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答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答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答案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答案

项目一

1.简述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答: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喷油量控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控制内容,其控制原理是:ECU根据空气流量信号和发动机转速信号确定基本的喷油时间,再根据其他传感器(如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对喷油时间进行修正,并按最后确定的总喷油时间向喷油器发出指令,使喷油器喷油或断油。

2.常用的汽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主要有哪些类型?他们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何

(1)按喷射系统执行机构不同分类

①多点喷射(MPI):每个汽缸上安装一个喷油器,直接将燃油喷入各汽缸气道的进气门前方。

②单点喷射(SPI):一个喷油器供给两个以上的汽缸,喷油器安装在节气门前的区段中,燃油喷入后随空气流进入进气歧管内。

(2)按喷射控制装置的形式不同分类

①机械式:燃油的计量是通过机械传动与液体传动实现的。

②电控式:燃油的计量是由ECU(电控单元)及电磁喷油器实现的。

③机电一体混合控制式:和机械喷射系统一样,它也是由机械、液体喷射装置控制的,同时还设有一个ECU(电控单元)、多个传感器和一个电液混合调节器,来控制混合气成分,提高了控制的灵活性,扩展了控制功能。

(3)按喷射方式不同分类

①间歇喷射或脉冲喷射式:它对每一个汽缸的喷射都有一个限制的喷射持续期,喷射是在进气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进行的,喷射持续时间相应就是所控制的喷油量。所有的缸内直接喷射系统和多数的进气道喷射系统都采用间歇喷射的方式。

②连续喷射式:其燃油喷射的时间占有全工作循环的时间,连续喷射都是喷在进气道内,而且大部分的燃油是在进气门关闭后喷射的,因此大部分燃油是在进气道内蒸发的。(4)按喷射位置的不同分类

①进气道喷射式:它把喷油器安置在进气歧管上,把燃油喷至进气道内进气门的前方。进气道喷射系统都采用低压喷射装置,是目前汽油喷射发动机常用的喷射方式。

②缸内直接喷射式:它把喷油器装在汽缸盖上,把燃油直接喷入汽缸内,配合缸内组织的气体流动形成可燃混合气,容易实现分层燃烧和稀混合气燃烧。缸内直接喷射系统进一步改善了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性与燃油经济性,但是这一系统需要采用较高压力(约3.0 MPa~4.0 MPa)的喷油装置,使制造成本有所增加;同时还要求喷出的燃油能随气流分布到整个燃烧室内,这也使在缸内布置喷油器、火花塞及组织气流方向与之匹配比较复杂。因此,这种缸内直接喷射方式目前应用还不普遍。对于二冲程发动机,使用缸内直接喷射把燃油直接喷入汽缸内是较为合理的,若喷射定时选择得当,可以避免进入新气在扫气过程中的损失,对于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与减少HC(碳氢化合物)的排放更为有效。

(5)按空气流量的测量方式分类

1)速度密度控制式

2)质量流量控制式

3)节流速度控制式

3.汽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一般由几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由那些部件组成?答:1)空气供给系统

2)燃油供给系统

燃油供给系统一般由油箱、电动燃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脉动阻尼器、压力调节器、喷油器、冷启动喷油器和供油总管等组成

3)电控系统

电控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运转状况和车辆运行状况确定燃油的最佳喷射量。该系统由传感器、ECU和执行器3部分组成

4.加速时异步喷油正时控制

答:发动机由怠速工况向汽车起步工况过渡时,由于燃油惯性等原因,会出现混合气稀的现象。为了改善起步加速性能,ECU根据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中怠速触电输送的怠速信号从接通到断开时,增加了一个固定量的喷油。在有些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ECU接收到的IDL 信号从接通到断开后,检测到第一个N e信号时,增加一次固定量的喷油。

5.喷油正时

答:5.喷油正时就是指喷油器在什么时候(相对于发动机曲轴转角位置)开始喷油。

6燃油压力调节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压力调节器的作用是使燃油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或进气管负压保持一定,即保持喷油压力与喷油环境压力的差值一定。EFI发动机所要求的燃油喷射量,是根据ECU加给喷油器的通电时间的长短来控制的。此时,必须对油压加以限制,否则,同样的通电时间,油压高,则喷油多,油压低,则喷油少。只有喷油压力一定时,才能做到通电时间长,喷油量多,通电时间短,喷油量少。

7.燃油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答:燃油压力调节器通常安装在输油管的一端,主要由膜片、弹簧和回油阀等组成。膜片将调节器壳体内部分成两个室,即弹簧室和燃油室;膜片上方的弹簧室通过软管与进气管相通,膜片与回油阀相连,回油阀控制回油量。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压力调节器膜片上方承受的压力为弹簧的弹力和进气管内气体的压力之和,膜片下方承受的压力为燃油压力,当膜片上、下承受的压力相等时,膜片处于平衡位置不动。当进气管内气体压力下降时,膜片向下移动,回油阀开度增大,回油量增多,使输油管内燃油压力也下降;反之,当进气管内的气体压力升高时,则膜片带动回油阀向下移动,回油阀开度减小,回油量减少,使输油管内燃油压力也升高。由此可见,在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压力调节器通过控制回油量来调节输油管内燃油压力,从而保持喷油压差恒定不变。

8.如何检测燃油系统的油压?燃油泵控制电路检修过程如何?

检测燃油系统的油压

安装油压表:油压表可以安装在汽油滤清器油管接头、燃油分配管进油接头处,或用三通接头接在油管道上便于安装和观察的任何部位。

燃油系统静态油压测量:

(1)用一根短导线将电动燃油泵的两个检测插孔短接;

(2)打开点火开关(不起动发动机),让燃油泵运转;测量燃油压力。

(3)拔掉燃油泵检测插孔的短接线,关闭点火开关。

燃油系统保持压力测量:

测量静态油压结束后,过5min再观察油压表指示值,此时的压力称为燃油系统保持压力。

发动机运转时燃油压力测量:

起动发动机,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测量此时的燃油力;缓慢开大节气门,测量在节气门接近全开时的燃油压力;拔下油压力调节器上的真空软管,并用手堵住,让发动机怠速运转,测量此时燃油压力

发动机停机后,微电脑集中控制装置将热线自动加热到约1000℃,烧掉附着在热线上的灰尘。

电路检测

接通点火开关,不起动发动机,测E与D、E与C之间的电压为蓄电池电压。B与C间的信号电压发动机工作时为2~4V,发动机不工作为1.0~1.5V, F与D间电压,关闭点火开关时,电压应回零并在5s后有跳跃上生,1s后在回零,说明自洁信号良好。

热膜式与热线式类似,都是用惠斯通电桥工作的。不同的是:热膜式不使用铂丝作为热线,而是将热线电阻、温度补偿电阻、桥路电阻用厚膜工艺制作在同一陶瓷基片上构成的。13.如何检修进气压力传感器?

1)MAP传感器的插头,打开点火开关,测量插头端子VC与E2之间的电压,该电压是否等于4~6V,等于进入下一步,不等于进入第三步。

2)取下MAP传感器的真空软管,打开点火开关,测量ECU端子PIM与E2之间的电压。测量在大气压作用下时,PIM电压。测量在连接真空加装设备时,在各种真空压力下的PIM 电压,算出电压下降值,与表对照。

3)打开点火开关,测量ECU端子VC与E2之间的电压,是否等于4~6V,不等于更换ECU.

4)测量ECU与压力传感器之间的连线。

14.简要叙述进气温度传感器和水温传感器在汽油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的重要性。其检修过程怎样?

15.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为什么要测量发动机工作时每缸的进气量?

答:发动机工作时每缸的进气量是电喷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控制参数,控制器(ECU)在接受了每缸进气量的信号后,才能确定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时间),才能实现对混合气空燃比的精确控制。

16.什么情况下ECU除了进行同步喷射控制外,还需进行异步喷射控制?

答:在发动机起动时ECU除了进行同步喷射控制外,还需进行异步喷射控制,为改善发动机起动性能。

17.什么情况下ECU执行断油控制?

答:(1)汽车行驶中,驾驶员快收加速踏板使汽车减速时,ECU将切断燃油喷射控制电路,停止喷油,以降低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2)发动机加速时,发动机转速超过安全转速或汽车车速超过设定的最高车速时,ECU 将切断燃油喷射控制电路,停止喷油,防止超速。

项目二

一、填空题

1.修正系数法、修正点火提前角法。

2.分电器轴上的凸轮

3.断电器触电的闭合角、发动机转速。

4.最佳点火提前角

5.电源、传感器、ECU、点火器

6.发电机

7.爆燃传感器、用来检测发动机有无爆燃发生及爆燃强度。

8.铁心、永久磁铁、线圈

9.电磁感应、压电效应。

10.最佳

11.10度~15度

12.燃料性质、转速、负荷、混合器浓度

13.节气门进行的量

14.差、减小

15.ECU内存储的初始点火提前角

16.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

17.修正系数法、修正点火提前角

18.水温修正、怠素稳定修正、空燃比反馈修正

19.暖机修正、过热修正

20.氧传感器

21.分电器轴上的凸轮

22.传感器、晶体管开关

23.增长

24.利用压电晶体的压电效应把爆燃时传到气缸体上的机械振动转换成电压信号输送给ECU。

25.闭环控制

26.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7.有触点式

28.高速易断火、断电器触点易烧蚀、、点火可靠性差。

29.利用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产生电火花点燃气缸内的混合气。

30.发动机转速信号、起动开关信号

31.足够的压缩比、适当的燃油混合气、准确而强大的点火

32.初级电路、触发装置、次级电路

33.点火开关、初级点火线圈、点火控制模块

34.点火提前角、通电时间、防爆震

35.减小

36.起动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起动后点火提前角的控制

37.点火提前角、通电时间、爆燃控制

38.好、增大

39.起动时、起动后

40.ESA

41.电感储能、电容储能

42.断电器触电、发动机转速

43.ECU

44.恒流控制

45.推迟点火

46.传统点火控制、计算机控制

47.传感器、ECU、点火器、点火线圈、分电器

48.节气门开度信号

49.独立点火、同时点火、二极管配电

50.大

51.汽缸判别、闭合角控制、恒流控制、安全信号

52.万用表

53.电感式、压电式

54.共振性、非共振性、火花塞金属垫性

55.发动机振动

56.电压

57.万用表、不导通

58.增大

59.点火时刻、辛烷值

60.1

61.一半

62.点火顺序、高压电

63.燃料性质、转速、负荷、混合器浓度

64.转速、负荷

65.喷油量

66.压力、电

67.无分电器的电子点火系统

68.电子点火正时系统、电子点火控制系统

69.点火提前角、通电时间

70.发动机性能下降、排气管放炮

71.点火正时、点火确认

72.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73.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

74.磁致伸缩型、半导体压电型

75.检查发动机的点火正时和点火提前角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对

8.错

9.对10.对11.错12.对13.错14.错15.对16.对17.对18.错19.对20.对21.错22.对23.对24.错25.错26.对27.错28.对29.错30.错31.对32.对33.对34.错35.对36.错37.对38.错39.对40.对41.对42.错43.对44.错45.错46.对47.错48.错49.对50.对51.错52.对53.错54.错55.错56.对57.错58错59.对60.错61.对62.对63.对64.错65.错66.对67.错68.对69.对70.对71.对72.对73.对74.对75.对76.对77.对78.对79.对80.对81.对82.错83.对

三、选择题

1.A

2.B

3.A

4.A

5.B

6.A

7.C

8.B 9.B 10.C 11.A 12.A 13.B 14.C 15.D 16.C 17.B 18.D 19.C 20.D 21.B

22.A

四、名词解释

答1.是从火花塞发出点火花,到该缸活塞运行至压缩上止点时曲轴转过的角度。

答2.指活塞运行到上止点位置的判别信号,是根据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产生的信号经过整形和转换而获得的脉冲信号。

答3.实际点火提前角=初始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修正点火提前角

五、问答题

1.发动机起动后在正常工况下运转时,控制点火提前角的信号主要有哪些?

答:发动机起动后在正常工况下运转时,控制点火提前角的信号主要有: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信号或空气流量计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燃油选择开关或插头信号、爆燃信号等。

2.通电时间对发动机工作的影响?

答:对于电感储能式电控点火系统,当点火线圈的初级电路被接通后,其初级电流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初级电路被断开瞬间,初级电流所能达到的值与初级电路接通的时间长短有关,只有通电时间达到一定值时,初级电流才可能达到饱和。由于断开电流影响次级电压最大值,次级电压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点火系工作的可靠性,所以在发动机工作时,必须保证点火线圈的初级电路有足够的通电时间。但如果通电时间过长,点火线圈又会发热并增大电能消耗。要兼顾上述两方面的要求,就必须对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通电时间进行控制。

3.点火器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点火器内部主要由气缸判别、闭合角控制、恒流控制、安全信号等电路组成。点火器的主要功能是根据ECU的指令,控制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通电或断电,并在完成点火后向ECU 输送点火确认信号IG F。

4.暖机修正控制信号主要由哪些?

答:暖机修正控制信号主要有: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信号、进气管绝对压力传感器信号、或空气流量计信号、节气门位置传感器信号等。

5.点火线圈的恒流控制方法是什么?

答:恒流控制的基本方法是:在点火器功率晶体管的输出回路中增设一个电流检测电阻,用电流在该电阻上形成的电压降反馈控制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只要这种反馈为伏反馈,就可使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稳定,从而实现恒流控制。

6.电控点火系统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答:

(1)在各种工况及环境条件下,均可自动获得最佳的点火提前角,从而使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及工作稳定性等方面均处于最佳。

(2)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均可对点火线圈初级电路的通电时间和电流进行控制,从而使点火线圈中存储的点火能量保持恒定,不仅提高了点火的可靠性,而且可有效地减少电能消耗,防止点火线圈烧损。

(3)采用爆燃控制功能后,可使点火提前角控制在爆燃的临界状态,以此获得最佳的燃烧过程,有利于发动机各种性能的提高。

7.最佳点火提前角

答:使发动机产生最大输出功率的点火提前角称为最佳点火提前角。

8.初始点火提前角

答:发动机起动,曲轴开始转动时,不管发动机运转情况如何,点火都发生在某一固定的曲

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DOC

你真正懂车么?汽车发动机技术汇总 目前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主要有直列发动机,V型发动机、W型发动机、转子发动机几种 类型。为了使读者对各种发动机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在这里将常见的汽车汽油发动 机类型与各种先进的汽油发动机技术特点归纳在一起,供大家分享。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 直列发动机(Line Engine):它的所有汽缸均肩并肩排成一个平面,它的缸体和曲轴 结构简单,而且使用一个汽缸盖,制造成本较低,稳定性高,低速扭矩特性好,燃料消耗少,尺寸紧凑,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功率较低。“直列”可用L代表,后面加上汽缸数就是 发动机代号,现代汽车上主要有L3、L4、L5、L6型发动机。 L3(直列3缸发动机):一般用在1升以下的微型车上。它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制 造成本也低,重量轻,比较省油。如果一台直列3台机能达到一台直列4缸机的动力性能,那当然是3缸机要好些。如早期的夏利车装配的就是3缸发动机。 L4(直列4缸发动机):直列4缸发动机俨然已成了现代汽车的一种标准选择。它的 适用范围极广,小到微型车,大到2升多的车型,均由四汽缸机为汽车提供动力。与6缸机相比,4缸机的体积小,结构简单,重量轻,但它的动力性和平稳性与同排量6缸机的差别并不十分显著;现代轿车大多为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方式,需要发动机横放在车头,要求发动机的体积不能太大,直列4缸机的体积尺寸正好,因而直列4缸机获得了广泛应用。 L5(直列5缸发动机):由于直列5缸机存在很难解决的平衡问题,容易引起振动,因此直列5缸发动机现已不多见。我国长春一汽曾生产过的奥迪100也是用直5发动机。现在沃尔沃S60、S80还在用直5发动机。 L6(直列6缸发动机):直列6缸发动机现在主要用在前置发动机后驱方式的汽车上。 从平衡角度来讲,直6比直4、直5,甚至V6的平衡性都要好。出于此原因,当你的机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与新技术分析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与新技术分析 【摘要】本文对汽车发动机技术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从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柴油发动机配电子涡轮、汽油机这三个方面就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做了举例说明。最后对汽车发动机发展新技术做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发展现状;新技术 一、发动机技术现状 自90年代出现第一台内燃机以来,内燃机作为汽车动力装置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发动机技术经过了三次历史变革。在第一次历史变革中,汽车发动机的燃料由最初的煤气更变为石油燃料(如柴油、煤油、汽油等);在第二次历史变革中,汽车发动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在第三次历史变革中,汽车发动机与电子技术实现了结合。当前,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等。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汽车发动机新技术层出不穷。 二、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一)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 1.PSA 1.2THP发动机 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标致汽车展台为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家伙——1.2THP 发动机。目前该发动机已在神龙集团襄阳发动机工厂生产,未来将在东风标致以及雪铁龙旗下多款车型中应用。 这台1.2THP三缸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采用了全铝机身轻量化设计,同时加入了平衡轴设计,降低发动机的整栋以及噪音。最后,凭借涡轮增压、缸内直喷以及进排气门双可变正时技术,使得这台精油1.2L排量的的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了100KW,最大扭矩也达到了230Nm.这一数据接近一台1.8L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数据了。 在配气方面,1.2THP发动机采用双顶置凸轮轴,并且拥有进排气双连续可变正时技术与涡轮增压相辅相成的还有缸内直喷技术,采用高压油泵将提供200Bar压力的喷油压力。 2.雷诺Energy TCe 90发动机 作为法系车的另一个代表,雷诺在2014年的法国车展上展示了旗下的三缸发动机。雷诺一直是最稳定的引擎供应商,雷诺Energy TCe 90发动机从F1赛场上借鉴了不少经验。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3—1983、 GB 14761.6—1993、 GB 3847—1999、 GB/T 3846-1993、 GB 18285—2000中的压燃式发 动机汽车部分 GB 14761.4—1993、 GB 11340—1989 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物 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4761.3—1993、GB 14763—1993 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 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 段)GB 17691—2001、 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 18285—2005 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4761.5—1993、 GB/T 3845—1993、 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8352.3—2005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 Ⅳ阶段) GB 18352.2—2001 GB 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 及试验方法 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88.1—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88.2—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 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QC/T 468—2010 汽车散热器QC/T 468—1999 QC/T 469—2002(200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 469—1999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开发现状及趋势 丁志盛叶挺宁 摘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技术背景、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EECS,ECU汽车发动机电喷 一、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概述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简称EECS)通过电子控制手段对发动机点火、喷油、空气与燃油的比率、排放废气等进行优化控制,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工况,达到提高性能、安全、节能、降低废气排放的目的。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 - 燃油喷射控制; - 点火系统控制; - 怠速控制; - 尾气排放控制; - 进气控制; - 增压控制; - 失效保护; - 后备系统; - 诊断系统等功能。 另外,随着网络、集成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汽车控制主要单元的EMS系统通过 CAN(Controllers Area Network)总线与其他控制系统,例如:安全系统(如ABS、牵引力电子稳定装置ESP (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底盘系统(如主动悬挂ABC(Active Body Control))、巡航控制系统(Speed Control System或Cruse Control System)以及空调、防盗、音响等系统实现网络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实施集成优化统一控制。在不久的将来,车载通讯平台将利用现有无线通讯网络为汽车驾驶提供更广泛的咨询、娱乐等增值服务(如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主要涉及以下技术容: - 传感器 主要包括空气流量传感器、空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转速传感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史发动机,汽车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发动机的存在,就不存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即是汽车的发展。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行走提供动力和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简单讲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即将汽油(柴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气缸内燃烧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做功,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原理。发动机所有结构都是为能量转换服务的,虽然发动机伴随着汽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设计上、制造上、工艺上还是在性能上、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仍然未变,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时代,那些发动机设计者们,不断地将最新科技与发动机融为一体,把发动机变成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发动机性能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各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也将发动机的性能作为竞争亮点。 所以可以说发动机的发展史即是汽车的发展史。 而发动机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人的努力,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能动力装置,简称热力机。热力机是借助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往复活塞式四冲程汽油机是德国人奥托在大气压力式发动机基础上,于1876 年发明并投入使用的。由于采用了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发动机的热效率从大气压力式发动机的11%提高到14%,而发动机的质量却降低了70%。 1892 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压燃式发动机(即柴油机),实现了内燃机历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突破。由于采用高压缩比和膨胀比,热效率比当时其他发动机又提高了1 倍。1956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式发动机,使发动机转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1964年,德国NSU公司首次将转子式发动机安装在轿车上。 1926 年,瑞士人布希提出了废气涡轮增压理论,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来驱动压气机,给发动机增压。50 年代后,废气涡轮增压技术开始在车用内燃机上逐渐得到应用,使发动机性能有很大提高,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突破。 1967 年德国博世公司首次推出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汽油喷射系统,开创了电控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应用的历史。经过30年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Engine Management System,EMS)已逐渐成为汽车、特别是轿车发动机上的标准配置。由于电控技术的应用,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噪声和燃油消耗大幅度地降低,改善了动力性能,成为内燃机发展史上第四次重大突破。 1971年,第一台热气发动机——斯特林机的公共汽车已开始运行。1972年,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在市场售出装有复合涡流控制燃烧的发动机的西维克牌轿车,打响了稀薄气体燃烧发动机的第一炮。这种发动机是在普通发动机燃烧室的顶部加上一个槌状体的副燃烧室,先将这处副燃烧室中较浓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作者: ————————————————————————————————日期: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3847—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 GB 11340—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 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3843—1983、 GB14761.6—1993、 GB 3847—1999、 GB/T3846-1993、 GB18285—2000中的压燃式 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4761.4—1993、 GB 11340—1989 GB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 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染 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14761.3—1993、GB 14763—1993 GB17691—2005 错误!未定义书签。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 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 段) GB17691—2001、 GB14762—2002中的气体 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18285—2005错误!未定义书签。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 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 GB 14761.5—1993、 GB/T 3845—1993、 GB18285—2000中的点燃 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 Ⅳ阶段) GB 18352.2—2001 GB20890—2007 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要求 及试验方法 GB/T5181—2001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GB/T 16570—199 6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18297—2001 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18377—200 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 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33—2006 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20 09)错误!未定义书 签。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281—1999 (2009) 错误!未定义书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标准汇总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课程质量标准 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 专业代码: 学制年限:初中毕业生起点三年 一、课程性质 《汽车发动机新结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构建于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培养学生对电控系统结构、原理的认识,并能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综合故障诊断、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为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二、课程目标 通过发动机新结构(电控系统)的学习,能够对该系统各总成进行故障分析、性能检测、零部件维修,并进一步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能力目标 (1)具备与客户的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车主咨询车况,独立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

(2)能根据故障情况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电控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3)能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4)能对点火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辅助控制系统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修; (6)能对发动机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 (7)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 (8)能够对传感器或相关部件的技术参数及波形信号进行分析; (9)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 (10)能检查修复后的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 (11)维修结束后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以及已损坏零部件。 2.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3)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汽车的发展史

汽车的发展史 摘要: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百多年。 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通用、福特、丰田、本田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本文回望这段历史,回顾了汽车的起源,论述了汽车的功用、分类及性能要求,对国内外汽车的发展历史及各时期主要车型作了系统介绍,对军用汽车发展趋势作了简要分析,叙述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军用汽车车辆分类车辆性能 引言 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之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史可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如果说有的话,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使用的是人体的股份这台发动机。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1.汽车的起源 马车和蒸汽机车以及19世纪的三轮汽车都可算作现代汽车的始祖。在铁路诞生以前,陆上道路通常是未铺路面的,因此,中世纪欧洲的骡马商队很普遍。后来,随着道路的改善,出现了宽轮子的四轮货车和公共马车。那时候的陆上运输成本高,而且客货运输安全系数低,陆上交通除受气候条件限制之外,还受水陆交叉、盗劫和战争等问题的影响。到17世纪,这种格局随着公路的改进而开始被打破。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十佳发动机VQ35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出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 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牵引4-5吨的货物。 蒸汽机汽车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N.J.Cugnot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根据定压热功循环原理,研制出压燃式柴油机,并取得了制造这种发动机的专利权。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汽车发动机国标汇总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十、汽车发动机标准 GB 3847—2005 GB 11340—2005 车用压燃式发动机和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 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曲轴箱污染 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3843—1983、 GB —1993、 GB 3847—1999、 GB/T 3846-1993、 GB 18285—2000中的压燃 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993、 GB 11340—1989 GB 14762—2008 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 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 GB 14762—2002 GB 14763—2005装用点燃式发动机重型汽车燃油蒸发污 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收集法)GB —1993、GB 14763—1993 GB 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 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 Ⅲ、Ⅳ、Ⅴ阶段)GB 17691—2001、 GB 14762—2002中的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部分 GB 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 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1993、 GB/T 3845—1993、 GB 18285—2000中的点燃式发动机汽车部分 GB 18296—2001 汽车燃油箱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 国Ⅲ、Ⅳ阶段) GB —2001 GB 20890—2007重型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 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5181—2001 汽车排放术语和定义GB/T 5181—1985 GB/T 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 GB/T 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 GB/T 18297—2001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 18377—2001 汽油车用催化转化器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 法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 525-1999 GB/T 25983—2010歧管式催化转化器 QC/T 33—2006汽车发动机硅油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QC/T 33—1992 QC/T 280—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ZB T12 002—1987* QC/T 281—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ZB T12 003—1987* QC/T 282—1999 (200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ZB T12 004—1987* QC/T —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技术条件QC/T 288—1999 QC/T —2001 (2009)汽车发动机冷却水泵试验方法 QC/T 289—2001 (2009) 汽车发动机机油泵技术条件QC/T 289—1999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汽车发动机发展史 1110100C20涂小政发动机,汽车中最重要的部分,可以说没有发动机的存在,就不存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即是汽车的发展。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为汽车的行走提供动力和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简单讲发动机就是一个能量转换机构,即将汽油(柴油)的热能,通过在密封气缸内燃烧气体膨胀时,推动活塞做功,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原理。发动机所有结构都是为能量转换服务的,虽然发动机伴随着汽车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设计上、制造上、工艺上还是在性能上、控制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基本原理仍然未变,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时代,那些发动机设计者们,不断地将最新科技与发动机融为一体,把发动机变成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使发动机性能达到近乎完善的程度,各世界著名汽车厂商也将发动机的性能作为竞争亮点。 所以可以说发动机的发展史即是汽车的发展史。 而发动机的发展也经历了无数人的努力,无数人的智慧与汗水。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能动力装置,简称热力机。热力机是借助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 惠更斯于1673年设计绘制了方案图,如下图所示。

第一台蒸汽机的的设计于1712年设计完成,如下图所示。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86年被视为汽车的诞生日,那辆奔驰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但是其动力单元却实在“寒酸”:第一辆“三轮奔驰”搭载的卧式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最高时速16KM每小时。这就是第一辆汽车的发动机,那时勇敢卡尔奔驰的夫人驾驶这辆奔驰1号上坡还需要儿子推车,当然沿途不停的熄火,转向也不灵,回娘家100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一整天。 四冲程发动机其实早就由德国人奥托研制出来了。但应用的汽车上不得不提戴姆勒,他由于协助奥托研制四冲程发动机的原因而成为了第一个将四冲程发动机装上汽车的人。显然,从四冲程到二冲程是

GB标准件国标标准件国标标准件代码大全-11页文档资料

螺栓 U型螺栓JB/ZQ 4321-97 添加 方头螺栓 C级GB/T 8-88 添加 沉头方颈螺栓GB/T 10-88 添加 沉头带榫螺拴GB/T 11-88 添加 半圆头方颈螺栓GB/T 12-88 添加 半圆头带榫螺栓GB/T 13-88 添加 大半圆头方颈螺栓 C级GB/T 14-1998 添加 大半圆头带榫螺栓GB/T 15-88 添加 六角头铰制孔用螺栓GB/T 27-88 已添加取消 六角头螺杆带孔铰制孔用螺栓GB/T 28-88 添加 六角头头部带槽螺栓 A 和 B 级GB/T 29.1-88 添加 十字槽凹穴六角头螺栓GB/T 29.2-88 添加 下方头螺栓 B级GB/T 35-88 添加 T 形槽用螺栓GB/T 37-88 添加 加强半圆头方颈螺栓GB/T 794-93 添加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GB/T 31.1-88 添加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细杆 B级GB/T 31.2-88 添加 六角头螺杆带孔螺栓细牙 A和B级GB/T 31.3-88 添加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 A 和 B级GB/T 32.1-88 添加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细杆 B级GB/T 32.2-88 添加 六角头头部带孔螺栓细牙 A 和 B 级GB/T 32.3-88 添加 活节螺栓GB/T 798-88 已添加取消 地脚螺栓GB/T 799-88 添加 沉头双榫螺GB/T 800-88 添加 小半圆头低方颈螺栓 B级GB/T 801-1998 添加 六角头螺栓 C级GB/T 5780-2000 添加 六角头螺栓全螺纹 C级GB/T 5781-2000 添加 六角头螺栓GB/T 5782-2000 添加 六角头螺栓全螺纹GB/T 5783-2000 添加 六角头螺栓-细杆-B级GB/T 5784-86 添加

21《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与维修A》复习指导(改专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汽车专业(开放专科)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与维修(A)》考试指南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与维修(A)》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汽车专业(维修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以汽油发动机汽车的发动机管理系统作为典型系统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的构成、功能与正常的运行状态,学会汽车上的电控系统一般的故障分析方法和维修方法,学会看新型汽车的使用手册和维修手册。 实训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通过实训达到一些要求:加深并巩固学生对汽车典型电控系统的组成、原理的认识,掌握电控系统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掌握各种典型汽车电控系统主要总成的拆装步骤及维修的方法,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汽车法规(排放、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和汽车性能;和汽车发动机;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系。 2. 了解控制目标的描述和典型电控系统的构成 3. 了解控制过程的实施 4. 了解汽车在线检测系统(OBD)的构成和功用 5. 了解电控系统的故障表现和解决办法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考试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述 (一)教学内容 1、认识排放、经济和安全三大法规与汽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子控制系统(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与被控制对象和必须达到的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

3、认识对结构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检测、维修之间的关系 4、了解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及特点、学习方法 (二)考试重点 1、排放、经济和安全三大法规与汽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2、电子控制系统(以发动机管理系统为例)与被控制对象和必须达到的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汽油机对燃料供给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细致地解释在发动机构造课中应该已经认识了的空气与燃料混合所形成的混合气中的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例——空燃比——在发动机不同的运行工况时的不同要求,也就是建立起对所谓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要求”的认识。 1、空燃比对汽油机稳定工况性能的影响 2、对稳定工况空燃比的控制要求 3、对热机怠速工况进气量和空燃比的控制要求 4、变工况过程中对空燃比和进气量的控制要求 5、点火提前角与空燃比的关系及对点火提前角的控制要求 6、三效催化转化器对空燃比控制的要求 7、混合气分配均匀性 (二)考试重点 1、空燃比对汽油机稳定工况性能的影响 2、对稳定工况空燃比的控制要求 3、对热机怠速工况进气量和空燃比的控制要求 4、变工况过程中对空燃比和进气量的控制要求 5、点火提前角与空燃比的关系及对点火提前角的控制要求 6、三效催化转化器对空燃比控制的要求 第三章化油器式供油与喷射式供油的比较 (一)教学内容 化油器式供油与喷射式供油的比较。 (二)考试重点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摘要】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汽车的发展与发动机的进步有着直接的联系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汽车发动机大多是热能动力装置,简称热力机。热力机是借助工质的状态变化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 【关键词】发动机;外燃机;内燃机;历史;趋势;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历史及其发展 1.1汽油发动机的历史及其发展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N.J.Cugnot)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出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出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根据定压热功循环原理,研制出压燃式柴油机,并取得了制造这种发动机的专利权。 1957年,德国人汪克尔发明了转子活塞发动机,这是汽油发动机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转子发动机的特点是利用内转子圆外旋轮线和外转子圆内旋轮线相结合的机构,无曲轴连杆和配气机构,可将三角活塞运动直接转换为旋转运动。它的零件数比往复活塞式汽油少40%,质量轻、体积小、转速高、功率大。1958年汪克尔将外转子改为固定转子为行星运动,制成功率为22.79千瓦、转速为5500转/分的新型旋转活塞发动机。该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因而引起各国的重视。日本东洋公司(马自达公司)买下了转子发动机的样机,并把转子发动机装在汽车上,可以说,转子发动机生在德国,长在日本。

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史

汽车发动机技术发展史 汽车整体技术日新月异,而作为汽车的心脏一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显得更受关注。如今介绍一辆汽车的发动机时: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双顶置凸轮轴技术,缸内直喷技术,VCMI汽缸管理技术,涡轮增压技术,等 等都已经运用的相当广泛;在用料上也是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全铝发动机目前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汽车的污染也是不可避免,于是新能源技术,包括柴油机的高压共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生物燃料技术也已经有普及的趋向,但回顾一下发动机的历史或许更能理解这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我国的汽车教材也能看岀端倪: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教材难以跟上步伐!如今大部分汽车教材还是以东风汽车的发动机来作为范例,而东风发动机还是带化油器的老式发动机, 与如今全电子化的发动机简直就隔了几个世纪。 回到汽车的起步阶段,那时的汽车被马车嘲笑,污染严重,但起步的意义却非同寻常。 汽油机之前的摸索阶段 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气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装到车子上载人。法国的居纽 (N.J.Cugnot )是第一个将蒸汽机装到车子上的人。1770年,居纽制作了一辆三轮蒸汽机车。这辆车全长 7.23米,时速为3.5公里,是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1771年古诺改进了蒸汽汽车,时速可达9.5千米, 牵引4-5吨的货物。 1858年,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里诺发明了煤气发动机,并于1860年申请了专利。发动机用煤气和空 气的混合气体取代往复式蒸汽机的蒸汽,使用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电火花,用电火花将混合气点燃爆发。这种发动机有气缸、活塞、连杆、飞轮等。煤气机是内燃机的初级产品,因为煤气发动机的压缩比为零。 1867年,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ugust Otto )受里诺研制煤气发动机的启发,对煤气发动机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制作了一台卧式气压煤气发动机,后经过改进,于1878年在法国举办的国际展览会上展 岀了他制作的样品。由于该发动机工作效率高,引起了参观者极大的兴趣。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奥托提岀了内燃机的四冲程理论,为内燃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人奥姆勒和卡尔?本茨根据奥托发动机的原理,各自研制岀具有现代意义的汽油发动机,为汽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892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根据定压热功循环原理,研制岀压燃式柴油机,并取得了制造这种发 动机的专利权

世界汽车发展史

世界汽车发展史 ●从轮到车——人类交通的第一次革命 ●自走车辆的探索——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 ●现代汽车的形成与发展——汽车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推动了汽车工业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汽车的发展——和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体 马车时代 自从人类发明了车轮并制造出车后,就用驯化了的马、牛拉车。马车是运输、代步和打仗最主要的工具。 由于没有其他合适的动力取代马,马车时代一直延续了约3000~4000年。 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国格拉斯戈大学聘为实验技师,有机会接触纽科门蒸汽机,并对纽科门蒸汽机产生了兴趣。 1769年,瓦特与博尔顿合作,发明了装有冷凝器的蒸汽机。 1774年11月,他俩又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发明的高效率蒸汽机一出现立即用到采矿、纺织、冶金、机械加工、运输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掀起了18世纪轰轰烈烈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的诞生,无疑是人类利用动力机械的一大突破。从此,人们靠燃料的燃烧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 蒸汽汽车的盛衰内燃机的诞生 古诺的尝试给后来者以极大的启发和激励,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出现了研究和制造蒸汽汽车的热潮。各种用途的蒸汽汽车相继问世,到了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个蒸汽汽车的全盛时期。

内燃机的先驱 蒸汽机的燃料在锅炉中燃烧把水烧开,将蒸汽送进气缸,推动活塞和曲柄连杆机构工作,所以蒸汽机也称为外燃机。它的热量损失大,热效率低,仅10%左右,能源浪费严重。 如果让燃料在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作功,就可大大提高气缸压力和热效率,这就是所谓的内燃机。1862年,法国铁路工程师罗彻斯,发表了等容燃烧的四冲程发动机理论,即进气、压缩、作功、排气,并指出压缩混合气是提高热效率的重要措施。1862年1月16日他的发明获得法国专利,他并没有造出实物来说明他的理论。 内燃机的诞生 奥托内燃机 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22岁时弃商,开始从事煤气发动机的试验工作。 1866年,奥托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翌年,此物荣获巴黎博览会金质奖章。 1876年,奥托对四冲程内燃机又作了改进,试制出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 1877年8月4日取得专利,并成批投入生产。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1881年,戴姆勒辞去道依茨公司的一切职务,同他的同事威廉·迈巴赫合作开办了当时第一家汽车工厂,开始研究一种“轻便快速”发动机的设计方案。 1883年8月15日,戴姆勒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 内燃机的诞生 戴姆勒的小型内燃机 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轻便小巧的化油器式、电点火的小型汽油机,转速达到了当时创记录的750r/min。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立式发动机,取名为“立钟”。他们在1885年4月3日取得德国专利。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本总结

汽车发动机原理 一、发动机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比较 1.实际工质的影响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上升而增大的,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气体,这些多原子气体的比热又大于空气,这些原因导致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加之循环还存在泄漏,使工质数量减少。实际工质影响引起的损失如图中Wk所示。这些影响使得发动机实际循环效率比理论循环低。 2.换气损失 为了使循环重复进行,必须更换工质,由此而消耗的功率为换气损失。如图中Wr所示。其中,因工质流动时需要克服进、排气系统阻力所消耗的功,成为泵气损失,如图中曲线rab’r包围的面积所示。因排气门在下止点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W所示。 3.燃烧损失 (1)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实际循环中燃料燃烧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 (2)不完全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空气混合不良,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如不考虑化学不平衡过程,燃料与氧的燃烧化学反应在每一瞬间都处在化学动平衡状态,如2H2O=2H2+O2等,由左向右反应为高温热分解,吸收热量。但在膨胀后期及排气温度较低时,以上各反应向左反应,同时放出热量。上述过程使燃烧放热的总时间拉长,实质上是降低了循环等容度而降低了热效率。 (4)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汽缸壁和工质之间始终存在着热交换,使压缩、膨胀线均脱离理论循环的绝热压缩、膨胀线而造成的损失。 (5)缸内流动损失。指压缩及燃烧膨胀过程中,由于缸内气流所形成的损失。体现为,在压缩过程中,多消耗压缩功;燃烧膨胀过程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克服气流阻力,使作用于活塞上做功的压力减小。 二、充量系数 衡量不同发动机动力性能和进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定义为每缸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计算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空气质量的比值。 影响因素: 1.进气门关闭时缸内压力Pa 2.进气门关闭时缸内气体温度Ta 3.残余废气系数 4.进排气相位角 5.压缩比 6.进气状状态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阻力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是由空气滤清器、进气管、进气道和进气门所组成。减少各段通路对气流的阻力可有效提高充量系数。(1)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1)进气马赫数M 不超过0.5受气门大小、形状、升程规律、进气相位等因素影响2)减少气门处的流动损失增大气门相对通过面积,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以及合理的配气相位是限制M值、提高充量系数的主要方法。增大进气门直径可以扩大气流通路面积;增加气门数目;改进配气凸轮型线,适当增加气门升程,在惯性力容许条件下,使气门开闭尽可能快;改善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2)减少进气道、进气管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汽车百年:汽车发展史

————————————————————————————————作者: ————————————————————————————————日期: ?

汽车百年 汽车发展史之一 汽车的问世离不开发明家的苦心专研 汽车自上个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从卡尔?本茨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跑到现在,竟然诞生了从速度为零到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只需要三秒钟多一点的超级跑车。这一百年,汽车发展的速度是如此惊人!同时,汽车工业也造就了多位巨人,他们一手创建了奔驰、宝马、通用、福特、沃尔沃、丰田、本田等这样一些在各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著名公司。让我们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品味其中的辛酸与喜悦,体会汽车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欢乐与梦想…… 自走车辆的探索是人类奔驰的梦想与追求。汽车同其它现代高级复杂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等一样,并非是哪一个人坐在那里发明了的。发明之初的汽车也不是现在这个式样,如果你能见到当时的汽车,你也可能认为这不是汽车呢。汽车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总的说来,汽车发展初期,能分为蒸汽机发明前、蒸汽汽车的问世、大批量流水生产汽车开始等三个阶段。 人类最初的工作劳动完全是由本身来完成,根本没有什么汽车和发动机,在未使用牛和马之前,奴隶就是一种“生物发动机”。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加强,人们不仅使用人力、畜力、而且知道使用水力、风力。 在1712年,纽可门首次发明了不依靠人和动物作功,而是靠机械作功的蒸汽机。这种蒸汽机用于驱动机械,便产生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驱动的机械即汽车的诞生,人类社会中便拉开了永无休止的汽车发展的序幕。 1769年,法国人N?J?居纽(Cugnot)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三轮汽车。到1804的年,脱威迪克(Trouithick)又设计并制造了一辆蒸汽汽车,这辆汽车还拉着十吨重的货物在铁路上行驶了15.7公里。由于蒸汽汽车本身又笨又重,不符合汽车灵活机动的基本要求,而且乘坐蒸汽汽车又热又脏。为了改进这种发动机,艾提力?雷诺(Etience Lenor)在1800年制造了一种与燃料在外部燃烧的蒸汽机(即外燃机)所不同的发动机,让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的气缸里直接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活塞做功,人们后来称这类发动机为内燃机。内燃机大大地提高了气缸压力和热效率,使发动机的更小巧,功率更强。 现代发动机的发明是在使用蒸气机的基础上,仿造蒸气机的结构,在气缸中燃烧照明煤气作为开端的。首先成功制造了煤气机,在煤气机的基础上改进为汽油机,再研制为柴油机。1866年,德国工程师康特?尼古扎?奥托(CountNicholasOtto)研制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立式活塞式四冲程奥托内燃机。该内燃机对进入气缸的空气和汽油混合物先进行压缩,然后点火,这种发动机活塞的四个冲程,把进气、压缩、作功及排气融为一体。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人们把这种循环就称为奥托循环。1876年,经过对原发动机的改进,又发明了第一台实用活塞式四冲程内燃机,使内燃机的结构更紧凑和简化,从而推动了小型内燃机的实用化。100多年来,尽管发动机的研制在不断进行着,但奥托创建的内燃机工作原理,一直在现代汽车发动机上沿用至今。不过,奥托的内燃机以煤气为燃料,体积较大,重量约1吨,还不能用在汽车上。 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tBenz)最初在德国的曼海姆经营奥托四冲程煤气机,后来投入到汽油机的研制。1879年,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Daimler)和迈巴赫在奥托四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开发出了第一台卧式汽油机。紧接着,他们再接再厉,把发动机的体积尽可能缩小,终于在2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