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完整版)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完整版)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完整版)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

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

四、回声现象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人耳如何听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种方式叫耳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方式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三)、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

(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

(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a、制成声呐 b、B超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e、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a、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b、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七、噪声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二)、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八、声音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声呐:声音导航和测距)

2、声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加湿器)。

(1)隆隆的雷声—下雨

(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

(5)回声定位

(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

(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

(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

声学计算公式大全

当声波碰到室内某一界面后(如天花、墙),一部分声能被反射, 一部分被吸收(主要是转化成热能),一部分穿透到另一空间。 透射系数: 反射系数: 吸声系数: 声压和声强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由声场中,测得声压和已知测点到声源的距离,就可计算出该测点之声强和声源的声功率。 声压级Lp 取参考声压为Po=2*10-5N/m2为基准声压,任一声压P的Lp为:

听觉下限: p=2*10-5N/m2 为0dB 能量提高100倍的 P=2*10-3N/m2 为20dB 听觉上限: P=20N/m2 为120dB 1、声压级Lp 取参考声压为Po=2*10-5N/m2为基准声压,任一声压P的Lp为: 听觉下限: p=2*10-5N/m2 为0dB 能量提高100倍的 P=2*10-3N/m2 为20dB 听觉上限: P=20N/m2 为120dB 2、声功率级Lw 取Wo为10-12W,基准声功率级 任一声功率W的声功率级Lw为: 3、声强级: 3、声压级的叠加 10dB+10dB=? 0dB+0dB=? 0dB+10dB=? 答案分别是:13dB,3dB,10dB.

几个声源同时作用时,某点的声能是各个声源贡献的能量的代数和。因此其声压是各声源贡献的声压平方和的开根号。 即: 声压级为: 声压级的叠加 ?两个数值相等的声压级叠加后,总声压级只比原来增加3dB,而不是增加一倍。这个结论对于声强级和声功率级同样适用。 ?此外,两个声压级分别为不同的值时,其总的声压级为

两个声强级获声功率级的叠加公式与上式相同 在建筑声学中,频带划分的方式通常不是在线性标度的频率轴上等距离的划分频带,而是以各频率的频程数n都相等来划分。 声波在室内的反射与几何声学 3.2.1 反射界面的平均吸声系数 (1)吸声系数:用以表征材料和结构吸声能力的基本参量通常采用吸声系数,以α表示,定义式: 材料和结构的吸声特性和声波入射角度有关。

初二物理声学知识点框架

噪声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 乐音与噪声: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是没有规律的。 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分贝(dB)】 保护听力声音不超过90dB;保证学习和工作不超过70dB;保证睡眠和休息不超过50dB 噪声的危害:心理危害、生理危害 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给人的体验是声音的尖锐或者浑厚、男低音、女高音) 声音的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快慢,声源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振动的快慢用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Hz) 响度 音调 音色:音色通常用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辨别不同乐器、闻其声辩其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什么声音的传播:靠介质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也被反射 声音不能在真空 ..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是一种波,叫做声波。 声波具有能量(声波击碎胆结石,声波使烛焰晃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呐) 声速 一般来说,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液体次之,固体中速度最大常温(15℃)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0 m/s,计算公式S=vt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应用: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剂﹑超声波焊接器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特性:传的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监测核爆炸。 声现象知识框架 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音量)。(震耳欲聋、引吭高歌、低声细语) 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 ..越大,响度越大。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学计算题汇总讲解学习

声学计算题专题 1、人们常利用回声来探知发声体与远处物体的距离。最常用的是用声纳探测海洋深度或鱼群所在。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约为1500米/秒,若在海面某处声纳传送的声音4秒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则此处海洋深度为多少米? 2、某雷雨天的晚上,玉红同学看到闪电5秒后听到了雷声,打雷的地方距她多远?小强用皮尺测出学校大礼堂的最大长度是50米,如果声速为340米/秒,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大为多少秒? 3、在百米赛跑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在听到枪声时才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有多大的误差?若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4、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峡内放一枪,他听到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求这个人离两峭壁的距离。(空气中声速为340m/s) 5、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听到第一声回声,1.5s 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 6、某人站在行进的船上对远处的悬崖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听到回声,船靠近悬崖的速度是5 m/s ,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则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此时气温为15摄氏度) 7,甲乙两同学分别在一跟铁管2侧,铁管长153米,甲在其一端敲击了一下,乙同学听见了两次声音。已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为0.42秒。求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 8,某同学欲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小亮同学戴了一块电子表,他们让小亮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小亮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 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你帮他们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 9、如果火车钢轨每根长25米,若在45秒内听到车轮和钢轨接头处撞击声30次,火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注:第一次听到撞击声时开始计时) 10、一汽车以20 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秒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11,甲乙两人相距120m,两人距高大光滑的墙壁均为80m,现甲敲一下手中的鼓声,乙先后听到两声鼓声,求乙听到敌意声鼓声与乙听到第三声鼓声之间相隔多长时间? 12、有甲、乙二人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离乙20m远,他们站在一条从河岸到峭壁的直线上,甲放了一枪,乙听到两次枪响,测得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设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 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 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 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 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 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六种 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 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 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 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八部分 一、掌握说明方法。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中考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2019年中考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 四、回声现象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人耳如何听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种方式叫耳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方式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三)、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初中物理声学习题单元测试doc

新课标初二物理声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从第19小题到第24小题每题1.0分小计6.0分;从 第25小题到第68小题每题2.0分小计88.0分;共计94.0分。 19、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20、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_秒以上, 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21、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声音, 就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22、人们能分辨出胡琴、钢琴、笛子的声音, 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23、声音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A.运动 B.振动 C.温度升高 D.体积膨胀 24、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 如果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 那么, 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运动员起跑的时间晚________秒(V声=340米/秒). A.0.3 B.3.0 C.30 D.300 25、用小提琴、钢琴、长笛、二胡分别演奏同一首曲子.我们完全可以分辨出是哪一种乐器演奏的.因为这几种乐器有[] A.不同的音调B.不同的音色C.不同的响度D.不同的人弹奏 26、关于噪声,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0dB就是没有声音 B.雪后的街道上格外寂静,是因为松软的雪可以吸声 C.特种兵使用的微声冲锋枪射击时,声音很小是因为采取了消声措施 D.城市高速公路两旁放置的隔声板是为了阻隔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噪声

27、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你往往能根据说话声就可以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振幅B.频率C.响度D.音色 28、大型剧场的四壁和屋顶往往用蜂窝状材料来装饰,使其表面凸凹不平,这是为了[] A.减弱声波反射,吸收声波B.增大声音的响度 C.只是为了装饰,使其美观D.增强声波的反射 29、我们去医院看望病人,说话时要“低声细语”.这里的“低”是指[] A.说话音调低一些B.说话响度小一些 C.说话语速慢一些D.说话频率慢一些 30、人在教室里说话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教室的墙壁反射回来的声音互相抵消 B.声音从教室的门窗处传播出去了 C.教室的空间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来 D.教室的空间太小,没有产生回声 31、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A.有声源B.有物体C.发声体在振动D.有传声介质 32、演奏各种乐器时,人们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这是由于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以上三个因素 3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听声音是靠耳朵接收空气中的声波 B.声波只能通过液体和空气传播,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遇障碍物反射回来时,传播的速度会减慢 D.声音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传播的速度减小 34、演唱会上,女高音引吭高歌一首歌曲,其两“高”的意思分别指[]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 ⑤部分--整

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计算题专题

1、人们常利用回声来探知发声体与远处物体的距离。最常用的是用声纳探测海洋深度或鱼群所在。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约为1500米/秒,若在海面某处声纳传送的声音4秒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则此处海洋深度为多少米? 2、某雷雨天的晚上,玉红同学看到闪电5s后听到了雷声,打雷的地方距她多远? 3、在百米赛跑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在听到枪声时才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有多大的误差?(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4、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后才按表计时,测得运动员的成绩为13.69s,求运动员的真实成绩是多少? 5、站在200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则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起跑时间大约晚多少秒? 6、小强在下雨天用秒表测量出看见闪电到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秒,那么打雷处离小强的距离为多少米?小强用皮尺测出学校大礼堂的最大长度是50米,如果声速为340米/秒,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大为多少秒?

1、甲乙两同学分别在一跟铁管2侧,铁管长153米,甲在其一端敲击了一下,乙同学听见 了两次声音。已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为0.42秒。求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速度。 2.。某同学欲测出一段较长废铁轨的长度,小亮同学戴了一块电子表,他们让小亮将耳朵贴在铁轨的一端,另一位同学用力敲击铁轨的另一端,小亮听到一声敲击声后,经过0.5 s又听到一声敲击声.(当时的气温为15 ℃)请你帮他们计算出铁轨的长是多少? 3、有一山峡宽1200米,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峡内放一枪,他听到头两次回声间隔5秒,求这个人离两峭壁的距离。(空气中声速为340m/s) 4、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 5 甲乙两人相距120m,两人距高大光滑的墙壁均为80m,现甲敲一下手中的鼓声,乙先后听到两声鼓声,求乙听到敌意声鼓声与乙听到第三声鼓声之间相隔多长时间? 6、.有一山谷宽1800m,两旁都是峭壁,有人在山谷内放一枪,他听到头两声回声间隔为4s,求这个人距两峭壁的距离.(此时气温为15摄氏度) 7、有甲、乙二人测量河岸到峭壁的距离,乙站在岸边,甲离乙20m远,他们站在一条从河岸到峭壁的直线上,甲放了一枪,乙听到两次枪响,测得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离。(设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八年级 声学知识点精华

【八年级】声学知识点精华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 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 四、回声现象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人耳如何听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种方式叫耳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方式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三)、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 (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000Hz (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a、制成声呐 b、B超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e、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a、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b、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声音的特性练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 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 音调响度音色 2.频率指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频率的单位为_____。频率决定着_____高低。 答案: 每秒振动的次数快慢xx(Hz)音调 3.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重地敲一下,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三项均未改变 答案: B 4.“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A. .音调 B. .音色 C. .响度 D. .速度 思路 解析: 大多数女生的声带薄而短,频率可达1 300 Hz,声音的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所以称“女高音”。大多数男生的声带长而宽厚,可发出低至64 Hz的声音,声音的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沉,所以称“男低音”。 答案: A

5.“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A. .音调高低 B. .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 .以上均有可能 思路 解析: :“引吭高歌”是形容人精神高涨,兴奋时大声地歌唱;“低声细语”是指在特定环 境、情况下小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响度的大小。 答案: B 6.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A. .音调B.响度C. .音色D. .声音是否刺耳 思路 解析: 当车轮有损伤时,我们可以理解成发声体本身发生了改变,而音色就是由发声体 本身决定的,所以当车轮有损伤时,声音的特色——音色(音品、音质)就会发生改变。 答案: C 7.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 辨析修改病 句 语句表述 压缩语段 仿用、选用、变换句式 简明、连贯、得体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辞手法 语法知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识记文学常识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文言文阅读 文言词语 文言句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理解、翻译文言语句 古诗词阅读 古诗阅读 古词阅读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 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 提取及概括信息 课文理解 积累及运用 初中语文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总结: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是初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 一,主要包括识记字音、识记字形、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正确使用熟语、辨 析修改病句、语句表述、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法知识、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识记字音 同音字 多音字 形声字 易误读的字 识记字形:音近(同)字 形近字 音相近字 形相近字 标点符号:重点是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等。题型有选 择题、改错题、断句题、添加题等。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 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 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 、 “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 ,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 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 惯用语 谚语 格言 歇后语 词语运用 词语的语境义 辨析修改病句:辨析病句:1、 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 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 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 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 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 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 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 即从概念使用、 判断、推理方法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修改可以归纳为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 当的) 。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 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语句表述:情景式扩展 续写式扩展 写作广告词 过渡语 其它创新题 写作导游词 压缩语段:消息类压缩 说明类压缩 描述类压缩 议论类压缩 图文转换 语句语段赏 析 语句语段赏析概括 语言运用 消息类压缩知识点总结: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四部分。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倒金字塔”式,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其中,导 语部分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概述消息的核心内容或事实的主要部分,给读者一个轮廓;主 体部分则描述消息的主干和枝节部分,具体交代事件的始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 过、结果等)。为充实消息内容,深化主题,消息中的背景材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交 代人物、历史地理、知识背景等材料,对此,在压缩时常舍弃。 说明类压缩知识点总结:对说明类的语段进行压缩时, 要注意: ①抓住说明的中心及其特点; ② 一般不使用修辞、举例等语句;③ 注意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 描述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关注材料所描述的主体、描写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①描述的 要素和对象;②忽视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只是用来渲染气氛或衬托人物,但许多不是文段的 中心,所以要忍痛割爱。 议论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注意:①抓中心句、过渡句;②内容要全面,特别要注意一些关 联词,如“然而”“另一方面”“又”“其次”等。 图文转换知识点总结: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 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解答图表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整体阅读;2、重视数据变化;3、注意图表细节,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 等;4、把握考题要求;5、简要归纳概括。 语句语段赏析知识点总结: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 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声学参数理论

1.A 计权声压级 声压有效值定义为一定时间间隔中,瞬时声压对时间的均方根值,用p e表示: 将声压有效值p e与基准量p0之比的对数乘以20 便可以得到声压pe的声压级,用L p表示: A 计权声压级(简称 A 声级)用以模拟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特性,对 1000Hz 以下的低中频段衰减,其结果与人对声音的感知相近。 2.响度 响度(Loudness)是基于人耳对声音频谱掩蔽特性的反映人耳对声音强弱感知程度的心理声学参数,单位为宋(sone),规定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为40dB时的响度为1宋。国际标准 ISO532 规定了 A、B 两种计算稳态噪声响度的计算方法: a)Stevens方法(ISO532A): 详细内容参见标准 ISO532-A-1975 和。其数学表达式为: b)Zwicker方法(ISO532B)(本文所采用方法): Zwicker 法适用于自由声场或混响声场的计算,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Zwicker 法的响度计算模型。 Zwicker 法以1/3倍频程频谱为依据,引入了特征频带和特征响

度的概念,首先计算每个特征频带特征响度,再由此来得到总响度值。 根据 Zwicker 的响度理论,通过激励E可以计算得到特征响度,其计算公式: 式中:E TQ为绝对听阈下的激励(安静状况下),E0为基准声强下的激励,被计算声音的特征频带声压级作为激励级E。 对特征响度在0-24 Bark域上积分,即可得到总响度: 注: 掩蔽效应是指由于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另一个声音听阈提高的现象。 人类的听觉系统具有滤波特性,即频率选择性。为了描述人耳的频率选择特性和掩蔽效应,Zwicker假设人的听觉系统将声音信号分量分成24个频带,当确定了一个声音的频率时,能够产生掩蔽效应的另外一个声音的频率范围称为“特征频带”,单位是Bark。在 Zwicker 模型中,特征频带Bark 数z和频率 f(Hz)的对应关系可近似表达为: 3.尖锐度 尖锐度(Sharpness)是描述高频成分在声音频谱中所占比例的物理量,主要反映人们主观上对高频段声音刺耳程度的感受,单位为 acum。规定中心频率为1000 Hz、带宽为160 Hz的60分贝窄带噪声的尖锐度为1 acum。 尖锐度的计算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计算模型有两种,分别是Zwicker模型和Aures模型。两种计算模型都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尖锐度,但由Aures模型对响度有很大依赖,所以在已包含响度的情况下,通常采用Zwicker计算模型。 a)Zwicker尖锐度模型(本文所采用方法)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物理学角度)。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计算题

1、如果火车钢轨每根长25米,若在45秒内听到车轮和钢轨接头处撞击声30次,火车の速度是多少千米/时?(注:第一次听到撞击声时开始计时) 2、远处开来一列火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の声音比空气中传来の声音早2秒,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气温15℃,声音在钢铁中の传播速度是5200米/秒) 3、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の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汽车の行驶速度? 4、列车运行前方有一高大峭壁,司机鸣笛后1.2秒听到来自峭壁の回声,如果列车前进速度为72千米/时,则司机鸣笛时离峭壁多远? 5、某人面对远处の山崖喊话,经过2.8秒听到回声。设空气中の声速为340米/秒,求山崖与人之间の距离。 6、某同学乘坐の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米/秒,求:(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高崖多远?(2)若汽艇以10米/秒の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 7、一木匠在屋顶敲钉,每秒敲4次。一观察者恰巧在看到木匠把槌举到最高时,听见敲钉の声音,问观察者与木匠最短距离为多少? 8、两座高山相距340m,某人站在两山之间某处高喊一声,他听到两次回声の时间差为1s,试求人与两山之间の距离.(9分) 9、乘火车旅行の一位旅客,在火车行到一隧道口前一段距离时,火车第一次鸣笛.经过3s 后,他听到回声,再过4s后,火车第二次鸣笛,此次只经过了2s时间他就听到了回声,试求火车第一次鸣笛时离隧道口の距离及火车の速度.(旅客到车头の距离不计)(1分) 10、如果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运行时若在45s时间内听到轮和钢轨接头处の撞击声共计 30次,则火车の速度是多少?(9分) 11、在一充满水の直自来水管の一端敲击一下,要在另一端听到三声,则此水管の长度至少为多长?(已知v空=340m/s;v水=1500m/s;v铜=5200m/s)(10分) 12、铁桥长153m,在它の一端用锤敲一下,另一端将耳朵贴在桥上の人听到两次敲击声,听到两次声音の时间间隔,是0.42s,求声音在铁中の传播速度? 13、在汽车行驶の正前方有一座山,汽车以54千米/时の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经3秒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山多远?还需多少时间才能开到山脚下(当时空气中の声速是340米/秒)?(提示:先画示意图。) 14、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の"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沉没。探测专家用超声波可探测到潜艇の确切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の波速v=1450米/秒,在潜艇正上方海面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 积累及运用 识记字音识记字形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正确使用熟语辨析修改病句语句表述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法知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文言文阅读 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翻译文言语句 古诗词阅读 古诗阅读古词阅读 现代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记叙文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 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提取及概括信息 课文理解 积累及运用 初中语文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总结:积累及运用知识点是初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识记字音、识记字形、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正确使用熟语、辨析修改病句、语句表述、压缩语段、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法知识、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识记字音 同音字多音字形声字易误读的字 识记字形:音近(同)字形近字音相近字形相近字 标点符号:重点是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等。题型有选择题、改错题、断句题、添加题等。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正确使用熟语: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词语运用词语的语境义 辨析修改病句:辨析病句: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 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即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法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修改可以归纳为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注意,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 语句表述:情景式扩展续写式扩展写作广告词过渡语其它创新 题写作导游词 压缩语段:消息类压缩说明类压缩描述类压缩议论类压缩图文转 换语句语段赏析语句语段赏析概括语言运用 消息类压缩知识点总结:消息是一种常见的新闻体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是“倒金字塔”式,即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开头。其中,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概述消息的核心内容或事实的主要部分,给读者一个轮廓;主体部分则描述消息的主干和枝节部分,具体交代事件的始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为充实消息内容,深化主题,消息中的背景材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交代人物、历史地理、知识背景等材料,对此,在压缩时常舍弃。 说明类压缩知识点总结:对说明类的语段进行压缩时,要注意:①抓住说明的中心及其特点; ②一般不使用修辞、举例等语句;③注意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 描述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关注材料所描述的主体、描写的方法和手段。要注意:①描述的要素和对象;②忽视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只是用来渲染气氛或衬托人物,但许多不是文段的中心,所以要忍痛割爱。 议论类压缩知识点总结:要注意:①抓中心句、过渡句;②内容要全面,特别要注意一些关联词,如“然而”“另一方面”“又”“其次”等。 图文转换知识点总结:图文转换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的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解答图表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整体阅读;2、重视数据变化;3、注意图表细节,它往往起提示作用。如图表下的“注”等;4、把握考题要求;5、简要归纳概括。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填空题及答案

填空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停止,也停止。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振动停止,发声也消失,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 4、用手指按住自己喉咙后说话,属于,用橡皮锤敲击音叉,属于,高处落下一滴水产生悦耳的叮咚,属于,瀑布产生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属于,小朋友吹的“白鸟争鸣”的哨声婉转动听,属于。 5、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研究方法有、、。 6、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叫做:。 7、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叫做:。8、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叫做。 二:声音的传播 9、声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 10、一切、、都可以作为声源发出声音,也可以当做传播声音的介质。 11、空气越,传声效果,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故航天员只能通过交流。 12、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13、类比着水波学习的方法叫做。 三:声速和回声 14、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它的大小等于。 15、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1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 17、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远。 17、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写出2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回声测距离的公式是:。 19、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