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

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

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
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

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原则

文章摘要:“眼见为实”原则深刻地渗透我们的生活,但是基于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本文从理论与观察是否独立,整体论的限制以及客观性的内涵三个方面对该原则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眼见不一定为实”,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当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眼见为实,整体论,观察渗透理论,客观性

“眼见为实”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一句谚语,但更广泛的说是我们常识中信以为真的一个原则。这样一个说法不仅顺应了我们常识的直观,即我们的眼睛充当着最广泛、最直接、最客观的媒介去客观地获取外部信息,同时还有着一定的科学基础。早在远古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就提出科学的基础是基于观察的归纳1,并且一种常识的科学观也可以表述为“科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以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被假定为就是一些关于世界的主张,它们可以通过仔细和无偏见的感官直接证实。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在此意义上科学与形而上学有强大的张力),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或推测性的想象为基础的。”2但是我们的疑问是,是否眼见一定为事实?

在科学哲学史上,对这种常识科学观的反驳十分强烈,我们可以从核心的三点来看。第一是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如果承认“眼见为实”,那么我们可以合理推论说正常的人面对同样的情景能获得同样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通过X光片来诊断病情的日常案例。一个大街上的路人甲和一个经过职业训练的医生面对同样的x光片,医生应能准确地判断出一个人得了某种具体病症,但是路人甲却一无所知。这并不是说两个人在感觉器官上有什么差别,而是说两人的知识构成有差异,而正是这种知识构成决定了他们把什么看作是“问题”。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就宣称“观察渗透理论”,如果没有前观察的理论,我们甚至不知道去观察“什么”(something),因为“什么”(something)也要根据理论和概念去判定和识别。所以一种合理的立场是,并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观察,而这样一来就不存在镜射式的观察(mirror reflection),相反可以比喻成是一种戴着有色眼镜的观看。

第二是整体论的原则。“眼见为实”原则在肯定的一方面建立事实,在否定

1John Lose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5

2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9,P13

的一方面否认事实。日常生活中,如果八卦新闻说某个女星很衷爱公益事业,如果我们有幸看到了她出席一次募捐活动并表现得真诚又热心,心里面大多会相信这一新闻;如果我们更有幸看到她对希望小学的孩子毫不理睬还颐指气使,心里面估计会认为这一新闻纯属炒作,没有真实性可言。但是在科学哲学界,这样一种单一经验证据被单一命题直接证实/证伪的观点已被Duhem-Quine命题所推翻。该命题指出,理论或命题并不是单一的面对经验证据,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去接受检验的,所以一个看似经验的反驳很有可能并不针对一个命题,而是理论整体中的初始条件(initial condition)和辅助假说(auxiliary hypothesis)。很明显,在生活中,我们认为筷子一般是不容易形变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也不具有使筷子形变的作用,而当放入装满水的玻璃杯中,大家都能看到这个筷子变“弯曲”了,可是就连最一般的人都会解释说“这个现象不是证明筷子是直的这个命题错了,或者水的性质描述错了,而是光的折射产生了这一现象”。这么一个平常的例子就是通过增加了光在水中折射这一辅助假设来保证了关于筷子与关于水的性质的命题,从而免于被一个例子反驳。整体论的观点更强的来看,就是一个句子或命题的意义是由其他一堆命题和句子集合来给出的,所以有可能一个人说了一句看似很荒谬的话,但是在其整体语境下却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第三是关于实在的客观性来源,“眼见为实”预设了真实性是由我的客观性决定的,即我没有刻意歪曲我所感受到的和接收到的东西。但是正如“理论渗透观察”这个口号一样,你的知识基础或一些偏见是潜在的,乃至于很难意识到。但是就当今讨论来看,客观性定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和融贯性(coherence)。自己一个人首先不能决定自己是在面对一个实际存在的外部对象还是自己的神经刺激3,并且个人的感觉经验也并不能为那些关于外部世界的理论和描述提供证据4。所以客观性一方面不是由我决定的,必须由一个以上的生物体通过交流才能获得;同时客观性是在一个融贯的理论整体与世界的相关的意义上成立的,所以要寻求那种单一命题与单一物体或经验相对应都会落入一种符合论(correspondence)的窠臼,陷于其中会使得我们往往在生活中碰壁。

综合来看,“眼见为实”原则的确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在科学哲学中已经被分析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一命题至少有那么一点是值得推崇的,即我们应该反对一种主观臆断或猜想的对世界的理解,而必须采取一些公共的途径去通达客观世界。在生活中,我们被这个原则支配着做了一些看似“聪明”但很愚蠢的事,例如站在西医的立场上批评中医的不科学。很容易根据我们的上面三个观点指出,中医是从一种整体论的框架中来研究人体某个局部病症的,不仅讲究身体中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更强调五行归类,通过草药的五行生克来治愈病症部位。这种模式初看起来没有实验基础和观察证据,但是出于西医的反驳就好比“弯曲”的筷子对筷子是直的做出反驳一样没有任何功效。中医拥有自己的体系,与西医对比来看,只不过是针对人的身体疾病用不同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顶多可以谈论功效好坏,不存在迷信与知识的区分。同样,我们的很多生活信念都基于一次证实性观察或证伪性观察,并且我们认为相比于仅仅耳闻,亲眼见到对于客观性已经是充分了,可是经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眼见不一定为实”,事实的建立需要的远远大于主观上的真诚或与世界的一次次邂逅,对

3参看普特南(Hilary Putnam)著名的缸中脑(brain in vat)思想实验

4参看戴维森(Donald Davidson),真理、意义与方法——《关于真理与知识的融贯论》,商务印书馆,2007,p336

于客观性的追求将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9

[2]John Lose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戴维森,真理、意义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7

[4]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课后习题汇总

【尔雅】从“愚昧”到“科学”科学技术简史 综合性科学史出现于()。 A、16世纪末17世纪初B、17世纪初18世纪末C、18世纪末19世纪初D、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D 促使独立的科学史学科形成的是()。 A、亚伯拉罕·派斯B、安德斯·哈尔德C、奥托·纽格伯尔D、乔治·萨顿答案:D 中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不仅仅对与历史学有巨大的贡献,也可以对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答案:√ 科学史是理科理学二级学科。()答案:×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过去的历史称为科学史。答案:√ 萨顿在()的帮助下,留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科学史的相关工作。 A、福斯特B、埃弗里特 C、科南特 D、萨默斯答案:C 乔治·萨顿出版的关于科学史的著作是()。 A、Dynamis B、Isis C、Centaurus D、Lychnos答案:B 乔治·萨顿的《科学史导论》从古代写到了()。 A、1300年B、1400年C、1500年D、1600年答案: B 萨顿倡导人文主义,强调把科学和人文适当结合。()答案:× 萨顿最重要的业绩在于他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答案:√ 科学史的作用不包括()。 A、帮助我们理解科学是什么B、历史材料的基础背景C、一般的普及性教育D、对现世发明产生直接影响答案:D ISIS创刊于()。 A、1909年B、1910年C、1911年D、1912年答案:D 萨顿的女儿梅·萨顿写的关于她父亲的回忆录是()。 A、《我认识一只凤凰》B、《我所知道的萨顿》C、《我的父亲》D、《我所知道的科学史》答案:A 萨顿本人就是萨顿奖的第一位获奖者。()答案:√ 目前科学史界最高奖励是“萨顿奖”。答案:√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作文范文]议论文素材:眼见为实的事例

议论文素材:眼见为实的事例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

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主席說的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古代有個故事,浙江某個寺廟的大和尚,佛法精湛,香火甚旺,但某日,遭受到一個女子的狀告,說其是導致她懷孕的壞人。孩子生了下來,大和尚收留了這個孩子,撫養他。每當,有人問大和尚此事,大和尚都面帶微笑的只說一句:是這樣的嗎?進而,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大和尚名聲掃地,這個寺廟的香火也就不那麽旺了。 二十年過後,女子良心發現,揭開了當初迫不得已誣陷了大和尚的事實,還給大和尚一個清白。大和尚蒙受了二十年的冤屈,但沒有抱怨,心懷坦蕩,默默承受這一切。 對於大和尚來説,他蒙受着不白之冤20年,也為自己積累了莫大的福報。對於以訛傳訛的人,只不過是道聽途説,就信以爲真,誣陷了好人,内心當中,也會多了幾分的懊悔。

世界科技发展史与科技哲学

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二.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世界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物质有丰富的、多层次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层次上物

议论文素材:眼见为实的事例

议论文素材:眼见为实的事例议论文素材:眼见为实的事例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汉宣帝时,西北边境上传来警报,说羌人时常出没骚扰,攻占城池,杀害官吏,情况十分严重。朝廷得报,立即召集会议,商量对策。大臣们都主张立即派遣大军,前去攻剿。可是当宣帝征询谁可以率领大军前去的时候,却噤若寒蝉,谁也不敢作声。 这时赵充国老将军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西北边境地区去看一看究竟。宣帝很高兴,少不了赞扬他一番,并且对他说:“依你估计,羌人实力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马,多少武器和粮草,尽管提出要求。”赵充国说:“情况究竟如何,现在还不清楚,因此不便估计,更无法提出什么要求。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我要求亲自去看一看。等我到了那边,摸清了情况,然后草拟方略,再向您详细奏报。” 赵充国来到西北甘肃的金城郡,实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渡过黄河,侦察羌人地区的形势。又从俘虏口中,问明羌兵各部首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于是定出了驻兵屯守的计划。主张对羌人不进行攻剿而采取分化瓦解,争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师、保胜、安边之策”。赵充国就这样奏报了汉宣帝。但是汉宣帝听了朝中大臣的相反意见,仍然主张进兵攻剿。赵充国一再分析实际情况,据理力争,说明不出兵而“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的理由。赵充国反复奏报,汉宣帝和大臣们反复讨论,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方案。 此方案实施以后,果然效果很好,即节省了朝廷的费用,避免了

将士流血,而且使汉人和羌人紧张关系随即安靖下来,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主席說的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古代有個故事,浙江某個寺廟的大和尚,佛法精湛,香火甚旺,但某日,遭受到一個女子的狀告,說其是導致她懷孕的壞人。孩子生了下來,大和尚收留了這個孩子,撫養他。每當,有人問大和尚此事,大和尚都面帶微笑的只說一句:是這樣的嗎?進而,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大和尚名聲掃地,這個寺廟的香火也就不那麽旺了。 二十年過後,女子良心發現,揭開了當初迫不得已誣陷了大和尚的事實,還給大和尚一個清白。大和尚蒙受了二十年的冤屈,但沒有抱怨,心懷坦蕩,默默承受這一切。 對於大和尚來説,他蒙受着不白之冤20年,也為自己積累了莫大的福報。對於以訛傳訛的人,只不過是道聽途説,就信以爲真,誣陷了好人,内心當中,也會多了幾分的懊悔。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北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对当代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 历史上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一门科学,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享受医学技术提供服务的同时,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 文章认为在医学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兴起的技术至善主义是导致医学人文传统断裂 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换,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已开始被医学界重视。但是,人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两者既不可或缺也不能相互替代,而需要保持一种平衡和必要的张力。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现代医学已成为囊括探 索生命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人类在享受现代医学技术提供日益增多的保健服务的同时,人们却对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产生疑惑并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期盼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复兴。 一、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断裂 由于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 ,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 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医学人文精神传统不仅在医生的治疗活动中延续,也凝结成稳固地体现慈善、博爱 精神的医学建制--医院。在医学史上,无论中外,医院的兴起无不与仁爱、照顾和关 怀相关。古罗马时期的一位慈善家,为护理贫病交加的患者,变卖了自己的财产,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我国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在疫病流行期间,为照顾无家可归的病人,创办了"安乐病坊"。还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 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 20世纪以前的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即便是在医院,也只不过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什么是方法论 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因此,方法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同时,方法是多样的,也是相互为用的。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一,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一,还要研究世界二、世界三。 其二,对社会的研究不仅要说明,而且要诠释;而诠释就是理解,就是评价;而理解和评价就是活动和改造。在这里,主观和客观、说明和理解、真理和价值是交融的,很难分开。正像王阳明先生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眼见不一定为实(心理学文章)

眼见不一定为实 大部分人都知道,中国古语中有这么一句“眼见为实”,在科学还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这句话无疑是被奉为圭臬,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眼见不一定为实”被提了出来,并逐渐被人接受相信。 眼睛看见的,就一定是事实吗?事实上,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在看待事物时都难免带有主观性,即认知上的“盲点”,因而即使是我们亲眼所看到的事物,也或多或少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和偏差,而有这种误区与偏差很容易会造成各种各样的误会与尴尬。 在网络小说风靡的现代,大部分女性都热衷于看言情小说,其中就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例子:男(女)主角总是能在某种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女(男)主角正抱着另一个不认识的人含情脉脉的样子,然后男(女)主角就会因为伤心过度,去往别的地方,老死不相见,最后才发现原来女(男)主角抱着的应该妹妹或者哥哥,因为相貌上有八九分相似。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偏差,由于人当时强烈的主观情感,导致这种情感被强行加诸看到的客观事物上,从而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进而产生了误会。 当然,除了心理上的偏差以外,由于人体生理特性而产生的偏差或错觉也不少:比较典型的有视觉暂留。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自制动画,在一个本子的每一页都画上连续动作的小人,当你快速翻动书页的时候小人就“动起来”了,这是因为眼睛存在着短时间视觉存留的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像”。残像会给我们造成一些错觉,在速度足够高时,残像会产生连贯性,这就是典型的生理性视觉误差。此外还有盲点、色彩错觉、明亮度所带来的错觉。近年,网络上的一些“测测你最近压力大不大”“看图三十秒,在看着墙壁(天花板)会有惊喜哦”或“看看,小圆点是不是不见了”的图片甚是流行,这其中运用的就是盲点,色彩错觉以及明亮度等手法,造成了视觉上的误差,让你误以为图片动起来了或者小圆点真的消失了。 “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例子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海市蜃楼”了,在沙漠中,大海上,由于各种分子等的运动,光的反射之类,造成了我们的视觉误差,认为前面就是绿洲。 所以当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等各种原因,“眼见不一定为实”也就成立了。至于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本质论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与构成 一、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由于科学及其活动的多样性,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尽管科学难以定义,但仍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考量科学及其特性。 (一)科学的各种形象 A、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真理性知识体系——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 B、科学是人类驾驭自然的一种力量——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C、科学是人类的一种典型的、发达的、高级的认识活动——一种方法 D、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E、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科学的特征 1、客观真理性 2、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3、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和接受 4、可检验性——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检验 非科学——凡不具有可检验性 包括两部分: 伪科学(假科学)——实为非科学,却伪装成科学。 宗教、神学、意识形态——中性 伪科学与科学的不同特征 科学 非科学 相关性思维原则 相似性思维原则 追求确证或否证 回避规范检验 精确性、真实性、开放性 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系统化与“积极”统一 零散、负面 科学划界问题的相关理论 (三)科学划界的标准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实证原则 科学始于观察 科学的观察(正常感官、忠实记录、不带偏见)——观察陈述——科学理论的基础 1、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在科学理论能被证明为正确的限度内,它们是在经验提供多少可靠的基础上借助归纳法支持而得到证明的。 证实原则:如果一个命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那么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观的问题 1、如何从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所提供的有限证据基础上得到一般性的不受限制的全称判断? A、观察陈述的数目必定大(必需) B、观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必要) C、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定律发生冲突(必不可少) 2、观察依赖于理论 观察和前提理论难免有错(易谬性) 3、归纳原理如何能被证明是正确的? 正确的逻辑原则: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必是真.(演绎推理) 归纳论证——有可能是: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归纳不能单根据逻辑得到证明 2、证伪主义的科学观 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用意义标准和证实原则来划界,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具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原则。 逻辑依据: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的不对称性 如何理解“可证伪性”原则? 任何命题或科学假说体系,要被承认具有科学定律或理论的地位,必须满足一个基本条件,即,必须是可证伪的。 可证伪性——如果存在与某个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一个或一组观察陈述,那么这个假说就是可证伪的。 如果这个或这组陈述被确定为真,就会证明这个假说是错误的。 证伪主义的条件限制: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证伪(尚未出现反例)——非常重要的条件 为什么要坚持可证伪性? 逻辑上的可靠性 只有具有可证伪性的理论,才能提供信息。 可证伪性程度 可证伪度越高,理论就越好。

F1202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科目代码:F1202 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哲学概论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是否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理论,对科学技术的一般性质和特征有总体上的认识,是否较为深刻地理解自然观,理解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否能够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哲学本身的发展进程与趋势。 二、考试内容 1.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以及其学科性质、地位。科学技术哲学(或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意义。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前沿与趋势。 2.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近代科学革命,近代科学发展的历程及牛顿体系的意义,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及其局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19 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3.自然观。理解自然发展的辩证图景如何说明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生态危机的本质与表现。科学技术与当代全球问题。 4.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观察;实验方法的特点;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技术方法的性质和特点;技术方法与科学方法的联系与区别。 5.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的过程与特点。科学技术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防范科学技术的负价值的对策。科技政策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

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6.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历史主义等。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与人文主义传统,现象学技术哲学代表性人物与观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主要理论。 三、题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简答题占30%,论述题占40%,写作题占30%。 四、参考教材 《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易显飞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版次不限

科学史》读后感

《科学史》读后感 2006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着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中国古代科学史,记载了许多卓越的思想。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很遗憾,对自己祖先知之甚少。像科学史中的天文学,是祖先最杰出的成就之一。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就包含了古人的宇宙观,它与而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很多相似的思想。都认为天地之前,没有时间、空间,宇宙都在不断膨胀之中。汉代就形成了完整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宇宙理论。先秦就“精气”说,汉代的“元气”说,到宋代的“太虚既气”说,道出朴素的物质起源。而气、阴阳、五行构成了中国科学三大范式。所有这些,是我现在才接触的知识,实在是自己的耻辱。可是,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将我们祖先的遗产很好地运用于各个方面,并不断地普及。像很多日本动画片,包含了很多中国古人的优秀思想,如中国四象——东之青龙,南之朱雀,西之白虎,北之玄武;阴阳八卦与节气、五行方阵、太虚空等等。越是深入,我越是羞愧和不

核科学概论期末试题

核科学概论期末试题 一.中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积极推进核电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制定了核电“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规划目标,核电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5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正在建设一批新的核电站,与此同时,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等内陆省市也在竞相成为我国第一批内陆核电站的所在地,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核电建设正向我国内陆地区迈进。2008年初,突如其来的冰雪灾害进一步引起政府的思考,加大了发展核电的决心,且有大大增加原定规划目标的迹象。然而,历经30余年发展,2010年底我国核电装机不过才是910万千瓦。就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来说,有: 1.核电站布局在沿海,一是满足冷却水需求,二是便于废液排放; 2.我国核安全监管存隐忧,核电项目一哄而上不正常。我国核安全监管27年 无法可依,“多头监管”存隐忧; 3.目前,我国一方面在进行着核能项目的大跃进,但另一方面,政府在监管核 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律却长期缺位。环保部核安全管理司巡视员陈金元曾经撰文指出,国际上所有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原子能法》、《核安全法》和类似于《核安全法》的法律,中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在核安全和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4.我国核电规划比较激进,2020年4000万千瓦跃至8000万千瓦核电建设被垄 断企业把持,地方政府争抢。内陆首家核电站从参与核电建设的企业来看,出于种种原因考虑,目前,我国只有中核、中广核和中电投三家公司拥有控股投资核电项目的资质;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大型电力集团只能通过参股投资核电项目、开发核电厂址。核电建设蛋糕已经被上述垄断企业把持,比如有望成为内陆首批核电的湖北咸宁项目、湖南益阳项目和江西彭泽项目,分别由中广核、中核和中电投主导投资建设。 5.核电建设只宣传其清洁能源的一面,对环境污染较少提及长期以来,我国对 核电的宣传一直是主打“清洁能源”牌,对于其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涉及较少。 二.你生活或环境周围有哪些核技术应用,简要列举五例,说明基本原理; 1.放射免疫分析,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和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

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第二篇科学方法论第四章 第五章科学理论及其合理性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第一节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 1.组成科学理论的基本要素 科学理论是由3个基本知识单元自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基本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专有的一些科学概念。例如,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等;力学中的力、质点、速度、加速度、质量、功、能等;化学中的元素、原子、分子、化合、分解、价、健等。科学概念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石,一个新理论的建立,需要若干新的概念作为它的先导或逻辑出发点,藉以在逻辑上召开它的理论体系。否则,科学理论就会失去它独立存在的支撑点。 基本原理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在语言、结构上表现为判断的形式,一般用全称判断来表达。牛顿力学中的3个基本定律,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等等都是如此。 科学推理是科学理论中的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现的结论。它执行着理论解释和预见的功能。例如,狭义相对论中引伸出现的钟慢、尺缩效应,质能关系式等。 在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科学推断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中,各元素不是按照任意的外在的次序排列的,而是有一个严密的、前后一贯的逻辑结构。 2.两类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爱因斯坦曾把物理学中的理论区分为两类:构造性理论和原理性理论。 构造性理论是“从比较简单的形式体系出发,并以此为材料,对比较复杂的现象构造出一幅图象”。1气体分子运动论就是如此。 原理性理论“使用的是分析方法,而不是综合的方法。形成它们的基础和出发点的元素,不是用假说构造出来的,而是在经验中发现到的,它们是自然过程的普遍特征,即原理。这些原理给出了各个过程或者它们的理论表述所必须满足的数学形式的判决”。2热力学和相对论就是如此。 爱因斯坦的这种区分虽然是针对物理学的,但对各门基础学科都有普遍意义。这两类理论的构造方法当然是不同的,但是在结构形式中却有共同性,即从若干基本概念(可以作描述性说明而无需定义)出发,通过揭示概念的关系而形成基本原理(可以来自假说也可以从经验中得到),再运用基本原理而推导出(或证明)各种定律,这些定律常常包括由基本概念经过定义而形成的派生概念。比较成熟的理论一般都具有这种结构。例如,经典力学、经典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都是如此。这显然是一种演绎结构。当然,在许多科学理论中,除了演绎结构之外,还可以看到归纳概括的成分,有些事实材料乃至经验定律并没有完全纳入演绎结构之中,而是作为理论的补充或例外。但是,随着理论的发展,这些归纳成分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09页 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110页。

也谈“眼见为实”

也谈“眼见为实”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10:39 作者:喻佑斌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这话在通常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就未必适用了。心理学家证明:正常人有各种各样的视错觉。比如,同样大小的两个圆,被围在六个更小的圆中间比被围在六个更大的圆中间显得大;又如,两条平行线,放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就变得弯曲了。魔术师就是凭借诸如此类的特殊技巧来表演戏法的。例如,金属汤匙在他的手上像面团一样柔软,很轻松地就被弄弯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但我们依所见作出的判断却偏离了客观真实。 两条平行线在有辐射线条的背景中之所以会变得“弯曲”,是因为辐射线条造成了一个类似透视的背景,它干扰了视觉对平行性质的判断;魔术师之所以能够很轻松地把金属汤匙弄弯,实际是借助特殊的技法,遮蔽了在摩擦之后迅速弄弯勺柄的瞬间,只把弯曲的汤匙呈现给我们。如果说平行线的“弯曲”是因为特殊背景的影响,那么,魔术表演中带给观众的奇妙感就是由魔术师的视觉拼接表演和观众基于不知内情所作的有趣解释共同产生出来的。魔术师没有违背物理学原理,汤匙没有,眼睛也没有,但我们对“眼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却违背了物理学原理。 平行线变弯与魔术表演恰巧说明了人眼与照相机、摄像机的根本区别。照相机、摄像机等类似人眼的机器是一张白纸,除了技术的限制外它没有任何其他的“主观”限制,但人就不同了,人不仅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机能的限制,而且受到意识的限制。人的意识不是白纸,其中积淀着人自己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创造能力、主观情感等“前见”。这些“前见”不仅会影响人的观察,即看什么和如何看,而且会左右人对所见进行的解释,即从哪个角度解释、作何解释。如果这些“前见”是“正向的”,即有利于认识客观对象的,那么“前见”就会在认识中发挥积极作用。反之,如果“前见”是偏见,就会对人的观察和解释产生负面的作用,这时眼见和对眼见的解释就不一定为实。 以一朵玫瑰为例,一方面,我们眼中的玫瑰肯定不同于一张玫瑰照片;另一方面,当我们对玫瑰进行描述时,我们就会把主观情感带进去。喜欢玫瑰的人会说“多么香的玫瑰”,不喜欢玫瑰的人则可能会讲“玫瑰花上有刺”。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课日记反思Reflection

生物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生物體的基本構成:細胞論,跳躍式的歸納法則---上課日記反思 上課日期:101-04-06 繳交日期:101-04-10 護理組TA8001033陳萩憶 本週課程中最值得記錄的事件?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1)描述事件(如最感興趣、最不懂的…) 1.對照中西文化的科學發展演進? (2)對該事件我的想法: 雖然明朝的發明與西方發展是同一期間,可是卻在清朝沉寂,是否當時因清朝是外族入侵,為求統一因而壓抑持續的發明,又因西方文化的傳入,所以到清末,又開始往外拓展而興起西學之風。 對於宋應星、李時珍、徐霞客等人,是對徐霞客最有印象,因為幾年前在旅遊節目曾有介紹過,有提到他算是最早的旅行者(雖然他是一位地理學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記也記錄不少中國大江南北的地理景觀地貌與人文特色,尤其是喀斯特地形,如果到過雲南,一定會到昆明的石林風景區,導遊也會特別介紹徐霞客。只是覺得在明代應該是求功名,而徐霞客卻用另一種方式行走各地,頗印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奇人。而這幾年因旅遊的普遍,也再次興起研究徐霞客風,開始探究其走過的地方,也開始所謂歷史遺跡或自然景觀的世界保護遺產註記,似乎也是經歷沉寂及再被發現一樣。

(3)如是反應的理由本週課程中最值得記錄的事件?我對該事件的想法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不管是細胞還是細菌的發現,創始者最初的動機起源,一個關鍵時機的持續是很重要,從思想、工具設備、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慢慢從徒手到機械運用(現在的科技),都是在改善人類的方便性。若是用植物的研究,以現在眼光來看,應該不會有人沒事就在進行植物切片觀察,即使想做,大概也會被否決吧! 多一點質疑或許能夠尋求原因,甚至有新的創意,不管是知古或知今,也可能是一知半解,但往往也是只知其果卻忘記初因及過程。而這些科學家的經驗,是否也在暗示許多的研究做了之後,一樣被置於角落乏人問津,如果引不起興趣或共鳴,一樣有可能不會持續下去。 徐霞客的喀斯特地貌-----雲南昆明的石林風景區

眼见为实 To See Is to Believe(高中英语作文)

眼见为实To See Is to Believe 高中英语作文 Before I go to travel, I get used to searching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ourist sites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ourist guide, then I will follow the lines that the books advise. I will say no to the place that the author give bad comment. But a special trip change my attitude to tourist guide. I went to a small but famous city. When I reached my destination and talked to the owner of the hotel, I asked his advice for site seeing, then he told me to hang around, never followed the tourist guide, because the scenery you saw could make judgement. I started to think about my travel lines and decided not to follow the books. At last, I found the place that never mentioned in the book was so attractive and worth to have a look. I understand the words, to see is to believe.在我去旅游之前,我都习惯搜索关于旅游景点的信息,特别是旅游指南,然后我会根据指南书的建议去做。我会拒绝去那些评论不好的地方。但一场特殊的旅行改变了我对旅游指南的看法。我去了一个很小但是很有名的城市。当我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和酒店的老板交谈关于景点的建议,然后他告诉我要到处去看看,不要相信旅游指南所说的一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