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蚜虫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21.19 KB
- 文档页数:1
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油菜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高油菜产量和质量,需要采取绿色防控技术。
下面是一份关于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详细介绍。
一、病虫害防控技术概述油菜病虫害主要包括白菜蚜、菜青虫、病毒病等。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机械防治、遗传育种、生态调控等方法。
二、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类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天敌等,通过建立生物平衡来控制油菜害虫的数量。
2. 病毒类生物防治:利用病毒类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苏云金芽孢杆菌颗粒剂、白僵菌悬浮剂等。
3. 驱逐类生物防治:利用具有驱逐效果的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制剂,如大蒜提取物、茶树油等。
三、机械防治技术1. 机械捕捉:在发生病虫害的地块布设黄板、粘虫球等装置,用以捕捉害虫。
2. 适时翻耕:减少土壤中病原微生物和害虫的滋生,减轻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3. 喷雾施肥器具:用于施放生物农药、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制剂,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四、遗传育种技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具有抗性的油菜品种,提高抗病虫能力,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五、生态调控技术1. 合理间作:将油菜和其他作物进行合理的轮作种植,改变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改良土壤:采用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活性,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3. 生态保护:保护和利用天敌和天敌间的相互作用,完善作物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自身防御机制。
采取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油菜病虫害,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还能有效提高油菜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使绿色防控技术成为油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手段。
油菜病虫害防治技巧油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然而,油菜病虫害给油菜的生长和产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油菜病虫害,农民和专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技巧。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用的油菜病虫害防治技巧。
一、病害的防治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种植油菜时,农民应选择抗病性较好的品种,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2. 消毒种子:在播种前,对油菜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这可以有效地防止种子传播病害。
3. 合理轮作:油菜是十字花科作物,容易遭受十字花科病害的侵袭。
农民应注意合理轮作和间作,避免连作,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病害监测:定期监测油菜田的病害情况,及早发现病害的迹象。
一旦发现病害,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5. 防治草地螟:草地螟是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农民可以在油菜田周围挖设深沟,用来阻挡草地螟的迁飞。
此外,使用生物防治手段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6. 防治菜青虫:菜青虫是油菜的另一个主要害虫。
农民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菜青虫的数量。
7. 病害防治剂的使用:使用适当的病害防治剂来防治病害,但要注意遵循使用说明和农药的安全使用。
二、虫害的防治1. 精细施肥:适量施肥可以提高油菜的抗虫能力。
农民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油菜的生长需求,精确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2. 多元种植:适当混种油菜和杂粮,可以减少害虫的蔓延。
害虫通常偏好单一的作物,混种可以减少害虫对油菜的侵袭。
3. 天敌昆虫的保护:油菜田中常有一些对害虫有益的天敌昆虫存在,如瓢虫、寄生蜂等。
农民应尽量减少对天敌昆虫的杀虫剂使用,以保护天敌昆虫的数量。
4. 防治蚜虫:蚜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
使用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捕食性昆虫来控制蚜虫数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法,减少蚜虫的滋生和蔓延。
5. 防治菜青虫:菜青虫是油菜的另一个主要害虫。
甘肃省冬油菜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及关键防控技术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冬油菜种植区之一,然而冬油菜在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给产量和质量带来很大的威胁。
了解冬油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特点,使用关键的防控技术对冬油菜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冬油菜的主要病害包括轮纹病、菜早疫病和菜疫病等。
轮纹病是冬油菜生产中最具破坏力的疾病之一,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随着病程的进展,叶片上的斑点逐渐扩大并出现黄色边缘。
菜早疫病和菜疫病的特点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黄斑,黄斑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叶片上出现黄色的菌丝。
冬油菜的主要虫害包括菜青虫、菜蚜虫和菜田螺等。
菜青虫是冬油菜上最常见的害虫,其幼虫以叶片为食,导致叶片大面积凋萎。
菜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损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菜田螺是冬油菜的典型害虫,其幼虫以冬油菜的根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受阻。
为了有效防控冬油菜的病虫害,可以采取以下关键的防控技术:1. 防范病害:合理选择健康的种子,并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病害部位,防止病害的扩散。
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如喷洒铜剂、硫黄等农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2. 防范虫害: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防治虫害的初期,可以通过人工捕捉、轰炸灯吸引、陷阱诱捕等方式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可以喷洒合适的农药来防治虫害。
应选择具有低毒性和高效性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3. 强化田间管理:合理调整种植密度和栽培方法,使冬油菜植株之间的距离适中,有利于病菌和害虫的防控。
定期清除田间杂草和积水,以减少病害和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适时施肥和浇水,提高冬油菜的抵抗力。
甘肃省冬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特点是多样化和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对冬油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通过合理的防控措施,如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和害虫,选择适当的农药进行喷洒,以及强化田间管理等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保障冬油菜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双低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双低杂交油菜是一种优质油料作物,具有高产、高油、抗逆、抗病、适应性强等特点,在我国油料作物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对于双低杂交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是农民朋友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双低杂交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1. 选优良品种双低杂交油菜的品种选择直接影响着产量和油质。
建议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辐射系数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双低杂交油菜有亚杂交油菜、欧杂交油菜等。
2. 适时播种双低杂交油菜适宜在春季3月上旬至中下旬进行播种,一般气温达到5-10摄氏度时,土壤温度稳定在7-10摄氏度时进行播种。
播种后要及时覆土,保持土壤湿润,促进发芽生长。
3. 合理密植双低杂交油菜的适宜密植度为1666-2500株/亩。
在播种前需进行地膜覆盖,培肥土壤,保证油菜茬土肥力。
4. 施肥技术在双低杂交油菜生长期内,需要进行合理施肥。
在播种前应进行基础追施有机肥,春季露地施化肥要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期和生理需求来施用,通常分为返青期、开花期、结果期等施肥时期。
5. 灌溉管理双低杂交油菜在生长期间需要合理浇水。
一般在种植早期和花蕾膨大期需要增加浇水次数,促进作物生长,并且注意避免过量浇水造成积水。
6. 土壤管理在双低杂交油菜的生长期内,需要进行适时的松土和除草。
土壤松化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提高养分吸收利用率。
7. 病虫害防治双低杂交油菜生长期内,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保证油菜的正常生长及产量。
二、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1)病毒病防治双低杂交油菜常见的病毒病有甲型花叶病病毒、甲型咽口病病毒等。
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合理施肥用药,及时清除病毒植株,灭绝介体,减轻病毒病发生。
(2)真菌病防治双低杂交油菜常见的真菌病有白粉病、炭疽病、霜霉等。
浅谈油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油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本文将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油菜病虫害,并探讨防治措施。
首先是油菜病害方面。
油菜病害主要包括黑腐病、白菜疫霉病和蚜虫等。
黑腐病是油菜上的常见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叶片出现黄化,并逐渐出现黑腐斑点。
白菜疫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其特征为菜叶上出现灰白色霉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
油菜还容易受到蚜虫的侵害,蚜虫为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吸取油菜的汁液,导致油菜生长受阻。
对于黑腐病的防治,可以采取合理施肥、适时疏水、合理种植密度等措施。
合理选择抗病品种,及时发现病害发生,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药剂进行喷洒,以减少黑腐病的发生。
对于白菜疫霉病的防治,可采用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及时清除油菜田间的杂草,并加强病虫生物防治,以控制疫霉病的发生。
对于蚜虫的防治,可采用春季防治、夏季监测和秋季防治的综合措施。
春季防治主要是通过早期收割寄主植物、田间清耕和清除油菜田间的杂草来控制蚜虫的繁殖。
夏季监测主要是通过田间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蚜虫的发生情况,并进行药剂喷洒。
秋季防治则是通过寻找并清除油菜田间的越冬寄主植物,控制蚜虫的越冬繁殖。
其次是油菜虫害方面。
油菜虫害主要包括菜青虫、菜黄螟和油菜蛾等。
菜青虫是油菜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吃食油菜的叶片,导致油菜叶片残缺不全,生长受阻。
菜黄螟是一种常见的油菜害虫,其幼虫会在油菜叶片上钻入破坏,导致油菜叶片部分或全部枯萎。
油菜蛾是油菜的另一种常见害虫,其幼虫会钻入油菜的茎部,导致油菜的茎部受损,严重时会导致油菜倒伏。
对于菜青虫的防治,可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生物防治可以选用菜青虫的天敌,如瓢虫、食蚜虫等,进行田间释放,以控制菜青虫的繁殖。
化学防治可通过使用菜青虫的专用药剂进行施药,以及采用合理的施药技术,如轮作、阶段施药等,以减少菜青虫的发生。
武山县冬油菜蚜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作者:王明春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20年第7期王明春(甘肃省武山县城关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中心,甘肃武山 741300)[摘要] 通过调查研究蚜虫在武山县冬油菜田发生及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为武山冬油菜优质丰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冬油菜蚜虫;防治技术;武山县中图分类号:S435.6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708(2020)07-039-01冬油菜是武山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5万亩。
蚜虫是为害冬油菜最主要的害虫。
冬春气候干旱,山区油菜虫害较重。
蚜虫为害主要发生在油菜苗期和开花结果期。
在这个时期一般天气干旱、温度适宜,油菜蚜虫容易发生。
通过查阅资料,田间调查掌握武山冬油菜蚜虫的发生规律、为害特征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1 形态特征蚜虫俗称腻虫、蜜虫,隶属于半翅目。
油菜蚜虫主要有萝卜芽、桃蚜和甘蓝蚜3种,为害油菜的主要是萝卜芽和桃蚜,其中萝卜芽数量最多。
萝卜蚜又称菜缢管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6~1.8 mm,头部及胸部均为黑色,腹部黄绿色至绿色,第1、2 节背面及腹管后各有2条淡黑色横带,有时身上覆有稀少白色蜡粉。
复眼赤褐色,触角第3~5节均有感觉孔,但不排成一列,额瘤不显著,腹管较短,约与触角第5节等长,中后部稍膨大,末端稍有溢缩;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8 mm,全身黄绿色,稍覆白色蜡粉,触角无感觉孔,额瘤及腹管类似有翅蚜。
甘蓝蚜的有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2 mm,头、胸部黑色,复眼赤褐色。
腹部黄绿色,有数条不很明显的暗绿色横带,两侧各有5个黑点,全身覆有明显的白色蜡粉。
无额瘤:触角第3节有37~49个不规则排列的感觉孔;腹管很短,远比触角第五节短,中部稍膨大。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5 mm左右,全生暗绿色,被有较厚的白蜡粉,复眼黑色,触角无感觉孔;无额瘤;腹管短于尾片;尾片近似等边三角形,两侧各有2~3根长毛。
油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种植技术油菜作为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已成为广大农民经济来源的主要方面,但在种植过程中常会由于气候因素、品种问题、土壤原因导致病虫危害,因此,对油菜种植的大部分地区危害比较大,本文即将对病虫害的防治情况进行简单的说明。
油菜是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河南属北亚地带与暖温带过渡型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因此我省部分地区选用油菜花作为经济作物,并逐渐成为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地理因素及气候影响,病虫害防治仍是农民种植油菜过程中的大问题,因此做好油菜病虫害防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下面,我们将根据我省地区的具体气候对油菜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一、种植油菜病虫害主要发生原因即环境因素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影响1.天气天气原因常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泛滥,如在春秋两季干旱,常会引起蚜虫的发生,相反,其他时间阴湿比较重,蚜虫的生长也会得到抑制,损害也比较轻。
不同的气候也会造成不同病虫害的发生,桃蚜的适温领域不如萝卜蚜广,因此秋后病虫害以萝卜蚜居多。
2.降雨降雨多寡是影响油菜花病虫害的重要因素。
如油菜花在开花期降雨达5毫米则会发重病,1至3毫米则发病较轻,1毫米以下发病很少。
同样,湿度也是引发油菜发病的主要原因,如湿度超过百分之八十则有可能引发油菜花的病菌传播。
3.湿度和温度在播种时注意栽培条件,气温在6至16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低于百分之九十、光线较弱等情况都会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侵扰。
同样在湿度较高、低温多雨等情况下生产也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
病菌活动的温度范围在10至30摄氏度[],而最适宜的温度为20至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百分之45至75发病较快,低于百分之25也能孢子也能萌发引起发病,超过百分之95则会抑制病情的发作。
又因病菌能够借助风雨传播,因此注意防范,及时做好农业措施会使病虫害的防治达到最好效果。
简单了解一下油菜病虫害主要发生的气候条件及降雨和湿度对油菜花生长及病虫害滋生的影响,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下在油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危害及防治办法,这里我们尽量采用最为经济的防治方法,针对油菜地常见病虫害进行分析应对。
油菜缢管蚜防治油菜缢管蚜又称萝卜蚜,是为害油菜蚜虫的重要种类。
属同翅目蚜科。
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偏嗜白菜和芥菜型油菜。
并传播多种病毒。
一、发生规律。
缢管蚜一年可发生10-20代左右,四季都可繁殖,世代重叠,生活史错综复杂。
无明显越冬现象。
以日平均温度18-26摄氏度,相对湿度80%左右最适合其发生,对环境干扰的忍耐左右最适合其发生,对环境干扰的忍耐力随发育过程明显增加,其中无翅型比有翅型更能忍受环境的不良影响,秋季及初冬干旱年份,常大量发生,为害猖獗,早播、早栽的油菜受害早而重。
人冬后,甚至在雪后,蚜虫仍可继续为害。
值此,常给农民在防治上造成误解。
总认为天冷了,蚜虫不再为害了,因而忽视了防治,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症状和诊断。
有翅胎生雄蚜体长约1.4毫米,头胸黑色有光。
触角6节,翅透明,翅脉黑褐色。
腹部暗绿色。
腹管前各腹节两侧有黑斑,腹管后各节都具一黑色横带。
腹管淡黑色,圆筒状,近端部和近基部较凹缢,中部稍膨大。
尾片端部一半稍尖,两侧各有长毛两根。
无翅胎生雌蚜长0.85-1.7毫米,卵形、橄榄绿色披白粉。
胸部各节中央有一黑色横纹,并散生小黑点。
腹管和尾片与有翅胎生雌蚜相同。
雄蚜黑褐色,无翅,触角较长,尾片下有雄性生殖器。
缢管蚜发生很普遍,几乎所有油菜区均有发。
成蚜、若蚜聚集在油菜幼苗、嫩叶、嫩茎上吸食汁液,多集中在叶片背面,使叶片卷曲皱缩,叶色变黄,生长停滞,植株矮小,甚至萎缩而死。
花蕾花荚受害后,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常导致子粒干瘪,降低产量和出油率。
同时还可传播油菜病毒病。
三、防治方法。
1、保护天敌。
瓢虫、蚜茧蜂、草蛉等,是蚜虫的主要天敌。
应尽力加以保护,以利捕食蚜虫,对其繁殖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化学防治。
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敌杀死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倍液。
喷药次数根据蚜虫发生情况而定,如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可连续喷药2-3次。
2018 年第 8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55科研◎农业科学油菜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栽种期间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和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影响到油菜品质和产量,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为了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应该加强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结合油菜生长情况针对性进行,以此来降低病虫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油菜品质和产量,以求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1 油菜常见病虫害分析1.1 病害1.1.1 菌核病。
菌核病是当前油菜种植中常见的病害,发病期间油菜幼苗根部腐烂,进而逐渐发展到全苗,呈现青灰色,严重情况下导致油菜整颗枯萎、死亡。
如果是在成株期出现菌核病,茎秆并不会受损,而是呈现黄褐色病斑,在空气干燥环境下,茎秆腐烂区域会逐渐开裂,进而腐烂加剧,呈空形状。
出现此种病害的油菜籽,逐渐褪色变白。
通常情况下,油菜菌核病发病组要是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6月之间,如果在这个时期雨水偏多,气候潮湿,菌核病发病将会更加严重。
1.1.2 病毒病。
作为油菜种植期间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在油菜叶片出现黄色斑点,叶子背面斑点逐渐变为黑色,进而出现大面积枯死症状。
病毒病严重情况下,油菜心叶卷缩,植株变矮,无法及时抽苔。
病毒病发病,主要是由于风雨侵蚀产生和传播。
油菜花盛开期间,受到寒潮影响,病毒病发病几率更高,影响到油菜的正常生长。
1.2 虫害1.2.1 蚜虫。
蚜虫不仅仅是油菜种植中常见病害之一,同时在其他农作物种植期间也会出现,对于农作物健康生长危害较大。
就油菜蚜虫来看,包括桃蚜和卜蚜两种。
蚜虫出现后,通常表现在油菜花和茎根上,吸取油菜的枝叶来繁衍,啃食油菜叶片,导致油菜叶片卷曲、发黄。
同时,植株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叶片枯死问题出现。
在油菜抽苔后,蚜虫大量出现,导致叶苔成焦蜡棒情况,影响到叶苔开花,严重情况下导致油菜枯死。
1.2.2 菜青虫。
菜青虫主要出现在油菜幼苗期,啃食油菜叶肉,剩下一层表皮,甚至全部啃食干净,导致油菜枯死。
油菜病害综合防治要点油菜病害综合防治是指对油菜上常见的病害进行综合的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病害诊断、病害防治技术、土壤管理、病害病害预测与监测、合理施肥和病害综合防治等内容。
一、油菜病害综合防治的前提(一)科学种植油菜。
油菜要选择合适的品种、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合理密植和疏植,根据油菜的需肥量进行适量施肥。
(二)保持田间卫生。
定期清除废弃物和植物残体,特别是油菜病患和虫害患部的残体。
(三)加强有害生物调查指导。
定期进行有害生物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油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一)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油菜的生长过程中,根据病枝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药。
(二)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寄生虫、寄主植物等生物资源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蚜虫的天敌——瓢虫进行生物防治,还可以合理选择天敌寄生虫进行病虫害防治。
(三)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性方法对病害进行防治,如利用紫外线灯控制病害传播,利用高温杀灭病菌等。
(四)环境调控。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
三、土壤管理(一)合理施肥。
根据不同生长期,合理施用化肥,尽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土壤消毒。
利用化学消毒剂对土壤进行消毒,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三)有机肥的利用。
合理利用有机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油菜的抗病能力。
四、病害预测与监测(一)了解病害发生规律。
熟悉不同病害的发生规律,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
(二)建立病害监测系统。
建立病害监测点,定期进行病害监测,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
五、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油菜的需肥量,科学施肥,合理使用化肥,提高油菜的抗病能力。
六、病害综合防治根据油菜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综合防治油菜的病虫害。
油菜病害综合防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践总结。
只有正确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和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油菜的病害,提高油菜的产量和质量。
2015年第8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Nong Min Zhi Fu ZhiYou油菜病虫害防治措施李博乔愧红(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漯河462000)[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08-0054-01油菜种植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个支柱性的产业,我国油菜的产量和品质都位于世界前列。
河南省最近几年的油菜种植面积在不断的扩大,其产量和品质逐年提升。
但是,在油菜种植过程中,由于病虫害发生,经常会给农户的收入造成严重影响。
油菜播种之后,主要在第二年开春之后开始进行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这个时期是油菜病虫害发病的主要时期,因此,做好这个时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主要就油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本地区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1油菜菌核病1.1发病症状该种疾病从苗期到油菜成熟之间都有可能会发生,主要会发生在花期结束之后,茎秆、叶子和花豆以及荚果都有可能会受到危害,其中对茎秆的危害最为严重。
茎秆患病初期,受危害部位会出现淡褐色的水渍病斑,然后逐渐呈现出灰白色。
当田间湿度过大时,患病部位会出现腐烂现象,并在腐烂的表面出现白色絮状霉层。
茎秆皮层腐烂干燥之后表皮会出现皲裂的现象,茎秆随着风吹会出现这段现象。
在潮湿患病下,患病部位能够形成菌核。
在叶子上发病之后,先是出现规则圆形的水渍斑点,几天后就会变成青褐色,有时在斑点的周围还存在所轮纹,在高湿度环境下,也能产生白色的霉层。
病斑的中央呈现出黄褐色,其十分容易开裂穿孔,并散落出菌核真菌。
花器收到危害之后不能正常的授粉,即使形成了种子,种子也不饱满,从而严重影响到油菜产量。
1.2防治对策首先,及时进行中耕处理。
在油菜盛花期的可以进行2~3次的中耕培土工作。
这个工作既可以有效地促进油菜植株的根系生长和发育,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治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消灭菌核,降低病害的发生;其次,做好排水工作。
营山县油菜直播“四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营山县是重要的油菜种植区,但由于气候条件较为适宜,加上缺乏科学管理,油菜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四害”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生长与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害”指的是病虫害、杂草、缺水和缺肥。
病虫害是油菜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常见的病虫害有油菜蚜、油菜脊梗虫、菜青虫等。
杂草是另一大病因,容易造成营养竞争,降低油菜的产量和品质。
缺水和缺肥也会使油菜生长不良,无法实现预期的产量和品质。
针对“四害”问题,营山县组织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防治。
对于油菜黄瓜、跳蚤等较小的虫害,可以采用物理防治的方式。
如传统的手工捕虫法,也可以利用黄板、黄麻袋等材料制成粘虫板或诱虫袋放置于田间地头,捕捉对油菜生长不利的小型害虫。
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最常见的防治手段,但在使用前必须要注意剂量的控制、喷雾时间的选择以及使用药剂的种类等问题。
常见的化学防治药剂有敌敌畏、百菌清等,但长期大量使用容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治药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药剂。
3、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是指利用农业机具对油菜田进行治理的方法。
如使用除草机、铁锄等清除田间杂草;使用喷雾机、吊水桶等对油菜田进行灌溉和喷洒营养液等。
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如利用益生菌和蚜虫天敌来控制油菜蚜的繁殖。
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来控制鸟害虫。
综合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油菜“四害”综合防控技术之一。
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根据油菜的生长习惯和害虫种类,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机械和生物等多种手段,控制油菜的病虫害、杂草等害虫,保证油菜的生长健康和产量实现。
该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包括:1、土壤肥力调整。
利用有机肥和化肥等,调整油菜田的土壤肥力,保证油菜生长和发育的需要。
2、合理轮作。
通过改变作物的种植顺序,降低害虫的产生和繁殖,从而减少油菜的病虫害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