企业形成“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相乘效果”。P2 6.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知识、信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实施小组与群体/工段/集团自组织、动态快速响应和不断改进与创新的人鱼自然和谐的模式。P2 7.自动化:是指把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系统用于操作和控制生产的技术。P4 8.工厂自动化:实现机械工业各种作业的流水生产,对流水作业的设备或装置实施自动控制。P4 9.办公自动化:是以企业/工厂的信息流自动化为目标,利用计算机提高办公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生产的经营管理业务。P4 10.“三高”: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 11.绿色制造(P6) :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最少化,能耗最少化和空气与水污染最少化。 12.准时制造生产(及时生产):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 13.灵捷制造:是指制造系统在满足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同时对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 14.TCS(使顾客完全满意):是指超越顾客的期望,适应顾客需求变化、利用需求变化和改变(或引导)需求变化,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赢家。 15. TQCSE中的T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采用自动化技术,能缩短产品制造周期,产品上市快;二是提高生产率。Q的含义是采用自动化系统,能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C的含义是采用自动化技术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S 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用自动化技术,更好地做好市场服务工作;二是利用自动化技术,替代或减轻制造人员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直接为制造人员服务。E 的含义是制造自动化应该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绿色制造。 16.制造过程:(P9)是指制造产品和服务的活动集合。 17.5M:即作为生产对象的物料(Material),包括制造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原材料、配件、元器件和辅助材料;作为劳动力主体的人(Man);作为生产资料(Machine)的设施、机器、装置和工辅具等;作为支持制造生产的相关信息、情报(Message)、知识和方法;资金(Money).

浅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发展

浅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发展 本文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我国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和发展策略及途径,希望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些有益的探索。 标签: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虚拟制造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革命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革命不仅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导致了生产方式和制造哲理的巨大变化,可以说近十年来提出的新的制造哲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撑,以信息化制造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使制造业处于重要的历史性变革时期。 1 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制造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据统计,世界发达国家60%的社会财富和45% 的国民收入,都是由制造业创造的。世界各国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在各国企业生产力的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制造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回顾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蒸汽机出现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用机器代替手工,以作坊形成工厂20世纪初,各种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方法陆续形成,近代制造技术已成体系。但是机器(包括汽车)的生产方式是作坊式的单件生产。它产生于英国,在19世纪先后传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并在美国首先形成了小型的机械工厂,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国力大大增强。 1.2 从单件生产方式发展成大量生产方式推动这种根本变革的是两位美国人——泰勒和福特。泰勒首先提出了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成为制造工程科学的奠基人。福特首先推行所有零件都按照一定的公差要求来加工。1913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实现了以刚性自动化为特征的大量生产方式,它对社会结构、劳动分工、教育制度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想象的作用,5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生产力发生了飞跃,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产品的更新换代,妨碍采用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制造模式。 1.3 制造的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现代制造技术沿着4个方向发展、传统制造技术的革新、拓展;精密工程;非传统加工方法;制造系统的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本世纪末,机械产品将向大型化、高参数和高可靠性发展,技术密集度及附加值将有大幅度提高。产品更换新代加快,用户的各种需求不断增加。质量、价格、交货期这市场三要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造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必须建立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模式。

263002[现代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系统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制造系统的转换和( A )相关联,构成生产过程(流程)系统 A.物料流、信息流、能量流、成本/价值流与误差流 B.物料流、信息流与误差流 C.物料流、信息流、能量流与误差流 D.物料流、信息流、成本/价值流与误差流 2.数字控制是( B) A.利用数字进行的控制 B.借助数字、字符和其他符号控制设备的一种可编程的自动化方法 C.借助数字、字符和其他符号、经程序编制后用于控制的一种自动化方法 D.利用数字、字符等对机床设备实现自动加工的先进方法 3.成组技术取得实际效益的手段是( C ) A.用相似性分析将零件分类 B.重复使用 C.在零件分类基础上重复使用 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4.下列制造系统柔性最大的是( D ) A.刚性自动线 B.FMS C.FMS、FMC和物流系统 https://www.doczj.com/doc/f511141499.html,C机床 5.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 D ) A.物料传输与装卸、加工和检验与特殊场合 B.物料装卸、处理(或加工)和检验、加工等 C.物料加工或处理、装配与检验和传送线处 D.物料的加工或处理、装配与检测及物件装卸与传输等领域 简答题 1.提高生产率的基本策略 标准答案: 采用柔性制造原理与技术,压缩变换产品品种的导入时间,适应产品批量生产. 采用高效的加工方法和设备 压缩制造的辅助时间,采用并行工程的方法. 采用高速、超高速的切削方法,提高过程变量和切削用量 采用柔性自动化,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利用“零时间哲学”,应用丰田/精益生产方式,从企业的文化、组织、管理到生产运作全面提升组织对变化的响应能力。 2.论述工业机器人与机械手区别 标准答案: 机械手:是模拟人手和臂动作的机电系统,根据机电耦合原理,按主从原则进行工作,因此,它只是人手和臂的延长物,没有自主能力,附属于主机设备,动作简单、操作程序固定的重复操作,定位点不变的操作装置。 工业机器人:是有独立机械机构和控制系统,能自主的、运动复杂、工作自由度多、操作程序可变,可任意定位的自动化操作机(系统) 3.论述对制造原理的理答:。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简介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并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并推进着制造业的变革与发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ontemporary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简称CIMS)技术的应用及其产业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是基于CIM理念的集成优化的制造系统。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市场需求分析到最终报废处理)的各个阶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及资源优化,实现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和优化运行,达到人(组织、管理)、经营和技术三要素的集成。以加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间(T)、质量(Q)、成本(C)、服务(S)、环境(E),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一、CIMS的总体结构 CIMS建设的目标是在统一的数据库和网络支持下,建立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和工程技术(CAD/CAM/CAPP/PDM)分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的全面集成。为实现这个总体目标,CIMS 由两个功能分系统和两个支撑分系统组成。两个功能分系统为生产经营管理分系统和工程技术分系统;两个支撑分系统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整个系统将以关系型数据库为核心,并由各应用系统通过INTERNET/INTRANET/EXTRANET访问数据库,这样就使得几个服务器上的数据在逻辑上成为一个整体,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数据的唯一性。CIMS的总体结构如图1.2-1所示。 图1 CIMS的总体结构 二、CIMS的技术构成 工程技术分系统:可简称为TIS分系统,即技术信息系统。通常包括CAD、CAPP、CAM 和PDM等部分。

现代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342036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Manufacturing System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现代制造系统》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掌握制造中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的学科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制造系统基础、工程设计系统、制造生产系统和制造信息系统,通过《现代制造系统》的学习,能够对现代制造系统中所包括的各部分内容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掌握制造中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本课程在培养工程师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掌握制造系统概念及所包括的内容; 2.掌握物流系统相关概念; 3.掌握制造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4.熟悉典型先进制造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相关概念; 5.掌握技术信息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信息系统建模方法; 6.了解制造自动化系统及其相关概念,先进制造系统典型模式等。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授课方式):讲授、导读、研讨; 2.先修课程及基本要求:需要了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等的相关知识。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工程制图、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概论,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质量工程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从系统、整体的角度了解和掌握现代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构成、制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制造信息系统、制造自动化系统以及典型现代制造系统等。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掌握大纲要求的各项内容与要求。 3.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作业、小测验、提问等)、期末成绩70%的总和。 (七)参考书目 《先进制造系统》,戴庆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7. 《现代制造系统》,罗振璧、朱耀祥、张书桥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 《先进制造系统(修订版)》,刘飞、罗振壁、张晓冬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制造系统工程》,刘飞、张晓冬、扬丹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1. 《制造系统信息集成技术》,严隽其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 《制造系统》,郑力、邓恳、张伯鹏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

大型冶炼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大型冶炼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本文对大型铝冶炼联合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开发背景、技术路线、总体结构、分系统设计、数据库设计、关键技术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关键词:冶炼企业,集成,制造系统,开发 一、PGL-CIMS系统开发背景 中国铝业股份XXXX分公司(原平果铝业公司)是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现代化铝冶炼联合生产企业,设计规模为年产65万吨精矿、30万吨氧化铝、10万吨电解铝,第一期工程投资42.56亿元,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以及XX建国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建设项目。平果铝作为我国新兴的现代化铝冶炼企业,引进法国、德国、美国、瑞典、荷兰、丹麦、日本等七个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拥有我国铝工业的最新科研成果,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1995年9月企业投产后,为了适应公司长期的战略发展需要,解决生产经营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瓶颈问题,面对生产经营的复杂性与管理手段的落后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公司决策层提出了采用CIMS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为此,成立了以公司领导亲自挂帅的CIMS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以“总体规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面集成”方针,开发与应用大型铝冶炼联合企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PGL-CIMS)的实施策略。 在系统规划之初,企业与开发单位紧密合作,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国内外CIMS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编制了《PGL-CIMS初步设计报告》和《PGL-CIMS可行性分析报告》,1998年3月报告通过国家CIMS专家组的评审。 1998年7月PGL-CIMS一期工程正式启动,2000年4月经营管理分系统、设备能源管理分系统和档案管理子系统投入运行。同年1月通过国家863/CIMS专题组的验收,平果铝业公司获得95期间国家863/CIMS应用示X企业称号。

对现代制造模式的认识

对现代制造模式的认识 摘要:综述了现代制造模式及其特点,认识并概括了敏捷制造、绿色制造、现代集成制造、大规模定制等典型现代制造模式及其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制造模式的重要意义,思考了现代制造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现代制造模式;典型模式;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0 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提高支柱性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制造模式正在被更先进的现代制造模式所取代。本文针对现代制造模式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认识。 1 现代制造模式及其特点 制造模式(Manufacturing mode)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的模式[1]。制造模式又是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方法的模型,是提供关于制造系统通用和全局的样板,制造模式可以被理解为“制造系统实现生产的典型方式”[2]。因此,现代制造模式可定义为[3][4]:现代制造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运用先进的制造管理理念,对制造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和运作的方式。它以获取生产有效性为首要目标,以制造资源快速有效集成为基本原则,以人一组织一技术相互结合为实施途径使制造系统获得精益、敏捷、优质高效的特征,以适应市场变化对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境的新要求。2001年清华大学王先逵教授指出,先进制造技术即现代制造技术,前者强调先进(Advanced),后者强调现代(Modern),时代感强,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先进,所以还称现代制造技术为好[5]。文献2对先进制造模式(Advanced Manufacturing Mode, AMM)有同样的定义,因此现代制造模式与先进制造模式两词并存于业界文献中,实质上是统一的概念。 对于现代制造模式的类型,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飞分类结果。例如按照制造过程可变性来分,可分为刚性制造模式,柔性制造模式,可重构制造模式三种;按照信息流与物流运动方向来分可分为精益制造模式与信息化制造模式两种;按制造过程利用资源的范围分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2]。孙林岩等人[6][7]在系统总结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先进制造模式,对目前存在的63种先进制造模式和方法技术通过层次进行区分,主要包括3层:(1)技术与方法层,主要是相对独立的技术与方法,如工业智能技术、优化设计等;(2)系统方法层,侧重于整个系统,强调方法与技术的综合集成,如单元集成制造系统,基于统计的质量管理系统等;(3)哲理层,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或理念,如精益生产、柔性制

现代制造系统试题

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制造系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根据制作的产品的数量和批量的不同,一般将制造的生产类型划分为三类,即【D】 A.单件生产、中批生产、大量生产B单件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 C.小批生产、中批生产、大批生产D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 2.借助于辨别和研究现有系统的现状,导出实际系统一般解的分析设计方法为【C】 A.推断设计法B演绎设计法 C.归纳设计法D创造性求解设计法 3.异步传输的优点是【C】 A.运行平稳B噪声小 C.柔性好,利于自动线平衡D速度快、能传输大型工件 4.刚性自动化是指顺序地布置设施及设备的自动化,其工艺流程是根据下列哪项原则进行的【D】 A.可变的原则B多变的原则C变化的原则D不变的原则 5.成组技术的基础是【A】 A.相似性B相关性C一致性D互换性 6.在编码系统中各码位之间是递阶隶属关系,即除第一码位内的特征码外,其后各码位的特征含义都要根据前一位确定的结构称为【B】 A.网式结构B树式结构C图式结构D链式结构 7.非回转体零件实现成组工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是【A】 A.调整的统一B刀具的统一C机床的统一D夹具的统一 8.点位控制系统的要求是【D】 A.必须采用增量坐标控制方式B必须采用绝对坐标方式 C.必有确保刀具沿各坐标轴的运动之间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D.仅控制刀具相对于工件的位置精度,不规定刀具运动轨迹 9.用APT语言动编程是指【A】 A.从零件图纸到制作控制介质的全过程都由计算机完成 B.从零件图纸到制作控制介质的过程中,除后置处理外,全由计算机完成 C.人工用数控语言编写零件加工的源程序,由计算机自动生成NC代码 D.人工编写目标程序 10.插补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刀具相对于工件的【A】 A.运动轨迹B运动速度C位移量D加速度 11.采用FMS的主要效益是降低加工成本、减少生产面积、减少在制品和【C】 A.减少机床台数B提高加工精度C减少非加工时间D提高生产率 12.FMS中的加工工作站是指【B】 A.工业机器人B CNC机床C有轨运输小车D无轨自动导向小车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

《现代制造系统》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27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2 适用对象: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工程技术基础Ⅱ 一、教学目标 现代制造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系统了解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如何综合分析一个系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系统分析过程中的各种方法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1、使学生了解多视角、多层次、多方法的含义; 2、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系统分析与建模的基本过程; 3、使学生对这个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同时结合实例。教学重点是了解相关行业生产的基本过程。 教学课堂外,学生要按照老师提供的参考书目认真阅读,同时完成相应的作业。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和发展制造系统的意义 第二节发展制造系统技术的基础 第三节制造系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制造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的技术基础 教学难点:制造系统的历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系统的发展; (2)理解制造系统的基本技术基础。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制造系统? (2) 制造系统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制造过程 第二节制造模式 第三节制造系统 教学重点: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 教学难点:理解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概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 (2)理解制造的过程、模式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3)掌握制造过程、制造模式以及制造系统划分。 复习思考题: (1) 制造过程的基本形式? (2) 制造模式的基本形式? (3) 制造系统包含什么? 第三章制造系统的体系结构运行原理 第一节现代制造系统的总体结构 第二节单元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三节车间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第四节工厂级制造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 教学重点:制造系统体系结构的多层次分析 教学难点:IDEF0建模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 (1)了解系统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思想; (2)理解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方法; (3)掌握多层次建模的基本流程。

现代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系统 专业工业工程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电解磨削 【摘要】: 摘要: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变成产品的技术的总称,是国名经济得以发展,也是制造业本身赖以生存的关键基础技术。机械制造是各种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制造过程的总称。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这些机械产品的加工原理、工艺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设备的一门工程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这个传统工业焕发了新的活力,增加了新的内涵,使机械制造业无论在加工自动化方面,还是在生产组织、制造精度、制造工艺方法方面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Abstract: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to make the raw materials into products, and technical customers, is a country name to develop the economy, but also the key to the survival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tself,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ll kinds of machinery, machine tools, tools, instruments, meters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 genera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these products processing machinery, process equipment and methods, and a corresponding engineering.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specially 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machin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glow this tradition a new vitality, new content added, so that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erms of process automation, or in th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anufacturing precisio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have undergone remarkable changes. 【关键词】: 特种加工;电解磨削;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精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使技术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的需要;从强调专业化分工向模糊分工、一专多能转变,使劳动者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金字塔的多层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化结构转变,减少层次和中间环节;从传统的顺序工作方式向并行工作方式转变,缩短工作周期,提高工作质量;从按照功能划分部门的固定组织形式向动态的自主管理的小组工作方式转变。在先进制造技术中,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在吸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的研究工作深入进行,并不断吸收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思想,将它们进行推广应用,由此使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具体说明如下: 1、并行工程(C E -C o n c u r r e n t Engineering 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

系统方法。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为了达到并行的目的,必须建立高度集成的主模型,通过它来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协同工作;为了达到产品的一次设计成功,减少反复,它在许多部分应用了仿真技术;主模型的建立、局部仿真的应用等都包含在虚拟制造技术中,可以说并行工程的发展为虚拟制造技术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虚拟制造技术将是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并行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虚拟制造技术。同时,并行工程是在C A D、C A M、C A P P等技术支持下,将原来分别进行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交叉、重叠,充分利用了原有技术,并吸收了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优秀成果,使其成为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基础。由于并行工程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我国研究工作的不足,就决定了必须将它作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基础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及发展探讨 武书彦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江道节河南中原总机厂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性研究工作不断深入地进行。 2、虚拟制造(V M -V i r t u a l Manufacturing 虚拟制造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现实制造活动中的人、物、 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发现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采取预防措施,从而达到产品一次性制造成功,来达到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增强产品竞争力的目的。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产品虚拟设计技术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1.先进制造技术的学科内容? ①.先进设计技术 ②.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③.制造自动化技术 ④.先进生产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 2.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 柔性制造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计算机控制与管理层、以NC为主的多台加工设备和物料运输装置。与此相对应,可将其划分为控制与管理系统、加工系统、物流系统三个子系统。 3.CIMS的五大功能分系统是什么? 即管理信息分系统(MIS)、技术信息分系统(TIS)、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质量信息分系统(QIS)等应用分系统,以及网络/数据库分系统(NET&DB)。 4.虚拟制造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虚拟制造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虚拟制造的理论体系、虚拟产品设计、虚拟产品制造。 5.PDM所包括的典型能力可以概括为 (1)数据管理。它为管理所有与制造相关的数据以及描述产品结构和加工方法的文件提供了电子手段。一些PDM系统甚至具有管理图象的能力。 (2)过程/工作流管理。它们负责管理与产品开发与制造相关的过程工作流,它是通过对检验/审批以及签发过程进行明确地定义和描述而实现的。 (3)产品结构管理。它提供了控制零件和产品版本的能力,以及对产品结构BOM表和配制方式进行管理的能力。 (4)分类。大多数PDM系统提供了对“对象”(如零件)的属性进行定义,以及通过这些属性搜索/识别零件(或其他对象)的能力。 (5)客户化系统管理。 简答: 6.很多国家特别是美国把制定制造业发展战略列为重中之重,原因是什么? 答: ①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

础; ②制造业是解决就业矛盾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21世纪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 ③制造业不仅是高新技术的载体,而且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7.信息化制造的特点是什么? (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网络化。 (2)产品设计、制造进程中的全程数字化。 (3)制造设备的信息化、智能化、柔性化。 (4)制造组织的全球化、敏捷化。 (5)制造资源的分布性、共享性。 (6)制造过程的并行化、协同化。 (7)设计制造各要素全球性的分布和集成化。 (8)设计制造各个环节的并行协作与智能化。 8.什么是计算机仿真? 所谓计算机仿真,又称为计算机模拟或计算机实验,就是建立系统模型(系统包括所有工程和非工程的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而在计算机上对该仿真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仿真实验)研究,以达到通过模拟实际系统的行为而认识其本质规律的目的的过程。 9.PDM系统的主要模块有哪些? 1)文档管理。 2)模型和工程图管理。 3)零件管理。 4)零件分类。 5)产品结构管理。 6)变型管理(配置管理)。 7)过程管理(工作流管理)。 8)项目管理(进度计划管理和任务计划管理)。 9)通用接口。 10.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哪些内容? (1)快速进行产品开发的CAD/CAM/CAE/PDM技术。 (2)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的MRPII/ERP技术。 (3)信息技术引入到生产加工,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快速响应的数控、快速原型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等。 (4)基于设计过程重组和优化的并行工程技术。 (5)加快产品开发的虚拟制造技术。 (6)基于网络的异地设计、制造的网络化技术、协同生产技术。 (7)基于企业、企业间物流优化的供应链管理技术、电子商务技术。

现代制造系统大作业

机电工程学院 现代制造系统大作业 学号:S315070064 专业: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刘峰 任课教师:王能建教授 2015年12月

机械制造企业物料需求计划技术研究 刘峰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面向订单生产的机械制造企业物料需求和生产部门生产计划和车间计划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分析研究了物料需求计划模块基础数据的内容设计和创建方法,以及提前期确定、 低层码等几个关键问题。建立了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生产计划的应用框架。在对某机械企 业的调研和对该行业生产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具体的实现方法和技术。 关键字:物料需求计划现代制造系统 1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大市场的日趋成熟,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二十年前相比,世界市场的动态多变己成为企业生存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今天畅销的产品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明天可能会成为滞销的产品。市场的动态多变对企业生存压力的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国际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决定了产品的价格,这时,企业的利润便取决于产品的成本。而由于产品品种多而批量小,无法通过大批量生产的方式降低成本,同时,为满足客户特殊需求而设计的新零部件,由于企业中没有成熟资源保障它们的顺利生产,难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返工。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制造企业中产品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显著压缩产品成本,加快产品交货时间,全面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成为各个企业的目标,而企业信息化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然之路。企业信息化即是一个集计算机网络技术、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加工为一体的信息枢纽中心,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开发及高层决策服务。真正做到让“正确的信息,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送给正确的用户,以便使用户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制造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演变以及多样化和个性化愈来愈高的客户需求,为满足这种变化与需求,按订单生产的生产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按订单生产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和产量随客户订单而变化,重复生产较少,能力与负荷经常不吻合,交货期比较短又严格。企业在接到订单后要完成从产品设计、计划编制、物料采购直到加工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复杂的技术和管理工作。订单多样性与个性化定制需求越多、产品越多,订单变更情况发生几率也就越大。 面向订单的生产企业中,客户对产品或零部件的模型配置给出要求,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客户提供订制的产品,产品结构在收到客户订单后才能被确定,这种方式对生产的柔性要求大大增加,并且随着生产批量的减少,品种的增多,产品结构必需随着客户的需求随时改动调整,导致生产计划的安排越来越困难,生产的波动较大,负荷不均衡,企业内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增多:例如,由于产品结构、生产计划难以准确制定,与生产部门密切相关的其他部门,如采购、库存部门,也无法制定相应的计划;客户需求的多变,使生产计划不得不跟着变动,导致生产上所需的原材料不能准时适量供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难以适应等等。 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模式较早地被引入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近年来

现代制造系统作业(工业4.0)

现代制造系统大作业 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机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背景 “工业4.0” 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 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 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 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内涵 “工业 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 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重点)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 图1为CIMS主题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体系结构 图1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结构图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 主要研究开发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C4P)和重大典型应用系统。数字化设计制造系统包括以产品3D数字化模型为主要特征的产品结构分析、工艺设计、数控编程(CAx)、产品数据和过程管理管理(PDM)、面向过程的优化设计软件工具(DFx)等软件包。重大典型应用系统主要面向重大产品虚拟样机、网络化制造和制造业信息化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基于KBE的系统功能仿真、产品虚拟实验的虚拟样机技术、制造过程仿真与优化的虚拟制造技术、网络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与制造准备等共性关键技术和高级应用软件系统。 ●过程自动化系统 主要研究开发生产过程执行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和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现场控制系统。其中,MES主要包括先进计划与调度、先进建模技术与流程模拟、故障诊断与设备健康维护、以及过程优化与价值链分析等;PCS主要内容包括先进控制与优化软件工

具、实时数据库与监控软件,以及基于以太网和无线技术的现场设备、标准和控制系统等。 ●企业管理与电子商务系统 主要研究开发支持企业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的基于主动成本控制/成本经营模式的中国式动态可重构CERP系统和支持企业内外部集成的基于XML的企业信息化集成平台,并开发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应用系统、面向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企业应用系统、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过程重组的过程建模仿真与优化软件构件、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构件、商务智能和群体决策支持构件以及相关重点行业和典型区域应用等。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平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向形成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开展企业建模与诊断、过程管理与知识管理、集成平台等共性与支撑技术研究,开发形成支持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并在主题重点支持的行业进行典型应用;开发形成支持制造协同、资源共享、网络化集成服务的制造网络系统,实现全国制造企业协作,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使能平台,使所有能够上网的CIMS技术、软件系统、制造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集成和应用,将制造形成网络,从而提高整个制造群体的竞争能力。 在我国若干个重点行业进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重大集成应用,促进重点行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从总体上提高我国企业的制造水平和能力,增强综合国力和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区域异地协同设计的制造网络系统、区域动态联盟与企业协同管理的制造网络系统、区域和区域间资源共享和协作应用的制造网络系统、区域制造业全球采购和产品销售制造网络系统、现代物流配送的制造网络系统以及基于ASP的网络化制造服务系统等,实现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制造业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制造业群体优势,促进产业链的形成。

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

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 摘要 制造系统是现代工业工程学进行企业系统设计和运作优化的重要内容。熟悉和掌握现代制造系统是工业工程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知识。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制造系统工程基础,成组技术基础,机床数字控制与编程基础,柔性制造及系统的基本原理,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装配及自动化装配,质量工程、质量改进与自动检测,监控基础,新一代制造系统快速可重构制造系统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制造;系统;技术 一、现代制造系统的概念 现代制造系统是由众多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制造过程、制造装备、制造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机械工程、计算机与微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工业工程、管理工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二、制造系统的一些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⑴优化设计。优化设计英文名是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设计方法。它以数学中的最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根据设计所追求的性能目标,建立目标函数,在满足给定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的设计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事上首先应用了优化技术。1967年,美国的R.L.福克斯等发表了第一篇机构最优化论文。1970年,C.S.贝特勒等用几何规划解决了液体动压轴承的优化设计问题后,优化设计在机械设计中得到应用和发展。随着数学理论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优化设计已逐步形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工程学科,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常设计方案可以用一组参数来表示,这些参数有些已经给定,有些没有给定,需要在设计中优选,称为设计变量。如何找到一组最合适的设计变量,在允许的范围内,能使所设计的产品结构最合理、性能最好、质量最高、成本最低(即技术经济指标最佳),有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设计的时间又不要太长,这就是优化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优化设计有以下几个步骤:①建立数学模型。②选择最优化算法。③程序设计。④制定目标要求。⑤计算机自动筛选最优设计方案等。通常采用的最优化算法是逐步逼近法,有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 ⑵并行设计。并行工程是对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包括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并行工程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等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集成、信息共享、过程集成。这种工作模式力求使产品开发者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甚至销毁)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质量、成本、开发时间和用户需求等所有因素。 并行工程把时间作为关键因素,它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为主要目标,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最大限度地寻求新产品的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检验性、易维护性以便缩短上市周期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并行工程系统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的集成和并行工程环境的实现。工程技术人员的集成,要求集中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并

现代制造系统知识点汇总

现代制造设计方法:1并行设计2反求工程3模块化设计4价值工程5质量功能配置6工业设计7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8可信性设计 并型设计:基本思想:CE作为一种崭新地设计哲理,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设计一次成功率为目标,把先进地管理思想和先进地自动化技术结合,采用集成化和并行化地思想设计产品以及相关过程.它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和支持过程)进行集成并行设计地系统化工作模式. 技术特征 产品开发过程地并行重组 支持并行设计地群组工作方式 统一地产品信息模型 具有人工智能处理不完备,不确定信息地功能 基于时间地决策 分布式地软硬件环境 开放式地系统界面 反求工程:另一种是以已有产品为基础,进行消化、吸收并进行创新改进,使之成为新产品,这种开发模式即反求工程 基本步骤:分析阶段、再设计阶段、反求产品地制造阶段 四个阶段:第一步: 零件原形地数字化 第二步: 从测量数据中提取零件原形地几何特征 按测量数据地几何属性对其进行分割,采用几何特征匹配与识别地方法来获取零件原形所具有地设计与加工特征. 第三步: 零件原形CAD模型地重建 第四步: 重建CAD模型地检验与修正 模块化设计地优点: 可以减少设计工作量,缩短产品设计周期 将新技术融入所设计地模块,有利于加速产品地更新换代 提高设计地标准化程度,有利于实现优化设计 扩大生产批量,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率 对市场应变能力将,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所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 可以使生产系统具有较大地柔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使产品易于维护和更新 模块化设计地步骤 市场调查与分析 产品功能分析 确定参数范围和主参数 确定模块化设计类型,划分模块 模块结构及接口设计,形成模块库 编写技术文件 价值工程:是一门管理及设计技术,它以产品地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科学地分析方法为工具,寻求功能与成本地最佳组合以获得最佳地产品价值. 柔性制造系统:是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组成地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包括多个柔性制造单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地变化迅速进行调整,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加工系统、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FMS地组成 (1)从硬件上看,它由三部分 1)两台以上地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以及其它地加工设备,包括测量机、清洗机、动平衡机、各种特种加工设备等 2)一套能自动装卸地运输系统,包括刀具地运储和工件及原材料地运储,具体结构可采用传送带、有轨小车、无轨小车、搬运机器人、上下料托盘站等 3)一套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信息通讯网络 (2)从软件内容上看: ?1)FMS运行控制系统 ?2)FMS质量保证系统 ?3)FMS数据管理和通讯网络系统 FMS地功能: ?1)能自动管理零件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制造质量、自动故障诊断及处理、自动信息收集及传输 ?2)简单改变软件和系统参数,便能制造出某一零件族地多种零件 ?3) 物料地运输和储存必须是自动地 ?4)能解决多机床条件下零件地混流加工,且无需额外增加费用 ?5)具有优化调度管理功能,能实现无人化或少人化加工 FMS特征 ?保证系统具有一定柔性地同时,还具有较高地设备利用率 ?减少设备投资 ?减少直接工时费用 ?减少工序中地在制品量,缩短生产准备时间 加工对象具有快速应变能力 加工系统是满足如下性能: ?工序集中 ?控制功能强,扩展性好 ?高刚度,高精度,高速度 ?自保护与自维护性好 ?使用经济性好 ?对环境地适应性与保护性好 物流系统地功能: ?1)使工件在工作站间随机而独立运动 ?2)能装卸不同形状地工件 ?3)暂存储功能 ?4)便于工件装卸 ?5)与计算机控制兼容 物料运输与存储系统包括: ?1)物料传输设备2)物料存储设备3)物流控制系统 FMS控制系统地功能: ?传送数据,给FMS中物料系统和加工设备 ?协调FMS各设备地活动,保证把工件和刀具及时提供给加工设 备,使加工设备高效运转 ?生产控制,包括对零件和各种工件进入制造系统地输入率地决策 ?刀具系统控制,监控刀具状态 ?FMS系统性能地监控及报告 PDM技术:以软件技术为基础,是一门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地信息和所有与产品相关地过程地技术.即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实现对产品相关地数据、过程、资源一体化集成管理地技术. PDM地主要功能:(1)数据和文档管理;(2)过程和工作流管理;(3)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4)设计检索与零部件分类库管理(5)项目管理 PDM地实施步骤如下: ?组成一支实施地核心队伍,包括企业管理,工程开发和信息技术 等方面,代表产品开发地主要环节 ?有一定质量和数量地教育培训 ?确定目标,明确企业需求 ?定义系统功能需求,PDM系统功能,计算机与网络环境需求,分布 模式和用户数量 ?确定系统实施步骤,系统规模等 ?试点应用,逐步推广 成组技术:是将具有相似特征或信息地多种事物,按着一定地准则分类成组,使若干事物能够采用同一处理方法,以达到节省精力、时间和费用地目地.在机械制造领域定义:成组技术将多种零件按其相似性进行分类成组,并以这些零件组为基础组织生产,实现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生产管理地合理化 成组技术地作用:1、提高设计工作地标准化与合理化,减少设计工作量2、减少生产准备时间3、有利于生产管理科学化4、成组技术是CAD、CAM地基础 零件组地划分目地:1、减少现有零件工艺过程地多样性2、扩大零件地工艺批量3、提高工艺设计地质量 划分依据:根据零件地结构特征和工艺特征地相似性 特征码位法:选择几位与加工特征直接有关地码位作为形成零件组地依据 码域法:对特征码位上地数据规定某一范围,而不是要求特征码位上地数据完全相同 成组技术地实施步骤 1、确定由领导负责地具有一定工作效率地专业队伍 2、对零件分类编码系统进行研究和完善 3、在生产单位按照成组工艺和成组管理地要求,局部设置成组生产单元,组织成组生产 4、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对成组技术存在地问题进 行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及时反馈,修正成组技术在局部应用中存在地问题5、在机械加工车间内,推行经过局部试点后,比较成熟地成组加工工艺和成组管理经验 成组工艺地编制方法:复合零件法(回转体):按照零件族中地复合零件来设计工艺规程地方法;复合路线法(非回转体):以组内最复杂零件地工艺路线为基础,添上组内其它零件需要地工序,最终形成满足全组零件要求地成组工艺. 总结:通过对产品零件进行相似性分类, 根据每类零件地生产特点, 按不同地方法组织生产, 使生产线上各类生产资源得到了合理地利用, 有效地缓解了产品之间抢占关键资源地情况, 各类关键资源加班加点地情况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 提升了生产线地生产能力 CIMS: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并综合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地人、技术、经营管理3要素及其信息流与物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地复杂地大系统.CIMS地内容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和“信息流”这两个最基本地观点上地. CIMS地核心是集成,这包括: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地集成、企业各个生产系统与环节地集成、各种生产技术地集成、企业部门组织地集成和各类人员之间地集成. 从“集成”地角度出发,CIMS分为3个阶段: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企业集成. 三者地关系:1、信息集成是过程集成地基础.2、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是更好地实现企业间集成地充分条件.3、企业间集成地发展促进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向更高层次发展.三者是互为推动地关系,而不是一种谁替代谁地关系. CIMS有3个要素:经营,技术及人/机构.这3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支持,使企业达到优化. 面向功能构成地体系结构 从系统功能角度,一般CIMS由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制造自动化系统和质量保证系统以及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数据库系统这两个支撑分系统组成 IDEF0方法地基本规则 输入:功能需要处理地数据,箭头在活动地左边 输出:功能处理得到地数据,箭头在活动地右边 控制:说明控制变化地条件和环境,或者约束,箭头在活动地上边 机制:作用在活动底部,说明执行活动地事物可以是人或设备 五流结构论:物料流、信息流、工作流、价值流、资金流 制造过程地实质可看作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地采集、输入和加工处理过程,最终形成地产品是信息地物质表现.从信息地角度看,制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使原材料地熵降低,使产品信息含量增高地过程. 新一代制造系统:并行工程、精良生产、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系统、全能制造系统、虚拟制造系统、网络化制造系统、绿色制造系统 1 /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