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地理学理论

现代地理学理论

现代地理学理论
现代地理学理论

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戴维斯认为,地貌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地貌描述就是要阐明在一定构造和营力下的演化过程,因此“时间”是地貌解释性描述中最常用、最有实践价值的因素。根据这一思路,戴维斯具体地提出来陆地和流水侵蚀地区(他称之为“常态侵蚀区”)的地理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陆地的抬升导致侵蚀,侵蚀又使陆地变低,因此陆地地形的演化是抬升—侵蚀—夷平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每一次理想的地理循环中,地貌发育都有三个阶段:地形起伏迅速加大的幼年期,起伏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以及起伏微弱的老年期。

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重力学梯度,热力学梯度。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碳循环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①它发端于现今经济和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影响英国和北欧,继而波及西欧、苏联、东欧、日本、中国以至全世界。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③理论化和数量化。④行为化和生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钱学森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钱学森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11个门类中,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在五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把地理系统排在星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在社会总体设计部下设四大建设中,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钱学森把地理科学看做是举足轻重的科学体系。钱学森从哲学高度,从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从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中,从社会总体设计工程的实践出发,把地理学提升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地理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纳、哈特向。李希霍芬将地理学分为特殊(区域)地理学和普通(系统)地理学,并且他还将地理区进一步划分为:主要单元、主要区域、景观或小区、地方。赫特纳提出应注重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区位,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景观学,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的理论,对区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区域的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同事在研究风法上由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法,形成区域研究体系。

热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二级利用问题,沙漠化防治问题,极端天气的产生及预测问题等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6,生态足迹与低碳技术研究,7,先进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 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 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著特点 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 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 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 比较其间的异同 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 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 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 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 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 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 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 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 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 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大量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还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辅助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代表人物有赫特纳、哈特向。赫特纳提出应注重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研究,认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局部差异的地球,即不同等级不同特征的区域;哈特向提出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哈特向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地理学历史出发来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其理论是:总结了赫特纳的区域地理思想和索尔的文化景观发生学见解,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差异的;明确指出了地理学追求法则规律的局限性。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地理学学派,可说是源远流长。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充分吸收了生态学、系统学与人类科学的重要思想,逐步推陈出新,至本世纪80年代,更是形成了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景观科学。施吕特尔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帕萨格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索尔(C.O.Sauer)也是从地貌入手转入文化地理研究,他于20年代中期发表的著作“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元,认为景观是由自然与文化要素两部分叠加而成。8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科学中的瞩目问题,在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价值与应用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若干新的分支,如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人文景观学等。生态学派:巴罗斯于1924年阐述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时提出,他提出“人类生态学”方向,主张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虑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要研究人类与自然和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些作用过程、机制的探讨到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整治。近年来生态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诸要素的整体效应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区位论的思想发端于经济学而不是地理学。最早的区位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思想。杜能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又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此外,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这是地理学家首次提出空间理论。美国的经济学家赖利、齐普夫提出了重力模式,帝国经济学家廖什、美国经济学家胡佛进一步发展了区位论和中心地思想。地理数量方法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日本村田贞藏和吉村信吉应用统计方法和普阿松分布探讨居民点人口与农田面积的关系和居民点类型。1933年德国W.克里斯塔勒和1939年美国M.杰弗逊分别应用数量指标研究城市地理问题。此后,一些常用的统计特征数开始用于分析地理问题。1963年加拿大I.伯顿在《加拿大地理学家》杂志著文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称为地理学的数量革命。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横切了从“文化”到“自然”的所有系统,同时横跨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地理学研究方法必然同时兼具解释与描述、解释与诠释、诠释与思悟,由此决定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综合性、注重类比和空间表述。 (一)、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哲学方法论、数学和系统学方法、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地理学运用、嫁接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同时,地理学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创造性地发展了地理学的方法体系。 (1)地理观察、观测、实验测试等方法 观测、观察、实验是依据研究目的,借助于特定仪器装备工具,有计划地提取、采集对象的属性特征、状态过程.借以获取第一手感受性材料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的野外观测实验站、钻孔和测年技术的发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高精度测试仪器极大地提升了观测范围、速度和精度。地理观察强调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微观观察与宏观观察相结合、、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相结合、结构观察与功能观察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个训练有素的地理学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功底:具备解读地表事物和现象、地理景观的能力;依据研究的目的或问题(图4.3),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揭示性的主题与区域;系统地培养资料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能力;对采样设计、样本、数据及其分析结果的典型性、代表性、揭示性、准确性、局限性与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评判和说明。

(2)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间可视化技术 地理学和地图学之间传统上的紧密联系被恰当地赋予了地理学对空间和地方的关注,保证了在多数科学分类中地图学作为地理学子学科的地位。现代地图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动态多维产品,展示了地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电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地图新型符号化、制图自动化和程式化、空间可视化和空问数据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增强了电子地图的大众化特征。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三者的结合实现了由近代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转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获取、存储、检查、操作、分析和显示与地球有关的空间数据的系统”,在地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资料调查搜集与定性分析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各种文献、图件、数据,包括论文成果、研究报告、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磁盘数据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座谈与访谈、民族志方法、调查咨询、问卷调查、网上查询。特茜(Tesch,1990)在《定性研究:分析类型和软工具》一书中总结了社会科学的不同定性研究方法,其中不少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也经常运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认知人类学、特尔斐法、描述性研究、文献研究、批判主义、民族志、实验心理学、场所研究、焦点群组研究、实证研究、诠释学方法、解释评估、生命历史研究、现象地理学、定性评估、先验论的唯实论、转换研究等。 (4)比较法、分析法与综合分析 比较法是认识差异的主要手段,因此成为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往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姓名:席许苛 学号: 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任课教师:陈德广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二9-10节)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探究式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大量不足,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依据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和项目(活动)设计四类。把探究式教学引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属于课堂探究。新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以正确阐述人地关系为基本线索,构建知识框架,并附有大量图表、阅读材料及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一强化就要求地理教师应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探究式教学概述 1.1 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对知识质疑并进行研究、思考、调查的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首次将探究的方法引入到教学之中。在他看来,科学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知识获得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主张利用探究的方式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教材与学习材料,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对研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 1.2 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推荐书目(自然地理部分): 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1999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1997年科学出版社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 钱学森发展地理科学的建议.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斯特拉勒(A.N Strahler) 现代自然地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 目录: 一、现代地理学的渊源及发展历程 (一)古代地理学的萌芽与发展 (二)近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特点 (三)现代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代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范畴及科学体系 三、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发展方向 (一)现代地理研究承继的主要传统理论、流派(学派) (二)现代地理学的若干重要理论 (三)现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四、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热点及前沿 (一)主要研究领域 (二)热点与前沿 五、现代地理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一)进展 (二)趋势 六、先进技术在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现代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研究承继的传统理论流派 现代地理学继承和发展了近代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传统和观念。 一、区域学派。 1、概念内涵: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描述和研究,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区域学派 (Regional school)是前苏联经济地理学学派之一,以原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教授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萨乌什金为其代表。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心不是各个经济部门,而应该把区域看作地理学的核心,并重视区域的综合分析与研究区域综合地理学、地图及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学派对促进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十月革命以后,在与部门统计学派、经济学派的论争中创立了对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前苏联区域学派。科洛索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根据多年的实践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理论,认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地域综合体。认为自然是基础、经济是核心、技术是纽带,把自然、经济、技术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技术的联系中去分析生产力的地域组合现象。 2、主要理论基础:其主要理论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3、代表人物:德国李希霍芬、赫特纳、美国哈特向、苏联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 赫特纳(hettner,alfred ,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奠基人之一。生于德累斯顿,卒于海德尔堡。哈雷大学博士。1882~1890年先后两次去南美洲旅行考察。1895年创办《地理杂志》,并长期任主编。曾任海德尔堡大学教授。到过俄国、北非和亚洲等地旅行。赫特纳强调地理学的区域特性。他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叙述了地理学的历史、性质、任务、研究方法、概念和思想的构成、地图和图片、文字表达以及地理学教育,系统地阐明地理学理论,是其地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还著有《区域地理学基础》等。 哈特向: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

2015中山大学882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2015中山大学882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被尊为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 )和( ). 2、地理学中关于人地关系的理论和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 )、( )、( )、( )、环境感知论等等。 3、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代表性的有3种,一是由美国社会学家( )提出的( )模型,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 )提出的( )模型,三是由美国地理学家( )等人提出的( )模型. 4、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 )、( )和( )。 5、国家的中心性区域包括:( )和核心区。后者又包括( )和( ) 6、一般类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种类型:( )、( )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二、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1、计量革命 2、区位因子 3、中心地 4. Inner city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3题,共60分) 1、请从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对人文地理学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进行简要比较,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 2、请简要阐述关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同样列举出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简要评价。 3、简述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四、问答题(共30分) 案例分析:中山市下属白石村距市区100公里,土地面积200公顷,全部为适宜建设用地。现有村民3000人,外来务工人口3万人。1990年代以来,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纺织、服装、制鞋、玩具等300多家企业,大部分土地均已作工业利用。现在,由于国际出口形势影响,村内企业开始搬迁、减少,村的财政收入也急剧下降,但大部分外来人口仍滞留村内。 村委会欲通过规划手段重振白石村经济,解决发展难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规划方案,并系统阐述你的思路。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论现代地理学的特点以及未来 2013级地理科学曹哲晖2013221108110058 一、摘要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方方面面,主要由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方志学三部分组成。从时间上看, 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现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人类进入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它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卫星等应用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目前地理学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推动 地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关键词 现代地理,描述,新技术分析,邱维理,分布,关系,位置 三、正文 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邱维理曾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里提到:现代地理学强调过程与演变的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热衷于建立各种模型时,地理学的特点或性质却被忽视,这在国内尤其明显。认识地理学的本质特点,对于学习地理学、发展地理学科和从事地理学研究非常重要。地理学的特点可概括为4方面:即地理学是“研究行星地球表面的科学”、“研究关系的科学”、“强调位置的科学”和“考察分布的科学”。这4个方面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反映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地理学自身的特点,而现代地理学在研究上有又有以下特点: 1.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 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2.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 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3.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rtyuiopasdfghjklzxcvb 2020超星尔雅慕课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四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标准答案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考试试卷(A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30分) 1.地域分异规律 所谓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保持特征的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2. 沉积岩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过程而形成的岩石。 3.季风 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改变的现象。季风形成因素最主要是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其次是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而形成的。 4.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性质、化学形成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5.地球表层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是指自上地幔顶部到大气层顶有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四大圈层组成的环境整体系统,各圈层间通过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6.流域 每一条河流或每一个水系都有从一定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水,这一集水区就是河流或水系的流域。 7.食物网 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8.气旋、反气旋 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9.土壤腐殖质层 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10.冰川作用、冻融作用(4分) 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1.黄土 12.海岸均衡剖面 13.风沙地貌 14.对流层 大气层底部,大气的垂直运动比较显著的层次。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 简答题 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名词 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 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放射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1 岸礁(fringing reef):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2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3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4堡礁(barrier reef):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5暴雨径流(storm 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6 雹灾(hail 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7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8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9北极(North 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10 辫状河(braided 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11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12 滨(shore):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13冰擦痕(glacial 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14冰川(glacier):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15 冰川学(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16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1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18冰盖(ice sheet):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19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尔雅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 B、

D、 正确答案: 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 B、 C、 D、 正确答案: 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B、 C、 D、 正确答案: 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B、 C、 D、 正确答案: C 2地理学的发展未来不太会成为()。 A、 B、 C、 D、 正确答案: B 3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人文地理学家对于自然因素对人文过程作用考虑得比较全面,而自然地理学家对人文因素考虑较为欠缺。() 正确答案:× 5要研究区域分异,必须从整个地表环境着眼,才可能得出比较全面和准确的认识。() 正确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 1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2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 B、 C、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