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解题思维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281.62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数学解题思维策略

——高考数学代数推理题

一、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指从理解问题开始,从经过探索思路,转换问题直至解决问题,进行回顾的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在高考试卷中,有一类问题常以高中代数的主体内容——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及其综合部分为知识背景,并与高等数学知识及思想方法接轨,这就是代数推理题.这类问题立意新颖,抽象程度高,是数学问题的典型代表.具体说来,其思维过程一般分为三步:首先要领会题意(审题)——弄清题目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如果条件和结论是用文字表达的,则把它翻译成数学语言;其次要明确方向——在审题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明确解题目标与方向;最后要规范表述——采用适当的步骤,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运算,并正确地表述.

在这里,第一步是关键,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审题.

二、如何审题?

1、理清题意

审题,就是明确题目的已知和未知,是解题的第一步,这一步不要怕慢.从近年高考命题的特点来看,试卷容量有减少的趋向,目的也就是要突出对考生的能力检查,增加思考量,倡导多给考生一点思考和探索的时间.

其实,题目本身就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可以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和数学含义三方面来理清题意.

2、条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诱导解题方向

解题实践表明,条件往往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则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可以按照条件列出所有的解题手段表解,根据结论写出可能的解题方向,并寻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将题目进行分解,避免失分.

3、挖掘隐蔽条件

对于条件,一定要用足用够.解题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往往是题目未明显写出的,即隐蔽给予的.一方面,解题时如果遇到“盲点”,可以回过头来分析是否用足用够条件;另一方面,也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也说明,审题一定不要怕慢.

〖例1〗(2005年成都一诊22题)对于函数f (x ),若存在0x ∈R ,使00()f x x =成立,则称0x 为函数f (x )的不动点.已知2()(1)1(0)f x ax b x b a =+++-≠.

⑴若对b ∈R ,f (x )恒有两个相异的不动点,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⑵在⑴的条件下,若y =f (x )的图像上A 、B 两点的横坐标是函数f (x )的不动点,且A 、B 两点关于直线2(44)y kx a a =+-+对称,求b 的最小值.

〔条件分析〕条件呈包含关系,子条件在结论二中列出.

前提条件→解题手段:信息迁移(数学含义)→三个“二次”结合(数形结合); 子条件→解题手段:①隐蔽条件;②对称性(数形结合)→垂直、中点(点差法). 〔结论分析〕两个结论. 结论一→解题方向:不等关系; 结论二→解题方向:利用单调性求最值. 练习:

1、设b x a x x f ++=1log 2)(log 2)(222,已知2

1

=x 时,f (x )的最小值是8-. ⑴求b a -;

⑵求在⑴的条件下,f (x )>0的解集A ;

⑶设集合},2

1

|||{R x t x x B ∈≤-=,且∅=⋂B A ,求实数t 的取值范围.

答案:⑴4a b -=;⑵x x A <=0|{ }281>

3

8521≤≤-≤t t 或.

2、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如果对于任意12,x x ∈R ,都有

12121

(

)[()()]22

x x f f x f x +≤+,则称函数f (x )是R 上的凹函数.已知二次函数2()(,0)f x ax x a a =+∈≠R .

⑴求证:当0a >时,函数f (x )是凹函数;

⑵如果[0,1],|()|1x f x ∈≤,试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答案:⑴略;⑵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2,0)-. 三、若干具体的解题策略

为了使解题的目标和方向更明确,思路更加活泼,进一步提高探索的成效,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具体的解题策略.一切解题的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变换,即把面临的问题转化为一道或几道易于解答的新题,以通过对新题的考察,发现原题的解题思路,最终达到解决原题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常用的解题策略有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特殊化、一般化和间接化等策略.

1、熟悉化策略

熟悉化策略,就是将陌生的题目变为曾经解过的比较熟悉的题目,进而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解题模式,顺利地解出原题.可以在分清题目条件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结论及其联系上下功夫.

⑴联想回忆基本知识和题型

通过联想回忆,找出现有问题和熟悉问题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同的知识点,充分利用相似问题中的方式、方法和结论,从而解决现有问题.

⑵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题意

全方位分析题意,即把题目的所有条件都要分析透,并找到各条件间以及条件和结论间的联系,从中找出熟悉的解题手段;多角度分析题意,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适时调整分析问题的视角,找到自己熟悉的解题方向.

⑶恰当构造辅助元素

通过构造辅助元素,如构造数列、构造图形或几何量、构造等价性命题等,改变题目的形式,变陌生题为熟悉题.

〖例2〗(2003年成都一诊20题)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p 为非零常数,满足条件:

①a 1=1;②S n =4a n +S n – 1– pa n – 1(2≥n );③2

3

lim =

→n n S . ⑴求证: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 ⑵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⑶若b n =na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n n b b b T +++= 21. 〔条件分析〕条件呈包含关系,子条件分项列出. 子条件①、②→联想回忆:a n =S n – S n – 1(2≥n );

子条件③→联想回忆:等比数列前n 项和的极限值存在,则公比q 的绝对值小于1. 〔结论分析〕三个结论. 结论一→根据定义证明; 结论二→求出公比;

结论三→联想回忆:数列{b n }的通项是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积,可用错位相减法求前n 项和.

〔解题评析〕⑴证明:∵ S n =4a n +S n – 1– pa n – 1(2≥n ), ∴ a n =S n – S n – 1=4a n – pa n – 1, (点评:应用a n =S n – S n – 1(2≥n ).) 3a n =pa n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