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 我们用得太多了
- 格式:wps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6
氮肥 我们用得太多了
蔬菜大棚的故事
记得不久前采访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某地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不
断地迁棚。一个大棚,种上几年的蔬菜,就得换个地方架棚,原来这
块地方改种大田作物。为什么要换?让化肥“闹”的。“大棚里刚用上
化肥,那叫好使,产量噌噌地上。用上几年,这招不灵了,即使再多
施化肥,产量也不再增加,有的年头产量甚至还会下滑。”农民说,
没辙了,换地方。好歹咱们地方多。如此这般几个轮回才发现,现在
想找块适合种大棚蔬菜的地方也难了,并且种过大棚蔬菜的地方即使
种粮食,产量也不令人满意。
农民朋友说,最开始也没想到化肥这么有用。过去多少年,种地
都用有机肥。后来,因为偶然多用了些化肥,带来了巨大的产量变化,
特别是蔬菜。从此化肥大行其道。
相关专家解释,上世纪80年代末“大棚经济”兴起时并没有人专
门研究,农民纯粹在实践当中体验到了化肥的神奇之处,并且当时的
施肥方法就是大水大肥。其实,当时这些笼统称为化肥的小颗粒就是
尿素,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所以一般都叫氮肥。那时种大棚就是在浇
水灌溉时,将化肥撒进水里、冲进土地。大家都觉得,化肥用得多,
蔬菜产量就高。
其实这并不奇怪。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农田以前一直处于氮素亏
缺状态,上世纪70年代开始才逐步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氮肥
的使用当然会给农作物带来巨大的增长。但是,慢慢的,这种情况发
生了改变。施氮肥不见效了,听说磷肥管用,上面提到的农民朋友又
开始大量使用磷肥。现在,他觉得磷肥也不灵,返璞归真,有机肥才
是人间正道。
其实在专家看来,这位农民朋友的做法还是有失偏颇。
过犹不及的化肥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教授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
的氮肥生产与消费国,从消费看,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其中,
我国经济作物以三分之一的种植面积又占了一半的氮肥消费量。
那么如此高的氮肥消耗量究竟正常不正常呢?氮肥的确是农业
生产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常规氮肥具有活泼的特性,如果使用方法
不当,通过气态、淋洗和径流,大量的氮素极易流失于环境之中,除
了资源的浪费之外,还加速了土壤的酸化,同时也对地下水、地表水
的污染产生影响。在我国目前大众化的施肥方法下,氮肥利用率一般
不会高于30%,尤其在大水漫灌的条件下,利用率竟然低于10%。
郑州大学的许秀成等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施肥每年因方法不当
损失的氮肥相当于3000多万吨尿素,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亿元。
张福锁教授的调研报告也显示,我国氮肥的使用量的确太多了,
大都没有发挥作用,利用率很低:在粮食作物中,我国大部分农户的
氮肥用量不是偏低就是偏高,其中偏高的居多;而在经济作物中,氮
肥施用量普遍偏多。国际上发达农业的氮肥生产效率一般在每公斤氮
肥产出55~80公斤粮食,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为22公斤左右。在苹果
园,我们的当季氮肥利用率为25%;露地蔬菜18%~30%,设施蔬菜
仅为3%~8%,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
张教授认为,发达国家氮肥用量较低与先进的养分管理技术有
关,例如他们对养分投入总量和土壤养分残留都有严格的控制,有机
肥和豆科作物固氮提供了与化肥投入相当的氮素,轮作和休耕也为土
壤养分的转化提供了有效的缓冲。与此相反,我国对氮肥投入总量没
有任何限制,粮田豆科作物固氮少,轮作和休耕难度大,有机肥投入
也比较少,有的小麦产区竟然没有有机肥的投入。不用有机肥或者少
用有机肥仍然要求粮食增产,必然会带来化肥用量大的后果,并且更
不利于化肥效率的发挥。
结合到上述种大棚蔬菜的农民朋友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没有
有机肥,化肥的功效不能充分发挥,大量使用还会带来严重后果;光
靠有机肥而拒绝化肥,也难以取得好收成,为什么在化肥诞生之后农
作物产量才出现突破呢?关键是科学施肥、平衡施肥。
缓释肥,平衡施肥的捷径?
不同的土壤条件和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肥料的需求是不同的。
科学家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条件提出了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
氮肥管理技术。中国农业大学在华北冬小麦的大面积试验表明,农民
习惯施氮量平均高达369公斤/公顷,如果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气
候条件,确定适合一定区域的当季作物氮肥投入总量,再根据作物生
长状况灵活调整不同时期的分配比例,氮肥用量可以在不减产的条件
下下调到154公斤/公顷。再精确一点,如果进行每个地块精确的土
壤植株测试,氮肥用量还可以减少到103公斤/公顷,但是工作量太
大,程序繁杂,农民难以应用。
目前正在开展的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也是实现平衡施肥的一
条有效途径。从2009年农业部提供的3000多个田间试验结果来看,
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比农民常规施肥亩增产
30公斤以上,氮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
除此以外,解决过量施用化肥的出路还有两条,一是通过有机无
机复混肥减少肥料中的无机成分,再就是缓控释肥技术。目前常见的
控释办法是对肥料颗粒进行包裹,控制肥料养分的释放速度,使养分
供应与作物各生育期需肥规律吻合;缓释技术则采用物理、化学和生
物化学方法,使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缓慢释放,延长对作物的有效性。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才开展缓释肥料的研制,目前已发展为全世界缓
控释肥料种类最多的国家。
有专家认为,我国应该优先开发缓释氮肥和应用部分缓释肥产
品。从氮磷钾肥料三要素比较分析看,氮肥的消费量最大,损失率也
最高。以尿素为例,在20℃的土温条件下,施入土壤后会在一周时间
转化为铵态氮;10天时间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移动性很强、易遭
淋失或反硝化损失。集约化农业要求施肥次数少,如果单次施用量过
大,必然出现前期烧苗后期脱肥的普遍问题,同时造成生产成本的上
升。大量氮素进入水体与大气,也对环境造成威胁。根据各种作物单
季和田间定位肥效试验结果,如果使用缓释肥料,氮的利用率可提高
10至30个百分点。
但是,缓释肥的价格和效果在农民那里还不容易得到认同。安徽
省阜南县金海农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军就表示:“由于缓控释肥料的
技术含量较高,一般情况下都会比同等含量的肥料高出好几百块钱,
所以在销售时,农民会认为价格偏高。”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
的卢宗云也说,农化服务不到位会使农民对这一新型肥料产生抵触心
理。又一次,内蒙古赤峰市有600亩玉米使用缓释肥后出现严重脱肥
现象,群众对缓释肥的效果极不认同。经过调研才发现,当地属干旱
地区,玉米种植采用大水漫灌;土壤结构是土层30公分,下面是细
砂层,属于漏水漏肥田。而该种缓释肥就是普通BB肥添加少量的包
膜尿素,完全不适合当地条件。这说明厂家业务员、当地经销商都不
是“明白人”,给缓释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