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题库】2021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3毛中特考研核心题库[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考研题库】2021年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3毛中特考研核心题库[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版权声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按照考研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重点试题及高频试题并给出了详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特别说明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一、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答案】错误。

【解析】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敌我矛盾是敌我利益根本对立基础上产生的,是属于分清敌我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属于分清是非的问题,应该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加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国经济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必要条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答案】正确

【解析】“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3.提倡以德治国就不需要依法治国。

【答案】错误。

【解析】应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是相互区别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以德治国,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德治搞好了,可以推动依法治国。

(3)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答案】正确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时与强大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农民、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工人阶级。

【答案】错误

【解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政治力量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

6.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也就上去了。

【答案】错误。

【解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2)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大力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统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答案】错误

【解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也是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是促进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进步的战略和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为了使各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的统一。事实上,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等是我国的政策之一。

8.“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正确。

【解析】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①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③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9.邓小平理论是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答案】正确

【解析】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体系,其标准是看它是否回答了所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但邓小平理论又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10.改革是指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错误。

【解析】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经济的需要。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11.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

【答案】错误

【解析】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也是继承和发展、坚持和创新相统一的关系。从继承来看,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从发展和创新来看,没有邓小平理论也没有毛泽东思想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因此,毛泽东思想孕育和酝酿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完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升华。在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时,一定要把握一脉相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2.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再过20年我们就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了。

【答案】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