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三维目标教案

高中政治三维目标教案

高中政治三维目标教案

【篇一:高中政治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教案

教案

1

第一单元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

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

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

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

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

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探究活动:北京城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多年前,这块土地上就出现

了土城。元、明、清三朝以来,北京更是贵为“国都”。六百年的皇

城史使现代的北京城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2

也留下了或堂皇或精致、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故宫是世界

上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的宫殿群。

想领略地道的老北京的生活吗?那你可得离开威严富丽的内城,走进那些像血管一样密密麻麻遍布外城每一个角落的胡同和胡同墙内幽

静的四合院。可就这并不够,你还得去天桥瞅一眼。那里有各种京

味小吃,有文活、武活,有“八大怪”表演:拉洋片、说书、口技、

硬气功??,还有老北京的特色玩物:面人、漆器、风筝??。把这些

都看过了,那你也就快成为一个地道的老北京了。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浓厚而独特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在深厚的本土

传统文化背景下透露出来的多种文化交融的激情与活力。兼容并蓄、广纳博收,使得北京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

教师设问:(1)你到什么地方旅游过?见过哪些文化景观?这些文

化景观各有什么不同?讲出来与大家交流。

(2)文化生活为什么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自主预习、交流讨论。

探究提示:(1)①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交谈。文化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文化生活各具特色。﹙2﹚区域

不同: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也各不相同

导入二:情景导入

情景:文化是什么: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文化是什么的答案有近三百种

之多。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

的复杂整体;—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认为。文化是历史创

造的生存形式系统,既包合显性形式,又包含隐性形式,并具有为

整个群体或在一定时期为其某个特定部分所共事的倾向。我国1989

年出版的《辞海》对“文化”一词的注释为:(1)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

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

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2)泛指一般知识,包

括语文知识。如“学文化”即指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3)中国古

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与教化的总称。南齐玉融《曲水诗序》:“设

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设问:文化到底是什么?对本课程所讲的文化概念,你是怎能样理

解的?

讨论交流分享: (1)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即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和技术、语言

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

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

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

享用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我

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

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

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一单元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3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

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1)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

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

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论为更好地应对文化

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

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

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

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

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2008年9月27日-29日,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隆重举行。本

届文博会与孔子文化节相结合,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努

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交流与合 4

作平台。文博会设立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安排了博览交易、项目

招商、文化节会、重要赛事、论坛讲座和宣传推广等项重要活动,

文博会期间,济南和济宁两个会场参观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

总人数达 158万人次,参加签约仪式的 36个文化项目投资总额

276.33亿元。本届文博会是一届齐鲁文化成果展示的盛会,是一届

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

展成果的盛会。

教师设问:(1)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是文化活动吗?为什么?(2)2008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说

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

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导入二:问题导入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

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

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

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

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

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

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

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

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

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

旗帜。

教师设问: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如何理解文化对综合国力竞争的

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探究分享。

探究提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

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

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

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第一单元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本框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5

【篇二: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

准确把握高中政治课教学三维目标

新课程在福建省已经实施近六年了,教师们对新课程经历了从理

论学习到理念理解再到行动模仿,直至今天领悟反思这几个阶段。

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同时,有的课堂教学似乎又走向另一个

极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结果、重外表轻

实质等误区,最终导致“课堂热热闹闹,下课全都忘掉”的局面。

如何摆脱这种困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教育专家、

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

多,笔者力求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寻求原因和突破口。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与三维目标的理解、设定、落实、检测等存在密切联系。从

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度和优化程度的

高低。

一、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首先,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维一体。三个维度目标不

是三个孤立的、独立的个体,而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的整体,如同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

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

有的教师曲解了三维目标,使之割裂开来、分别落实。为了凸显

“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因而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表演课、

作秀课。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某个学科、某些知识点的教学难以实

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殊不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有

时并不需要刻意地安排,也许教师讲话时的口吻、语气就足以感染

学生。或教师引用的正面事例时肯定、赞扬的表情就能起到“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特别是,教师自身对某学科知识的

由衷热爱尤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浓厚兴趣。

其次,三维目标中的各个要素如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

观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有的是显性的目标,有的是隐性的目标;有的是过程性目标,有的是结果性目标;有的是立竿见影、直接见

效的短期目标,有的是需要长期积淀、厚积薄发的长期目标。

实施新课程以来,有的教师依然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个显性、短

期收效的目标,认为学生成绩的高低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

指标。于是,把知识与技能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玩起了“穿新鞋走

老路”的“穿越”游戏,又回到了应试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可能是“高分低能”,缺乏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

也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过程与方法这个显性目标,以为只要安排学

生自学、讨论、交流、合作等形式就是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这种“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只能导致低效或无效教学。还有的教师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隐性、无法立竿见影的目标“情有独钟”,

政治课堂俨然成了“德育课堂”,把思想与道德强加给学生,结果

可能适得其反,只会让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学生反

感。

二、恰当设定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成

的目标是什么”。但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还存在以下现象: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全面、不规范甚至形同虚设。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只注重知识与技能,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在教学前压根儿没仔细研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写入教案作为备查形式而已。

2.教学目标不合理、不灵活,对学生的兴趣点、现有的认知水平、盲点、易混易错点等学情事先没有进行基本了解,忽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教学目标重点不突出,只注重知识传授这个短期目标,忽略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长期目标的培养。

显而易见,上述现象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恰当设定

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那么,该如何做到恰当设定三维目标呢?首先,认真详读教材,

确定该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其次,解读《课程标准》,明确课标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什么基本要求。再次,阅读《教师教学用书》等教学参考资料,进一步明确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具体要求。最后,分析本校本年段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兴趣等学情,对教学目标进行灵活地调整和补充。

三、落实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尽管《教师教学用书》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目标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详细的说明,但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并未说明也无法明确要求,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恰恰需要教师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补充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这个环节充分考验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功底,也容易展现教师个性化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取十分重要,如果情景设置不合理,或引用事例不恰当,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不得当,那么,上面设定的教学目标即使再恰当,也形同虚设,只能成为“看上去很美”的海市蜃楼或七彩肥皂泡。因此,落实三维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就是三维目标。以《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

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例,笔者从事例选取、情景创设、问题设置、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谈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落实三维目标。

1.事例选取

有些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学习往往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哲学

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甚至枯燥。因此,高中思想

政治课的性质、任务以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我们在思想政治课

教学中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

际。在事例的选取上,笔者根据时下全社会都在关注“神八”与天

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这一事件,围绕“神八”热点来设置问题,这

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2.情景创设

通过从“神一”到“神八”这一组图片,反映我国航天事业在不

同阶段所取得的不同进步与发展,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形

象地学习和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通过1986年“挑战者”号与2003年“哥伦比亚”号爆炸解体,

两次各有7名航天员魂留太空。这些事例和图片的呈现,使学生直

观感受到人类探索、开发太空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辉煌记录的同时,亦留下人类探索太空历程中最让人感伤悲情的时刻,让学生深刻体

会和感悟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3.问题设置

问题一:从“神一”到“神八”,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哪些阶段是

不显著的变化?哪些阶段是显著的变化?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段落并思考这个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

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地掌握

质变和量变的概念,并能直接判断从“神一”到“神八”,哪些阶

段属于质变,哪些阶段属于量变,做到学以致用。

问题二:若没有神舟一号到四号这四次无人飞船的探索,载人飞

船“神五”能成功发射吗?

问题三:“神八”已圆满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为什么2012年还

要安排“神九”、“神十”与天宫一号再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设置问题二和问题三,是为了让学生完整地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

【篇三: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2014继续教育高中政治教学设计模版

我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二: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政治教学设计论文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概念,要注

重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推广,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

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生,

师生处于主从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平

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密切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做起课堂的

主人。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有序的排列各种因素,根据教学目

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本着一定原则来拟定教学目标,以获得

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

整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教学效果

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

课进行便是设计。从最初从新课改之初无教学经验到形成一定的理

念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

学设计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议。

二、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设计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教育改革的呼专声越来越高,在

此背景下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进行变革的要求更为迫切。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在高中政治教学

的过渡期,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基础,这对于

提高篇三: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全国高中政治课竞赛一等奖教案及点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

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

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

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列

举具体事物,在判断分析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物的灭亡,并进一步把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走出判断新旧

事物的认识误区。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

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

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

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

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

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

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

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

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

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

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

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

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

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

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

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

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

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

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

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

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

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和实际意义。

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提高学

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发展观点的理解有新的提升,进一步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科学性。《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点评

严伯霓

1. 凸显学科理念,落实三维目标。以“激发思维,引入课题——合

作探究,构建知识——学以致用,走出误区——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为教学流程,既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达到了让学生掌握

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2. 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

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

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

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 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

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 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

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

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

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贡献力量。

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

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

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

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

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

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

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

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

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

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

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

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

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

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

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内涵,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提出探讨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视频内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文艺表演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

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

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

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

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

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现场调查:

1.您最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2.您最不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看到什么?

3.你希望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突破?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