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

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

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

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

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

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称为兴奋性

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22.溶血: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23.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4.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

为心动周期。

25.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2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

出量,简称每搏量。

27.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

称心输出量。

28.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

数。

29.心指数:以单位面积计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0.心力储备(心泵功能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

能力。

3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传导速度较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

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32.血压: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3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34.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35.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36.排泄: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终产物、多余的物质以

及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7.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38.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39.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

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40.渗透压利尿: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引起尿量增加。

41.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VP)

42.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释

放减少,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尿量增加的现象。43.输液:是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一次给药在100ml以

上)注射液。

44.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所分泌的一种激素。具有保Na,排

K,保水的作用。

45.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46. 月经周期:女性卵巢周期在子宫表现为子宫周期,又称月经周期。

47.突触: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发生功能联系的部位。

48.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49.神经中枢(反射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

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50.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

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细胞膜跨膜方式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由K离子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形成的主要机制在于Na离子通道的开放和Na离子大量内流

血浆渗透压形成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血浆中的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离子和Cl离子)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另一部分是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凝血过程至少包括三个基本的生化反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为什么说人体的血液是流动的不是凝固的

主要原因是:①正常的心脏和血管的内膜光滑,不致发生血小板的破坏;②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它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③血浆中还有使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可以随时将血管内已形成的纤维蛋白溶解。

心脏泵血的过程

第一,心室收缩、射血过程:1.等容收缩期 2.快速射血期 3.减慢射血期

第二,心室舒张和充盈过程:1.等容舒张期 2.快速充盈期 3.减慢充盈期 4.心房收缩期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包括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动脉压和心率。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答:形成: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②心率。③外周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微循环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

2.直捷通路。

3.动-静脉短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