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黑帝庙地区姚-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 格式:pdf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6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孙雨;赵丹;于利民;王继平;闫百泉;马世忠【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5(0)3【摘要】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精细解剖及分析表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量、密集、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水下薄层砂(河口坝或席状砂).每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由中心向两侧及前方: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核部→薄层砂边缘→水下分流间湾的平面微(能量)相序列,形成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不同的相位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由岸向湖依次发育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沉积”模式、近岸浅水带“河控带状体”模式、中岸中等水深带“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薄层砂”模式和远岸深水带“浪控席状砂”模式.【总页数】9页(P439-447)【作者】孙雨;赵丹;于利民;王继平;闫百泉;马世忠【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大庆163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3【相关文献】1.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以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为例 [J], 王建功;王天琦;卫平生;梁苏娟;韩小强2.松辽盆地北部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类型、特征与沉积动力学过程分析 [J], 楼章华;袁笛;金爱民3.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松南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三段为例[J], 王俊;赵家宏;腾军;王天煦;鲍志东;张红静;袁淑琴;林艳波;高银山4.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J], 孙雨;马世忠;姜洪福;刘云燕;丛林;刘宗堡5.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J], 秦润森; 岳红林; 周凤军; 吴穹螈; 雷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魏巍;张顺;张晨晨;吴朝东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2014(0)6 【摘 要】通过在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及解释过程中应用和改善了多项技术来提高分辨率和成像效果,对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大型河流及大型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砂体的空间形态、内部结构及相带展布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从而避免了传统研究手段所导致的地质体空间形态及相带展布主观臆断的不足.研究发现储集层主要是大型曲流河点坝砂体、进积型及退积型三角洲砂体及湖相区内的重力流砂体,认识到进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高角度朵状及鸟足状河控型特点,前缘相带窄小、平原相带宽阔、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退积型三角洲具有低角度垂柳状湖控型特点,前缘相带宽阔、平原相带窄小、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同时在青山口组及嫩江组二、三段水退旋回发现了大规模滑塌扇、浊积扇,在姚家组及嫩江组一段水进旋回发现了大规模浊积水道,这不仅为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同时为非常规储层研究及寻找资源潜力指明了方向.
【总页数】9页(P1153-1161) 【作 者】魏巍;张顺;张晨晨;吴朝东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100871;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16371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 [J], 郭峰;陈世悦;王德海;胡光明;纪友亮;任国选 2.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层序特征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 [J], 邹才能;薛叔浩;赵文智;李明;王永春;梁春秀;赵志魁;赵占银 3.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北部临江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为例 [J], 蔡全升;胡明毅;胡忠贵;杨静静;岳鑫;邱小松 4.松辽盆地榆树水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相特征及勘探潜力 [J], 潘树新;郭维华;马凤良;董丽红;张萍;刘小芳;于连忠;郑长龙;郑红军 5.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嫩江组油页岩特征分析 [J], 胡英
第43卷 第2期2024年5月铀 矿 冶URANIUMMININGANDMETALLURGYVol.43 No.2May2024收稿日期:2023 11 02基金项目:松辽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综合编图与选区(202212 16)。
第一作者简介:刘晓辉(1990—),男,吉林松原人,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研究。
松辽盆地拜泉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特征刘晓辉,罗 敏,李 研(核工业二四 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0)摘要:总结了松辽盆地拜泉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拜泉地区姚家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其中姚家组上段发育曲流河相、三角洲相沉积;姚家组下段为辫状河相、三角洲相沉积。
通过研究进一步划分出6种亚相和10种沉积微相。
姚家组下段辫状河相砂体厚度大,已发现良好的铀异常显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是今后铀矿找矿的有利地区。
关键词:松辽盆地;拜泉地区;姚家组;沉积相;铀;成矿潜力中图分类号:P619.14;P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8063(2024)02 0013 11犇犗犐:10.13426/j.cnki.yky.2023.11.01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具有多沉积旋回特征,是中国重要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及铀的共生建造盆地[1]。
松辽盆地拜泉地区位于黑龙江省拜泉县内,区域构造上处于松辽盆地东北隆起区的海伦隆起带和绥棱背斜带内,面积约7000km2,是近几年砂岩型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
前人对该地区铀矿目的层位姚家组的研究成果[2 6],为该区内的找矿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目前针对研究区姚家组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的识别工作略显不足,特别是沉积相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有待深入研究。
因此,通过对研究区内已有的钻井和测井资料开展沉积相分析与研究,查明拜泉地区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铀成矿的关系,以期为该区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第48卷 第2期 Vol.48, No.2, 149–160 2019年3月 GEOCHIMICA Mar., 2019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8-01-23; 改回日期(Revised): 2018-04-08;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8-04-1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90452, 41621062) 作者简介: 童晓宁(1988–), 女, 博士研究生, 地球化学专业。E-mail: xntong@gig.ac.cn *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HU Jian-fang, E-mail: hujf@gig.ac.cn; Tel: +86-20-85290163
Geochimica ▌ Vol. 48 ▌ No. 2 ▌ pp. 149–160 ▌ Mar., 2019
松辽盆地姚家车站剖面嫩江组一段下部湖相 有机质组成及其沉积环境特征
童晓宁1,2, 胡建芳1,*, 祝孟博1,2,
席党鹏3, 宋建中1, 彭平安1
(1. 中国科学院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
摘 要: 姚家车站剖面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 是研究嫩江组一段烃源岩发育时湖泊沉积环境的一个典型露头剖面。通过测定和分析总有机碳(TOC)含量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特征分子标志物(Pr/Ph、伽玛蜡
烷、C30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脱羟基维生素E和GDGTs)的剖面变化, 讨论了嫩江组一段下部湖泊有机质组成及沉积环境特征。根据剖面各参数的变化特征, 可将其沉积划分为2个阶段。剖面TOC含量为0.06%~ 3.98%, 具有阶段Ⅰ高, 阶段Ⅱ低的特征, 主要受初级生产力水平和保存条件的控制。δ13C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和气藏成因王璞珺1,侯启军2,刘万洙1,黄玉龙1,贾军涛1,唐华风1(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61;2.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源138001)摘要:松辽盆地发育上下两个盆地充填旋回:下部充填旋回指埋深一般大于3000米的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火山成因地层,自下而上有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上部充填旋回由下白垩统上部-上白垩统正常的沉积地层组成,主要为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和嫩江组。
下部充填旋回的营城组火山岩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的主要储集层(占储层的87%)。
火山岩储层物性受控于火山岩岩相和亚相。
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Ⅰ1)和隐爆角砾岩亚相(Ⅰ3),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Ⅱ3)),喷溢相上部亚相(Ⅲ3)和侵出相内带亚相(Ⅳ1)是最有利的火山岩储层。
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中发现的工业气藏天然气含有烃类、CO2、N2、H2S和少量稀有气体。
通过天然气组成、烃类碳同位素组成以及CO2来源分析,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气藏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油型气和无机气构成的混合气,无机成因CO2气可能源于地幔或是岩浆成因。
关键词:松辽盆地白垩系火山岩储层火山岩相气藏成因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and gas pool formation in the Songliao basin, NEChinaWang Pu-Jun1 , Hou Qi-Jun1, Liu Wan-zhu1,Huang YuLong1, Jia Jun-tao1, Tang Hua-Feng11.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Jilin, China2. Jilin Petroleum Company, Songyuan 138001, Jilin, ChinaAbstract V olcanogenic successions of the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comprise lower part of the basin fillings in Songliao basin. Most of the commercial natural gases including hydrocarbon, carbon dioxide and rare gases, have been found in recent 10 years in the volcanic reservoirs which are mainly rhyolite and andesite. The volcanic rocks are generally buried at the depth of more than 3000m below the surfac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volcanic reservoirs are facies-controlled. The best volcanic reservoirs were commonly found among those subfacies of volcanic neck (Ⅰ1),underground-explosive breccia (Ⅰ3),pyroclastic bearing lava flow(Ⅱ3), upper effusive (Ⅲ3) and inner extrusive ones (Ⅳ1). There are hydrocarbon, CO2, N2, H2S and some noble gas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natural gases preserved in the volcanic reservoir rocks in Xujiaweizi faulted depression, Songliao Basin. Gases in the studying area are the mixture of coaliferous gases, petroliferous gases and inorganic origin gases which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Mantle or released by the magma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atural gases, the C/H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hydrocarbon and the origin of CO2.Key words: Songliao Basin; Cretaceous; V olcanic reservoir rocks; V olcanic facies; Gas pool formation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0030183042号)课题。
松辽盆地大老爷府油田泉四段三角洲前缘的沉积微相组合及特
征
刘自亮;仲国生;李现根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2008(29)2
【摘要】松辽盆地南部大老爷府地区早白垩世泉头组泉四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和"河口坝区"三段微相组合区.将水下分流河道进一步划分为废弃型、完整型和多期叠加型3种;识别出坝上河混合微相组合;将河口坝组合再划分为完整型河口坝和叠加型河口坝.讨论了在坳陷湖盆条件下三角洲前缘厚层储集砂体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以及分布模式.
【总页数】7页(P228-234)
【作者】刘自亮;仲国生;李现根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研究所,北京,100083;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中国地质大学沉积盆地研究所,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扶余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J], 梁昌国;王志章;林承焰;刘沛玲;庞静
2.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泉四段沉积微相研究 [J], 蔡东梅
3.三角洲前缘储集砂体的成因组合与分布规律——以松辽盆地大老爷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为例 [J], 刘自亮
4.松辽盆地南部永平地区泉四段沉积微相及沉积演化研究 [J], 吴亮君;赵大林;吕世聪;王福魁;王德海
5.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泉四段沉积微相特征 [J], 杨婷;单玄龙;刘万洙;张雷;王加强;任利军;王竞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式正规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松辽盆地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储量区,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铀矿床,被称为“中国铀带”。
松辽盆地是一个地质复杂的盆地,其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
一、松辽盆地演化历史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叠纪,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中生代的沉积演化和新生代的演化。
1、古生代构造演化古生代构造演化是松辽盆地形成的最初原因,包括构造隆升、断裂及火山活动的演变。
构造隆升的过程包括了上古生代的南拉维拉断裂运动,中古生代的津山-辽宁断裂运动,以及下古生代的黑龙江褶皱运动等。
这些运动形成了松辽盆地的基本构造形态。
2、中生代沉积演化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基础上,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沉积,形成了许多层次的火山岩、碎屑岩、砂岩和泥岩,这些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
3、新生代演化新生代演化主要指的是地壳塑性变形和构造演化,主要包括了辽宁拉伸运动、新疆拉伸运动、罗西—张家口断层运动等。
这些构造运动对松辽盆地的构造形态和沉积结构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后续铀成矿作准备。
二、铀成矿地质条件铀成矿地质条件是指松辽盆地形成铀矿床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构造、沉积、流体和温度等四个方面的条件。
1、构造构造是形成铀矿床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构造变形活动极其丰富,造就了许多构造洼地、断层带和构造块体等,这些构造洼地和断层带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条件。
2、沉积沉积也是铀矿床形成的关键条件,松辽盆地的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其中的碎屑岩、砂岩和泥岩等可以有效地储存铀。
3、流体流体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使得地层的渗流性和流体类型有很大的变化,地层中的流体可以将溶解的铀运输到矿床所在的位置。
4、温度温度也是铀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松辽盆地的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地壳岩石的拉伸、压缩和消减,从而形成了铀成矿所需要的较高温度条件。
总之,松辽盆地演化历史和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重要,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第41卷 增刊
2011年5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41(Sup.,):299~304May,2011
松辽盆地黒帝庙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
亚东菊1,张金亮2,赵红娟1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
根据岩心、测井解释、录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姚一段的沉积微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
研究,结果表明黒帝庙地区姚一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本次研究建立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其可划分出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和前浅水三角洲,根据不同的沉积特征,各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多种沉积微相。与正常三角洲不同的是,浅水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不发育,且在该地区前浅水三角洲地带发育出露湖面的浅滩。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姚一段;黒帝庙地区;沉积模式
中图法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11)05Ⅱ-299-06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浅水三角洲沉积已进行了较细致研究[1-3],认为浅水三角洲以分流河道砂为骨架,前缘中河口沙坝不发育,在河口处不一定形成大面积反韵律砂,且砂体分布明显受控于分流河道的分流作用,砂体可以呈带状集中分布,也可以在局部地区集中发育。前人对松辽盆地姚家组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发表了多篇论文[3-9],但大多是围绕松辽盆地北部和中部地区姚家组层序地层、沉积相、古湖泊演化特征和古生物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其中,楼章华[3]等对松辽盆地北部浅水三角洲进行过相关研究。黒帝庙地区位于松辽盆地南部,姚家组地层以棕红色泥岩为主,砂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碳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为弄清黒帝庙地区姚一段组的沉积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准确解释姚一段的沉积体系特征,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松辽盆地南部姚一段的演化过程。1 地质背景松辽盆地是我国大型中、新生代具断坳双重结构的陆相含油气盆地。长岭凹陷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南部,其东西两侧分别为红岗阶地及华字井阶地,是纵贯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大型凹陷。它包含3个次级构造单元,由北向南依次为:乾安次凹陷、大情字井低隆起和黑帝庙次凹陷。黒帝庙地区位于长岭凹陷最南端,东西两侧为新星公司登记区夹持,南为西南隆起,北临大情字井油田,勘探面积2 500km2(见图1)。松辽盆地地层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演化各阶段的构造背景制约,其中白垩系是松辽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白垩系主要地层从下向上依次发育下统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白垩系上统的四方台组、明水组(见表1
)。其中姚家组可分为姚一段和姚
二、三段,姚一段为葡萄花油层,其油藏类型为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平面上分布不连续,埋深相对较浅,且与其他油层叠置[2]。
图1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黑帝庙地区位置图Fig.1 Sketch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the Heidimiao Area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18B0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ZRB0213)
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1-04-05;修订日期:2011-05-17
作者简介:亚东菊(1983-),女,硕士生。E-mail:dongju911@163.com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 0 1 1年表1 松辽盆地白垩系地层简表Table 1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the Cretaceous,Songliao Basin
本文通过对黒帝庙地区姚一段沉积特征的具体研究,探讨该地区浅水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姚家组沉积早期湖盆整体抬升,水体变浅,氧化强烈,物源供应不足,造成沉积速率低,非补偿性的沉积特征明显,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假整合接触[2,4-6]。姚一段底界是古松辽湖盆经历青山口组沉积末期振荡性回返抬升之后,湖盆再次振荡性下降接受沉积的结果。青山口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造成了盆地边缘及东南隆起区抬升幅度较大,受古地形控制,致使姚家组与青山口组之间存在沉积间断,即到青三段沉积后期,部分地区开始出露水面,湖水范围缩到最小,到姚一段沉积早期湖盆下降又开始以红层大面积沉积于青三段不同层位之上。姚一段随盆地北部抬升,湖盆萎缩,沉积中心沿大安和乾安分布。姚一段以红棕色泥岩为主,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显示了姚一段为陆上或浅水氧化环境。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6口取心井、169口探井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黒帝庙地区姚一段的沉积相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了姚一段各沉积时期的砂岩等厚图,为研究姚一段各沉积时期沉积微相和沉积演化特征提供了基础。2 浅水三角洲在对研究区6口取心井详细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运用探井和开发井的钻井、录井、测井、测试及各项分析鉴定等资料,对黑帝庙地区姚一段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相类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砂体分布形态,可分为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和前浅水三角洲,其中,平原面积最为广阔,前缘和前浅水三角洲亚相带较窄,这是浅水三角洲区别于正常三角洲的特点之一。2.1浅水三角洲平原系浅水三角洲的水上部分,该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和决口水道、水上分流间、泛滥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湖泊等沉积微相。其中,泛滥平原最为发育,以红棕色泥岩为主,砂体以分流河道砂为骨架。2.1.1分流河道
分流河道主要由粗砂岩、细砂岩
、
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组成正韵律结构,具有冲刷叠覆现象。单个河道底部有微冲刷,其上有滞留磨圆状泥砾和少量砾石,主要发育槽状交错层理(见图2a和图2b
)、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水流沙纹层理(见图2c
)和波状层理等沉积构
造,构成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见图3
),还常见变形构
造(见图2d
)和生物扰动构造等。自然电位曲线幅度为
高幅—中幅,组合形态为平滑箱形或钟形、齿化箱形和钟形。由分流河道砂体中心向两侧或河流末端延伸,随砂岩岩性变细以及泥质隔夹层数量增多,曲线幅度由高幅变为低幅,形态由平滑性逐渐齿化,即由平滑箱形演化为齿化箱形或钟形。
003增刊亚东菊,等:松辽盆地黒帝庙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演化2.1.2决口扇和决口水道 当洪水漫溢河床,冲决天然堤向分流间地区倾泻时,便在天然堤外侧的分流间沉积层之上形成扇状沉积体,这就是决口沉积,即决口扇。该地区决口水道由厚度较薄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含泥砾,变形构造发育。2.1.3水上分流间 水上分流间地区以泥质沉积为主,平行层理、波状-透镜状层理发育,常见变形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强烈,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呈指状或比较平直,幅度较小。
图2 黑帝庙地区姚一段浅水三角洲沉积构造特征Fig.2 Shallow-water delta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the 1st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Heidimiao area
图3 黒帝庙地区黑157井姚一段分流河道沉积特征Fig.3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ofWell Hei 157in the 1st member of Yaojia Formation,Heidimiao area
2.1.4泛滥平原
在河流迅速侧向迁移的情况下,天
然堤发育不良,洪水泛滥可形成广阔的河漫沉积区,沉积物不仅有泥质,而且还有大量砂质沉积,这时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已无什么区别,故统称为泛滥平原沉积。姚一段沉积时期,泛滥平原面积较广,主要发育红棕色泥岩,含少量粉砂质泥岩,砂岩不发育,有少量泥质粉砂岩。
2.1.5河漫滩 河漫滩是河床外侧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水流满溢出河床,淹没平坦的谷底,形成河漫滩沉积。该地区河漫滩沉积以泥质粉砂岩为主,发育沙纹层理、波状-透镜状层理。2.1.6河漫湖泊 洪水期后,河漫滩上的低洼地区就会积水,加上河床高于两侧低地,成为低地积水区的地下水的源泉,使低洼地带能长期积水形成河漫湖泊。该地区河漫湖泊以泥岩和粉砂岩沉积为主,层理一般发育不好。2.2浅水三角洲前缘浅水三角洲前缘是河流入湖处以下受河流和浅水湖泊共同作用的沉积地带,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前缘沙席(席状砂)等微相类型。2.2.1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是陆上分流河
道的水下延伸[10-12]。由于研究区地形较平缓,
湖泊水
动力在向湖岸长距离推进的过程中与底面沉积物摩擦,能量减弱,湖泊水动力相对河流动力较弱[3],
形成
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水下分流河道相,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组成正韵律结构。自然电位曲线为高幅-中幅,形态为平滑箱型或钟形和齿化箱型或钟形。通过黑157井-黑159井-黑143井-黑88
井的测井相,对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进行研究(见图4),黑157井是发育于浅水三角洲平原相的取心井,在测井曲线显示段发育分流河道沉积(见图3
),根据测井
相理论,黑88井测井曲线反映了正韵律沉积特征,水流能量逐渐减弱以及物源供应的不断减少,代表一期河道沉积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13-14]。
2.2.2河口沙坝
浅水三角洲前缘中河口沙坝不同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