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制曲过程中的分段控制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酱油制曲过程中的分段控制法
柏芳青,马新村,赵双梅
(1.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 256624;2.滨州市滨城区商业集团总公司,山东滨州256600;3.滨州技术学院,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通过酱油制曲过程中,曲霉菌在曲料上不同时段上的生长变化特点,将其分为孢子发芽、菌丝
生长、菌丝繁殖、孢子着生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曲霉菌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通风量等条件
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分段控制,创造优良的曲霉生长环境,制得优质大曲。
关键词:酱油;制曲;曲霉菌;分段控制
中图分类号:TS264.2 文献标识码:C
Subsectlon control methodv in koji making of soy sauce
BAI Fang-qing1,MA Xin-tun2,ZHAO Shuang-mei3。
(1.Binzhou Vocational College,Binzhou 256624,China;2.Bincheng District Commerce
Group Cooperation in Binzhou,Binzhou 256600,China;3.Binzhou Technology Institute,Binzhou 2566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passes in the soy sauce system tune process,Aspergiilus on
tune material in
different time interval growth change characteristic。Divides into the spore it to
germinate,the
hypha grows。the hypha reproduces-the spore is living four stages.Grows condition
and so on
temp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ge aspergillus。humidity,ventilation
which needs differ-enees,carries on the pointed piggy-back contr01.Creates the
fine tune mildew habitat and
makes the high quality big tune.
Key words:soy sauce;koji making;aspergillus;subsection control
1 前言
俗话说“一曲、二酱、三淋油”,在酱油生产过程中,制曲阶段是最关键时期,酱曲的优劣直接影响酱油质量,决定原料利用率高低,并且影响酱油发酵质量和淋油效果。要制好曲,除种曲质量、蒸料程度等条件对其有直接影响外,静止培养阶段的温度、湿度、风量、时间等对成曲质量的优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负责通风制曲的员工叫做“看曲工”。一般厂子的“看曲工”,仅就看曲而看曲,机械被动地掌握通风温度,使成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制曲过程的实质是创造曲霉生长最适宜的条件,保证曲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充分发育繁殖,分泌酱油酿造需要的各种酶类。所以,对“看曲”工人来说,掌握此阶段霉菌在曲料上的生长变化规律,才能尽可能地创造最适宜条件,保证曲霉菌的大量繁殖生长,制得优质大曲。加强“看曲工”培训,使之了解掌握曲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在曲料上的生长变化知识,增强工人在“看曲”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对制得优质成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笔者根据掌握的微生物理论知识和制曲实践经验,将曲霉菌在制曲阶段的不同时间上的不同变化,用“分段”的方式作一阐述,以期用比较直观的方式讲明变化规律,使工作人员在“看曲”过程中,分段控制,便于掌握。
2 曲霉菌在制曲过程生长的四个时期
在整个通风制曲过程中,霉菌在曲料上的生长变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2.1孢子发芽期 曲料接种入池后,曲霉菌得到适当的水分、温度和养料,开始发芽生长。此阶段是曲霉发芽阶段,一般在接种后的4~5h之间完成。
2.2菌丝生长期
曲霉菌孢子发芽后,接着生长菌丝。菌丝生长期在接种后的8~12h。
2.3菌丝繁殖期
接种后12~17h,菌丝进一步生长,交叉繁殖,曲霉菌进入菌丝繁殖期.此阶段品温上升迅速,曲料结块,表层产生裂缝,需要进行翻曲控制。临结束时菌丝充分繁殖,肉眼见到曲料全部发自。
2.4孢子着生期
曲霉菌丝大量繁殖后,开始着生孢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孢子逐渐成熟,使曲料呈现淡黄绿色直至嫩黄绿色。孢子着生期一般在接种后的18h开始,直至制曲结束。
如采取低温制曲工艺,从孢子发芽到孢子着生同样也经历这几个时期,所不同的是各阶段的时问都会延长,但根据实验数据表明,低温成曲酶系较全面,蛋白酶特别是,谷氨酰胺酶活力较高,制曲过程中淀粉消耗少,酿成的酱油较澄清,蛋白利用率、氨基酸生成率及淀粉利用率均较高温曲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低温制曲.
3 制曲过程中的分段控制
在制曲过程中,要根据霉菌在曲料上的生长变化,掌握温度、风量、时间和湿度,以提
供适合霉菌生长繁殖条件,保证曲霉菌充分发育繁殖分泌酿造必需的各种需要。
3.1孢子发芽阶段
此阶段要求曲料一定要蒸熟,使曲料中的蛋白质达到适度变性,含有适量水分,同时
要保证种曲质量和接种温度。孢子吸水膨胀,体积增加2~6倍,在以上条件适合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和湿度,在30℃曲料适温下,促使曲霉发芽,并尽量缩短曲霉发芽时问,使之迅速生长繁殖,造成生长优势,对杂菌可起抑制作用。反之,则可能为杂菌重度污染。
此时的温度控制尤显重要,一般讲,温度低于25℃霉菌发芽缓慢。在温度低,水分又大的情况下,小球菌可能大量繁殖,如温度高于38℃,也不适宜霉菌孢子发芽,却适合枯草杆菌生长繁殖。霉菌最适发芽温度为30℃左右,一般生产上发芽温度应控制在30~32℃。
在生产实践上常见接种时曲料温度过高而出现曲料不结块、后期产生氨味现象,这就是因为接种时温度过高甚至烫死了菌种,致使种曲发芽缓慢而形不成生长优势,造成枯草杆菌污染繁殖,从而带来氨味。而接种及前期培养温度过低,会造成小球菌污染.所以,要严格掌握接种温度和前期培养温度,同时,还要保持室内湿度和曲料含水量,使孢子尽快吸水发芽。
枯草杆菌发生下列反应,产生氨、胺有害物质,并消耗成曲养分,抑制曲霉菌生长繁殖。
CH2SH CH2 CH3 CH3
| 半胱胺酸朊硫酶 || 分子重排 | + H2O |
HCNH2-----------------→[C-NH2]----------→[C=NH]-------→C=O+NH3↑
| - H2S | | |
COOH COOH COOH COOH
半胱胺酸 内酮酸
孢子发芽期一般不用通风,但有时发现曲池内各处料温不一时,要通入循环风来拉平
品温。此时,要注意在保证室温30~32℃,用小风量,到各处品温相同时,停止通风。
3.2菌丝生长阶段
菌丝生长,曲霉进入生长繁殖期。在生长繁殖时,曲霉需要糖分和氨基酸作为养料,并通过代谢作用将糖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此时,要用通风来调节曲料温度,使品温控制在曲霉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并利用通风,排出曲料中积存的二氧化碳,提供足够的氧气。
菌丝生长期的前期,霉菌刚刚生成幼嫩菌丝,呼吸不旺,产热量少,此时,要注意用室内循环风,以防温差过大,用小风量、时间长、均匀吹透,待曲池上、中、下品温一致后再停风,并保持曲池各处温度平衡。品温降到31℃左右既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兼顾菌丝生长前期的温度和湿度。
随着品温上升速率加快通风量逐渐增大,在接种后11~12h,由于米曲霉菌丝生长量增加,曲料开始接块。通风阻力增加,品温上升很快,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上层高下层低现象,虽然连续通风,品温仍有上升趋势,此时进行第一次翻曲。翻曲的目的是使曲料疏松,减少通风阻力,保持正常品温,补充新鲜氧气。必须掌握恰当的翻曲时间,如果翻曲过早,破坏幼嫩的菌丝生长,使曲料感染杂菌;翻曲过迟,则因通风不良,曲霉菌生长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造成生长不良,菌丝减少,酶活下降,有的甚至造成烧曲。
3.3菌丝繁殖阶段
菌丝繁殖期菌丝发育更加旺盛,品温上升极为迅速。此时必须连续通风,必要时打开冷风口,严格控制品温在34~35℃左右,加大通风量,供给足够的氧气。至接种后17h左右,曲料面层产生裂缝迹象,品温控制不住,此时应进行第二次翻曲,再次翻松曲料,消除裂缝,防止漏风,降低品温。
3.4孢子着生阶段
此阶段品温开始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孢子逐渐成熟,使曲料呈现淡黄色直至嫩黄绿色。此时,仍需连续通风,维持品温在30~34℃。
4 小结
在种曲质量正常,蒸料、水分、接种温度等工艺条件控制适当情况下,制曲过程一般按照上述规律进行,但是如果条件控制不当,特别是种曲质量不好时,制曲就会出现异常现象。根据曲霉生长特性,掌控制曲条件,提供适宜曲霉菌生长环境,是酱油制曲的基本要求。而将曲霉菌的生长繁殖规律归纳为阶段,便于工人针对曲霉菌生长的不同阶段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便于制曲工明确思路,条理掌控,不出“昏招”。关键是通过分段掌握,更便于工人了解曲霉生长内部规律,在工作中举一反三,完善管理,主动创造曲霉生长的优良条件,提高酱油大曲酶活性。但也要注意,由于制曲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曲料上的霉菌生长也是不尽相同,有快有慢,所以,各阶段之间并没有明显、整齐的界限,这要求制曲时要结合实际,全面、灵活掌握,遵照曲霉生长规律,提供、创造优良环境,制得优质大曲。
参考文献:
[1]冯兰庄.酿造工艺学[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局,
1985.
[2]林祖申.发酵调味品生产技术(修订版)[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