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1·济南二模)长白落叶松是长白山区的非地带性植被,分布范围广,因其清晰的年轮界限和对气候敏感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中。通常使用年轮指数来反映长白落叶松的实际径向生长状况,受气候的影响,生长状况越好,年轮指数越大。下图示意长白山北坡高海拔地区采样点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当年生长状况最主要的气候因子为()

A. 光照

B. 气温

C. 降水

D. 蒸发

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4月份气温相关性呈显著上升

趋势,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增强

B. 生物活动活跃

C. 水分条件改善

D. 雨季时间提前

(2021·广东汕头三模)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下表表示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样地在重度火灾后,不同时期植被的恢复情况。此次火灾火烧迹地地表乔木均被焚毁,恢复期前15年内,落叶松林生长慢。根据表格资料,完成3~5题。

样地名称火烧强度落叶松材积占比样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恢复2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9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15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1年重度19.05% 白桦林阶段

恢复50年重度80.19% 落叶松林阶段

原始林86.94% 落叶松林阶段

3.据表推测森林过火后短期内()

A. 乔木层的密度增加

B. 草本和灌木层光照减少

C. 土壤养分含量减少

D. 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4.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恢复2-9年,导致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A. 气温明显上升

B. 草本灌木恢复

C. 降水明显增多

D. 岩石风化加剧

5.恢复15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主要原因是()

A. 凋落物输入量的增加

B. 处于乔木向灌木转型阶段

C. 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

D. 全球变暖

(2021·内江三模)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米。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为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A. 喜阳光

B. 耐贫瘠

C. 不耐寒

D. 耐干旱

7.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雪斑地块中,主要是因为雪斑()

A. 提高了土壤温度

B. 增加了土壤水分

C. 改善了土壤养分

D. 改变了土壤结构

8.气候变暖背景下,大白花地榆()

A. 植株花期延迟

B. 分布高度下降

C. 群落密度升高

D. 种群数量减少

(2021·石家庄二模)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示意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9~11题。

9.火烧后第一年,芦苇植物群落()

A. 盖度增加

B. 高度降低

C. 密度增大

D. 生长期缩短

10.火烧干扰区域()

A. 表土含水量降低

B. 地下水水位上升

C. 太阳辐射增强

D. 地表温度下降

11.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A. 喜湿耐寒

B. 喜阴忌晒

C. 喜光耐旱

D. 喜凉忌涝

(2021·济南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体受破坏而崩坍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易对生态、农业、经济、景观等造成严重影响。崩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集水区、崩壁、崩岗体、沟道、洪积扇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密切。在我国南方崩岗造成的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经我国学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综合利用各项生物、工程措施,形成了“上截、下堵、中间削”的经典崩岗治理模式(下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崩岗危害的形成过程。

(2)将图中崩岗治理揩施按照“上截、下堵、中间削”的治理方式进行分类。

答案及解析

1.B

2.C【解析】第1题,由图示知:图表中未体现光照因素,故排除A选项。由图示知长白山落叶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中的降水和气温两个因素有相关性,而通过读图,气温变化会引起相关系数的大幅度变化,因此气温对其影响最为强烈,故选项B正确;通过图表,降水不如气温对长白山落叶松的生长状况影响强烈,故排除选项C。图表未体现蒸发因素,故排除选项D。第2题,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温引起的区域暖干化使土壤水分成为限制落叶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土壤干旱程度加剧使落叶松生长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增强。因此水分条件对长白落叶松的生长影响很大。由图示知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4月份气温生长状况正相关性最大,因为进入春季气温回升,冰雪开始融化,到4月份,融水最多,水热条件好,长白落叶松生长最快,到5月份,融水减少,生长减慢。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4月份气温相关性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融水增多,水分条件的改善导致的,故选项C正确,排除选项A、B、D。

3.D

4.B

5.C【解析】第3题,通过材料可知,森林过火后短期内(两年),从表中可以看出,落叶松为乔木,没有分布,因此A错误;短期内没有高大乔木,无遮挡,阳光可以直射,因此草本和灌木的光照并不会减少,B错误;火烧乔木之后会使土壤养分增加,C错误;过火之后地面缺少高大植被的遮挡,物种生存空间扩大,灌草种类增加,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D正确。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恢复2--9年,仍然为灌草群落阶段,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气温上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没有关系,A 错误;草木灌木恢复,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B正确;降水增多,淋溶作用增强,土壤有机质会减少,C错误;岩石风化加剧会使有机质分解更快,D错误。第5题,凋落物输入量增加,会使有机质含量增加,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处于灌木向乔木转换时期,B错误;由于灌木群落空前增多,消耗了土壤中的养分,导致土壤养分消耗量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C正确;全球变暖对土壤碳

含量到达最低值没有很大影响,D错误。

6. C

7.A

8.D【解析】第6题,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在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统计图中显示,冬季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土壤日平均温度基本维持在0℃左右,利于大白花地榆越冬,说明其耐寒性不高,C正确。第7题,在冬季有雪斑地块中,由于雪的导热性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使土壤温度不至于持续降低,在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统计图中显示,冬季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土壤日平均温度基本维持在0C°左右,所以地表有雪斑的土壤温度相对于没有雪斑地区要高,A正确。第8题,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的冬季积雪量减少,有雪斑覆盖的地块减少和积雪期缩短,都不利于大白花地榆安全越冬,可能导致其群落密度下降,种群数量减少,D正确,C错误;气候变暖,大白花地榆花期提前,分布的高度上升,AB错误。故选D。

9.C 10.A 11.C【解析】第9题,从图中信息可知,火烧后第一年草本的盖度降低,灌木的盖度增加,A 错误。草本高度降低,灌木高度升高,B错误。草本、灌木的密度均增大,C正确。“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说明生长期延长,D错误。第10题,火烧使土壤热量增加,蒸发量上升,因此火烧干扰区域,表土含水量下降,A正确。火烧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下降,B、D错误。火烧干扰区域的太阳辐射变化不大,C错误。第11题,火烧后,地表少了植被覆盖,透光性增强,加上蒸发增强,地表干燥,入侵的植物多喜光耐旱,C正确。由于火烧干扰区域的土壤光照更强,持水性更差,不适宜喜阴、喜湿、喜凉的植物生长,A、B、D错误。故选C。

12.(1)崩岗集水区汇聚雨水流入崩岗体,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土体稳定性降低,在崩壁处发生崩塌,径流侵蚀搬运崩塌堆积物由沟道带出,在下游区域淤积形成洪积扇,造成掩埋危害。

(2)上截:水土保持林、截水沟;中间削:崩壁小台阶;下堵:石谷坊、拦砂坝。

【解析】(1)本题考察崩岗危害的过程。从材料中可看出崩岗的危害主要是对生态、农业、经济、景观等造成严重影响,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是积水,崩岗集水区汇聚雨水流入崩岗体;其次是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土体沿着崩裂面下滑,加上流水侵蚀、搬运、外力减弱后在下游区域淤积形成洪积扇,造成掩埋危害。对农业、经济、景观等地表事物的危害严重。

(2)上截:是要在崩岗顶部通过造林等方式控制崩岗溯源侵蚀,所以对应的是水土保持林,拦截水沟;下堵:是修建挡土墙等工程防治泥沙向下游输移,即石谷坊、拦砂坝;中间削是在中段进行削坡开级,减缓坡度,实施绿化,即崩壁小台阶。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题组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2.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是(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的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海洋“生物泵”作用的影响可能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4.材料中体现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是( ) A.循环功能 B.转化功能 C.生产功能 D.平衡功能 下图是我国土壤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据图可知黑垆土主要分布在(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6.(2018河北保定模拟演练)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红黄壤的原因是( ) A.海拔高,热量充足 B.较低纬度谷地,水热充足 C.海拔低,光照充足 D.河流谷地,水源条件好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图Ⅱ

2022高考地理专题强化训练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强化训练(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2021·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山地的气温和降水一般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从而影响自然带的多样性和分布。某山地自然保护区(118°05′E~118°20′E,25°38′N~25°43′N)主峰海拔1850米。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15.6~19.1℃,最冷月(1月)均温 3.5~9.5℃,最热月(7月)均温23.0~27.5℃,年平均降水量1700~2000毫米,山脉连绵,河流剧烈下切。下图为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南坡植物属数量分布与海拔格局图,据此完成1~2题。 1.受人类干扰强度较大的植物属和海拔范围分别是( ) A.亚热带植物属,1100米以下 B.亚热带植物属,1200~1500米 C.温带植物属,1100米以下 D.温带植物属,1700~1800米 [解析]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亚热带植物属的数量逐渐减少。读图可知,海拔900~1100米处亚热带植物属数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表明该海拔范围内植物属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答案] A 2.山地1700米以上,温带植物属数量多于亚热带植物属,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B.积雪量 C.热量D.光照 [解析]亚热带植物对热量的需求比温带植物高,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亚热带植物生存越来越艰难;温带植物对热量的需求比亚热带植物低,较高海拔地区更适宜温带植物生长。所以,山地1700米以上,温带植物属数量多于亚热带植物属。热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C (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位于海拔2000~2500 m处,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容易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解析]据图分析如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答案] B 4.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水分减少D.土壤肥力降低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无入侵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随入侵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降低,故草本植被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D正确;草本植被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生物量没有增加,故生物耗水量没有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不会降低,A、B、C错误。 [答案] D 5.从苔原物种相似性来看,我国下列哪个地区和长白山有较大的相似性( ) A.冈底斯山B.喜马拉雅山 C.阿尔泰山D.横断山 [解析]据材料可知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应是第四纪冰川期南迁的北极苔原,根据其所处纬度,可知阿尔泰山应有相似的物种,C正确。 [答案] C (2021·河北邯郸市高三二模)在塔里木河下游某河段的河漫滩及两岸的低阶地,生长着胡杨(乔木)、柽柳(灌木)、芦苇(草本)和骆驼刺(草本)等12种植物群落,这些荒漠植物的物种及生长量与地下水埋深密切相关。下图示意该地区总地上生物量随距河道距离的变化情况,地上生物量是指植物的枝、叶、花等在土壤以上的生物量。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区( ) A.草本的地上生物量远大于乔木 B.总地上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300米范围内,300米外大幅度减少

【师说】2022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全程复习构想检测: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训练1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2022·大纲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争辩,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自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快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分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植被类型应为热带雨林。故选A项。第2题,该岛屿由于火山爆发,火山灰深厚,因此该岛屿与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深厚肥沃的火山灰是其植被快速恢复的独特条件。故选C项。 (2021·潍坊模拟)读某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 A.欧洲北部B.非洲南部 C.南美洲东部D.我国西部 4.关于该山地自然带,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比北坡海拔低 B.北坡是向阳坡,垂直自然带谱更完整 C.南坡是迎风坡,雪线较低 D.南坡比较干燥,森林带缺失 【答案】 3.D 4.D 【解析】第3题,该山地基带为温带荒漠,可能位于我国西部;欧洲北部、非洲南部无此自然带,南美洲东部的温带荒漠应位于山地的东坡。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山南坡为阳坡,北坡有森林带的分布说明降水多,为迎风坡。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左图)和岩石圈循环示意图(右图),回答5~6题。 5.左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主要形成缘由和上图对应正确的是() A.a①B.b② C.c③D.d④ 6.左图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 C.区域性特征D.协调性特征 【答案】 5.B 6.B 【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等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力量和对学问的应用力量。读图可知,左图人民币版面图案为桂林山水,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右图中d为岩浆,c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a为变质岩。故B项正确。第6题,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在特殊的气候条件和水的溶蚀作用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形成的,它的形成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021·南京月考)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淌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信息反映了()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8.图中所示三个自然带纬度由高向低排列的挨次是()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①②D.③②① 【答案】7.A8.A 【解析】第7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力量。“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间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第8题,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低纬度地区的生物量最大,对应序号③;高纬度地区由于气温低,枯枝落叶不易被分解,物质养分流最细,对应序号①。 (2022·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9~10题。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1·济南二模)长白落叶松是长白山区的非地带性植被,分布范围广,因其清晰的年轮界限和对气候敏感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树木年代学研究中。通常使用年轮指数来反映长白落叶松的实际径向生长状况,受气候的影响,生长状况越好,年轮指数越大。下图示意长白山北坡高海拔地区采样点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当年生长状况最主要的气候因子为() A. 光照 B. 气温 C. 降水 D. 蒸发 2.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北坡高海拔采样点的长白落叶松年轮指数与4月份气温相关性呈显著上升 趋势,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增强 B. 生物活动活跃 C. 水分条件改善 D. 雨季时间提前 (2021·广东汕头三模)森林火灾是大兴安岭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对大兴安岭北部高纬度地区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性状和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下表表示大兴安岭北部根河样地在重度火灾后,不同时期植被的恢复情况。此次火灾火烧迹地地表乔木均被焚毁,恢复期前15年内,落叶松林生长慢。根据表格资料,完成3~5题。 样地名称火烧强度落叶松材积占比样地的主要植被类型 恢复2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9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15年重度灌草群落阶段 恢复31年重度19.05% 白桦林阶段 恢复50年重度80.19% 落叶松林阶段 原始林86.94% 落叶松林阶段 3.据表推测森林过火后短期内() A. 乔木层的密度增加 B. 草本和灌木层光照减少 C. 土壤养分含量减少 D. 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 4.土壤有机碳指土壤中含有的与有机质有关的碳素。恢复2-9年,导致火烧迹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增加 的原因主要是() A. 气温明显上升 B. 草本灌木恢复 C. 降水明显增多 D. 岩石风化加剧 5.恢复15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最低值,主要原因是() A. 凋落物输入量的增加 B. 处于乔木向灌木转型阶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总复习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9第九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新人教版(含答案

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新人教版: 高考真题专练❾ [2022·山东卷,8~9]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降水C.地形D.岩性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022·6月浙江卷,15~1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A.纬度洋流 B.地形洋流 C.纬度大气环流 D.地形大气环流 [2021·海南卷]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 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完成5~7题。

5.在野外追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轨迹,以下方案最合理的是() A.1月,海拔1 000米以下 B.4月,海拔1 000米以上 C.7月,海拔1 000米以下 D.10月,海拔1 000米以上 6.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7.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2020·江苏卷,13~14]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两山地属于()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9.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 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材回顾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

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 “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 答案:(1)生物 (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 表现举例说明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 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 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 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2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0·福清模拟)杏仁桉是世界上最高的树种,主要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其经济价值很高。杏仁桉树干很少枝杈,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且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据此完成1~3题。 1.杏仁桉叶片侧面朝上的主要原因是( ) A.增大与阳光的接触面B.滞留更多雨水 C.减少水分蒸发D.减少地面投影面积 2.杏仁桉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主要是可以( ) A.排干沼泽B.增加地下水 C.建造房屋D.增加木材 3.在热带地区杏仁桉又被称为“防疟树”的原因是( ) A.杏仁桉提取的物质可治疗疟疾 B.改善环境温度,抑制蚊虫繁殖 C.降低土壤湿度,减少蚊虫滋生 D.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体抵抗力 1.C 2.A 3.C解析:第1题,杏仁桉生长在澳大利亚草原上,地处热带地区,蒸发旺盛,“只有顶端才生长出枝叶且叶片侧面朝上,与阳光投射方向平行”,叶片少且与阳光平行,是为了减少阳光照射,减少水分蒸发;该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叶片与阳光平行不利于滞留更多雨水,对减少地面投影面积影响不大。第2题,杏仁桉因吸水能力强,被誉为“抽水机”,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有助于排干沼泽,形成耕地或作为其他用途,因此在一些热带沼泽地区颇受欢迎。第3题,在热带湿润地区,又被称为“防疟(疟疾)树”。由于这种树的种植,沼泽地变成了干燥地,蚊子失去了滋生的环境,有效地防止了疟疾的传播,当地人就给它起了“防疟树”的美名。 (2020·眉山模拟)森林枯落物层由林木及林下植被凋落的植物残体累积形成,对水循环影响显著。下表为北京八达岭林场同一树龄不同密度的四块人工林地枯落物的持水能力统计。据此完成4、5题。 A.区域降雨量B.雨水下渗量

2022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2年高考题】 (2022•北京卷)图5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第7、8图。 7. 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8.该山地 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把握 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 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 D.山顶海拔低于1000米 【答案】7.C 8.C 【名师点睛】从图中读取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的信息,从而推断该气象站的纬度位置;从图中提取一年中逐时气温变化状况,就可以推断温差大小的月份。 (2022•江苏卷)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7 ~8 题。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 蒸发 B. 下渗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答案】7.D 8.B 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名师点睛】解答植被多少与地表径流量关系时,首先明确地表径流主要来自雨水补给,这种补给形式,植被对其影响才比较大。植被的掩盖率、植被的类型等对地表径流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植被掩盖率高的地区,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大,增加下渗时间和下渗量,可调整地表径流的大小,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峰值低。植被差的地区下渗量小,调整地表径流的弱,一般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峰值高,简洁造成洪涝灾难,也经常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沟谷发育。做这样的题目时就要认真地分析图中的流量曲线分布规律。 (2022•江苏卷)某教授参与了新疆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到:“路旁消灭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7 ~18 题。 17. 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A. 山地针叶林带 B. 高山草甸带 C. 高山苔原带 D. 冰川带 18. 阿尔泰山南坡 A. 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 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 此时季节为冬季 D. 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17.B 18.D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大通水文站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长江下游地区水情监测的重要测站,是东海海洋潮汐所能达到的河流上界。图为大通站自1997年逐月累积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2000年相比,2012年大通站() A.径流量显著增加B.径流量显著减少C.输沙量显著增加D.输沙量显著减少 2.导致大通站1997~2015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三峡大坝的拦蓄B.上游湖泊的调蓄C.流域植被的破坏D.海洋潮汐的影响 3.大通站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对长江入海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A.水体污染加重B.生物多样性增加C.旱涝灾害减少D.三角洲增长减缓 我国某镇海拔1089~3974米,区内坡耕地比重较高。近年来该镇按照“政府主导、农户决策、先易后难”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下图示意该镇退耕还林工程与耕地分布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镇退耕还林主要集中在干热河谷稀疏草丛带和山地常绿阔叶与针叶林带,原因是() A.坡度陡,生态脆弱B.降水少,气候干热 C.肥力差,生产力低D.交通优,易于实施 5.该镇可能位于() A.河北省B.云南省C.福建省D.甘肃省 土壤微生物量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植物吸收和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下图示意我国武夷山4种不同海拔典型植被下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武夷山四种不同海拔典型植被下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 A.与海拔高度变化呈负相关B.与土壤温度变化呈负相关 C.与大气降水变化呈正相关D.与太阳辐射变化呈正相关 7.夏季武夷山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较高①光照较强①风速较大①降水较多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某科研小组,对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一绿洲防护林[(40°N,106°E)附近]进行小气候研究。该绿洲防护林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植被较少;防护林内地势平坦,建有完整的农田及防护林网,下图为该小组绘制的防护林内外风速、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年内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综合集训1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综合集训19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年级: 姓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模拟精选 [2021·邯郸质检]某群岛面积12200平方千米,由大约200个岛屿组成,岛上建有一座城镇。岛上植被低矮、浓密,为无天然树木生长的草原,土生的陆地哺乳动物已不复存在。读图,完成1~2题。 1.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B.过早与大陆分离 C.过于单一的地形D.火山的不断喷发 2.群岛禽鸟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2021·郑州市质检]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000~2500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4.随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②光照减弱③降水增加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5.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D.土壤水分降低 [2021·四川雅安模拟]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如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6.推测艾比湖现湖区湖水最浅的位置是( ) A.东侧B.西侧 C.北侧D.南侧 7.下列不属于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B.人类活动增多,大量引用入湖河水 C.过度开垦,长期引湖水灌溉 D.入湖河流减少,稀释作用减弱 8.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是( ) ①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②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风沙加剧,影响交通④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加重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022届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每年 四月开始,北方部分地区柳絮飘飞。读柳絮飘飞景观图,完成1~2 题。 1.南方柳絮飘飞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B.光照较多 C.气温较高D.风力较小 2.柳絮飘飞对当地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 ) ①诱发火灾②阻碍物种繁衍③引起呼吸道疾病④影响出行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A 2.C 第1题,四月份,南方气温较高是柳絮飞舞的条件,C不对;四月南方雨季到来,光照较少, B不对;四月南方相比较于北方,风力较小,降水较多,二者都是限制柳絮飞舞的条件,此时南方和北方比较,四月雨带到达南方,降水多少是最大的差别,因此正确答案选A。第2题,柳絮是过敏源,会引起打喷嚏、流鼻涕、易引发过敏症状,引起呼吸道疾病;柳絮容易飞入眼睛,导致眼睛不适,甚至阻碍人的视线,引起出行安全问题;柳絮是易燃物,温度较高时,极有可能引发火灾,所以避免在有柳絮的地方用火;①③④正确。春季飞絮实际上是雌性杨树、柳树自然繁衍的现象,飞絮里携带的黑色颗粒,就是雌树的种子,白絮借助风力在空气中飘飞,然后落地生根、生长壮大,有利于物种繁衍,②错。选C。 雪兔是寒带、亚寒带的代表动物之一。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雪兔冬季毛色变白,直到毛的根部;夏季毛色变深,多呈赤褐色。雪兔是中国唯一冬季毛色变白的野兔,在历史上的冰河时代曾广泛分布于欧洲,之后随着冰河的后退而迁移。据此完成3~4题。 3.雪兔毛色的季节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多样性D.区域性 4.冰河时代以后雪兔的迁移方向最可能是( ) A.向东B.向南 C.向西D.向北 解析:3.A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雪兔为了适应冬季严寒的雪地生活环境,其毛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由材料可知,雪兔是寒带、亚寒带的代表动物之一,喜寒冷环境。冰河时代结束后,随着冰河后退,气候寒冷的区域向北缩小,因此雪兔的迁移方向最可能是向北。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解析版)

三年(2020-2022)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2年高考真题〗 (2022年湖南卷)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据此完成11—13题。 离河岸距离(m)群落属性影响因子 群落结构 群落盖度 (%) 海拔(m) 土壤含水 量(%) 土壤容重 (g/cm3) 土壤电导 (mS/cm) 50乔—灌—草30.33916 5.73 1.410.36 200乔—灌—草34.00917 5.04 1.500.59 350乔—灌—草40.33914 4.42 1.500.37 500乔—灌—草46.6791418.51 1.41 2.56 650乔—灌—草74.3391319.27 1.370.40 800乔—灌—草68.6791315.23 1.38 1.02 950乔—草45.009127.78 1.400.50 1100乔—草40.33916 3.06 1.580.66 1250乔—草34.33915 2.32 1.62 1.98 11.(植被与整体性)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2.(植被与整体性)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

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 13.(植被与整体性)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 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11.读表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群落盖度大致先增后降,海拔高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含水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容重大致先降后升,土壤电导率变化规律不明显,材料信息表明,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因此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先增后降,土壤含盐量变化规律不明显,由此可知,随离河岸距离的增加,变化趋势与群落盖度总体相似的影响因子有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即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 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12.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浅根系草本植物很难直接获得地上水,但该地胡杨为主要建群种,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作用,从而浅根系草本植物提醒水源,因此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A符合题意,排除C;草本植物根据较浅,因此水分竞争力并不强,排除B;该区域地下水较深,盐碱化现象并不严重,因此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不是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A。13.干旱地区植物得以生存主要取决于水分水源条件,由于乔木与灌木的根系较深,在缺水地区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状况,由乔木比灌木水分竞争能力更强,使得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B符合题意;草本根系较浅,与灌木的水分竞争中,灌木竞争能力更强,因此灌木消失不是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的结果,排除D;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乔木与草本植物均能生长,因此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不是导致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排除AC。故选B。 【点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依靠植物本身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而维持的。植物的生长依赖于环境条件,因此,环境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分布,植物对于生长的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气候和土壤是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环境条件。植物生长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光照和水分,这主要取决于气候状况;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主要取决于土壤。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十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天津期末)末次冰期是指最近一次冰河时期,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距今约1万年前左右结束,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在末次冰期和现代典型植被景观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可能是() A.0°~15°E B.45°~60°W C.110°~125°E D.65°~80°W 2.与末次冰期时的气候相比,现代气候() A.全球都更加温暖湿润B.低纬度地区更加冷干 C.中纬度地区更加暖湿D.高纬度地区更加冷干 3.据图推测,甲处的典型植被() A.四季景观变化明显B.属于地方性植被 C.一般具有耐旱特征D.在各大洲均有分布 (2020·天津耀华滨海学校月考)若地表易积水,土壤中的好氧细菌无法活动会导致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变慢,久而久之土壤表面就会积累一层厚厚的有机物,即泥炭。一般情况下,泥炭的含水量很高,但也有不可不察的潜在火灾风险。苏门答腊岛泥炭层广布,2019年某月当地发生大面积山火,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久。下图为“苏门答腊岛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大面积泥炭层的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B.大自流盆地 C.巴西高原D.南非高原 5.印度尼西亚在大面积泥炭层上破坏天然植被而种植棕榈树,导致当地山火发生后持续时间久,可知棕榈树() A.多枯枝落叶B.吸水性强 C.喜肥D.喜高温 6.2019年某月,苏门答腊岛发生大面积山火,导致新加坡、马来西亚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该月最可能是() A.1月B.4月C.8月D.11月 (2020·浙江省名校协作体月考)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燥红壤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黄壤多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下图为“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黄壤的分布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8.燥红壤分布在该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沿海,地形平坦B.蒸发旺盛,降水较少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单选题 我国东北某针叶林区火灾发生后数年内发现:针叶林区被大面积烧毁的同时,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等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及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该针叶林区火灾发生的月份最可能是() A.2月B.5月C.7月D.9月 2.推测火灾发生后初期,林下优势植被可能是() A.针叶林B.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 3.森林火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其肥力②烧死害虫,减少林区的病虫害 ③提高地温,延长植物生长周期④促进物种更新,维护生态平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随着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腹地的气候发生冷暖、干湿变化,许多湖泊周边出现一圈圈如同树木年轮的同心圆状湖堤。这些湖堤记录了湖泊“退缩的足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根据相邻古湖堤的相对高度,可推测当时的() A.水量变化B.盐度变化 C.水温变化D.含沙量变化 5.与现代相比,高原腹地湖泊最高湖堤形成时期的气候较() A.干热B.干冷 C.冷湿D.暖湿 6.为获悉最高湖堤出现时的气候特征,还可进一步考察当地的() A.植物种类B.地貌特征 C.湖底沉积物D.湖水盐度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下图是1997-1998年青藏铁路沿线两个观测站的土壤温度(℃)等值线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甲观测站全年表层土壤温差最大值接近() A.25℃B.27.5℃C.30℃D.32.5℃ 8.关于两个测站土壤温度、土层深度和季节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冻土融化程度4月和10月较明显B.甲、乙两观测站均存在永久冻土层 C.土壤温度均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D.冬季甲站比乙站的表层土更易结冻下图为我国45°N地形剖面示意图,甲、乙、丙为不同植被类型区。完成下面小题。 9.甲地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温带荒漠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D.亚寒带针叶林 10.甲—乙—丙植被类型的更替体现()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2020·潍坊市三模)湿地是位于陆地和水体之间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土壤和水体的系统作用使其具有明显的固碳功能。青岛大学湿地研究人员对青岛胶州湾潮间带上的碱蓬湿地进行固碳功能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完成了碱蓬湿地CO2排放通量(通量=排放量-吸收量)变化的数据统计(下图),图中折线分别表示2月、5月、8月和11月的CO2日排放通量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胶州湾碱蓬湿地CO2日排放通量变化图 1.折线甲代表的时间是( ) A.2月B.5月C.8月D.11月 2.与折线乙日排放通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因素是( ) A.昼夜长短B.温度日变化 C.碱蓬生物量D.潮汐变化 1.C 2.B [第1题,CO2的排放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8月份气温最高,植被呼吸作用最强,CO2产生的最多,故甲代表8月份;5月份为植物的生长期,呼吸作用较弱;冬季植被枯萎,呼吸作用相对最弱。第2题,折线乙日排放通量中午最高,说明与温度日变化有密切关系,B正确;一天不能反映昼夜长短和碱蓬生物量变化,A、C错误;潮汐变化主要出现在早晚,D错误。]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典型植被景观分布。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有可能是( ) A.0°~15°E B.30°E~45°E C.110°E~125°E D.45°W~60°W 4.与玉木冰期相比,现代气候( ) A.低纬度地区较冷干B.中纬度地区较暖湿 C.高纬度地区较冷湿D.温带地区较暖干 5.甲处典型植被( ) A.季相变化非常明显B.形成深受洋流影响 C.在各大洲均有分布D.一般具有耐旱特征 3.A 4.B 5.D [第3题,根据现代典型植被景观图可知,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雨林北侧为热带草原,草原北侧为热带沙漠,这种植被更替在非洲大陆0°~30°E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第4题,根据现代典型植被景观与玉木冰期典型植被景观的分布状况相比,低纬度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等的分布变化不明显;中纬度森林带、苔原带面积增加,说明中纬度变得湿润,即温带地区变得湿润;高纬度多年冻土、大陆冰川变化不大。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应属地中海气候区,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具有耐旱特征。] (2020·福建省厦门市质量检测)那曲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 500米以上,曾是我国唯一没有树木生长的城市,栽种的树木常因“生理性失水(根系吸水困难)”而死亡。我国Y 企业致力于生态建设,曾成功对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进行生态修复。2016年,该企业与那曲政府合作,采用多项技术,仅一年多就实现树木种植成活。据此完成6~8题。 6.那曲人工栽种的树木易出现“生理性失水”,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地处高原,光照强B.海拔高,空气稀薄 C.气候寒冷,地温低D.降水少,蒸发旺盛 7.与库布齐沙漠相比,Y企业工作人员在那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 )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专题测试含解析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测试卷一 时间:60分钟分值:6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B.②—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 C.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答案 C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体现了地貌与水文之间相互关系,C正确。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体现了地貌与水文之间的关系,A错误;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因为其流域面积广,并非都处于枯水期,B错误;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体现了气 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 2.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 ) 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小 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 C.丙—河流凸岸更适合修建水运港口 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 答案 B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体现了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B 正确。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小体现的是生物与水文之间的关系,A错误;河流凹岸受侵蚀,水深,更适合建设码头,C错误;森林茂密地区往往人口分布较少,难以形成城市,同时城市的建设也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错误。

3.有“驴友”从成都出发,沿宝鸡、兰州至酒泉旅行,途中观察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依次是 ( ) A.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甸、草原 C.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涉及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必备知识,突出对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图中相关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宝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西北至兰州、酒泉,进入我国半干旱、干旱地区,随着水分的减少,地带性植被过渡到温带草原以及温带荒漠,故选D。 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关系示意图,干燥度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图中不同号码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据此完成4—6题。 4.最能促进全球水循环的植被类型是( ) A.① B.④ C.⑥ D.⑩ 答案 A 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蒸发和植物蒸腾作为水循环的初始环节,其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度对水循环的影响程度不同。依据设问指向可知,该题主要考查植物蒸腾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精选习题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下图示意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2.图示要素关联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复杂性 D.稳定性 下图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示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海拔 4. 气候变化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特征(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整体性 白令海是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重要海域,其北面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连,南面隔阿留申群岛与太平洋相连。下图为末次盛冰期的暖期(甲时期和乙时期)白令海北部陆坡和

海洋环境模式图,甲时期白令海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粉砂和冰川碎屑)达到峰值。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图示地区( ) A.原生植物生长条件更优 B.陆上径流量更小 C.海冰覆盖面积更大 D.海水温度更高 6.甲时期,陆架高浓度悬浮体的主要来源是( ) A.初期海冰挟带的侵蚀物入海 B.陆上径流挟带大量泥沙 C.初期陆架崩塌物质大量堆积 D.海水上泛,海底泥沙上涌 7.乙时期北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对图示地区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浮冰移动 B.减弱陆上径流 C.加快海冰融化 D.增温增湿 土壤中的铁锰结核是划分土壤奖型的重要依据,在我国分布较广,铁锰结核是在土壤长期的干湿交替作用下形成的,存在铁锰结核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土壤中最可能有铁锰结核分布的是( ) A.河流两岸 B.陡峻山坡 C.固定沙丘 D.高寒沼泽 9.我国东北地区土壤中的铁锰结核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较深的高平地是因为( ) A.河流较多 B.地势低平 C.降水量大 D.冻融显著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