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历史论文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白露节气的人文含义之一是教化启蒙,中国的教师节(9 月10 日)在白露节期间。巧合的是,国际扫盲日(9 月8 日)也在白露节

文| 余世存

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非常道》、《老子传》、《大民小国》等

太阳自夏至后一路向南,到达黄经165 度时,即公历的9 月7 日前后,迟钝的人都能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了。天气转凉,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了水珠。阴气逐渐加重,人们清晨可以在地面草木间看到白色的露珠,这个旧历八月的节气日子即为白露节气。

自白露节气始,大陆中国的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退避三舍。冷空气逐渐南下,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即在形容气温下降的速度加快。可见白露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白露本身也有气象预报的功能。

白露节气有气温迅速下降、绵绵秋雨开始、日照骤减等等特点,反映出每年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中国的华南地区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 天) 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到秋天。

“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即是提醒人们此时天气昼夜温差大,要防止着凉。白居易诗云:“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

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当然,还有杜甫的金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农谚说,“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白露下了雨,市上缺少米。”古典中国人在白露时空感受到了多重的意义。到了白露,就意味着人们进入了一年辛苦后的收获季节。人们在此季节里有了交换生活日用的资本,人们给王公大人进贡,王公大人也会回赐礼物,从责任义务的层面,这是一个尽责尽义的时期。后来演变为社会交往的礼仪,上下之间要有规矩,要礼尚往来。这个节气,因此也意味着熟习、学习权利、义务、礼节的阶段。

《礼记· 王制》说,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中国的教师节(9 月10 日)在白露节期间。巧合的是,国际扫盲日(9 月8日)也在白露节。

我们说白露节气的人文含义之一是教化启蒙,说明蒙昧正在其中。人们对露水的认识即经历了无知而附会的荒唐历史,古人多以为露水神奇,可以祛病延寿。自古以来,“露”就被附会为瑞祥之物。古人说:“露色浓为甘露,王者施德惠,则甘露降其草木。”可见,“甘露降”是帝皇施仁政、德泽万民的征兆。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即与此有关,唐朝的文宗皇帝在位时,有人发现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祥瑞,百官祝贺,大家劝皇帝去观露,皇帝和相关大臣借此想铲除弄权的宦官,结果一千多人死于事变之中,史称“甘露之变”。

《洞冥记》载:“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玄黄青露盛之璃器以授帝( 指汉武帝)。帝遍赐群臣,得露尝者,老者皆少,疾病皆愈。”大学者、大科学家张衡《西京赋》所云:“立修茎之仙掌,承云表之清露,屑琼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史书记载,汉武帝作铜露盘,承天露,和玉屑饮之,欲以求仙。汉武帝

听信方士之言,以为将玉磨成粉屑后和露水饮用,可以长生。为了求取来自上天纯正的清露,汉武帝在柏梁宫建造了高达二十丈的铜质承露盘。“至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天火烧柏梁宫。”人们以为这是汉武帝穷兵黩武、淫酷自恣、违悖天意而得到的报应。

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也有一回,“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中,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而唐朝的天才诗人李长吉则有名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可见,启蒙的意义是重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