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护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水土保持的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种维护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土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植被覆盖,特别是在山区和河流沿岸的地区。
通过种植树木和其他植物,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流的冲击。
此外,植物还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减少水流的量和速度,从而降低水的冲击力,防止洪水和泥石流的发生。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土地的保护。
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特别是在土地垂直坡度大的地区,我们应该采取阶梯式耕作等方法,防止土壤的流失。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堤坝和防洪设施等,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和水污染。
另外,我们也应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水土保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才能实现水资源、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 -。
翼城县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赵海昀【摘要】介绍了翼城县基本概况,分析了该县水土流失面积、成因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县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水平,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相结合的措施来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持续治理,以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期刊名称】《山西水利》【年(卷),期】2010(000)002【总页数】2页(P14-15)【关键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翼城县【作者】赵海昀【作者单位】翼城县水利局,山西,翼城,043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1 概况翼城县位于临汾地区东南部,海拔高度在502~2283m之间。
辖10个乡镇,212个行政村,568个自然村,总人口31.753万人,总面积1159km2。
全县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土石山区面积610.8km2,占总面积的52.7%;黄土丘陵阶地区面积304.8km2,占总面积的26.3%;冲积平原区面积243.4km2,占总面积的21%。
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沼泽土。
全县自然植被集中分布于南部和东部山区,黄土丘陵区森林覆盖率低,灌、草丛覆盖差。
2 水土流失现状2.1 水土流失面积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88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67.99%,水土流失量235.637万t,平均侵蚀模数2088t/km2,小河口水库上游梁庄河覆盖最差,几乎没有成片的林地,侵蚀模数达5008t/km2·a以上。
特别是北山地区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位于县境北部的小河口水库,其上游集雨面积338km2,水库年淤积量达150万t,输沙4438t/km2。
森林保护水土的作用相当显著,县境东南山区有林面积大,植被覆盖率高,没有发生过洪灾;而北部山区由于植被覆盖率低,几乎年年都有山洪暴发。
2.2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2.2.1 自然因素从大面积情况看,大部分是属于暴雨后地面产生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地表径流的地方沟蚀尤为严重,在隆化、桥上、浇底等风化岩区,受阳光、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影响,产生松散岩屑,形成土沙流泻的山坡。
2024年浅析水土流失的和影响及防治措施1. 水土流失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简言之,它涉及土壤被侵蚀和水资源流失的过程。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被风、水、冰或人为活动(如农业耕作)等过程从原地移除并沉积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而水资源流失则指的是降雨或灌溉水未能有效被土壤吸收或植物利用,而是通过径流、蒸发等方式离开地表。
2. 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成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植被覆盖、土壤性质等。
例如,陡峭的山坡、多雨的气候、稀疏的植被和易侵蚀的土壤都容易引发水土流失。
而人为因素则主要包括农业活动(如过度耕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林业活动(如过度伐木)、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采矿活动)等。
这些活动往往破坏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加速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流失。
3.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导致土地资源的退化,降低土地的生产力,影响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其次,水土流失会增加河流的含沙量,影响河流的水质,甚至可能引发河道淤积、洪涝灾害等问题。
此外,水土流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威胁。
4. 水土流失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局部地区来看,它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质量,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看,水土流失还会加剧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同时,水土流失还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水源短缺、生态移民、灾害频发等。
5.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建设各种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水土流失。
例如,修建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减缓水流速度,减少径流冲刷力,提高土壤抗蚀能力。
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治理水土流失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将列举10个治理水土流失的建议,以期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1.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土地类型的边界,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3. 加强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梯田、沟壑治理、水土保持林网等,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4. 推广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5. 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减少过度开采和浪费,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6.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排水条件,减少水涝和渍涝,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减少水土流失。
7.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激励和经济补偿,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开展。
8.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和意识,增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9. 加强跨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加强跨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合作共享,共同应对水土流失问题。
10.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确保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好宝贵的土地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这也需要各级政府、专家学者、农民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水土流失治理的良好效果。
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7.21•【字号】•【施行日期】1994.07.2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已由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1994年7月21日通过,现予公布施行。
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4年7月21日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994年7月21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都必须遵守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应坚持谁管理的范围谁组织防治,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并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水土保持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对水土流失防治实行扶持政策,并鼓励水土流失地区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增加投入。
省人民政府设立水土保持专项基金,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组织实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水土保持区划、规划,编制年度计划;(三)审批并监督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四)管理水土保持专项经费和物资;(五)监测、预报水土流失情况;(六)组织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经济技术合作和人才培训,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
第二章预防第七条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荒坡地的,必须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经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办理开垦手续,并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开垦。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的防止和综合治理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1.水土保持管理组织机构项目经理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水土保持领导小组,由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及各部门负责人组成。
安全质量管理班组、施工班组和项目总工程师负责施工现场的有关技术、方案的制定、执行、检查、落实、评估等。
2.水土保持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
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
根据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和防治目标,水土保持采取分区、分期防治:⑴分区:分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两部分,主要以项目建设区作为重点防治区,其又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及临时工程用地区4个大区。
⑵分期: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主体工程区主体工程区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建立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在施工区,按照设计及时完成系统、全面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工程施工严禁切割、阻挠地表径流的通顺,不得强行改动径流的方向或改沟、改河,保证地表径流的渗出。
基础施工的弃渣及时运输到指定弃渣场堆放,不得堆弃河滩;开挖山体边坡时,实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工程附近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时,临时堆碴场地和施工污水处理设施与水源的距离符合有关律例的请求,临时堆碴场采取设置挡碴墙等措施、污水处理设施采取防渗漏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施工结束,实时清除水中杂物,作到工拆档净,并实时恢复原地貌。
4.取土场区保护措施根据取土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条件进行综合治理,主要通过坡面防护、防洪排水、覆土造地等措施。
取土场在取土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地表的自然坡度,形成了裸露坡面,因此应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对裸露面进行削坡,在开挖坡面上覆土造田,土地整治后植物防护,在开挖坡面坡顶设截水沟防治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无序发展和管理不当,土地资源、植被资源以及水资源等被严重浪费,给土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由于水土保持工作监管不严、执法不力,加之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措施不够到位,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等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理。
三、技术水平有限:水土保持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但是一些地区在人员配备及科技投入方面不足,不能及时引入新技术,使保护工作落后或无法落地。
四、覆盖面不够广泛:由于各地的水土保持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而一些偏远地区、山区、荒漠地区相对欠发达,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不够,水土流失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全面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操作实践能力,加强技术研发,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切实保障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高整个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三、在基层加强管理和培训,积极开展普及教育,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实力和执行力。
四、倡导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传承生态文化,加大对生态系统特别是水土资源保护的政策扶持,落实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融资政策,推动水土保持理念的深入贯彻。
五、加强区域协同,促进水土保持走地有效。
在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地区,通过人员、物资、资金等方面互通有无,实现协同式的水土保持工作。
第36卷 第4期2022年4月Vol.36 No.4Apr.,2022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1 引言土地资源关系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由矿产开采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 注[1-4]。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表生态水文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为地表径流、土壤剥蚀以及泥沙输移,它由气候、土壤、地形、植被、水文和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共同决定,且景观格局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
景观格局和水文过程的影响机理一方面通过植被生长与演替的变化对土壤特性、微地形地貌产生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特征,从而影响区域水文特征,一方面通过水文特征来改变土壤特性及微地形地貌,进而引起植被的生长与演替,同时也改变了土地利用特征[6]。
目前对于矿山的生态修复主要是基于“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理念[7]来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8]。
为此,探索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对doi: 10.11994/zgtdkx.20220330.082334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山西平朔矿区为例徐启胜1,王金满1,2,时文婷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2.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大型露天煤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SWAT模型、景观格局指数、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
研究结果:(1)2000—2018年,平朔矿区整体上的水土流失程度加深,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包括排土场在内的矿区中部。
(2)景观各子流域的斑块密度、边缘面积比、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欧几里得最邻近距离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平均斑块大小整体上呈增大趋势,连通度、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和回旋半径标准偏差变化较小。
中部矿区和西部城区斑块变大,斑块空间分布更加集中且不均,破碎化程度变小。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水土保持是指采取措施,保护土壤,维护水资源。
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和环境背景下,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
水土保持工作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还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问题一:土地过度开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的开发利用过于激烈,导致土壤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流失。
大片土地被用于基建和农业,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过度使用而变得贫瘠,水土流失问题也随之产生。
解决措施:对于土地的开发利用,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实行可持续性的发展。
还需要加大对于违规开发土地的处罚力度,增加违规开发土地的成本,以制止过度开发现象的发生。
问题二:农业活动对土地的破坏农业是重要的经济产业,但是农业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过度的农业耕种、施肥和农药使用,会导致土地贫瘠和水土流失。
过度的灌溉也会导致土地盐碱化的现象。
解决措施:在农业活动中,要加强土壤保护工作,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鼓励有机种植和生态农业。
加强灌溉管理,避免过度灌溉,防止土地盐碱化问题的发生。
问题三:工业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工业活动的发展也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挑战。
工业排放会对土壤和水体产生污染,加剧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流失。
解决措施:对于工业排放,要加强环保监管,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大对企业的环保审核力度。
推动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活动的环保标准。
问题四:自然灾害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自然灾害也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的速度,对水土保持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解决措施:对于自然灾害,需要建立健全的预警体系,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在发生自然灾害后,需要尽快进行抢险救灾工作,减少自然灾害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影响。
问题五:缺乏水土保持意识水土保持工作的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但是当前社会中,水土保持意识的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大多数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水土保持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水土保持方案一、现状问题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建设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 资金不足,项目建设困难。
当前,财政对水土保持建设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许多项目无法进行或者进展缓慢。
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山区,使用单位资金短缺,难以完成规划计划。
2. 技术落后,防治效果不佳。
由于我国水土保持行业技术落后,科技创新不足,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
同时,许多基础设施缺位,难以配合工程建设。
3. 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采取不可持续的种植方式,加重了土地的荒瘠程度。
这种情况下,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4. 人才短缺,队伍建设不充分。
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水土保持人才的数量十分有限,我们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人才脱离率,提高水土保持人才的素质和数量。
二、建议水土保持方案1. 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建设资金。
我们应该通过提高政府财政和债务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增加资金。
同时,制订有扶持水土保持项目的政策,向基层水土保持人员发放补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研发。
我们应该推进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和发展,加强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
同时,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合研究,引进先进技术和技术人才,提高我国水土保持行业的技术实力。
3. 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建立可持续农业模式。
我们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可持续农业模式。
同时,要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方式,为农民提供教育、幼儿园、医疗等基础设施。
4. 拓宽水土保持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素质。
我们应该拓宽水土保持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增加对水土保持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该行业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水土保护人才队伍,为水土保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水土保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及采取措施近年来,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加大了投入,许多水利工程项目逐渐动工。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水利工程参与单位、广大人民群众、政府部门等的广泛参与,共同治理和监督施工工程中每个环节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效果。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是保护水土资源,維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标签:水土保持;问题;措施1、水土保持工作存在问题1.1 现代化水平不高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现代化水平不是很高,许多新技术没能很好地应用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在国际合作关系上,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没能与国际上的新技术接轨,在相关的科研技术、制度措施以及水土资源评价指标的问题上,不能满足现阶段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需求,制约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2 造成的损失巨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财富集中、寸地寸金,尤其是大、中型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敏感区,相对于农村来说,发生水土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失都要大的多。
举例说明如下:经济损失方面,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积,城市排水管道堵塞,为河道航运和公路交通方面带来经济损失;生命财产损失发面,城市水土流失剧烈,大量挟沙水流灌入厂房、工地和居民住房,不仅妨碍了生产建设,而且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环境损失方面,城市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径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河道,不但污染水体,影响居民和河流生物的健康,而且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会造成水体变质、变臭,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美观,为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损失。
1.3 过度开垦带来的水土流失人口的迅速增长,带来环境所能承受的人口容量的压力,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便要不断破坏植被开垦荒地,使自然资源消耗过度。
土地资源本来就有限,农业生产者还没有接受正规的生产教育,坡耕地比例过大,耕地种植稀疏,农业粗放式发展,导致土地合理利用性很低,天然草场放牧过度,吃的比长的快,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不能发挥生态防护作用,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水土保持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土地沙漠化严重在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土地沙漠化加速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 水土污染问题突出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施肥农药使用等原因,土壤质量逐渐下降,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水土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生态环境破坏由于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不良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
二、解决措施1. 加强生态修复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增加植被覆盖,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从根本上解决水土保持问题。
2. 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施肥、合理用水,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农业污染。
3. 完善水土保持政策法规要加强对水土保持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程度。
4. 加强监管执法要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监管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科学技术支撑要加大对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益。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只有保护好水土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双赢。
希望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共同构建绿色和谐的美丽中国。
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工作方案范例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体和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流失现象,对土地生产力、生态环境及民众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为保护土地资源,强化水土保持工作,制定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工作方案刻不容缓。
以下将从整治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详细阐述水土流失重点整治工作方案的制定。
一、整治目标1. 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总体趋势,防止流失面积进一步扩大。
2.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减轻农田和林地的侵蚀与冲刷。
3. 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的植被,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
4. 促进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发展。
二、主要任务1. 制定水土流失治理的分类标准与整治规范。
结合各地土壤、地形和气候特点,进行分类治理,并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确定治理重点区域和项目。
2. 加强农田和林地水土保持设施建设。
推进梯田建设、植树造林、沟渠修建等工程,优化水土保持结构,提升抗洪抗旱能力。
3. 强化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估。
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应对问题,并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措施提供依据。
4. 加强农田和林地的管理保护。
严禁非法开采、乱挖乱填等行为,提升农民的土地管理意识,通过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支持。
5. 促进水土保持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科学管理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引导农民采取轮作、休耕等耕作方式,保障土壤健康。
三、实施步骤1. 成立水土流失整治专项小组。
在各级政府组织下,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
2. 制定水土流失整治方案。
结合各地实际,明确整治目标和措施。
3. 加强宣传与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4. 组织实施整治工作。
按照整治方案,推进各项整治项目。
5. 加强监督与评估。
确保整治措施有效实施,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
四、保障措施1. 加大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应增加水土流失整治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护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防范水污染是文明施工、保持生态平衡、为人民造福的要求所在。
施工中严格遵守国家和山西省相关水土保持的规定,依照国家水土保持的相关要求,依照“三同时”原则,采用相关措施,进行水土保持工作,保证将水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1)资料保留及机械使用措施施工期间,施工物料如沥青、水泥、油料、化学品等堆放应严格管理,防范在雨季或暴雨将物料随雨水径流排入地表及周边水域造成污染。
各样施工机械、设施防范严重漏油,严禁机械在运转中和维修时产生的含油污水未经办理直接排放,必定对含油污水进行隔油办理后再行排放。
(2)路基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路基工程及时落实弃土弃砟挡护和坡面防范措施。
路基边坡施工达成后,及时进行防范。
砂石料场所必定到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使用。
在施工中,注意保护树木、花草。
施工时争取少砍树或不砍树,不随意超出设计规划界限。
路堤成型后及时施作防范工程或植被,路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马上进行防范工程或排沟渠的施工。
在路堤施工过程中,设计的排沟渠未能形成贯串时,先修筑临时排水设施,保证施工期间雨水排放畅达。
工程竣工后,必定拆掉临时设施和生活设施,对拆掉后的场所和垃圾要进行平展和焚烧,防范污染环境和造成水土流失。
路基、站场的土石方工程尽量安排在非雨季施工;开挖或填筑的路基土质边坡及时采用工程或植物防范措施,防范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3)桥梁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桥梁施工,特别是钻孔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泥浆水排放, 为防范污染水源、破坏环境。
钻孔过程中的泥浆水先集中在积淀池积淀,吻合要求后排放,严禁乱流乱淌。
余土及荒弃物等,严禁直接排入河中或遗弃于河床,必定在工程竣工时进行清理,集中弃置于弃土场。
施工期间,桥梁基础施工中产生大量节余的基坑土,堆放在桥梁周边影响环境,必定作弃土集中堆放办理。
桥梁预制场规模很大,施工达成后及时拆掉清运临时工程,修整、恢复碰到破坏的植被,将硬化的地基办理后的进行复垦。
筑牢山西生态安全屏障——解读《山西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佚名【期刊名称】《山西水利》【年(卷),期】2018(034)008【总页数】3页(P50-52)【正文语种】中文水土保持的“山西经验”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山西各地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并涌现出阳高县大泉山、平顺县西沟、昔阳县大寨等闻名全国的水土保持先进典型。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创户包治理小流域、“四荒”拍卖等治理经验。
省委、省政府每两年一次召开小流域治理工作会,及时总结经验,出台政策,发动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2005年又出台民营水保大户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
在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治理,截至2017年底,山西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8 161座,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60%,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强度减轻了,全省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我省不仅坚持综合治理、持续治理,集中连片推进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还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水保工程,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大力开展水平梯田和坝滩地建设,改善农业耕作条件;大力发展双季槐、翅果油树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山地水土保持经济作物;通过水保综合治理,治理了一方水土,富裕了一方百姓,发展了一方新产业,让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既绿了黄土地,又富了老百姓。
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规划》指出,虽然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仍有近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未进行治理,且这部分水土流失面积立地条件更差,治理难度更大。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现状及应用案例分析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治水先治山,治山先治人”的谚语。
这句话说明了水土流失对于土地保持和水资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日益普遍化。
为了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现状及应用案例分析。
一、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现状1.1 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种地表流失土壤和水分的过程,造成肥力和土壤结构的严重损失。
研究表明,全国约有38%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的风险,其中严重和中度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土地面积的21%。
1.2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系统破坏,植被被破坏,水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
其次,水土流失使得土壤质量严重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展。
最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发生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农村发展和民生。
1.3 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发展随着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目前,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
主要包括:(1)植被恢复和固沙技术;(2)人工控制技术;(3)耕作措施技术;(4)土地治理技术;(5)生态旅游开发等。
二、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2.1 防护林工程防护林工程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森林防护带,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增加重新利用的水,抑制风沙侵蚀,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存肥力的作用。
防护林工程适用于山区、丘陵区和沙地等地,为当地经济和生态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云南昆明市,石林防护林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石林风景区内,栽种有大片的毛竹、板栗等树种,树林在菌藻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
经过多年的加强维护,防护林的覆盖率不断提高,森林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保护效益明显增加。
2.2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
一、水土流失现状
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104km2,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蚀模
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14.65×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年侵蚀模数大
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104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4]。严重的水土流失,
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光山秃岭的景象。黄土高原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为16
亿t,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两岸
地面3~10cm,最高处达15c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使1亿多人口受到洪水的严重
威胁。黄土高原地区范围广,面积大,而且水蚀、风蚀强度十分严重。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
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黄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层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黄土高原在
240万年前形成时,每100年沉积1cm,黄土最厚处达400m。水土保持专家说,土壤基本上是
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据科学研究推算,在自然状态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万年至4
万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层需要120年至400年。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
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
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
多。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壤特性: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
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
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
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地形因素: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
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
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径流的大小决定于径流的数量、深度和速度。而
流速大小又取决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降水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
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
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
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
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
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
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
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2、人为因素 除自然因素外,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
荒扩种、陡坡耕作等会造成水土的流失。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
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
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
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
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
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
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
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
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
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
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
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
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
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
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
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
。
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
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
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
本改善。
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