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浅谈艺术创作的地域性
- 格式:pdf
- 大小:417.85 KB
- 文档页数:2
会址:27B Bright Hill Crescent Singapore 574034电邮: Info@ , bnuaas@ 网址: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勇刘勇 教授教授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人””(讲座提纲讲座提纲))“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对于一位作家而言,他(她)的生长和生活环境对其创作,由内容主题到艺术风格,都有着深入而长久的影响。
实际上,这种情况又何止发生在作家身上,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性格的养成都是相当重要的。
本次讲座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文学和文化现象:1一方水土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一方水土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
一位作家与生他(她)养他(她)的那一方水土血脉相连,水土的性情势必会影响到这位作家的个性,对其个性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例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人,从现代文学的这些大作家那里就可见出不同的水土文化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
2一方水土对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一方水土对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方水土不仅影响一位作家的个性,并会进一步影响其文学创作的风格,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有趣而微妙的,值得加以细致的探讨。
试比较孙犁和赵树理两位,不同的水土文化塑造了两位作家非常不同的创作风格。
3一方水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一方水土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方水土,即水土文化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比比皆是。
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一方水土培出来的江浙才子群、京派与海派等,都直接推动了现代文学向前的脚步,塑造了现代文学的历史面貌。
4 --不同水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水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交往日益频繁的社会,不同水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所难免。
例如北京文化和几千里之外的巴蜀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俄罗斯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都有相通和交流的方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简述安徽地域文化的三大亮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繁昌县人字洞发现的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了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昭示了这块土壤的厚重与深远。
安徽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凤阳在明朝被定为中都,繁盛一时,古徽州在明清时号称“东南邹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三大河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全境,新安江横穿皖南。
大江东去,淮河奔流,把安徽全省切割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淮北是广袤无垠的平原,江淮是起伏绵延的丘陵,江南是郁郁葱葱的山区,并有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汊镶嵌其间。
由于地形地貌、风物人情的差异,在长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区域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淮南王刘安、曹操和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文派是其典型的代表,皖南山区的新安江,孕育出徽州文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徽文化(简称“徽学”)。
这三个文化圈里孕育者灿若群星,他们造就了安徽的、中国的、中华民族的历史。
第一大亮点:淮河流域大放光彩的道家文化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桐柏山,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
远古的淮河大地清流纵横,阡陌交错,是山青水秀的奇绝之地,曾以富庶名闻天下,人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道家创始人老子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宋国相地(今涡河流域),其重要继承发展者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的蒙地(今淮河北岸的蒙城县)。
其他如《黄老帛书》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其作者据考证是西楚淮河人,在今淮南一带;《淮南子》是西汉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主持者是淮南王刘安。
道家学派及其三部经典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均产生于淮河流域的现象,已被视为淮河流域地域文化独有的标志性学派和标志性著作。
这里所以能出现这样绚丽灿烂的人文景观,是古代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支流众多、雨水充足的优越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决定,这些条件与生命的孕育、成长息息相关,也奠定了老子等道家学者独有的理论和思想——对生命哲学的关注和阐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电视视角窥探地域文化弓超2014年4月30日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曾写道:“我中国之版图,包有温寒热之三带。
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
宜于耕,宜于牧,宜于虞,宜于渔,宜于工,宜于商。
凡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
”1如任公所言,在中华这片辽阔的疆域上,兼容各种地理之环境,包并各色生活之形态,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了众多的民族,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资源禀赋,造就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出不同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甚至是思维方式。
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是地域文化五彩缤纷的生动写照,燕赵的慷慨悲歌,江南的呢喃细语,大漠的粗犷豪情,岭闽的务实进取,真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众媒体的出现与不同的地域文化上个世纪中后期,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相继普及并进入千家万户,尤其是电视,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及文化的主要媒介。
根据CSM(央视索福瑞)研究显示,2013年,我国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20%,人均每天收看电视169分钟,2毋庸置疑,当前电视是居民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视听消费,文化传播的主要甬道。
京剧、昆曲、秦腔、豫剧、山西梆子、粤剧、川剧、黄梅戏、豫剧、越剧、评剧、河北梆子等上百种戏剧形态,以及二人转、秧歌、腰鼓、评书与各地难以计数的曲艺杂耍,是以往人们主要的娱乐形式,其也是文化1梁启超 - 饮冰室合集(石印版). 卷二, 1989.2陈若愚-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传播的主要媒介,它们中有的传承百年,有的遗韵千载,或作以地方风情,或成就民族瑰宝,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古辉映。
君不见唐明皇“梨园”演绎,英雄辈出;王实甫“西厢”作响,千古绝唱;曹雪芹“红楼”遗梦,风华绝代。
而电视的出现,给这些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窗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欣赏这一切;同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
《艺术地理学》理论介绍《艺术地理学》艺术作品提供:艺术家龚⽟作者:韩妙第⽇期:2018年07⽉07⽇《艺术地理学》理论介绍作者:韩妙第⽇期:2018年07⽉07⽇俗话说 “⼀⽅⽔⼟养⼀⽅⼈”,这句话的全⾯展开是:⼀⽅⽔⼟并不只是养⼀⽅⼈的吃喝拉撒睡,更养⼀⽅⼈的⾔语、⽂化、思维、⼼态、观念等诸多现象的荟萃。
中国幅员辽阔,⼴义来说,境内有着游牧民族、农耕民族以及海洋民族三⼤类不同特征的⽂明体系。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随着地域的变化,必然有语⾔语⾳的变化、⽣活习性的变化。
每⼀种地理对于当地诗歌、绘画、⽂学乃⾄戏剧的艺术形成,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孵化、成长母体作⽤和⽣存、发展载体作⽤。
⽽且,同样的诗歌、绘画、⽂学乃⾄戏剧等艺术在演绎上均打上每⼀个地理、地域以及地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个性。
这可以从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剧种中看到:从西部的臧剧、秦腔、川剧,中原的豫剧、梆⼦、曲剧,到东部的沪剧、昆曲、越剧;从北⽅的⼆⼈转、评剧、京剧,到南⽅的花⿎戏、黄梅戏、粤剧,⽆不彰显着鲜明的地域特征。
所以,艺术的地理研究就是将“地理、地域以及地缘”作为原⽣态艺术的母体、载体和媒体语⾔从“地理、地域以及地缘”⾥寻找。
因为⼈类在艺术创作⽅⾯受地理影响⾮常之⼤,以⾄于我们难以想象。
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例如中国⽔墨画中的散点式透视因何⽽⽣?⽔墨艺术在中国盛⾏已经约⼆千多年了(当然不⼀定确切)。
,在⽔墨中透视的关系与西⽅油画透视的关系完全迥异。
这难道和地理没有关系吗?事实上在中国,绝⼤多数的地理环境⼀年四季中能够见到⾮常透彻的晴朗之天的⽐例都⾮常少。
⽽在平时则为雾霾、云烟、烟⾬遮江南春》诗歌“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中”中描绘了江南地理的特蔽。
唐朝诗⼈杜牧《江南春征,确实反映了烟⾬朦胧到雾⾥寻花,然后不知所以然的虚⽆缥缈间。
《艺术地理学》的理论核⼼在于挖掘地理与艺术形态、艺术样式、艺术符号、艺术⼈《艺术地理学》⽂、艺术美学以及艺术传播以发展之间的关系。
系统工程中谚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包含的观点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环境会形成不同的风貌、人文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环境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密切相关,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性格方面相似,不同的水土环境造就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的现象。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一方指的是某一块地域,水土指的就是地理位置以及环境气候,一方人值得是生活在这片地域的人,这句话体现了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生存方式、地理气候的不同导致人们风貌的不同。
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句谚语,比喻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深刻展现了环境对于人性格的作用,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从小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地方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性格也有所不同。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还体现了水土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的人文环境也不同,民间俗语有“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可见地域对风俗文化的影响,就好像想到蒙古草原的音乐总是苍凉、悠远的,想到江南水乡的音乐总是柔软、缠绵、柔情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籍说法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籍说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说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句谚语深刻地反映了古人对于地域与人文关系的理解。
它传达了一种观念,即人的成长和发展受到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
这句话既是对地域差异和地域文化的认识,也是对人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在整个我国古代文化的长河中,这句谚语一直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二、地域对人的影响1. 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地球的不同地域,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这些环境差异直接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俗等方面。
长江流域的人们因长期生活在水乡,所以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技能。
而在北方干旱地区,人们则更加善于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节水文化。
2. 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这直接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
山区地域的人们多从事农林牧渔等原生产业,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多从事农田耕作和手工业生产。
3. 历史文化传承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承,这影响了当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
江南地区的人们因长期水乡生活形成了温和、柔顺的性格特点,而北方地区的人们则更加豪爽、坦率。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古籍说法,不仅是对地域与人文关系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人类社会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不同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传承,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方民俗。
这种差异性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尊重每个地域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只有在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基础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才能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四、总结与回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古籍说法,为我们展现了地域与人文关系的深刻内涵,引领我们审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提醒我们重视和尊重每个地域的文化传统。
泥塑的主要流派和特色泥塑的主要流派和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造就了一方的风土与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的泥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无锡泥塑淳朴秀润、重在神韵,天津泥塑写实传神、趣美结韵;嵊州泥塑精巧雅致、夸饰得体。
不同流派、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犹如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将中国民间艺术的百花园扮得瑰丽多姿。
技术悠久的中国泥玩具,世代相传、分布极广,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许多县、乡、村都曾经或正在成为泥玩具的产地——即一般所说的“泥人之乡”。
据不完全统计,泥玩具主要产区有下述各地: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苍山县、临沂市、济南市、黄县(龙口市)、莱州、高密市等。
河北省:新城县、泊镇、玉田县、保定市。
江苏省:无锡市、徐州市。
安徽省:阜阳县、蚌埠。
河南省:淮阳县、浚县、沈丘县、灵宝县。
陕西省:凤翔县、富县、西安市等。
甘肃省:泰昌县。
四川省:南充市。
浙江省:嵊县。
辽宁省:沈阳市。
无锡泥塑地处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无锡,是我国著名的泥塑产地之一。
无锡泥塑以市区龙山脚下惠山泥人最为正宗,这里,家家擅长捏塑,户户能敷彩绘,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相习,是江南一朵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
无锡惠山泥人起源于明,盛行于清,至今己有400多年的历史。
翻开著名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其中就有在精雅店铺中出售惠山泥人,颇获买者好评的记载。
在惠山泥人发展的全盛时期,惠山街道上的大小泥塑作坊多达数百家。
每逢秋后,江苏北部的农民乘着农闲,纷纷来惠山采购泥人。
他们摇着七八百条满载着米、豆、花生、棉花等农产品的木帆船,用“以货易货”的方式来换取泥人。
然后,沿着运河把一船船的泥人销往苏南苏北的城乡,并辗转流入浙江的嘉兴、湖州、杭州及山东一带,一直要到来年春耕时才返乡务农。
除农民贩销外,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也往往青睐当地生产的泥人,把它作为礼品、藏品或纪念品。
这一类的买家欣赏品位较高,他们购买的泥人比农民贩运的泥人要精雅得多,这也促使了惠山泥人的艺术含量的提升。
乡土情韵柳琴戏进课堂前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了一方戏剧,而一方戏剧的发展又推动着一方地域的文明进程。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剧种,河北唐山有平调、河南有豫剧、安徽有黄梅戏,我们鲁南滕州地区也有自己的地方剧种——柳琴戏。
对于柳琴戏,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因其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在当地叫“拉魂腔”,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歌中的“土琵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柳琴。
以柳琴戏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受电影、电视等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观众逐渐减少,表演团体也悄然萎缩,柳琴戏正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
然而,柳琴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戏曲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
“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
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
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
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读《乡土中国》有感对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自小长于农村后来又搬离农村的我感悟颇深,书中所描述的种种农村人的习惯、风俗、行为皆是我自小便十分熟悉、亲近,并未觉得有何不妥的。
后来搬到城里居住,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际交往,我并不能评判哪里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是更好的,也没有去深究过究竟是什么导致地域上相隔并不远的县城与农村差异如此之大,但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解释了我的这些疑惑。
小时候,在乡下奶奶家长大,我听得最多的就是奶奶对家里的山,水,田地的描述,作为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爷爷奶奶一辈子都在土地上劳作,因此,对于土地看得比谁都重。
听着奶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说着哪片山是我们家的,分田的时候不公平分给我们家的田是哪里哪里的不好的,池塘又怎么怎么了,我其实非常无法理解这些有什么好说的。
在《乡土中国》中,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奶奶一辈子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着土地展开的,她在那片土地上出生,在那片土地上劳作,在那片土地上成婚,在那片土地上生儿育女继而看着儿女生儿育女,那片土地是她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她情感的寄托。
同时土地承载着一家人的生活,农村人最重要的收入全部来源于土地,土地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于是乎,如奶奶一样大半辈子都在土地上度过的农村人最自豪的便是自家的山、田、池塘以及曾在那些地方用过的力气流过的汗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挤进了城里,可是长于土地的农村人并不能很快做到和城里人一模一样,他们骨子里对于土地、乡邻的眷恋并没有消失。
城里人经常说农村人土气,对于他们的许多诸如刨掉小区的花园种上蔬菜等的行为诟病不已,我并不能赞同这种在公共领地种上私人蔬菜的做法,但是我能够理解这种行为。
大多数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尤其是老人突然搬到尽是钢筋水泥的城市难免无所适从,他们会寻找对于他们而言最熟悉的东西,比如土地,比如过去村里的乡邻来获得一种熟悉感,一种安全感,这种熟悉感和安全感是他们能够扎根城市的动力。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句7-10小节;第三乐句11-12小节;第四乐句13-16小节。
很容易可以看出《拔根芦柴花》的曲式结构并不具有良好的方整性,这也是与许多民歌相区别的。
比如说著名的《茉莉花》、《孟姜女》等都是每四小节一句的常规的方整性结构。
中国的音乐作品有多种旋律发展手法,常见的有像《金蛇狂舞》的螺丝结顶的发展手法、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
其中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用的最为普遍,《拔根芦柴花》亦是用这种手法来发展全曲。
“起”的是动机,是全曲要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承”是“起”的延续,既有首句的音乐动机,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达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更加饱满;“转”是创新,是全曲中最能表现特殊情感的地方;“合”就是把三者音乐元素结合,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升华。
由费克先生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在原来的基础上特地在“承”和“转”之间加了8小节,用扩展动机的创作手法使“转”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旋律发展更加不稳定,刺激了“合”句的发展,结束全曲,直截了当,大快人心。
既达到了结构的平衡,又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三)旋律的细腻优美“扬州民歌除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烙印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她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优美的音乐旋律,让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
”①《拔根芦柴花》的节拍为拍,体现了强弱的节拍规律,节奏欢快明朗。
全曲为典型的C 宫民族五声调式,以宫音1为起音,进行了大三度的跳进,构成了全曲的动机。
第二小节重复了动机,使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江南民歌的开头都使用级进音,而这首民歌为跳进,使具有北方民歌的豪爽风格,并且这种大三度的音程贯穿其中,这就是北方的刚硬直爽。
再往下研究,《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基本遵循了南方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音与音之间跨度不大,使作品更具有温婉细腻的一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添加的“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这一段,巧妙地运用小三度进行重复,形象的体现出江南女子娇羞、含蓄的心情,把南方姑娘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评杨学民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杨迎平㊀㊀杨学民教授的专著«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里下河文学流派ꎮ他指出: 里下河不是一条河ꎬ而是江苏省中部的一块碟形平原洼地ꎮ它西起里运河ꎬ东至串场河(俗称下河)ꎬ北至苏北灌溉总渠ꎬ南抵新通扬运河ꎮ其跨越的行政区域包括现在的淮安㊁扬州㊁泰州㊁盐城和南通5市和宝应县㊁高邮市㊁建湖县㊁东台市㊁盐都区㊁兴化市㊁海安县等10余个县市区ꎮ ①里下河在这本书中取的是其文化地理学意义ꎮ著名作家汪曾祺就出生在这里ꎬ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作品«异秉»«鸡鸭名家»和新时期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都源自这一片洼地ꎮ汪曾祺是里下河的自豪和骄傲ꎬ他也为里下河而骄傲ꎮ汪曾祺之后ꎬ这里又出现了毕飞宇㊁曹文轩㊁鲁敏㊁刘仁前㊁刘春龙㊁顾坚等一批小说作家ꎬ还有沙白㊁子川㊁小海㊁庞余亮㊁沈浩波等诗人以及叶橹㊁夏坚勇㊁丁帆㊁费振钟㊁吴义勤㊁王干㊁汪政㊁晓华㊁王尧㊁陆建华㊁贾梦玮㊁何平等散文作家和文学评论家ꎮ他们都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ꎬ这些作品将里下河悠悠文脉聚涓成流ꎬ汇流成潮ꎮ本书是第一本对里下河文学流派进行系统研就关注京派和汪曾祺的创作ꎬ曾出版了«站在边缘处对话 汪曾祺新论»等一系列作品ꎮ他在长期的阅读㊁研究过程中ꎬ逐渐理清了京派与里下河派㊁里下河派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ꎬ对里下河派小说的整体风貌和主要作家的个性有了比较深透的把握ꎬ也认识到里下河文学流派在江苏文学地理和中国当代文学地理版图上的位置以及文学史意义ꎮ一、里下河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杨学民认为ꎬ里下河文学流派之所以成绩斐然㊁源远流长ꎬ首先得力于里下河的地理环境㊁民俗风情㊁文化积淀的不可替代性ꎬ得益于里下河地区水丰草美ꎬ人杰地灵的优越条件ꎮ里下河派的作家各自经营着一个 邮票大的地方 ꎬ如汪曾祺的 高邮 ㊁毕飞宇的 王家庄 ㊁曹文轩的 油麻地 ㊁鲁敏的 东坝 ㊁刘仁前的 香河 等ꎬ都是以里下河为背景的ꎬ那里发生了多姿多彩的水边故事ꎮ杨学民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研究里下河派小871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3.027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3期他认为ꎬ里下河派小说不是作者凌空虚蹈的凭空想象ꎬ而有着里下河地域的根基和生活的基础ꎮ他从 表层结构 与 深层结构 两个层面来分析㊁总结里下河派小说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风貌ꎬ将其描绘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大河中的一朵浪花ꎬ着力凸显其个性特点ꎮ里下河派小说表现了具有里下河地域特色的风俗画ꎮ风俗画和乡土文学有着血缘关系ꎬ里下河派小说描述的一幅幅风俗画ꎬ就是一幅里下河的«清明上河图»ꎮ我们在一幅幅民俗画中可以了解里下河人的生活方式㊁文化形态和民情民性ꎬ丰富多彩的风俗画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审美建构作用ꎮ汪曾祺曾为里下河写过一篇名为«礼俗大全»的小说ꎬ可谓集里下河礼俗之大成ꎮ里下河派小说表现的民俗风情ꎬ具有浓郁的农耕社会气息ꎬ水波潺潺㊁烟柳蒙蒙ꎬ金色的稻束立在秋天的田野里ꎬ返青的麦浪碧波荡漾ꎬ鸡犬之声此起彼伏ꎮ小说中的物质生产风俗等也多与这水边的劳作相关ꎮ割稻㊁插秧㊁罱泥㊁车水㊁扳罾㊁放鸭等都是常见的里下河人的劳作方式ꎬ里下河派小说一方面呈现民俗风情等乡土日常生活ꎬ另一方面又注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把握和表达ꎮ小说超越日常凡俗ꎬ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乡土日常生活ꎬ敞开生活的诗性空间ꎬ把日常生活审美化ꎮ同时里下河派小说立足当下ꎬ回望历史ꎬ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心历史中的人之生存ꎬ展示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矛盾冲突ꎬ体现出一种文化怀旧ꎬ也就是对一种文明形态㊁文化理想的坚守ꎮ杨学民特别关注里下河派小说对民俗风情等日常生活的审美表达ꎬ总结了其主要特点ꎮ在表现里下河民俗特征时ꎬ小说特别重视气氛化㊁结构化和互文性ꎮ汪曾祺曾提出 气氛即人物 ①的美学观ꎮ曹文轩也说: 氛围是一篇优秀小说必不可少的质量ꎮ ②小说的氛围或气氛是作家精神气质在作品中的投射ꎬ弥散在小说的字里行间ꎬ这便民俗既是有形的ꎬ又是无形的ꎬ既是物质的ꎬ又是精神的ꎮ里下河派小说更注重那种无形的㊁民间习俗在小说中的艺术功能ꎬ散淡㊁平和的故事下面往往潜隐着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ꎬ真正的冲突发生在人物的内心世界ꎮ互文性就是文本间性ꎬ 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㊁符码和表意实践之间的互涉关系ꎬ这些知识㊁符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文本网络 ꎮ③里下河派小说表现了文艺民俗与原生态民俗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关系ꎬ其文艺民俗及其审美建构方式都显示出地域性和民族特色ꎮ二、里下河文脉薪火相传«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一书指出ꎬ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ꎬ其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都是在文学史长河中生成和积聚成型的ꎬ仿佛大河中的一朵浪花ꎬ是各种力量的因缘际会ꎮ通常所说的文学流派的表层结构主要是流派成员之间的显性交流和共同活动ꎬ包括人际交往㊁共同参与的文学出版活动ꎬ文学作品的互相品评和认同以及文学研讨活动等ꎬ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大体也是这些结构因素汇聚的过程ꎮ从人际交往的表层结构看ꎬ杨学民认为里下河小说流派成员的聚集是以汪曾祺为核心的ꎬ家乡的文学青年在与汪曾祺的交往中ꎬ其处事方式㊁人文气质㊁艺术思维㊁文学趣味等日趋接近ꎮ几乎所有的里下河青年作家都是在汪曾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甚至亲自指导下成长起来的ꎮ他们秉承了京派文学传统ꎬ赓续了泰州学派的精神气脉ꎬ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ꎬ注重语言的干净与明媚ꎬ注重风格的冲淡与典雅ꎬ注重意境的诗化与神韵ꎬ注重精神的洁净与高尚ꎬ从而使里下河小说流971㊀2020年第3期㊀当代作家评论派人才辈出ꎬ生机勃勃ꎬ汇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生力军ꎮ从深层结构来看ꎬ里下河派小说作家在题材㊁风格㊁审美趣味㊁文学精神等方面具有相似的精神气脉ꎬ但是又各具风采ꎮ杨学民认为ꎬ汪曾祺㊁曹文轩㊁毕飞宇和鲁敏等寓外作家ꎬ都对故乡的水充满依恋和温情ꎬ那是因为寓外作家对故乡的怀念ꎬ心怀割舍不断的乡愁ꎮ曹文轩的水意象与里下河的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ꎬ这使他的艺术时空中到处波光潋滟ꎬ水雾弥漫ꎮ他在书写水边故事时ꎬ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ꎬ这些人物也颇有水性ꎬ秉水德ꎬ尤其是那些女性人物形象ꎬ如同水做的一般ꎬ自然纯净ꎬ纯朴善良ꎬ温柔似水ꎬ柔而不弱ꎬ随遇而安ꎬ百折不挠ꎬ一路前行ꎬ犹如大地母亲ꎮ她们是美和善的化身ꎬ有一种高尚的生命境界㊁一种悲悯情怀㊁一种人性的拯救力量ꎮ毕飞宇的小说在继承和发扬里下河文脉的同时ꎬ更注重叙事创新ꎮ其小说中存在着多种话语反讽形态ꎬ但从叙事学角度看ꎬ它们有一个共性ꎬ即叙事者与隐含作者的分离ꎬ主要表现为克制叙述㊁夸张叙述和戏仿叙述ꎮ克制叙述是毕飞宇小说话语的一种修辞手法ꎬ他在叙述 文革 ㊁死亡㊁暴力等重大或严重事件时ꎬ往往有意克制住内心的激情ꎬ呈现出轻描淡写或戏谑式的文字ꎬ然而反讽意味在克制叙述背后体现出来ꎮ杨学民指出: 反讽不仅是一种修辞格ꎬ也是一种思维方式ꎬ一种存在方式ꎬ一种文艺美学原则ꎮ客观世界本身是一种反讽性存在ꎬ人也以反讽思维把握世界ꎮ ①夸张陈述与克制陈述正好相反ꎬ是将轻微的事情重点说ꎬ虚张声势ꎮ里下河派的女作家鲁敏说: 我是东坝的孩子ꎬ那是我的乡村乌托邦ꎮ ②杨学民认为ꎬ鲁敏以 顺物自然 的传统文化精神来建构自己的乌托邦ꎬ书写奇异的故事ꎮ她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诗以及作者的怀恋之情ꎮ杨学民认为里下河派的在地作家刘仁前㊁刘春龙㊁顾坚㊁王效平㊁沙黑㊁周荣池等ꎬ栖居在各行各业ꎬ像家乡的芦苇一样生长在浅滩平湖ꎬ感知着大地的冷暖ꎬ伴随着细雨吟唱ꎬ为风塑造形状ꎮ他们深谙乡土民情ꎬ挚爱着大地上的父老乡亲ꎬ紧紧拥抱现实ꎬ其小说具有鲜活的个人体验感和现场感ꎬ小说人物身上烙有作者深刻的个人生命体验ꎬ自叙传性质明显ꎮ他们是里下河人最亲近的作家ꎬ把里下河文脉送到了寻常百姓家ꎮ一茬又一茬的里下河派在地作家对于家乡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ꎮ三、守护诗性文化情怀的里下河派小说从里下河作家创作和文学精神来看ꎬ«汪曾祺及里下河派小说研究»认为ꎬ里下河小说流派的确具有了趋同的文学观和审美风貌ꎮ乡土日常生活审美化㊁守护诗性㊁悲天悯人㊁追求古典美等是里下河派小说的总体特征和内在的文化艺术精神ꎮ汪曾祺自称为 通俗抒情诗人 ꎬ他把小说当诗来写ꎬ创造了小说的新文体ꎮ汪曾祺小说人物是意象化的㊁诗化的ꎬ而不是通常所谓的典型人物ꎮ在他的笔下ꎬ即使是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老百姓ꎬ不论他们是养鸡的㊁赶鸭的㊁捉鱼的㊁画画的㊁卖唱的㊁收字纸的劳动人民ꎬ故事都是通俗的㊁日常的ꎬ而人物却不俗ꎬ不仅不俗ꎬ而且很雅ꎬ散发着诗意ꎮ汪曾祺小说的氛围是诗化的ꎮ汪曾祺的小说淡化故事ꎬ诗意氛围浓郁ꎮ生活有悲剧ꎬ有喜剧ꎬ但不论是悲剧ꎬ是喜剧ꎬ都不是作者编出来的ꎬ生活原本就是如此ꎬ作者只是将氛围呈现出来ꎬ将氛围诗化ꎮ汪曾祺的«八月骄阳»写老舍自杀的故081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3期事ꎬ老舍在被批斗之后ꎬ来到太平湖ꎬ坐在湖边的长椅子上ꎬ看着湖边 粉蝶儿ꎬ黄蝴蝶乱飞ꎮ忽上ꎬ忽下ꎮ忽起ꎬ忽落 ꎮ整个作品看似从容ꎬ其实满含着哀伤ꎻ看似平静ꎬ其实充满愤懑ꎮ完全不像小说ꎬ是一首哀诗ꎬ为 那个人 写的哀诗ꎬ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剧的氛围ꎮ汪曾祺小说的语言是诗化的ꎮ汪曾祺一再强调语言的诗化ꎬ他说: 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ꎮ①他在«收字纸的老人»中写道: 老白粗茶淡饭ꎬ怡然自得ꎬ化纸之后ꎬ关门独坐ꎮ门外长流水ꎬ日长如小年ꎮ 最后两句ꎬ似乎与老白化纸㊁独坐没有什么逻辑关系ꎬ但有诗意ꎬ有哲理ꎮ在汪曾祺的影响下ꎬ里下河派作家都自觉地守护诗性ꎮ他们无不对诗性情有独钟ꎬ在爱情婚姻㊁生命成长等小说主题的展开过程中ꎬ无不注重对生存诗性的赞美或敞开ꎮ汪曾祺说: 我写的是美ꎬ是健康的人性ꎮ ②毕飞宇说: 诗性的语言有它的特征ꎬ那就是有一种模糊的精确ꎬ开阔的精微ꎬ飞动的静穆ꎬ斑斓的单纯ꎬ一句话ꎬ诗性的语言在主流语言的侧面ꎬ是似是而非的㊁似非而是的ꎮ ③他们用诗化的小说ꎬ创造优美的意境和精神家园ꎮ里下河派作家不注重故事ꎬ而追求诗意ꎮ毕飞宇认为:汪曾祺 传承的ꎬ也就是中国美学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个标准ꎬ那就是 雅 ꎮ 就是诗意ꎮ这个诗意也是特定的ꎬ也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意境 ꎮ④在汪曾祺的感召下ꎬ里下河派作家的作品ꎬ都有一种古典美倾向ꎮ他们高举 永远的古典 理念ꎬ透露着节制㊁中庸㊁和谐㊁秩序㊁恰当㊁含蓄㊁温柔敦厚ꎬ追求现实与梦想的统一ꎬ心灵与自然的交融ꎬ让情感与理性㊁过去与现在㊁主观与客观㊁内容与形式以及写实与浪漫走向和解与圆融ꎬ深受 天人合一 哲学观念的影响ꎮ我们应当从两个方面看待里下河派小说追求古典美的意义ꎬ一方面是时代社会文化的视角ꎬ另景如诗如画ꎬ比如«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过滤掉现实的假丑恶ꎬ彰显着生活的真善美ꎮ古典美的追求使得里下河派作家用词造句不古不今ꎬ不中不西ꎬ搭配恰切ꎬ声韵和谐ꎬ文气贯通ꎬ协调一致ꎬ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ꎬ气韵生动ꎮ其次ꎬ里下河派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姿态㊁风度和精神气质ꎮ与现代派小说相比ꎬ它不是以非理性反抗现代性ꎬ而是以古典主义对抗现代性ꎬ如汪曾祺所言ꎬ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ꎬ而是和谐 ꎮ⑤与实验小说相比较ꎬ里下河派小说依然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主体性ꎬ是追求意义的ꎬ有深度模式的文学ꎮ它重视文学形式实验ꎬ但又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ꎬ它与宏大叙事不同ꎬ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ꎬ其哲学价值的核心是人道主义ꎮ文学尚美但不忘 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 ꎬ⑥不忘追求 天人合一 的境界ꎮ里下河文学流派人才辈出ꎬ生机勃勃ꎬ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支生力军ꎬ但它依然走在路上ꎮ本书对里下河派小说的历史㊁现状㊁审美风貌和作家个性的研究和评价也是阶段性的研究ꎬ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ꎬ但无疑的是ꎬ它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发展和未来成长都是有积极意义的ꎮʌ作者简介ɔ杨迎平ꎬ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ꎮ(责任编辑㊀王㊀宁)181㊀2020年第3期㊀当代作家评论①③②㊀汪曾祺:«汪曾祺文集 文论卷»ꎬ第22-23㊁228页ꎬ南京ꎬ江苏文艺出版社ꎬ1993ꎮ毕飞宇㊁汪政:«语言的宿命»ꎬ«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