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刘爱军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刘爱军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刘爱军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_刘爱军

收稿日期:2009-06-12

作者简介:刘爱军,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通讯作者:李祥妹,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牧户行为的草地管理模式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编号:70803020)0资助。

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刘爱军 李祥妹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 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迅速,总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形成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无论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相比,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表现在产值比重低、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拉动能力非常有限,产业链短,效率低,产业结构偏离度高,难以有效吸收当地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同时企业规模偏小,工业集中化低,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地。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仍是未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分析西藏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和劳动生产率、种类和规模变化,探讨了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当前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工业比重大,民用工业发展滞后,工业可持续性不强等,基于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提高工业集中度的对策建议。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工业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129-05

do 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2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落后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推广,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形成了矿业、建筑、森工、制革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以及藏成药、啤酒、铬铁矿合金、矿泉水等一批特色产品,外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也逐步兴起,迅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然而由于西藏自治区发展的底子薄、起点低,以全国的平均水平而言,仍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工业化水平低,规模小,缺乏竞争优势,产业结构落后。在新的世纪,面临复杂变化的内外环境,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想更上一层楼,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内部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求西藏能够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另一方面,西藏特殊的高原生态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则制约着经济开发的进程。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工业化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基于此,立足西藏实际,探讨区域第二产业发展战略,建立基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指导方针的第二产业体系,对促进西藏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见于两类:对西藏工业发展的专门研究,如刘雨林、宋宏远等[1,2],以及对西藏经济结构和主导产业研究[3,4],本研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出发,探讨第二产业发展途径。

1 第二产业产值、结构及劳动生产率分析

1.1 西藏产业结构演进阶段及总体特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逐渐形成了农牧业为主、工业特色明显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现代产业结构。根据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状况,1978年到2007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1.1 第一阶段:1978-1987年

这一阶段的农牧业(即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波动,1981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回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也呈下降之势,总趋势是1981年到1983年间略有回升后继续下降;第三产业G DP 比重呈高速增长之势。1.1.2 第二阶段:1987-1994年

自1989年经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0的发展历程后,西藏进入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最好时期。

#

12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0卷 第2期 CH INA PO PUL 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 NT Vol.20 No.2 2010

在这一期间,三大产业均呈迅速发展之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从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占GD P的比重变动看,第二产业比重迅速回升,农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也有了变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就业比重都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是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5倍。

1.1.3第三阶段:1994-2007年

随着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经济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变化。这一期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GDP比重保持着缓慢的上升势头,第三产业GDP比重再次呈现出高速上升的势头,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就业比重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增加。1.2三次产业产值构成比较分析

1.2.1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国民经济结构变化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经济发展过程本身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优化升级的过程。通过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不仅能描绘出整个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的脉络,还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产业结构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恢复调整阶段,经历了/大跃进0以及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非健康发展阶段,以及之后的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至今的快速发展和调整阶段,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起伏波折的发展历程,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也清晰的反映了整个经济发展至今的历程,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变迁。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41.8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2138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在10%以上。从1952到1957年,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结构,1962年-1969年为一二三结构, 1970-1984年之间强调工业发展,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状态,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5年以来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状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1985年的28.5%增长到2007年的40.1%,三次产业比重和结构出现显著变化,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和科学,其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与国家基本情况一致,西藏产业结构在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呈现以下特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从1952年到1996年,西藏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处于从属地位,第一产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这与西藏是传统农牧区一致。1996年以后,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第四次援藏工作会议的召开,西藏产业发展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到1997年全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状态,并一直持续到2002年。随着第四次工作会议的召开,西藏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不断加大,同时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到2003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状态。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西藏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从50年代的几乎为零,增加到了2007年的96.6亿元,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一增长速度更快。从1952到2007年,西藏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97.7B0.1B2.3演变为2007年的16.2B28.2B55.6,西藏三次产业的位序从解放初期到70年代中,呈现/一三二0的格局,改革开放(1978)之后,短暂呈现/一二三0的格局,之后持续到90年代中,产期呈现/一三二0格局,90年代中至上世纪末,呈现/三一二0格局,本世纪初至今,呈现/三二一0格局,且这一趋势相对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特征充分显示西藏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区域抗风险能力在逐步增加。

1.2.2西藏产业结构与西部十二省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的横向比较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西部十二省同属于全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有着类似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环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1)从绝对数上来看,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其他的西部11省,最低的青海省也比西藏高出了两倍多,而第二产业的产值,西藏更是远远落后于西部其他省区,只是最低青海省的1/4不到,因此西藏不论是经济总规模还是工业化发展都落后于西部的平均水平;

(2)从产值比重的相对数上来看,2007年除西藏外,西部省区都呈现/二、三、一0产业发展模式,即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都居首位,西藏的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处于劣势(相对于第三产业),只相当于第三产业产值的1/2,这充分说明了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的落后。

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比重在西部12省区中的比较和位置进一步显示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和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西藏自治区第二产业如果不能得到快速发展,则其在西藏12省区的地位将进一步后退,造成这一区域经济即使在西部12省区也处于陷落区。

1.3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发展在全国及西部十二省区

的位置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54517.6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值为4042.7亿元,税

#

130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金总额为15256.3亿元,利润总额为22950.7亿元,而西藏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有32.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0.009%,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值为0.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0.01%,利润总额为5.6亿元,仅为全国总量的0.02%,即使在西部十二省区中,西藏也处于极端落后地位,从西部十二省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看,总收入为39916亿元,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值为904.9亿元,利润总额为3554.9亿元,西部十二省区上述各项指标分别是国家总量的11.3%、22.4%和15.5%,西藏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值、利润总额分别占西部十二省区各项指标的0.082%、0.055%和0.16%,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较,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标准基本上都不及那些省份的1%,即使是规模工业企业发展滞后的海南和青海省,西藏与之比较也存在很大差距,西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仅为海南省的4.008%,为青海省的4.584%,税金及附加值为海南省的2.778%,是青海省的4.673%,利润为海南省的8.175%,是青海省的4.236%,可见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居于全国最落后状态,发展西藏第二产业促进区域发展是西藏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与方向。

1.4产业就业结构比较分析

2007年西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58.9%、9.6%、31.4%,而同时期西部十二省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55.33%,第二产业15%,第三产业29.67%。西藏自治区劳动力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于平均值,仅次于甘肃和贵州,处于第三位,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远低于平均值,排在十省区的倒数第二位,仅高于贵州。这是由于西藏长期以来农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起点较低,比重较小,发展的深度不够,不能够有效地吸收劳动力。加快农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将是未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1.5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产值比重/劳动力比重)

2007年,西藏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高于第一产业,这与西部其他省份呈现出来的格局基本结构相同。但如果做横向比较,西藏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在十省区中排名都不算靠前,尤其是第二产业,处于倒数第二的位置,这是西藏的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劳动人员素质低以及产业附加值低的反映。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分析可以看出,西藏解放以来,第二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发展迅速,在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现今的西藏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是无论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横向比较,西藏的第二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比重在三产中偏低,不能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产值低,产业链短,效率低,整个产业结构偏离度高,不能有效地吸收就业人口。优先发展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向第二产业转移仍是未来西藏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2西藏第二产业种类和规模变化

2.1企业数量变化

20世纪9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第二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期,企业数量有较快增加。工业企业数量在1994)1998年间迅速增加,1998年至今有起伏,但是基本维持稳定状态,然而在近两年间数量略有下降。从企业职工人数看, 1990-2007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人数也呈现出增长趋势,说明企业规模不断加大,吸收的劳动力在不断增加。此外,1990-2007年,尽管全区企业数量有下降趋势,但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这从侧面说明了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2.2不同经济类型企业数量变化

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经济企业单位数量长期占据主要地位,1991年开始出现其他经济类型,1992年非国有经济类型增加为2个,并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状态,至2007年非国有经济类型企业单位已达到148个,仅次于国有企业单位的数量,从企业职工人数看,国有经济类型企业职工人数展有较大优势,2000年后非国有经济企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增长迅速,说明近年来非国有经济企业较活跃。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产值看,1990年以来各类型企业产值均增加迅速,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类型企业产值增加迅猛,于2004年超过国有经济类型,这一方面说明了在西藏地区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说明在西藏地区,非国有经济类型企业具有较强的活力。

从企业规模看,西藏自治区企业主要是小型企业,截至2007年全区仅有10个中型企业,缺少大型企业这不利于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中发挥贵规模效应,引进大企业是未来第二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2.3西藏第二产业行业变化特征

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第二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相对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近5年来,西藏自治区产值较大(CR8)的主要工业行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98%以上)由2000年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转变为2007年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

#

131

#

刘爱军等: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制品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7年来一直处于第一位,与2000年相比,2007年CR8产业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了较大的变化,由2000年的第四位上升为2007年的第二位,可见西藏第二产业发展中重工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民用工业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则不断降低。总体来看,西藏第二产业行业变化表现在产值、企业数量等方面。

2.3.1西藏工业产业产值变化状况

以产值作为衡量标准,西藏的主要工业行业从2000-2007年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医药制造、电力和热力生产、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在几年间稳居前四,内部顺序年与年之间有微小变化。处于第五到八位的行业部门也没有较大变化,分别是饮料制造、黑色金属矿采选、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这居于前八位的工业行业产值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且比重年年增加:从2000年的72%上升到了2007年的91.01%,这八大产业已经成为西藏工业的支柱行业。

从总的工业部类上看,矿产采选依托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了巨大的产值,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具有高原特色的医药制造(以藏医药为代表)和饮料制造业则形成了西藏的特色产业。

2.3.2第二产业各行业发展状况

从全区各行业产业发展状况看,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最大的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全区工业产值的19.57%,其次为有色金属采选业,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9%,居于第三位的是医药制造业,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88%,第四位为饮料制造业,比重为12.02%,从工业集中角度看,西藏产业发展呈现较强的集中性,即从工业产值看,CR4达到64.53%,从行业发展看,西藏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B门类的褐色有色金属采选、C门类的饮料制造、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加工及竹、木、藤、草制品业等,D门类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工业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关系民生的轻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品牌。

2.3.3第二产业企业发展

从工业企业数量分布看,2007年全区7地市乡及乡以上规模企业数为443家,其中拉萨市有各类企业95家,占总量的21.44%,其中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企业数量在全区具有一定地位,二者分别为全区同类经济类型企业数的34.57%和37.16%;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四地市拥有有的企业数目差距不大,占全区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在11%左右,林芝、阿里两地市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可以看出工业企业从数量看主要集中在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昌都等地,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从各个地区工业企业类型看,重工业主要集中在拉萨市(17.69%),那曲地区(15.16%),昌都地区(13.00%)以及国有林场、矿区(14.44%),产业地理集聚现象不明显。

从工业企业产值的地理集中看,产值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矿区(35.70%)和拉萨市(20.08%),其次是山南地区(13.15%)、林芝地区(11.33%),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市产值较少,从产业类型方面看,重工业产值主要集中在国有林产、矿区(33.79%),拉萨市(19.00%)、山南地区(18.03%),这主要与各个地市资源赋存量相关,昌都地区虽然有较大的有色金属矿,但当前开采力度较小,因此产值比重较低。

西藏的第二产业发展至2007年,仍然没有一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10个,小型企业443个,规模稍大的企业比重不到企业总数的3%,这10家企业的产值占到总产值的30%,余下的70%的总产值被443家小企业瓜分。1978年改革开放初西藏的工业总产值全部是由小型企业创造的,且长期以来,这一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1978年发展至今,西藏的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翻了26倍,但大部分的产值是由分散的小型企业创造的。

西藏工业集中度差,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地,不利于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区域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效提高。

3西藏第二产业发展对策

从目前来看,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是非常薄弱的,发展缓慢,经济规模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企业规模小,工业集中度低。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西藏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西藏第二产业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3.1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

采用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刺激和鼓励民办工业企业、外资企业及跨省、市联合工业企业的发展,借以引进外来资金和人才。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发展第二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发展第二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西藏地区财政的压力;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人才,提高西藏工业的生产、管理技术,并利用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一批能够在西藏长期工作的,属于自己的技术骨干。

3.2大力加强的第二产业人才培养

选拔一批人员到内地对口企业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专门技术和技能,重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能够投入一线的技术工人。积极发展地区职业技术教育,按照本地市场的需求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加强与内

#

132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地科研院校的合作,进行有关技术的合作和交流。3.3 进一步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要以资源优势为前提,确定本地区优先发展的优势行业和产品,限定或关停并转本地区无资源和资源缺乏、经济效益低的劣势的企业和产品。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建筑业、藏医药业、绿色饮料、采矿业等主导产业,培育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3.4 积极发展民营企业

制定有关的政策,采取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积极引导民营工业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西藏有关第二产业领域,开放优势领域,发挥民营企业对产业发展的积极补充作用。3.5 提高工业集中度

积极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对大企业给以扶持,鼓励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产业内沟通,积极员工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济效益。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祥宾.大力发展西藏工业迅速调整产业结构[J].西藏民族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增刊).21-26,39.[Dong Xi angbin.To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Adjust Industry Struc ture in Tibet [J].Ti bet Ethnic Colleage Jounal (social science),1995(Special Issue).21-26,39.]

[2]孙红.论西藏工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对策[J].西藏研究,1984.3:11-16.[Sun Hong.A Study of the Rul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ibet,China [J].Tibet Research,1984.3:11-16.]

[3]刘雨林.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J ].贵州民族研究,2006(6):52-59.[Liu Yulin.The Indus trial Structure Adjusts and Leading Indus try Chooses of Tibet [J ].G ui Zhou Ethnic Studies,2006(6):52-59.]

[4]宋洪远,廖洪乐.关于西藏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J ].管理世界,2003(1):105-114.[Song Hongyuan,Liao Hongle.

A Study of Indus try Structure Adj ustment and Ecnomoy

Development in Tibet[J].Manage ment Worl d,2003(1):105-114.][5]毛阳海.西藏现行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J ].中国统计,1996(12):19-20.[Mao Yanghai.Impacts on the Economics of the Industri es Structure in Ti bet[J].China Statis tics ,1996(12):19-20.]

[6]彭泽军.西藏产业成长中的资本形成研究[J ].青海民族研究,2008.7:153-160.[Peng Zejun.Speeding up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 tal and Promoting the Tibet Industrial Growth [J ].Nationaliti es Research i n Qinghai,2008.7:153-160.]

Seconda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C hina

LI U Ai -jun LI Xiang -me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 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Abstract Since 1950s,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ibet has s tarted and experienced a tortuous development process.It has a rapid develop ment and the share i n GDP has increased.T ibet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nowadays.While,compared with the level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or less -developed western regions,the secondary industrial develop ment in Tibet is still relatively backward.It has a small share of industry in economy and can not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y.Low output,short i ndustrial chain,low efficiency and a high degree of deviation of the entire structure leads to ineffectively absorbing the working population.At the same time,small scale,low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no effective way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are the characteristics.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 t of secondary industrie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and labor transferring to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still an i mportant task of futur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T ibet.T he article analyses changes in Tibet in the develop ment of secondary industry from output value,structure and labor producti vity,the type and size of enterprises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 Tibet.Finall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five countermeasures:increase investment,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opti mize the ind us trial structure,actively develop private owned enterprises,and enhance the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Key words Tibet Au tonomous Region;second industry;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133#刘爱军等:西藏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西藏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摘要:西藏自治区是祖国西部的重要门户,现如今,一切从西藏实际出发,研究和制定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开发资源,振兴经济,对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论述了 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现状,继而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最后提出了解 决西藏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以期望能够对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提供 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藏自治区在成立的近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比起来,差距还相当大。在2013 年国内生产总值中,西藏自治区为807.67 亿元,为全国倒数第一。2014 年10 月,西藏地方财政测算收入仅为15.30 亿元,亦为最后一名。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西藏经济虽有所发 展,但是仍存在很大问题。西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仍不十分便利,很多资源仍需 从外地运输补给。以农牧业为主的西藏,其实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如今,西藏地区教育, 金融方面还远远落后,在这方面仍可大有作为。 二、西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西藏产业结构单一 西藏地区经济落后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层次的地下,即整体上尚处于传统农牧业阶段。西 藏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多以放牧为主。可藏区放牧仍处于传统放牧, 并未呈现出现代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的特征。 交通不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藏区产业结构单一。西藏地区公路密度小,路面通行能力 差。西藏地区共五个机场,分别分布在拉萨、昌都、林芝、阿里、日喀则,但航线较少,飞行 条件也比较差,民航方面也存在很多不便。所以藏区多为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经济贸易减 少,使藏区产业结构单一。 (二)西藏地区人力资源不足 数据调查显示2012 年西藏全境公共图书馆仅77 个,而在2000 年数目仅为 1 个。可见西藏公共教育事业依然存在巨大问题。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西藏地区教育事业,虽然有很大进 展,但培育的人才对于西藏经济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西藏教育和职工素质状况,直接影

采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采矿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世界采矿工业的现状 由于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矿物的需要量逐年在增加,但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矿石的产量增加了,可是品位都在下降,例如:铁矿石平均品位,苏联在65年为40.8%,70年为37.3%,到76年为36.1%;美国51年为49.5%,71年为34%,到77年大部分为20-36%。美国在1900年只开采含铜6%以上的矿石,70年代平均开采品位则为0.7%,80年代开采的斑铜矿平均品位为0.53%,在本世纪(21世纪)预期要降到0.2%,至于边界品位以下的金属资源,回溶浸法生产的铜,已占其年产量的5%,75年美国用此法浸铜,占其年产量的20%,76年开采12,600吨铀,其中用溶浸法的有500吨。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回收矿石中的钼,镍,金和其他有色金属,能够取得很有希望的成果。 另一个增加矿石的来源,是加大开采深度。现在开采较深的一些矿床,主要是有色金属,其开采深度已超过2000米的地下矿山,有美国南达科塔州的铅矿区为2280米和爱达荷州的科马尔德,艾林铅矿区为2340米;加拿大镍矿有的达到2400米;印度科拉尔金矿已到3240米;南非西部底卜斯金矿开拓深度到达3800米,估计到5000米时,在经济上仍为合算,国外许多金属矿露天开采深度都在增大。最深的老矿—美国宾汉姆露天铜矿,深度已到800米。而我国的某些矿山的开采深度也在逐年增加,例如云锡公司的地下开采也将要达到2000米左右。 由于陆地上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人类开发海底矿物的时代已经到来。海底矿产资源储量极为丰富,初步探明深海中的锰结核矿石储量约为2-3万亿吨,其中以太平洋的含矿品位较高,约为150亿吨(含锰24%,镍1.06%,铜0.53%,钼0.9%,钴0.35%)磷结核约100亿吨,软泥为1000万亿吨。而且这些含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的矿产储量,均属于自生矿物,如锰结核在一年中的自生量,锰可供世界用三年,钴四年,镍一年。由此可见,海洋采矿的发展,前途是十分壮观的。 矿石的产量增加了,可是矿山数目的增加,远不及矿山规模加大来得快,国外已投产或正在建设中的年产矿石1000万吨以上或采剥总量超过2000万吨的大型露天矿山,至少有60-70座,仅美国和苏联,就各有20座,其中年产矿石4000万吨或采剥总量8000万吨左右的特大型露天矿,即有20多座,如美国明塔克铁矿为年产矿石6000万吨,矿岩采剥总量1亿2千万吨,美国宾汉姆铜矿年产矿石量为3780万吨,矿岩采剥总量1亿6千万吨。至少地下矿山也同样趋向大型化,西方地下开采的矿山,无论是金属矿山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山,从69年到79年的10年内,虽然是产量增加了,但矿山个数却保持在590座左右,年产量大于1百万吨的有197座,其中有56个大于3百万吨。目前最大的地下矿山,有超过2000万吨的,如瑞典基律纳铁矿,有超过1000万吨的,如美国圣曼略耳铜矿和来麦格斯铜矿。 由于矿石开采量大和贫矿多,在开采方式上露天矿得到发展,以美国为例,过去20年来,地下开采平均每年只增加矿石量0.36%,而露天开采却每年平均递增采剥总量80%,按金属品种:铁铜,铝,钼等矿石开采,露天矿的比重较大。以铁为例,苏联为85%,美国94%,澳大利亚为100%,加拿大,巴西,利比里亚,南非,智利,委内瑞拉和印度也主要是露天开采,铜矿方面,美国和苏联也分别各占60%和65%。 二、世界采矿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发展趋势 世界采矿工业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 矿山规模的扩大,主要取决于贫矿开采和设备大型化,但大型设备的发展,基本趋向于稳定,现在主要是对已有设备进一步改进,特别是注意节能,适当提高效率,加强预防,维修来延长设备寿命,要求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耐用性,以及提高辅助作业的机械化程度,这是当前的奋斗目标。 1、露天矿技术装备水平,在穿孔上普遍采用铅头直径为200-380毫米的牙轮钻机,而最大直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管理 题目:西藏旅游发展现状的论文 (张亚辉)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姓名:贡桑顿旦 学号:091411217 2012年10月30

西藏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业支持着西藏经济的发展 神秘的西藏,一个对许多都充满诱惑力的地方。壮观而美丽的雪域风光,危耸的雪峰,恢私的自然造化,旷廖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明湖明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名族风景多彩的名族文化。我们知道面对这么多的旅游风景资源,作为一个藏族青年的我们应该尽情努力地将旅游业作为西藏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旅游业是西藏的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外来的朋友欣赏仙境般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重要的是同时也可以旅游风景资源作为西藏经济的发展支柱,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以来,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西藏旅游发展的突飞猛进已经为足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那个经济结构审计的优势产业,成为西藏经济跨越性支柱。随着歌手韩红歌曲《天路》里唱的那条天路—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火热期。西藏现在是中国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风光优美,人文风情特好,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就让我先向你作一个西藏旅游发展状况介绍吧! 拓展西藏旅游发展的战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两条覆盖全自治区的旅游轴带。这两条旅游发展轴带涵盖了西藏众多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其中包括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阿里神山圣湖和盐井等。以“世界屋脊”和“神奇西藏”为旅游特色的西藏,拥有典型、系统和完整的高原自然资源和藏文化人文资源,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目前,西藏旅游界正在从旅游战略规划和产品规划等方面着手,力促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走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旅游发展之路。 摘要: 西藏旅游全新发展:雪域高原的西藏旅游业充满独特魅力,近几年来无数中外旅游者

西藏阿里噶尔县基本情况

噶尔县基本情况简介 噶尔县是阿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物流中心,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南部,喜玛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噶尔河谷地带,北邻日土县,南接普兰县,东连革吉县,西隔阿依拉山和扎达县相望,西北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土地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狮泉河城区海拔4273米。 噶尔藏语意为“账篷、兵营”。1841-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抗击克什米尔的森巴(道格拉族)军队入侵时,蒙古人甘登次旺率兵打败森巴军队后曾在此扎营,由此得名。1960年1月成立噶尔县,1988年迁至狮泉河镇。 全县辖4乡1镇、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城区居民590户7683人,农牧民1550户6565人,加上当地驻军、流动人口,总人口4万余人。全县共有党组织40个(党委6个、机关工委1个、党组5个、县直机关党支部9个、乡镇机关党支部5个、农牧区村党支部12个、城镇居委会党支部2个),党员1008名(农牧民党员595名、机关党员413名),村(居)干部69名,12个村和2个居委会均实行村两委班子“一肩挑”。 噶尔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铜、金、水晶、锑、铅、锌、石灰石、硼砂、盐等矿产品,分布

面积广,矿质好,极具开发价值,是继革吉、改则之后的第三大矿藏资源县。 噶尔县境内共有大小湖泊12个,其中较大的有朗久湖、心噶湖。主要河流有3条(狮泉河、噶尔河、门士河),主要分布在噶尔县西南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阿依拉山的高峻山体之间,均属印度洋水系。狮泉河又名森格藏布,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北侧,源头海拔5164米,全长43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约7亿立方米,途经革吉、狮泉河镇等地,在扎西岗与支流噶尔藏布汇合,出境进入克什米尔后称印度河。 噶尔县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干燥寒冷,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年平均气温为0.2℃。最低气温 -34.6℃。每年除7、8两个月份外,其他月份都有不同程度的霜冻出现。年降水量53毫米,年平均风速3.2米/秒,最大风速23米/秒,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噶尔县边境线长98公里,通外山口2个,是西藏18个边境县之一。目前,有4寺(扎西岗寺、古入江寺、顿久寺、扎达布日寺)、1拉康(加木拉康)。近年来,噶尔县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和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反分裂,扎扎实实保稳定,确保了社会政治局势的持续稳定。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西藏太阳能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在西藏,每当夜幕降临,广布在西藏广袤土地上数不清的太阳能路灯与璀璨的星空相辉映,照亮雪域的夜空,也点亮人们的生活,太阳能产品和技术应用的背后是生活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选择。 世界屋脊,阳光普照。西藏,这块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在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和世界能源结构革新的局面下,开发利用绿色清洁能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屋脊是欧亚大陆的生态屏障之一,太阳能资源作为绿色清洁能源在西藏地区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太阳能的充分应用不仅能够减轻西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有力地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福百姓,而且能够极大地保护欧亚大陆的生态和气候,为全球生态和气候的改善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出特殊的贡献。 一、资源、政策、现实需求: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是西藏的必然选择 (一) 西藏的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区大部分地区太阳能辐射年均达6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

超过同纬度平原地区一倍左右。同时,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300—3600小时,自东向西呈递增型式分布,直接辐射占总辐射比例全年为56%-78% ,夏季可达71% -78%。曾有人测算过:在拉萨,一辆普通轿车车顶的面积,吸收太阳光一天的能量,可以让100瓦的白炽灯亮10个小时左右,可以让特斯拉电动汽车行驶近6公里。“西藏的太阳能到底有多少?”根据多年监测数据统计,西藏太阳辐射总量折合标煤约3500-4000亿吨/年。这个数据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对比2013年全国标准煤消费总量,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2013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7.5亿吨标准煤,换句话说,2013年西藏太阳辐射能折算成标准煤,一年的总量相当于全国能源消费近100年。拉萨一直被誉为“日光之城”,而整个西藏也是名副其实的“日光之域”。 (二) 国家能源开发政策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国家将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建设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积极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力度,鼓励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在农村、边疆和小城镇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矿业工程? 中国金属采矿业发展现状 张 强 李夕兵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 100044) (中南工业大学 长沙 410083) 摘 要 概述了我国有色、钢铁矿藏资源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现有矿业的开采方法、开采设备及矿业理论研究发展现状,也简要介绍了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海洋采矿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国采矿 资源特点 开采研究 现状 1 我国金属矿藏资源现状及前景预测 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世界95%的能源以及80%的工业原料来自矿物原料。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首要条件以及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已发现的200余种矿产中,我国就发现了约160多种,矿产资源储量位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种重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位于世界第80位。在主要的矿产资源中,只有锑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50%的有铁和锡,其它均低于世界人均值的1 5。其资源特点是分布不均,贫矿多富矿少。 铜在我国自给率为6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铜进口国。主要受铜资源制约,我国铜矿山发展缓慢。预计十几年以后大部分矿山将陆续闭坑,供需矛盾更为突出,进口量将有加大趋势。我国铜资源特点是,大型铜矿少,中小型铜矿多。全世界探明金属储量超过500万t的巨型铜矿54座,而我国只有江西德兴铜矿和西藏玉龙铜矿两座。我国德兴铜矿正在开发,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铜14万t。玉龙铜矿由于外部建设条件较差,至今尚未开发利用。 我国铝的生产量增长较快,进口铝明显减少,还出口一部份。我国铝土矿资源虽然丰富,但质量不理想, 98%的铝土矿属于高铝硅低铁的难溶矿石,溶出性能差,只能采用流程长、工艺复杂、能耗高的方法进行处理。其次氧化铝厂建设投资大,周期长,生产成本高,而且达产期长。虽然冶炼铝能耗较高,建设投资较大,经济效益不很理想,但丰富的铝资源为铝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铅锌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其品位特点为锌高铅低,符合市场需要。近年来,产量激增除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外,还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钢铁已达到1亿t的生产能力,国产铁矿石的自给率为75%左右。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铁矿平均每年消失300万t矿量,到2000年,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将下降为65%。其新增钢铁产量所需铁矿石将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 2 我国矿业发展现状 2.1 露天开采技术、设备现状 在世界固体矿物年开采量中,露天占75%以上,而且还在逐渐增大。我国1993年产量在露天开采中占96%;有色金属矿石产量中露天开采中占50%;化工原料约占70%;建材近100%和煤占4%。随着市场经济的矿石价格竞争,低成本的大型露天开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矿石开采方式。而在强化露天开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过程中,其主要手段是采用高效、大型的露天设备。 我国已研制成功千万吨级露天采矿成套设备,大型矿山斗容4m3~13m3电铲配用载重量30t~256t以下的汽车为主,但辅助设备规格小、数量少。穿孔设备为牙轮钻,采用直径为125mm~350mm钻头穿孔。钻机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提高设备可靠性,穿孔过程自动化,以及缩短安卸钻杆和穿孔定点辅助作业时间等方面。 由于汽车运费上涨和矿岩运输量的增大,出现了汽车—破碎机—胶带运输机这种间断连续的运输工艺。由于铁路运输费用低廉,能耗较少,而可靠性又较高,因此到21世纪初单一铁路运输或汽车—铁路联合运输,其合理深度可达360m左右。 在爆破技术上,露天矿已趋向于采用大区多排微差爆破技术,以增加每次爆破的矿岩量,减少爆破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改善爆破质量。 露天生产工艺,是随着所采用的设备和爆破工艺而变化。其主要工艺有:间断—连续运输工艺、陡帮开 47W est2Ch ina Exp lo rati on Engineering V o l.11№4 Ju ly.1999

浅谈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浅谈西藏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一、西藏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西藏旅游业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已发展为西藏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 1.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西藏旅游公司只有一家从事外事旅游,员工不足30人,年接待游客总数不超过1000余人,其后20多年来,西藏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达到31.7%而年均旅游收入增长率高达38.9%,2012年,西藏旅游又进入了大发展一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首度突破1000万人大关,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32亿元。 1.2旅游企业不断增多。目前,西藏全区各地,各行业投资兴办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已基本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的旅游接待服务格局,旅游生产力明显提高。 1.3旅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1986年11月,西藏自治区成立,作文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旅游事业的职能机构,它的设立使西藏的旅游管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西藏各地相继成立旅游局,在景点比较集中的40多个县也都设立了旅游局或外事旅游局,全区旅游管理基本建立。旅游管理部门结合西藏实际,制定出台了十多个旅游业规章和规定,认真开展旅游质量监督检查和旅游市场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旅游管理服务网初步形成。 1.4旅游业对全区经济的促进日益增强。随着西藏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创汇创作成效显著,成为西藏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西藏旅游业还充分发挥“以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区内一大批相关产业效。许多农牧民通过开展旅游服务增加了收入,开始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如普兰县巴嘎乡的康沙村,位于“神山”、“圣湖”景区,过去单一经营牧业,群众生活困难。旅游发展起来后,村民通过为旅游者和香客当向导、背夫以及出租牦牛、马匹等,极大地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二、西藏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1旅游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条件仍然较差。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经济相对落后,且山高路险,运输线长,加之狠毒旅游景区公路由于利益分流问题无人管养,致使一些旅游一路颠簸、怨声载道,严重影响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制约西藏旅游业等各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西藏现有的旅游饭店主要集中在城镇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目前西藏对外开放100多处景区因远离城镇,且无居住设施、使得旅游者只能忙于在城镇——景区——城镇之间奔波。 2.2旅游业引发的破坏生态坏境问题时有发生。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效应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无计划地砍伐森林和灌木,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家具、山地自然灾害频繁;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造成建设性破坏,使一些景区的生态系统失衡,湖泊面积萎缩、水质下降、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下降;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清理,污染环境等。

西藏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西藏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近年来,西藏的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金融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对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0余年来,西藏金融服务网络不断扩大,银行业信贷总量明显增长,证券业、保险业稳步发展,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与其他兄弟省区相比,西藏金融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西藏;金融业;现状;问题 一、西藏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稳步发展,货币信贷总量明显增长 自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处于1952年正式成立以来,经过60余年的发展,西藏全区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区中国民生银行拉萨分行被批准设立,林芝民生村镇银行也成功组建,西藏金融服务体系正日益完善(见表1)。此外,银行货币信贷总量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西藏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499.08亿元,比2012年增加448.51亿元,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单位存款以定期化态势较快增长,个人存款以储蓄存款为主,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存款部门看,财政性存款大幅下降,企业

存款增幅较快,机关团体存款新增额较大。西藏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76.69亿元,比2012年增加412.94亿元,增长62.21%。 表12013年西藏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机构类别 营业网点 机构个数(人)从业人数(人)资产总额(亿元)法人机构(个) 大型商业银行59769632295.060 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7760.270 股份制商业银行18814.690 城市商业银行1187164.621 城市信用社0000 主要农村金融机构0000 财务公司0000 信托公司0000 邮政储蓄75581220 外资银行000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001 其他0000 合计67778942656.72 数据来源:西藏银监局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资源基础 西藏的畜牧业独具特色,源远流长。西藏具有丰富的畜牧业资源,有各类天然草场QS 亿公顷,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l / 5 左右。其中,有人区067 亿公顷,无人区013 公顷。可利用草场053 亿公顷,占全区草场面积的663 %。西藏天然草场面积占西藏总土地面积114 亿公顷的712 %。草地面积在各类土地面积中所占比例之高,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西藏拥有的草地资源丰富多彩,其中高寒地类型是草地的主体,面积为076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49 %。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除牧区有天然草资源和野生植物资源外,农区可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人工饲草饲料。 西藏发展畜牧业,优势是拥有辽阔的牧场和丰富的水源,气温适宜。但是,西藏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家畜种资源远不及新疆、内蒙古等其他地区丰富,但却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和开发价值,耗牛、羊、马为主要牲畜,除此之外,还有黄牛、驴、骡、猪等牲畜。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鸡、鸭、鱼等的饲养量也开始增加。 目前,西藏的畜牧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直到今天,传统的畜牧业仍在西藏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产品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对全区国民经济的贡献非常大,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8 亿多元,西藏75 %以上的外贸出口商品是畜牧产品或以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成品。畜牧业累计对城镇经济和二、三产业提供的原始积累已达15 亿元

以上。历史悠久的传统畜牧业仍然是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仍束缚西藏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西藏高原草的脆弱性,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放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这种拯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在西藏的大部分牧区沿袭至今。无论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上,还是经营思想上,都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规律长期作用下,西藏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者商品经济观念淡薄,轻商、鄙商观念浓厚,历来不重视商品的价值形态,而把牲畜、畜产品等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象征。在这种观念支配下,牧民中普遍存在滞后的商品经济意识,从而影响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并使其失去了与其他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在这些传统观念影响下,畜牧业很难彻底摆脱自然经济下的落后状态,而牧民确立商品经济意识还须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目前,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否认生产商品为主要目标,寻求自然发展,并以满足自身生存需要为主的自然经济特征,在广大牧区仍十分突出。 牧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破坏和浪费严重 从西藏过去四十余年牧业外延扩张的过程来看,普遍存在对牧草资源的可再生性认识不足、深度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致使畜牧业发展经济效益低下。在草资源的利用上,忽视草地的可再生性和生态作用,无限制扩大对天然草场自然

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分布及运行现状分析

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分布及运行现状分析 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中心谢敏张祥 我国的边境地区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九个省区。本文着重分析我国边境九个省、自治区的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开通及分布情况,以及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发挥的吸引和利用外资作用的情况。 一、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开通及分布 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1992年,我国成立了首批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011年,中国国务院又批准设立了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2013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实行现行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政策,这是我国第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目前,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总核准面积约96平方公里。我国各边境省区设计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情况如表12所示。 (1)新疆和云南是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最多的边境省区。截至2013年底,除甘肃和西藏,我国九个边境省区均已设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其中新疆和云南除了1992年国家批复设立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之外,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获批了本省区的第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2)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和缅甸边境经济合作较好。截至2013年底,我国沿边开放城市设立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主要靠近与我国接壤的6个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与我国边境经济合作呈上升态势。 表1 我国各边境省区设计边境经济合作区的情况

二、吸引和利用外资 辽宁是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最多的边境省区,新疆、云南和内蒙古吸引和利用外资稳步上升。近三年,边境省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及其增长情况如图1、图2所示。辽宁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接近300亿美元,约为其他各边境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总和的两倍。辽宁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的优势主要得益于其沿海的地理优势以及环渤海湾开发的机遇。除东北三省外,新疆、云南和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保持了较好的增长,特别是新疆和云南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速都接近或超过20%以上。

西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内容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中,青藏高原成为人类发祥地之一,而藏族则是青藏高原的最先开拓者。由此可知藏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同时也是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历史民族。然而,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认识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表现的突出起来。任何地域、任何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都要回答和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即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任何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具有传承性,文化现代化也是文化传统变革和发展的历史必然。继承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是西藏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现实命题。毫无疑问,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以有力地推进现代化,是摆在每一位关心、热爱、建设西藏的志士仁人面前的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紧迫问题,要回避是不可能的。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及改进,推进西藏文化的发展,即现代化,让西藏文化更具魅力,永久传承。 关键字:西藏传统文化形成和结构传承与发展现代化建设 正文: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 西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历史证明,早在5—3万年前,西藏高原已经有土著人活动,他们创造了西藏高原原始土著文化,这就是西藏文化的黎明期。大约距今5—4千年前,西藏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卡若文化、曲贡文化和藏北细石器文化,这三种文化共同构成了西藏高原原始文化三元格局,奠定了以后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雏形。西藏新石器文化时期是西藏文化的奠基期。约在公元前千年,西藏进入金属时代,此时部落林立,战争连绵,所谓“小邦时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象雄部落联盟形成,象雄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突出标志就是本教兴起。继而,以牧为主的藏北高原的苏毗部落联盟产生。分布在山南的雅隆河流域的雅隆部落联盟崛起,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完成了西藏高原的统一大业,建立了吐蕃王朝。及至9世纪,西藏文化大规模地、全方位地东向发展,加速度地与中原文化互通融合。 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自此直到13世纪近400年间,西藏处在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时期,是西藏古文化第二次转型期。这一时期,西藏陷入地方财政权割据和分裂状态,战争连绵,社会发展缓慢。但在文化史上却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西藏文化与宋、辽、金、夏等五朝的各方面联系加强,另一个即是藏传佛教在文化撞击和抉择中逐步形成,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西藏民族学院代敏华、卢俊、王成 摘要:本文分别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和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对影响西藏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本文借助《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5—2009年),通过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的去除,建立了西藏产出GDP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的C-D生产函数,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西藏经济的增长总体上仍是资本和劳动力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增长质量不高,为此西藏要想大力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本文通过《西藏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数据范围为1981—2009年),并借助主成分回归的方法去除数据的多重共线性,建立了西藏GDP关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计量经济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为:消费在影响西藏GDP的这三个因素中对GDP的刺激作用最强,投资其次,净出口最弱。为此,要想保持西藏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西藏政府应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并优化商品出口的结构,大力培养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关键词:经济增长;C-D生产函数;投入;产出;国民收入核算

目录 1.引言:问题的提出 (1) 2.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 (1) 2.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1) 2.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3) 2.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3) 2.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3) 2.3.2模型序列相关性的去除 (5) 2.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6) 3.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分析 (6) 3.1指标的选择与数据的描述 (6) 3.2模型理论形式的构建 (8) 3.3模型的求解及检验 (9) 3.3.1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与检验 (9) 3.3.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9) 3.3.3模型的主成分回归 (10) 3.3.4模型诊断 (11) 3.4对模型结果的分析 (12) 4.结论与启示 (12) 参考文献 (15) 附录:文中模型建立所用到R统计软件代码 (16)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陈贝贝陈聪陈智敏 程春林丛茜丁胜男高玲玲 高咪郭先慧姜彬蒋慧珏 实践主题: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 2014年11月28-29日 实践地点:网络、学校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藏以其古老的历史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圣地,有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拉萨河、八角街、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等等。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这也是吸引我们小组做本主题调查分析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了西藏旅游的现状,思考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们对西藏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调查结果的基本概况 通过我们小组成员调查统计,具体分析如下: 调查问卷客观数据显示,利用寒暑假前往西藏旅游的人较多,因为此次调查对象以大学生居多;40%的被调查者的经济水平低于中等经济水平,一般人群的月收入大约在1500-5000元,只有近10%的被调查者的收入大于5000元。多数被调查者的出游频率在每年1-3次左右且旅游动机大多为休闲度假与观光;只有极少数被调查者的旅游动机为增长知识、探亲访友和公务出差。同时,火车仍然是人们出游西藏的首要选择。旅游者在选择旅游地过程中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近5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朋友推荐

西藏的发展历程

平顶山市中学生纪念祖国建国60周年征文 学科:历史 西藏的发展历程 西藏是中华民族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员。西藏领土是中华民族版图的一部分。西藏的发展历程突出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与其他55个民族一样,都在经历了不同的灾难后,重获了新生。西藏人民与中国人民一起建立了和谐发展的今天,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西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 政教合一的农奴制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僧侣和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其黑暗与中世纪西欧农奴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们是农奴,农奴只拥有两样东西;我们的肚子和身后的影子。”—西藏农奴中的谚语 是呀!在这种农奴制,人性、人格、人权、人道都受到摧残。人的高贵价值沦为领主权和神权的祭品。 在西藏,农奴主主要是管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三大领主。他们人口不到西藏人口总数的5%,却占有西藏的全部耕地、牧场、森林、山川及大部分牲畜。据17世纪(清朝初年)的统计,当时西藏实有耕地300多万克(15克相当于1公顷)其中管家占30.9%,贵族占29.6%,寺庙和上层僧侣占39.5%。1959年民主改革前,全西藏有世袭贵族197家,大贵族25家,其中最大的贵族有七八家,每家有几十个庄园,几万克土地。 而农奴的数量超过旧西藏人口的90%,藏语叫“差巴”(即领种份地,向农奴主支差役的人)和“堆穷”(即小户人家)。他们不占有土地,没有人身自由,都依附于某一领主的庄园主为生。此外还有5%的“朗生”,他们是世代家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每一个农奴自出生开始就被农奴主所占有,农奴主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并可以买卖、转让、赠送、抵债或交换。旧西藏通行了几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将人分成三等九级,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不平等。 在封建农奴制中,神权对公众精神进行控制与禁锢,在剥夺了农奴人身自由之外,又剥夺了普通百姓思想的自由。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西藏很多百姓信奉佛教,相信来生转世

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

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陈贝贝陈聪陈智敏 程春林丛茜丁胜男高玲玲 高咪郭先慧姜彬蒋慧珏实践主题:关于西藏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实践时间: 2014年11月28-29日 实践地点: 网络、学校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藏以其古老的历史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是令人神往的旅游圣地,有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优势,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如: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拉萨河、八角街、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等等。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这也是吸引我们小组做本主题调查分析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了西藏旅游的现状,思考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我们对西藏旅游发展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二、调查结果的基本概况 通过我们小组成员调查统计,具体分析如下: 调查问卷客观数据显示,利用寒暑假前往西藏旅游的人较多,因为此次调查对象以大学生居多;40%的被调查者的经济水平低于中等经济水平,一般人群的月

2015年-2016年中国西藏旅游行业 分析及市场报告

2016年中国西藏旅游行业分析及市场发展分析报告 2016年10月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西藏是国内最美的地方之一,它有雄壮的喜马拉雅山、奇特的地貌景观、绚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是比较理想的旅游胜地。 在当今国际旅游市场中,旅游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生态旅游等专题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日益凸显。而西藏旅游业总体上是以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为主,其它旅游形式为辅,旅游缺乏多样化,市场潜力有限,没有充分发挥西藏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是西藏旅游经济发展的直接目标。西藏的藏东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区、雅砻河国家级旅游资源区、南迦巴瓦和雅鲁藏布江深切峡谷区、珠峰自然保护区以及高原湖泊地区等是适合发展生态旅游等专题旅游的世界极品旅游资源的区域。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些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旅游资源,提升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出各种旅游精品,特别是具有资源条件和市场潜力的专题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登山旅游、徒步旅游等,以培育稳定的客源市场,创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来实现西藏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2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纳木错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布达拉宫为西藏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新增A级景区25处,已达70处。此外,新增星级饭店34家,达到211家,新评家庭旅馆39家,达到640家。2012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达10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47亿元,分别增长21.7%和30.3%。2012年西藏共接待游客1058.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6.47亿元,旅游人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以及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极度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落后,高素质人才匮乏,贫困现象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会计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出现了众多带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并且成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占有的全国总人数比重较低,但是分布地域广,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还关系到我国的国防问题,因此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的安定与繁荣,必须改善少数民族人群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下,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不断凸显,这要求国家采取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予以帮扶。关键字:会计西藏经济发展

浅谈会计在西藏的发展前景 一、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事业现状 西藏是个边疆、贫困、民族众多“三位一体”的欠发达的省份,会计管理工作虽然早已经存在,但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众多、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会计工作的认识层次上还不够高,管理手段软化,社会各界协调不畅,导致会计工作效率低下,基本上只能做到对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很难做到发展和提高。 就西藏省会计队伍来说,截至2009年末,全省会计从业人员33.66万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及以上学历4.7万人,占13.97%,大学专科12.63万人,占37.52%,中专及以下学历16.33万人,占48.51%,总体学历结构偏低;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有6.23万人,占18.52%,中级职称资格以上的有1.97万人,占5.85%,无专业技术资格的达25.36万人,占75.34%,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少。而在少数民族会计中大多是初级人员,与内地发达省份相比,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西藏少数民族地区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民族经济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陈旧的经济观念,封闭、落后的民族经济心理与现代商品经济存在的巨大反差,残存的自然经济观念形成的坚固壁垒,阻碍了民族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伍于其他地区。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地处山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薄弱,民族工业起步较晚,政府财力支持有限,经营管理不善,科学技术落后。原有的国有工业纷纷关闲,民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就业率很低,没有给会计事业带来充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地方政府重生产轻管理 《会计法》规定,会计的主管部门是各级财政部门,而主抓生产经营的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税务只管征税工作,各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近年来财政部门主抓了会计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工作,而对会计工作质量问题,却很少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是否流失,或流失多少,或流失去向,谁也无法知道。政府只管投入要效益,效率高低好坏无从评价。西双版纳州康瑞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在拍卖昆曼公司32%的国有股权过程中,因监管不力而出现公司股东两次放弃优先购买权。 3.企业规模小,会计机构和人员设置滞后 民族地区各行业很少有上规模的大型企业,很多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都有无账先开张营业的习惯,前期生意非常火爆,两三个月甚至半年以后,要交税了,要分红了,要贷款了,才知道账目不明。家底不清,结果是一堆乱麻,才急聘会计和出纳。而新聘的会计到了单位后,很难开展会计工作,很多账没有原始单证做依据,有时只能根据业主的回忆、口述做账。这样的账目水分重,问题多,会计工作质量不高,也没有真正起到核算和监督作用。 4.高素质会计人才严重缺乏 虽然西藏省几十所高校均开设财会专业,而一些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民族中专也开设会计专业,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的大中专学生不下5000人。2010年全省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者高达7万余人。由此说明我省的会计人力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大多数毕业生或者拿到会计证的学生大多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或者留在昆明,边疆地区用人单位少、待遇低,没有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在民族地区企业的会计人员职称大多是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每年能考取会计师的凤毛麟角,而且一旦取得中级资格证,就会上调高一级单位或者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不住人才。 5.企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单位领导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上。很多领导认为会计工作做得好不好,最终要落到经济效益的指标上,会计基础工作做得怎么样,没有什么关系。还有部分领导认为会计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私有企业呢?就是因为私有企业老板说了算,用钱大方、自由,很多项目被私企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