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海南省水资源、能源发展现状情况

第二章资源状况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水资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水资源概况

海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7.3亿立方米(据海南省水务局编制的《海

南省水功能区划》的资料),其中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量为3.54亿m3,人均

占有量约39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1.75倍,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1)地表水

大气降水:海南省大部分地区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85毫米。

以热带气旋降雨为主,其次是热雷雨、地形雨和锋面雨。降雨量年际差别较大,平均相对变率为16%~18%,丰水年与枯水年降水比值为3-6倍。虽然海南省是

我国及世界同一纬度带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但蒸发量也非常大,即使雨季也

有月蒸发量大于月降雨量的时候,加之地形陡峻和河流短小,使大部分降雨变成

洪水入海,造成水分失调、水热失调,在旱季以西部与西北部尤为突出。

河流:海南省自成水系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其中流域面积100km2以

上的河流109条,各级干支流95条。较长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较小的河

流多发源于山前丘陵或台地上,都顺着中高周低的地势,奔流出海,构成放射状

的海岛水系。河流普遍具有短、弯、窄、陡的特性,落差大,水利开发条件优越。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三大河各有干、支流23条、18条和16条,集水面积分别为7176km2、5170km2、3683km2,流域面积合计占全岛面积的47%。集水面积在500 km2以上的还有陵水河、珠碧江、宁远河、望楼河、文澜河、藤桥河、北门江、太阳河、春江、文教河等10条河流。三大河干流约可调

蓄水80亿立方米,中小河流可蓄水56亿立方米,总计可调蓄水量136亿立方米。(2)地下水

海南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据查测,全岛地下水总量约79亿立方米,具有

集中开采价值的约1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琼北自流水盆地、东部桂林洋和西

部新海砂堤砂地、以及南渡江沿岸部分堆积阶地。

(3)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受干湿季和地形影响,海南水资源分布为东与

东南多,西与西北少,由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据《海南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在各水资源分区中,万泉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最多

为9666立方米,西北部人均水资源量最少仅2142立方米。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均水资源1700-3000立方米时,局部地区和个别时段会出现轻度缺水。因此,尽管海南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部分地区属于轻度缺水。

2)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河川径流洪枯悬殊。受降水季节性变化的影响,湿季5-10月雨量约占全年的84%,特别是7-10月,降雨占年总量的70%;丰水期雨量多时,河流水位高涨,平原低洼地易涝。干季11-4月雨量仅占全年的16%,特别是旱季2-4月的枯水期雨量少时,河流少水,一些小河甚至断流,特别是西部地区,旱季间歇性断流甚为普遍。农业用水高峰期主要在旱季,常发生全岛性旱灾,冬春旱几乎年年发生,还经常发生冬春夏连旱,西部与西北部尤甚。

3)降雨年际变率大。海南降雨受热带气旋影响极大,热带气旋多而强时,带来的大量降雨常引起洪涝。热带气旋偏少的年份又导致不同程度的旱灾。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达458.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5650立方米,属丰水年。2004年,由于没有热带气旋的直接影响,降雨量约比常年减少三成,其中主汛期8、9、10三个月约比常年减少一半,造成50年来罕见的严重旱灾,并连旱至2005年夏。

2、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1)水资源可利用量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采取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相加再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的方法估算。海南岛的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12.9亿m3,可利用率为36.7%(表2-1)。

表2-1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单位:亿m3

至目前,全省共建有蓄水工程2447座,其中,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69座,小型水库和塘坝2373座。还有引水工程3425宗,提水工程1389宗。三大流域中,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的开发利用率分别为23.2%、9.4%和8.5%,全省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3.6%。全省兴利库容已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3%,可见通过蓄供水工程对地表水的控制利用还有很大潜力。

(2)用水供需的发展变化

目前,海南省各类水利工程总供水量为46.9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1.6%。全省总用水量为46.31亿立方米,年均增长量近5%,城镇生活用水明显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现状需水用途构成是农业、工业、生活,分别占总用水量78%、12.5%和9.5%。

(3)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利用程度低、短缺范围较大:全省兴利库容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3%,蓄水供水工程对地表水的控制利用能力较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3.6%,远低于水资源可利用率36.7%,也比全国平均利用水平低7个百分点。除海府地区外,全省其它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工程性缺水。这种情况在三亚市、海口市、儋州北部洋浦、岛西南部的八所、叉河、东部文昌等地较为突出。资源性缺水主要在西南部东方、乐东、三亚等市(县)沿海地区。

·饮用水源受到一定污染:污染源主要为人畜及农业污染,尤其是居民点和农田边的井,因人畜生活垃圾及化肥污染而导致地下水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业节水灌溉工作滞后,单位面积用水量较高,水漫灌现象严重,渠道工程老化失修导致水渗漏流失量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工业用水总量虽不大,但水重复利用率较低。生活用水存在浪费现象:居民普遍缺乏节水意识及措施。

·城镇用水的供需矛盾加剧:海南省的水资源天然分布与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相当的矛盾,西部水少耕地多,东部水多耕地少,对农业发展造成一定局限。包括洋浦、临高、昌江、八所在内的西部临海地区将成为海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水资源却相对匮乏,必将给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造成阻力。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厂建设规模和利用效率不匹配,难以充分满足城镇用水需求。

二、能源利用:

1、电力能源

海南省蕴藏着丰富的各种电力能源,包括太阳能、水能、天然气、沼气、风能、潮汐能等,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策略,国家和海南省政府大力发展海南清洁可循环利用能源,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建设低碳和谐社会。海南省城镇体系电力规划也遵循这个原则进行。

(1)海南省电力结构。海南省的电力包括水电、火电、风电、气电等。海南电力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目前海南发电以煤电(占46.6%)、气电(占24.2%)、水电(占20.2%)为主,其他能源发电如风能等(占8.9%)为辅。海南昌江核能目前正在建设中。计划2015年投产发电。

如下图:

(2)海南省电力消费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海南从1995年到2000年电力消耗量基本稳定在30多亿千瓦小时/年,从2005年到2010年海南电力消耗量翻了近一倍,2010年海南电力消耗量达到158.06亿千瓦小时/年,这也间接反应了在这几年间,海南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全省用电也相应增加了许多。

(3) 海南省电力供应情况:

全省分类电力供应表:

(4) 海南省电力能源总体利用情况:

海南省本身具有的电力能源包括水力资源、风力资源、天然气资源、沼气资源、太阳能资源,海南省自身没有煤资源需从省外调入。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得知,对煤电来说,生产1亿千瓦时电,至少需要燃煤3万吨,排放CO2 8.57万吨,排放烟尘4.95吨,排放SO2 17.58吨。

海南省各种电力清洁能源利用情况:

海南省清洁能源主要指水能、风能、天然气、沼气、太阳能等,

水力发电海南省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独流入海的河流共计154条,三条主要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流经全省14个市县。海南全岛水力发电资源理论蕴藏量总计99.5万千瓦,可开发容量77.2万千瓦,水能集中分布在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河流上,其水电可开发容量合计67.06万千瓦,目前海南可利用发电能源资源中,水电开发率已达66%。按照水电开发率66%来算,则开发容量已达到50.95万千瓦,按照2010年年供电量近136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占20.3%计算,水电年发电量达27亿千瓦时。

风力发电海南省风能资源评价报告显示:海南属海岛性热带气候,常年一般3~5级风,风能资源丰富,尤以沿海地区最为丰富,极具开发利用潜在价值。海南岛四周环海,海岸线长达1528km。由于海表面粗糙度小,一般风速在海上最大,深入陆地后迅速衰减,故海南岛陆地风速最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海南省风能资源总储量为828.38万千瓦,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123.45万千瓦,主要集中在东部文昌和西部沿海地区。目前,海南省已有4个风电场投产,分别是东方、文昌、峨蔓和感城风电场,其中东方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8.7MW,文昌、峨蔓和感城风电场装机容量均为49.5MW。西部的四更风电场和高排风电场装机容量均为48MW,海南省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3.2MW。这6个风电场

全部接入110kV电网。风能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3.21亿千瓦时。

天然气发电海南所辖海域200多万平方公里,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10万亿m3,目前已开发利用或探明的天然气约有2500亿m3,约占全国己探明储量的12%。海南每年可用于发电的天然气有25亿立方,发电量约有81亿度。“气电北送”工程,“十一五”建设八所电厂一、二期工程2x71万千瓦,使用乐东气田天然气,使“十一五”末期外送电力达到200万千瓦,电量100亿千瓦时。远期“十二五”期间新建天然气发电厂300万千瓦,使海南天然气发电的总规模近620万千瓦,外送电力达到300万千瓦,电量150亿千瓦时。。

除沼气之外,天然气发电工程全部落成且并网发电之后,年发电量将达231.22亿千瓦时。

太阳能发电据建设部有关资料显示,海南省省年均日照天数225天,一年光照时长可达2400小时以上,太阳年总辐照量4500-5800兆焦/平方米。如果一年到达海南地表的太阳能都被利用来发电,则一年可发电43750亿度电,比51个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总量还要高。按目前太阳能利用率0.16%计算,太阳能年发电达70亿度。

核电海南昌江核电项目2台65万千瓦压水堆核电机组并网后,可为海南增加电力装机容量130万千瓦。2020年海南昌江核电二期投产后,4台6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260万千瓦。按年运行7000小时考虑,至少年发电量达91亿千瓦时。

海南省清洁能源利用总体情况表:

类别/资源水力能源风力能源天然气能源沼气能源太阳能

能源总储

量99.5万千瓦828.38万千瓦超过10万亿

m3

——43750亿度/

电力可开发量77.2万千瓦123.45万千瓦约有2500亿

m3

————

可开发比

例67.4% 14.9% 占全国己探明

总量的12%

————

开发量现状

装机容量

50.965万

kW,

2010年发电

量约27亿千

瓦时。

2010年全省风

电装机容量

256.7MW。

25亿立方,发

电量约有81亿

“十一五”末

期外送电量

100亿千瓦时,

2010年,建设

8413个户用沼

气池,63个小型

沼气工程,55个

联户沼气工程,

21个大中型沼

气工程

目前太阳能

利用率仅

为0.16%。

开发所占比例66% 20.7% 不足3% 全省使用沼气农

户占宜建设沼气

农户超过40%

0.16%左右

(5)主要问题与分析:

1)从海南省目前电力能源供应的现状情况来看,目前全省煤电比例还是偏大,没有充分利用海南省丰富的天然气和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另外,目前海南省电源点分布不均匀,随着部分县市规模化开发,用电需求量也逐步增加,在未来的电源点规划上应予充分考虑。

2)海南省电力发展目标:结合海南生态省建设目标及海南一次能源来源和用电负荷分布特点,海南省电源建设应遵循电源开发多元化原则,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海洋天然气、水电资源,适当发展煤电,并积极开发风电和其他新能源发展目标。

随着海南昌江130万千瓦核电,60万千瓦抽蓄水电的投产,煤电在海南发电的比例将相对减少,约为37.5%,海南将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电力结构,其中核电占23.3%、水电占21.4%、气电占12.9%,三者所占比重为57.6%,这意味着海南清洁能源使用率将近60%。

根据以上电力结构分析,海南省电力结构发展待所有清洁能源工程完成,并网发电后,海南电力将以气电、核能、太阳能为主,煤电约占10.1%。海南未来各种电力分配如下图所示。占比例最大的气电和核电均在建设中,而气电主要北送,到2020年海南昌江核电二期投产后,海南的电力将会比较充沛。

海南未来各种电力分配

2、天然气能源:

(1)海南省现状气源情况:

海南省所辖海域约200万平方公里,其海域(特别是南海)蕴藏着较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中海石油总公司的勘探结果,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凹陷等盆地天然气资源储量为50000×108Nm3(20℃,1.01×105Pa,下同)目前已开发利用或探明的海域天然气约2500×108Nm3,主要分布在莺歌海崖13-1、东方1-1和乐东等气田。

其分布详见下图。

1)管道天然气气源

●崖13-1天然气

崖13-1气田位于海南省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的西北端。该气田于1996年建成投产,共有两个生产平台,整个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889.01×108Nm3,可采储量622.3×108Nm3,每年可供气34.24×108Nm3,热值34.3MJ/Nm3(低热值,下同)。

崖13-1气田天然气资源主要供给海南和香港市场使用,崖13-1天然气供海南天然气主要供中海油化学公司化肥项目一期、南山电厂及三亚市使用。

●东方1-1天然气

东方1-1气田位于南海北部湾莺歌海海域,距东方县约113 km。气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为996.8×108m3,可采储量为697.76×108m3。东方1-1气田外输气海管的起输点为中心平台,登陆点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八所南约1.5km处,管道最大输送能力为727×104m3/d。从陆上终端出来的天然气分别供富岛化肥厂和东方-洋浦-海口输气干线沿线的电厂和居民用户。目前,东方1-1气田一、二期年产量26×108m3。

●乐东天然气

乐东22-1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31×108m3,动用天然气地质储量383×108m3,年

产气10.33×108m3,稳产15年。乐东15-1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80×108m3,全部动用,

年产气5.17×108m3,稳产14年。

两个气田联合开发,2009年投产,年产气20×108m3,稳产8年。天然气由乐东22-1经110公里海底管线到黄流登陆,经70公里管线到东方。

●福山天然气

福山气田地处海口以西40 公里,海南福山油田公司在福山凹陷目前已发现花场、美台、白莲三个油气田,以及金凤、朝阳、永安等含油气构造。福山凹陷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9.8×108m3,(可采储量约45.0×108m3),探明含气面积20.5 km2;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30.2×108m3。目前福山油田已建成年产2.5×108m3的天然气生产能力;花场油气处理中心具备3.0×108m3的天然气处理能力。

目前的用户有: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海南中油深南石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车用)、海燃能源(LNG工厂)、老城开发区零星工业用户等。

●海南洋浦LNG

海南洋浦LNG(液化天然气)项目,LNG接收站一期为200万吨/年;二期扩建到300万吨/年,计划于2015年投入商业运行。LNG专用船码头工程将新建一座可靠泊舱容介于8×104m3-16.5×104m3的LNG卸船泊位,及一座3000吨级重件码头;输气干线将建设洋浦-儋州、儋州-老城、老城-文昌3段输气管道干线,及洋浦开发区内两条供气支线,总长度为223公里。

该项目是海南省“十一五”规划的重点能源项目,承担着解决海南电力供应紧缺和加速全省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的重任。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与崖13-1气田、东方1-1气田和乐东气田天然气形成资源互补,有利于缓解海南能源供需矛盾。最终海南LNG项目将建成国内一定规模的LNG接收站转运及仓储中心,供气范围覆盖东南沿海城市。该项目建成后理论上将可以满足海南25年的天然气需求。

2)CNG气源

●福山CNG

福山气田花场油气处理场边的中石油深南压缩天然气母站,向外供应CNG。

●南山CNG

由崖13-1气田在陆上处理站经过处理,输送至位于三亚的民生燃气CNG母站,经CNG 槽车运至海口秀英站,运距400余公里。

3)LNG气源

利用福山LNG及海南LNG项目气源车载外运部分(除管输外)。

(2)海南省天然气供需平衡分析:

海南省天然气用户主要分为城市用气(含居民、商用和车用)、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发电和工业燃料等四大行业。2007年,城市总用气量为0.82亿m3,占2.9%;化工原料用气量为20.57亿m3,占72.3%;天然气发电用气量为5.46亿m3,占19.2%;工业燃料用气量约为1.62亿m3,占5.7%。从以上数据分析,城市用气所占比例较小。

海南省各类用气所占比例表:

1)化学工业应用情况:

目前海南省天然气利用已达到32.14亿m3,其中大部分的天然气作为原料由中海石油化学股份公司在东方市生产甲醇(设计产能60万吨/年)和尿素(设计产能132万吨/年)。2007年,其天然气使用量达19.91亿m3, 其中崖13-1气田的天然气4.21亿m3, 东方1-1气田的天然气15.7亿m3。合计化学工业年用气量约20亿m3。

乐东气田投产后,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公司将再建一套80万吨/年的甲醇生产装置,2010年年用气量约11-12亿m3。

2)天然气发电情况:

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先后建成了南山电厂、洋浦电厂、清澜电厂三座燃气轮机发电厂,初期均使用轻柴油为燃料,有效缓解了当时的电力供应。

目前,以上三座燃气轮机发电厂先后进行“油改气”技术改造。

南山电厂完成“油改气”技术改造,使用崖13-1气田天然气作为燃料,按6000运行小时(部分基荷)计算的年用气量为1.91亿m3。

洋浦电厂完成“油改气”技术改造,使用东方1-1气田天然气作为燃料,按5000运行小时计算的年用气量为6.67亿m3。

清澜电厂完成“油改气”技术改造,使用液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目前随着乐东气田的开采,中海油已在建海口-文昌输气管道,清澜电厂正争取使用乐东气田的天然气发电,按5000运行小时计算的年用气量为2.3亿m3。

3)其它:

其余用于出租车、民用和其他工业用燃料。合计年用气约2-3亿m3。

4)主要问题及分析:

随着海南省新型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天然气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而天然气和柴油、液化石油气在价格上的相对便宜,也促使企业和居民转向使用天然气。目前,在海南省天然气年供应量32.14亿m3,不计新开工项目的需求量在37-38亿m3之间,缺口5-6亿m3,天然气供不应求。根据“十二五”期间海南省天然气供需预测,预计到2015年,海南省天然气供给总量约为53.74×108m3,年均增长7.16%,需求总量约为91.64×108m3,年均增长15.72%,气源产量增长明显滞后于需求气量增长,若海南洋浦LNG终端接收站能在预期内建成投产,则“十二五”期间天然气供需将基本达到平衡。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前言 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 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河北省水资源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河北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河北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河北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河北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河北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河北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第29卷第10期2010年10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0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1;修订日期:201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60697004)。作者简介:张洁(1982-),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人地关系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hangxiyue1982@https://www.doczj.com/doc/f215304932.html, 1178-1184页 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拟 张洁1,李同昇2,王武科2 (1.西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32;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127) 摘要: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例,以水资源利用为主线,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渭河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Venple 软件,选取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缺水反馈模式、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调水耦合模式等4种方案对该系统进行调控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理模型比较,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模拟更能够反映出流域系统的非线性、高阶次和反馈性的特征,可以较好的模拟流域水资源、污染和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通过对4种情形下建立的不同模式的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水资源和经济的矛盾会急剧恶化;缺水反馈模式和缺水污染反馈模式考虑了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是对经济高速发展模式的完善;调水调控模式将区外水资源引入渭河流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和资源压力,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最接近实际,也是目前对渭河流域人地系统进行调控最可取的方案。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时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综合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可能对区域发展造成的影响,使决策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仿真模拟;渭河流域 1引言 除了干旱的和寒冷的地区,全球陆地表面的大 部分区域都是由流域构成的[1]。流域是以河流为纽带的,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相互融合的,上、中、下游之间紧密相连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纵横交错的多维复杂的带状区域[2]。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是人与地以流域为依托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变量、时间和空间相协调的耦合系统[3-4],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相互反馈过程是推动人地系统发展的根本动力[5]。随着人类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扩大,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流域区逐步成为生态脆弱地区和敏感地区,流域人地关系成为地理学的关注点之一。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是建立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基础上的,以反映反馈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行为特征的一类动力学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擅长处理非线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时变性等系统耦合问题[6]。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寻优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寻找系统较优或次优的结构与参数,以求得较优的系统功能。SD 模型通过 设定系统各种控制因素,以观测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从而能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实验。 由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用动态的、系统的、内部紧密关联的观点来研究流域,能很好的反映流域人地系统的独有特征,对研究和规划复杂的未来行为和相应的长期战略决策有独到的优点,因此有很多学者借助SD 模型对流域人地关系进行研究,王武科等[7]、喻小军等[8]、鲍超等[9]、王慧敏等[10]、秦丽云[11]对流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方创琳等[12-13]、李同升等[14]对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耦合优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此外,李林红[15]将SD 模型与投入产出表、郭怀成等[16]将SD 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IFMOP)有机结合研究流域环境系统。借助SD 模型既可以进行时间动态分析,又可进行部门间的协调,它能对系统内部、系统内外因素的互相关系予以明确的认识,对系统内所隐含的反馈回路予以清晰的体现[17-19]。本文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支撑,以渭河流域(干流地区)为实例建立流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型,并进行多种方案调控试验,求解流域人地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海南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海南旅游市场调查报告 一、海南旅游业概况 海南岛-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第二大岛.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海南岛处于亚洲太平洋经济圈的中部,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对,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领海。全岛面积约为3.4万平方公里,人口为700万,其中有黎、苗、回等少数民族约120多万人。海南岛与美国夏威夷处在同一纬度,在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上遍布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岛内有已成为中国十大空港之一的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环岛高速公路,遍布全省的高星级酒店等现代化设施,为人们提供了高档次的食品、住、行、游、购、娱旅游条件。自从我省建省办特区以来,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成为海南省各个行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从1987年接待人数总量75.08万人次,1.14亿元的旅游总收入到2004年接待人数总量1402.89万人次,111.01亿元的旅游总收入,17年间接待人数总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了17.68倍和将近100倍(上述统计资料来源与海南省旅游局统计数据库)。旅游业成为了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海南人民最值得骄傲的行业。 1、旅游管理机构概况 海南省除直属海南省政府管理的省旅游局外,还有17家市县旅游局。有受理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经营机构对旅游服务质量投诉的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有海南省旅游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全省综合性旅游行业社会团体——海南省旅游协会。 。 2、旅行社概况 经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旅游局审批注册的现有旅行社158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 家、国内 118家。

2003年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3年水资源公报 概述 江苏省总计算面积10.2万km2。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6.4万km2,长江流域面积约1.9万km2,太湖流域面积1.9万km2。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属于丰水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总供水量421.5亿m3,总用水量421.5亿m3,总耗水量207.4亿m3,占总用水量的49%(即耗水率)。河湖库水质比上年略有恶化。2003年全省人均用水量为569m3,万元gdp用水量为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399m3,一般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94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51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80升/日。 一、降水量 200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255.8mm,折合降水总量1280.1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大26%,比上年偏大37%,在1956至2003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2位,属于丰水年。

【时空分布】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沂沭泗区刘老涧闸的1767.3mm,最小为太湖流域陈墓站的761.1mm,前者为后者的2.3倍。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大40.6%,长江流域偏大18.4%,太湖流域偏小6.6%。年内降雨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8%。 【梅雨】淮河以南地区6月21日入梅,7月12日出梅,梅期长22天,较常年梅期长1天,梅雨量较常年明显增多。梅雨期全省累计面平均降雨量403mm,为常年的1.7倍,沿江苏南地区和江淮之间梅雨量分别为383 mm和473 mm,分别为常年梅雨量的1.6、2.1倍;淮北地区降雨量355mm,为常年的2倍。 二、水资源量 (一)地表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490.3mm,比上年偏多134%,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偏大89%,在1956-2003年系列中排第3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大144%,长江流域偏大66%,太湖流域偏小23%。 (二)地下水资源量 2003年全省地下水淡水资源量为13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101.3亿m3,长江流域21.5亿m3,太湖流域15.4亿m3。依地貌划分,大部分为平原区,其资源量为134.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97%;山丘区资源量为7.8亿m3 ,仅占3%,重复计算量为4.2亿m3。 (三)水资源总量 2003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19.1亿m3,比去年增加351.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138.3亿m3,重复计算量19.0亿m3。全省平均产水系数为0.48,产水模数为60.7万m3/km2。 2003年行政分区总水资源量表 水量单位:亿立 方米

2016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

前 言 《陕西省水资源公报》是陕西省水利厅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 各界通报上年度全省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专业性 年报。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向社会公布 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状况,呼唤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珍惜水、 保护水,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批 准:王拴虎 审 定:张玉忠?王建杰 审 核:程子勇?吴?萍 审 查:龙正未?赵?洁?王清发 编 制:田宏伟?葛芬莉?刘小学?陈芳丽?薛亚莉 张春玲?古明兴?王?杰?张宏斌?杨建宏 靳姗姗?王灵灵?李润武?鱼晓利?赵丽云 张瑞萍?刘?莎?柴?娟?王?芳?艾?超? 陈?博?云亚静 主办单位:陕西省水利厅 编制单位: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 陕西省水资源管理办公室

一?综述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13.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4.8%;长江流域7.2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5.2%。 2016年陕西省平均年降水量为626.2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287.4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4.6%,属平水年。 水资源总量为271.4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减少了35.9%,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49.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0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重复计算量85.08亿立方米。 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90.8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55.53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1.13%,地下水供水量33.2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6.64%,其他水源供水量为2.0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 各部门总用水量90.8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0.33亿立方米,减少了0.4%,其中地表水用水量55.53亿立方米,较上年减少0.47亿立方米,减少了0.8%。农灌用水量48.0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91%;林牧渔畜用水量为9.5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0.53%;工业用水量13.6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5.07%;居民生活用水量13.2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4.61%;城镇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2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8%。 全省总耗水量为54.63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60.1%。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34.84亿立方米。 2016年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11.210亿吨,其中:第二产业废水排放量5.172亿吨,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1.299亿吨,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739亿吨。全省排入江河的废污水总量为9.771亿吨。 全省河流水质评价结果:在7524.1公里评价河长中,全年平均Ⅰ~Ⅲ类水质河长占71.1%,比2015年增加1.6%;Ⅳ~Ⅴ类水质河长占18.7%,比2015年增加3.4%;劣Ⅴ类水质河长占10.2%,比2015年减少5.0%。

海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报告

摘要 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旅游业成为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却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要求,也缺乏国际竞争力。 通过分析,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服务水平较低、政府监管不到位、旅游要素单一、国际化不足、旅游业服务信息化不健全、整体配套不够完善等,这些是目前旅游业发展所需要解决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要想实现旅游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旅游业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各个层面综合进行改变、完善、监管等。 作为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缺乏保护,没有真正做到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吸引客源的噱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需要用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通过改变传统的旅游模式,多元化规划发展,打造一个真正生态、绿色、安全的旅游胜地。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生态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ourism in Hainan Abstract Hainan as China's largest special economic zone and the only tropical island province, is one of the key tourist area of China's eight. Tourism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in Hainan, the most advantag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the most potential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modern market development,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urism industry,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low level of service, government regulation is not in pla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elements, single tourism information service is not perfect, the overall matching is not perfect, which is currently the Hain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must be solved.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long-term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we mus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in all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change, perfect supervision etc.. As the most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s in Hainan's natural resources, lack of protection, there is no truly eco tourism. Eco tourism is not just a slogan, a gimmick to attract tourists, but a real nee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ng natural resources act.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ourism planning mod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build a truly ecological, green and safe tourist destination.

关于河北农村水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北农村水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 1

关于河北农村水资源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概况: 邯郸市西部山区多处被国土资源部定为“无水区”,不具备出水成井条件,素有“首苦乏水”、“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之说。自以来,连续大旱,三年出现了量小、次多的降雨形式,致使无法形成有效径流,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逐年下降,地表水可利用水量减少。河流无水、水库空存、机井干枯,92个村40212人3983头大牲畜面临饮水困难、21259人需出村拉水。仅武安市一地就有12万亩耕地的春播因干旱造成了严重影响。涉县正在盛果期的果树旱死近总数的1/3、2/3不等。多家企业因缺水停产或部分停产,损失严重。 自汛后,我市西部山区降雨比常年偏少近一半,且没有形成径流的有效降雨。全市小型水库大部分干涸,5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仅1170万立方米,较常年减少了一半多,已接近死库容;山区水池、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有的已经干涸;泉水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这是形成今年特殊旱灾的主要原因。 底,河北缺水总量超过70亿立方米,成为全国缺水最多的省份。缺水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不能有效灌溉的耕地超过2500万亩,更为严重的是计划中的电力、化工、钢铁和部分工农业项目不能新建或扩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河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介绍,河北省去年又有一些河流干枯,干枯的河道已经达到全省总河流长度的一半以上。资源性缺水也到极点。到去年底,全省人均仅256.3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规定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贫水标准。地表水和入境水量都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235亿立方米和99.8亿立方 米,分别减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129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减幅为45.1%和70%以上。河流入海量也在逐年减少,近几年年均只有29.8亿立方米,减少51%。京津冀鲁交界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地面继续沉降,形成“复合漏斗”,如此下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势趋猛,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用水总量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40亿立方米,上升到现在的230多亿立方米。城市用水也增加230多倍,都已大幅超过城市本身的水资源量。多数城市实施了远距离跨区域的调水供应工程。由于缺水,3000万亩的耕地减产,32亿立方米的农用水要转向供应城市需要。水环境进一步恶化。环京津水源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3.85万平方公里,每年输沙量达1.32亿吨,官厅水库30%的库容已淤积。缺水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使北京频发沙尘暴。全省土地沙化面积超过4000万亩。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众多河流和小河道成为城市和工业的排污沟。全省62%的水面水质为V类或劣V类,“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三亚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显著提高,三亚市旅游业较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也愈来愈明显,成为促进三亚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的主导力量。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给三亚市旅游业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如何充分挖掘旅 游市场的巨大潜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快旅游业发展,增强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推进旅游国际化,这是需要 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亚市以“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 目标,积极实施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 路,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 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规模 扩大、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三亚市旅游业发 展,旅游接待规模不断扩大,接待旅游过夜人数、旅游收入 均保持较快增长,占全省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全市接待旅游 过夜人数由2004 年的363.84 万人次增长到2009 年的669.05 万人次,年均增长13.0%,占全省接待旅游过夜游客人数由2004 年的25.9%提高到29.7%;旅游总收入由2004 年39.14

亿元增长到2009 年的103.77 亿元,年均增长21.5%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2004 年的35.3% 提高到2009 年的49.0%。 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加强旅游景点和配套设施建设,积极 开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09 年三亚市拥有共有 A 级景区8 处,其中5A 级景区 2 处,4A 级景区 3 处。海棠湾“国家海岸”开发建设态势强劲, 2009 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27 亿元,配套设施进一步 完善,国家海岸形象进一步提升。槟榔村5A 级乡村旅游区 建设项目顺利推进,乡村旅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旅游设施接待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9 年底,全市列 入统计的旅游宾馆(酒店)187 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0 家, 四星级宾馆21 家,三星级宾馆25 家,二星级宾馆16 家, 一星级宾馆5 家,待评五星级宾馆15 家;拥有客房32177 间,床位57210 张,旅游接待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近年来,三亚市不断加强对外 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全力办好国 际性赛事和活动,树立城市整体形象,取得了积极成效。一 是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建立旅游营销系统,积极整合旅游协 会、航空、旅游企业和媒体的力量,巩固传统客源,积极开 拓新客源市场。二是积极参与筹办了首届博鳌国际旅游论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江苏省2002年水资源公报 2002年水资源公报 一、来水分析计算 (一)降水量 2002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22.2mm,折合降水总量941.4亿m3,比多年平均(1956 ~2002年系列)偏小7.3%,比2001年偏大6.0%,在1956至2002年降水量系列排列中居第33位,属于偏枯年。 全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匀,实测年降水量最大为太湖湖西区成章站 1926.4mm,最小为丰沛区徐鲍庄站385.6mm,前者为后者的5.0倍,年降水量等值线变幅在600~1600mm,其中,徐州丰沛和沂北地区雨量较小,在400~600mm之间,淮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在600~1000mm之间,长江干流及太湖东部地区在 1000~1400 mm之间,太湖湖西山区雨量较大,在1600mm以上。与多年平均比较,年降水量淮河流域偏小20.0%,长江下游干流区偏大6.6%,太湖区偏大13.9 %,各行政分区降水量大部分比多年平均偏小,其中,连云港市、徐州市和宿迁市分别偏小30.1%、28.3%和24.3%,而镇江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则比多年平均偏大 17.5%、15.9%和15.1%。 2002年降水量年内分布悬殊,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一般在50%到80%之间,平均为63.7%,其中,沂沭泗流域平均为79.1%,淮河中上游为70.5%,淮河下游区为61.7%,长江下游干流为58.5%,太湖流域为58.1%。今年我省淮河以南地区6月1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期长19天,较常年梅期短2天。沿江苏南地区梅雨量为173.8mm,比常年梅雨量偏少17%。 (二)地表水资源量

2002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85.72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181.9mm,比2001年地表水资源量181.41亿m3多4.31亿m3,比多年平均(1956~2002年系列)地表水资源量253.19亿m3偏小26.6%,在1956~2002年系列中排第31位。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淮河流域偏小62.5%,长江下游干流偏小1.7%,太湖流域偏大33.2%。 年径流深地区分布很不均匀,除洪泽湖和骆马湖等大水体外,北部的丰沛区仅为12.1mm,为我省三级水资源分区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出现在太湖流域的湖西区,为464.9mm。从行政分区上看,苏锡常镇地区一般均在420mm以上,而徐连淮宿地区仅在50~80mm左右。年径流的年内分配亦很不均匀。全省产生径流的月份,苏南地区除1、10、11月不产流外,其余月份均有径流产生,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4~8月及12月6月中产生径流,其余月份产流量极少。 2002年全省入境水量(不含长江)为281.75亿m3,其中沂沭泗入境3.71亿 m3,淮河上中游入境235.2亿m3,淮河下游入境2.36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入境约7.78亿m3,浙江太湖及浦南入境32.70亿m3。全省出境水量(除入海水量)为太湖区的66.47亿m3、固城石臼湖区的6.77亿m3以及南水北调出省水量0.59亿 m3。 2002年全省入海水量为218.03亿m3,其中,沂沭泗66.42亿m3,淮河下游区124.69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26.92亿m3。全省入江水量为158.84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17亿m3,长江干流24.68亿m3,太湖流域57.99亿m3。全省引江水量为196.99亿m3,其中淮河流域76.97 亿m3,长江干流50.64亿m3,太湖流域69.38亿m3。 2002年长江干流大通站年径流量9926亿m3,洪泽湖出湖水量为185.15亿 m3,骆马湖出湖水量为0.23亿m3。 (三)地下水资源量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较常年偏少9.4%。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16.4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23.33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6.90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23.77亿m3。 2001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74.55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36.79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61.79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65.15亿m3。 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亿t,其中工业废水29.56亿t。2001年黄河流域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河长为2380km,Ⅳ类水河长为1976km,Ⅴ类、劣Ⅴ类水河长为3141km。 2001年重要水事:(1)黄河在特大干旱年再次实现全年不断流。(2)黄委启动“数字黄河”工程。(3)水利部召开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和引黄济津总结表彰大会。(4)汪恕诚部长提出“四不”治黄目标。(5)洛河发生氰化物污染事故。(6)水利部领导考察南水北调西线工程。(7)第16届中日水资源交流会在郑州召开。(8)黄河东平湖出现历史最高水位。(9)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拉西瓦水电站动工兴建。

一、水情概况

1.1降水 2001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0mm,折合降水总量3210.46亿m3。与上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多5.8%;与常年降水量相比,全流域平均偏少9.4%。流域内各分区降水量以花园口以下的525.8 mm 为最大,其次为三门峡至花园口的521.6mm;兰州至头道拐的238.3mm为最小,其次为黄河内流区的293.0mm。2001年黄河流域各分区降水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1 。 1.2实测河川径流量 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总体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偏少幅度逐渐增大。兰州站偏少25.7%,花园口站偏少59.5%,利津站偏少86.2%。2001年黄河干支流主要水文站实测河川径流量见表1。 2001年黄河利津站实测年径流量46.53亿m3,扣除利津以下河段引黄水量5.64亿m3,黄河全年入海水量为40.89亿m3。2001年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与上年及常年比较见图2。

论海南旅游发展的概况

目录 目录 (2) 引言 (4) 第一章海南历史遗迹概述 (5) (一)流放文化 (5) (二)民俗文化 (5) (三)自然文化 (5) (四)宗教文化 (5) 第二章海南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6) 第三章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正面作用 (6) (一)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6) (二)发展本身意味着保护 (7) 第四章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保护"的负面作用 (7) (一)发展也是一种破坏 (7) (二)过量的保护,妨碍了发展 (8) 第五章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的协调发展 (8)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 (8) (二)导入知识经济内涵 (9) (三)旅游发展中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地位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海南的旅游发展对海南的历史遗迹造成巨大破坏,我省要合理的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做好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要传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创新思路,妥善处理农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关系。 本文结合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的保护,主要从俩个方面论述,海南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的保护。通过海南旅游发展对历史遗迹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进行论述,历史遗迹的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前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

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关键词:海南;旅游发展;历史遗迹;保护 引言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历史遗迹保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这的重要地位,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合大会(iuoto)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旅游--环境政策;1980年3月,联合国环境计划(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wto)签订了旅游环境协议;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c)更联合制订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tourism industry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阐述旅游发展和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要问题......旅游发展与历史遗迹保护协调,旅游应与环境相结合并保持平稳已得到了理论界的共识。

中国水资源公报1997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1997-01-01 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节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1997年全国面平均降水量613毫米,折合年降水总量为5816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4.2%,属平水年份。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特征是: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偏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偏多,属北枯南丰型。各流域片年降水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相比:松辽片少11.4%,海河片少33.0%,黄河片少27.4%,淮河片少19.5%,长江片少5.7%,珠江片多20.4%,东南诸河片多17.8%,西南诸河片少1.4%,内陆河片少16.5%。 表1 1997年流域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立方米

注:地下水资源量缺上海和西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83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为28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2.2%。各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见表1)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松辽片少18.6%,海河片少54.5%,黄河片少42.5%,淮河片少43.1%,长江片少4.1%,珠江片多36.7%,诸河片多23.1%,西南诸河片少2.0%,内陆河片少4.7%。 1997年,从新、内蒙古、桂、滇、藏5省(区)边境流入国境的水量共309亿立方米,从新、滇、藏3省(区)流出流出国境的水量共5606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区)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972亿立方米。1997年 全国入海水量17362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海河、黄河和淮河4片的入海水量为373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3片的入海水量为16989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指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的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扣 除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后,全国地下水计算总面积为823 万平方公里(缺上海和西藏),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6942亿立方米,各流域片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 北方五大流域片1997年地下水资源量为2242亿立方米(缺西藏羌塘内陆河),比上年减少11.2%。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5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 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402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2%。与上年比,各流域 片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增减情况是:海河片减少41.9%,淮河片减少21.4%,黄河片减少11.1%,内陆河片减少7.5%,仅松辽片增加1.8%。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 25 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人大会常委会公告(2003)第25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15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3年8月15日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水资源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 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在对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价格监管对策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附加值最高、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海南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将其作为海南省的最重要产业发展战略之一,优先发展,努力把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海南省旅游行业已拥有国内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资源、环境、政策和法律优势,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年接待游客2500多万人次的能力,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由建省前的26位上升至15位。 2008年5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方针》,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这一宏伟规划于2009年12月31日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实施。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成为海南当前的中心工作,如何完善旅游市场的配套监管体系,与时俱进,促进和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必将是当前海南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这些年来海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的加强与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海南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一)特色景点不断增加,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海南的旅游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相继开发出了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特色突出的旅游产品:有突出阳光、沙滩、海水和热带海滨风光的牙龙湾、大小洞天、大小东海和海口西海岸及三亚滨海大道海滨海景观光带等;有集民族、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融热带海洋风光、历史古迹为一体,能够进行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学术交流、生态和文化考察及生态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化大型主题游览项目天涯海角和南山文化旅游区等;有特点鲜明,轰动国内外的博鳌东方文化苑;有种类齐全,荟萃热带宝贵植物的兴隆热带植物园等;有科普性强生态良好的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有集动植物于一体,观赏性强的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等。海南旅游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成为包含自然生态旅游、宗教民俗旅游、文化艺术会展旅游、度假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到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9个,比刚建省时了增加39个,增长3.9倍。 经过不断的建设和整合,海南的旅游景点品质越来越高,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荣膺国家5A级风景区,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天涯海角风景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蜈支洲岛度假中心、兴隆热带植物园、南湾猴岛生态景区等7个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其他还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