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2007

电子政务的现状及研究

(当前电子政务未来3年需求预测)今天的政府用户一改往日以节省成本为第一选项的风格,开始关注电子政务网络的稳定性、扩展性和高性能。

电子政务加速度从市场角度看,中国的政府行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进展速度快。电子政务实施已经使政府行业基本告别单机应用和局部信息系统应用阶段。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仅有8.2%的政府机构处于单机应用和局部应用阶段;53.5%的政府机构信息化处于信息系统整合阶段;并有38.3%的政府机构开始IT与业务整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政府流程再造。这表明,未来政府行业的信息化将进入新的整合阶段。政府行业信息化的整合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垂直系统的整合,例如海关、税务、质检、社保、财政等政府细分行业,它们的系统将进一步整合,统一平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横向整合将会越来越多,其中政府网络将成为整合的关键所在。

政府网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应采用万兆交换机、路由器来提高网络汇聚层的性能与分流能力,并提高核心层路由器的端口密度,简化汇聚次数,降低平均端口成本,使网络结构更加扁平化,使原来的网络交换优化为背板交换。利用万兆的高速链路实现端到端的以太网访问,可以提高传输的效率。同时政府部门已经在服务器领域采用千兆链路连接网络,汇聚这些服务器的上行带宽将会很快成为瓶颈,使用万兆高速链路也能够提供充分的带宽保障。这就给政府网络从原来的多层结构向扁平化的二层、三层结构简化提供了可能。

(三大压力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第一大压力,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是这种高速增长却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的模式而获得的,有些地方为了提高经济水平甚至以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现在看来,这种“两高”模式将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所以,中国政府必须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作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调控者,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持,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大压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所有政府在执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矛盾,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由贫富差距悬殊等原因引起的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而社会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都需要政府化解。诚然,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笔者认为,推广以公开、透明、公正为特色的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第三个压力,政府自身的压力。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政府能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非常关键。现在我们都在谈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既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能否真正建设成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关键则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和谐与否。政府政策安排是不是科学?政策的制定有没有偏颇?有没有能力控制官员的腐败,都将直接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所以可以这样说,政府自身的和谐决定了其他的和谐,政府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处在社会矛盾的焦点上。以反腐败为例,如果政府自身不够和谐,那么势必无法控制官员的腐败,而老百姓也就不可能信任政府,这个压力可想而知。所以,以科学为基础的电子政务系统就成了政府缓解自身压力的有利武器。

为了缓解以上三大压力,我们需要构建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但是,中国的管理体制远远比美国和欧洲的其他国家管理体制复杂得多。所以,在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也比较多。首先遇到的可能是管理障碍,可能还会遇到体制的障碍。所以信息化建设必须考虑跨部门应用的实现,也就是整合。现在,我国政府正处于一个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的时期。各级政府部门都把如何为

公众提供更全面、到位服务摆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对于政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来说,如果不在现在这个政府转型期把服务整合的话,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将成为天方夜谭。

在现有的情况下,等各级政府部门把所有服务都搞得很完整以后再进行信息化整合是不现实的。因此服务与整合必须并重,同时适当地解决体制障碍,进行流程再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系统推动跨部门应用,完成资源的共享。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推动信息化过程中,确有一些地方官员、部门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当他们看到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之后,认为只要搞了信息化建设就会有政绩,能提升,于是一些“文盛质衰”的信息化系统纷纷上马,其后果可想而知。很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官员追求的不平衡,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个盲目性必须控制,否则电子政务系统的效益将无从谈起。

(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现雏形)据悉,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雏形包括发展思路与目标、框架组成及关系、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样化服务、关键业务、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保障环境等方面。框架思路缜密,内容丰富,仅“保障环境”章节里就有管理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建设运维机制、安全保障、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等内容。

来自全国的学者和工作者对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框架雏形进行了充分讨论。他们一致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电子政务的管理体制;制订和修订一批有关信息安全、信息公开、网站管理事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带头使用国产软硬件等等。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大卫在会上指出,一些制约电子政务应用深入开展的问题,给地方整合信息资源、深化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比如政务信息资源分置不同部门,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与整合还比较困难等。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进入以深化应用、为民服务为显著特征的新发展阶段。

(电子政务安全之道)《互联网周刊》:同其他行业相比,中国电子政务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有什么特点?这块市场的规模有多大?

雷军(金山软件公司总裁兼CEO):因为电子政务涉及政府办公、行使政府职能,所以整个系统应该具有高度的保密性,严格控制信息的访问权限,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另外还应该有好的容灾与恢复系统。我认为整个电子政务的市场规模应该在几百亿元。

王江民(江民公司总裁):与其他行业相比,电子政务系统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国家政府机密和敏感信息的安全,所以除了保证网络基本设施安全之外,“防黑”是首要任务。

毛一丁(瑞星公司副总裁):由于这个市场的用户主要是国家机关,可能涉及到国家政务的正常运行,如果安全产品存在后门或漏洞,可能造成国家机密泄漏。因此,对厂商提供的产品的安全性能,对源代码的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等要求特别高。

从公开的统计资料来看,中国电子政务的总体规模在450亿~500亿元人民币之间,但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比例并不大。随着网络和电子政务的发展,这个市场未来的潜力很大。

贺卫东(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国电子政务的特点在于各地区、各

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对安全的要求也随之不同。所以评估安全风险,要在投资、收益方面做一个权衡。一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密性能超出管理要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这块市场的规模在整个安全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在15%以上。

柯文(美国F5公司(中国)区市场渠道总监):电子政务本身的特点包括开放性、虚拟性、网络化,这就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对中国电子政务,如何解决开放性与安全性的矛盾则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个市场有巨大的潜力。

谢春颖(CA(中国)有限公司产品市场经理):在电子政务领域,信息安全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块市场目前的规模大致在30亿~40亿元人民币。我们了解到,过去政府的应用系统是内部应用,不具备Web访问能力,现在要加入Web访问如公众访问,就需要好的授权和访问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这是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需求重点之一。

《互联网周刊》:当前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在信息安全方面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雷军:主要问题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它包括四部分:可信的基础安全设施、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容灾与恢复系统和安全管理体系。

王江民:现在防病毒技术多采取被动防毒方式,这方面针对已知病毒有效,但对于未知病毒的防护上有难度。解决这些问题,防病毒技术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系统的自身防护和免疫能力。

毛一丁:国内的IT厂商,在自有知识产权、研发能力等方面,跟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政务网的基础设施如网络硬件、电脑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不得不采用国外的产品,这些产品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如果有后门或漏洞的话,就可能会对我国政务网络的安全运行产生重大影响,造成政府机密信息泄露。

贺卫东:电子政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从安全威胁的来源看,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来自于外部的威胁有病毒传染、黑客攻击、信息间谍、信息恐怖活动、信息战争、自然灾害等,而来自内部的威胁则包括内部人员恶意破坏、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执行人员操作不当、内部管理疏漏、软硬件缺陷等。这些安全问题都急需解决。

柯文:政府部门设置多、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迟缓等,都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构建带来了困难。而部门设置越细,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的概率越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控制难度越大。

谢春颖:在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机会正在不断涌现,并且对信息安全的投入越来越大。目前对中国政府而言,完善相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被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政府也正在研究确切可行的办法。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主办方北京市来说,信息安全技术也非常重要,因为到时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应对世界各地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且很多人员和信息都是临时性的,所以从身份识别和认证方面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信息安全的双向选择

《互联网周刊》:政府采购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市场的比例比较大,如何看待这种政府行为?

雷军:实施电子政务建设,政府采购成为了重要的实施手段。这两项工作其实都是由一个实体展开,即政府。政府采购应该以《政府采购法》为原则,切实为政府、企业服务。

王江民:政府采购对于电子政务软件市场的影响将逐渐扩大。国产软件在与国外软件厂商争夺政府采购大单的战斗中,电子政务是突破口,与国外软件相比,国产软件在很多方面是存在优势的。政府部门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更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毛一丁:构建电子政务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都应通过政府采购进行。政府采购的原则和政策,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网络建成后的安全运行。要想保证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就需要在建设初期即确定产品应满足的安全规范,并且要求产品厂商对产品提供后期的安全保证和技术支持。

贺卫东:政府采购在整个国内安全市场占有率中占15%~35%的份额,所以政府采购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影响巨大。天融信对政府采购非常重视,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专设了服务于政府采购的政府事业部以处理相关事务。

柯文:政府采购意味着政府牵头推动这一市场,这对于企业和用户来说都起了带头作用,有利于让更多用户重视信息的安全性。

谢春颖:对于电子政务市场而言,政府采购的要求比较高,对信息安全厂商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密码加密必须用国产技术,电子政务的安全软件必须经过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的认证等,这些是由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市场的特殊性决定的。所以CA凡是涉及加密技术的产品,目前在中国地区就不进行销售。另外我们和一些国内公司进行合作,在其解决方案中把CA的身份管理功能发挥出来,再比如CA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冠群金辰可以为政府单位提供防病毒软件,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配合政府采购工作。

《互联网周刊》:面向政府提供信息安全服务方面,贵公司的独特优势何在?

雷军:金山公司是国内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通用软件提供商之一,我们不仅有专业完整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也有面向政府、企业、行业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所以金山公司作为国内的自主研发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从自身做到完整的整合,提供全面、综合的支持与服务。

王江民:江民公司是中国最早、最大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服务提供商,拥有一支快速反应的技术队伍、覆盖全国的销售服务网络,并建立了24小时险情救助和灾难恢复体系,从而可以用本地化的服务,为企业的信息安全提供专家级的保护。

毛一丁:瑞星是全球仅有的几家拥有全系列信息安全产品的厂商,并且,这些产品瑞星拥有全部的知识产权,可以更好地保护电子政务的安全。我们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对本地化需求的了解,可以对产品提供及时快速的支持服务。这些都是国外对手所不能比拟的。

贺卫东:天融信长期以来在政府客户群中建立的良好信誉、积累的大客户优势、覆盖全国29个省市的销售体系、本地化的服务网络以及相对较低的产品价格,是我们面向政府提供信息安全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

柯文:作为智能负载平衡领域的领先厂商,F5持之以恒的产品创新可帮助组织优化并保护其IT 投资,同时确保IT资源和应用具备出色的可用性、可扩充性、卓越性能和强大的安全性,进而推动组织取得成功。

这方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国家税务局电子报税系统中,内网系统的核心系统采用了F5公司的IP应用交换机,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服务器资源,将所有的流量均衡的分配到各个服务器,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不平衡”现象的发生。

谢春颖:CA目前在全球身份认证和访问管理软件市场中处于第一位,份额是19.7%,并且连续四年蝉联第一。但CA 中国的收入在CA全球份额中所占比率还不高,CA总部更看好中国未来几年的增长。

我们更多的采取了同本地电子政务公司合作的方式,CA在后端帮助他们把整体方案变得更强大,这样他们可以节省大量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的时间。和我们直接竞争的本地公司基本没有,目前的对手都是一些国外公司。和它们比较起来,CA中国的优势主要是较早地进入了身份认证管理领域,并且竞争对手的产品多是通过收购获得,还需要时间进行整合,而CA早已走过整合阶段,相对拥有更多经验。

(电子政务:乐观与谨慎间的前行)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政府信息化开始,到三年前正式提出的电子政务,在全国信息化大背景下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业内专家认为,在乐观与谨慎之间穿行的电子政务建设,似乎正渐入佳境。

从乐观到谨慎赛迪顾问电子政务咨询中心高级顾问黄蕾认为,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正在逐步走向应用。

黄蕾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了自发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办公自动化阶段。1993年,国务院提出的金桥、金关、金卡三金工程,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化的雏形。第三个阶段是始于1998年的政府上网工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上网,并进行政务信息公开。而从2002年开始,我国政府正式进入电子政务阶段,开始推行公众服务。

赛迪顾问电子政务咨询事业部总经理孙国锋认为,早期电子政务过热,很大程度上是被IT 厂商“炒”起来的。“一些公司觉得可以把国外的成功应用经验直接复制到中国来。但是,我关注过几个大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样简单的复制都没有成功。”孙国锋说,“到2004年,从政府到市场发现,此前对中国电子政务市场的估计过于乐观。”

据知情人士透露,“针对此前的电子政务市场过热,国家发改委已经改走保守路线。”作为电子政务主体的十二金工程,其中几项已经被从“待批准行列”转到了“观察行列”,而此前的时间表是十五期间完成审批甚至开始建设。

即使如此,电子政务仍在更加理性的判断中寻找发展方向。钱卫列称,从其多年的经验来看,政府更多地借助信息手段转变其管理职能为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市场其实正进入高潮。

思科中国公司电子政务业务首席顾问隋成岩在提到电子政务时,谈到政府部门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服务于公众,而网络与生俱来的广播性和人人平等的特性正好迎合了政府服务性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政务的建设注定要和网络技术联系在一起。随着政府部门服务意识的增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深入。

戴着镣铐的舞蹈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正在逐步

吸取前期轻“政务”、重“电子”的教训。在他看来,直到政府上网工程,对电子政务的理解都是从技术概念出发,偏向“电子”。

随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电子”和“政务”的结合更加紧密,从技术工程向管理阶段发展,这就进入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电子政务建设是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从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到政府上网政务信息发布,再到电子表格下载、在线投诉受理、网上审批等。在“十一五”到来前,随着推出对公民、企业的公众服务,电子政务建设正进入深水区。

而相对于借助电子政务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仍是戴着镣铐的舞蹈。姜奇平称,由于我国仍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建成信息社会,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电子政务建设仍未抵达其核心。

“电子政务建设的背后,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流程再造。电子信息的手段需要帮助政府改善自身管理流程和对外服务流程。”姜奇平说,“从国外引进的电子政务和一站式服务等概念,在中国并不具备实施的体制条件。”姜认为,一站式服务背后的支撑是流程再造。而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并未涉及流程改革。”

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政府管理信息化为主的前提下,局部已经具备了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服务型政府的条件。姜奇平认为,电子政务建设不必“齐步走”,发达地区、特定行业可以先行。第一,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先行;第二,在直接面向公众服务的窗口部门,比如工商管理、交通管理以及税务等部门也可以先行;第三,行业特征决定了其电子政务先行。比如跟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隋成岩介绍说,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通过观念转变,简单的技术应用就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税务局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企业通过在年底变更原有注册信息,致使税务局无法依据注册信息对其收取当年税收。现在,工商局和税务局通过简单的数据库信息共享,使问题迎刃而解。“这样跨部门的协作已经成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不用高额的投资和盲目的项目上马,但实施的效果事半功倍。”

信息化风险的概念被引入到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孙国锋认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仍面临制度规则缺失的问题。在前期,IT厂商、政府或者第三方都可以做需求分析,但各有利弊。政府由于惯性和路径依赖严重,不容易找出改进的办法;IT厂商的强项在于能用其产品实现所描绘的需求,但涉及自身产品利益;第三方更加专业和中立,但可能对实现性考虑不够。

在中期实施过程中,IT厂商可能不会完全按照需求进行建设,需要进行工程监理。而在后期,试运行一段时间后,往往按照电子政务实施双方的意愿顺利通过评估和验收。

而在实施之外,电子政务主体与用户的准备度仍然不高。2004年8月,思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联合进行了一次调研,调查对象是政府公务员和网上应征的自愿市民。政府公务人员对电子政务的需求描述是:建立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指导多方面协作,共享知识资源;考虑以网络为基础,发展更多的服务;制定18个月的电子政务发展计划,将其纳

入政府战略的一部分。而参加调查的公民提交的前三项电子政务需求则是:政府接到一项业务的人必须保证这项业务完成,对业务的完成实行跟踪、量化;划清政府的功能和职责;提高社区服务功能,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服务。

针对这一调查,思科电子政务业务首席顾问隋成岩分析说,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以“政民互动”为起始点。不通过互动,很难开发出紧贴公众的服务需求。

姜奇平则认为,当前电子政务的困境在于,既要解决工业化,又要解决信息化的问题。只有当中国完成工业化,进入信息社会,政府才会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型到以流程为中心。“要知道,工业化的本质是分割,而信息社会的本质是连接。”

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杨冰之说,在“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电子政务建设的思维角度已经转到被服务对象——公众和企业,根据其需求来制定发展战略。而“三农”与信息化的结合点也将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突破。

国外的电子政务建设经验仍是值得借鉴的教材。杨冰之介绍说,单纯从服务来说,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中对服务对象的细化和服务内容的丰富,都值得学习。比如政府将服务对象细分为普通公民、企业、投资者、旅游者等不同群体,提供的服务更有针对性。而丰富的服务内容也让人吃惊,有些国家列出的服务内容有几百项,甚至能提供城市的公共厕所地图、加油站地图。

而在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中,数字鸿沟仍然不可回避。网络和信息化的方法有能力帮助减小由于物理环境不同造成的数字鸿沟,如果在初期规划中,没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意识,电子政务的建设将有可能走向另一方面——发达地区更先进,落后地区更落后,使这一鸿沟扩大。

赛迪顾问的孙国锋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会出现一个逐步明显的趋势,即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很多政府通过物理条件提供不了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引发非政府机构的参与。”

隋成岩说:“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服务对象不可选择,政务是服务于公众的,必须做到人人从中受益。多渠道、多方法的政务才能达到人人满意,也许我们身边的社区也可以吸取韩国信息村的做法,建立社区电子政务信息中心,真正把政府的服务带到老百姓的身边。”

(电子政务呼唤“CEO” 顶层设计迫在眉睫)顶层设计确实已经成为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电子政务专家纷纷指出,它的有效解决将使得电子政务在规划上取得长足、甚至是革命性的进步。

顶层设计的提法源于IT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我国的垂直分割的政府体制,二者独立存在的“刚性”以及历史沿革的“惯性”,再加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烟筒系统”和“孤岛系统”。

可以说,顶层设计是传统意义上“信息化规划”的演变和进步。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识形态上,设计思路的重点已经逐渐从技术过渡到理念。

事实上,可以看到,电子政务既不缺乏技术也不缺乏理念,更不缺乏决心和资金——政务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和各地不断加大电子政务的投入即为明证。笔者想指出的是,电子政务可能需要一个“CEO”——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强有力的执行能力的组织,因为无论从技术、人才还是其他资源的组织和投入上,这恐怕是目前一个可以预期的解决之道。

这一构想的理由在于,西方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清华大学电子政府中心副主任杨吉江指出,美国的电子政务总体模型包括五个参考模型。五个参考模型包括业务参考模型(以绩效为驱动,以政府业务流程而不是以部门为导向)、技术参考模型、数据参考模型(实现数据和数据结构的标准化定义,以方便交换)、绩效参考模型(电子政务建设与官员绩效挂钩)、服务构件参考模型(给开发商提供标准化的构件)。

再好的构想也需要具体的机构来实施。可以看到,上述的构想都是基于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形态。可见,这个类似于“CEO”的部门必须有财权,以能核准或者控制预算并使得电子政务建设部门遵守规范;有技术决策权,能支配CIO确定技术构架和技术标准,方便各个政府系统互联互通;有人事权,对相应官员实施绩效考核。

我国的现状是,关于电子政务已经出台了部分可供遵循的规范和政策,而没有统一的公共牵头部门——也就是平台部门来沟通、调节、配置甚至是制止。而在国外,这一“CEO”部门已经初现端倪。在美国,这个“CEO”部门便是总统办公厅和预算办公厅牵头,英国是以内额办公室、电子政务处牵头——很简单,他们控制了财权;同时,可以借鉴的是,美国在建立模型的同时建立了一个权威网站,任何一个政府部门要实施电子政务必须登录这个网站,以检查与该项目类同的项目别人是否做过,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共享和合作。英国专门有一个网站,专门存储电子政务方面的标准、政策,给电子政务开发者提供了交流平台。

(我国第一个国产平台电子政务解决安全问题)从6月29日起有了新的开始。由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牵头,由中国Linux产业战略联盟和政务软件产业化联盟的成员单位:先锋软件、武汉达梦、中科红旗、无锡永中、东方通科技、曙光公司等六家国内软硬件企业联合向外界正式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产平台电子政务完整解决方案。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在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下,于2004年开始了基于国产软硬件技术完整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组织研发与测试。先后组织了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等一批国产软硬件企业进行协同研发和技术集成,历时两年,较好地解决了各国产软硬件产品之间的接口、兼容、稳定等技术难题,并通过反复测试和不断完善,通过全国政协办公厅为代表的一批政府用户的率先示范应用,于今年3月基本完成全国产平台电子政务完整解决方案的研发。研发完成后,方案围绕先锋政务通办公平台软件的应用,首次完整实现了达梦数据库、红旗Linux 操作系统、永中Office、东方通中间件和曙光服务器等一系列国产软硬件产品在一起良好稳定的运行。

也许还有人担心我们自己的信息产品和国外先进产品是否存在着差距,但是很多用户事实却证明,国产软件是实用的、易用的和好用的,是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尤其能够给我们以更加踏实的安全感。在中国信息系统几乎完全建立在外国产品平台上的“海啸”发生之前,让我们快速地做好应变准备,尽可能改变在未来“信息战”中的被动局面,为保卫中国的主权独立和信息安全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005年是我国电子政务的实施年,各地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同样效能情况下,选择国内自主研发、自己掌控的软件平台,就不仅仅是一个轻松支持民族产业的问题,而更是一个严肃的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处理好安全、效益、成本关系)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政府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

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需要,同时,也是与国际接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建设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公开与安全,即砌墙与拆墙的矛盾尤为重要,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说,在对待电子政务的安全问题时,既要保证电子政务系统“足够”的安全,又要坚持“适度”的安全,避免矫枉过正,以免使电子政务发展误入歧途。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归纳起来,无外乎表现为7种形式即:网上黑客入侵和犯罪、网上病毒泛滥和蔓延、信息间谍的潜入和窃密、网络恐怖集团的攻击和破坏、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等。

当前绝大多数的政务工程中,均是按照分别建设内网、外网和公共网设计的,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公共服务网的网络环境,都是采用TCP/IP协议而建立的,该协议以开放和自由为基础,从协议规划、服务模式、网络管理等方面均缺乏安全性设计,所以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就存在着先天的安全隐患。另外,操作系统存在来自Internet的黑客攻击和内部用户随意利用办公终端与Internet联接,再加上恶意病毒的无规律性的连续侵袭,同样是目前电子政务安全的主要隐患。况且我国还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信息设备制造业,大多数电子政务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也是引进的,这些设备本身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我们也没有基础操作系统,所使用的基础操作系统本身也潜在安全问题。因为所有的政务应用和安全措施(包括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等)都依赖操作系统提供底层支持。操作系统的漏洞或配置不当将有可能导致整个安全体系的崩溃。更危险的是,我们无法保证国外厂家的操作系统产品不存在后门。

建设电子政务,就必须建网站,建网站就必须要有网址(域名),但我国注册到“.CN”域名数只有40余万,但国内用户注册境外“.COM”等域名数超过70万,不仅每年要向境外交纳数千万美元注册费,国家信息安全更让人担忧。“.COM”等境外域名的解析过程在国外数据库中进行,对方通过对我国信息流量的监测和统计,可获得大量有效信息,给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严重隐患。仅2004年11月,就有180个IP地址段被国外某机构完全屏蔽,将来一旦发生特殊情况,国外域名注册机构对我国采取封锁措施,相关网站将因无法解析域名而瘫痪。而且规范性也有待加强,例如域名不规范,有的政府部门用非政府域名,政府域名有的用英文全称、英文缩写,也有的用拼音全称、拼音缩写,有的加上了所属行政区划的缩写;同一类机关从域名上看不出任何关联,即使是上下级单位域名也缺乏衔接和统一。

电子政务安全的思考,在电子政务安全建设中,需要权衡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关系。实际上,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电子政务系统也不是“越安全越好”。不同的电子政务系统,对于信息安全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根据电子政务系统的实际要求做到恰到好处。在进行电子政务安全设计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协调好安全、成本、效率三者的关系。一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密性能超出安全保密的管理要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

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应奉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安全观,要体现出执政为民的宗旨。提高政府各项工作的效率,真正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要重点和优先建设面向社会服务的电子政务系统,对于存有大量机密信息的秘密系统、党政核心部门可以暂时不进行面对社会的电子政务建设,待实际成熟时再建。

在这些领域推进电子政务安全建设时,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规划。贯彻“以应用促安全、以安全保应用”的思想,在做好电子政务系统规划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好安全系统规划;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应超前思考,长期规划,不留基础隐患;安全系统建设与网络建设必须同步进行。

(2)健全法规。在信息安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管理和制度等非技术手段的作用。各级党政机关应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信息化办、科技、公安、安全、保密、机要等部门组成的安全小组,负责对电子政务安全进行管理,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建立机关网络信息安全前置审批制度。信息系统的使用部门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严格管理广大操作人员,将信息安全渗透到网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使用的每时每刻。应充分认识依法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安全有关法规及制度建设,以法制化保障信息化。

(3)加强科研。信息安全的有效解决从根本上要落实到技术手段,电子政务安全的关键是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从根本上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通过关键技术的解决,构筑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信任体系。力争尽快自主建设具有可靠技术、设备与软件的安全网络信息系统。同时,要建立一种如同人体健康免疫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信息系统在安全威胁环境中,能够预防风险,在遭到攻击时,能尽早发觉;受到攻击后,能尽快恢复。

(4)协调共进。鉴于我国目前的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建立一个专有的、完全安全的信息系统有相当难度。所以我们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时必须在应用性能、安全性能、发展空间以及价格需求之间综合平衡,以实事求是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应用与安全的关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信息系统应用与安全协调发展。

(5)应急预案。如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数据备份,一旦信息网络出现意外事故,一方面将对长期积累的网络信息造成灾难性损失,另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所以应尽快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健全灾难恢复与紧急响应机制,加强管理,确保信息网络的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

(6)队伍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维护、重要设备维修等都涉及信息安全和保密,所以必须尽快组建一支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内部技术人员队伍,为确保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人才保证。按国际上所有政府机构的通常做法,这支队伍应由政府公务员组成。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起源与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即使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处理事务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不可否认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个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 这一阶段,政府办公使用计算机、传真、打印、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协助处理信息,从而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第二阶段为专业领域信息化阶段,此阶段是政府为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计算机联网、应用工程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为金字工程建设。起步于1993年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现已发展到“12金”甚至更多,即金税,金财,金盾,金贸,金农,金保等。 “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 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从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发展意义入手,系统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想低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方向,从而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意见。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1、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2、我国电子政务的安全与发展 3、对于我国电子政务目前的对策 三、进度计划 1周初稿,5月4日——5月11日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做前期准备。 3周二稿,5月15日——6月1日撰写毕业论文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1周定稿,6月3日——6月10日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最后答辩,几月几日答辩 四、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中文摘要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使用计算机早已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但是真正把电子计算机时使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却是没有实现的重要问题。而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计算机当成打字机来使用,如果说当前的计算机等于高级打字机的话那么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这种浪费同时也是很多人都在进行着的,怎么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应用呢?这是人们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网络的产生给了我们资源开发的另外一个出路,就拿无纸化办公来说吧!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签名和其他相关联技术融合在一起就可以减少纸张的应用,从而减少对于树木的砍伐,给予世界更多的蓝天。 针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还借鉴了其他一些电子政务建设比较完善的国家经验。 关键词电子政务建设安全对策

English Abstract As computer gain ground increasingly, the use of computer has already gone is a very common thing, but really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using into our lives is not important. In the daily work of many people simply use computers as a typewriter to use, if the computer is senior typewriter words then resulting in a great waste of resources, and the waste is also a lot of people are doing, how can the limited resources to achieve maximum application? This is people constantly explore and study the important problem. The generation of the network to ou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another way, take the paperless office! Computer network and digital signatures and other associated techniques together can reduce paper applications, thereby reducing the felling of trees, to give the world more blue sky. In view of China's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lso draws on some other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more perfect country experience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

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国际贸易的客观要求,当前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要求使用电子交易、电子结算,对不使用电子交易方式的贸易不予受理,也使得中国在这方面加快了实施的步伐。2001年6月,金关工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3 解决问题: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战略问题 关键词: 工业化·信息化·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战略规划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背景和现状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到了20世纪初期,主要欧美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新中国诞生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虽已大规模展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也迅速提高。但同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仍然较高;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不够高等。 对于目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信息化并不象已处于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那样,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政府坚定地去推动它。我国80%的信息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水平低造成的。面对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入世的挑战和网络经济的冲击,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20世纪90年代,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成立国家信息化工组领导小组,朱鎔基同志与温家宝同志先后担任组长,确定了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首次发表有关国家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政府文告――《 200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系统全面总结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指出信息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正在稳步提升。 在整个国家信息化战略中,电子政务建设被作为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和信息化战略重要推动力量,电子政务己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和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安排。 1999年,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200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 “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党的十六大把电子政务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12月1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作出了“启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政府信息先行”的历史性重大战略决策。我国电子政务正是在这种信息化大背景和国家战略安排下产生和发展的。 发展阶段: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国内研究者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进行了归纳,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领域信息化、政府上网工程实施和全面电子政务建设四个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提问者:黄林若-一级最佳答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对电子政务缺乏理性认识 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宏观,功能、效益设计得非常大,非常全面,可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往往会出现巨大的电子政务投资和与之不相适应的、相对比较薄弱的电子政务应用之间的矛盾。这些总体性的框架建设,项目涉及面铺得很大,却事事做不深透。 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在于我们对电子政务项目缺少恰当的定位。面面俱到的整体性方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有效的做法是:选好一个最能取得应用效果的具体项目,做深、做透、做好配套的各个环节。一个项目成功了,再来扩展。 电子政务需要的是求真务实地推进。将电子政务目标定位低一点,项目选择小一点,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待有了能力后再扩展也不迟;相反,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那将会非常危险。 2、信息孤岛问题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分别进行的,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相当一部分已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这些独立的、异构的、封闭的系统使得彼此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相互封闭、互不相通,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时间,而且大量的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缺乏电子政务统一标准,是产生这些“信息孤岛”的主要原因。 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证明,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通过标准化的协调和优化功能,能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效率、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 一方面,国家通过出台宏观的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来规范和统一现有的标准。但由于我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对电子政务的需求差别较大,在国家标准的宏观指导下,还应该制定地方标准和部门标准。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工作中来,为电子政务建设出力。在标准完善、改进和制定工作中,可以借鉴一些厂商开发的电子政务示范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和规范,使之成为部门和地方标准的一部分。 总之,标准要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电子政务建设要促进标准发展。 3、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一般也被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姓名:王慧学号:11142128 【中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从电子政务的特点及发展入手,结合我国近年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总结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的道路上的成就及不足,以期得出相关有效的策略为我国电子政务在政府应用上的作用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正文: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 电子政务,政务是核心,电子是手段,就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彻底转变传统工作模式,为社会公众以及自身提供全方位、高效、优质、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电子政务的特点: 第一,在电子政务的概念中,核心内容是政务,也就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手段; 第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 第三,电子政务提供跨越空间、时间和部门限制的沟通和协作渠道,用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第四,电子政务必须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它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电子政务的概念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电子政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符合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电子政务实现的载体;二是处理的事务都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共事务,是政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①: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点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

浅析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综述

1 ○! ○3《简述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4《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5《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浅析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美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姓名:张佳 学号:200900032075 [摘要] 电子政务在社会发展占据重要地位,而国外电子政务(以美国为例)起步早、发展快、技术高、应用广泛、政府投入高、群众基础好,战略计划充分且完善,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但对于我国仍有很多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完善电子政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强烈意识到电子政务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战略意义,纷纷斥巨资建设电子政务。而建立严密科学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有效把握发展方向,是一个国家成功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环节。 那么什么是电子政务呢?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主要内容: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 3.建立网上服务体系,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 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 美国是世界上电子政务发展的先驱,电子政务发展完善。那么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一、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2 1、美国是电子政务的先驱,也是被公认的政府网站建得最成熟,电子政务开展得最彻底的国家。早在1994年,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的报告,强调美国应建立注重公民服务导向的服务型政府。经过多年实践,美国政府在法律、组织机构、资金渠道及思想意识上形成电子政府全面的信息资源体系和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府管理体系,使美国的电子政务真正走上了正轨。目前,美国联邦政府一级机构和州一级政府已经全部上网,几乎所有县市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站点。美国的政府网站内容非常丰富,以人口调查站点为例,用户可以通过直观地图的形式,查看到州一级,甚至县一级的极其详尽的统计数据,包括当地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口组成。目前美国政府正在将一个个独立的网站连起来,做到网网相联,以便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美国佛瑞斯特

电子政务网现状与趋势

电子政务网现状与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初显成效。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建设了一批业务系统,金桥、金关、金税、金卡等十二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政府上网工程也取得较大成绩。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了规范下一阶段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办下发的[2002]1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简称17号文件)制定了政府信息化建设原则: 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自从《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很多部门都向国家主管部门上报了自己的电子政务项目书,但通过研究发现,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系统并没有整体的内在联系,相互的系统之间也不关联。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认为,要解决目前电子政务系统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对电子政务网进行统一的规划。 电子政务与公共管理专家说:“电子政务不是政府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它必须要为公众和社会服务。”政府信息化专家们一致认为,服务、共享、效益,将是2007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征。 将公众视为政府的“客户”,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是21世纪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今后,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向突出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务转变。 中国信息资源的约80%由政府掌控,但这80%信息资源中的80%未被利用,所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应用系统开发转向跨部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从关注应用系统的技术先进性转向应用系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意味着我国今后所有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都必须关注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仅仅服务于一个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将很难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复。 而所谓效益,是指关注电子政务网建设的成本、收益和公众满意度。 华为公司电子政务网解决方案介绍 电子政务网建设原则 为达到电子政务网络的目标要求,华为公司建议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下建网原则:从政府的需求出发,建设高安全、高可靠、可管理的电子政务体系! 统一的网络规划 建议电于政务的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的网络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黄志斌、121072057、12电商四班 【中文摘要】:本文主要从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成就、电子政务建设对行政改革的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存在问题分析等总结归纳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对策。在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的分析,在比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应该采用的策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不断的深入发展,使电子政务更好的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的国际背景 (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 无纸化的办公已经成为了现代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每一家企业的潮流,这不仅仅是节约资源,而且是信息的整合带来的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和统一。电子政务正正契合了信息时代来临。 (二)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无论是资源,信息等等,这个世界上人类所拥有的一切都可能会被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的威力或者带来的影响。电子政务的全球化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电子政务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子政务之间的互相交流,还有不同阶段电子政务的相互学习与竞争。 (三)时代背景下得政府改革浪潮 在中国的80年代初,中国政府力求在电子政务上有所改革,在全国的推行下,中国电子政务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对电子政务的不断熟悉,对技术人员的不断更新,政府系统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全国的推动下,电子政务成为了当时政府改革最热门的话题。 电子政务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剖析和对我国经济软硬实力的了解,我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如下:①按照建设服务性政府的目标,在利用门户、网络为公众提供网上办事方面,将得到进一步的关注。②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③以贯彻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动网上审批。④关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度。⑤应用系统集成和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地级市电子政务的统一平台的构建将成为电子政务的突破点。⑥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在不同层次政府的边界将进一步清晰,构建统一门户网站将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中。⑦行政体制改革将会伴随电子政务继续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模式进一步收到人们的关注。 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成就 (一)政府信息门户网站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面向社会提供电子化管理和服务的窗口,也会信息时代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社会的公众才能清楚了解和接触政府,政府也可以更好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一世门户网站功能设计渐趋完善,逐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二是网上办事服务初显成效,各项服务逐步开展。三是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渠道,群众参与程度逐步提高。 (二)公共服务系统 1、面向公民的服务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电子政务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安全保障事关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众利益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突出、严重。认识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保证电子政务的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是运用信息以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公众摆脱传统的层层关卡以及书面审核的作业方式,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获取的方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等,高效快捷地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选择。政府机关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也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 近几年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有目共睹,在某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多方面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电子政务发展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需要去面对和解决。 一、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上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OA就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上级的指令,电子政务是一种补充,项目资金应用于购买设备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 (二)我国电子政务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标准。 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的出现困扰着电子政务的实施;地区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部门不平衡,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有很多基层的政府机关根本就没有建网,更谈不上搞什么电子政务了;即使是那些建立了网站的政府机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仅功能少、质量差,而且实用性、互动性不强。 (三)资源利用不合理。 “信息孤岛”现象、网站信息陈旧资源浪费现象等普遍存在。与西方国家以“区域性管理为主导”的网络体系不同,我国采用的是“区域管理与行业管理并存”的网络体系,且在具体实施中多以纵向的网络建设为主,逐渐形成了网络分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链路备份困难,带宽难以共享,网络难以互联,管理投入过大,由此引发了“信息孤岛”问题,造成各种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政务专业 毕业设计 (论文) 设计题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姓名王磊 准考证号 990410401539 指导教师 2011 年 03 月 15 日 毕业设计(论文)评议意见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学员完成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后,全面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其目的是通过这一实践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任务是: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包括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查阅、外文资料的翻译、研究方案的制定、具体研究的过程、研究成果的总结、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中的语言表述等)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工程素质,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为进一步搞好本职工作和今后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的组成:毕业论文由封面、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等十一部分组成。 封面由学校统一印制,按要求填写。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二行书写; 三、重点研究的问题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四、主要技术指标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下达任务日期:2010 年 12 月 20日 要求完成日期:2011 年 03 月 15日 指导教师:

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倡导的“信息高速公路”5个应用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电子娱乐中,电子政务被列为第一位,政府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从更新管理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再造政务流程、优化行政决策机制等方面推动政府管理创新。通过电子政务实现政府管理改革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电子政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政府管理创新的真正实现。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整合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管理理念等,以达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是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管理创新方向。 二、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阐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约束管理理论(TOC),提出将其运用于指导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信息化新境界。而且对政府管理创新面临的历史机遇、问题、创新方向以及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并大胆设想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管理的创新模式。 三、进度计划 12月20日-01月13日 分析题目,查阅资料,学习与毕业设计相关的知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01月13日-02月15日 确定研究方案,方案论证,编写论文。 02月16日-03月15日 撰写毕业论文并征求导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进行毕业论文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电子政务的发展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演进,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政府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电子政务虽然只是近几年的事,但从历史沿革来看,80年代中期开始的办公自动化建设,就已经拉开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帷幕。从这一时间段来划分,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办公自动化阶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的概念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也是开展电子政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OA经过从80年代末至今10多年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今天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工作产品。中国政府最早提出办公自动化建设的目标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完成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譬如文件电子化处理、数据电子化存储等。此后国务院又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办公自动化工作会、交流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政府机构掀起了学习计算机、使用计算机的热潮,一些部门还在工作中建立

了小型的内部办公网络和专门的信息中心,帮助政府部门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水平,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三金工程”实施阶段 1993年12月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系列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一阶段实际上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阶段。 “金桥工程”的全称为“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工程”,是国家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原邮电部通信干线及各部门已有的专用通信网互联互通,互为备用,建成覆盖全国、天地一通的中速信息通信网。这一工程虽然不是广为人知,但事实上却为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9月中国首次开通因特网业务,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金关工程”是国家为提高外贸及相关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建立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通过海关、外贸、外汇管理和税务等政府部门的联网,向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目前已经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应用系统。金关工程一方面是出自外贸领域

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目录 一、报告编制说明 二、报告内容 (一)基本情况 (二)信息资源、业务系统 和服务应用 (三)网络和基础设施(四)其他

一、报告编制说明 为了做好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了解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情况,研究“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开展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工作。本次调查主要以填写“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的形式开展,现将调查报告的编制作如下说明: (一)报告编制目的 为了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格式,便于了解地方电子政务总体建设发展水平和调研地方具体发展现状,特编制《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报告》格式文本,供各地填写使用。 (二)报告范围和对象 地方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调查以省、市、区县三级政府为报告对象,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填写。 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做好发改、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族事务、公安、监察、民政、司法、财政、人社、国土、环保、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商务、文化、卫生、人口计生、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税务、工商、质量监督、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安全生产监督、统计、林业、知识产权、旅游、档案、信访、粮食、烟草专卖、

测绘、食品药品监督等该级政府组成部门的数据填报和汇总工作。 (三)报告封面填写说明 1.报告单位:填写本单位的全称,全称应与公章上的单位名称一致,并加盖公章。 2.报告联系人:负责填写本发展情况报告的单位联系人的姓名。 3.x:报告联系人的单位固定电话。 4. 电子x报告联系人的电子邮箱。 5.报告日期:填写报告的日期。 (四)报告内容填写说明 1.基本情况 报告单位在此节中详细填写本市的基本情况、电子政务组织体系、电子政务规划编制、电子政务主要建设资金、电子政务运维等情况。 2.信息资源、业务系统和服务应用 报告单位在此节中详细填写本市主要政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建设、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网上服务、网站建设、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等情况。 本部分所提到的“核心业务”指本市各职能部门依据“三定”方案开展的核心职能业务。 “业务数据库数量”指支撑部门职能业务开展所建设的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四大关键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四大关键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 尽管美国具有世界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但是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美国仍然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技术复杂程度由简单到复杂。从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来,在10年多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电子政务经历了从初级、中级、高级以至目前逐渐成熟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初级阶段的政府部门内部的办公自动化;中级阶段的政府上网,主要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发布、简单的事务处理;在高级阶段,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网上办公;在成熟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重组政府业务、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式业务处理与服务的电子政府。 “十五”期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同层次和上下级政府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支持政府公用功能性系统和事务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务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加强;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付诸实施,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和安全保障与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并为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目标,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主要业务系统的互联交换和资源共享,以及规范政府管理与服务创造必要条件;继续完善和建立一批重点的政务、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一批战略性、宏观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政务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完善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体系;建立并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和制度。 目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具有网上信息发布和简单的事务处理能力,这些政府部门下一阶段要着重进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并实现部分业务在网上进行处理。 2.资源整合、建设门户 以前,新加坡也是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地建立政府网站提供网络服务,彼此之间没有加以一体化的整合。1999年,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始出现整合趋势,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来设置,而是按照流程做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众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要转遍各个政府站点,分别办完各种相关手续,而是按照业务流程,一步步地在一个单一的网上完成所有这些相关业务手续,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目前,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中心站点找到。新加坡的政府中心站点有一个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的部分,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等都通过这里的统一格式进行。 整合现有政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特性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建设标准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例如,在某些省会城市,省工商局、市工商局甚至区工商局同时建立各自的网站,给工商行政管理带来混乱。实际上,如果各个委办局以虚拟专网形式接入统一网络平台,可以大大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3.应用主导、注重实效 推行电子政务要坚持从应用出发,绝对不能离开应用谈技术。尽管大多数县级以上政府都有了自己的网站,各地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绩,但政府业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这直接限制了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体制改革紧密结合的机会。这是因为虽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解决措施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解决方案 作者:佚名来源:支点网时间:2009-7-10 19:43:25 责任编辑:韩雪 专网网络结构规划实际是要建立各级政府的、具有统一标准和规范的信息交换中心平台,作为本级政府同上下级政府、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本级政府各部门之间交换电子信息的枢纽。 免费体验华天动力OA系统 HR/ERP等企业软件注册免费试用 摘要:笔者基于对电子政务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来为政府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实际经验,针对我国政府当前的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较系统地描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全面展示了信息经济时代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和应用功能二大发展目标,旨在为全面实施中国政府信息化作出良好启示和有益探索。 关键词:电子政务。虚拟政府。知识管理。因特网 1.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近年来我国信息界、政府界最热门的话题。对于电子政务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我国,最早在媒体进行电子政务宣传的当属美国IBM/Lotus公司。根据美国IBM/Lotus公司技术白皮书中的描述:“电子政务(e-Government,即电子政府>是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应用体系中,基于网络的符合Internet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它政府机关、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电子政务是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深度和广度的延伸,即从内部办公延伸到对外服务,从内部网(Intranet>延伸到政府机关间交换网(Extranet>乃至因特网(Internet>”。 可以这样说,电子政务是解决信息化过程中从个体到连接,从物质到习惯乃至文化的核心所在。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它可以分为Intranet应用,包括电子公文处理、电子资料处理等;Extranet应用,包括跨部门的电子公文处理、电子资料交换等,如会签文件、信访文件、督查文件;Internet应用,包括政府网站、电子福利支付、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认证等。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意味着在国家信息基础建设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及其部门之间开始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主要的日常事务,高效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责,全面改进与公民和社会之间的对话机制,同时也提供了结合政府管理流程再造,构建和优化政府内部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为政府信息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技术和咨询支持,进而促进政府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实施电子政务最终的目标就是建立电子政府。近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电子政府的建设,这成为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新动向。如2000年3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电子政府工作,并计划2005年全面进入“办公电子化阶段”;美国在2000年6月6日—6月30日,用了二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建设电子政府的全部立法程序,戈尔将其比喻为“第二次美国独立革命”,并将在2005年前后最终进入电子政府时代。英国也在2000年提出,要建设最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电子英国”,并把全面开通电子政府的时间从2008年提前到2005年。欧盟、东盟均提出“电子欧盟”和“电子东盟”计划。总之,电子政府已成为新世纪国际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显著标志之一。 2.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简况 1 / 6 尽管电子政务一词在我国悄然出现才几年,但实际上,中国电子政务已经经历了从萌芽期、孕育期到启动期近10年的发展。 萌芽期主要表现在: 1993年底国家正式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以中央国家机关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孕育期主要表现在: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央各大部委机关、全国各省级政府部门和主要中心城市政府部门,率先开展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为电子政务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1998年4月,青岛市政府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目前,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

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

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取得进一步拓展的重 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逐渐被政府采用,逐步实现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网络化。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得政府的管理变得更好、更快,极大的提升了政府管理的效率。本文首先对于电子政务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然后分析了其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文章最后针对我国电子政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化技术政府 电子政务的发展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政务电子化、信息化是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增多,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比如:政府领导、IT行业以及社会公众。近些年,电子政务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各种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脚步。因此,如何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正逐步成为学术界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电子政务的概念、特点及发展现状 (1)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简而言之就是将政务电子化、信息化。是通过运用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重组政府的工作流程以及组织结构,使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在网络上得到实现。政务电子化、信息化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更规范的管理与服务。是一项全新的政府运作模式。 (2)电子政务的特点 电子政务与传统行政方式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是一项全新的政府运作模式。总体来讲,电子政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务工作无纸化,即电子政务的出现,变更以往传统的行政工作方式,全部流程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其次,信息传递网络化,即是指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之间的信息交流都可以通过政府建立的独立的网页网站来完成,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进一步减少了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障碍。最后,电子政务实现了行政法律关系电热虚拟化。电子政务对政府本身而言不仅强化了其信息服务的职能,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化,政府自身也能通过网络获取资源、信息。对促进政府管理及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发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开端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时间上来讲,比西方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起步要晚得多。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偏低。 我国区域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主要是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都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与需求的"拉动"关系之上,因此最开始电子政务是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建立起来的。近些年,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整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多项工程取得了重要性突破。三金工程是指金桥、金关、金卡工程,是我国政府我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实施的计划。以金桥工程为例,金桥工程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是天网、地网一体化结构,天网即卫星网络,地网即光纤网络。天网与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