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
- 格式:pdf
- 大小:104.22 KB
- 文档页数:1
规,因此高职学生的休闲质量和品位偏低。
2、应试教育下的休闲方式单调,休闲技能低下虽然现代教育倡导素质教育,我国应试教育的外壳,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求生活的意义。
学生们记得要上课、要考试、要实习、要竞赛,要去听各类学术讲座,却唯独忘记抽点空闲去思考、去发展兴趣、去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成长。
鉴于各种客观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休闲教育还未引起高度重视,仍处于"拓荒"阶段,对学生休闲能力、技能的培训,远远不足以让学生重视自己的休闲生活,基本的休闲技能和素质缺乏,只局限在学习范围之内。
当前学生头脑中的所谓的"休闲"的全部内容及生活几乎都离不了单一的主题和形式———学习。
这也与当前组织指导休闲教育不够有着较大的关联,以致他们的休闲生活,随心所欲,缺乏安排,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闲暇时间增加了,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使休闲时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人们在寻求一种如何休闲的方法!而休闲教育就是教人从小就学会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会欣赏生命和生活、学会各种形式的查、学会对价值的判断、学会选择和规避问题的方法、学会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
开设休闲有关课程,培养正确的休闲理念和休闲观,加强休闲的意识,提高休闲质量和休闲技能,培养专业的休闲教育人才,将休闲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片面的把休闲与学习对立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休闲质量和档次。
■参考文献[1]马惠娣.闲暇时间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2]赵谦.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生休闲现状分析与休闲教育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赵侠刘玉娟.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休闲教育[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张芳芳贺志波.培育大学生的科学休闲观[J]潍坊学院学报2012.(2)1.引言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互为条件依存在语言系统中。
语⽤学:语⽤模糊浅析 引⾔ ⾃从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使“模糊集”成为⼀个科学术语以来,就诞⽣了⼀系列模糊学的边缘学科。
语⾔的模糊性研究以及模糊语⾔学的研究也就应运⽽⽣了。
国内从伍铁平先⽣的论著和论⽂开始,就兴起了对模糊语⾔研究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们普遍认为这种局限于语义模糊的研究已经不能解决复杂的语⾔世界和⾔语交际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们认为⾮常有必要把语境考虑到模糊语⾔的研究范围之内,由此,对语⽤模糊的研究势在必⾏。
本⽂试图从宏观的⾓度对语⽤模糊的术语界定,产⽣原因以及功能问题进⾏分析和探讨,以期推动对语⽤模糊现象的进⼀步深⼊研究。
1.语⽤模糊的术语界定 “语⽤模糊”这个术语最早是七⼋⼗年代由利奇(cf.Leech1977);布朗和列⽂森(Brown&Levinson1978[1987])提出来的。
90年代,国内外的学者们对语⽤模糊的界定,以及与语法歧义的对⽐进⾏了较系统的研究。
⽽学术界对语⽤模糊的术语和概念⼀直存在争议(俞东明1997;张乔1998)。
如俞东明(1997)沿袭了托马斯(J.Thomas1995)的定义:语⽤模糊(Vagueness)是指说话⼈在特定的语境或上下⽂中使⽤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同时表达数种⾔外⾏为或⾔外之⼒这类现象。
⽽从Kempson(1977)的Vagueness发展⽽来的何⾃然则⽤语⽤含糊统指约略,模糊,笼统,两可,含混,暗喻,弱陈,反讽,夸张等。
他认为语⽤含糊是指“从语⾔的使⽤和理解的⾓度谈语⾔的不确定性”。
他不但要研究看似是词汇,实际上是话语中的“模糊限制语”(hedge),还包括那些被不少⼈认为是“语义模糊”,⽽实际上是语⽤模糊的现象。
综观以上两派对于“语⽤模糊”的界定。
俞认为何⾃然⽤pragmaticvagueness,实际上是指语义模糊(vaguenes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前者属于语义学的研究范畴,⽽后者主要是模糊语⾔学的研究对象。
模糊语在外交语言中的语用功能探究摘要:模糊语在口头交际和书面表达中使用频繁,它具有多种不同的语用功能,恰当使用模糊语可以使话语委婉含蓄、礼貌客气、灵活有效,从而更好地维系和改善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本文以外交语言为例,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从而表明外交事务中,人们常用模糊策略来实现诸如礼貌、委婉、自我保护或留有余地等各种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外交语言语用功能1. 引言模糊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
何自然(1988)认为语用模糊指语言运用中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可能性、模棱两可和笼统性[1]。
他还指出“说话人有意含糊其辞,使用模糊语或模糊限制语,把话说得模棱两可”是一种“间接礼貌策略”[2]。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适当使用模糊限制语,将话语说得不确定,以便留有回旋的余地,避免与听话人的想法或意愿直接相悖,从而实现理想的交际目的。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在日常语言中,模糊语比比皆是,从而使得我们的日常语言丰富多彩,委婉含蓄。
由于模糊语独特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语用功能,对它的研究对于指导人们之间的有效交际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政治外交用语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特点及其语用功能。
2.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政治外交用语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模糊限制语。
外交用语的表达和时事政治观点的阐述通常代表着某个政党,某个政府的政策、法令和决定以及时事政治的变幻莫测,模糊语的巧妙使用则体现了外交发言人的睿智及其语言的灵活。
2.1 外交语言的特点外交语言的模糊在外交界誉被誉为为“建设性模糊”。
政治外交的一个技巧手段便是巧妙使用模糊语言。
在外交事务中,外交人员往往为了某种政治目的,故意含糊其辞,不直截了当提供信息,他们所用语言词汇常含有与字面意义不同的言外之意。
知识文库 第9期40 浅谈模糊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语用价值李林蔚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必然存在模糊形式。
模糊语言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
正确认识模糊语言的科学概念,特征,和使用价值,对我们研究语言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模糊理论和模糊语言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1965年在其发表的《模糊集》中提出的,他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
”客体界限不精确,就必然使反映客体的词的意义出现模糊。
此后,通过语言学界的研究表明: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属于模糊词;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的短语也带有模糊性。
那到底什么是模糊语言呢?我们通俗地解释它,就是运用上述模糊词或模糊短语进行表达,其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确定的语言。
另外,有的句子虽然表面上没有模糊词语出现,但句义模糊广泛,其外延也难以确定,这些句子也属模糊语言。
一、模糊语言的分类 1、语音模糊从语言本身和实际语用方面我们可以将分为:语音模糊,这点主要体现在我们语言的口语中,因为无论哪种语言,其音素都是模糊的,我们无法用确定不变的规定来将每个音素的发音作硬性规定。
2、词义模糊我们知道,通常在描述客观事物的时候我们通常将词作为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概括反映。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一个词语具有一个或多或少的模糊的意义。
”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甚至对每个词语,无论是表达抽象概念或是具体概念的,我们都可用模糊性来分析它。
3、语句语义模糊这类的模糊性源于语词意义模糊,通常它要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组合结构中,这种模糊性才体现出来。
比如,“那是玛丽的书。
”我们可以理解为“那是玛丽写的书”或“那是玛丽带来的书”或“那是玛丽学习的书”等等。
又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可以解释为“开飞机可能有危险”或“开着的飞机可能有危险”。
对于语句语义的模糊通常求助于语境来解决。
模糊的取与舍从葛浩文译本看丰乳肥臀中模糊语言翻译葛浩文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经典的中文小说,其中包括莫言的《丰乳肥臀》。
在翻译中,葛浩文运用了一些模糊的语言,使得原文的情感和意义能够在目标语言中得到较好的传达。
本文将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的模糊语言翻译来探讨其对《丰乳肥臀》中取舍问题的影响。
首先,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模糊语言,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中的意义和情感。
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莫言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感性的世界中。
葛浩文翻译时选用了一些模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或许"、"似乎"、"好像"等,以模糊的方式呈现出原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这些模糊词汇使得译文更加灵活,更加接近原文的表达效果,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其次,在《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取与舍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
莫言通过描写主人公李半山与家人、社会之间的矛盾与抉择,探讨了人性中的取舍问题。
而在葛浩文的译本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这个主题更加突出。
葛浩文通过翻译中的语气、词汇和句式选择,传达了李半山在面对各种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纠结。
例如,在描述李半山与妻子尚维英的关系时,葛浩文运用了一些模糊的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在取与舍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此外,葛浩文的翻译中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因素。
《丰乳肥臀》这部小说中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封建制度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描写。
葛浩文在模糊语言的运用中,融入了一些中国文化特色,使得译文更加贴近原著的文化背景。
例如,在描述李家家风时,葛浩文运用了一些直译和模糊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封建礼仪体系传达给了西方读者。
最后,葛浩文的译本中的模糊语言翻译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模糊语言的运用会导致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在翻译中并不完全得到传达。
他们认为,模糊语言使得译文在表达上变得模糊不清,读者很难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摘要: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的内在属性,也是文学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拓展了读者想象空间,也提升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一些著名翻译家对经典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探索这些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问题。
论文主要从语言的两个最基本层面即单词和短语入手分析模糊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以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
关键词: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策略;单词;短语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形象性。
读者是通过头脑中的再造想象来欣赏文学作品的,而这种再造想象正是以模糊性为特征。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学作品的魅力。
《王子复仇记》中“to be, or not to be”短短几个单词引起了读者无尽的揣测和解读,或许这正是这六个单词如此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学作品中成功运用模糊语言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
以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描写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时,常常借助模糊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模糊语言的魅力。
如: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王。
[1]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即单词、短语和句子中得以展示。
本文拟从单词和短语两个层面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有关模糊句子的翻译策略将会另作论述。
从语用的角度分析英文广告中的模糊语言摘要:模糊语言在交际中十分活跃,在广告中更是如此。
本文通过对一些英文广告的分析,借助具体语境,对其表现形式和具体功能进行探求,希望能借此加深对模糊语言的了解,并更好地鉴赏广告。
关键词:语用角度英文广告模糊语言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语言应该越精确越好,模糊的语言会带来困扰和理解上的偏差。
而事实上,模糊性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多词汇本身,其内涵和外延就不确定不清晰,如大小、多少、高矮、早晚等,其具体的含义和范围其实并不能从词语本身上确定,而应取决于当时具体的交际环境等其他复杂的因素。
模糊性作为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共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讨论与研究。
1965年,l.a. zadeh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合的理论,认为模糊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在自然语言中,大部分词都是模糊集合。
(任平1981)自此,其模糊学理论衍生到各个领域,并催生了模糊语言学。
在中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于1979年发表《模糊语言初探》,陆续将国外模糊理论介绍给国内,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模糊语言,但大部分都将重心放在了语义模糊的层面,语用模糊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匮乏。
本文将从语用层面,借助对语境的分析,对一些英文广告进行描述定性分析,试图找出在这种特定的语言交际形式中,模糊语言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什么,以期加深我们对模糊语言的了解和认识,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广告。
1.模糊语言是什么关于模糊语言的定义可说各有千秋,百花齐放,但基本都认同一点,即语言的模糊就是其所指的对象外延不清晰,内涵不确定,语言的使用者所使用的符号可以找到多个对等。
如要确定精确的指向,只能通过交际双方具体的语境和认知水平决定。
应用模糊语言,是为了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实现起到更精确的语言所不能起到的功能。
在英语广告中,模糊语言大量存在,它在广告的说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语用功能,达到了特殊的推销效果,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证。
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何自然教授把汉语模糊限制语分成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本文使用此种分类方法,并将政治、经济、科技三个具有代表性领域常用的模糊限制语作为例子,对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模糊限制语的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语言表达更加得体、灵活,语气更加含蓄委婉,还能在言语交际中保全面子,维系双方合作关系。
标签:模糊限制语语用分类语用功能一、引言196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L.A.Zadeh教授发表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模糊理论由此诞生。
1979年,伍铁平教授发表论文《模糊语言初探》,该文被认为是国内最早使用模糊理论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
学术界认为该论文掀起了国内研究模糊语言学的热潮。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研究兴趣浓厚。
1972年,札德率先提出“模糊限制性”(linguistic hedges),指出它的功能是限制模糊词的模糊程度。
1973年,拉可夫(koff)首次在论文《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中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这个术语。
该术语指“故意将意义变得更加不模糊或更加模糊的词语”。
1985年之后,我国学术界开始初步探索模糊限制语的一些功能。
其中,语用学角度及语义学角度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效率。
在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也大量地使用模糊限制语。
政治、经济、科技三个领域广泛使用模糊限制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本文以这三个领域的模糊限制语为例,深入探讨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
二、汉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模糊限制语可以从词性、句法功能、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分类。
我国学者伍铁平(1999)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提出了四种分类方法。
简析螟糊语言及其在语境巾硇运用口山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肖岚摘要:模糊语在人们的交际中使用频繁.影响着交际的效果。
模糊语的使用也涉及到很多因素.其中语境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模糊语的使用.本文通过对模糊语以及语境的解释,分析了模糊语在语境中的运用.同时对这种运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也作了分析。
关键词:模糊语;语境;积极:消极功能一、语言的模糊性分析1、含义介绍模糊性作为非人工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的兴趣.关于模糊性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看法,语言学家们的看法各有千秋。
对于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始于哲学角度.早在190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查理斯皮尔斯(C hades.Pei rce)曾经这样描述语肓的模糊性: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如果说话者经过仔细考虑仍然不能确定它的命题归属.那么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由于说话者的知识欠缺,而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模糊的。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R us s el l)在其著作《模糊性》(V agueB ess)中把语言的模糊性看作是一种范畴。
他认为如果在同一个范畴内各个体系之问不是一对一丽是一对多个的关系.模糊性就出现了。
很显然模糊性是一个程度问题.它取决于同一范畴内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程度。
美国的逻辑学家查德(Z adeh)教授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模糊理论的人.他在1965年发表了论文(模糊集)(Fuzzy Set s)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论,从此模糊语言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他指出,模糊类是说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确定好了的类别.而是指该类中的成员向非成员的过渡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的。
从以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语言的模糊性是指所指边界的不确定性或边界的不清晰性。
2、模糊语的特征关于模糊语的特征.不确定性应该是其中最显著的。
因为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语言的表达也呈现出这种特点.正是语言的这种特点使得模糊语言在人们的交际中频频出现。
商务英语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商务英语谈判已成为企业间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而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商务英语谈判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分类模糊限制语是指那些使事物变得更加模糊或不那么精确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它们可以被分为两类: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主要通过改变话语的原意来达到模糊的效果,例如“大约”“大概”“左右”“近似”等。
这类词语能够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提供一个大致的估计,而不是精确的数字或描述。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则是用来表明说话者对所表达内容的不确定性或缺乏足够的证据,比如“我认为”“我觉得”“可能”“也许”等。
它们可以减轻说话者的责任,使话语更具灵活性和可接受性。
二、商务英语谈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1、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在商务谈判中,情况往往复杂多变,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让谈判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时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根据谈判的进展和对方的反应做出调整。
例如,“我们可能会考虑在价格上做出一定的让步,但这需要进一步商讨。
”这样的表述既表明了己方有让步的可能性,又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为后续的谈判留下了空间。
2、体现礼貌与尊重商务交往中,礼貌和尊重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模糊限制语可以帮助谈判者避免过于直接和强硬的表达,从而减少对对方的冒犯。
比如,“我不太确定您的这个方案是否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但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
”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批评或不同意见。
3、保护自身利益在谈判中,双方都希望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
模糊限制语可以使谈判者在不暴露自己底线的情况下进行试探和沟通。
例如,“我们的成本大概在这个范围内,但具体数字还需要进一步核算。
”这样的说法可以防止对方获取己方的准确成本信息,从而在价格谈判中占据优势。
4、促进合作与妥协当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时,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缓解紧张气氛,促进双方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