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有关大雁塔

第一单元当代诗歌

有关大雁塔》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朦胧诗简要探讨先锋派诗歌特点2、了解韩东及其诗歌创作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

2、分析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探讨其“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诗歌倾向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雁塔一直是文明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的修建,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它本身就是历史与传统的浓缩象征。大雁塔的这一文化地位,决定了它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对象的必然性。

对这类文化标志的记忆,比比皆是,如诗文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等等。文人的通常做法是加法, 也就是怀古加咏怀,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思考:本篇是传统意义上的怀古加咏怀吗?

二、诗人简介

1961年生,江苏南京人。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80 年代中期,他与李亚伟等人推出一股“先锋派”诗歌新潮,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诗作。是第三代代表诗人,六十年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以平民化的诗歌与私人化的小说写作而著名。其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1985 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

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

三、创作背景:

1983 年,改革开放伊始。久远的文化历史及厚重的诗歌传统既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养料与源泉,也成为那一代诗人突破窠臼而有所作为的巨大负担。对历史与传统的消解,因而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一大重任。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一例。

这篇《有关大雁塔》是韩东针对杨炼的《大雁塔》这篇诗反其意而作,有意以朴实的生活式白话与杨炼大气磅礴的史诗化风格形成对比,在对《大雁塔》的解构中体现后现代文学对传统现代文学的挑战。第三代诗人韩东所写有关西安大雁塔的诗,是和朦胧诗人杨炼《大雁塔》截然不同的。

四、整体感知和解析诗歌1、诵读诗歌

听完歌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读好一首诗,

就必须掌握朗诵的技巧,如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

变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朗诵犹如刚才这首优美的乐曲一般。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

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

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刚才我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遍,同学们也都描述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现在我分别请两位同学起来朗读诗歌,带着你所想象的

画面有感情地朗读,争取做到声情并茂。

2、《有关大雁塔》简析

分段提问同学:

①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开篇以漠然的语气,与传统诗歌全知全能的自信语气拉开了距离。韩东,面对大雁塔,诗人突然失忆了。实际上,是诗人不愿重复过去。有时候,对过去的拒绝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失忆,于是成为否认的最佳方式

②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

老师强调学生注意“英雄”一词出现了四次,反复强调。

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这些人都是为看大雁塔来的吗?看到了什么?无非留下一个某某在此一游,在镜头里展示一下自己到过大雁塔,这是第三代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表现的一种姿态——嘲弄与调侃,以求剥离虚假看到真实。

③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重复叙述,依然强化漠然的语气。是一种貌似懒洋洋的无聊状冷眼看世界的架势,罗列人们那装腔作势的姿态。

④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

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是运用了讽刺手法,体现了第三代诗人反英雄倾向,消解了对英雄的崇拜。“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多么空洞、虚假!而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也不可能成为英雄。

⑤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老师提问整个结尾都是与上文重复,考虑这种重复达到的效果是什么?)最后加强了此诗的表达目的。我们爬上大雁塔,无非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下来。什么也没留下。面对大雁塔的失忆使诗人得以从这一建筑代表的既有文化价值体系中逃逸出来。韩东这一代诗人之所以对历史视而不见,他们不甘于步前人后尘,让自己的艺术个性被过去的巨大投影所遮掩。

小结:韩东的短诗《有关大雁塔》,满腔的激情还原为生命的散淡,对阳光下的大雁塔、作为中华文明见证者的大雁塔,不再有崇敬之心,有的只是失去激动的冷视与茫然,反诗化的特点突出,是一篇不错的后现代诗歌代表作品。3、与杨炼的《大雁塔》比较在韩东写这首诗之前,诗人杨炼曾经也写了一首《大雁塔》,但是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大雁塔》有什么区别呢?

(1)内容:韩东《有关大雁塔》在这首诗中,诗人消解了历史和权威,消解了英雄和崇拜,消解了富贵和精英,诗人关注的是当下的日常生活,是平常人的平常生活,是这个没有英雄了的年代的凡人的世俗化生活。《有关大雁塔》就是利用记忆去挣脱历史与传统束缚的经典作品代表。

杨炼《大雁塔》便是对文化古迹的歌咏和赞美。大家都知道,文化古迹一般都是被歌咏的,赞美的,就是将对个人遭际或时政世事的诠释评价,通过记忆附加到被歌咏对象已有的文化积淀之中,来达到自己上升感情的目的。

《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写作方式的拒绝

(2)形式

韩东《有关大雁塔》

①韩东打破杨炼的《大雁塔》的篇幅长形式,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分析。

②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

③《有关大雁塔》显示了第三代诗歌的文化批判性,让我们看到,忘却,可以成为诗性的批判武器。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叙述的冷漠平板、略带嘲讽,这是叙述者故意选择的,以传达出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在诗中,叙述本身就是目的,这种接近口语的现代诗歌更易令人感受。

杨炼《大雁塔》

①杨炼的《大雁塔》写的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

②杨炼的《大雁塔》是以大雁塔的自我经历作为写作主线,以极为人性化的情感体验折射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渊源。

(3)韩东《有关大雁塔》与杨炼《大雁塔》为例比较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的不同?

①诗人体验

朦胧诗:英雄,责任感、历史使命;重集体话语下的人生体验,在外部世界的的勘察之中凸显主体的人,群体意识、忧患意识、尊严与理性、自强自立、人道主义。第三代诗人:则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第三代诗人注重个体语境下的生命体验,

在内部世界的勘探之中呈现自我的分裂与漂流,瓦解了自我的完整与统一。反理性,自嘲、自渎、自戕、自毁。韩东这一代诗人之所以对历史视而不见,也可以用布鲁姆“影响的焦虑” 理论来解释。他们不甘于步前人后尘,让自己的艺术个性被过去的巨大投影所遮掩。实际上,是诗人不愿重复过去。有时候,对过去的拒绝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如韩东《二十年前剪枝季节的一个下午》所言:“我想否认那孩子是我/ 我想否认那孩子的耻辱/ 也是我的耻辱”。失忆,于是成为否认的最佳方式。

《有关大雁塔》不仅是对有关大雁塔的历史及文化记忆的拒绝,更是对前代诗人杨炼等写作方式的拒绝。

②意象的态度朦胧诗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的营造,精致典雅;第三代诗人则讲究生活流,增加了叙事因素,呈现出碎片化叙述、心态流描述,拆除深度意象。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正是针对朦胧诗和“文化寻根”文学流派的一股反拨性的力量。

我们几乎看不到一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作者用平淡的语气叙述平淡的人生和平淡的生活,但细读之下又发现,诗行其实轻微流露了某些思想倾向。很多人爬上去是为了“做一做英雄”,逃避现实生活,多么空洞、虚假!而那些从塔顶往下跳的自杀者,也不可能成为英雄,他们只是19世纪诗人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多余人”的翻版,他们的死亡,不是证明他们的视死如归,恰恰相反,它证明了他们是你生命的多余和无意义。

诗的结尾,是对开篇的回答——人们不可能长久地置身于历史的乌托邦的幻境,注定要回到与之打交道的日常世界之中。

③审美态度朦胧诗崇尚崇高、优美、和谐的传统审美风格。第三代诗人审丑,粗鄙化,出现大量的反文化、反崇高、反优美倾向。

④感情表达

朦胧诗崇尚激情,北岛的激愤、舒婷的浪漫抒情、顾城的童心张扬、江河的沉雄、杨炼的雄浑激荡。

杨炼《大雁塔》较为感性,和传统的抒情诗有着共同的美感,但同时也能蕴含许多关于祖国文化、历史及人性情感的理性哲思。第三代诗人的反抒情,冷抒情、零度情感介入。

韩东《有关大雁塔》比较口语,属于口语诗歌的代表,没有比喻,拟人等辞格,只是一种叙述,也是一种反诗化的诗歌。诗是发自内心的写作,是一种本性的流露,而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或所谓新生代诗的反叛和超越的创作姿态。诸如“发福”、“有种”的字眼在诗中的出现给人感觉作者在生活中是个典型的有着痞子气的现实主义者。

⑤语言朦胧诗语言中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暴力色彩。第三代诗人强调语言本体,诗到语言为止。强调语言的口语化色彩,语言与生命的同构性,纯粹性,语感。

《有关大雁塔》中,作者全部用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来叙述,从头到尾,修辞完全不见踪影了。

如文中“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完全不像传统的诗歌的语言。很多人觉得,没有运用修辞的诗歌就像没有味道的饭菜,食之无味。但是作者站在时代的前头,大胆突破语言的束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五、总结与收获(1)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揭示的意义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对极具典型象征意味的大雁塔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和消解。表层背后的深度模式拆除了, 人为赋予或积淀而成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味也消解了。只剩下一种消除和相对远离语言后天文化性的原生态语言。

韩东的大雁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为真实而作。在当时的价值体系下,人们还在左的阴影中,还在意识形态里的虚假中活着,所以,韩东、于坚等人的诗歌寻求人自身的回归。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