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归纳

a b 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点归纳

1.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一点P 的坐标,都和惟一的一对有序实数对(b a ,)一一对应;其中,a 为横坐标,b 为纵坐标坐标;

3.x 轴上的点,纵坐标等于0;y 轴上的点,横坐标等于0;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4.四个象限的点的坐标具有如下特征:

5.P ((3)点P 到原点O 的距离为PO = 22b a +

6.平行直线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a)在与x 轴平行的直线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相等;

点A 、B 的纵坐标都等于m ;

b)

点C 、D

7.A)点P ),(n 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1n m P -, 即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B)点P ),(n m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2n m P -, 即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C)点P ),(n m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3n m P --,即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P X X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

2 / 2

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65×5表示求5个65的和是多少? 1/3×5表示求5个1/3的和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1/3×4/7表示求1/3的4/7是多少。 4×3/8表示求4的3/8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尽量约分,不会约分的就不约,常考的质因数有11×11=121;13×13=169;17×17=289;19×19=361) 4、小数乘分数,可以先把小数化为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建议把小数化分数再计算)。 (三)、乘法中比较大小的规律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四)、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 a × b = b ×a 乘法结合律:( a × b )×c = a ×( b ×c ) 乘法分配律:( a + b )×c = a c + b 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即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所示,AO=BO=CO ) A C O O A C D F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 2= ax(a、b、c为 bx +c + 。 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把0 2= ax(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bx +c + 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沪教版 一年级上册 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知识点 一、认识加减符号 2 + 3 = 5 加数加号加数等号和 5 -- 3 = 2 被减数减号减数等号差 二、加减法的应用:加法: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 少,用加法计算。减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求谁比谁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已知两个数的和 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三、加减法中的一些规律: 1、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几,和也跟着增加或(减少)几。 2、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减少相同的数,和不变。 3、当减数不变的时候,被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增加(减少)几。 4、当被减数不变的时候,减数增加(减少)几,差也跟着减少(增加)几。 5、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四、加减法的类型: 1、不进位加法:12 + 3 = 15 进位加法 5 + 8 = 13 (凑十法) 10 2 5 3 2 10 2、不退位减法:13 -- 2 = 11 退位减法12 -- 9 = 3 (破十法) 10 3 1 2 10 1 3、连加法、连减法: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4、加减混合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3 + 8 — 6 = 5 11 5 5、区分箭头和等号: 9+6 (15 )+3 (18)--8 10 9+6 = 8+7 = 10+5 = 20—5 6、计算要熟练准确,并能运用计算的技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奥数书P37 填填数字:先填只有一个未知数的那一行。P43 按规律填数一:依次加几;依次减几;跳格加或跳格减;前两个数相加得到第三个数。) 五、20 以内各数的认识: 1、能正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奥数书P3 数一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学数学总复习资料 常用的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 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 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 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 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 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 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 ×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 s=ah

7、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 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 8、圆形(S:面积 C:周长л d=直 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 (2)面积=半径×半径×л 9、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 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ch(2лr或лd)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 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1、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2、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3、和倍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姓名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78×(125×8)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字母表示:(a+b) ×c=a×c+b×c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数学专题方案 (一)、首先要熟悉一到六年级整套教材的教学内容,才方便之后的教学及教研活动的开展。 一、一年一册: 1、数一数:这一节是认识数字1~10 2、比一比:这一节是1~10以内的大小的比较,长短、高矮的比较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第几;几和几;加法;减法;零 4、认识物体和图形: 立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平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5、分类 图形,长短,水果的分类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6、7、8、9、10;连加连减 7、11~20各数的认识 8、认识钟表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 二、一年二册 1、位置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第几组第几个) 2、20以内的退位减法

3、图形的拼组 折纸、用小棒拼正方形 4、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数的顺序,比较大小 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 5、认识人民币 6、100以内的加法和(一) 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7、认识时间 8、找规律:图形,颜色的规律 9、统计:简单的统计 三、二年一册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进位加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退位减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法的估算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 5、观察物体:所站角度不同,我们观察到的物体也不同 6、表内乘法(二):7~9的乘法口诀

7统计 四、二年二册 1、解决问题 简单的认识应用题 2、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除法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图形与变换 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 4、表内除法(二) 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问题 5、万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近似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6、克和千克 7、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8、统计:认识最多和最少 9、找规律:图形;钟表、数、图案的规律 五、三年一册 1、测量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吨的认识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完美打印版)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 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二年级上数学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知识要点归纳: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 48厘米爸爸的身高 1米75厘 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 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第二单元 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知识要点归纳: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二、两位数减两位数 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1、连加、连减 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 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

最全面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6、整数的读法: ①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 读。②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 (一)整数 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③每 1、 自然数和 0 都是整数。 级末尾的 0 都不读,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 0 都 2、自然数 只读一个零。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 0, 7、整数的写法: 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 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 1, 2,3 叫做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0 表示。 0 也是自然数。 数位上写 0。 3、正数和负数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 正数:大于 0 的数叫做正数(不包括 0),数轴 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 上 0 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 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 0 的左侧,所有 写成近似数。 的负数都比 0 小。负数用负号“ - ”标记,如 - (二)小数 2, -0.6,-32 等。 1、小数的读法: 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 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部分从 限。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正数大于一 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切负数。 2、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 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 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叫数轴。 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 3、小数的分类 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⑴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有限的小数,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叫做有限小数。例如: 41.7 、25.3 、0.23 都是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大于负方 有限小数。 向的数。 ⑵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是无限的小数, 4、计数单位 叫做无限小数。例如: 4.33 3.1415926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 ⑶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 亿 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排列无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 间的进率都是 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 不循环小数。例如:л 数法。 ⑷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 5、数位 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个数叫做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 循环小数。 的位置叫做数位。个位、十位、百位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考点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 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 的数,如 3 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如s in60o 等 考点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a|≥0。零的绝对值时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则a ≤0。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倒数: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 =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考点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跟)。 一个数有两个平方根,他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正数a 的平方根记做“a ± ”。 2、算术平方根: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a ”。 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a a 2()() ?? ?<-≥00a a a a 注意 a 的双重非负性: 3、立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或a 的三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注意: 3 3 a a -=-,这说明三次根号内的负号可以移到根号外面。 考点四、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1、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它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字起到右边精确的数位止的所有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写做n a 10?±的形式,其中101<≤a ,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 学记数法。 考点五、实数大小的比较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最全)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有理数?????---)3,2,1:()3,2,1:( 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8.4,3.2,31,21:( 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 如正分数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 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 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这个n 边形共有 2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归纳(全)

一、四则运算 1、加、减、乘、除法的意义。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3)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4)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有关0的运算: 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 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 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5、混合运算中有中括号的,一定要把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全部算完,才能去掉中括号。 6、列综合算式时,代换前后,算式的运算顺序要相同,如果运算顺序不同,要用加括号的方法来调整。 7、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最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这种船没有坐满,再进行调整,考虑租另一种船。 8、探究最省钱的租船策略,一是要租单价低的,二是要保证空位最少。 二、观察物体(二) 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①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②辨认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的方法:在哪个位置观察物体,就从那一面数出小正方形的数量,并确定摆出的图形。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6、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时,从前面观察到的形状比较容易确定,而从上面、左面观察时则要发挥空间的想象能力,需慎重考虑哪部分被遮挡了。

人教最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 )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0()0(0)0(a a a a a a 或???<-≥=)0a (a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b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负因数为奇数个时乘积为负,负因数为偶数个时乘积为正.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汇总★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一单元数据整理与收集

(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平均分的含义:每份分得同样的多,叫做平均分。除法就是用来解决平均分问题的。 2.平均分里有两种情况: (1)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总数÷份数=每份数 例:24本练习本,平均分给6人,每人分多少本? 列式: (2)包含除(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例:24本练习本,每人4本,能分给多少人? 列式: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

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例:42÷7=6 42是(被除数),7是(),6是();这个算式读作()。 5.一句口诀可以写四个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 例:用“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解决的算式是() A、24÷6= B、4×6= C、24÷3= D、24÷4= 6、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春,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1 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点归纳 2 第一章数和数的运算 3 一概念 4 (一)整数 5 1、整数的意义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6 2 、自然数 7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 8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9 3、计数单位 10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1 12 4 、数位 13 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5、数的整除 14 15 整数a除以整数b(b ≠ 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16 者说b能整除a 。例如15÷3=5,所以15能被3整除,3能整除15。 17 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倍数和约数18 是相互依存的。 19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0 2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例如:202、480、304,都能被2整除。。 22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例如:5、30、405都能被5整除。。 23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例如:12、108、204都能24 被3整除。 25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0也是偶数。自然数按能否被2 整除的特征可分为奇数和偶数。 26 27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100以内的质数有:2、3、28 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 、59、61、67、71、73、79、 83、89、97。 29 30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例如 4、6、8、9、12 31 都是合数。 32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自然数除了1外,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如果把自然数按其因数的33 个数的不同分类,可分为质数、合数和1。 34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35 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 叫做15的质因数。 36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例如把28分解质因数 28=2 37 ×2×7 38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18的约数有1、2、3、6、9、18。其中,1、 39 40 2、3、6是12和1 8的公因数,6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数学是被很多人称之拦路虎的一门科目,同学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点方面还很欠缺,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三数学知识点之一元二次方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