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申请表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哲觉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 为加快哲觉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两年提速发展目标,结合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立足我镇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哲觉镇位于乌蒙山脉腹地的威宁县,被称为威宁县“南大门”,距县城98公里,东邻麻乍乡,南边、西边接云南省,北靠黑石镇。总面积277.91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10678户,44448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05元。 我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实有耕地面积68000亩,林地面积38874亩,森林覆盖率56.7%。有机肥充足,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哲觉村大竹箐梁子2290米,最低海拔新营村马家湾1576米,政府所在地哲觉镇车站组海拔2260米。根据山高谷深地形分为凉山、半凉山、河谷地带。农业立体气候明显,水资源丰

富,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为主。 我镇政府和群众结合土地资源及市场行情,广泛发展中药材种植,极力打造“国药之乡”。2011年种植半夏1663亩,鱼腥草3359亩,百合3316亩,魔芋2592亩,党参1395亩。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近15000亩。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交通限制、信息闭塞等因素,哲觉镇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哲觉镇多项优势产业现已初具规模,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日益增长,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全镇26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思考

魏心军:平昌县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调查与思考【https://www.doczj.com/doc/f410160133.html,】【 2009-09-24 11:10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今年以来,平昌牢牢把握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战略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强化要素保障,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凸显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搭建新农村建设发展平台,全县“六大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主框架初步形成,驷马-坦溪、江口镇-涵水、元山-灵山产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适合县情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路子。 一、做法与成效 (一)突出特色,科学定位 按照“绿色、生态、有机”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政策优势,把握农副产品需求弹性特点,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从产业选择、区域布局、规划制定入手,强力推进支柱产业培育。 一是科学确立产业发展思路。 立足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聘请成渝专家深度调研,充分征求干群意见,确立“以白酒为重点,大力发展饮料食品工业;以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及其加工业;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深度研究水和竹木资源开发”四大产业,编制了“2+2”产业(白酒、生猪、水域、竹木)发展规划,制订了“52511”产业发展目标,即5个20万(20万亩蔬菜、20万亩水产、20万亩优质速生林、20万亩优质竹木、20万头肉牛)、5万吨白酒、100万亩优质粮油、100万头优质生猪。 二是整体谋划产业发展布局。 坚持规划基础性、主导性、前瞻性、综合性,综合考虑海拔高低、土壤类别、气候差异、交通远近、民风民俗等因素,深度剖析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及市场需求,突出区域布局合理性和产业定位科学性,确立了以“江口镇-涵水”为主的低海拔城郊结合区、以“驷马-坦溪、元山-灵山”为主的中低海拔城周拓展区、以“邱家-鹿鸣、镇龙-笔山”为主的中高海拔延伸区“三阶六园”产业发展布局。 三是准确研判产业发展定位。 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按照“科学建园、特色立园、产业兴园”的思路,结合全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基本形成“江口镇-涵水”以优质果蔬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主的城郊结合型农业园,“驷马-坦溪、元山-灵山”以优质果

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打造省现代农业产业强镇 箬横镇是浙江首批农业特色产业强镇,粮食生产、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尤其是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和专业合作社优势,以农作制度创新为途径,树立“集聚提升”理念,强化措施落实,积极开发1个主导产业园区、2个粮食功能区和5个精品园区,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基地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实现现代农业集聚提升。 一、以规范土地流转为抓手,促进资源要素集聚 该镇在全市率先探索服务、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机制,至今已流转土地38590亩,流转率为57%,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搭建土地信息网络。在全市率先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108个村级服务站,每个站点配备一名信息员,搭建起信息准确快速、服务便捷高效的土地流转平台。到目前止,服务中心接受了7063户农户的土地委托流转,占全镇总流出户的39.3%,接受委托流转面积达1.40万亩,占全镇土地流转面积的92.9%,协调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1420份。 二是强化土地流转政策激励。该镇每年根据土地流转和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对依托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的土地流转,达到一定经营

规模则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规定对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在落实国家各项种粮补贴的基础上,该镇再每年每亩补贴20元。对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设施建设的,优先享受扶持政策。 三是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在流转过程中,镇服务中心着重把好“四个关”:审核关,优先保证流出的土地向农业企业及大户集中;政策关,规定土地流转只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合同关,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增强农民法律意识,避免矛盾纠纷;建档关,对土地流转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登记造册,建立档案。 二、以健全经营机制为重点,促进主导产业集聚 该镇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采取“统一育秧、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方法,创新产业化经营方式,发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促进主导产业的集聚壮大。目前该镇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38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8个。 一是实行农业定单。合作社坚持“田里建基地,外面抓市场”的思路,走“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产销定单,产品按保护价收购,与社员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合同价收购,在年底再按交易额进行二次分配,使社员能得到超额利润,提高了社员积极性。 二是为社员提供优质服务。合作社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实现十项统一服务: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信息发送、统一教育培训、统一生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设计

实用标准文档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园区示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都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带动”的原则;二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

位发展”的原则;三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区域性相融合的原则。 三、目标任务 1、扩面增量:围绕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苗木花卉、特经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批千亩连片特色种植、千栋连建设施栽培、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一百万只以上家禽养殖、百头以上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区。2010年全市发展各类特色种养小区380个,较上年341个增长11.4%。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群体,做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2、规提升:在全市341个特色农业小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10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我市现代农业“百园提升”工程战略。园区集中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集成;集中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集约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中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中产业发展、示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效农业集聚区、

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及突破

摘要:本文指出了制约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镇、农业产业化瓶颈突破 众所周知,农业产业化是乡镇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也要看到,受一家一户耕作模式以及农民壮劳力外出务工的制约,农民增收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1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瓶颈 不可否认,笔者所在乡镇经过多年发展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纵向相比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首先是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能力,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带动产业基地的稳定发展。其次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层次较低。现有农业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比重较大,精深加工落后,名牌产品少,难以获取加工增值的经济效益,影响整个产业化工程的效益,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摆脱不利地位。再次是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备,农民获利少。企业遇到市场价格走低时,往往以产品质量差,达不到收购标准等为由,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损害农民利益;个别农户当市场价高于“订单”价后,不履行订单义务,违约销售。第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组织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资金和设施,无法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方面的需求,组织比较松散,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2科学突破,打破瓶颈制约 2.1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示范效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关键是龙头企业。乡镇政府要精心培育发展,认真落实有关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市场需求、产业的发展特点,加强对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使其做强做大;政府利用自身优势确定招商引资项目,通过招商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交流,吸引实力较强的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办农产品流通、加工项目。政府职能部门也要适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准入门槛,促使科技、资本、管理等实力较强的企业优先发展,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政府更要鼓励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优质产品,改善加工工艺,提高包装品位,开拓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终端市场,打造畅销精品,争创著名商标。 2.2完善利益联接,做好配套服务政府职能部门要认真规范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倡导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提供全程化服务、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鼓励和倡导农户依法、有偿、自愿,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集中;引导农民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与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收购,带动基地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完善产销合同制,用合同形式明确龙头企业与农户各自的权利、义务与违约责任,规范经营行为,使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法制化。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能够真正联系龙头企业、服务农户生产、双方信任的农业协会,维护合法经济利益,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的重要作用。 2.3标准化生产,提高竞争力农业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渠道。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认真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和有害饲料添加剂。教育农民安全用药,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得流入市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产

特色农业项目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特色农业项目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赵川镇2021年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镇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商南县农业农村局〈关于报送相关资料的紧急通知〉》的文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能力较强、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建设达到“三个先进”,即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技术集成;达到“三个一流”,即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实现“三个一体”,即园区集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集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使之成为我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二是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规

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分布性相融合的原则,与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统一。 三、目标任务 突出加快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园区化建设,围绕我市优质粮油“十百千万”工程和特色种养“三圈、五带、十园、百区、六大产业集群”工程建设,在目前全市拥有千亩以上特色种植、万头以上生猪、100万只以上家禽和百头以上奶牛等257个特色种养小区范围内,2021年度全市重点培育100个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至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现代特色种养小区发展到500个,其中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200个。 四、标准条 被列为市级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需同时符合下列条: 1、具备一定的种养规模。①特色种植园区:特色经济作物园区(含露地蔬菜和水生蔬菜)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5000亩以上;大棚蔬菜园区(含草莓和食用菌)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500亩以上,区域性规模1500亩以上;②特色养殖小区:特色畜禽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年生猪、奶牛、肉羊、肉禽存栏出栏量分别达1万头、200头、400头和10万羽,区域性年存栏出栏量分别达5万头、800头、2000头和100万羽;③特色林木园区:苗木花卉和经果林核心示范基地面积分别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施方案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 实 施 方 案 云南省普洱市 景谷县永平镇 2019年7月10日 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

(一)永平镇示范建设区域范围 永平镇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离县城49公里,东与本县的威远镇、益智乡相连,南与碧安、勐班、半坡乡毗邻,西与临沧市的临翔区、双江县隔江相望,北与民乐镇和临翔区平村乡接壤。全镇国土总面积1467平方公里,是景谷县面积最大的乡镇,最高海拔2304米,最低海拔831米,年平均气温18.7℃,年降雨量1450毫米。耕地总面积15.24万亩,其中水田5.94万亩、旱地9.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09亩。全镇下辖30个村、1个社区,453个村(居)民小组(其中自然村376个),2018年末全镇总人口共20751户73280人(常住人口),劳动力人口49730人。 (二)永平镇基本发展情况(依据2018年末数据)近年来,永平镇经济社会稳步发展。2018年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64亿元,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11元,增长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6亿元和6.82亿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2018年,永平镇突出特色产业,农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烟叶生产水平,种植烤烟3.49万亩,收获烤烟10.12万担,烟农实现收入1.54亿元。大力支持蔗糖产业发展,种植甘蔗4.66万亩,入榨22.9万吨,实现蔗农收入9030万元。完成冬季农业开发25.09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全乡脆红李扩种3000亩,15万株,连片种植猕猴桃500亩,为做大做强水果产业,组建成立了庙安乡水果专业合作社,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在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的努力

下,庙安水果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并正在进行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展示庙安的平台与名片。与此同时,庙安乡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认可,给庙安乡带来了水保工程项目,依托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招商等办法建乡村酒店、露营地、绿林居拟把庙安乡打造成为“春观花、夏品瓜、秋摘果、冬赏雪”和“山乡李海、瓜甜心醉”的“巴山特色花果山、乡村旅游体验区”。 三、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丰富庙安特色产业种类,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4年至2017年。 规划范围:庙安乡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扩种脆红李2000亩,,种植黄瓜2000亩,种植西红柿3000亩,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红薯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

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要求

目录农业园区《实施方案》 1.1指导思想 1.2基本原则 1.3目标任务 1.4工作重点 1.5保障措施 1.6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1.6.1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 1.6.2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 1.6.3具备一定的科技应用水平 1.6.4建立较完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1.6.5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农业园区《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1指导思想 1、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2、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 3、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方向和“一乡多园,科技引领,多元业态,示范带动”的发展要求,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 4、实行种养大户扩大规模建园、龙头企业联结基地建园、招商引资引企建园、科研机构产学研对接建园、政策扶持项目建园等多种建设模式; 5、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 6、打造都市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打造一批具有全省标杆和引领作用的综合性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1.2基本原则

1、坚持“立体高效、循环生态、效益优先、示范带动”的原则; 2、坚持“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布推进、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 3、坚持“与自然资源、产业基础、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等的有机结合”的原则; 4、坚持“规划的衔接性、风格的独特性、经营的规模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建设的区域性相融合”的原则。 1.3目标任务 1、扩面增量 围绕蔬菜瓜果、畜禽水产、苗木花卉、特经种植等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一批千亩连片特色种植、千栋连建设施栽培、万头以上生猪养殖、一百万只以上家禽养殖、百头以上奶牛养殖等特色种养小区。 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群体,做大基地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2、规范提升 (1)集中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集成; (2)集中一流的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 (3)集约土地、资本、技术、项目、人才于一体; (4)集中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功能于一体; (5)集中产业发展、示范展示和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功能于一体。 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产业积聚推进、现代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效农业集聚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先进

关于印发山东省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山东省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的通知 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开展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通知》(农办产〔2019〕7号)要求,我省平度市崔家集镇等23个镇承担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任务,项目镇实施方案已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备案。为进一步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制定了《山东省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财政厅 2019年9月26日 山东省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 实施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支持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工作部署,今年我省平度市崔家集镇等23个镇承担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特制定本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项目重点 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19〕23号)要求,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强镇政策定位,聚焦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进建设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产业强镇,构建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网络服务体系、紧密利益联结的产业集群,实现乡村主业强、百业兴、宜业宜居,将农业产业强镇打造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细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提出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求,省农业农村厅商省财政厅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明确管理程序,扎实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1.成立农业产业强镇技术指导小组,组织粮油、果蔬、畜牧、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对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开展指导,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生产、加工技术难题。 2.加强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培训,结合2018年项目进展情况,通过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指导2019年项目乡镇的项目实施工作,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培育好主导产业。

最新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申请报告

目录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6) 第一节申报单位情况 (6) 第二节项目概况 (6) 一、项目名称. (6) 二、建设地点. (6) 三、建设年限. (6) 四、建设规模与目标. (7) 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 六、结论. (9) 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10)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10)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10)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1) 三、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和生产布局落实的需要. (11) 四、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11) 五、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 (12) 六、稳定农产品市场,满足人民肉类、水果蔬菜消费的需要. (12) 三、项目进展情况. (13)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 (13) 第三章产业园发展战略及目标定位 (14) 第一节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园区规划理念 (14) 第三节园区规划总体思路 (15) 第四节园区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5) 第五节园区规划目标 (17) 一、总体目标. (17) 二、阶段目标. (17) 第六节园区发展战略 (19) 一、科技先导战略. (19) 二、市场引领战略. (19) 三、集聚整合战略. (19) 四、品牌立园战略. (19) 五、依托对接战略. (20) 第四章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21) 第一节粮食市场 (21) 一、粮食产业现状. (21) 二、市场前景分析. (21) 第二节水果市场 (22) 第三节生猪及肉牛市场 (23) 一、生猪市场. (23) 二、肉牛市场. (24) 第四节烟叶市场 (25) 一、烟叶行业现状. (25) 二、市场前景. (26) 第五节淀粉市场 (26)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 概述 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调控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科技驱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模拟本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裁培、饲养和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获得持续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 ◆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原则◆扩大绿色植被原则◆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实现“三大效益”原则 服务内容 ◆园区和产业规划 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主要包括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规划、项目概念规划、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项目详细规划。 ◆区域和产业研究 围绕环境、区位、资源、政策等因素对项目进行客观、科学、全方位的论证,从多方位多角度支持项目的开发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竞争力研究、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发策略研究、产业定位研究及产业市场研究。 ◆园区的经营管理系统 围绕园区运营目标,在园区的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现代高效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提升园区的运营水平,提高园区运营效益。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开发建设模式研究设计、投入产出预警体系研究设计、管理模式与运营组织系统设计、工作绩效与激励机制设计、产业园区规划的大致框架。 ◆园区招商引资系统 一方面确定投资融资模式,加速园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确定目标客户群,制订合适的诱导方案,运用高效的策略,吸纳企业商家进驻经营。主要内容包括投资融资策划、招商政策策划、招商策略策划、主题招商策划及招商活动筹划。 我们的优势 ◆专业、强大执行力的团队 ◆深厚的行业研究实力 ◆丰富的园区规划经验 ◆雄厚的企业、人脉资源 ◆完善的服务管理和支撑体系 典型案例 ◆某国内知名央企北京农业生态谷园区产业规划 2009年,该央企在北京房山区征地17200.6亩,准备将其打造为集作物种植、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贸易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区。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推进园区建设,该央企在北京举行北京农业生态谷园

2019年边远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边远乡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加大了对边远乡镇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使边远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面对当前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市场的挑战,边远乡镇的农业产业化还比较脆弱,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造血功能较弱,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总量小,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收支不平衡,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症结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结合我乡实际,谈一谈个人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当前边远乡镇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一是区域阻碍发展。边远乡镇大多地处山区,由于区域分布相当分散,对发展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严重阻碍。现行分散的土地经营体制,土地流转中,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与产业发展区域化两者形成了矛盾。规模小,总量少,农业企业发展空间小。交通不便、农产品交易困难以及主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边远乡镇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是可开发的未开发,开发了的程度又不高。边远乡镇可开发的潜力很大,但开发程度不高,具体表现在:广阔的山林和田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大量药材、家禽、家畜、蔬菜等大多没有形成商品,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阶段;还有丰富的水能、矿产和木材资源、旅游资源等等开发力度又不够;诸多不利的因素导致乡域经济发展缓慢,没有农产品加工业,难以延伸产业链,更谈不上城镇

化发展;也谈不上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三是产品附加值没有得到提升。如该乡竹园优质米等特色农产品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因生产规模小,难以成为支柱产业,市场上也在销售竹园米,价格是本地的二倍,可想而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要使农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就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对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不断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加快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据我了解,大多边远乡镇的农产品加工不到25%,粮食、木材、矿产、药材、水果、等加工率不到35%,老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养猪过年,喂鸡换盐”还在延续,无法使农产品进一步加工增值。 四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兴农倡导了好多年,但想一想是否都在实实在在地推广呢?乡镇农技干部是技术的推广者,向广大群众推广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实上,当前对农技干部的管理欠规范,乡镇的一些农技工作不到位,农技干部队伍萎缩,加之农技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上面要求的就做,不要求的不管不问,没有主动性,无创新意识,致使农业技术呈弱化态势。大多农民还在从事粗放的农作,其农产品的质量低,产品品质差是必然的。因此,提高农技干部自身素质,全面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势在必行。五是思想理念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首先是干部群众思想理念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其次群众怕担风险不敢发展,即使发展,也是试探性的,样样都有一点点,样样都没有搞出名堂来,还有部分群众市场观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彬县农牧局 关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委员: 根据人大安排,近期,我局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现场观摩、向有关部门、群众和技术人员询问了解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通过多方面走访了解,基本掌握了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园区主要分为以下7种类型:新农村家园、农村科技园区、农业旅游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城市型生态农业园、生态餐厅园区、农产品物流园区。近年来,在彬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全县已建成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集农业观光、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以本地现有资源为依托的循环农业示范园区1个;建成以弘扬彬县人口文化为主的新农村家园1个;

主要涉及6个村,累计投资5259.5万元。还有1个规划100亩的高智能型现代农业科技观光示范园区,正在设计当中。 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要特点是: (一)规划设计合理,突出特色。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为了确保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标准,各相关单位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工作方案。全县5个现代农业园区亮点纷呈,炭店乡林家堡生态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渭北窑洞居住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底店乡侍郎湖休闲农业观光园,主要体现的是内陆淡水湖休闲垂钓、农事体验、山间鸟语花香等乐趣;香庙乡程家川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展示了古豳流传千年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底蕴、清代古民居建筑群独特风采;润杨休闲农业观光园,是由彬县润杨开发责有限任公司建设的,主要展示的是大棚晋枣高效栽培技术、柿子栽培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加工技术等;龙高镇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主要以当地苹果树枝为原料制作菌棒,生产优质平菇、香菇、金针菇,废弃的菌棒再循环利用到苹果园中,形成大棚蘑菇循环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大棚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太峪乡寺家庄村新农村家园,主要展示我县别墅型新农村建设成果、首家村级人口文化园,在品尝彬县特色小吃的同时,感受彬县村级人口文化的淳朴、厚道,体验彬县传统民俗表演。 (二)以科技为先导,园区基础坚实。以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载体,以增强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全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洛泽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东西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2014年9月) 尊敬的顾组长及一行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金秋九月,你们不辞辛劳,莅临我镇调研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县委政府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为此,受唐书记、魏镇长的委托,我谨代表东西河镇党委政府及全镇农民朋友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按照会议安排,现就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东西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东西河镇是一个集干热河谷、二半

山、高寒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大镇,属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县最高点),最低海拔850米,相对高差1930米,立体性气候突出。全镇有耕地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亩,平坝面积不足2%,林地万亩,森林覆盖率%,是耕地面积的倍。辖13个村2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055人,其中农业人口58341人,占全镇总人口的%,2010年末,全镇农民人均有粮216公斤,人均纯收入2424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一产调结构,二产抓服务,三产建平台”的目标定位,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生核桃、花椒、烤烟、魔芋、蔬菜 等特色产业种植和生猪、土鸡养殖。初步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体系,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林产业初具优势规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思路,坚持把核桃、花椒作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加以培植,2007以来,全镇规划完成核桃种植7个村73个村民小组万亩,花椒种植5村43个村民小组万亩,漆树种植2村20个村民小组万亩,2010年,仅退耕还林种植的3000亩花椒,收入就超过150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元。同样,2年后,10多万亩核桃将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块状日益明显。 (二)畜牧产业不断壮大。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化发展,把全镇13个村划分为“河谷果蔬区、二半山粮林区、高寒畜牧区、粮烟综合示范区、工矿经济区”五大发展区域。在虎丘、大寨、龙潭、太坪四个村上半村和笋叶村高寒畜牧区,重点抓好土鸡、能繁母猪、商品猪示范小区建设。近年来,全镇已建生猪养殖小区3个,扶持规模养殖大

广州市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

广州市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增城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力度,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规范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根据《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管理规定》(试行)(粤农农规〔2018〕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由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创建或认定的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简称:产业园,下同)。 本办法所称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是指增城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产业园产业项目建设的扶持资金。 本办法所称责任主体是指区人民政府和产业园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实施主体是指在产业园范围内注册并承担产业园建设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经营主体是指在产业园范围内注册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 第二章扶持资金与扶持方向 第三条扶持标准。对上级批准建设的产业园,区级财政分别按照国家级每个10000万元、省级每个5000万元、市级每个3000万元的标准安排产业园专项资金给予扶持,原则用于扶持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品牌等产业发展项目。产业园建设项目原则上两年完成,根据产业园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补助资金总额原则上分2个年度据实下达。 第四条产业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可综合采取项目补助、惠农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使用。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的农业项目,可按不高于项目总投资的45%给予补助。 第五条财政资金使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正面清单): (一)生产设施,主要指建设主导产业生产大棚和加工用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设施设备。 (二)产业融合,主要指产业园内主导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设备设施、产品储藏、冷链配送和流通设施的升级改造、新产业新业态(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设施配套、检验检测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等,优先支持5G设备设施建设。

【干货】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申报指南

1、申报主体 与2019年不同,2020年明确县级政府为申报主体,镇(乡)政府为实施主体。 2、截止期限 受疫情影响,2020年申报工作时间反而少于2019年,时间紧,任务重。 2020年,为3月20日。(文件出台时间2月12日,共计38天)2019年,为4月26日。(文件出台时间3月15日,共计42天) 3、申报审查备案部门 由于相关职能下放,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是最直接的认定部门。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申报工作由各省级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组织申报遴选工作,即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对各省推荐的农业产业强镇及相关材料进行复核,通过复核后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公示后批准启动建设;而2019年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即各省农业农村、财政部门根据名额控制指标,按规范程序遴选确定后,向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推荐拟开展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名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对各省推荐的农业产业强镇组织审查备案。 4、创建数量 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数量为270个,长三角地区共33个,包括上海1个,江苏12个,浙江8个,安徽12个。需要注意: 1.计划单列市计入省级数量指标,不单独安排; 2.每个县每年推荐数量不超过1个; 3.2018年、2019年批准实施的县不再申报相同主导产业的乡镇(国家级贫困县除外); 4.城关镇、开发区、街道办事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镇(乡)不列入推荐范围。 5、主要建设内容 两个新增,两个不符合要求一票否决1-2个农业主导产业,产业链齐全,品牌效应好(2020年新增); 吸引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创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主体(一票否决);助力脱贫攻坚(一票否决)。 6、主要建设条件 制定规划:县镇两级人民政府积极主动布局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无规划一票否决) 明确主导产业:东、中、西部地区镇域农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亿元、1.5亿元、1亿元以上(国家级贫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放宽为0.3亿元以上)。与2019年不同的是,本次培育的主导产业要落实到具体品种类型(如涪城麦冬、秭归脐橙等),不得笼统地将粮食、水果、畜禽、水产等综合性行业作为主导产业,不得将休闲农业作为主导产业。2018—2019年创建比较集中的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原则上暂不列为2020年支持对象。 产业融合发展:东、中、西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分别达到2∶1、1.8∶1、1.6∶1以上(对国家级贫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及新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方案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方案 一、创建布局 1,围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因素,统筹推进国家产业园建设。 2,2020年重点支持创建优质粮油、健康养殖、现代种业产业园,鼓励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创建中药材产业园。 3,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申请创建。产业园应布局在县以下。 二、创建条件 1,申请创建的产业园,原则上不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已批准建设的产业园主导产业相同。 2,申请创建的产业园,经过两年左右的创建,应达到《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评价和认定工作的通知》(农办规〔2019〕51号)规定的认定条件。经评估与认定条件差距较大的,不得申请。 3,统筹考虑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申请创建的产业园,与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已批准建设的和2020年拟申请的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区域,原则上不能重叠。4,近两年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被省级及以上环保、农业农村或食品安全等部门通报的县市,不得申请。 三、创建数额 1,原则上2018年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00亿元及以上的省份按2个申报,7000亿元以下的省份按1个申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排1个申报指标。对2019年中央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不规范的省份扣减1个指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由所在省统筹安排申报。超指标申请不予受理。 2,按照种业发展品种布局,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基础好的北京、河北、福建、新疆、西藏等省市区,按确定品种增加申报1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 3,对于2019年安排省级财政自有资金建设产业园10亿元以上的省份,可申报3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安排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下的省份,可申报2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安排2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省份,可申报1个省级产业园纳入国家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通过评价认定后,授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称号。 四、创建程序 1,县级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择优遴选的方式确定拟列入创建名单的产业园,经分管省领导审定后报送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创建条件开展竞争性遴选,认真组织好创建方案、建设规划评审和实地核查等工作。 2,农业农村部、财政部采取书面审查备案和竞争性择优遴选相结合的方式批准创建。对产业园建设成效突出、建设体系完善、省级财政自有资金投入大的省份申报的部分产业园,经书面审查符合条件后纳入拟批准创建名单。对部分产业园开展竞争性遴选,组织专家采取现场答辩的方式,择优纳入拟批准创建名单。 3,对拟批准创建产业园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公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