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采访与写作课件

电视采访与写作课件

电视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绪论

一、电视新闻

《中国应用电视学》中,由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研究委员会主持完成的“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与界定”研究项目所确定的有关“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新闻的种类

←电视消息:短消息、长消息、连续(系列)报道

←电视专题:

←电视评论

二、采访

⏹采访是新闻记者从生活中采集原始素材的过程,是新闻记者活跃的生命状态。

⏹采访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记者代表无法出面的读者,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得新闻的过程。

⏹采访是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闻时间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归纳,使其利于传播的活动。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采访具有以下特征:

1、采访是有主体存在的,主体即采访者。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务的活动.

2、采访有明确的目的,即为大众新闻传播搜集素材。起着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的

作用.

3、采访有特定的对象,可以是机构、组织、事件等,但最后都落实为人。

4、采访具有时效性。

采访的任务

⏹1.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一般包括:社会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动态,事件,问题,面貌,成就,经验,人物,思潮,趋势等.

⏹2.采写内参.

⏹3.建立信息网络.

⏹4.拓宽互联网传播渠道.

采访的基本方法

访问:以交谈或问答的方式获得事实。

观察:记者亲临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发展或结果

体验:记者感受事物的方法,可产生最直接切身的体会。

研究资料:为正式采访而进行的采访.

三、电视采访

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为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它包括:

拍摄:摄像机摄取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

记者出镜:记者出镜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

画外采访:记者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影像素材的采集等。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1、现代化的采集手段:电视采访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采访设备和方式,来采集所需的画面、声音及文字素材;同时,电视采访的手段也成为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2、人本化的采访方式: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过程构成采访的重要内容,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采访中交流的人际化和采访的个性化尤为重要。

3、记录生活原生态:电视采访从生活中直接采集形象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传播信息。记录信息“场”,最大可能地还原生活原始形态信息。

4、时间的同步性:电视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与现实生活同步;电视采访可以实现现场同步传播。

5、空间的现实性:电视采访比其他任何媒介的采访都更需要现场,现场即内容。电视记者必须

亲历现场。

6、采访的协同性

电视采访的主体—电视记者

1、分工:

现场编辑:指挥现场素材的采集和节目的整体构成;

出镜记者(主持人):现场提问、访谈、述评;

摄像记者:采集画面形象素材;

录音师:配合摄像记者采集声音;

灯光师:保证摄像记者采集画面形象的光线条件。

2、素质要求

一般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

电视记者的特殊要求

1、更强的时间观念。

2、现场报道能力。

3、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

4、运用画面、音响报道的能力。

5、具有画面思维能力。用形象叙事;用形象论证;用形象寓意和象征;用形象表达情绪、感觉。

此外,电视记者应有着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更健全的人格。

四、电视写作

写的文字主要是用来听的

要与其他传播符号相结合

第二章采访选题与策划

一、选题

1、寻找采访线索

采访线索是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对记者的报道具有提示性帮助的信号、讯息、征兆等。采访线索有的是事件的始发阶段,有的是隐藏新闻价值的由头。

渠道

①国家和政府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决议,领导人的讲话;

②各种会议、简报、情况反映及统计数据等;

③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④其他媒体的报道;

⑤记者在生活中的观察、发现(有的明显,有的靠新闻敏感);

⑥受众提供信息(一方面受众主动提供,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中多交流也常有信息);

⑦记者自己的信息网络。

2、增强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指记者及时发现新闻线索以及对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含量进行迅速判断的感知能力.它是记者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

记者的新闻敏感体现在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新闻敏感应成为记者的职业习惯,对生活中一般人不注意的现象产生特别的关注。

个人生活经验,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是新闻敏感的基础。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把握社会热点问题。记者的新闻敏感还要体现在善于发展新闻线索。(特别是现场与原来的想象有出入的时候。)

电视记者除一般记者的新闻敏感外,还必须具备特有的形象敏感。

电视记者必须在新闻现场找到能够表现和负载新闻价值的形象来加以体现;要善于从形象中发现采访线索。

3、选题的方法与原则

新闻价值有5个公认的要素: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

选题注意事项: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新闻价值;注重结果;核实其真实性;具有可操作性;能用镜头来表现。

二、策划

←围绕确定什么选题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

←记者对自己的采访活动进行优化和选择,保证以最佳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事前准备活动.

←<哈佛企业管理>:策划是一种程序,在本质上是一种运用脑力的理性行为.基本上所有的策划都是关于未来的事务,即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当前的决策.换言之,策划是找出事物因果关系,衡度未来可采取之途径,以为目前决策之依据.

策划:为现在和未来架一座桥.

1、作用

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有利于媒体发掘新闻价值,更好的满足受众需求;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创新,增强传播效应。

此外,在电视采访中的作用

①获得采访机会;

②使各工种配合默契,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③尽量保持现场必要的原始信息;

④使采访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使记者能够在现场迅速找到拍摄的对象和细节。

⑤是完成节目样式的需要。

电视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电视节目,由于电视自身的特点,采访中拍到的素材直接决定后期的编辑成果,而采访过程往往是一次性的,因此,采访前必须策划先行。包括节目形式、结构、问题设计等。

2、方式

①以编辑部为核心的采访策划。

这种策划是根据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形势,制定这一时期的报道方针、目标、重点以及

为实现这一方针、目标、重点而进行的重大选题部署和采访安排等。

这种策划还包括由编辑部对采访活动进行统一调度。

②由记者完成的策划。

这种策划内容相对微观,即运用对比思维、求异思维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对整个采访个案的切入点、表现角度、表现手法等进行策划。包括:

确定重点—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确定采访的重点内容(主题),重点对象和主要画面。

设计问题—是为正式提问做准备,同时有利于记者理清头绪,抓住关键.如何提问,从何处切入,如果遇阻如何应变等都要有准备,因为电视采访往往是一次性的.(关于采访提问的具体问题,见后章)

设计的问题还要在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补充,发展.

拟定方案—具体的采访报道、摄制方案,

记者和编导常犯的毛病是用概念而不是用事实说话,讲意义多过讲信息和故事.

3、基本要求

①策划要以调查研究作基础;

②策划必须尊重新闻规律;

③策划方案要有操作性和可行性;

④策划要具有灵活性和可变性,要有应变的多个方案。

策划提倡创新

第三章现场采访

一、观察

观察的主要内容:

1、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

2、承载主题的典型人物;

3、现场人物的行为、语言、态度、情感;

4、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记者进行现场观察的因素很多,常见的如习惯性的视角,世俗化的判断标准等,应注意避免。

二、出镜提问

电视采访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记者了解新闻事实,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了解和相信新闻事实。为了突出新闻来源的真实性,记者需要在镜头前进行提问采访,这些提问的过程直接构成报道的内容。

(一)电视记者出镜提问的任务包括:

1、获取新闻事实;

2、收集评论与感想,组织舆论;

3、激发采访对象的情感,展现真实个性与内心。

(二)电视记者出镜提问的技巧

1、作好充分的准备;

了解相关理论、政策、知识、背景等

了解采访对象(观点、经历、心理、表达能力等)

采访设备的准备

2、“一次最佳”原则;

电视的特点决定了记者镜头前的一切表现都会直接呈现在素材中,这使得即兴采访成为最合适的电视采访模式,可以避免采访对象准备好套话而使节目生硬和沉闷。

除提问外,记者在镜头前的行为举止也应具备即兴性。只有一次性完成的采访行为才会自然焕发出即兴采访的独特光彩,以开放的、不可预知的进行状态吸引观众的注意。

3、提问的方式;

记者的提问方式通常有两种:

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围绕报道内容单刀直入提出问题;

漫谈引导,迂回深入——选择与报道内容关系不大但却是被采访者感兴趣的话题开始,然后逐步引入正题。

4、提问的对策;

中外记者在长期采访实践中,摸索积累了多种多样的提问技巧和对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可作为参考。

①充当对手,展开讨论;

②抛砖引玉,唤起回忆;

③探索询问,留有余地;

④恰如其分地肯定,鼓励对方讲下去;

⑤提出疑问,激怒对方全盘托出;

⑥宽窄结合,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报道题目,可先提出一个涉及较广的问题,然后收回到较窄的范围,或先小范围提问,再放开谈。 )

5、提问时的状态;

←理智地提问:把握记者身份,平等、平实、平和

←聚精会神地听:采访时,要求记者全神贯注地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以及时抓住话头补充提问,或及时澄清含糊不清的问题,或向谬论提出疑义。

←细致入微地看:采访时,通过仔细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表,说话的方式(表情、手势、神态、语调等)以及采访时的反应,来判断被采访者的个性,对采访问题所持的态度,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提问方式和对策。

←时刻不停地想:围绕事件想(事件是否完整,细节是否具体,数字是否可信,还有哪些漏洞和疑问);围绕观点想(是否正确,是否科学,有什么普遍意义);围绕主题想(注意挖掘新鲜、生动、能够说明和深化主题的事实与观点)

6、控制提问时的节奏;

7、应避免的提问。

①问题一目了然;

②问题笼统空洞;缺乏个性,或问题太大

③思路混乱,毫无逻辑;

④问题太长或太专业,让人听不明或听不懂;

⑤限制答案的问题;

8、问题设计

依据不同的报道内容,采访通常分为:

观点采访__侧重于思想观点的揭示;对社会问题、重大事件的看法、主张。

信息采访__侧重于提供新的情况、新的动态、新的趋向;披露事件原委;透露新的具体计划、措施、设想。

个性采访__侧重展示人物的性格、思想境界、内心世界、人生哲学等,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三者往往相互渗透,但依据题材不同又有所侧重.

问题设计的原则:

1、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信息;

2、记者必须有把握使提出的问题准确传达给被采访者;

3、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就懂.

(三)出镜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话筒;镜头感;服装;化妆;体态语;环境。

三、画外采访

电视记者除了在镜前采访之外,还有大量的采访任务是在镜头外完成的,这就是画外采访。

1、为理清思路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2、了解人物的身份、背景、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中的数据、情节、原因、结果等。

3、搜集一切可能的影像资料

4、核对事实。包括:核对基本事实,核对不确切的信息,(如同期声中不清楚的方言、专用名词,采访中不一致的数据等);核对姓名、地名、职务、职称等细节;核对日期,核对人物、事物关系

四、记录

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以摄像机为核心展开。由于现场常常稍纵即逝,不可逆转,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全面记录下现场信息,是电视采访成功的关键。

1、准确把握开机、关机的时机。

2、注意环境和细节的记录。

3、注重同期声的记录.

4、注意理性素材的记录。

文件、发票、笔录、法律法规等。

五、克服采访障碍

记者应通过交流和观察,找准被采访者不愿接受采访的原因,对症下药。

第四章采访方式与手段

一、采访方式

1、等候采访:记者预知或预测即将有新闻发生,提前到特定场所等候采访。等候采访不仅要有耐心,还要随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2、跟踪采访: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穷追不舍尾随采访。(主要适用持续一定时间的新闻事件,游动性的群体活动,新闻人物或首脑人物多地点换场所的活动,范围大、头绪多的复杂事件等)。

3、即席采访:多用于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的采访。注意:直截了当将问题一次提出;一次最多提两到三个问题;借助别人的提问充实自己的报道;随机应变,临场发挥.

4、同步采访:记者始终置于新闻事件的现场,摄像机以记者的采访视线为转移,报道以记者在现场出面采访为主线。

5、调查采访:披露事件真相和内幕的采访。

6、书面采访:记者以书信形式将问题写下来,寄给或面交采访对象,然后根据对方的回信或面谈进行报道。

7、预约采访:任务是设法找到与新闻事件有联系并适合上电视发表意见的人物,进行事先预约采访,观察对方态度,判断对方能够发表什么样的意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项工作如今在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导致了职业记者的进一步分工,产生了预约记者。

8、联合采访:两个以上新闻机构进行合作,对重头报道或特别题材的采访。

9、问卷采访:运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方法向被调查人了解情况和意见的采访.大致有以下步骤:选题-选项-设计量表-确定抽样范围-发放\回收问卷-运算分析问题-撰写新闻报道。

10、隐性采访: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电视记者的隐性采访主要是指运用隐藏摄像设备的采访拍摄行为。

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170—171

⑴为了拍摄社会不良现象或不道德行为,取得第一手资料的认证性;

⑵抓取罪证;

⑶在公共场合为保证采集的形象素材生动真实、避免镜头前的紧张或不自在;

⑷在正面报道中,具有特别效果。

隐性采访的禁区:

a 法律底线:不“参与”犯罪;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及未成年人犯罪等。

b 职业底线:记者应以观察者或第三者的身份介入,不应成为新闻事件的决定性力量,更不能干涉事件的发展,影响事件的进程。否则就有制造新闻的嫌疑,影响媒体公信度和权威性。

c 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不能为了揭露阴暗面而采用很不光彩的手段,它会暗示受众记者有特权,用这种手段获取信息是可以的,这对整个社会发展及媒体自律不利。如设置圈套,引诱他人违法等。

二、采访手段

1、电话采访

作用:跨越时空;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补充扩展;隐瞒身份,获得实情。

缺陷:易造成听觉误差;缺少形象画面的感染力。

注意:准确记录,核实要点;提问简洁,语气平和;除隐性采访外,采访前应交代身份,讲明意图,征得同意。

2、话筒采访

3、录音采访

4、航空采访

5、演播室采访

6、卫星电视采访

7、网络采访

第五章各类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

一、事件性新闻

林林总总的新闻,看起来纷繁复杂,但都可分为两类: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

事件性新闻,指的是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和跃进性的.电视新闻中大量的动态新闻,包括会议新闻,现场特写新闻等,都属于事件性新闻.事件性新闻,必要时可作连续报道.

事件性新闻还可进一步区分为:突发性新闻事件;可预知性新闻事件.

1、突发性新闻事件,指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是人们无法预料的,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变动.

采访要求:p230-231

对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后,记者通常要追踪它的发展变化,继续进行采访报道.其后发生的新变动,大多数情况下会转化为可预知性新闻事件.

2、可预知性新闻事件,是指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预先得知的,或是凭借新闻敏感可能预测的、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

采访要求:

(1)作好前期策划和准备工作;

(2)在新闻现场,主要掌握事件的结果,捕捉现场的生动情节和典型细节,特别关注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或与原先设想大相径庭的结果等.

参见p232-233

二、非事件性新闻

非事件性新闻,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事物变动的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它包括典型报道、综合新闻、经验性新闻及人物新闻等.

非事件性新闻必要时往往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

非事件性新闻的采访要求

1、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相对宽松,但也要尽力体现新闻由头。

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最新近点”上发生的事实,或最新统计数据,或有关会议,或有关人物的新变化等作为新闻由头。

2、现象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第六章电视新闻写作概要

一、电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为看而写

1、突出新闻事实,强调用事实说话。

2、突出新闻人物和事件的个性特征,善于抓住表现人物和事件的生动细节。

3、少而精。

电视报道的解说词在文字上往往是不完整的,只有结合画面和同期声才能传达出完整的信息,构成一篇完整的报道。

电视新闻要给观众留出看画面的时间,解说词不能填得太满,否则会感觉很罗嗦,让人厌烦。

4、声画对位。

解说词应依托画面,以画面为生发的基础,同时又是对画面元素的扩充、延伸、深化和概括。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但也不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解说词与画面相互配合,产生单靠声音或单靠画面都无法产生的新的意义。

写作中要避免两种倾向:

一是解说与画面或同期声重复,失去作用;二是解说与画面严重脱节,形成声画两张皮。

5、遵循视觉逻辑。

视觉逻辑是指文字受画面支配这一现象。

(二)为听而写

1、口语化

慎用或不用文言词;多用双音词,少用单音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尽量避免倒装句。2、规范化

语音准确;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不随便使用简称;不随便使用生造词语。

3、明晰的感知性

注意同音不同义的词的使用;慎用代词

4、通俗、质朴

语言通俗,一听就懂;注意数字的使用。

5、简洁明快

三、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结构

1、导语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是留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写导语最重要的原则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信息包含其中,从而吸引观众看下去。

导语的几种基本形式:

①突出主要新闻事实的传统写法。优点是开门见山,思路明晰,便于理解。

②综述式。明确提出观点,适合一些时间性不强的非事件性新闻,便于观众抓住主题。

③现象报道式

④对比式。强烈反差,具浓厚思辩色彩,适于寓理于事的报道。

⑤反差式

⑥悬念式

⑦史喻式。适合与历史上某一阶段社会状况有某种联系的新闻事件。

⑧现场描写式。现场描述一般适用于事件性新闻报道。难点是既要概括事物的现场情景,又要防止与现场画面“重合”。

电视新闻导语注意:

提供最新信息;小心使用直接引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

2、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提供详细的新闻事实,阐释相关的新闻评价。“导语以后的那部分内容一定要流畅地与导语衔接,并且支持导语中提出的内容”。

其写作有几种常用写法:

①按照逻辑顺序写。即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去展开。围绕主题思想,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妥善安排材料。材料安排可以是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也可以是主次关系、点面关系、递进关系。

②按照时间顺序写。对于一些纪实性电视新闻,解说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安排材料。材料要紧扣主题,注意取舍。

③按照记者的思路跳跃式地写。一些政论色彩较浓的说理性新闻或评论性节目往往围绕一个中心议题,从多个点面展开。思路是跳跃的,但材料的选用始终紧扣中心,收放自如,主题思路始终清晰明确。

主体的写作:

层次分明;材料充实:围绕导语涉及的内容提供丰富的材料,材料要典型,注意适当增加背景材料;手法多样:“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不必完全公式化

3、结尾

注意不要模式化,不要画蛇添足。

不唱高调,用事实作结,不空发议论;

自然贴切,与全文基调、风格一致,做到水到渠成,而不是仓促唐突、生编硬造

4、背景

新闻背景包括与新闻事件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政治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状况、人物简历、知识资料和基本数据等,它们对新闻事件往往起着解释、说明、补充、铺垫等作用。背景材料主要包括说明性材料,注释性材料和对比性材料。背景材料的运用在电视片中没有固定的位置。

5、标题

标题的作用:

提示新闻主题;《子夜大转移--小汤山收治首批非典患者》《《神州五号飞船安全成功着陆》《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

评价新闻内容;《造林还是造字》《罚要依法》

引发观众兴趣。《撤退,提前了半小时》《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部长的慰问金被摔之后》

电视新闻标题写作:简明、通俗、确切,以实题为主,注意字行的排列美;

第六章不同体裁电视新闻的特点及写作要领

一、电视消息的写作

电视消息是狭义的电视新闻。广义的电视新闻包括电视新闻专题、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记录片、电视新闻直播等。在电视新闻诸体裁中,电视消息是最基本的体裁,也是数量最多、收视率最高的新闻体裁。

电视消息的文字相对完整,画面主要起实证功能。与报纸消息、广播消息相比,电视消息的主体更紧凑、更精练。

1、电视消息的结构

①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电视消息常用的结构方式。报道“开门见山”,最重要的事实放在导语中,消息主体按事实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一般在紧接导语的段落介绍必要的背景材料。如《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②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结构消息,与倒金字塔结构相反,重要的结论放在消息的结尾。这种形式适合于过程富于吸引力,现场感强的新闻事件。如《河北辛集郭

西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③背景介绍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以较详尽地介绍背景材料为主。如报道新闻人物,科技成果、建设成就等,都可以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体现其新闻价值。如《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

④对话式结构

这是以对话为主的报道形式。可以是记者在新闻现场与被采访对象的对话(如《农机千里走中原》),也可以是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

二、电视新闻专题的写作

电视新闻专题是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它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典型的人物、经验,群众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剖析等。

1、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①大容量:电视新闻专题时间较长,可以更详细地交代事实,介绍更多的背景材料和相关知识,对新闻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可以运用更多的电视表现手法。

②立体化:电视新闻专题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具有立体化的特征,即报道的多层次、多角度和多侧面。

③思辩性:电视新闻专题对新闻事实的解析和分析使报道具有很强的思辩性。

④多样性:电视新闻专题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2、电视新闻专题的样式

①报道型。报道型新闻专题是新闻消息的扩展和延伸。在报道型新闻专题中,新闻要素被充分展开,详细交代新闻事实的细节,围绕报道主题,纳入大量的背景材料和相关事实。

②调查型。调查型新闻专题一般以具有较大社会影响、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由头,从提出问题开始,以记者的调查活动为线索,完整地、层次清楚地展现调查过程,以揭示事件的真相,说明其意义。调查过程的展现,是这种报道形式的魅力所在。如《新闻调查》③访谈型。访谈型专题以访谈为主,适宜报道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有一定深度的题材,尤其适宜人物报道,或一些较宏观的题材。

④纪实型。纪实型专题即具有记录片风格,注重电视画面的叙述功能,较多采用视听同步的长镜头,注重情节和细节,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构上多为时序结构,报道线索故事化,结果不可预知,设置悬念,引起观众期待,报道高潮往往在结尾。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台编辑部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发言的新闻体裁。在电视媒介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

1、电视评论的特点

①综合运用多种信号。画面、音响、字幕、解说、同期声、音乐以及编辑上的蒙太奇和特技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手段。

②视听双线互补。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抽象的论述和形象的画面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和强化论述,烘托论述的感情色彩,论述则阐示具体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思辩,使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在道理上说服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效果。

2、电视评论的选题

服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于中心工作,从具体事情着手;

选题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有针对性;

考虑社会效果(有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题材广泛。包括弘扬提倡的,解疑释惑的,批评监督的,社会警示性的。

3、电视新闻评论的样式

①谈话体评论

一般以主持人主持,邀请嘉宾和现场观众参加,以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为内容,在演播室通过访谈、讨论等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

②主持人评论

由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与观众直接交谈的评论形式。由于使用第一人称进行口语化的评论,主持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的特征。

③电视述评电视述评是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评论形式。它以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为报道、评析对象,发挥电视声画同一的纪实优势,以记者的解说、分析为主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分析、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综合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及各界群众的意见和观点,在节目的结尾处由主持人予以画龙点睛的点评的评论形式。

电视述评因其综合运用多种电视传播符号及多种叙述评论方式,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最能体现电视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新闻评论形式。

电视述评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形势述评——是以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经济以及其他领域的形势变化为对象的述评。要求记者掌握相关领域的广泛知识,视野开阔、高屋建瓴,播出及时。形势述评往往特别要借重有

关领域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的评论。

工作述评——是以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为对象的述评。它往往以一个典型事例为由头,以此为论据,从理论、政策、和法律的角度,站在全局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作出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的结论。思想述评——是以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领域中的问题和现象为对象的述评。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提炼出某种观点,指出某种趋势,给人某种启示,具较强思辩色彩。思想述评往往以具体事实和人们的意见性事实为依据,由实入虚,由事入理。

事件述评——以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为对象,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采访和调查,运用丰富的背景材料,使观众不仅对事件的原因、过程、背景、结果有详尽了解,而且对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有所认识。事件述评中,注意点面结合,通过具体事件得出对于全局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结论。

人物述评——以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为报道和评论的对象,使观众不仅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而且了解其精神实质和历史功过。

④编后语、短评。这是电视评论中出现最早的样式,它沿袭了报纸和广播评论的模式,篇幅短小,播出形式单一,受众主要依赖听觉,不体现电视特征。但由于它简便快捷,片言居要,针对性强,指导性强,至今仍常用于新闻节目中。

编后语写作较简短,大都在新闻事实播发后播出,主要就新闻事实说明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表议论,一事一议,无须讲过多大道理。

短评是一种独立成章的体裁,主要针对重大事件、问题发表有分量的言论,态度鲜明地表明立场观点。要求切中要害,言简意赅,说理为主。

实验课作业:

←自己选题、策划、采访、写作一篇10分钟以内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述评均可)。每人交一篇作业,包括文字稿(标题,解说词,同期声),编辑完成的影像节目。

←要求结构完整,具有新闻性。

←5月28日前交。

注意:以上只是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因课时有限,要学好这门课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相关内容还需在课后阅读专业书及实践的基础上去体会、理解。开卷考试只看这个是不够的。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定义 新闻采访的定义是什么? 新闻采访就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有哪些特点? 一是目的的差异性,新闻采访的目的是采集信息,传播信息。 二是时间的限制性,新闻采访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要满足新闻报道时效性的特点。 三是项目的突发性,即新闻采访的事件存在突发性状况。 四是需要的广泛性,新闻采访所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稿件信息,属于大众传播,受众广泛。五是知识的全面性,新闻采访的范围广各色素材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六是活动的艰辛性,根据报纸、电台、电视的每日播出刊印特点,新闻采访需日日进行。 有女莫嫁新闻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一袋破烂脏衣裳。 第三节: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 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察, 四是参加会议 五是蹲点 六是查阅资料 七是改写 八是问卷 九是电话采访 十是网络采访,网络采访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转载信息,组织网络调查,通过邮箱,博客等交流,查阅手机资料。 新闻从性质上分,共分哪几种? 一是常驻采访。 二是突击采访。 三是交叉采访。 四是巡回采访。 五是隐形采访。 六是易地采访。易地采访的好处有:①开阔记者眼界;②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③

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易地采访的注意事项有:①不要自视高明,指手画脚,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②要利用易地采访的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四节:新闻体裁 什么是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就是指新闻媒介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 什么是消息? 消息就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体裁。分动态信息和综合信息两类。狭义的新闻解释,即消息。 什么是通讯? 所谓通讯,就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事件的新闻常用体裁。我国最早的通讯是出自王韬之手1872年,《普法观战纪》。第一部以通讯为主的文集是《远生遗著》,黄远生在通讯上自成风格,对后世产生影响。 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人物专访,新闻小故事,特写等。 消息与通讯有何不同? 一是表现对象不同。消息的一般对象是事,而通讯涉及的题材主要是人。 二是表现手法不同。消息以叙述为主,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结合描写,议论,抒情写法。三是人称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而通讯则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混用。 四是结构布局不同。消息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通讯结构则多变。 五是篇幅长短不同。消息短,通讯长。 第五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两者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一是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一般先有采访后才有写作 二是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事实第一性,报道第二性。 三是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四是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界明确的改革总目标是什么? 即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新闻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策划有什么样的作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记者:广义上泛指新闻从业人员,如记者、编辑、评论员;狭义上专指从事采访报 道的职业记者。 2.第一张中文近代化报纸《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办人是马礼逊,主编是米伶。 3.中国记者采访活动在辛亥革命后真正得以发展。 4.邵飘萍其主题思想倾向进步革命,曾披露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赞颂十月革命,拥护三 大政策,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最早把袁世凯卖国消息通报国内。 5.采访活动共同特征普遍性:[采访使命、采访视野、采访认知](记者采访认识路线应该 是: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先有采访,后有报道)特殊性:【采访目的(传播信息、交流社会、沟通社会)、采访方法(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采访实效、采访任务(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采写内参、建立信息网络)】采访工序。 6.集体协同工作方式对电视记着提出的特别要求:1.要坚守好自己的位置2.记着还要熟知 其他人的位置3要有协作精神,有全局观念 7.采摄分工指由采摄合一过渡到采摄分家。 8.新闻线索: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 9.新闻线索来源:国家和政府的文件、决议、指示和领导人的讲话;各种会议、简报、情 况反映;报纸、通讯社、广播、杂志的报道;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记者日常观察; 记者的信息网络。 10.采访战略部署的具体着眼点:全面准备,确定准点,研究背景,拟定方案 11.全面准备: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知识准备、心理准备、事务准备。 12.辅助公式GOSS:目标、障碍、解决、开始 13.口头访问:以交谈或问答方式获得新闻事实的采访基本方法之一。 14.访问是记者获取事实的主要途径 15.访问步骤采访目的越明确,采访就越容易成功;研究背景资料;请求采访约见;拟定 初步的计划;会见采访对象及打开局面;开始正式采访;建立和睦的关系;适时提出尖锐的问题;恢复和睦的关系;结束采访 16.观察采访:记者亲临新闻事实的现场,通过眼睛观察事件的发展进程,事件所处的特定 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17.观察的方式:参加性匿名观察、参加性非匿名观察、非参加性公开观察、非闯入性秘密 观察 18.怎样进行观察采访抓取最有特色表现主题的典型事例、抓取具有新闻价值的生动细节、 注重观察人物活动和特征;全景观察、宏观透视 19.等候采访:记者预知或预测即将有新闻发生,提前到特定场所等待采访 20.等候采访四种情况1.事先预知必有新闻发生2.预测可能有新闻即将发生3.预知新闻发生 时间突然变化4.新闻人物不断出现在特殊场合 21.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选择带有定向性、传 播意图十分明确的专门访问。 22.电视专访形式:用画面加解说进行提要式引入,然后进行一对一采访问答;画外音提示, 将画面让给采访对象,扩大形象画面信息量;多地点活动式;面对面直接交流式;面对屏幕式;电话访问式 23.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的开拓创办于1968年是新闻与娱乐的混血,用简单 而有效的方式深入故事核心,进入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闻节目样式,来自于观众对信息的需求,明星主持人的出现,拼盘式的自由组合形式节目特色:冲突的情节和有趣的人物构成了好故事的基本要素,成熟的讲故事叙事技巧,具有吸引力的结构形式,必须准备一个强有力的醒目的开头,以对事实执着不停的追求,和

采访与写作

1. 新闻写作的基本目标是:AB A.让读者看 B.让读者关心 C.进行宣传 D.引导舆论 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 新闻中的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 B. 新闻不是宣传 C. 严肃的新闻追求的是既能报道八卦娱乐类的信息,又能告知受众他们最需 要知道的信息 D. 记者应是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新闻背景可以让受众在更为准确、全面、生动的语境中判断信息 B. 新闻不是谣言,但新闻是宣传 C. 严肃的新闻追求的是既能报道八卦娱乐类的信息,又能告知受众他们最需 要知道的信息 D. 客观报道中记者不应扮演新闻人物,但可以发表个人意见 4.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____A_______所进行的活动: A.搜集新闻素材 B.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 C.挖掘新闻真实 D.新闻写作 5. 下列对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关系阐述正确的是:ABCD A.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B.采访是事实与新闻的媒介 C.采访决定写作,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D.新闻写作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6. 广播采访的个性特点是:ABC A.迅速、快捷、时效第一 B.采访报道同步化 C.采访播报并重 D.形象的声画报道 7. 属于电视采访特点的有:ABCD A.独有的采访形式 B.形象的画面报道 C.特定的思维方式 D.特殊的工作方式 8. 记者使用的最普遍的一种采访形式是:B A. 现场观察 B. 个别访问 C. 开座谈会 D. 参加会议 9. 有关中性采访的说法正确的是:A A.记者本着中立、客观、开放的态度采访 B.中性采访也就是正面采访 C.中性采访中求证型采访即获取信息型采访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作为全部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新闻记者为了写作新闻报道,从相关客观事实中进行采集进而分析出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的要素:1、工作内容:调查研究活动2、主要目的:为新闻报道服务3、基本原则:选择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信息4、行为的主体——新闻记者 制约着新闻的采访(因素):新闻政策;媒体、记者;新闻素材;受众 新闻采访的一般特点1、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新闻性、公众性、事新性、广泛性、)2、为了了解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3、一种经常充满了偶然性、机遇性和艰苦性、危险性的工作。4、一项政治性与社会性并重的职业活动 新闻采访的基本任务1迅速了解并正确认识采访对象;2收集具有典型意义和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采访特点:目的差异性、时间限制性、项目突发性、需要广泛性、知识全面性、活动的艰苦性 采访形式:1个别访问:A优点:灵活自如,容易谈的深入,实施起来比较简单,如果一次采访不成功,反复采访比较容易。B不足:采访对象单一,记者容易先入为主,先听为主C注意:要运用好这一基本的采访方式,要求记者具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善于提问题,有效控制现场气氛,及时进行心理调节,适当把握谈话进程。2开座谈会A优点:有利于迅速了解全面情况,效率高;有利于完整地搜集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在座谈会上可以共同回忆,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有利于活跃气氛。B不足:有利于迅速了解全面情况,效率高;有利于完整地搜集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在座谈会上可以共同回忆,互相启发,彼此印证;有利于活跃气氛C注意:根据采访需要确定采访参加会议的人选和人数;记者要能够掌控会场;要把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结合起来。3现场观察A优势: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采访,口头采访不能运用,现场观察就成了唯一的手段B不足:观察的现象性;观察的窄角性;观察的色彩性。4隐性采访(暗访)A应用范围: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检验采访;采访不愿意、不善于和记者打交道的人;记者深入到敌对分子或者犯罪分子之中,不能或无法公开采访。B注意:风险性,自身保护,对有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暗访时,注意用录音机或录像机记录,保存证据,以防日后发生新闻诉讼;注意法律和道德界限;隐性采访和显性采访相结合5体验式采访:A优点: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说服力。B局限性: 时间有限,不能凡事都深入体验;受道德、法律规范的约束,记者不能事事体验;记者素质、经验的关系,体验不见得准确C注意:立场客观;遵守法律及道德规范,有选择地体验。6查阅资料7改写8交叉采访A优点:投入少,收益大B注意:统筹安排,分清轻重,利用现代化工具和通讯工具。9参加会议10蹲点11网络采访12问卷采访:A存在问题:报道概念错位化\选题取向游戏化\样本选取轻率化。B精确报道业务要求:严格研究程序(设计问卷——测试问题——选取抽样调查对象——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道)、掌握科学的抽样方法;重视问卷设计;进一步加强新闻性和必读性。13电话采访(适合情况):联系采访;重大事件,搜集反应;突发事件,快速报道;热点话题,广泛调查;咨询专家,释疑解惑;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采访形式:常驻采访、突击采访、巡回采访(旅行采访)、异地采访 采访步骤:1明确采访目的2资料准备3采访预约4策划采访5打破僵局6提第一个问题7建立轻松、和谐的采访氛围8提出敏感的问题9总结此次采访 提问:1类型:A封闭式”提问:逼迫采访对象回,答“是”或“否”。B“开放式”提问:对采访对象回答没有限制,求得采访对象畅所欲言。2注意问题:1不要满足于采访对象浮于表面的概括性的叙述;不要问太长的问题;不要问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注意细节;对关键性问题要准备好措辞3技巧:提问—追问—设问—切入个人生活 突发事件:A突发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沙暴、暴风雪B突发的政治军事事件:武装起义、武装冲突、武装暴动、暴力恐怖事件、军事政变、武装入侵、非法集会、游行、学潮、罢工、聚众冲击机关、民族纠纷C突发的恶性交通事件 :火车相撞、汽车车祸、轮船沉没、飞机失事等D其他突发性事件 :火灾、劫机、爆炸等 突发事件采访的核心内容:事故和灾难(风暴、洪水、车祸);死者和伤者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财产损失的程度和折合的金额;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尽可能有目击者和当局的评论。 预知新闻事件内容:国家领导人的访问、活动;重要会议;重大庆典;体育赛事;纪念活动等等。 采访要点:1抢独家新闻2分时采访(伴随着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锲而不舍的追踪报道。 采访重点1抓新动向(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国际)2抓新事物(善于发现、敢于支持、热情扶持新事物)3抓新成就(在报道重大工程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要用力气报道好“第一个”;要权衡轻重;要重视人的作用;要做好“外”字文章;要实事求是;要选择恰当的报道时机;要不忘后续报道。)4抓新风尚(报道要有长期观点;同中求异,异中见新;抓树新风的典型;用对比方法进行报道)5抓新经验6抓新人物7抓新问题 如何建立采访基点:要选择好点;要“下本钱”;要抬头看面;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抽样调查主要形式:1对媒介受众情况的调查;2调查结果被引用于传统的报道形式中,以加强说服力;3是以“精确新闻”形式出现的抽样调查报告。 记者在开发和传播新闻信息中的具体运作:1.广辟新闻信息源;2.增大新闻信息量;3.传播正确的信息;4.提供含金量高的信息;5.让信息增殖;6.快速传递信息;7.重视信息反馈;8.加强对信息的综合利用。 为受众服务得更好的几个基本点: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预测性新闻的采访与写作:重根据,重比较,重辩证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第一节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 一、新闻采访: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 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2、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 3、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 二、新闻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 三、采访写作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 二、新闻采访对新闻写作的制约作用1.真实性2.深刻性3.丰富性 三、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公元2000年11月8日,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新闻记者论 一界定:广播电视新闻记者 二记者的类型 ·内勤记者、外勤记者; ·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 ·政治记者、经济记者、军事记者、体育记者等; ·本埠记者、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特约记者等;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等。 2.机动记者(“满天飞”记者):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地方记者(记者站记者):媒体长期建立的外埠记者站中的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特派记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记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如奥运会、伊拉克) 2.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三、记者的职责与社会使命 (一)记者的职责 采集新闻信息(有意采集和无意采集两种);筛选新闻事实;解释新闻事件; 制作新闻作品;积极反映情况;做好群众工作。 一.采写新闻报道 此为记者的首要职责。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A.要重视采写新闻(即纯新闻消息)。 B.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C.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当,主动出击,学会打大仗、硬仗。 二、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A.服从编辑部调遣; B.从实际出发; C.发挥主动性; D.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E.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 F.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三.反映情况—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内参的内容:1.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偏向、错误和缺点 2.各阶层人的要求和意见3.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工作中的障碍 4.某个时期的社会思潮 5.社会上的不良倾向、不正之风 6.某个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的详情7.不够成熟、带试验性的经验和做法 8.国际上的有参考价值的情况 四.做群众工作(建立信息网络) 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 (二)记者的社会使命 :坚持真实,坚持真理;引导舆论,讴歌光明;伸张正义;鞭挞丑恶;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新闻记者的自律与他律 自律:主要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他律:包括法律与纪律两方面 四、新闻记者的素养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名词解释 1.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2.新闻敏感 是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即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3.新闻跳笔 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新闻跳笔也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

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4.华尔街日报体 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基本特征是,首先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细节)开头,然后再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大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结尾再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的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感性、生动,符合读者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颇受读者青睐。 二.简答题 1.新闻写作的四大要求 a坚持真实性 b坚持思想性 c坚持时间性 d坚持用事实说话 2.采访前的准备 a了解相关的新闻政策 b了解采访对象(联系方式性格) c假定一个主题,根据主题列采访提纲 d采访专业人士前要阅读相关书籍 e物质上的准备(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有足够的空白带注意多收集素材带好雨具手电筒常用药采访本)

电视采访与写作课件

电视采访与写作 第一章绪论 一、电视新闻 《中国应用电视学》中,由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研究委员会主持完成的“电视新闻节目分类与界定”研究项目所确定的有关“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新闻的种类 ←电视消息:短消息、长消息、连续(系列)报道 ←电视专题: ←电视评论 二、采访 ⏹采访是新闻记者从生活中采集原始素材的过程,是新闻记者活跃的生命状态。 ⏹采访是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记者代表无法出面的读者,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获得新闻的过程。 ⏹采访是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新闻时间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归纳,使其利于传播的活动。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采访具有以下特征: 1、采访是有主体存在的,主体即采访者。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务的活动. 2、采访有明确的目的,即为大众新闻传播搜集素材。起着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的

作用. 3、采访有特定的对象,可以是机构、组织、事件等,但最后都落实为人。 4、采访具有时效性。 采访的任务 ⏹1.采访公开报道的新闻.一般包括:社会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动态,事件,问题,面貌,成就,经验,人物,思潮,趋势等. ⏹2.采写内参. ⏹3.建立信息网络. ⏹4.拓宽互联网传播渠道. 采访的基本方法 访问:以交谈或问答的方式获得事实。 观察:记者亲临现场,目睹事件的发生发展或结果 体验:记者感受事物的方法,可产生最直接切身的体会。 研究资料:为正式采访而进行的采访. 三、电视采访 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利用电视技术中一切可以兼容的手段,为实现新闻的大众传播而进行的素材采集活动。它包括: 拍摄:摄像机摄取声画一体的现场形象; 记者出镜:记者出镜提问、访谈、交流等动态过程; 画外采访:记者进行的文字、背景、资料等非影像素材的采集等。 电视采访的个性特征 1、现代化的采集手段:电视采访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采访设备和方式,来采集所需的画面、声音及文字素材;同时,电视采访的手段也成为报道的形式和内容。 2、人本化的采访方式:电视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过程构成采访的重要内容,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采访中交流的人际化和采访的个性化尤为重要。 3、记录生活原生态:电视采访从生活中直接采集形象素材,以生活自身的形态来反映生活、传播信息。记录信息“场”,最大可能地还原生活原始形态信息。 4、时间的同步性:电视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与现实生活同步;电视采访可以实现现场同步传播。 5、空间的现实性:电视采访比其他任何媒介的采访都更需要现场,现场即内容。电视记者必须

《新闻采访与写作》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采访与写作的关系,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通过范文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活动,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世界观。 教法学法:活动法,采访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二新闻采访 一、什么是新闻采访 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采访的手段 用眼睛观察 用嘴巴问 用耳朵听 用笔记录 借助音像设备 二、什么是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写作。 用文字或者声音、影像纪录资讯、表达意向 真实的新鲜的有价值的 三、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1)、只有采访没有报道,新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2)、只有写作没有采访就是杜撰。 (3)、十份的新闻,七份靠采访,三份靠写作。新闻采写,有句行话叫“成在写作,功在采访”。即采访是第一位的,写作是第二位的。 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记者就好比是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 ——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写作,才能制造出“产品——新闻稿。 可见,采访的重要性。所以说:想当好一名小记者,首先就要学会采访,然后写出真实的新闻报道。 四、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1、采访前要精心准备: (1)明确报道思想 正如我们学习语文课,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一样,每篇新闻报道也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新闻学里就称为“报道思想”。简单说,“报道思想”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 在采访之前,先明确一下,自己采访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实。 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四好少年”的新闻,首先确立的报道思想。 采访“四好少年”的目的是什么,即挖掘“四好少年”身上的闪光点,给大家树立榜样。那么在采访的时候就要围绕她“好”来问,挖掘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体现她乐于助人的性格,学习踏实等等品质。 (2)、搜集好资料了再去采访 首先,平时注重点滴积累。其次,建立自己的资料库。第三,到网上去“打捞”资料。 比如采访一个活动,反映一个事实。 采访少代会 少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谁来参加,议论什么事。 百度百科:少先队代表大会,简称少代会,是少先队大队或大队以上组织和机构召开,由队员代表为主体参加的会议,是同级队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它有商讨、决定一个时期队的重大事务,选举产生队工作领导委员会的权力。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被入选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课课文。 他到我们学校来讲课,你有机会采访他,首先你要对他的作品或者经历有所了解,采访的时候才不会说外行话。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上、下)》实验教学方案

《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上、下)》实验教学方案 针对本课程专门设计了《消息简报》、《聚焦》、《发现重庆》、《心理故事》、《青春画语》等节目、栏目,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着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 《发现重庆》栏目策划书 一、栏目策划总体思想 本栏目的策划立足于重庆本土文化资源,选取真正具有重庆特色的题材采访并制作电视专题系列节目,希望通过这一栏目策划和实践教学,产生一批优秀电视节目作品,并创造条件与重庆卫视等省级电视台建立业务联系,联合打造品牌栏目,为学生作品播出打造平台,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栏目可行性 重庆本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选题的潜在伸缩性完全可满足学生节目采访制作的需求,完全可以支撑该栏目长期运转。 三、具体要求 1. 选题要求具有新闻性。新闻性并非一定指重大的新闻事件,平常生活中具有重庆特色的人物、故事若具独到之处的也可纳入选题范围。以发现的眼光去看重庆,以电视特有的表达的方式去展示特色人物、新奇故事。选题不仅仅要能够吸引重庆本题观众,还要能够对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受众产生一定吸引力。 2.采访过程强调纪实性、纪录性。电视艺术的本质特征是纪实,生活原生态画面的记录,现场同期声采访的运用,人物细节的捕捉,都是电视纪实性表达的重要手段。通过《发现重庆》的采访、写作和制作锻炼学生运用电视手段表现生活,讲述故事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多种电视纪实手段,摆脱画面加解说词的传统专题片模式。 3.节目主题和脚本写作要突出哲理性。要求学生摆脱对生活的简单描述,要融入对报道人物和生活的哲学理解。重庆是独具特色的城市,她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重庆人独特的性格、方言、文化等等,我们一方面要用电视镜头和电视语言真实地记录人物、记录故事、记录生活,另外一方面也要对此进行哲理思考。强调节目的哲理性实际上是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题节目创作不同于新闻节目,必须具备一定的深度,这种深度常常需写作上的深度来满足。 四、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 1.新闻采写贯穿着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 2.新闻采访的主要过程: ①获取新闻线索、发现新闻; ②寻找可靠的信息源,核对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 3.新闻写作的主要过程: ①按照受众需要和媒体功能定位,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 ②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 4.新闻采写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①新闻采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②新闻采写是记者思想水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 ③新闻采写关系着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 5.社会变革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①直面不同群体利益矛盾,探索真相,发挥“减压阀”作用 ②捍卫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传播新技术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①解决专业新闻生产和“泛社会”新闻生产的矛盾 ②解决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视觉化阅读与深度解读的矛盾 7.经济全球化对新闻采写的挑战 ①拥有全球视野,坚守中国立场

②用国际通用语言,说中国故事 1.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①新闻采写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②新闻采写是具有专业性的传播行为 2.新闻采写的基本原则 ①获取和呈现真实新闻信息的底线原则 ②注重新闻传播规律和公众利益并重的价值原则 ③讲究“传通”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原则 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①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 ②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一体化 4.记者的职责:采写新闻、研判舆情、沟通公众 5.记者的修养:“识”的修养、“学”的修养、“才”的修养、心理素质的修养 6.新闻事实的含义 ①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种 ②新闻事实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 ③新闻事实是合乎新闻传播要求的事实 7.新闻事实的特征:现实性、异常性、有效性 8.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 ①及时披露新闻信息 ②真实反映报道对象:准确反映、全面反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的一种职业敏感,是新闻工作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或者将要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观察采访:观察采访就是目击采访,是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的现场,通过眼睛管擦事件所处的特定环境以及事件引起的结果,抓住新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第一手材料,报道出令人满意的新闻; 隐性采访: 1、隐性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了支持合法正当权益,有组织地对不便于显性采访的典型现象和行为,进行秘密拍录、采集和检验的舆论监督活动; 2、采访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意图和手段、设备,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入新闻现场的一种采访活动; 广播新闻:广播新闻是通过电子音频技术,运用听觉符号的有序组合,面向特定范围的听众传播最近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易地采访:记者到自己媒体主管部门所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去采访; 非“倒金字塔”结构 1、时序结构:以新闻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安排素材,叙事顺序与事件进程一致; 2、逻辑结构:按新闻事实的内部逻辑关系安排素材 3、导引结构:以某一生动细节或具体情节为前导,引起听众注意和激发联想;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或新闻特写; 电视直播的类型 1实况转播:通过对新闻事件如政治会议、记者招待会和重大庆典等社会活动,用一个机位或多个机位切换组接完成的新闻现场的客观记录,记者、主持人可不在现场报道,可画外解说; 2现场直播:电视台在新闻事件或其他公众活动发生进行的同时,把现场的声音、图像以及记者或播音员的口头报道或解说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传播方式; 3演播室直播:指节目在演播室边播边传送的一种播出方式,通常以录播节目和演播室采访为主,同时插入现场直播的内容;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是一种很重要的传媒方式,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的采访技巧和方法能够帮助采访者更好地发掘新闻价值,切实地传递新闻内容,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需要拥有丰富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采访前期准备 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之前,完善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对采访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采访对象的身份、职业和工作背景等信息。其次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工具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录音笔和摄像机等工具。对于针对某一特定领域的采访,还需要进行相关学习和了解,以更好的理解和理解采访对象所表达的意思。 二、采访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需要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以取得更多的新闻素材。下面是几个常用的采访技巧: 1.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以激发采访对象的思考和创意, 使其更容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开放式问题还可以开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达到更深入的了解。 2.倾听。采访者需要深入倾听采访对象的讲述,并适当地引导

他们,以避免话题跑题,或不利于新闻的取材。 3.切换角度。采访者需要灵活地切换自己的角度,以更准确地 挖掘新闻素材。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可以协助解决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 4.提问技巧。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需要运用适当的提问技巧,以吸引采访对象的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意。适当的表情和语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采访效果。 三、写作技巧 采访获取到素材后,采访者需要根据所采访的内容编写新闻稿。写作技巧是新闻记者必备的技能之一,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 1.新闻价值。采访得到的素材要有新闻价值才可以成为新闻。 在写作中要注意挖掘新闻内容,以更客观、准确地呈现报道新闻。 2.结构清晰。新闻稿应该有清晰的结构,简明扼要地叙述所新 闻的要点。一个好的新闻稿应该具有:谁、什么、何时、何地、为什么、如何等必要要素。 3.语言简练。新闻稿应该流畅、简洁,采用活跃、生动的语言,使读者看起来更具有吸引力。同时,新闻稿中使用的术语、词汇应该考虑到受众的广泛性,应该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新闻采访与写作知识整理

1.新闻:是一种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经传播媒介传播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或现象的报道。 2.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 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的一门科学。 3.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倾向性。 4.中方最早出现在唐朝初年,西方最早出现在1622年的英国《每周新闻》 5.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 (何地)、Why(何因)、How(如何)。 6.Hardnews(硬新闻)主要指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新闻。此类 新闻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内容 7.Softnews(软新闻)则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 新闻等),其语言通俗,内容注重趣味性。 8.采访对象不同:①身份不同:专业性采访和非专业性采访②数量不同:个别采访和集体 采访 9.采访内容不同:事件性采访和非事件性采访 10.采访方式不同:开放式采访和闭合式采访 11.采访场所不同:现场采访和演播室采访 12.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性、广泛性、突发性 13.新闻采访的四准备:政策准备,即采访之前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问题和相关政策之间的关 系要弄清楚;全局准备,就是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资料准备,就是与采访内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的准备;临战准备。 14.艾丰先生的六个不要提: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不要提暗示性的 问题;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不要提太“硬”的问题;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15.采访方法:正问法;侧问法;设问法;反问法;明知故问法;诱问法;借问法;互相讨 论法;围点打援法。 16.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 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17.斯诺法:也称作“搭桥艺术”,其核心思想就是新闻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进行采访时, 要学会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尽快跨越采访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从“生”到“熟”的沟通障碍。 18.主题:一词源于德语Thema,原指一首乐曲中的主旋律。后被日本学者翻译到文学创作 研究中,转置文学作品中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19.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 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 20.线索:是串联文章全部材料、推动内容发展的“纽带”。从一定意义上讲,线索也可以 说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艺术手段。(任务、事件、题眼)。 21.脉络:就是作者进行叙述或议论时所留下的思想轨迹,或叫思路。 22.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是原始的、比较凌乱的材料,题材则是经过了作者的鉴别、整 理、加工过的材料;素材是准备使用的材料,题材是已经使用了的材料。 23.层次与段落的区别:层次强调逻辑思路的转换,段落则强调语气表达、外在表现形式的 需要;层次着眼于文章思想内容表达方面的需要,段落则着眼于文章形式表现的不同需求。 24.选材的基本原则:选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选取真实而准确的材料;选取典型而新颖

新闻采访与写作重点整理

采访写作在新闻业务中的地位:一、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1)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基点;(2)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3)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二:写作为新闻传播提供文本.三、采写是记者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一、在认识论方面的一致性:都是为了使采访主题和写作主体的主观认识论符合客观实际。二、采访对写作的制约作用:真实性、丰富性、深刻性。(有了真实性才有丰富性和深刻性)三、写作是对采访的升华:(1)通过对采访材料的整理加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2)通过最采访材料的整体把握,做到最材料的本质认识正确、理解深刻;(3)对采访材料进行理性认识,做到能够发现材料中的深刻之处、耐人寻味之处、意蕴丰富之处。 新闻采访对记者素质的要求:一、敏于发现:具有觉察异常的能力;(新的事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时效性,一种是新鲜的)二、勤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三、长于沟通:具有广角善结的能力:(1)善于和各色人物的沟通交流(2)善于从沟通过交流中发现线索(3)善于与被访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四、精于表达:具有语言驾驭能力:(1)用简洁的语言将事实叙述清楚(为什么要简洁?1。和时效性有关.受众急于想要知道,所以要快速的传达出来。2。源于新闻容量。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新闻都有容量限制)(2)用准确的预言叙事、抒情和评论(为什么要准确?新闻的真实性要求了语言表达要准确)(3)用生动的预言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采访: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特点:(1)以大众传播为目的:满足大众的新闻需求(2)以平等的沟通为手段:采访从根本上说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平等的相互沟通(认知层面其实就是认识水平,就是说和你的采访对象能否达到同一个认识水平,例如采访低层次的人你是否了解他的生活,采访高层次的人你是否懂他的专业.情感层面,就是对上的和对下的,对上面对金钱权利不要不敢问,对下面乞丐农民工罪犯不要审问语气) 采访活动的本质(信息符号的互动):一、采访对象:本身通常是一种人际传播,采访者从消息源那里获得信息的整个过程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过程;二、大众传播:采访的结果通常作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要素参与大众传播;三、反馈:大众传播所获得的反馈会作为下次采访的前馈,进入记者的脑海,成为记者采访前内向传播的一部分内容,从而对下次采访发生作用。 四、新闻采访是一种社会交换活动 新闻采访成功的必备条件:(1)双方对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理解(2)采访者应以前台形象示人,并结合采访的具体情境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所谓合适的行为?自己的服饰、打扮、肢体语言、所说的话)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为什么是双主体?采访者掌握主动权、采访对象提供信息):一、采访者(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主体):记者的社会角色:(1)社会守望者(最重要的角色):它的主要职能是发现那些典型的、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对社会利益意义比较重大的新闻事件,提交给社会,以引起公众的关注,最终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各个机制加以协调。(2)信息传播的角色(3)文化传承的角色。二、采访对象:(1)特点:复杂性、专业性、目的性。 (2)种类:当事人、知情者、目击者、有关人士 新闻线索:新进发生的事实的简要信息。特点:简略、零碎、稍纵即逝、一定的偶然性.一般来源渠道:(1)记者招待会(2)党政机关及其召开的会议(3)企事业单位(4)重大文体活动(5)社会网络(6)其他媒体报道(怎样用其他媒体报道?细心揣测新闻背景,捕捉反常事态的蛛丝马迹;注意了解新闻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影响;寻找报道破绽,追踪求证新闻的真正核心;预测新闻发展方向,追踪进行补充报道;变换角度,突出未被人重视的新闻事实)(7)社会公共空间(8)公开征集(9)查询急救电话 新闻敏感:所谓敏感与直觉就是一种短促的判断,新闻敏感的核心内容就是判断新闻价值。具体内容就是(1)整体判断是否具有新闻价值(2)与以往的那些报道有关(3)该线索中最关键的内容是什么(4)判断事件影响的轻重缓急(5)判断读者的兴趣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 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也正在经历着革新和创新。融媒体时代的特点是信息快速、多元化和交叉传播,这对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探讨融媒体时代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与写作方式的创新,包括多媒体采访、跨界合作和内容创新等方面。 一、多媒体采访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已经不能只依靠笔记本和录音笔来进行采访,而是需要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来丰富采访内容。通过使用摄像机、录音设备和移动电话等多媒体设备,记者可以在采访时记录下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新闻记者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采访和报道。通过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发布采访进程和情况,记者可以获得更多的互动和反馈,提高采访的效果和传播的范围。社交媒体也可以成为记者获取线索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帮助他们更快捷地获取新闻素材。 二、跨界合作 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媒体形式,而是更多地涉及到跨界合作和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台新闻记者需要加强与其他媒体记者和机构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新闻记者可以与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新闻网站、自媒体等媒体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新闻采访和报道。通过跨界合作,记者可以获取到更多的新闻素材和信息来源,提高报道的独家性和前瞻性。跨界合作也可以帮助记者在报道中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提高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内容创新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需要更加符合公众的需求和兴趣,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形式。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和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和人物,发现新闻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提高报道的价值和影响力。 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深入采访和调查,挖掘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和深层原因,展现新闻事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记者还可以在写作中运用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故事性手法,提高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写作

电视新闻的拍摄与写作 一、拍摄原则 首先,遵循电视新闻在时间、空间和对象的三位一体原则。这个原则,指的是摄像记者在利用摄像器材进行图像拍摄时,必须与被摄事实处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当中,即新闻记者的图像采摄与被摄事实的发展是在现场同步进行的。摄影记者是事实的现场目击者,是事实的现场见证人。“三位一体”是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独特的原则。 “三位一体”原则意味着两条活动线的同步:一条是新闻事实自身发展变化的活动线,一条是摄像记者对新闻事实进行观察、拍摄的活动线。这两条线在现场同步进行着,但又有着各不相同的运行特征。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新闻图像采摄,首先要受到新闻传播原则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真实记录与真实传播这一基本要求上,摄影记者必须紧紧追随事实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事实外在形态与内在逻辑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去挖掘事实的真相。其次,新闻图像的采摄又须按照图像采摄的规律来进行或展开,摄影记者的观察与拍摄,都必须立足在一定的空间位置一一拍摄点上,抓住一定的拍摄时机一一时间点。同时,摄影记者还得借助一定的拍摄器材与拍摄技巧,才能把事实的某部分外形用磁录图像或胶片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作为被采摄对象的新闻事实,其首要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的发生、发展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事实具有一种运动的过程性的特征,它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里发生和发展的。而事实的运动与发展,又有着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以及相互的联系性。这两条活动线既有着以上各自独立的运行特征,同时在新闻图像采摄活动中又有着各不相同的地位。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与图像纪实原则以及事实的特性与规律来分析,新闻图像采摄中的两条活动线具有如下关系:事实发主变化的活动线,占着主导与统治的地位,而图像采摄的活动线,则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它受着事实发展活动线的制约。新闻事实按照自身的逻辑在那儿发生、发展、变化着,而摄影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则是围绕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而展开。事实的发展与变化,可以影响甚至打断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而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却不能去干扰、打断甚至改变事实的发展进程。事实第一性,传播第二性,从新闻传播的这一原则出发,对新闻图像采摄活动与新闻事实发展进行这两者关系作出上述把握,才能使所摄影像达到最大程度的真实。 但是,在具体的新闻图像传播实践中,图像采摄与事实发展的关系却并非如此简单。新闻图像传播的“三位一体”原则,往往两者关系变复杂起来。在许多情况下,事实发展与图像采摄这两条活动线会产生互相的影响,特别是后者(记者的图像采摄活动)对前者(新闻事实的进行与发展)会产生一些干扰与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所摄图像的形式与内涵。这在其它形式的新闻采访与传播活动中是很少见的,因此很值得我们展开研究与进一步的探讨。 这里我们首先须排除图像采摄对事实发展的主观性影响一一这是一种异化的新闻图像采摄活动:摆布与导演,即拍摄者出于某种需要(主题思想表达、人物情态表现、主体与陪体关系处理、图像画面造型以及光线影调等因素的考虑),采用设计、调度、整理以及改造等手法,对被摄对象进行局部或全部干预的拍摄手段。这种手段的采用,变成了图像采摄者直接地进入了新闻事实内部,直接地参与到了被摄事实的进行过程中去了。由于记者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施加了影响,故其所拍摄的图像已非事实的本来面目。记者对被摄事实所作的这种干涉与加工行为,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是被严格杜绝的。 现在我们着重分析图像采摄活动对被摄事实发展所产生的客观性影响。这里所谓的客观性影响,指的是这种影响并非出于图像采摄者主观干涉的原因,而是由于采摄行为本身的原因对事实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与干扰。在新闻图像的采摄过程中,图像采摄对被摄事实的客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