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检疫
- 格式:ppt
- 大小:3.99 MB
- 文档页数:63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猪病防冶在相当多的地区会爆发地方流行性的链球菌病,给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在每年的5;;10月里极为严重。
本文就猪链球菌病从诊断、防治两大角度进行探讨。
一、简介该病及发病状态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时间较为广泛,通常一年内都会发生,不论猪的年龄大小都会感染此病,但一般主要发生在奶仔猪及育肥猪身上。
另外,如果是急性病的,无任何征兆第二日早晨便会死亡。
如果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差等,各种诱因下就会使得动物的抵抗力下降,从而猪链球菌病就开使发作。
所以,猪链球菌的流行性不仅损害了当地的经济损失,另外对人身健康也产生影响。
该病主要存在于仔猪、架子猪身上,发病猪身上会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另外,在四肢等处会出现大量血斑。
眼睛周围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眼睑肿胀,眼结膜处出现潮红,在眼角部位会有一些浓性分泌物。
之后会出现发抖的情况,经过数小时的发抖后就会身体软弱,两后肢将会交叉支撑,无法站立,行走只能依靠前肢进行爬行。
会出现人为驱赶、触诊尖叫等,有的甚至会抽搐、空嚼等神经症状。
在病症后期的话便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的状况,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便在短短几日内死亡。
二、检查送诊的猪的体温普遍偏高,一般在41度以上,会出现粘液鼻塞,而在眼结膜的内部还会出现潮红、充血等。
另外,大部分患该病的猪会出现共济运动失调的现象,即行走时它会前肢高踏;他的皮肤也会出现异状,如耳廓、鼻镜、四肢、臀部、腹下,均会出现颜色为暗紫红色的出血斑。
逐渐后肢无法站立,行动只能依靠前肢爬行。
三、微生物检查取血液、肝、脾制作涂片或触印片。
通常情况下,要求涂片、触印片要干燥。
涂片、触印片要用甲醇来固定,并以姬姆萨氏染色,在显微镜下都能观察到链状菌体。
病料处理后在血液平板上进行其他测试,如药敏测试。
然后放入恒温培养箱里进行培养。
四、诊断1.对于一些突然发病,且体温持续在41度上,少食或绝食,另外精神不振的病猪,要进行治疗,否则会很快死亡。
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猪链球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对猪链球菌病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标签:猪;链球菌病;预防;控制随着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猪链球菌病对养猪业的危害也日益增大,猪链球菌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由链球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C群的兽疫链球菌、S类马链球菌、D群的猪链球菌、L群链球菌、和E群链球菌所导致的,不仅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一、病原及流行传播链球菌的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
一部分对人畜有致病性,一部分无致病性。
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致的人类和动物共患的一种多型性传染病。
目前,临床上已报道的重要鏈球菌病大多是β溶血型。
病原链球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状,革兰氏染色阳性。
本菌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湿热敏感,60℃、30min即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均很敏感,带菌者于患病动物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一般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及各种创伤而传染。
二、发病特点1.流行特点。
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猪多发于秋冬季节,哺乳和断奶仔猪发病率较高,常因断乳、去势、转群和气候聚变而诱发,架子猪次之,成年猪较少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2.临床特征。
猪链球菌可引起猪的许多种疾病,侵害各种年龄段的猪只,通常以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和淋巴结炎为主要发病特征。
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d,临床上一般分为四型。
(1)败血型。
病原为C、D及L群链球菌,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
最急性突然死亡,缓者可见体温升高41~42℃,震颤、废食、便秘、发绀。
常有浆液性鼻液,眼结膜潮红、流泪,在耳、颈、腹下出现紫斑,并引起怀孕母猪流产,病程2~4d。
重者高度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多在6~24h内死亡。
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其中猪是主要传染源。
该病在人类中不常见,但普遍易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严重的毒血症状。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部分患者会留下后遗症。
猪链球菌病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以败血症、脑膜炎、多发性关节炎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猪链球菌病可由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猪链球菌、马链球菌马亚种等多种链球菌引起。
由于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链球菌病的病原猪链球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原猪链球菌外形呈圆形或椭形,略成橄榄状,直径0.6~1.Oum,没有芽孢和鞭毛,呈长、短链状排列。
长链由20~30个菌体组成,短链由4~8个菌体组成。
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少部分为厌氧菌。
猪链球菌按照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日前可分35个血清型,其中致病性较强的血清型有1型、2型、7型、9型、1/2型和14型。
链球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60℃可致大部分链球菌灭活,煮沸可迅速将其杀死,低温条件下可存活1 50天以上,在干燥的环境下也可存活数天。
链球菌对一般消毒药均敏感。
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抗菌素以及磺胺类药物均敏感。
2、流行特点猪链球菌病呈地方性流行,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以气候炎热且潮湿的7~10月发病率最高。
该病可引起猪、牛、羊、马、猫、犬等多种动物感染发病,以猪易感性最强,危害程度最大,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有不同,以妊娠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为严重。
该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以从事养殖、生猪肉加工以及销售等活动的人群为感染对象。
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以消化道、呼吸道及伤口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健康猪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猪及带毒猪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器具等被感染,新生仔猪可在患病母猪分娩过程中被感染。
临床实践 27 一些国家采取了加强护理,防继发感染,而有 的国家对发病牛则进行扑杀。但是采取扑杀 措施耗资巨大,对拥有大量牛群且经济并不 发达的国家是不现实的,因此,接种疫苗成为 多数国家控制和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防止 本病首先要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加强 冷冻精液的检疫、管理以及检疫制度,不从有 病地区或国家引进牛只和精液,必须引进时 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制度。同时对本地区 的牛只进行免疫接种。目前常用来防止此病 的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 缺失(标记)疫苗。而疫病毒活载体重组疫苗 也正在处于研制开发阶段,迄今为止的研究 结果已证明病毒活载体重组疫苗控制IBR能 起到很好的效果。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冯玲霞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平凉744000) 中国图书分类号:S 858.2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799X(2008)o4—O027—O3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 性、败血性传染病,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传 染病。链球菌呈球形或卵圆形长短不一的链 状排列,不形成芽孢,一般无鞭毛,有的菌株 在病料中或含血清的培养基内能形成荚膜, 革兰氏染色阳性,兼性厌氧。该菌在粪便、灰 尘、死尸中可长期存活,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主要经损伤的皮肤、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此 外,猪舍卫生条件差,猪群饲养密度过大,通 风不良等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诱发本病的发生 和流行。 1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败血症型、脑膜脑 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心内膜炎 型等。 1.1败血症型 1.1.1最急性型:无任何前驱症状,突然发 病死亡。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往往前一天 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日凌晨已死亡,体温升 到4l℃以上,有些在数小时至1 d内死亡,精 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 1.1.2急性型: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 4l℃左右,呈稽留热,食欲废绝,心跳加快,眼 结膜潮红、流泪,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 体,便秘,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呼吸浅表而 快。部分病猪在疾病后期,四肢下端、耳尖、 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颈部、背部 局部皮肤出现充血、发绀。 1.2脑膜脑炎型 病初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有 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部分病猪出现转圈、 空嚼、磨牙、颈部强直、角弓反张或昏睡等神 经症状。还有些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 行、爬行或不能站立,四肢呈划水状。 1.3淋巴结脓肿型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猪链球菌已经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原,是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疾病。
一般可分为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淋巴脓肿型。
其中败血型和脑膜炎型为急性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关节炎型和淋巴脓肿型死亡率不高,经过调理,部分能痊愈。
标签:猪链球菌;临床病理;诊断;防治一、流行病学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发生该病,其中以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成年猪发病较少。
马、牛、羊、鸡、兔、水貂等动物均可感染该病。
猪链球菌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发,呈地方性流行。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猪链球菌2型可感染人,与猪或猪肉接触密切的人群感染率高,主要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感染,人员在接触病死猪时,致病菌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此外还可经口感染,感染者吃了未煮熟的病猪肉或内脏而感染,尚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
二、临床症状1.急性败血型多见于断奶仔猪,发病突然,常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发病猪体温高达41- 43℃,呼吸迫促,鼻镜干燥,从鼻腔中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结膜潮红,流泪。
颈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肤呈紫红色,并有出血点,多在24小时内死于败血症。
2.脑膜炎型以脑膜炎为主,多见于仔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0~42.5℃,食欲废绝,出现神经症状,四肢不协调、抽搐、倒地四肢呈游泳装,最后麻痹而死。
3.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肿大、疼痛、行动困难或卧地不起。
严重者会死亡,轻者可能自行恢复。
4.淋巴结脓肿型多发于断奶至育肥阶段的猪,以颌下、咽部、颈部等处淋巴结化脓和形成脓肿为特征。
三、病理变化1.急性败血型剖检可见皮下黏膜、浆膜出血,鼻腔、喉头及气管粘膜充血,胃和小肠粘膜充血,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脾肿大呈暗红色。
2.脑膜炎型脑膜充血出血,可见针尖大出血点。
脑脊髓液增多,有脑软膜下水肿情况。
3.淋巴结脓肿型剖检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有些病例心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4.关节炎型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可见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猪链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近年来,猪链球菌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见有败血型、脑膜炎型、淋巴结脓肿型、关节炎型,其中猪链球菌II型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原对人危害最大,不但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还给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针对猪链球菌病进行相应的防控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
针对猪链球菌病特点,以广西融安县某猪场为例,结合笔者在基层多年兽医服务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防治的措施及治疗方案。
一、流行病学特点病猪、痊愈带菌猪是链球菌病主要传染源,通常具有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其中以7~9月暴发率最高。
猪是该病的最易感动物,其中4~11周龄的仔猪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
笔者对融安县几个规模较大的猪场统计发现,猪链球菌的发病率可达到25%以上,病死率在30%~50%。
猪链球菌传播途径有如下几种:首先是呼吸道和伤口,常见有母猪经呼吸道传染仔猪,初生仔猪因脐带伤口感染,仔猪打耳、阉割、拨牙以及皮肤擦伤等伤口被细菌感染;其次是食入或接触被细菌污染的饲料、水后经消化道感染;此外还有成年带菌母猪在分娩或者哺乳时感染仔猪。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临床表现猪链球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d,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四种,具有病程快,危害大,传染性高等特点,一般患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如下。
败血型。
主要致病原多为猪链球菌II型,怀孕母猪、架子猪较为多见,发病急,病程短,初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死亡率高,达80%以上。
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为高温,体温41~43℃,呆立嗜睡,便秘,呼吸困难,厌食,精神差,眼红泛泪,流鼻带脓,偶有咳嗽,颈部、腹部、耳朵及四肢皮肤发紫,有淤血块和出血斑。
脑膜炎型。
病程1~2d。
主要致病原为C群和R群链球菌,多发生于20~35天前后断奶仔猪,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
病猪病初体温稍高,食欲减退,有鼻液流出,便秘,继而病猪会表现出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仰卧,直至后躯麻痹,侧卧于地,最终昏迷而死。
通过对养猪业养殖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猪链球菌病是危害养猪业整体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需要对猪链球菌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采取合理的诊治与防控措施,进而降低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
猪链球菌病被我国认定为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出现了猪链球菌病,不仅会对病猪自身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还会出现传染性问题,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疫情。
所以养猪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明确猪链球菌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发病原因等,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降低疫情产生的影响。
同时要采取针对性的诊治方法,加强对猪链球菌病的控制力度。
一、猪链球菌病相关分析1、猪链球菌病相关概述要想明确猪链球菌病的诊治措施和防控措施,需要对猪链球菌病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全面解读,发现猪链球菌病可以分为不同的血清类型,并且其中2型是当前在养猪业中常见的猪链球菌血清类型之一。
通过对猪链球菌病的感染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其极易引起猪的脑膜炎、关节炎以及支气管肺炎和败血症等,同时还会导致新出生的仔猪出现死亡现象,严重时会发生人的感染问题,进而属于非常严重的人畜共患感染病类型。
对于养殖业来说,为了保证其经营效益,必须要加大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关注度,并且要采取合理的诊治措施,同时如果出现了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则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手段,避免对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
养殖户必须要明确猪链球菌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的主要表现以及相应的发病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当前猪链球菌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以及仔猪身上,并且在该病发生以后,其整体的体温不断提升,食欲废绝,在情绪和运动方面均出现异常,同时对患病猪的眼结膜进行全面观察,发现其长期处于充血、潮红以及流泪的状态,通过对部分病猪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其伴随有多发性的关节炎,因此无法正常的站立或者直走,一般会采取爬行的方式前进。
同时对病猪的四肢及皮肤进行观察发现病猪的胸部位置、腹下位置以及四肢位置等皮肤均呈现出了较为强烈的紫红色,并且伴随有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