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同一音乐题材上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这既体现了中国民歌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从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中选取几个典型的音乐题材进行剖析,探讨其差异性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我们要明确中国民歌的地域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大国,各个地域的民歌都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东北地区的民歌以豪放、激情、豪情壮志为主要特点;西南地区的民歌则以抒情、柔美、多情为主要特色;而西北地区的民歌则以雄浑、悲壮、豪放为主要风格。
中国民歌在同一音乐题材上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旋律、节奏、演唱方式、歌词内容、表达情感等方面。
一、关于爱情题材爱情是中国民歌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爱情题材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东北地区的爱情民歌以豪放、真挚、直白为主要特点,歌曲的旋律多为高亢激昂,节奏明快有力,歌词直白真挚,情感表达直接。
而西南地区的爱情民歌则以抒情、柔美、含蓄为主要特色,歌曲的旋律多为柔美抒情,节奏缓慢细腻,歌词充满了对爱情的神秘和精致的描写。
西北地区的爱情民歌则以雄浑、悲壮、豪放为主要风格,歌曲的旋律多为雄浑悲壮,节奏豪放有力,歌词充满了对爱情的豪情壮志的诗意描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同一音乐题材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风俗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东北地区的民歌展现出了豪放、真挚、直白的特点,这与其地处广阔平原地区、人们豪放坚韧的性格、对生活真挚朴实的态度以及对爱情、生活、祝福的直接表达有关。
西南地区的民歌则展现出了抒情、柔美、含蓄的特点,这与其地处山岳密林地区、人们细腻文雅的情感、对自然生活的深沉感悟,以及对爱情、生活、祝福的柔情细腻的描写有关。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创作中重要的地域文化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从歌曲类型、旋律、歌词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对江苏民歌的地域文化特点进行研究。
江苏民歌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歌曲类型。
江苏地域广阔,包括了城市、乡村、沿海等不同地区,因此民歌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其中包括劳动歌曲、爱情歌曲、战争歌曲等。
劳动歌曲反映了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场景,歌词内容朴实真实;爱情歌曲则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热情;战争歌曲则记录了江苏人民在历史战争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不同类型的歌曲形成了江苏民歌的多样性,展现了江苏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
江苏民歌的旋律丰富多样,具有地域特点。
江苏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江南水乡的风情。
一方面,江苏地处东南沿海,受到了海洋气候的影响,民歌旋律轻快欢快,让人感到愉悦和舒畅。
江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民歌旋律深沉内敛,给人以思考和沉思的空间。
这种丰富的旋律特点,使江苏民歌具有了极高的艺术美感。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既有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生活的记录。
其中涉及了江苏特有的自然景观、传统习俗、历史故事等。
有的歌词描述了美丽的苏州园林和运河的风光,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有的歌词描绘了江苏农民的劳动场景和农田的丰收,反映了江苏人民对农耕文化的热爱。
这些歌词内容使江苏民歌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
江苏民歌的表达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苏民歌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江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有的歌曲以独唱形式呈现,歌手通过婉转动听的歌声表达出情感;有的歌曲以合唱形式呈现,通过多声部的配合展现出江苏民歌的丰富和多样性;还有的歌曲以舞蹈形式呈现,通过舞蹈动作和歌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它丰富多样的歌曲类型、优美动听的旋律、丰富多样的歌词内容和独特的表达形式,展现了江苏地域文化的风情和特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彩的民歌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以即兴性为基本特征,同一首民歌曲调因不同的唱词,可以随性所致的发挥,有所变化,有所创新。
民歌的体裁多样,大体可分为劳动歌曲、爱情歌曲、仪式歌曲、乡村或城镇生活歌曲和叙事歌曲。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的结晶。
故具有口头性,即兴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点。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是惟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的音乐特征:①音乐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②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③民歌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表现出来④节奏、节拍形式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⑤曲式结构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用同一旋律反复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歌,在其内容、音调、曲式结构、音乐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会表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特征。
这种特征就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民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方的民歌会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
但是,有些民族的分布地域较广,其民族风格会与所在地区的风格相互交融。
民歌的八块色彩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江浙、江淮、闽粤台、湘鄂。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具有集体创作和不断流传的特点。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多样丰富。
民歌的体裁有:劳动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山歌(花儿)(信天游)、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劳动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如陕北《黄河船夫曲》、四川《打夯歌》、《川江船夫号子》等劳动号子的音乐特征:①歌词多与劳动有关②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限制,节奏鲜明,具有律动性③曲调多样,视工种而异④歌唱形式视劳动者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⑤曲式结构受劳动过程和时间影响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作时即兴创作、用以抒发感情的民歌山歌主要有:陕北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按歌唱的场合分,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按唱腔分,山歌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山歌音乐特征:①歌词具有即兴性②音乐奔放、嘹亮,曲调悠长,广泛应用自由演唱音和拖腔③歌唱形式多样,以独唱为主④曲式结构短小,呈多样化小调:是人民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中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分为:谣曲、时调、吟唱调。
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有何不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区演唱时形式和风格也各具特色。
本文将针对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进行探讨。
一、东北民歌的演唱方式东北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演唱方式独具特色。
东北地区负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辽阔的土地,东北民歌多表现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唱出了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情。
在演唱方式上,东北民歌通常以高亢豪放的唱腔和粗犷有力的声音为特点,歌者常常以大嗓门、粗喝声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将东北人民的豪放与直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西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南地区山高地势险峻,多山多水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西南地区独特的民歌文化。
西南民歌以其多样性和美妙的旋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演唱方式上,西南民歌多以婉转绵长的唱腔和柔和细腻的声音为主,歌者通常轻声低吟,充分展现西南人民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
三、华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华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常常带有雄浑庄重的风格。
华北民歌以爽朗、激昂和富有节奏感的表演形式闻名,歌者常以豪迈而有力的唱腔和宏亮的嗓音演绎歌曲。
华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节奏的准确感和声音的层次感,以突出歌曲的整体氛围和表现力。
四、华南民歌的演唱方式华南地区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华南民歌在演唱方式上更加注重独特的音韵和节奏感。
华南民歌常常以婉转柔美的唱腔为主,歌者用轻柔绵长的声音演绎音乐,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华南民歌在演唱过程中注重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以及对整体旋律的描绘,使歌曲更具动感和韵味。
五、西北民歌的演唱方式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广袤的戈壁滩和浩瀚的沙漠形成了西北民歌独特的演唱方式。
在西北民歌中常常出现强烈的原始风味和独特的喉音唱法。
歌者使用嘶哑有力的声音演唱,以特殊的喉音技巧表达内心的情感,加强了歌曲的张力和独特性。
总结: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演唱方式各具特色,东北民歌豪放奔放,西南民歌婉转绵长,华北民歌雄浑庄重,华南民歌轻柔柔美,西北民歌独特喉音。
基于地域性的河北民歌风格对比研究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地区。
在这里,有着独特的民歌风格,这些民歌既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也展示了地区特色和人民生活的形态。
本文将对河北省民歌的地域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河北民歌风格的特点河北民歌风格较为多样,但是有一些基本特点:1.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便于传唱。
河北的民歌通常以五度音阶为基础,旋律简单,易于学习和吟唱。
这种朗朗上口的旋律,让人们很容易就会跟着唱起来。
2.粗犷豪放、充满力量。
河北的民歌是来自基层的流传,它们表现出民间生活、人们情感和价值观。
这些歌曲往往充满着拥有豪爽粗犷的个性与强烈的民族气息与精神。
3.大量采用古典修辞手法。
河北的民歌常常使用古典修辞手法,并引用古代诗词中的典故,表现出浓郁的文字意味和艺术魅力。
河北境内不同地区的民歌,受到地域气候、语言、土地、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主题内容。
沧州地区沧州地区的民歌,通常以唱诉农村生活为主题。
这些歌曲充满朴实的神情和深沉的情感,唱出了农民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追求。
这些民歌通常配以简单的乐器,如羽毛板、拉胡琴等,风格朴素,干净利落。
张家口地区张家口地区的民歌在音乐形式方面,一般以多声部的合唱形式为主。
在歌曲内容上,一般主题都围绕着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唱出了山区的原始风貌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邢台地区邢台地区的民歌,通常乐器较为丰富,多以笙、管、胡琴等器乐为主。
歌曲主题注重的是人际关系,以婚恋、亲情为主要内容,是邢台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唐山地区唐山地区的民歌,多表现出一种勇敢与坚韧的精神面貌,这源于唐山历史上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
唐山民歌的旋律多采用较为复杂的音阶形式,动感强烈,富有节奏感。
总结河北省民间歌曲在音乐风格和主题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
无论是沧州、张家口、邢台、还是唐山,民歌都是当地的文化瑰宝,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特性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是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域的生活风情,也记录了各地人民的情感和历史。
虽然中国民歌的主题和题材多样,但在不同地域中都能找到一些共同的音乐题材,比如爱情、田园、生活等。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民歌在同一音乐题材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不同地域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歌在同一音乐题材上的差异性。
首先来看中国民歌中常见的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中国民歌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不同地域的爱情民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在北方地区,比如东北的民歌中,常常表现出粗犷豪迈的男儿之情,以及坚韧不拔的爱情。
东北地区的《二人转》、《敖包相会》等歌曲,歌词简单直白,情感真挚,反映了东北粗犷豪迈的民族性格。
而在南方地区,比如云南、贵州等地的民歌中,常常表现出含蓄细腻的南国风情,如《情非得已》、《雨一直下》等歌曲,歌词充满了细腻的感情表达,反映了南方人民的柔情和耐心。
可见,不同地域的爱情民歌在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上存在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既反映了中国地域的多样性,也展现了中国民歌的丰富多彩。
在今后的民歌传承和发展中,我们应该重视不同地域民歌的保护和挖掘,让这些宝贵的音乐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风格。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的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特色方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这也影响了他们的民歌题材。
在西南地区的藏族、彝族等民族,民歌以自然景观、牧民生活等为主题;而在东北地区的满族、鞍山族等民族,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农耕生活、丰收等方面。
通过这些题材差异,民歌不仅反映了地域特色,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有关。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巨大,这也反映在了民歌的题材中。
在北方干旱少雨的内蒙古自治区,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草原、马奔、羊群等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与草原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而在江南地区的江苏、浙江等省份,民歌往往描绘了水乡田园美景,反映了人们对水文化的热爱。
这些题材差异使得民歌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的题材差异还与地域的历史文化有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各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也影响了民歌题材的差异性。
在西南地区的滇池、泸沽湖等地,民歌中常常出现关于古老民族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神话传统的崇拜;而在华北地区的河北、陕西等省份,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古代战争、英雄豪杰等题材,体现了战争文化的影响。
这些历史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独特的题材风貌。
中国民歌的同一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与地域特色、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丰富了中国民歌的风格和内容,也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地域的民歌题材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和魅力。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歇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
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太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l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耿等等【1]。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时相对固定的地域。
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括这层意思。
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问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
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
国风”和。
楚歌。
,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十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
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歇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
轨迹”。
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臣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
这种。
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率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B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十重要特征。
第二。
自然环境的影响t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村词村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耿形成明显的分野。
有趣的是。
中国音乐创作中江苏民歌元素的地域文化特点研究江苏民歌是中国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讨江苏民歌中的元素及其地域文化特点。
江苏民歌是指江苏地区流传的民间歌曲,包括了苏北民歌、苏南民歌等多个分支。
苏北民歌以其朴实、质朴的风格而闻名,歌词内容多涉及生活琐事、劳动、爱情等方面。
苏南民歌则更加柔美、细腻,表达了江南水乡的浪漫与温情。
江苏民歌中的音乐元素体现了江苏地域文化的特点。
苏北民歌常采用四声制,以念词为主,节奏简单直接。
苏南民歌则多采用五声制,更注重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音乐元素的差异反映了江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江苏民歌的歌词内容也体现了江苏地域文化的特点。
苏北民歌歌词多写实、质朴,表达了农民的劳动和生活状态。
比如《水墩洞的春天》这首歌,歌词描绘了农忙季节的辛勤劳作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苏南民歌则更加浪漫抒情,歌词内容多涉及爱情、风景和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
如《江南忆》这首歌,歌词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怀念的美景和深情款款的爱情。
江苏民歌还融合了丰富多样的乐器与节奏,反映了江苏地域文化的特点。
苏北民歌常用的乐器有板胡、板子、唢呐等,节奏简单、朴实。
苏南民歌则常用笛子、琴等乐器,节奏更多变、细腻。
这些乐器和节奏的运用,使江苏民歌更加生动有趣,展现了江苏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江苏民歌作为中国音乐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
其音乐元素、歌词内容和乐器节奏等方面,都反映了江苏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通过对江苏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江苏地域文化的精髓。
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色——以西北高原民歌为例关靖云/新疆大学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描述。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民歌则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
通过对民歌文化的研究,能够使人们透过民歌了解其背后隐藏的劳动人民对生活、对社会、对爱情等的最直接的情感表达。
能够唤醒和帮助人们对区域景观的感知。
1.民歌文化的研究现状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广泛流传在民间, 属于民族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化范畴, 其创造者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 是在世代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集体创作和修润的。
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所以民歌能充分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
民歌的题材、体裁、传播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区域性是民歌的一大特点。
这地域风格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超稳定的经济结构,更直接的源自于各地的方言风俗文化。
把这种区域差异以文化区的形式分开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音乐之乡”大会的召开吹响了音乐地理研究的号角。
但是国内地理学长期以来对民歌文化是相对忽视的, 即使文化地理学也总是把工作重心置于建筑、服饰、信仰等易于把握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上。
民歌文化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娱乐”而已。
然而, 事实是在民歌文化平凡的背后隐藏着劳动人民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反映着区域特殊的背景环境。
对民歌文化的研究主要有:马勇,从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了音乐的起源、传播、风格、文化区的划分等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995);刘岩,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使音乐文化的历史化、背景化、区域化、多元化等问题(1996);吴永生,结合民歌发展的历史基础,从文化地理角度探讨了民歌文化的地域整合型,将中国民歌划分七个民歌区,并且论述了各区域民歌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的地理基础(2005);刘怡,采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了对中国民歌的地域模式分类方法。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各个民族群体中形成的一种音乐体系,它包括了众多的音乐风格和曲种,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大致分为四个主要分类:北方民间音乐、南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宗教音乐。
首先,北方民间音乐是中国北方地区民众以民歌为基础,结合其特有的乐器演奏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
北方民间音乐通常较为简单,以故事叙述和史诗歌唱为主要特点。
北方地区的传统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等,配器上多以弦乐器为主,但也会加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
其中著名的北方音乐曲种有《梅花三弄》、《二人台》等。
其次,南方民间音乐主要指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
南方民间音乐以艳丽、柔美为主要特色,节奏优美,旋律多变。
民间舞蹈在南方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山歌万曲,京剧一班”之说。
南方地区的传统乐器有琵琶、笛子、月琴等,同样以弦乐器为主要配器。
南方音乐的代表曲目有《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
第三,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群体所创作和演绎的音乐。
由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所以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也千差万别。
每个少数民族音乐都有其独特的乐器、曲调和舞蹈形式。
著名的少数民族音乐有藏族的《舞蹈音乐》、蒙古族的《草原之歌》、哈萨克族的《阿勒泰山之歌》等。
最后,宗教音乐是中国各个宗教信仰中所产生的音乐形式。
中国宗教音乐主要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和伊斯兰教音乐。
宗教音乐通常以唱诵经文为主,并伴以乐器演奏和舞蹈。
宗教音乐在表达信仰、宣扬教义、祈福祷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宗教音乐有佛教音乐《法华经十万咒音乐》、道教音乐《太乙仙梁浸爱绩千仞天舞曲》等。
总的来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曲种,反映了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形态。
无论是北方民间音乐、南方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还是宗教音乐,它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展现着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些音乐形式不仅是民众娱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各地的民间音乐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中国素有“民歌之乡”之称的广西,南方民歌遍布于山水之间,而在北方却有独具特色的响板歌、马头琴等民间音乐形式。
北方民歌与南方民歌各具特色,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歌曲内容的不同北方民歌的歌曲内容一般比较简单,伴奏使用的乐器和节奏也比较单一。
歌曲通常会通过比喻、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生活中各种情感,如恋爱、血缘、亲情等,常常是以一种欢快的方式表达出来,显得很通俗易懂。
南方民歌则相对而言较为情感化,歌曲内容也较为丰富多样。
南方民歌往往是表现作者的情感经历、评述现代社会现象、反映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总的来说,南方民歌的歌曲内容比北方民歌更加深刻,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二、歌曲演唱形式的不同北方民歌演唱形式多样,有合唱、独唱等方式。
在北方,民歌并不是专业歌手的“专利”,平民百姓中也有不少爱好民歌的人。
他们通常会选择在自家庭院或公共场所,如村庄广场、市场、会场等地方表演民歌,衣着朴素,舞姿大胆,形式相对比较简单,但含义十分深厚。
南方民歌则注重演唱者个人的歌唱水准。
南方民歌往往由专业歌手来演唱,他们在歌唱方面注重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演唱场合也是在音乐厅、酒吧等场合,一种更加热闹、高雅的方式。
同时南方民歌的伴奏器乐也往往是细致、细腻而稳定的,更加锦上添花。
三、音乐形式的不同北方民歌的音乐形式多样,有响板歌、铁弦歌、马头琴等等。
在北方民歌的伴奏方面,常常采用单簧管、扬琴、唢呐、古筝等乐器,这种乐器组合营造出来的音乐影响力相对较强。
春节联欢等文艺晚会中,北方民歌有关农村生活的节目常常被列为重点,成为了北方独具魅力和特色的表演形式。
南方民歌的音乐形式则普遍采用龙船、板凳舞、踩高跷等舞蹈形式,表现出南方人民的情感和文化特点。
南方民歌的伴奏方面,常常采用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透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风情。
同时,南方民歌和流行音乐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相对于北方民歌而言,南方民歌的节奏显得更加热烈,更加富有活力。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各个地区和民族。
虽然同属于中国民歌范畴,但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音乐题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歌曲的主题、节奏、曲调、演唱方式和音乐元素等方面。
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主题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都不尽相同,因此民歌的主题也会因地域的差异而产生变化。
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描绘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反映了北方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南方地区的民歌则多以描绘水乡生活和饮食文化为主题,反映了南方人民对江南水乡的独特情感。
在节奏和曲调上,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体现出明显的区别。
北方地区的民歌通常以朗朗的快板为主,曲调明快、节奏鲜明,富有爽朗和豪放的气息;而南方地区的民歌则通常以抒情的慢板为主,曲调柔和、节奏舒缓,富有细腻和温婉的情感。
著名的北方民歌《茉莉花》和南方民歌《梁祝》在节奏和曲调上就有明显的区别,体现了北方和南方不同地域风格的特点。
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演唱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合唱和大合唱形式呈现,音色浑厚、嘹亮、高亢;而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独唱和二重唱形式呈现,音色柔和、清脆、婉转。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歌在音乐元素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民歌的音乐元素主要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和伴奏等,不同地域的民歌在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北地区的民歌多使用西北民族音乐的特色元素,如复调和声、降低二度、自由节奏等,使其音乐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情;而西南地区的民歌则多运用民族乐器和民间乐器的伴奏,使其音乐富有独特的民族色彩。
大学选修课论文题目: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摘要: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不同地域、族群、习俗及历史背景下的文化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从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内容入手,分析各地民歌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中国民歌、地域特点、文化、习俗、历史背景Introduction中国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表达感情、描述生活、传达情感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歌文化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民歌文化的地域特点,从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内容入手,分析各地民歌文化的独特之处。
一、华南民歌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对华南民歌文化的影响。
2.华南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
3.华南民歌文化的歌曲类型及歌词主题。
二、西南民歌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对西南民歌文化的影响。
2.西南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
3.西南民歌文化的歌曲类型及歌词主题。
三、东北民歌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对东北民歌文化的影响。
2.东北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
3.东北民歌文化的歌曲类型及歌词主题。
四、西北民歌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对西北民歌文化的影响。
2.西北民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特点。
3.西北民歌文化的歌曲类型及歌词主题。
结论中国民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传统及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使得各地的民歌文化各具特色。
本文以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地区的民歌文化为例,探讨了各地民歌文化的特点,这对我们了解中国民歌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探究各地民间文化的异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题材多种多样,反映了中国各个地
域的文化特点和民生百态。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既是由
于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特点所导致的,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历史、地理、民俗
等方面的差异。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可以从歌词内容上来进行分析。
中国民歌的歌词
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山川河流为题材的民歌,在不同地域中表现出
了各自独特的风景美。
江南地区的民歌独特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水上生活的情趣;
而西南地区的民歌则着重描绘了高山、峡谷、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恢弘。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风景画卷。
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还可以从音乐风格上来进行分析。
中国民歌的音
乐风格千差万别,反映了不同地域的音乐传统和民族特色。
北方地区的民歌以高亢豪放、
雄壮激昂的音乐风格为主,表现出北方人民豪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南方地
区的民歌则将温柔婉约、细腻柔和的音乐风格作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南方人民温情雅致的
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同样的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音
乐表达方式。
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题材,这些音乐题材在不同的地域中具有差异性。
本文将从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民歌的同一音乐题材在不同地域中的差异性。
首先,中国是一个广袤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有着很大差异,因此民歌的音乐题材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比如,在西北地区,沙漠、草原、牛羊等自然元素常常成为民歌的音乐题材;而在江南地区,水乡、风景、情感等人文元素则更为常见。
这些音乐题材的不同,往往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文化和历史特点。
其次,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民族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交织融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歌的音乐题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唐宋时期,民间艳情、赋诗对民歌音乐题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诗宋词中的许多意境都成为了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来源;而在明清时期,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对民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庐山谣》、《青春舞曲》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民歌。
此外,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也是民歌音乐题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对生活、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民歌音乐题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与山林、田野的接触,宗教信仰、传说故事等常常成为音乐题材的来源;而在东北地区,由于较为严寒的环境,民歌往往表现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较为实际的情感。
最后,中国民歌不同于西方的民歌,它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民间的传统特色。
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不同地域的民歌音乐题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得中国民歌的音乐题材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例如在陕西的秦腔、云南的花灯节、四川的川剧等,这些都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地方民歌音乐题材多样化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不同地域的音乐题材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与中国广袤的地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域差异及其地域特色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歌,即民间歌曲的简称。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艺术作品。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诗经》中的“风”就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流行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调”、元代的“小令”、“散曲”,明清的“歌谣”、“小曲”等。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民歌也随之有了新的内容、精神风貌、音乐形式和艺术风格。发表论文。而其中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理背景则使我国民歌体裁丰富、风格多样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一、地域性的差异对民歌风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地域间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民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的熟知,对于我们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歌中展现出了劳动人民多样的生活模式,如:与不同的劳动方式紧密相连的号子,与不同的生活场景、生活情趣紧密相连的小曲、小调等。同时由于民歌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音调、生活特点、地理环境等的影响,使得民歌还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平原地区的民歌大多婉转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豪放;而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产生的民歌,则多是那音调悠长、气息宽广的长歌等等。 第一,四川号子: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民歌以“号子”最具地域特色。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的民歌,又称之为劳动号子。如流行于四川境内长江流域的《川江船夫号子》,是在行船过程中为组织、协调纤夫们的动作而唱的,由于川江上的水路和气候险恶多变,纤夫们的工作不仅异常艰苦,而且常常性命攸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川江号子,便成为劳动号子中极富感染力的一种。川江号子的演唱形式保持了号子的基本特点,即一领众和。领唱者即是劳动的指挥者,领唱者通过多样化的领唱,来指挥和协调船夫们的动作。不仅透出浓郁的川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乐观、开朗、顽强、坚毅的性格,及与大自然抗争的豪迈气概。 第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黄土高原的民歌,作为“黄土地的歌”,有“信天游”、“山曲”、“顺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节奏大多舒缓而自由,音调悠长而飘逸,具有即兴演唱的特点。如;《蓝花花》这首歌中唱到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采”,这种极富地方风情的语言与浓郁的陕北音调紧密相连,充分展示了这首民歌的独特的声韵、节奏和语调的美。 第三,青藏高原民歌。青藏高原绵延千里,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地区的山歌辽阔舒展,音域宽广,节奏自由,音调高亢、气息悠长。歌曲《青藏高原》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歌曲,但它却具有浓郁的藏族民歌特点,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青藏高原民歌的风格。这首歌曲旋律深情优美,跌宕起伏,宽广豪放,犹如奔腾的雅鲁藏布江,牵动着人们情感的波澜。歌曲一开始用很强的力度喊出了衬词“呀拉索”,极富西藏民族特色,最后一句“青藏高原”,旋律在“高”字上自由延长,翻卷跌宕,充分体现了山歌悠远绵长的旋律与情绪特征,使情感的宣泄达到顶点,给人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美感。 第四,华北平原地区的小调。在冀、鲁、豫地区,人民在劳动生活斗争过程中,产生了“小调”,代表着冀、鲁、豫人民歌唱的地域特色。小调,又称小曲,它产生于人们劳动之余的休息、娱乐、喜庆等场合,来抒发情感,美化生活、消遣助兴。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曲折委婉,细腻动人,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歌,如流传于河北一带的《小白菜》,它以质朴的音乐,简练的语言, 带有哭腔的音调以及逐层下旋的手法,深刻表现了一个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的悲伤痛苦心情。“亲娘呀,亲娘呀”的呼喊,声声凄凉,催人泪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流行于沂蒙山区的小调,抗日战争时期,由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以山东小调《十二月调》为基础改编而成。发表论文。该曲以淳朴的语言热切赞颂沂蒙的山色风光,至今还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民歌仅由四个乐句组成,简洁明快,旋律与歌词的语调极为贴切,这不仅使音乐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还突出了音乐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五,江南平原小调。江南平原淫雨绵绵的自然条件使人在感情上更加细腻,所以,江南小调细腻柔婉,清雅秀丽。欣赏江南小调,犹如进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画卷,又如显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绿阴来”的意境。如典型的江南小调《茉莉花》,旋律清丽、婉转、柔和,节奏稳重而富于变化,音乐充满了讲情画意。民歌手采用吴语演唱,深邃细腻,更加剧了其妩媚的色彩。 第六,东北平原小调。这里的小调以其特有的粗犷泼辣、活泼风趣、优美朴实的风格而享有盛名。其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比较刚直,曲调也多受地方戏曲“二人转”的影响,因而显得非常富有地方色彩。 二、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成因 民歌的流传多局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民间有“一个山头一个调”、“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的说法,就包含这层意思。因此,音乐传统、自然环境、民众性格、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因素对中国民歌地域特色的形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音乐传统的影响:民歌的特征,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关系甚密。先秦时代产生的十五“国风”和“楚歌”,就已初步奠定了我国北方和南方两个相对独立的音乐系统的基础。其后,历经二千多年,其发展可以说是蓬蓬勃勃、多姿多采,然而,在如此众多的体裁、形式、类别当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楚地分理出以南北方早期民歌为基础的两大音乐系统发展的“轨迹”。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广泛的交流,有过互相影响和渗透,可是,两者并未因此逐渐靠拢融为一体,相反,它们的发展脉络,就像黄河、长江各自在不同的河道上奔流那样,既保持一致的趋向,又有各自的特征和风貌。这种“南北对峙”的格局,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民俗民情、方言土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它已成为我国民歌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自然环境的影响:音乐界把秦岭作为南北民歌的正式分界线,这是因为自秦岭以南各地民歌的词曲结构、音调特征及衬词衬腔的运用等同北方民歌形成明显的分野。有趣的是,秦岭正好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气候、地理与民歌体裁的流布形势如此相似,绝非巧合,而是反映了前者作为一种物质因素对后者这一精神现象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故陕南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北方,但那里的民间音乐,却具有典型的南方风格。 以北方而论,有四种代表性的民歌,“信天游”、“山曲”流行于黄河中游两侧的黄土高原;“爬山调”在其北部的阴山山地及河套平原, “花儿”主要流传在黄土高原西侧的陇中高原,它不仅跨越宁、甘、青三省(自治区),而且还是回、汉、藏、保安、撒拉、土族、东乡、裕固等民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喜爱的歌唱形式。总之,这四个歌种的流布,从黄河中游起,溯流而行,直达上游。其间的高原山地,到处飘响高亢、悠扬、质朴、深沉的“山曲”、“信天游”、“爬山调”和“花儿”。 南方民歌的分布情况亦然。横贯东西的秦巴山地上,陕南山歌遍布于北侧,四川民歌流行于南麓;而在宜宾与重庆之间长江沿岸的低山丘陵间,又有清丽婉转的“神歌”;其南部的云贵高原也是民歌的风靡之地,它们均属于长江流域的上游,共同组成西南山歌的大本营。在长江中游,鄂、湘、赣的鄂西山地,鄂东北、东南低山丘陵,湘东、湘西山地,南岭山地及赣东、赣西山地,更是蕴藏各种民歌的天然宝库。这一带的江汉平原及长江下游苏、皖南部的水乡,还有民歌的一个重要类型——田秧歌广泛流行。珠江上游的粤东北山地,则有一颗南国艺术“明珠”——客家民歌独放异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对于某种民歌体裁的影响,就如土壤对于农作物那么重要。我们当然不能断言,凡有山水,必有民歌;因为民歌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但离开了“依山傍水”的特定环境,山歌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天然舞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三,民众性格的影响:如上所述,不同的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主要地是造就了不同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各地区的音乐风格。如西北民歌的旋律多高亢激越,这与西北地区人民生活在贫瘠的黄土高原,性格粗犷豪放、声调高亢有关。而富饶的江南水乡,山水灵秀孕育了江南人温柔细腻的性格特征,因此不仅其语言被称为“吴侬软语”,而且这个地区的音乐也显得优美柔和,其音乐旋律多波浪起伏,委婉曲折,尤以江南小调出名。发表论文。其次,由于民歌是口头流传,所以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地区,便又会糅进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从这里我们也可看到民歌的变异特征。 如经典名曲《茉莉花》,这是一首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但旋律与风格特征则各不相同。江苏的《茉莉花》优雅清丽、纤细柔美,其润腔纤细、精巧,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柔腔风格”。《茉莉花》流传到河北后又出现新的风格,虽然在唱词、音乐结构等方面仍与江苏《茉莉花》相似,但与当地的民俗民风、语调方言相结合,其旋律产生了很大变化,形成热情泼辣、豪爽奔放、生机勃勃的音乐风格。如一开始“好喂一朵茉也莉花儿来哎哎哎” ,其中“喂”、“来”、“哎”等具有浓郁方言色彩的衬词与有特色的音乐融汇相映成趣,一位北方大姐的性格活脱脱地刻画出来了。在江苏《茉莉花》中歌词“我有心摘一朵戴”,在河北的《茉莉花》中则变成了“我有心掐一朵戴”,一个“摘”,一个“掐”,一字之差,南北姑娘的性格差异就鲜明刻画出来了。在“花儿比不上它也哎哎哎”句中,“上”字处旋律的连续顿音,正反映出了北方民歌顿挫有力的特点。结尾部分,旋律陡然翻高八度,在高亢的哼唱中充分体现了北方女子敢爱敢恨的泼辣劲儿。 第四,历史传统的影响:民歌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它的起源几乎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久远。早在原始时代,先民就在狩猎、搬运、祭祀、仪式等活动中开始了他们的歌唱。自此之后,民间歌曲就一直与人类的一切生活行为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尽管许多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早已消失,但表现那些内容的民歌却流传至今。由于各地生活习俗、地域文化、审美情感的差异,使民歌得以保持其多彩的地域特色,从而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过去时代的珍贵资料和赏心悦目的艺术瑰宝。 结 语 凡民歌流行之地,大多数都有悠久的歌唱传统。使其民歌中的地域特色代代相传,形成传统。虽然,社会历史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特别是战争、迁徙、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的种种原因,都会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播产生影响,原来歌风浓厚的地带,可能因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民俗的改变而逐渐退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环境的变迁, 民歌也会“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呈现出新的风格。其实,中国民歌随时代、环境变迁而产生流变的现象是随处可见的,有的曲调发生变化、有的则被重新填词、还有的用现代音乐手法来演绎传统民歌等等,这不仅形成了民歌的多元化特色,而且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赢得了艺术上的不朽。总之,民歌的形成离不开地域环境的“渲染”,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关系, 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民歌艺术的理解与鉴赏,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民歌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能力,从而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