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褒贬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16 CFBR 2019张宏杰家庭教育的失误,无疑是叶赫那拉氏这个聪明女人的最大败笔之一。
慈禧不是一个好母亲文 张宏杰两极化的光绪(一)虽然在历史上的评价比较负面,但不可否认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姨母。
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是其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时的徽号,后世多以此代称其人)也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
聪明女人的最大败笔慈禧很有胆量。
就在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zh ǔ],清朝第九位皇帝,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准备仓皇逃走的时候,她从储秀宫的帷幕后面第一次站出来,冒着违反祖制的巨大危险,极力反对这个懦弱的决定。
“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
言皇上在京,可以镇慑一切。
圣驾若行,则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践毁。
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
今若遽*[jù]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在满朝王公大臣的惊慌失措之中,懿贵妃(慈禧当时的封号)的这番话掷地有声,足以让满朝男子蒙羞。
她很有度量。
在丈夫死后,她以闪电般的手段,发动宫廷政变,颠覆了由顾命八大臣组成的权力中心。
但是,她只杀了为首的三个大臣,对其他人都予以放过,并且当众焚毁了从三位大臣家中搜出来的政治信件,不追不问,从而使大批和政敌集团有牵连的官员都松了一口气,稳定了局面,安定了人心。
这是她登上政治舞台第一个颇为漂亮的亮相,当时曾赢得一片掌声。
她也有一定眼光。
西方文化冲击之下中国第一个明智的反应—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开始的,她支持派出留学生,支持兴办工厂,支持建设新式军队。
她有胆有识,机智精敏。
在四十八年的统治生涯中,她始终牢牢控制着整个局面。
在她统治的最后十年,她相当努力地推行了政治改革,准备采用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她的改革范围甚至比康有为当初的设想还要广泛,改革手段也显然比戊戌变法时的举措更切实有效。
如果她遇到的是比较平稳的政治局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很成功地完成她的政治生涯,不但会胜过历史上大多数女执政者,也会胜过大部分政绩平平的皇帝。
慈禧的功与过她掌握清朝48年能力非一般能及本文导读:民间将此事沦为笑谈,笑她是个发疯的泼妇,把中国落后清朝灭亡的原因按在她的头上,更是将她骂的体无完肤。
后来孙殿英倒了她的墓,被一片叫好。
其实不管人们现在怎么去评价慈禧,笔者只能说那些认为慈禧只是一个贪恋权位的老太太的人是大错特错。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从古至今历史上有权势的女人屈指可数,掌握一国命运的女人更是寥寥无几,慈禧就是属于掌握国家命运的女人,而且是历史上掌管国家时间最长的女人,从1861年到1908年的前后48年,慈禧一直都是清朝的实际掌权人。
网络配图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为了庆祝生日慈禧不惜挪用军费作为置办宴会的费用,并放出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言下之意就是谁要是搅扰了我今天的生日,我就要他一辈子不安宁。
终于朝鲜战场上失利,甲午海战失败,接连打击使得慈禧不得不考虑如何应付国事。
中日甲午战败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为了挽救大清,光绪帝渴望改革,终于康梁等人,最终还是被慈禧给收拾了,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
最后慈禧被迫实行“新政”,这场闹剧最后停止,这也是清朝慈禧的最后挣扎。
1908年,光绪帝驾崩,死于砒霜中毒,很大可能是慈禧所谓,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慈禧死,终年74岁,结束了她的一生,同时也结束了大清,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当时的慈禧和咸丰皇帝被迫逃往热河,当时咸丰皇帝身有重病,逃到热河后就病死在了热河行营,再也没有活着回北京。
咸丰死后留下辅政八大臣,同时为了制约八大臣咸丰还给了皇后和身为懿贵妃慈禧两人一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咸丰是想两派互相制约,可谓是死前为同治皇帝做的最后点事了。
网络配图然而权力的交接并没有咸丰皇帝想的那么顺利,慈禧联合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发动政变,斩杀了八个辅政大臣,从此开始掌握清朝权柄。
后来慈禧依靠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辈牢牢掌握清朝大权。
她虽然掌握了清朝大权,可是此时的清朝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外国列强入侵,内部太平军占据半壁江山,可谓是内忧外患。
[如何评价慈禧]慈禧如何立足于后宫?是怎样走向权利中心的慈禧是中国历史上面为数不多的掌权女子,更是一个王朝走向覆灭的罪人之一,但是抛开这些不说,能在封建社会走向这样的权利中心,那无疑是需要很大的能耐,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一下。
慈禧到底有多漂亮?慈禧究竟美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宫人以我为美”,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
我们现在可以零星见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画像,即使从今天的审美角度来看,慈禧依然可以称之为端庄。
有两个女人曾经在慈禧晚年与她有过近距离的接触:一位是德龄,因通晓外文而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官。
她对慈禧的容貌评价道:“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之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国女画家卡尔,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九个月之久,将自己的亲见亲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中。
在书中她写道:“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四十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丽姣好,使人一见便生喜悦之情。
”“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
网络配图然而后宫佳丽,个个优秀,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美女,皇帝身处其中,移情别恋、见异思迁是常有的事。
对于慈禧来说,维护与巩固皇帝的专宠,还需要具备别人无法替代的潜质。
其中,慈禧有一项后宫嫔妃们无人能抵的能力——能读写汉文,这在当时的满族妇女中是极其可贵的。
因此,慈禧是宫中嫔妃中的既能掌握满语又能读写汉语的“双语”模范。
慈禧对同治帝的严格要求,并没有使他充分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反而使他性格中形成了对母亲极强的逆反心理,到宫中戒律的范围外去寻求冒险和刺激。
有两个人在这个时期对同治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慈禧太后铁腕统治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帝的生母,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之一。
她于清朝末年掌握实际权力,被人们称为“铁腕统治者”。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她以强势的手段维护了清朝统治的稳定,但同时也因其专权威严的统治方式而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可以从她在政治上的一系列行动中得到印证。
首先,她在光绪帝幼年时期,曾多次插手国家大政,以维护皇权。
例如,在甲午战争中,她亲自领导战局,最终迫使日本方面接受了清朝的和平条件。
其次,慈禧太后在政府中实行了集权统治,将一些有威胁的官员贬谪或处决,以巩固自己的权威。
此外,她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推行新法、改革军队、修筑铁路等,以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富强程度。
然而,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也遭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她的统治方式被认为是专横和残暴的。
她常常任意杀害异己,打压异议,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其次,她对面临强敌入侵时的决策不当,使中国陷入了多次战争的困境。
例如,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太后的错误决策导致了中国的溃败,对国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她在政治上的强势表现,使得清朝在她的掌控下能够在困境中勉力维持统治。
其次,她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她推动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如修筑铁路、兴办新式学堂等,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也给中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她对内镇压异己,削弱了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其次,她在对外事务上的失败,使得中国的封闭政策更加坚定,错失了机遇,造成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
总之,慈禧太后的铁腕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她以强势的手段维护了清朝的统治稳定,但同时也因此备受争议。
她的铁腕统治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慈禧童年续编完整版摘要:1.慈禧的早年经历2.慈禧的家庭背景3.慈禧的性格特点4.慈禧的政治生涯5.慈禧的晚年生活6.慈禧的历史评价正文:慈禧,原名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她统治中国长达47 年之久,其影响力在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
让我们一起探讨慈禧的童年续编完整版,了解她的早年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政治生涯、晚年生活以及历史评价。
1.慈禧的早年经历慈禧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 年),其父亲是安徽庐州知府叶赫那拉·惠征。
慈禧小时候,她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
2.慈禧的家庭背景慈禧出生在一个满洲贵族家庭,她的家族在清朝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慈禧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金朝,当时她的家族就已经是满洲贵族的一员。
在清朝建立后,慈禧的家族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3.慈禧的性格特点慈禧的性格刚毅果断,聪明睿智,富有政治头脑。
她在面对国家大事时,毫不畏惧,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慈禧还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人,她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4.慈禧的政治生涯慈禧在咸丰皇帝去世后,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同治年间,她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从此开始垂帘听政。
光绪年间,她又通过戊戌政变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在她的统治下,清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挽救国家的危机,但最终未能阻止清朝的灭亡。
5.慈禧的晚年生活慈禧在晚年时期,生活极度奢侈,她十分注重享受,喜欢观赏戏曲、游玩园林。
然而,她也深知国家民族的危亡,因此她在面对列强入侵时,始终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气节。
6.慈禧的历史评价慈禧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其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一方面,她试图通过改革挽救国家危机,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
另一方面,她的统治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如甲午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在民间,慈禧的形象也极具争议,有人称赞她的才智和果断,有人则批评她的专横和奢侈。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慈禧太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她的事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晚清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衰落。
本文将探讨慈禧太后的影响以及她对晚清时期的影响因素,以字句通顺、排版整洁美观的方式进行阐述。
慈禧太后(1835-1908)是清朝末代皇后,并在她丈夫、儿子去世后成为了西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高的女性之一。
她在位期间,秉持着极权主义,并推行着一系列不受人民认同的政策。
首先,慈禧太后的出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她执掌政务以来,她维持并加强了封建统治制度。
她通过延续宫廷政治和阻碍改革的进程,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停滞,无法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与挑战。
其次,慈禧太后的政策导致了晚清时期的衰落。
她奢靡的生活方式以及挥霍无度的财政政策加剧了清朝的财政紧缩。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此外,她以康有为、谭嗣同等改革派为敌人,限制了改革的进程,使得政府面临着无法解决的内外问题。
不仅如此,慈禧太后还在外交政策上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她推行了一系列愚弄外国使节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外交关系陷入了困境。
在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她在对待外国侵略问题上表现得软弱无能,进一步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慈禧太后对中国历史和晚清时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这个影响并不仅限于她在政治方面所做出的决策。
她的个人品质也成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缩影。
慈禧太后的腐败、专横和残忍,成为晚清社会黑暗面的一部分。
这种以权谋私、以私欲驱使政策的现象,迅速蔓延至整个政治体系和社会生活。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人物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她的事迹对晚清时期中国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仅仅是她的政治决策,还有她个人品质的消极影响,都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打击。
尽管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事迹和影响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注意:本文是根据所给的题目“中国历史人物事迹慈禧太后的影响与晚清衰落”进行写作,但不是根据合同或作文格式进行排版和写作的。
对慈禧的褒贬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
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她明白朝廷之中需要满汉平衡,所以她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而等慈禧太后病故以后,她的权利继任者载沣不懂满汉平衡的道理,大力清除朝廷之中的汉官,这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人们不禁要问:当时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何以独有慈禧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
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慈禧又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于权力,她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恣意领略追逐权力的刺激和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衰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
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
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
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慈禧太后的所谓“四个不能变”说到底就是保护专制独裁特权。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
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秩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洋务运动时,当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学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国度中慢慢被洋化时,她立刻终止了这些孩子的留学,因为她怕自己的政权会被将来留学归来的孩子所推翻,这在中国留学史上是非常可惜的。
慈禧所处的历史时代,西方世界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风东渐,这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是中国这头睡狮应对这场生死攸关的挑战的关键时刻。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本应该运用她的权力,引领中国这艘摇摇欲坠的古老航船,闯过险滩急浪,成功的驶向彼岸。
遗憾的是,她虽然熟谙权力场上的帝王术,却昧于世界潮流,思想依旧停留在封建社会,虽然提议立宪但那也只是一种形式,不肯放下手中的权力。
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或视而不见,或反应迟钝,或判断及决策一错再错,结果让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从历史的角度看,慈禧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心胸狭窄,卖国求荣的娇奢太后,但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慈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封建女子……
慈禧是聪明的。
在道光二十七年,慈禧的祖父那拉*景瑞被判入狱。
聪明的慈禧便想方设法的弄清楚了事情原委。
面对这个飞来横祸,才12岁的慈禧就给父亲出主意,尽力筹措银两并向亲友告贷,变卖家产想方设法的将人给赎出来。
终于,景瑞被放出来,才12岁的慈禧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己的祖父就出来,解决了一次家庭危机,让人不的不佩服。
慈禧十七岁以兰贵人的身份选秀入宫,她的父亲因为做过比贴士,所以她懂得满汉两种语言,这在后宫之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慈禧善于揣摩咸丰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宫便受到了宠爱。
慈禧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有痛经的病症,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后宫中,直接找太医无疑是引人注意的。
而慈禧则是在咸丰帝高兴时,提出自己腹胃不适,而咸丰帝也很爽快的为她宣召太医。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同治帝载淳。
慈禧是手巧的。
慈禧的聪明才智让人另眼相看,但那一双灵巧的手也为人广为传颂。
她小时侯就非常喜欢做衣服,刺绣等。
一次,他父亲惠征从外面回来,慈禧到客厅去迎接,惠征发现她的手上一片红红的,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她是怎么回事,于是慈禧就从自己的屋子里拿出绣好的手帕给父亲看,惠征还没明白过来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慈禧就用手示范给惠征看,原来是绣花时被针扎的。
慈禧的刺绣功夫是堪称一绝的,除了她骨子里的女性本质,也还有她的刻苦练习。
那双灵巧的小手总能绣出一片天地,一片绚烂,甚至是她的一生的辉煌。
慈禧是惆怅的。
许多人都认为慈禧作为“天下第一女人”执掌的是整个国家的命运,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身边又有那么多伺候奉承的人,声后也一定非常满足,可是谁又知道她作为“天下第一女人”的惆怅和悲哀呢?慈禧嫁给咸丰,而咸丰又体弱多病,在慈禧二十七岁的时候便留下慈禧独守空闺;在咸丰帝死后,原本慈禧以为可以依靠的同治不到二十岁就死了。
丈夫与儿子都先于自己离世,,使得年轻的慈禧在瞬间崩溃。
谁又能想到在龙椅的背后,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女豪的内心是如此的悲凉。
慈禧以非凡的耐力和惊人的毅力
统领了中国几十年,最后只能靠批阅奏折来排解孤独,来消磨时间,甚至成为她生命的全部。
而谁能解其中的悲凉和惆怅?
慈禧是处变不惊的。
当八国联军即将侵入北京时,咸丰帝与嫔妃们在圆明园中享乐,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咸丰帝大为震惊,随即与妃嫔们抱头痛哭。
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丰帝哭是没有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咸丰帝推荐了他的弟弟——恭亲王奕。
后来咸丰帝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时,身体每况愈下,在即将离世之际,为同治帝载淳钦点了以肃顺为首的赞襄八大臣尽心辅政,由于慈禧当时越来越表现出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肃顺就借杀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丰帝杀掉慈禧欲掌握政权,这时的慈禧装作不知,以退为进,并向肃顺示弱及经常带着载淳探望咸丰帝并哭成一团,最终使咸丰帝不忍杀她。
慈禧是自信的。
光绪死的那天,她还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并立醇亲王载沣之子,不到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为的就是垂帘听政。
她对自己的高寿非常自信,以至于在死前还敢于如此安排皇帝继承人。
作为一个女人,慈禧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她十七岁入宫,在众多嫔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儿子存活了下来,使得她在后宫当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以子贵,由此她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
也由于她手中的权利,她尽享了人生中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岁就没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岁,且不说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脸的威严,一脸的铁面,在后宫当中,她又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一个漫长的岁月。
慈禧中年丧子,同治帝十八岁就死于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她无法将自己做妻子温柔的一面与身为人母侍犊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
慈禧死后,被洗劫一空的慈禧陵寝几乎被毁于一旦,不但立柱被砍,天花板被掀,宝物被盗,连慈禧的尸体也无法幸免,被扔了出来,面朝地,而且被扒光了上衣,鞋也被脱去,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
情形之惨,惨不忍睹。
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死后竟受到如此待遇,这也是十分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