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人们通常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4.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6.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平行。

7.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8.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根据云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9.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0.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11.不容易用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

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12.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13.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14.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15.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16.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7.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后的高锰酸钾的: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18.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19.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0.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2.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23.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第三单元声音

24.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6.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7.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28.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29.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3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3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32.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33.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34.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躯干部还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35.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36.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可以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37.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38.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39.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0.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41.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42.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43.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 0次左右。

44.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45.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46.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47.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

48.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49.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

50.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5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

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53.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54.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

腔里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55.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

不相同。

56.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四声就)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

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

57.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

内消化。

58.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59.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

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60.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1、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一些动物或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特殊“气象预报员”。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小于1/4)、多云(7/10左右)和阴天(9/10以上)的标准。云分为积云(下小雨,棉花堆一样)、层云(扁平层状,下毛毛雨、大雨和雪)、卷云(纤细羽状,冰晶组成,不下雨)。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0℃,测量一个地区的温度应该在室外、通风、阴凉处,一天中清晨6时左右温度最低,下午14时左右的温度最高。早上到下午14时这段时间中气温是逐步上升的,下午14时以后气温开始逐步回落。水结冰时,温度应在0℃以下。水沸腾时应该在100℃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风速仪可以检测风的等级和速度,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天气日历中的风力等级也可以用简化的旗子来表示:无风、微风、大风。(风力等级表见科学书本第10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检测一天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的口径大小不影响数据准确度,10毫米以下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100毫米为暴雨,100—200毫米为大暴雨,200以上为特大暴雨。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点:

把温度计的拿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平视温度计内液面顶端,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天气日历应包括: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用已学的天气符号)。日期不能少

简答题:

1、你知道可以用哪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可以用文字或者画图表示)

2、溶解单元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水能溶解固体(如食盐、高锰酸钾等)、液体(酒精、白醋等)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如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通过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多少与水的多少有关。一般100ML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食盐。如果一杯浓盐水的底部有一些再也溶解不了的食盐可以通过加水的办法在增加溶解的食盐的量。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需要材料:方座支架、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漏斗下部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边③漏斗末端紧靠烧

杯内壁

2、怎样加快溶解?

(1)比较搅拌与不搅拌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玻璃棒、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盐量、观察时间一样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比较加热与不加热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水(热水和冷水)

相同条件:水量、盐量、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加热、一杯不加热

(3)比较碾碎和不碾碎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一份粗盐,一份细盐)、两个烧杯、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中加细盐、一杯加粗盐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

要点:注射器向外拉的时候气压减小,气泡析出(变大,变多)

注射器往回推的时候气压增大,气泡消失(变小直至消失)气体溶解入水中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仪器准备:量筒、天平、药匙、玻璃棒、食盐、记录单

过程:1、用量筒取水100毫升。2、用天平分盐2克每份。3、放盐,搅拌加快溶解,溶解一份再放接下去一份。4、一直放,直至出现不能溶解,在数盐的份数,然后减掉不能溶解的那份。

结论:100毫升水中一般可以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

实验仪器:石棉网(均匀受热)、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三角架(支撑)

析出的食盐不能品尝,检验的办法:析出的结晶可以再次溶解与水中则证明这个是食盐

6、使用酒精灯的的注意点: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

熄灭的时候不能用嘴把火吹灭,而应该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盖一次。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用同样的办法回答食盐和沙子是否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

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蒸发或者暴晒(会写简单的步骤)

4、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请根据你做过的实验结果判断: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3、声音单元

科学概念:

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位置是赫兹。

声音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真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只能看见振动但不能听见声音,所以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耳道传递声音到内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经常用MP3等物品会损伤耳朵,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器官。

小常识: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科学实验:

1、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实验。

(1)、先预测音高的变化及理由,(2)实验,确定尺子伸出桌面不同长度下的音高变化:如:高、较高、较低、低等,(3)记录每次的音高变化,(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1)、先预测声音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快,(2)实验,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3)记录数据,(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3、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变响的方法:加大音量、发声物体接近发生罐

变轻的方法:减小音量、发声物体远离发生罐、用物品盖住发声罐、用手捂住等

简答题:

1、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声音到耳朵里的。

2、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

控制发声物体的音量、植树、做防护屏

3、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高较高较低低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在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4、我们的身体

科学概念: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人体外观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起着支撑身体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